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六年级数学下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沪教版(上海)六年级数学下册有理数的意义课件-

沪教版(上海)六年级数学下册有理数的意义课件-

思考:
1.如果把收入50元记作50元,那么下列各数分别表示什么意义? (1)20元; (2) 2.5元; (3)-80元; (4)0元.
2.如果6摄氏度用6℃表示,那么零下4摄氏度如何表示?
例题:
(1)与去年相比,某乡今年的水稻种植面积扩大了10hm2(公顷),小 麦的种植面积减少了5hm2,油菜的种植面积不变,写出三种农作物今年 种植面积的增加量。
➢ 家里的银行存折上标明 2300.00和 ﹣1800.00表示什么含义?
生活中有很多相对的概念
例如:温度的零上和零下、储蓄的存入和支出、表盘的顺转和逆转。 我们称这样的一对量为相反意义的量。
上述视察中涉及到的图、表中出现了具有相反 意义的量。
怎样表示?
像1,6,7,9,8848 …这样大于0的数叫做正数. 正数的前面也可添上正号“﹢”,如﹢1,﹢6,﹢7,通常 情况下,正数前的正号可省略不写.
正有理数
正整数 正分数
有理数 0
负有理数
负整数
负分数
思考: 0只表示没有吗? 0是正负数的分界点.它不再简简单单的只表示没有, 它具有丰富的意义,如
1.空罐中的金币数量;
2.温度中的0℃;
3.海平面的高度;
4.标准水位; 5.身高比较的基准; ……表示,低于基准的 量用负数表示
第5章 有理数
第1节 有理数 5.1 有理数的意义
沪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
视察下列图片,体会数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结绳计数 由记数、排序,产 生数1,2,3…
由表示“没
由分物、测量,产生
有”“空位”,
11

产生数0
分数 2 ,3 ,…
在生活、生产经常还会遇到同样的表示与数的运算的问题.如:

上海沪教版六年级数学下知识点总结电子教案

上海沪教版六年级数学下知识点总结电子教案

上海沪教版六年级数学下知识点总结第五章有理数5.1有理数的意义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有理数整数:正整数、零、负整数分数:正分数、负分数5.2正数和负数数轴: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数轴。

数轴的三要素:原点、单位长度、正方向。

所有的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

也可以用数轴来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在数轴上表示的两个数,正方向的数大于负方向的数零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

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我们称其中一个数为另一个数的相反数,也称为这两个数互为相反数,零的相反数是零。

一个数在数轴上所对应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这个数的绝对值注意:1、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

2、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

3、零的绝对值是零。

4、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那个数反而小。

5.3有理数的加减有理数加法法则:1、同号两数相加,取原来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异号两数相加,绝对值相等时和为零,绝对值不相等时,其和的绝对值为较大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所得的差,其和的符号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

3、一个数同零相加,仍得这个数。

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1、交换律:a+b=b+a2、结合律:(a+b)+ c=a+(b+c)有理数的减法法则1、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2、a-b=a+(-b)5.4有理数的乘除两数相乘的符号法则正正得正,正负得负,负正得负,负负得正。

有理数的乘法法则1、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2、任何数与零相乘,都得零。

注意连成的符号:1、几个不等于零的数相乘,积的符号由负因数的个数决定2、当负因数有奇数个时,积为负3、当负因数有偶数个时,积为正4、几个数相乘,有因数为零,积就为零有理数除法法则1、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

