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简史
电影赏析考试

中国早期电影欣赏1.中国电影发展简史中国电影事业发端于20世纪初。
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创办人任庆泰(字景丰)拍摄了由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片断,这是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影片。
1925~1927年间,上海先后成立140家中小型电影公司;广州、北平(今北京)、天津等城市亦拍摄影片。
1931~1937,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先后于上海成立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
九一八、一二八事变后,上海的抗日战争爆发,电影界的有识之士深感时代需要反映现实的影片。
1937~1945在国民党统治区,1938年,周恩来代表中国共产党参加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的领导工作,直接地推动了抗战电影的发展。
在日本占领区,中联和华影在4年中拍摄近130部故事片,有宣扬所谓“中日亲善”、“共存共荣”的《春江遗恨》等影片,为迷惑中国观众,也拍摄了不少以恋爱为中心的影片。
在抗日根据地,1938年,在八路军总政治部领导下,由延安电影团袁牧之担任编导,吴印咸、徐肖冰、吴本立担任摄影,用仅有的两部摄影机拍摄长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
1942年又完成长纪录片《生产与战斗结合起来》,以及一些反映当时延安重大社会政治生活的新闻片。
1945~1949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宣传部和国防部分别接管了上海、北平、长春、南京等地的电影产业。
在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的领导下,一部分革命和爱国的电影工作者进入由中央电影摄影场改组的中电各厂,在1946~1949年间拍摄了《一江春水向东流》、《万家灯火》、《乌鸦与麻雀》、《松花江上》、《夜店》、《还乡日记》、《遥远的爱》、《幸福狂想曲》、《小城之春》等优秀影片。
1949年以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进入一个新时期。
新中国电影从1949年制作第一部以工人阶级作为解放了的主人翁的影片《桥》开始,在很短的时间,拍摄了《白毛女》、《钢铁战士》、《上饶集中营》、《新儿女英雄传》、《翠岗红旗》、《我这一辈子》、《腐蚀》等优秀故事片,以及新闻纪录片《百万雄师过大江》、《红旗漫卷西风》等。
中国电影发展简史

中国电影发展简史(上)
中国电影从1905年第一部《定军山》诞生至今经历了一百多年的时间,大致可分为五个时期。
一、拓荒时期(1905年—1931年)。
中国电影前辈将西方的电影艺术移植到中国,1905年在北京丰泰照相馆拍摄了京剧《定军山》的几个折子,由著名京剧演员谭鑫培表演。
1913年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问世之后,开始有电影摄制机构出现,1923年明星影片公司的《孤儿救祖记》有了丰厚的票房收入,吸引了一批投资者对民族电影的关注,相继成立了电影企业,1925年在上海就有100多家,后明星、联华和天一三家初具规模。
拓荒时期的中国电影带有浓厚的纯娱乐性和纯商业性,出现了混乱、变幻不定的局面。
二、民族电影探索时期(1932年—1949年)。
这时期的电影成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阵地,电影创作转向现实生活,面向劳苦大众。
左翼电影运动蓬勃兴起,《三个摩登女郎》、《大路》、《渔光曲》、《新女性》、《十字街头》和《马路天使》等都是这时期的优秀影片。
还有一些影片反映现实生活,思想性和艺术性结合的很好,《八千里路云与月》、《一江春水向东流》、《丽人行》、《万家灯火》和《乌鸦与麻雀》等都及时地表达了民族压迫、阶级压迫下民众的痛苦与呼声,奠定了民族电影的基础。
中国电影资料馆 电影理论 戏剧与影视学 考研经验 笔记讲义 考研重点、考研参考书笔记 学姐考研笔记梳理

