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参考教案-PDF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教案)2024-2025学年湘艺版一年级音乐上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教案教材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原名《义勇军进行曲》,作于1935年。
原为影片《风云儿女》的主题歌,这首歌在中国人民争取自由解放的斗争中起过巨大的鼓舞作用,今天仍然不断激励着中华民族奋勇前进。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歌词是一首激昂奋进的散文式自由体新词,句子长短不一。
歌曲从前奏开始,引出后半拍的急切呐喊:“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当唱到“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时,曲作者用突然休止造成种特有的紧迫感,在休止后更突出了“最危险的时候”,紧接着引出人们被迫发出吼声“起来!起来!起来!”在三次情绪递增的激昂呼喊之后,号角式的音调再次出现,它像一阵嘹亮的冲锋号声,激励着无数战士和爱国同胞冒着敌人的炮火奋勇前进。
结尾时反复强调“前进”两字,象征着中国人民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战斗步伐,表现了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和前赴后继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目标:1、能够用自然、坚定的声音自信地演唱《国歌》。
初步掌握三连音节奏,并唱准和感受三连音在作品中的表现效果。
2、多方位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能在歌曲的演唱活动中,用歌声去感受和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3、通过学唱《国歌》和介绍聂耳,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使他们懂得唱好国歌的重要意义。
4、通过学习三连音、重音记号等音乐记号,能用恰当的力度表现歌曲雄壮、激昂的情绪。
教学重点:运用恰当的力度正确地表达歌曲的情绪内容,用自然、坚定的声音自信地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掌握“三连音节奏”和“弱起节奏”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今天在上课前,我们先来听一小段音乐,你来听一听这个旋律你觉得熟悉吗?生:国歌师:看来大家都对我们的国歌的旋律非常熟悉,那么刚刚我们听到的就是国歌的前奏部分,我们的国歌又叫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今天来学习这首我们很熟悉的歌曲。
师:接下来老师来考考你们,大家知道了国歌,那你知道我们国家的国徽、国旗是什么样的吗?【展示国徽、国旗、国歌】师:你对国歌了解多少呢?你知道国歌的词作者是谁?曲作者是谁呢?【教师根据学生了解的情况介绍国歌的故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教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教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教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教学目标:一:在欣赏和学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二:能用庄重坚定和清晰准确的声音演唱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表达一个中国人的信心和决心。
三:学会模拟鼓号队的演奏,并能用其中的几件打击乐器编配节奏型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伴奏活动。
教材分析与教法(一)学唱歌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这是一首进行曲风格的歌曲,原名《义勇军进行曲》,是影片《风云儿女》的主题歌。
田汉词,聂耳曲,作于1935年。
随着影片的放映,这首歌在人民群众中激起强烈反响,很快传遍了全国。
美国著名黑人歌唱家保罗·罗伯逊深切同情和支持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曾多次演唱《义勇军进行曲》并灌制唱片,使这首歌的影响遍及全世界。
1949年9月被定为代国歌,1982年12月被定为正式国歌。
歌中那号角式的音调激越高昂,鼓舞人心,催人前进。
层层推进的六个乐句一气呵成。
歌曲中的弱起节奏、四度跳进、同音反复以及三连音的运用很有特色,使乐曲产生了很大的推动力。
歌曲结尾连续三个上行四度音程构成的“前进”,音区虽低,却显得那么顽强有力,有如中华儿女勇往直前、坚定有力的壮阔步伐。
教学方法:1 .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已经在感性上积累了欣赏和演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初步经验,因此,他们都认为自己会唱《国歌》了,其实学生只是凭听觉上的经验进行哼唱而已,往往学生在演唱《国歌》时,歌词唱不清楚、节奏不准确、情绪懒散等等。
这些演唱中的问题在学校每周的升国旗、唱国歌活动中尤其明显。
本课是学生首次正式地学唱《国歌》。
因此老师可以开门见山地交待本课学习的主题——“我们的国歌”。
2 .欣赏: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让学生用语言相互交流心中对国歌的印象。
播放《国歌》,老师请学生仔细欣赏,再谈谈听后的感受。
3 .议论:了解国歌歌词及国歌的作者。
请学生参考课本或根据自己平时了解到的信息讲讲《国歌》的由来及创作花絮,老师也联系当今日本政党篡改历史教科书、否认侵略中国的丑行来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国歌歌词,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教案(通用5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教案(通用5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篇1一年级音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了解有关抗战的史实,理解歌词的寓意,激发孩子们的爱国之心和报国之志。
3.能正确,有感情地背诵课文和演唱课文。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一、导入激趣每周一,小朋友们都要举行什么仪式?都要唱什么歌?你知道歌中的含义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师板书,生齐读) 师阐述国歌产生的背景(参照“题解”)。
生激昂齐读。
二、初读指导1.自学课文。
(1)自由轻声朗读课文,画出不理解,不认识的字词。
(2)会读会写田字格中的生字。