2、零除以任何一个不为零的数,都得零。

5.5有理数的乘方求N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

乘法的结果叫做幂。

在a n中,a叫做底数,n叫做指数,读作a的n次方,a n看做是a的n次方结果时,读作a的n次幂。

沪教版 六年级数学下册 第七章 7.2 线段的和、差、倍

沪教版 六年级数学下册 第七章 7.2 线段的和、差、倍

沪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7.1 画线段的和、差、倍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线段中点到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B.线段的中点可以有两个C.到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叫做线段的中点D.乘火车从上海到北京要走1462km,这就是说上海站与北京站之间的距离是1462km2.点B在线段AC上,以下四个等式:①AB=BC②BC=AC;③AC=2AB:①BC=AB.其中能表示点B是线段AC的中点的有()A.1个B.2个C.3个D.4个3.已知线段AB=4cm,延长BA到点C,使得BC=6cm,则AC的长等于()A. 10 cmB. 6 cmC. 4 cmD. 2 cm4.如图,点C在线段AB上(1)AB=()+()(2)AC=()-()(3)若线段AB=5cm,BC=3cm,则图中最短的线段是。

5.画直线,并在直线上截取线段AB=5cm,再在直线上截取线段BC=2cm,则线段AC的长是。

6.已知线段AB=4cm,延长AB到点C,使BC=AB,则AC=cm,如果点M为AC的中点,那么AM=cm7.已知线段a、b。

(1)利用尺规画一条线段x,使x=2a-b;(2)画一条线段y,使y=2(a+b).8.根据下列语句画图并计算:(1)作线段AB,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取点C,使得BC=2AB,点P是BC的中点,若AB=30cm,求BP的长。

(2)作线段AB,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取点C,使BC=2AB,点P是AC的中点.若AB30cm,求BP的长9.将一根2m长的木棒和一根1.6m长的木棒捆在一起,长度为3.2m,求这两根木棒捆在一起时重叠部分(公共部分)的长度10.如图,B、C两点把线段AD分成2∶4∶3三部分,点P是AD的中点.已知CD=6,求线段PC的长11.如果线段AB=13cm,MA+MB=17cm,那么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点M在线段AB上B.点M在直线AB上C.点M在直线AB外D.点M可能在直线AB上,也可能在直线AB外12.在数轴上有A、B、C、D四点,它们表示的有理数分别是﹣4、3、﹣、﹣3,则().A.点C是BD的中点B.点D是AB的中点C.点C是AD的中点D.点C是AB的中点13.在长为20cm的线段AB上有一点C,那么AC、BC的中点之间的距离是()A. 11 cmB. 10 cmC. 9 cmD. 8 cm14.如图,点C、D、E是线段AB上的三个点,下面是关于线段CE的表示①CE=CD+DE;②CE=BC-EB;③CE=CD+BD-AC;④CE=AE+BC-AB其中正确的是(填序号)15.若点C是线段AB的中点,M、N分别是AC、BC的中点,则AN-BC+MN=AB 16.如图,已知点M是线段AB的中点,点N在MB上,MN=AM,若MN=3cm,求AB的长17.如图,点C、D、E在线段AB上,已知AB=12cm,CE=4cm,求图中所有线段的长度和.18.如图,已知线段AB=4cm,P为线段AB所在平面内一点,请回答下列问题:(1)若PA=2cm,PB等于多少时,点P在线段AB上?(2)若PA=6cm,PB等于多少时,点P在线段AB所在的直线上(3)若PA=2cm,则PB的长在什么范围时,点P不在线段AB所在的直线上?19.已知甲地离学校4km,乙地离学校2km.记甲、乙两地之间距离为d km,则d的取值范围为()A. 2 kmB. 6 km C.2km或6km D.2km≤d≤6km20.先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解答问题:在一条直线上有依次排列的n(n>1)台机床工作,我们要设置一个零件供应站P,使这n 台机床到供应站P的距离总和最小,要解决这个问题先“退”到比较简单的情形。