育明教育中国考研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育明教育官方网站: 1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考研重点、考研常考点、考研笔记梳理【育明教育独家提供】第六代电影和影人第六代及新生代导演及其创作:贾璋柯、张元、王小帅、姜文、路学长、娄烨、陆川、张杨等中国最早放映的电影。
1896年8月11日法国商人在上海徐园“又一村”茶楼内放映的“西洋影戏”。
中国摄制的第一部影片。
1905年秋由北京丰泰照相馆与京剧名角谭鑫培合作拍摄的京剧片断《定军山》,为戏曲记录片。
它标志着中国电影的正式诞生。
中国第一座电影院。
1907年第一座电影院平安电影公司在北京长安街建成,由外商经营中国第一个电影制片公司。
1909年美国人布拉斯基久慕上海这块生财富地,不远万里来到上海香港路创办亚细亚影戏公司。
这便是中国土地上的第一家影片摄制公司。
带有买办性质。
育明教育中国考研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育明教育官方网站: 2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
1913年由郑正秋、张石川导演的故事片《难夫难妻》(又名〈洞房花烛〉),此片是由亚细亚影戏公司开张后的第一部作品。
首开家庭伦理剧之先河。
中国第一部长故事片。
1921年中国影戏研究社在上海拍摄第一部长故事片《阎瑞生》。
中国第一本电影刊物。
1922年1月由顾肯夫、陆洁创办的中国第一本电影刊物《影戏杂志》出版,中国第一所电影学校。
1922年3月郑正秋、张石川等人创立中国第一所电影学校——明星影戏学校(后改为明星演员养成所),由郑正秋担任校长,培养电影人才。
中国第一次出现“导演”专用名词。
1922年陆洁在《影戏杂志》发表的文章中首先将指挥拍摄影片者称为“导演”。
自此,影剧界有了“导演”这一专用名词。
中国第一部电影理论专著。
1924年中国最早的电影理论专著《影戏学》出版,由徐卓呆译著。
中国第一部完整的电影剧本。
育明教育中国考研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育明教育官方网站: 31924年洪深创作的《申屠氏》在《东方杂志》发表。
中国第一部电影教材。
1924年初,留法学生汪煦昌、徐琥在上海创办昌明电影函授学校。
中国电影简史

中国电影简史在世界电影诞生的第二年,也即1896年,上海的一座茶楼里就放映了“西洋影戏”。
国人最初把电影称之为“影戏”,是因为中国民间灯影戏(也称皮影戏)利用光影制造画面的原理与现代电影十分相似。
早在距今二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就已经有了用灯光将影像投影在布帐上的方法,在漫长的历史中,这种娱乐方式深受中国百姓的喜爱,在不同省份都形成了富于特色的地方传统。
1767年中国的灯影戏传入法国,1776年,又传入英国伦敦,时至今日,在巴黎电影博物馆、意大利都灵博物馆中,还可以见到中国灯影戏某些装置的陈列物。
不少电影史学家甚至认为,电影是受中国灯影戏的启发而发明出来的。
世道轮回,最初到中国放电影发洋财的多为法国人和意大利人。
不过没过多久,中国留学生林祝三便于1903年携带影片和放映机回国,租借北京前门的天乐茶园,开始了中国人自己放映电影的历史。
到了1905年,中国人又自己拍摄出了一部名为《定军山》的电影。
这部影片为戏曲纪录片,由当时的京剧名角谭鑫培和北京丰泰照相馆联合摄制而成(这段富于传奇色彩的往事,在《西洋景》这部影片中得到了十分大胆的演绎)。
8年后,郑正秋和张石川在上海拍出了中国第一部故事片《难夫难妻》,又过了9年,中国第一本电影刊物和第一所电影学校问世,及至1931年春,中国又有了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
中国最早的影片摄制公司(上海“亚细亚”,创办于1909年;香港“华美”,创办于1913年)最初是由美国人投资兴办的,但这并不妨碍中国导演在其中发挥决定性作用,这其间拍摄的《难夫难妻》和《庄子试妻》都在中国电影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亚细亚影戏公司倒闭两年后,曾任亚细亚顾问的张石川自筹资金在上海创办了幻仙影片公司(1916年),从而开创了中国民营电影公司的先河。
1922年,张石川和他的老搭档郑正秋等人联合创办明星影片公司,以一部《孤儿救祖记》开创了中国自有电影以来的最高卖座记录。
这一事件极大地刺激了电影从业者和中国商人,据统计,1925年前后,在上海、北京、天津、镇江、无锡、杭州、成都、汉口、厦门、汕头、广州、香港等地,新开设的制片公司约有170多家。
