构建载体基本步骤
重组载体构建的方法和步骤

重组载体构建的方法和步骤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重组载体构建是基因工程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技术,它可以用来将特定的基因插入到目标细胞中,实现基因的转移和表达。
在科学研究、医学诊断和治疗等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下面我们来详细介绍一下重组载体构建的方法和步骤。
一、选择载体首先我们需要选择一个适合的载体作为基础,常见的载体有质粒、病毒、原核生物等。
在选择载体时需要考虑载体的大小和特性,以及目标基因的大小和需要表达的水平。
同时还需要考虑载体的复制原点、抗生素抗性基因等相关元件。
二、线性化载体接下来我们需要将选择的载体进行线性化处理,以便将目标基因插入到载体中。
线性化可以通过受控的限制酶酶切处理来实现,将载体的环状DNA骨架切割成线性DNA片段。
三、插入目标基因将目标基因与线性化的载体进行连接。
目前常用的方法包括:内切酶切割连接法、PCR扩增连接法、接头连接法等。
这些方法可以有效地将目标基因插入到载体中,并确保插入的正确性和稳定性。
四、转化目标宿主将构建好的重组载体导入到目标宿主细胞中,使其稳定地存在和复制。
转化的方法多样,包括热激转化、电穿孔转化、化学法转化等。
转化效率和载体稳定性是评价转化效果的主要因素。
五、筛选重组子对转化后的细胞进行筛选,筛选出含有目标基因的重组子。
常用的筛选方法包括抗生素筛选、荧光筛选、酵素检测等。
筛选过程中需要注意筛选压力和筛选条件的优化,以提高筛选效率。
六、鉴定重组子对筛选出的重组子进行鉴定,确保其构建正确。
常用的鉴定方法包括PCR扩增、酶切鉴定、序列分析等。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验证重组子的结构和功能是否正确,确保后续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七、表达目标基因对鉴定合格的重组子进行表达。
通过选用适当的启动子和调控元件,可以实现目标基因的高效表达。
表达的方法有多种选择,包括转染法、感染法、转基因法等。
表达的效果可以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酶活性测定、Western blot等方法进行检测和验证。
载体构建流程

菌落PCR
此步以适应现代分子生物学实验室批量工作 的高效性,通常只需挑半个菌落直接作为模 板进行常规PCR就能初步检测阳性克隆。 初步检菌的阳性克隆接种提质粒,供后续酶 切分析以及测序检测。
酶切检测阳性克隆
将菌检的阳性克隆所得质粒进行酶切分析,获得预期 条带的即为阳性克隆。 要进一步确认是否有因PCR所带来的点突变,插入, 缺失等改变目的基因的序列,还需要对阳性克隆进行 测序。 选用的酶通常为设计引物的两个酶,因为它能完整切 下ORF和载体骨架,可以通过条带大小以判断阳性克 隆。
挑取阳性克隆去测序
测序是构建载体的最后一个关键的环节,只有测 序正确的阳性克隆才算成功构建载体。 ORF序列不允许出现插入、缺失、改变氨基酸的 点突变,至于密码子简并突变以及相似氨基酸间 的突变要视客户要求或是否影响所研究蛋白的表 达、结构、功能。 不符合要求的测序文件需要重克隆或对其进行修 补。
转化
基本步骤: (1)将100μl感受态细胞于冰上解冻。 (2)取5μl连接产物加入到感受态细胞中,轻轻旋转几次以 混匀内容物。 在冰上放置30分钟。 (3)将管放入预加温到42℃的水浴中,热激90秒。快速将 管转移到冰浴中,使细胞冷却1~2分钟。 (4)每管中加700μl LB培养基,37℃振荡培养1小时,进行 复苏。 (5)室温4,000rpm离心5分钟,弃去上清后,用剩余100μl 培养基重悬细胞并涂布到含抗性的LB琼脂平板表面。注意: 细胞用量应根据连接效率和感受态细胞的效率进行调整。 (6)将平板置于室温直至液体被吸收。 (7)倒置平皿,于37℃培养,12~16小时后可出现菌落。
回收前
回收后
酶切载体带 酶切目的条带
连接
载体构建流程

