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故人庄》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语文园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语文园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排比句,了解运用排比句的好处。
2.了解分号的用法。
3.理解积累古诗《过故人庄》。
4.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1.学会在习作中运用排比句,正确使用分号。
2.积累古诗《过故人庄》。
教学难点:理解《过故人庄》诗句的含义,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本诗。
2.理解诗歌中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并初步体会诗中对仗句的特点。
4.通过诵读这首诗,感受朋友之间聚散两依依的浓浓情谊,激发学生珍惜人间友谊的美好情感。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设计:导入一、激发情感,谈话导入1.在我们的文学长河中,有一颗璀璨的星星,那就是古诗词。
古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精华,学习古诗词就是继承和发展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提高文化素质,陶冶情操。
由于年代久远,继承古代灿烂文化,重点应是诵读、背默、积累。
难点是阅读及鉴赏古诗的方法。
今天,我们就一起寻找打开这扇古代文化宝库大门的钥匙,欣赏颗颗璀璨明珠的风采。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孟浩然的一首诗《过故人庄》。
2.(板书:过故人庄孟浩然)学生齐读。
谈话导入环节让学生清楚古代诗词在中国文学长河中的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和积累古诗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新课教学二、正确朗读,初步感知1.请学生自己揣摩,确定怎样读这首诗。
2.学生试读,教师指导:(1)节奏常识:①古诗五言句按音节划分一般是:2/2/1。
例如:绿树/村边/合。
②有破读现象时,要按意义划分。
例如:故人/具/鸡黍。
训练:按音节兼顾意义的方法对诗歌进行节奏划分,并说明理由。
【出示课件11】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强调:古诗节奏划分的标准是音节兼顾意义的。
所以,懂字词,说译文是正确划分古诗节奏的关键。
3. 按照节奏,练习朗读。
《过故人庄》精品课件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过故人庄》精品课件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过故人庄》一诗。
这首诗选自教材第四单元“山川之美”,通过描绘故人庄景色和诗人与故人深厚情谊,展现作者对美好生活向往。
具体内容包括诗歌朗读、生字词学习、诗句理解、主题思想探讨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朗读《过故人庄》,理解生字词,把握诗句意义;学会通过描绘景色表达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提高对诗歌理解和欣赏能力;培养朗读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与故人深厚友谊,体会作者对美好生活向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过故人庄》,理解诗句意义,体会作者情感。
2. 教学难点:通过景色描绘理解作者情感,运用诗歌表达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作业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实践情景,引发学生对美好生活向往,进而引入本节课学习内容。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过故人庄》,理解生字词,感受诗句韵律美。
3. 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句意义,理解作者情感。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疑问。
4. 例题讲解:教师选取诗句进行详细讲解,如“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分析诗句描绘景色和表达情感。
5. 随堂练习:学生根据教师给出题目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本节课学到描绘方法,写一段描绘家乡美景文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反思本节课教学效果,针对学生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其他描绘山川之美诗歌,提高诗歌欣赏能力。
同时,开展以“家乡美景”为主题写作活动,激发学生对家乡热爱之情。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过程中实践情景引入实践情景引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关键环节。
我会在导入新课前,通过讲述一个与诗歌内容相关情景,例如回忆与朋友相聚美好时光,让学生产生共鸣,从而更好地融入诗歌情感氛围中。
《语文园地一》第1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语文园地一》教学设计第1课时【教材分析】这是部编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语文天地,内容上包含了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以及日积月累三个大的板块。