(3)运用“解词六法”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血肉国歌奴隶中华民族长城吼声炮火万众一心2.教师检查纠正不良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自学。
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血肉国歌奴隶中华民族长城吼声炮火万众一心(2)指名解词。
血肉: 本文指代身躯。
国歌: 见“自学课文”。
奴隶: 见“自学课文”。
中华民族: 民族,指具有共同地域,共同语言,共同生理特点及共同生活习惯的人群。
中华民族,本文泛指中国国土上的中国人民。
长城: 本文指中国劳苦大众为赶走侵略者而进行的武装斗争。
吼声: 本文表示因看清敌人的本质而强烈不满。
炮火: 这里泛指敌人的疯狂进攻。
万众一心: 本文指中国人民联合起来共同对付外国侵略者。
(3)齐读生字词。
(4)指导书写生字。
重点引导学生注意“奴”的左边写法,“隶”的下边写法,“族”的左右笔顺。
教育学生注意“坐势四决”:头摆正,身挺直,腿放平,脚踩实。
三、理清脉络1.看图。
2.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一,二部分分别讲的是哪一个“镜头”。
学生自学后讨论 :第一部分讲的是镜头一;第二部分讲的是镜头二。
四、精度第一部分1.导读。
第一部分哪一个词语最能代表劳苦大众的心声?2.讲读。
比较: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起来!① ②起来! 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板书:起来血肉筑成长城 (思想得觉悟)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教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教案教案标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背景和意义;2. 学习国歌的歌词和曲调,并能正确演唱;3. 培养学生对国歌的尊重和热爱,增强爱国情感。
教学准备: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录音或视频;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歌词;4. 大屏幕或投影仪。
教学过程:引入:1. 展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引导学生回忆国旗的象征意义,激发学生对国家的热爱。
2. 播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录音或视频,让学生聆听国歌的旋律,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探究:1. 分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歌词,让学生阅读歌词,并解释其中的意义和内涵。
2. 引导学生思考国歌的歌词与国家的历史、文化和精神有哪些联系。
3. 与学生一起分析国歌的曲调和节奏,让学生了解国歌的音乐特点。
实践:1. 分组让学生一起学唱国歌,指导学生正确发音和把握节奏。
2. 让每个小组轮流表演学唱的成果,加深学生对国歌的印象和理解。
3. 鼓励学生进行合唱表演,营造浓厚的爱国氛围。
拓展:1. 邀请一位专业音乐老师或演唱家来学校,给学生上一堂专业的国歌演唱课。
2. 组织学生参加校内或校外的庆祝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在更大的舞台上演唱国歌。
总结:1. 回顾学习过程,让学生分享他们对国歌的理解和感受。
2. 强调国歌对于国家和个人的重要意义,鼓励学生将国歌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评估:1. 观察学生在学唱国歌过程中的参与度和表现情况。
2. 通过小组演唱和合唱表演,评估学生对国歌的掌握程度和表达能力。
拓展活动:1. 鼓励学生创作与国歌相关的诗歌、绘画或音乐作品,展示他们对国歌的理解和情感表达。
2. 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的历史纪念馆或展览,加深对国歌背后历史和文化的认识。
教学反思:1. 教案的设计是否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2. 学生对国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是否得到提升?3. 是否需要调整教学方法和资源,以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注意事项:1.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避免过于机械地教唱国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教案)-2024-2025学年人教版音乐一年级上册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国歌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国歌演唱时的礼仪。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合唱练习。这个练习将演示如何正确地演唱国歌。
2.教学难点
-歌词记忆:一年级学生记忆力有限,对于较长的歌词记忆可能存在困难。
-旋律把握:国歌旋律中的一些节奏和音程跳跃对于初学者来说可能难以掌握,如从“血路杀戮”到“英雄的赞歌”部分。
-情感表达: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国歌所承载的深厚情感,并在演唱中表现出来。
举例:
-对于歌词记忆,可以通过分组朗读、歌词接龙等游戏化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记忆。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重国歌的情感;
5.通过合唱、独唱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音乐表现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2024-2025学年人教版பைடு நூலகம்乐一年级上册,核心素养目标:
1.提高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通过学唱国歌,培养他们对旋律、节奏的敏感度;
2.增强学生的文化理解,使他们了解国歌的历史背景和内涵,提升国家认同感;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合唱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国歌在我们生活中的意义”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理解国歌的重要性,并鼓励他们在生活中体现国歌的精神。
3.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通过不同形式的演唱,激发他们的艺术创造力;
教案 人音版 音乐 四年级 上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教案人音版音乐四年级上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一. 教材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四年级上册音乐课程的一首歌曲。