载体构建SOP流程:GenBank查询目的基因序列→根据ORF序列利用引物设计软件设计引物→表达目的基因的组织或细胞总RNA提取→RT-PCR获取目的基因→酶切目的基因和载体→分别纯化酶切的目的基因和载体并建立连接反应→转化→初步筛选阳性克隆→阳性克隆测序→测序正确的质粒保种并重提质粒I.获取目的基因/序列片段一.获取序列信息通过GENBANK数据和生物信息的方法设计目的基因或目的片段引物(shRNA、miRNA)。
PCR引物的设计原则:①引物应用核酸系列保守区内设计并具有特异性。
②产物不能形成二级结构。
③引物长度一般在15~30碱基之间。
④ G+C含量在40%~60%之间。
⑤碱基要随机分布。
-⑥引物自身不能有连续4个碱基的互补。
⑦引物之间不能有连续4个碱基的互补。
⑧引物5′端可以修饰。
⑨引物3′端不可修饰。
⑩避免在引物的3’端使用碱基A。
在实际设计引物中由于ORF两末端序列本身的限制,不能完全按照上述理想的设计原则,但也切记引物不能过长或过短。
过长的引物不容易打开其二级结构,与模板结合缓慢,也容易形成引物二聚体,通常不超过35bp(不包括酶切位点和保护碱基)。
过短的引物特异性差,扩出其它不相关片段,最终很难得到目的片段,通常不短于18bp(不包括酶切位点和保护碱基)。
要将目的基因定向克隆至相应载体,需要在上下游引物两端设计不同的酶切位点,由于酶切位点位于线性末端时酶对其识别切割能力大大降低,需依据NEB目录添加相应保护碱基,酶切时可相应增加时间。
二.制备模板1.分离高质量RNA:成功的cDNA合成来自高质量的RNA。
高质量的RNA至少应保证全长并且不含逆转录酶的抑制剂,如EDTA或SDS。
RNA的质量决定了能够转录到cDNA上的序列信息量的最大值。
现在实验室通常使用Trizol试剂法提取总RNA,可以从多种组织和细胞中提取高质量的非降解RNA。
Trizol试剂法可以从最少100个细胞或1mg组织中提取RNA。
载体构建基本步骤

载体构建基本步骤
载体构建基本步骤
1.选定目的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利用高保真酶进行PCR扩增
2.对扩增结果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1%),若检测结果正确,测
序结果之后进行胶回收目的片段
3.通过平末端连接将目的基因连接到克隆载体(PMD-18T)
4.转化DH5α,根据载体抗性涂板37度过夜培养
5.挑取阳性克隆进行PCR验证,PCR验证后挑取阳性克隆进行大摇并
提取质粒、双酶切,同时取500微升菌液送测序
6.测序结果正确后对提取的质粒进行双酶切回收目的片段
7.对表达载体用同样的限制性内切酶双酶切之后回收大片段
8.将目的片段与表达载体的大片段用T4DNA连接酶连接后转化DH5
α,涂板37度过夜
9.挑取阳性克隆大摇酶切验证,若结果正确,则载体构建完毕。
载体构建技术基本流程

载体构建技术基本流程
1.载体质粒的选择;
2.引物设计;
3.PCR扩增;
4.载体和目标片段的限制性酶切;
5.连接转化;
6.挑取克隆提质粒验证。
重要的是,我们要为大家提供了一个载体构建流程模板,构建载体时希望大家可以创建一个word文档,按照我们提供的模板,将载体构建过程记录下来,便于后续优化。
后续文章中我们将举例告诉大家如何使用这个模板。
P.S. 构建表达载体时可以先连接T载体,可把步骤(12)酶切片段换成连接T载体后再对T载体进行酶切。
连接T载体会多花一天时间,但是可以使载体构建流程更顺利。
连接T载体与连接目的载体方法十分类似,本次举例不再涉及。
如果想要通过连接T载体过渡,可以网上搜索T载体相关产品说明书,了解T载体和连接T载体的方法。
引物设计的内容我们将放在接下来的一篇推送里,正在构建载体的大家,先尝试使用我们的载体构建流程模板吧。
载体构建的基本步骤