中外电影电视简史

中外电影电视简史世界电影艺术的历史发展一、诞生形成期(1895—1927)(一)卢米埃尔的纪实电影在上述的七门艺术中,唯一知道其诞生日的只有电影,它诞生于1895年12月28日。
这一天,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卡普辛路14号大咖啡馆的地下室里第一次售票公映了他们制作的《火车到站》、《水浇园丁》、《工厂的大门》等十余部影片,并且取得轰动国际的成功。
在世界电影史上这一天就被定为电影的诞生日。
卢米埃尔的影片明显的特点是纪实性。
由于影片直接地拍摄真实的生活,给观众以身临其境的亲切感。
(二)梅里爱的“戏剧电影”乔治•梅里爱对电影的贡献包括三个方面:首先,他把许多照像特技应用于电影。
其次是特技摄影的发明。
通过“停机再拍”,可以使贵妇突然变成了魔鬼;灰姑娘变成了高贵的公主;老鼠变成了白马。
其中最著名的是《月球旅行记》。
再次是创造了戏剧电影。
他几乎把所有戏剧上的表现手法,诸如剧本、演员、服装、化妆、布景以及场与幕的划分等等,系统地移植到电影制作中来。
他还首创了用人工布景摄制电影。
梅里爱所作的这一切,后来都成为电影技术的基本要素。
但是他对戏剧美学的过于执着,既造就了他的辉煌也使他沦为戏剧美学的俘虏。
(三)蒙太奇的产生蒙太奇的产生才使电影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
对蒙太奇贡献最大、最有代表性的是美国的大卫•格里菲斯和前苏联的谢尔盖•爱森斯坦。
格里菲斯最大的贡献是把影片的基本构成单位由场景改变为镜头,并让摄影机在他的指挥下运动起来,他还创造性地运用特写和“切”以及通过调度镜头,在影片中创造节奏气氛,以利于把情节推向高潮。
格里菲斯首先使蒙太奇成为电影的艺术手段。
他吸收了梅里爱的特技技巧,借鉴了小说家狄更斯的“切回”手法,创造了平行蒙太奇。
这种艺术手法在他的传世之作《一个国家的诞生》一片中得到了更巧妙地运用。
电影史家把这部影片上映的日期(1915年2月8日)当作“好莱坞统治世界的开始”,这部影片被称为美国电影史上的里程碑。
《党同伐异》中,蒙太奇的手法得到了更完善的运用。
中国电影简史

三、建国后十七年电影
• 1949年4月,东北电影制片厂摄制了长故事片《桥》,此 片被认为新中国第一部故事片。也是第一次在银幕上正面 展示工人阶级的崇高形象。
•
《桥》剧照
• 《桥》由王滨导演,于敏编剧,王家乙、吕班、江浩、陈 强等主演。影片描写了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工人为修复 被战争破坏的桥梁艰苦奋斗的故事:东北某铁路工厂接到 命令,要在15天内造出修桥所需要的桥座和全部铆钉。 厂长紧密依靠工人的力量,克服了修建炼钢炉等困难,按 期完成了任务,赶在松花江解冻之前将大桥修复,有力地 支援了术家的直接参与下,中国电影直面社会现实矛盾, 推出了《姊妹花》、《渔光曲》两部电影,轰动一时, 1933年因此被称为“中国电影年”。
二、中国电影在抗战前后
• 第一个黄金年代 这一年,明星公司在1933年就拍摄了二十多部具有进 步倾向的影片,其中有夏衍编剧的《狂流》、《春蚕》、 《上海二十四小时》等。左翼电影运动持续到1937年全面 抗战爆发,这期间中国电影无论从艺术形式还是思想内涵 上都发生革命性变化,产生大批优秀的传世之作,如《春 蚕》、《十字街头》、《马路天使》等,成就了中国电影 史上第一个黄金年代。
一、中国电影的拓荒时代
• 联华公司成功的将影院业余制片业相结合,开辟了文艺电 影的新领域。 • 天一公司则将野史、神怪片一脉发挥到极致,成功开发了 东南亚电影市场,成为邵氏影业的前身。 • 1930年代,三家电影公司成为左右电影市场的主要力量。 中国电影的“第一代”导演也是这一时期等上历史舞台, 主要有郑正秋、张石川、洪深、孙瑜等。
二、中国电影在抗战前后
• 主要影片制作机构都由官方主持,三大电影机构中国电影 制片厂(简称中制)、中央电影摄影厂(简称中电)和西 北影业公司(简称西北厂)都是如此。这三大官方电影机 构在战时都摄制了大量抗战纪录片。
中国电影出口简史

与中国电影在海外“萎靡”相对应的,是内地电影市场的大跃进。十年前,中国全年票房额不足 9 亿元,银幕数量只有 1500 块,2002 年启动的院线制改革,开始让中 国电影产业“爆炸式发展”,于是十年后的今天,这两项数字分别是 130 亿和 8000 块(估值)。“香港电影”的出口转内销,“国产电影”的走出去尝试,双双开始变革大中国电 影的外贸格局,但无疑前者来势汹汹成果彰著,而后者则刚刚启动前路漫漫。
中国电影出口简史·阶段 4 今天