交流平台主要介绍了阅读文章的方法,词句段运用主要介绍了修辞手法——排比以及分号的用处,日积月累向我们展示了唐朝诗人孟浩然的一首山水田园诗——《过故人庄》。
【教学目标】1.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总结“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的方法。
2.背诵积累《过故人庄》。
【教学过程】一、交流平台总结阅读方法1.导入:同学们,学习《草原》,你感受到了一幅怎样的草原风光?体会到蒙汉情深的民族情谊了吗?读《丁香结》,你闻到那淡淡的甜香了吗?又是否体会到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诵读三首古诗词,每句诗词里藏着怎样的画面呢?读着《花之歌》,你是不是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呢?相信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你一定跟随着作者触摸到山川湖海的心跳了吧!阅读文章,首先要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在此基础上,还要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
学习本单元课文时,你从哪些内容想开去,又想到了什么呢?2.指名反馈。
3.结合“交流平台”第二、三自然段,梳理阅读《草原》《丁香结》时你是如何想开去的。
(1)指导交流。
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开去从课文内容想开去(2)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有很多,比如:梅、兰、竹、菊,它们又象征着什么呢?选择一种事物与同桌讨论。
点拨:梅花不畏严寒,象征具有坚毅品质的人;兰花高洁,象征疏远污浊、保全自己美好人格的人;竹扎根破岩、不惧风雨,象征具有不屈的骨气的人;菊不顾秋风萧瑟,不惧山林寂寞,象征不趋炎附势、默默坚守自己的理想的人。
(3)小结:想开去的方向可以是由课文内容联想起自己的生活经验,也可以是由课文联想的方式引起自己的共鸣,从而联想到更多。
4.学习活动:交流自己阅读时想开去的经历。
①填表:自己在之前的阅读中有没有想开去的经历?补充图表。
②讨论: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经历。
想开去预设:A.阅读《忆读书》时,我想到了自己的读书经历:上一年级的时候,老师要求读《小猪希哩呼噜》,刚开始是妈妈读给我听,可妈妈想让我学会读书,于是,想了一个好办法,每当读到精彩的地方,妈妈就放下书,说自己要去干活,明天再读。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一教学设计教案

语文园地一教学目标1. 了解人名和路牌上的地名的拼写规则。
2. 背诵积累《过故人庄》,感受朋友之间的浓浓情谊。
教学重难点背诵积累《过故人庄》,感受朋友之间的浓浓情谊。
教学准备课件资源。
教学过程Ⅰ图片导入,认识路牌1. 师:现在老师带你们去美丽的丽江看看,走在丽江古城那风景秀丽的路上,我们会看见什么呢?丽江路牌你看到的这幅图里都有什么? (学生指出路牌)路牌上的有些字我们还没有学过,你们知道读什么吗?是如何知道的?预设:借助路牌上的拼音。
2. 大家注意到路牌上的拼音书写有什么特点吗?预设:路牌上地名的拼音都是大写字母且不标注声调;“县、市、街、湖、路”等一些通用名词的拼音需要与其他拼音用空格隔开;特指某一地名的(即专名),如“顾榭”,其拼音要作为词语连写。
练一练:课件出示被遮挡拼音的路牌请学生写一写其拼音。
3. 你们知道怎么用拼音拼写自己的名字吗?人名的拼写规则:姓和名要分开写,姓在前,名在后;复姓连写;姓和名的开头字母大写,其余字母一律小写、连写,如“王芳 Wang Fang”“马冬梅 Ma Dongmei”。
4. 请同学们用拼音拼写自己的名字,教师巡视察看,检查修正。
5. 教师小结:路牌清楚地告诉了人们地点,认识路牌非常重要。
我们可以借助拼音读路牌。
注意路牌的拼音字母全部要大写,写自己名字的拼音字母只需要姓和名的首字母大写就行了。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认路牌,拉近语文与生活的距离,以达到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
Ⅱ日积月累,理解题目1. 提问导入,进入意境。
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自己学过的古诗中,哪些是写友情的吗?预设:《赠汪伦》《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
2.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孟浩然写的关于友情的古诗——《过故人庄》,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呢?从这首诗中,我们又能感受到什么呢?让我们走近孟浩然,追随他的脚步去看一看吧。
3. 过:拜访。
故人:老朋友。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一单元《语文园地一》

(你们这儿真美,真想一直住在这儿啊!)
(今年的收成怎么样?还好,有可能是个大丰收。)
…………
是啊,深情厚意只在淡淡的几句询问农事中,就在这悠然地举杯饮酒,闲谈农事中。
【出示课件14】“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指名读
(2)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依依不舍)
(这段话连用了三个“漓江的水真……啊”的句式,强调了漓江的水“静、清、绿”的特点。)
【出示课件5】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锦缎那么绵延,像天边的霞光那么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烂。
(这段话连用了三个“像……那么……”的句式,强调了野花的美丽。)
(二)认识排比,明白作用
1.教师讲解:
【出示课件6】把三个或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在一起,就叫做排比。我们刚才读过的这三段话都是排比。(板书:排比)
2.小组讨论、探究排比句有什么作用?