沪教版六年级下学期数学各章知识点梳理

沪教版六年级下学期数学各章知识点梳理

沪教版六年级下学期数学知识点梳理1.相反意义的量收入与支出;增加与减少;上升与下降; 零上与零下;高于海平面与低于海平面;前进与后退;盈利与亏损;……任意规定一方为正,则另一方为负;2.正数与负数4.数轴的概念与画法数轴是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数轴画法:一直线 + 三要素5.数轴的性质数轴上表示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正数都大于零,负数都小于零,正数大于一切负数;6.相反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其中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相反数;0的相反数是0. 正数的相反数是负数;负数的相反数是正数;零的相反数是它本身;7.相反数的几何意义数轴上,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点,它们分别位于原点的两侧,而且与原点的距离相等;10.有理数的大小比较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对于任意有理数的大小比较应采用:正数都大于零,负数都小于零,正数大于负数;比较两个数的大小,还可以用“作差法”,即:11.有理数加法及加法法则把两个有理数合成一个有理数的运算,叫做有理数的加法;分五种情况:①两个正数相加;②两个负数相加;③两个异号数相加;④有理数和零相加;⑤零和零相加;有理数的加法法则:①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②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③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零;④一个数与零相加,仍得这个数;注意:利用加法法则计算的步骤:先确定和的符号,再进行绝对值相加或相减;12.有理数加法运算律加法交换律:a+b=b+a;加法结合律:a+b+c=a+b+c运算律有下列规律:①互为相反数的两数可以先相加;②符号相同的数可以相加;③分母相同的数可以先相加;④几个数相加能得到整数的可以先相加;13.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及运算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注意:两个“变”字,①改变运算符号;②改变减数的性质符号变为相反数,牢记一个“不变”,被减数与减数的位置不变,即没有交换律;14.有理数乘法的意义乘法是加法的特殊运算形式,它可以看作是多个相同的数相加运算的一种简便运算;如:n个a相加等于na15.有理数的乘法法则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任何数与零相乘都得零;注意:①运算步骤:符号→绝对值相乘;②带分数要化成假分数16.有理数乘法法则的推广几个不为0的数相乘,积的符号由负因数的个数决定;当负因数有奇数个时,积为负;当负因数有偶数个时,积为正; 几个数相乘,若其中有一个0,则积为零17.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律22.有理数的混合运算一个算式里含有加、减、乘、除、乘方五种运算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运算称为有理数混合运算; 23.有理数的混合运算顺序先乘方,再乘除,最后加减;同级运算,从左到右依次进行;如有括号先括号小中大第一级运算:加和减;第二级运算:乘和除;第三级运算:乘方和开方24.科学记数法25.等式与方程等式:用等号把两个值相等的量或式子连接起来的式子. 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第六章一次方程组和一次不等式26.方程中的项、系数、次数等概念①项:在方程中,被“+”“-”号隔开的每一部分含这部分前面的“+”“-”号在内称为一项②未知数的系数:在一项中,写在未知数前面的数字或表示已知数的字母;③项的次数:在一项中,所有未知数的指数和;④常数项:不含未知数的项;27.列方程的方法列方程:为了求未知数,在未知数和已知数之间建立一种等量关系,就是列方程;列方程步骤:设未知数,找等量关系,列方程;28.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使方程的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29.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概念:在一个方程中,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次数是一次的方程;最简形式:ax=ba不等于0标准形式:ax+b=0a不等于030.等式的基本性质性质1: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代数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性质2:等式两边同时乘以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零的数,所得结果仍是等式;另外性质:①对称性:a=b,则b=a;②传递性:若a=b且b=c,则a=c等量代换31.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解方程:求方程的解的过程;移项法则:方程中任何一项,在改变符号后,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这种变形叫移项移项法则:方程中任何一项,在改变符号后,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这种变形叫移项; 32.列方程解应用题步骤审题、设元、列方程、解方程、检验、作答33.按比例分配问题已知两个量之比为a:b,则设这两个量分别为ax和bx.34.利率问题利息=本金×利率×期数本利和=本金+利息=本金×1+利率×期数利息税=利息×税率税后利息=利息-利息税=利息×1-税率税后本利和=本金+税后利息35.折扣问题利润额=成本价×利润率售价=成本价+利润额新售价=原售价×折扣36.行程问题路程=速度×时间相遇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追及路程=速度差×追及时间37.工程问题工作效率×工作时间=1工作总量38.不等式的概念41.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与等式的基本性质的关系①相同点:不论是等式还是不等式,都可以在它的两边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式子;②不同点:等式在两边乘以除以同一个正数或同一个负数,等式成立;不等式在两边乘以除以同一个正数,方向不变,乘以除以同一个负数时,方向一定要改变;42.不等式的解的定义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43.不等式的解集的定义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的解的全体叫做不等式的解集;44.