这首歌曲是我国的国歌,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学生可以了解国歌的背景、创作过程以及国歌所蕴含的深厚情感。
同时,学习国歌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集体荣誉感。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他们能够识谱、唱歌,并对音乐产生兴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国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了解不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对这些知识的讲解。
此外,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喜欢通过实践活动来学习,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应充分考虑这一点。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国歌的历史背景、创作过程和歌词含义。
2.学会唱国歌,并能够正确地演唱。
3.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集体荣誉感。
4.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欣赏水平。
四. 教学重难点1.掌握国歌的旋律和节奏。
2.理解国歌的歌词含义和背后的故事。
3.培养学生的合唱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国歌的历史背景、创作过程和歌词含义。
2.示范法:教师示范演唱,学生跟随模仿。
3.练习法:分组练习、合唱,提高学生的演唱技巧。
4.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国歌的魅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国歌的历史背景、创作过程和歌词含义。
2.音响设备:播放国歌音频,让学生跟随演唱。
3.乐谱:准备国歌的乐谱,方便学生学习和演唱。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课件介绍国歌的历史背景、创作过程和歌词含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5分钟)教师播放国歌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国歌的魅力。
接着,教师示范演唱,学生跟随模仿。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重点指导学生掌握国歌的旋律和节奏,纠正演唱中的错误。
4.巩固(5分钟)学生集体演唱,教师点评并纠正不足之处。
通过反复演唱,使学生熟练掌握国歌。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其他国家的国歌,对比分析各国国歌的特点,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教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学习目标:1、知道国歌的原名及其词曲作者,知道国歌产生的时代背景,并能够在此基础上理解歌词的含义。
2、能够用自然、坚定的声音演唱《国歌》。
初步了解音乐知识在歌曲中的表现效果。
3、多方位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能在歌曲的演唱活动中,用歌声去感受和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4、通过学唱《国歌》和介绍聂耳,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使他们懂得唱好国歌的重要意义,并能用恰当的力度表现歌曲雄壮、激昂的情绪。
学习重点:通过学唱《国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使他们懂得唱好《国歌》的重要意义,能正确的唱会,并运用较有力度的声音来表现歌曲雄壮、激昂的情绪。
学习难点:初步掌握三连音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和特点教材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原名为《义勇军进行曲》作于1935年春,田汉词,聂耳曲,原为电影《风云儿女》主题歌。
《风云儿女》描写的是‘九一八’后,日本侵占了中国的东三省,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一些知识分子勇敢走向抗日前线。
《义勇军进行曲》被称为中华民族解放的号角。
1949年9月此歌被定为我国的代国歌,1982年12月4日五届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歌曲是G大调,2/4拍,一段体,乐曲弱起进入,音乐中用了一些三连音同时乐曲上还有一些表情记号,在演唱中要注意。
才能表现歌曲的内涵,表现强烈的战斗性,使歌曲充满革命的激情。
引导过程:1、导入:有一首歌,它曾唤起一个伟大民族的觉醒;有一首歌,它曾激励四万万同胞拿起武器把侵略者从自己家园赶了出去;有一首歌,它总能让听到它,唱起它,想起它的人,心中无比温暖,无比依恋,无比自豪。
当奥运会上,我国体育健儿勇夺金牌的时候,我们会听到这首熟悉的旋律;每周一的升旗仪式的时候我们也会听到这首熟悉的旋律。
它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2、新课讲授首先提问学生,对于国歌了解多少。
3、教师介绍作者及创作背景。
作词:田汉,作曲:聂耳。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教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教案XXX《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教学目标:1、多方位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能在歌曲的欣赏活动中,用歌声去感受和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通过学唱《国歌》和介绍XXX,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使他们懂得唱好国歌的重要意义,并能用恰当的力度表现歌曲雄壮、激昂的情绪。
教学重、难点:1、体会各种音乐记号在歌曲中的作用。
2、使学生初步具有感受音乐和表现音乐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激发体验1、考考同学们:中国的国旗是什么?中国的国歌是什么?谁能告诉老师在什么样的场合中会升国旗、奏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呢?学生自由发言,畅所欲言。
从学生熟悉的知识入手,用考考你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国歌》的研究,目的是为后面将要进行的教学内容做准备。
我们的课堂教学要把激发学生兴趣作为首要任务,才会调动起学生继续求知的欲望。