(1)小组讨论,探究排比句的作用。
(2)教师评价总结,明确:
用排比来说理,可以使条理分明;用排比来抒情,可以使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气势更为强烈;用排比来叙事写景,能使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
(二)想一想,认识分号作用。
1.学生议一议,想一想,分号与逗号、句号有什么不同。
2.教师指导讲解:
【出示课件9】分号是一种介于逗号和句号之间的标点符号,主要用以分隔存在一定关系(并列、转折、承接、因果等,通常以并列关系居多)的两句分句。(板书:分号表示并列、转折、承接、因果关系)
分号还可以用来分隔作为列举分项出现的并列短语,或是辞书中同一义项的不同释义。
《过故人庄》课件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过故人庄》课件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一、教学内容本课教学内容选自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具体章节为第三单元《过故人庄》。
详细内容包括:诗词的朗读、生字词的学习、诗句的理解、诗意的把握、背景文化的了解。
二、教学目标1. 熟练朗读并背诵《过故人庄》,理解诗句的大意,感受诗人的情感。
2. 掌握生字词,了解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3. 了解作者陶渊明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体会古代文人的田园生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诗句中的一些生僻字词,诗句的理解与感悟。
教学重点:诗词的朗读、背诵,生字词的学习,诗意的把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实践情景,引导学生体会与朋友相聚的美好时光,进而引出《过故人庄》这首诗的主题。
2. 诗词朗读:播放PPT,展示《过故人庄》的全文,带领学生一起朗读,注意停顿、重音、语调等。
3. 生字词学习:讲解诗句中的生字词,让学生在课本上标注并跟读。
4. 诗句理解:逐句解释诗句,分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5. 例题讲解:挑选一句诗句,进行深入剖析,引导学生学会如何鉴赏诗句。
6. 随堂练习:让学生模仿例题,分析其他诗句,巩固所学知识。
7. 诗意把握: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8. 背景文化了解:简要介绍作者陶渊明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加深学生对诗句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1. 诗句:将《过故人庄》的诗句书写在黑板上,突出重点字词。
2. 生字词:在诗句旁边列出生字词,方便学生记忆。
3. 解析: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句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根据课堂所学,分析下列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并说明其作用。
(1)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2)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2. 答案:(1)修辞手法:对仗。
作用:形象地描绘了庄园美景,营造出宁静、和谐的气氛。
(2)修辞手法:借代。
人教部编版五四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过故人庄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五四)(2018)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之二:过故人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2、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3、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学情分析1、修订后的《课程标准》教材增加了古诗文比重,注重传统文化的熏陶。
初中教材在篇目减少的情况下,仍然保持每册两个古文单元,古文单元占比基本保持在40%左右。
同时,新版教材还通过其他方式做了一定成都的弥补,比如增加了白话小说单元。
此外,新修订教材还特别注意通过课后练习、口语交际、习作、综合性学习等内容涉及,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使学生潜移默化的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2、新修订教材中,语言文字运用题,即用语文来说现象,分析、解释各种问题的题目,占到5 0%以上。
(利用这样一些环节,把语文学习和现实社会、学生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不学“空语文”、不学“死语文”,切实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基于这样的一种教学改革,清远市开始引进语文主题学习活动,在各个学校开展实验班级,“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不是一项一般意义上的实验,实验的真正“主题”和终极关怀是指向母语教育的原点——让语文回归“国语”,成为民族文化的寻根教育、扎根教育,成为“中国灵魂”。
“语文主题学习”就是一个喜欢读书的老师领着一群喜欢读书的孩子在文字的世界里旅行的过程。
3、语文主题学习活动要关注两个概念:语文主题学习课内海量阅读。
教师依据教材的单元主题,分析单元的重点难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主体材料的建构,将教材的一篇文章或一个单元作为一个主题,引导学生搜集并阅读所学文章或单元教学重点相关、相近、相似或相对的多篇文章,在大量阅读中丰富学生的认识、情感和体验,创造与文本交流、对话的氛围和条件,形成思维碰撞,产生情感的升华、价值的提升。
优质课《过故人庄》教学设计优秀4篇

优质课《过故人庄》教学设计优秀4篇优质课《过故人庄》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能熟练地朗读、背诵古诗《过故人庄》。