解不等式求不等式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解不等式的依据:不等式的三条性质,特别是不等式的性质3,注意不等号方向的改变;45.如何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一是确定“界点”:解集包含“界点”则用实心圆点;反之,空心圆圈;二是确定“方向”:大于向右画,小于向左画;46.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由几个含有同一个未知数的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47.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的概念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叫这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 解集的公共部分通常用“数轴”来确定;解集规律:大大取大;小小取小;大小小大中间找;大大小小是无解;48.不等式组的解法①求出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的解集;②在数轴上表示各个不等式的解集;③确定各个不等式解集的公共部分即这个不等式组的解集;49.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应用与列方程解应用题类似,列不等式组解应用题,求出的通常是一个量的取值范围;50.二元一次方程含有两个未知数的一次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51.二元一次方程的解53.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在二元一次方程组,使每个方程都适合的解,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检验一组数是否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方法:将这组数值分别代入方程组中每个方程,满足所有方程时,这组数值是此方程组的解,否则不是;54.用代入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①从方程组中选一个系数较简单的方程,将这个方程中的某个未知数且另一个未知数的式子表示;②将得到的式子代入另一个方程中,从而消去一个未知数,得到一元一次方程;③解这个一元一次方程,求出一个未知数的值;④求出另一个未知数的值;55.用加减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把两个方程的两边分别加减消去一个未知数的方法,叫做加减消元法;步骤:①确定要消去的元,并使该元的系数相等或者互为相反数;②把两个方程的两边分别相加或相减,消去一个元,得到一个一元一次方程;③解这个一元一次方程,求出一元的值;④求出另一元的值;56.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方程组中含有三个未知数,且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一次的方程组叫三元一次方程组解法:类似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57.用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的建模策略①利用表格;②利用线形示意图;③利用圆形示意图;④利用柱状图;详见解应用题专题;58.线段大小的比较方法①叠合法:比较两条线段AB、CD的长短,可把它们移到同一条直线上,使一个端点A和C重合,另一端点B和D落在直线上A和C的同侧;若B与D重合,则AB=CD;若D在AB上,则AB>CD;若D在AB延长线上,则AB②度量法:分别量出每条线段的长度,再比较;59.线段的性质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60.两点之间的距离联结两点的线段的长度叫做两点之间的距离;61.两条线段的和、差两条线段可以相加或相减,它们的和或差也是一条线段,其长度等于这两条线段的和或差;62.线段的倍、分线段的倍:nan>1为正整数,a是一条线段就是求n条线段a相加所得和的意义;na也可理解为:线段a的n倍;线段的中点:将一条线段分成两条相等线段的点叫这条线段的中点;63.角的概念角的定义:①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顶点,边②一条射线绕着其端点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成的图形;始边,终边65.角的大小比较方法①度量法: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来比较;②叠合法:把一角放在另一个角上,使它们的顶点重合,并将其中一边也重合,并使两个角的另一边都放在这条边的同侧,就可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66.画相等的角①度量法:①对中:将量角器的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②对线:将量角器的零度刻线与角的一边重合;③读数;②尺规法:用直尺与圆规做图;67.角的和、差、倍的画法①度量法:②尺规作图法:68.角平分线的概念及画法概念:从一个角的顶点引出一条射线,把这个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这条射线叫做这个角的平分线;画法:①用量角器画图:量→算→画;②用直尺与圆规作图69.余角、补角余角:若两个角的度数的和是90度,这两个角互为余角,简称互余;其中一个角是另一角的余角;补角:若两个角的度数和是180度,这两个角互补;其中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补角;性质: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70.角的度量单位、角的换算及角的分类角的度量单位:度、分、秒;75.直线与平面垂直直线PQ垂直于平面ABCD,记作:直线PQ⊥平面ABCD;76.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检验方法①铅垂线:若铅垂线与直线紧贴,则直线与水平面垂直;②三角尺:两把三角尺各有一条边紧贴平面且位置相交,另一条直角边都能紧贴细棒,则细棒垂直于平面;③合面型折纸:如:将合面型折纸立于桌面,折痕紧贴细棒,则细棒垂直于桌面;77.直线与平面平行直线PQ平行于平面ABCD,记作:直线PQ直线PQ与平面ABCD无公共点;78.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检验方法①长方形纸片:②铅垂线:79.平面垂直平面平面a垂直于平面b,记作:a80.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检验①铅垂线;②合面型折纸;③三角尺;检验要点:“铅垂线”、“折痕”、“三角尺的公共边”能否与另一个面紧贴;81.平面与平面平行平面a平行于平面b,记作:平面a面与平面平行的检验①长方形纸片:把长方形纸片放在两块硬纸板之间,按交叉的方向放两次,使纸片的一边都紧贴一块硬纸板,再观察它的对边,若对边都能与另一块纸板紧贴,则这两块纸板平行;②铅垂线法:找其中一个平面内找三个不共线的点检验;。