2、教师说说国歌的意义。
对于我们来说,国旗和国歌代表了整个国家的人民,国旗和国歌是我们身份的象征。
每天清晨,天安门广场集结了大批市民,他们都是在等待升旗仪式。
当宣布升旗仪式开始的时候:广场上的人们顿时安静下来,当洪亮的国歌奏起来的时候,人们一面把目光注视着冉冉升起的国旗,一面高唱着国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由然而生。
3、考考你:你对国歌了解多少呢?你知道国歌的词作者是谁?曲作者是谁呢?4、教师根据学生了解的情况介绍国歌的故事。
通过听老师国歌的意义,高唱《国歌》,了解国歌的作者,老师讲述关于“国歌”的故事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的情感世界潜移默化的得到了感染和熏陶,为下面《国歌》研究奠定基础和情感的铺垫。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热爱国旗、国歌的真挚感情。
二、探密活动,引导体验1、本日我们一同来探讨《国歌》的秘密,是什么气力使这首歌曲成为抗战时代全国群众战斗的号角?是什么原因使这首歌曲成为一种抗争不息、自力自强的精神?XXX在《义勇军进行曲》中使用了什么秘密武器呢?让我们一同来进行一次探秘行动吧!2、探讨《国歌》的秘密行动:分析《国歌》部分曲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词曲作者,知道在什么样的场合演唱、演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培养热爱祖国、尊敬国旗的情感与意识。
2. 培养安静聆听音乐的习惯,听辨器乐演奏和人声演唱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感受不同演奏、演唱形式的表现特色。
教学重、难点
1. 通过欣赏,感受人声与乐器演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不同的表现特色。
2. 通过模拟活动体验参加升旗仪式,表达热爱祖国、尊重国旗、国歌的情感。
教材分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由剧作家田汉作词、音乐家聂耳作曲,创作于1935年。
这首歌原名《义勇军进行曲》,是影片《风云儿女》的主题歌。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决议,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未正式制定前,以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
1982年12月5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正式通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义勇军进行曲》被称为中国民族解放的号角,自1935年在民族危亡的关头诞生以来,在人民中广为流传,对激励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起了巨大的作用。
2004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
歌曲的引子用分解的大调主三和弦音do、mi、sol和三连音节奏构成号角式音调,似在热情奔放地召唤人们奋起战斗。
歌曲就在这一基础上环环相扣,层层推进。
歌曲由第二拍弱起,并作四度上行跳进,显得庄严雄伟而又富有推动力。
这一进行贯穿全曲,曲末并作多次重复,给人以坚定不移、势不可挡之感。
歌曲的第三乐句“中华民族到了”用重音“>”唱出,强调了形势的严峻;突然乐句被一个八分休止符打断,接着唱出“最危险的时候”,告诉人们:国家和民族正面临着生死存亡的抉择。
第四乐句“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之后,随着大三和弦不断作上行模进,在三次层层向上的“起来!”呼喊之后,号角式的音调再现了,像一声冲锋号,激励着无数战士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结尾时再三强调“前进”两字,音乐上富有动力,象征着中国人民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伟大精神。
教学过程(一份供任课教师参考的完整教案)
一、导入
教师播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音频。
提问:你听过这首音乐作品吗?它的名字是什么?
学生回答。
教师揭示歌曲名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二、欣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一)歌曲欣赏
欣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音频。
提问:你在什么时候听到过国歌?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升国旗、唱国歌是非常庄严神圣的,所以在许多盛大场合都会听到国歌。
(二)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教师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及国歌的创作背景及词曲作者。
1. 了解国歌创作背后的故事。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词曲作者介绍。
(聂耳简介、田汉简介)。
学生聆听教师介绍后复述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原名及词、曲作者名字。
(三)欣赏两种版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1. 聆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童声齐唱版。
提问:
(1)闭上眼睛聆听歌曲时脑海中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
(2)演唱者带着怎样的感情在演唱歌曲?
教师评价和总结。
再次聆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童声齐唱版,学生用庄严、雄壮的声音跟音乐一起演唱。
2. 欣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铜管乐版音频。
提问:乐器演奏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和人声演唱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感受有什么不一样?(学生听后回答,教师总结。
)
三、模拟场景
(一)介绍升国旗、唱国歌时的礼仪
1. 欣赏视频“升国旗奏国歌”。
提问:国歌响起时人们是怎样做的?你们还知道哪些升旗时的礼仪呢?
学生注意观看并回答。
2. 教师总结发言:不同的人用不同形式来表示对国旗和国歌的尊重,军人要行军礼,少先队员要行队礼,普通人都要行注目礼。
那么现在就让我们扮演不同的角色来进行“升旗仪式”吧。
(二)模拟升旗仪式场景
欣赏升国旗动画。
学生扮演不同角色行礼,并演唱国歌。
(教师评价)
四、课堂小结
庄严洪亮的歌声能表现出我们对祖国的热爱,希望同学们在今后演唱国歌时都能用这样的声音展现我们的爱国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