2003 年后“中国电影产业复兴”,强劲的内需一定程度上稀释了电影出口的动力。香港电影与内地电影的融合,既带来了传统的东南亚市场,也由其专业人士打开了国 际市场。但由于种种原因,00 年代末期,中国电影的海外发行开始遇冷,但也逐步从曾经的“被进口”转向到了自主出口。
● 中国电影能出口到哪些国家? ○ 原则上能卖到世界各国,但实际上中国电影可以进入的市场主要有东南亚(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菲律宾、中国台湾)、日本、法国、美国、韩国,其他重要的世界电 影市场如印度、英国、德国、意大利,罕有中国电影发行,至于世界其他地方就更少见了。
●“海推”是指? ○ 全称是“中国电影海外推广公司”,准官方身份,直属于国家广电总局。目前主要帮助国内中小型影片在海外推广,政府性质的中国文化推广、商业性质的销售推介两种功 能兼而有之,每年在海外重要电影节的电影市场上“摆摊叫卖”,并在中国举办“北京放映”交流会,邀请海外片商与会选购。有趣的是,该公司成立之初就发布新闻通告,公 布了该公司的互联网网址 ,但该网址至今无法访问。
● 卖掉了就代表能上院线吗? ○ 完全不能。一般而言,海外版权销售都是把院线、电视播放、音像发行、网络播放、VOD视频点播(随着 DVD 产业的式微,这一市场日益重要)等几种权益打包卖掉, 由于种种原因,可能最终卖掉的影片只能通过 DVD 或电视台跟观众见面。而且正如在中国,也可以通过电视台、DVD、视频网站看到大量的、远比院线每年 50 部配额限 制多得多的外国电影一样,这样的情形非常普遍。例如知名导演的重要作品,其法国电视台的售价就可达到 20 万欧元。而《叶问》系列、《锦衣卫》、《赵氏孤儿》等作品,
电影基础知识之电影发展简史(影院员工入门必备)

电影基础知识培训》》程志鑫2014-9-5目录1电影萌芽诞生2电影发展历程3中国电影发展概况电影的萌芽与诞生PICTURE电影不是真的在动,而是一组以每秒24格的速度放映的静止画面,这样的速度使人觉得动作是连续的。
视觉暂留原理电影的萌芽与诞生视觉暂留测试1.有多少个圆圈?2.是否在旋转?电影的萌芽与诞生跑马的故事1872年的一天,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一家酒店里,两个人为“马在奔跑时蹄子是否都着地”发生了激烈的论战。
摄影师麦布里治知道此事后,表示有办法解决。
他在跑道的一边并列安置了24架照相机,镜头都对准跑道;在另一边,打了24个木桩,每根木桩上都系上一根细绳;细绳横穿跑道,分别系到每架相机的快门上。
当马飞奔而过跑道时,依次把24根引线绊断,与此同时,照相机也就依次拍下了24张照片。
3.放映机在爱迪生的助手狄克逊的帮助下,法国人卢米埃尔兄弟于1895年成功地造出了一台可以使用的电影放映机。
1888年,美国人乔治·伊斯门推出了能把图像串连起来的赛璐珞胶卷1893年,美国著名发明家托马斯·爱迪生,发明电影视镜1.胶卷2.电影视镜促使电影商业应用的三个发明电影的萌芽与诞生胶卷到拷贝电影的萌芽与诞生电影视镜电影的萌芽与诞生早期的胶片放映机电影的发展历程PICTURE 1895年12月28日。
卢米埃尔兄弟的《火车进站》、《工厂大门》等电影在卡普辛大街14号大咖啡馆的地下室放映。
1895年12月28日世界电影首次公映之日即定为电影诞生之时,卢米埃尔兄弟自然当之无愧地成为“电影之父”。
1895年:无声电影电影的出现电影的发展历程1927年:有声电影的出现•1927年,这是一个在电影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年,《爵士歌王》影片的诞生标志着有声电影时代的来临,同时也是电影走向成熟期的标志。
•而蒙太奇手法也越来越多,愈加成熟的运用到电影之中。
•蒙太奇(法语:Montage)是音译的外来语,原为建筑学术语,意为构成、装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代导演:张暖忻、郑洞天、谢飞、黄健中、吴贻弓、吴天明、 胡槟榴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代表性作品:《邻居》《沙鸥》《小街》《城南旧事》《乡音》 《生活的颤音》《人生》《老井》《黄河谣》等
《大腕》
《手机》
艺术转型: 《天下无贼》 《夜宴》 《集结号》 《非诚勿扰》
1949年新中国成立开始,根本上指明了中国电影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 从1949到1966年电影发展的历史看,”为政治服务,为工农兵服务” 成为了绝对的主导.