最新上海沪教版六年级数学下知识点总结

最新上海沪教版六年级数学下知识点总结

一、大数的读法和写法1.万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2.万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与整数的区别3.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4.带小数的数的读法和写法二、整除与整除数1.定义:如果$a$能被$b$整除,且商是整数,那么称$a$被$b$整除,$a$是$b$的倍数,$b$是$a$的因数,$b$能整除$a$。

2.整除判断法则:对于任何整数$a$和正整数$b$,有$a$能被$b$整除的充要条件是$a$的各位数字之和能被$b$整除。

3.利用整除定义进行整除的判断和运算。

4.整数的因数、倍数和约数的关系。

三、简便计算1.简算五法-数的末尾为0,可以在原数的基础上乘以一个数。

-数的末尾为5,可以把数的一半加上原数。

-能被9整除的数,其各位数字之和也能被9整除。

-能被3整除的数,其各位数字之和也能被3整除。

-把一个数的各位数字互换的次序,组成的新数是原数的倍数。

2.把分数化作有限小数-分母只包含2和5的分数化作有限小数。

-分母包含其他质数的分数化作无限小数。

四、面积1.面积的定义:面积是指平面内一个图形所占据的表面的大小。

2. 长方形的面积:$S=ab$,其中$a$和$b$分别是长方形的两条相邻边的长度。

3.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S=bh$,其中$b$是底边的长度,$h$是底边上的高的长度。

4. 三角形的面积:$S=\frac{1}{2}bh$,其中$b$是底边的长度,$h$是底边上的高的长度。

5.正方形的面积:$S=a^2$,其中$a$是正方形的边长。

6. 圆的面积:$S=\pi r^2$,其中$r$是圆的半径。

五、两个角的关系1.一对补角:两个角的和等于90°。

2.一对平分角:两个角的和等于180°。

3.一对相等角:两个角的度数相等。

4.互补角、对顶角、对角线的关系。

六、三角形1.三角形的边-三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两边相等的三角形的基本性质。

-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三角形边长的排序关系。

2.三角形的角-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

六年级数学下册(沪教版)

六年级数学下册(沪教版)

第八章 长方体的 再认识
8.1长方体的元素 8.2长方体直观图的画法 8.3长方体中棱与棱位置关系的认识 8.4长方体中棱与平面位置关系的认识 8.5长方体中平面与平面位置关系的认识
感谢聆听
05
5.5 有理数的 减法
06
5.6 有理数的 乘法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 容,简明扼要的阐述您的 观点。根据需要可酌情增 减文字,以便观者准确的 理解您传达的思想。
第五章 有理数
5.7 有理数的除法 5.8 有理数的乘方 5.9 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5.10 科学记数法
02 第六章 一次方程(组)和一次不等式(组)
第六章 一次方程(组)和一次不等式(组)
A
6.1 列方 程B6.2 方程 的解 NhomakorabeaC
6.3 一元 一次方程 及其解法
D
6.4 一元 一次方程
的应用
E
6.5 不等 式及其性