载体构建的基本步骤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载体构建一、原理依赖于限制性核酸内切酶,DNA连接酶和其他修饰酶的作用,分别对目的基因和载体DNA进行适当切割和修饰后,将二者连接在一起,再导入宿主细胞,实现目的基因在宿主细胞内的正确表达。
二、操作步骤1、摇菌(制作感受态细胞备用)取装有液体培养基的3ml试管两支(依情况而定),每管加40-100μl菌种,过夜摇。
2、提质粒(也就是载体)依照提质粒试剂盒中的说明书操作(根据情况最后一步洗脱时可以多洗1-2次)。
3、酶切(双酶切产生粘性末端)反应所需试剂体积(单位:ul)质粒 10所需内切酶反应缓冲液 2所需限制性内切核酸酶 1H2O 7将加好的EP管置于37℃保温1-2h。
(依照提酶切的具体步骤操作;为了达到最佳酶切的效果,最好根据所选用的酶确定所需要的反应温度)4、电泳检测将酶切产物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酶切是否成功。
回收胶:琼脂糖与缓冲液一比一制胶,经过切胶回收目的产物,也有目的产物纯化的功能;检测胶:琼脂糖与缓冲液一比二制胶,为了检测目的条带与预期是否相符。
切胶回收与产物纯化是差不多的过程,所达到的目的是一样的:切胶回收也是一种纯化过程,它能去除非目的片段,然后用回收试剂盒进行纯化,能将很不纯的DNA溶液纯化;产物纯化是将较纯的DNA溶液进一步除去多余的杂质,用纯化试剂盒,你会发现纯化试剂盒和回收试剂盒的步骤几乎一样。
5、载体与目的基因连接如果电泳检测酶切成功的话,则仔细将所需的片段切割下来,将胶体回收(依照胶回收试剂盒说明书操作);之后将回收的片段和载体连接。
置于温箱,12-16℃,保温8-16h6、转化(连接产物转化到感受态细胞中)依照转化具体操作步骤做感受态,将上述连接产物进行转化实验,涂板培养,37℃,12-16h。
7、单克隆检测(1)挑单克隆先将AMP从冰箱中取出,待融化后,在3ml装有LB液体培养基的试管中加入3μL的AMP,用枪头混匀;取 mlEP管5支(依情况可以多挑几管),给每支管中加500μL上述培养液,然后用接种环(或黄枪头)挑单克隆,挑完后用枪吹打;之后,将挑好的菌摇4-5小时,至混浊即可。
载体构建的基本步骤

载体构建的基本步骤载体构建是分子生物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过程,它涉及到将目标基因或蛋白质序列移植到不同的载体中,以便扩大其表达量、纯化和研究。
本文将介绍载体构建的基本步骤,包括质粒的选择、PCR扩增、连接和转化等过程。
质粒的选择质粒是最常用的载体类型之一,具有很多优点,如易于扩增、转化和操纵等。
在选择质粒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质粒大小和拷贝数质粒的大小和拷贝数会影响其扩增和表达,选择适当大小和拷贝数的质粒可以提高表达效率。
2. 基因水平选择标记质粒中常含有基因水平选择标记,如抗生素耐药基因等。
在构建载体时需要选择合适的标记,以便快速筛选到表达了目标基因的细胞。
3. 表达宿主质粒可以在不同的宿主中表达,选择合适的表达宿主可以提高表达效率和纯度。
常见的表达宿主包括大肠杆菌、酵母等。
PCR扩增PCR扩增是将目标序列扩增为质粒中适当长度的过程。
在进行PCR扩增之前,需要准备以下试剂和设备:•Taq DNA聚合酶•原始模板DNA•引物•正向引物和反向引物•dNTP混合物•PCR缓冲溶液在PCR扩增中,需要设置合适的反应体系和程序。
常见的PCR反应条件为:•94℃,5 min:初始变性•94℃,30 s:变性•50-60℃,30 s:退火•72℃,1 min/kb:延伸•72℃,7 min:最终延伸连接连接是将PCR扩增产物与质粒DNA连接的过程。
连接反应需要用到T4 DNA连接酶和DNA PCR产品凝胶提取试剂盒等试剂,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将PCR扩增产物切割至合适长度。
2.提取PCR产物,并使用DNA PCR产品凝胶提取试剂盒纯化。
3.连接酶在37℃下反应数小时。
4.连接反应后,在大肠杆菌中进行转化。
转化转化是将连接成功的PCR产物转化为大肠杆菌的过程。
转化需要用到大肠杆菌、新鲜的LB培养基和适当的抗生素等试剂。
常见的转化条件为:80-90秒高温热冲击,加入细胞后在37℃,250rpm振荡培养1小时后添加适宜浓度的抗生素进行筛选。
载体构建步骤