《南征北战》(1952)
《白毛女》
《董存瑞》
《新局长到来之前》
《林则徐》
《林家铺子》
《青春之歌》
《五朵金花》
《小兵张嘎》
《农奴》
文革期间:江青的“文艺黑线专政论”和姚文元的”三突出 原则 “盛行 ”要求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 在 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 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这直接导致了注重“敌远我近、敌暗我 明、敌小我大、敌俯我仰 “等僵硬化模式的样板戏的产生。 如《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等 八个样板戏 这一时期,电影创作只有《闪闪的红星》《创业》《海霞》等少 数几部优秀的影片。
20世纪30年代随着日本帝国主义侵华带来的民族矛盾激化以及社会动 荡,中国电影进入了比较突出的变化期。
一、以夏衍编剧、程步高导演的《狂流》(1932)为代表,轰轰烈烈 地掀起了左翼电影运动。
二、以吴永刚导演的《神女》(1934)、蔡楚生导演的《渔光曲》 (1934)为代表,无声电影达到了成熟的最高峰。
90年代以后,中国电影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和 格局,第五代 导演鲜明自觉地进行创作转型:
一、诸如融合文化历史和观赏娱乐的民俗艺术电影继续出现
如陈凯歌《霸王别姬》、张艺谋《大红灯笼高高挂》何平《炮打双 灯》
二、现实主义回归成为主要潮流
张艺谋《秋菊打官司》、《一个都不能少》
黄建新《埋伏》
李少红《四十不惑》
中国电影简史
电影发展初期:
1905 《定军山》,标志着中国电影正式诞生 1913年,《难夫难妻》和《庄子试妻》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电影开始 进入短故事片创作阶段。
1921年 《阎瑞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电影 长故事片的问世 1923年 《孤儿救祖记》的出现,标志着中国长故事片进入了 比较成 熟完整的发展阶段
成长于第五代,个性化发展于新生代时期的有; 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鬼子来了》 霍建起《那山那人那狗》、《暖》 顾长卫《孔雀》
从20世纪90年代下半期到21世纪,中国电影还有一个特别值得关注 的现象,那就是“冯小刚电影现象”。
前期:“贺岁片”打天下
《甲方乙方》 《不见不散》
《没完没了》 《一声叹息》
三、商业化创作趋向日益明朗
张艺谋《英雄》、《十面埋伏》
陈凯歌《和你在一起》、《无极》
何平《天地英雄》等
另外,在这一时期,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强调主流意识形态的 “主旋律电影”得到了更大力度的倡导和推动;
如 《开国大典》、《大决战》、《周恩来》、《惊涛骇浪》等
一些新生代导演或从地下慢慢浮出水面,或自觉投入主流电影的姿态, 以时尚多样的风格,全新的视听语言积极创作,涌现出诸如: 张扬的《爱情麻辣烫》、《洗澡》 金琛的《网络时代的爱情》、《菊花茶》 娄烨的 《苏州河》、《紫蝴蝶》 李虹的《伴你高飞》 陆川的《寻枪》、《可可西里》 张元的《过年回家》、《绿茶》
第五代导演:张军钊、陈凯歌、张艺谋、黄建新、田壮壮、吴子牛、 何平等
代表性作品:《一个和八个》《黄土地》《孩子王》《黑炮事件》 《盗马贼》《晚钟》《红高粱》
80年代后半期,中国都市题材电影开始发展,1988年因为《顽主》 《轮回》《大喘气》《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四部均改编自王 朔小说;这一年被称之为”王朔电影年“,标志着都市电影的创作 热潮。
1921年到1931年10年间共生产了650部影片,在这个过程中基本上分 成了两个阶段:
1926以前,中国电影主要以谐谑滑稽和社会家庭问题的喜剧短片为主 如张石川的《滑稽大王游沪记》(1922)、《劳工之爱情》(1922) 1926后,商业类型片风起云涌,张石川导演的武侠神怪片《火烧红莲 寺》(1928)
三、以《歌女红牡丹》(1930)为起点,并以应云卫导演、袁牧之主 演的《桃李劫》(1934)为标志,中国电影真正进入了按照有声电影 艺术规律创作的阶段。
战时,由于领土的沦陷和战争的激烈进行,中国的电影创作基本上被 划分成国民党统治区、上海孤岛、沦陷区等复杂的格局。
战后,进步电影无论在艺术上还是在数量上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涌 现了一大批经典性的作品: 蔡楚生的《一江春水向东流》(1947) 史东山的《八千里路云和月》 沈浮的《万家灯火》(1948) 费穆的《小城之春》(1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