F
6.6 一元 一次不等 式的解法
第六章 一次方程(组)和一次 不等式(组)
6.7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6.8 二元一次方程 6.9 二元一次方程组及其解法 6.10 三元一次方程组及其解法 6.11 一次方程组的应用
六年级数学下册(沪教版)
演讲人
202X-06-08
目录
01. 第五章 有理数 02. 第六章 一次方程(组)和一
次不等式(组)
03. 第七章 线段与角的画法 04. 第八章 长方体的再认识
01 第五章 有理数
第五章 有理数
01
5.1 有理数的 意义
02 5.2 数轴
03
5.3 绝对数
04
5.4 有理数的 加法

沪教版六年级下学期数学知识点

沪教版六年级下学期数学知识点

一、数值:
1、分数加减运算:进行同分母分数加减运算,求得同分母加减后的分数;
2、小数乘除法运算:乘减法的基本运算法与小数乘除法运算中的抹去法;
3、整数四则运算:熟练掌握整数的加减乘除,增加难度可以运用被加数、被减数、乘数与被乘数来确定四则运算的顺序;
4、数的阶乘:了解数阶乘的基本概念,找出规律进行运算;
5、正数的幂次:根据幂次的定义熟练掌握正数的幂次;
6、数轴:掌握数轴上的基本概念,如正负号、加减号等。

二、几何:
1、钝角的性质:了解钝角的定义,掌握钝角的性质;
2、平行四边形:了解平行四边形的定义,熟练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3、正方形:了解正方形的定义,包括边长与对角线,了解正方形的性质;
4、多边形:了解多边形的定义,掌握多边形的性质,并能针对特定多边形的求解;
5、三角形:掌握三角形的性质,包括角度关系,边长关系,以及对错角三角形的判断;
6、几何性质:能利用平行线、共线、全等、中线等几何性质求解特定图形的属性。

三、空间:
1、棱面:了解棱面的定义,掌握棱面的性质,比如棱线,边,角的个数;。

沪教版六年级数学复习资料(已标注重点)

沪教版六年级数学复习资料(已标注重点)

沪教版六年级数学复习资料(已标注重点)
本文档旨在为六年级学生提供沪教版数学的复资料,以准备即将到来的考试。

下面将列出已经标注了重点的重要知识点和技巧。

请同学们认真研究并加以复。

一、整数运算
1. 四则运算: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运算规则和性质。

2. 整数的绝对值:如何求整数的绝对值及其性质。

3. 数轴上的整数:如何在数轴上表示整数,并进行各种运算。

4. 整数的比较:如何比较两个整数的大小。

二、小数运算
1. 小数的读法和写法:正确读写小数并了解小数的性质。

2. 小数的加减法: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

3. 小数的乘除法:熟练掌握小数的乘法和除法运算。

4. 小数的大小比较:学会比较大小。

三、分数
1. 分数的表示和读法:了解分数的基本表示形式和读法。

2. 分数的化简:熟练化简分数和约分。

3. 分数的加减法:掌握分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

4. 分数的乘除法:熟练掌握分数的乘法和除法运算。

5. 分数的大小比较:学会比较大小。

四、面积和周长
1. 长方形的面积和周长:了解如何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和周长。

2. 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掌握计算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

3. 三角形的面积:学会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4. 圆的面积和周长:熟悉计算圆的面积和周长的方法。

五、图形的旋转
1. 图形的旋转:学会将图形按照一定规律进行旋转。

以上是本文档的部分内容,希望同学们在复习过程中能够扎实掌握这些知识点和技巧,顺利应对考试。

加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沪教版六年级数学下知识点总结第五章有理数5.1有理数的意义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有理数整数:正整数、零、负整数分数:正分数、负分数5.2正数和负数数轴: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数轴。