2、引导学生感受诗人与朋友相聚时的浓浓情谊,培养学生珍惜朋友之间情谊的美好情感。
3、在整体感悟全诗的基础上,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片断练习。
4、能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在小组合作交流中培养自己的自信心,学会与人交流。
教学过程一、导入1、检查《古诗两首》之一《赠汪伦》的掌握、背诵情况。
2、板书课题:过故人庄指导学生写好“过”、“庄”两字。
齐读课题。
二、读一读1、出示古诗《过故人庄》。
过故人庄(唐)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2、自由练习读。
读准“黍shǔ”、“圃pǔ”等字音。
3指名读,齐读。
(达到熟练为止)三、悟一悟(过渡:同学们,德国大思想家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好像与一位高尚的人谈话。
”同样,我们也可以说读一首好诗,就好像在与诗人进行心灵的交流。
认真地读一读这首古诗,仔细地看一看这幅插图,用心地听一听,你会听到大诗人孟浩然正在对我们深情地诉说呢。
)1、学生自由进行整体感悟,教师参与到学生中去。
组织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
2、组织学生大组交流。
(预设:诗人在说:“老朋友真是热情好客!”这从“具鸡黍”、“邀我”可以体会出来;诗人在说:“老朋友所住的地方太美了!”这从“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可以体会出来;诗人在说:“我们相处得可真愉快!”这从“把酒”、“话桑麻”等词可以体会出来;诗人在说:“我很喜欢这里!”这从“待到”、“还来”等词可以体会出来……)教师相机指导学生理解重点词句。
如“具鸡黍”、“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等。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感受诗人与朋友相聚时的浓浓情谊,激发学生珍惜朋友之间情谊的美好情感。
四、背一背(过渡:同学们听得真用心,我想如果大诗人孟浩然听了你们的这番话,一定会视你们为知己。
那你们能将你们所感受到的,通过读表达出来吗?)1、学生齐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过故人庄》教学设计
唐春莉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全诗大意,领悟全诗的意境,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感受朋友之间聚散两依依的浓浓情谊,激发学生珍惜人间友谊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全诗大意,领悟全诗的意境,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在我们的文学长河中,有一颗璀璨的星星,那就是唐诗。
有成就的诗人更是数不胜数,孟浩然就是其中的一个。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孟浩然的五言律诗《过故人庄》。
二、作家简介:孟浩然,(689——约740),唐代诗人,字浩然,襄阳人。
他是初盛唐过渡时期最有成就的诗人。
对于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形成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他与王维合称“王孟”。
他的诗绝大部分都是五言诗,偏重于描写自然景色,形象清新,生动自然。
这首诗是作者早年隐居鹿门山时,应故人邀请到农做客时所写,描述了田园生活的乐趣。
三、预习考查:
鸡黍shǔ郭外斜xiá开轩xuān 场圃pǔ重chóng阳还huán来
四、指导朗读节奏
①节奏常识:
点拨:1、古诗五言句按音节划分一般是:2/2/1。
例如:绿树/村边/合。
2、有破读现象时,要按意义划分。
例如:故人/具/鸡黍。
训练:按音节兼顾意义的方法对本诗进行节奏划分,并说明理由。
明确:
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强调:古诗节奏划分的标准是音节兼顾意义的。
所以,懂字词,说译文是正确划分古诗节奏的关键。
五、熟读体会
点拨1:作者的思路是怎样的?用四个字概括每一句大意。
附板书:明确:邀“我”作客——山村风光——把酒闲谈——重阳还来(访问)
点拨2:语言美表现在叙述与描写相结合,判断哪些是叙述句,哪些是描写句,从情味的角度谈好在哪里?
明确:
叙述: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①老朋友准备好美味饭菜,请我到村居的农家做客。
情味:“具鸡黍”、“邀我”——真挚的感情、愉悦的情趣
叙述: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②近处,绿树环抱着村庄;远处,城外青山连绵不断。
情味:“绿树”、“青山”——清幽恬静的气氛
描写: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③轩窗一开,扑面而来的是谷场和菜地,远处是绿树,青山,知心朋友们喝着酒,谈谈农事,风儿送来阵阵泥土和庄稼的气息。
情味:“面”、“话”——令人陶醉的风味
④重阳节我还要到你家,喝菊花酒。
情味:“待到”、“还来”——融洽的感情、喜爱的情趣。
描写: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点拨3:诗人对田园情趣的感受是什么?
明确:闲适恬淡(景美情美,乐在其中,令人陶醉)
强调:析文句、品字词,是领悟作者情感的关键。
六、品诗意境
创设情境,感悟情怀:播放喜悦基调的古曲,老师同时饱含深情地诵读,学生闭目联想和想象美好田园画面。
点拨1:同学们,透过诗,你们仿佛看见了什么?
明确:
我看见了:青青的山,绿绿的地,清清的溪水和金灿灿的菊花;谷垛堆堆的稻场,郁郁葱葱的菜地;村民们在田间辛勤地劳动着;孩子们在捉迷藏、放牛……
点拨2:同学们,透过诗,你们仿佛听见了什么?
明确:
我听见了:鸡在叫:“喔!”“喔!”;
鸭在叫:“嘎!”“嘎!”
诗人与朋友举杯谈农事,互相祝福……
点拨3:同学们,透过诗,你们仿佛闻到了什么?
明确:稻香、菊花香、泥土的气息、大自然的清新空气。
点拨4:同学们,透过诗,你们仿佛感受到什么样的情?
明确:朋友的热情,诗人与朋友之间纯朴的友情,诗人喜爱大自然的激情。
板书:热情友情激情
讨论意境是指诗人写景叙事要表现的情怀,品读诗的意境的角度是什么?
强调:透过诗,你仿佛看、听、闻、感到了什么,用自己的经验去想象诗人的经验,就会品味出诗的意境。
七、家庭作业:
以诗的内容为素材,融入合理、丰富的想象,以《过故人庄》为题,绘风景画一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