一.载体酶切线性化(TOYOBO EcoR I)1.载体pCDNA浓度0.8 ug/ul2.酶切体系(总50ul体系)pCDNA 3ul10*H Buffer 5ulddH2O 41ulEcoR I 1ul(8U/ul)3.反应条件37°C 1h 至多2h*已经试过37°C过夜,本以为会酶切充分,但是不想把条带全切成小片段了,而且电泳后是一条宽宽的泳谱*另外,多次酶切证实,所加的酶量过多在酶切一小时的情况下仍然会出现酶切过度的情况,尽可能按照说明书上的量和时间做二.取2ul稀释成5ul于1.5%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有无条带及大小用大凝胶回收pcDNA(按2.5:1加入SYBR Green)电泳30min准备两支EPPendorf管,调60°C水浴锅切胶称重(1.5ml EPPendorf管重约0.82g)三.OMEGA gel purification kit回收pcDNA1.平衡柱子加200ulBuffer GPS到DNA收集柱中,静置4min,12000xg*2min,加700ulDEPC处理H2O,12000xg*2min2.溶胶按1ml/kg的比例加Binding Buffer到凝胶中3.60°C水浴7mins,迅速转移至DNA收集柱中(至多700ul,超过的再转移一次),10000xg*1min,弃收集管中的液体4.加300ulBinding Buffer,10000xg*1min,弃收集管中的液体5.加700ulwash Buffer,10000xg*1min,弃收集管中的液体6.加350ulwash Buffer,10000xg*1min,弃收集管中的液体7.最大转速(>13000rpm)空转2min,弃收集管8.转移收集柱至1.5mlEPPendorf管,打开盖子静置2min9.加30ulElution Buffer静置2min,最大转速1.5min,弃收集柱10.取2ul稀释成5ul点胶*所加Elution Buffer的量是根据所纯化的产物的量来判断的,如果回收产物较多可以增加其量至50ul*纯化的理论效率为70%,如果先加一次Elution Buffer 20ul,静置2min,1000xg*1min,然后再加一次Elution Buffer20ul,静置离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载体构建流程
1.基因的获得
酶切回收
2.回收
A.酶切回收:一般做50-100ul 体系,然后跑电泳回收,回收量一般为30ul。
B.PCR回收:一般做总体系为100-200ul的PCR量(用高保真酶:如PFU酶、KOD PLUS 酶),分成约50ul/管,然后上PCR仪。
跑电泳回收,约30ul。
酶切回收,做100ul体系,直接过回收柱回收DNA片段。
3.连接
连接体系总量一般为10-20ul。
12℃-16℃过夜。
4.转化
一般转化DH5α感受态,10-15ul 连接液转化到50ul感受态中。
冰浴1h 热休克42℃ 90 秒
冰浴5分钟加200ul LB液,37℃振摇1 h
铺相应抗性的平板。
置37℃孵箱,培养12h.
5.挑克隆
从平板上挑取数个克隆,于相应抗性的LB中,37℃培养12h.
6.抽提质粒
手工抽提质粒,一般溶于30ulTE或EB。
7.鉴定
A.酶切鉴定:一般用什么酶装上的,就用什么酶鉴定。
但原则是选用相对便
宜的酶。
选择原来载体上没有而基因上有的酶切位点与载体上另一酶切位
点共同鉴定。
一般鉴定选择2-4组酶,来确定构建的载体是否正确。
B.PCR鉴定:一般扩增目的条带。
也可扩增载体和目的条带连接处的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