数轴的三要素:原点、单位长度、正方向。

所有的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

也可以用数轴来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在数轴上表示的两个数,正方向的数大于负方向的数ﻫ零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

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我们称其中一个数为另一个数的相反数,也称为这两个数互为相反数,零的相反数是零。

一个数在数轴上所对应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这个数的绝对值注意:1、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

2、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

3、零的绝对值是零。

4、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那个数反而小。

5.3有理数的加减有理数加法法则:1、同号两数相加,取原来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异号两数相加,绝对值相等时和为零,绝对值不相等时,其和的绝对值为较大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所得的差,其和的符号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

3、一个数同零相加,仍得这个数。

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1、交换律:a+b=b+a2、结合律:(a+b)+ c=a+(b+c)有理数的减法法则1、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2、a-b=a+(-b)5.4有理数的乘除两数相乘的符号法则正正得正,正负得负,负正得负,负负得正。

有理数的乘法法则1、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2、任何数与零相乘,都得零。

注意连成的符号:1、几个不等于零的数相乘,积的符号由负因数的个数决定2、当负因数有奇数个时,积为负3、当负因数有偶数个时,积为正4、几个数相乘,有因数为零,积就为零有理数除法法则1、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

2、零除以任何一个不为零的数,都得零。

5.5有理数的乘方求N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

乘法的结果叫做幂。

在an中,a叫做底数,n叫做指数,读作a的n次方,a n 看做是a的n次方结果时,读作a的n次幂。

注意:1、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负数的奇数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数次幂是正数。

2、有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先乘方,后乘除,再加减;统计运算从左到右;如果有括号,先算小括号,后算中括号,再算大括号。

3、把一个数写成a*10n(其中1≤a<10,n是正整数,这种形式的计数方法叫做科学计数法ﻬ第六章一次方程(组)及一次不等式(组)6.1方程的意义用字母x、y、等表示所要求的未知的数量,这些字母称为未知数。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在方程中,所含的未知数又称为元。

为了求得未知数,在未知数和已知数之间建立一种等量关系式,就是列方程。

如果未知数所取的某个值能使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看,那么这个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6.2一次方程的意义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次数是一次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等式性质:1、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一个含有字母的式子,说得结果仍是等式。

2、等式两边同时乘以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零的数),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去括号的法则是:括号前带“+”号,去掉括号时括号内各项都不变符号。

括号前带“—”号,去掉括号时括号内各项都改变符号。

6.3一次方程的解法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是:1、去分母;2、去括号;3、移项;4、化成ax=b(a≠0)的形式5、两边同除以未知数的系数,得到方程的解x=b/a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是:1、设未知数(元);2、列方程;3、解方程;4、检验并作答。

6.4不等式的意义及解法用不等号“<”“>”“≤”“≥”表示的关系式,叫做“不等式”。

不等式性质:1、不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含有字母的式子,不等号的方向不变,即:如果a>b,那么a+m>b+m如果a<b,那么a+m<b+m2、不等式的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即:如果a>b,且m>0,那么am>bm(或a/m>b/m)如果a<b,且m>0,那么am<bm(或a/m<b/m=3、不等式的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即:如果a>b,且m<0,那么am<bm(或a/m>b/m)如果a<b,且m<0,那么am>bm(或a/m<b/m)在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中,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

一般情况下,一元一次方程的解只有一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可以有无数个。

不等式的解的全体叫做不等式的解集。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次数是一次的不等式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一般步骤与解一元一次方程类似。

不等式组由几个含有同一个未知数的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不等式组中所有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叫做这个不等式组的解集。

求不等式组的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组。

如果各个不等式的解集没有公共部分,那么这个不等式组无解。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一般步骤是:1、求出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的解集;2、在数轴上表示各个不等式的解集;3、确定各个不等式解集的公共部分,就得到这个不等式组的解集。

二元一次方程含有两个未知数的一次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使二元一次方程两边的值相等的两个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有无数个,二元一次的解的全体叫做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的解集。

由几个方程组成的一组方程叫做方程组。

如果方程组中含有两个未知数,且含未知数的项的二元一次方程组次数都是一次,那么这样的方程组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

在二元一次方程组中,使每个方程都适合的解,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通过“代入”消去一个未知数,将方程式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这种解法叫做代入消元法,简称代入法。

通过将两个方程相加(或相减)消去一个未知数,将方程组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这种解法叫做加减消元法。

如果方程组中有三个未知数,且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一次,这样的方程组叫做三元一次方程组。

注意:1、列方程解应用题时要灵活选择未知数的个数。

2、对于含有两个未知数的应用题一般采用列二元一次方程组求解;对于含有三个未知数的应用题一般采用列三元一次方程组求解。

第七章线段与角的画法7.1直线的画法7.2射线的画法7.3线段的画法联结两点的线段的长度叫做两点之间的距离。

两条线段可以相加(或相减),它们的和(或差)也是一条线段,其长度等于这两条线段的长度的和(或差)。

将一条线段分成两条相等线段的店叫做这条线段的中点。

7.4角的画法角是具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

公共端点叫做角的顶点,两条射线叫做角的边。

角是由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成的图形。

处于初始位置的那条射线叫做角的始边,终止位置的那条射线叫做角的终边。

两个角可以相加(或相减),它们的和(或差)也是一个角,它的度数等于这两个角的角度的和(或差)。

从一个角的顶点引出一条射线,把这个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这条射线叫做这个角的平分线。

7.5角的测量如果两个角的度数的和是90°,那么这两个角叫做互为余角,简称互余。

其中一个角成为另一个角的余角。

如果两个角的度数的和是180°,那么这两个角叫做互为补角,简称互补。

其中一个角称为另一个角的补角。

注意:1、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2、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提问:1、一个角与它的余角相等,这个角是怎样的角?是锐角2、一个角与它的补角相等,这个角是怎样的角?是直角3、互补的两个角能否都是锐角?不能4、互补的两个角能否都是直角?可能5、互补的两个角能否都是钝角?不能第八章长方体的再认识长方体的顶点;长方体的棱;长方体的面;长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的体积公式;1、长方体有六个面,八个顶点,十二条棱。

2、长方体的每个面都是长方形。

3、长方体的十二条棱可以分为三组,每组中的四条棱的长度相等。

4、长方体的六个面可以分为三组,每组中的两个面的形状和大小都相同。

5、第115页:长方体中棱与棱位置关系的认识:如图:棱EH与棱EF所在的直线在同一个面内,它们有惟一的公共点,我们称这两条棱相交。

棱EF与棱AB所在的直线在同一个面内,但它们没有公共点,我们称这两条棱平行。

棱EH与棱AB所在的直线既不平行,也不相交,我们称这两条棱异面。

6、一般地,如果直线AB与直线CD在同一平面内,具有惟一公共点,那么称这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为相交,读作:直线AB与直线CD相交。

7、如果直线AB与直线CD在同一平面内,但没有公共点,那么称这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为平行,记作:AB∥CD,读作:直线AB与直线CD平行。

8、如果直线AB与直线CD既不平行,也不相交,那么称这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为异面,读作:直线AB与直线CD异面。

9、直线PQ垂直于平面ABCD,记住:直线PQ⊥平面ABCD,读作:直线PQ垂直于平面ABCD。

10、如何检验直线与平面垂直呢?可以用“铅垂线”检验。

如果细棒垂直于墙面,可以用“三角尺”检验。

还可以用“合页型折纸”检验直线是否垂直于平面。

11、直线PQ平行于平面ABCD,记作:直线PQ∥平面ABCD, 读作:直线PQ平行于平面ABCD.12、如何检验直线与平面平行呢?可以用“铅垂线”检验。

也可以用“长方形纸片”检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