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录体散文《孟子》简介

合集下载

《孟子二章》之富贵不能淫

《孟子二章》之富贵不能淫

固守,坚持
实现
遵循
原则
使…改变
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使…惑乱、迷惑
使…屈服 主谓之间,无实义
词语归类掌握
5
6
读出层次
1、文中写了几个人的语言?
2、读景春的话,你读懂了什么?
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是大丈夫。 理由是: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是: 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人
纵横家,是谋圣鬼谷子创立的学术流派。 创始人鬼谷子,杰出代表人物有:苏代、 姚贾,苏秦,张仪,公孙衍。
或合众弱以攻一强,此为纵;或事一强以攻诸 弱,此为横.前者主要以连为主,故可知如何能用 外交手段联合团结,是为阳谋多阴谋少;后者主 要以破为主,故可知如何利用矛盾和利益制造裂 痕,是为阴谋多而阳谋少.此为战略思想,是行辩 术成大事的基础.若此不查则必游说而不成.对纵 横谋士的要求:知大局,善揣摩,通辩辞,会机变, 全智勇,长谋略,能决断.
拓展提升
谈谈你所了解的大丈夫形象? 请举例说明。
富贵不能淫——关羽、文天祥、方志敏 贫贱不能移——陶渊明、杜甫、朱自清 威武不能屈——颜真卿、闻一多、刘胡 兰。
议一议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 屈”的现实意义。
这句话出自《孟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
德,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在现实生
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 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 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 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 ∥ 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 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 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 ∥ 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 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 ∥ 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 夫。”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2课《孟子三章》复习知识点整理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2课《孟子三章》复习知识点整理

1.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尊称为“亚圣”,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

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后人把孟子和孔子并称为“孔孟”2.《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

体裁:语录体散文。

3.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4.五经指的是:《诗》《书》《礼》《易》《春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⑴不如地利⑵,地利不如人和⑶。

三里之城⑷,七里之郭⑸,环⑹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⑺非不深也,兵革⑻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⑼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⑽民不以封疆⑾之界,固⑿国不以山溪⒀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⒁者多助,失道⒂者寡助。

寡助之至⒃,亲戚畔(叛)⒄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⒅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叛),故⒆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注释⑴ [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⑵ [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⑶[人和]作战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⑷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⑸ [郭]外城。

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⑹ [环]包围。

⑺ [池]护城河。

⑻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武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⑼[委]放弃;[去]离开。

⑽[域]这里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

⑾ [封疆]划定的疆界。

⑿ [固]巩固。

⒀ [山溪]地势;山河。

⒁ [得道者]实施“仁政”的君主者,...的人,次处特指君主下同。

⒂ [失道者]不实施“仁政”的君主。

⒃ [至]极点。

⒄ [畔]通“叛”,背叛。

⒅ [顺] 归顺,服从⒆[故]所以。

(20)[是]这(21)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君子,这里指能行仁政的君主,即上文所说的“得道者通假字畔,通:"叛",背叛。

孟子全文注释译文

孟子全文注释译文

孟子全文注释译文孟子全文注释译文《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

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

下面小编收集了有关孟子全文注释译文,供大家参考。

《孟子》简介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皱国(今山东皱县东南人),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

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孟子的出生距孔子之死(前479)大约百年左右。

关于他的身世,流传下来的已很少,《韩诗外传》载有他母亲“断织”等故事,《列女传》载有他母亲“三迁”和“去齐”等故事,可见他得力于母亲的教育不少。

据《列女传》和赵岐《孟子题辞》说,孟子曾受教于孔子的孙子子思。

但从年代推算,似乎不可信。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他“受业子思之门人”,这倒是有可能的。

无论是受业于子思也罢,孟子的学说都受到了子思的影响。

所以,荀子把子思和孟子列为一派,这就是后世所称儒家中的思孟学派。

和孔子一样,孟子也曾带领学生游历魏、齐、宋、鲁、滕、薛等国,并一度担任过齐宣王的客卿。

由于他的政治主张也与孔子的一样不被重用,所以便回到家乡聚徒讲学,与学生万章等人著书立说,“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今天我们所见的《孟子》七篇,每篇分为上下,约三万五千字,一共二百六十章。

但《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比现存的《孟子》多出四篇。

赵岐在为《孟子》作注时,对十一篇进行了鉴别,认为七篇为真,七篇以外的四篇为伪篇。

东汉以后,这几篇便相继亡佚了。

赵岐在《孟子题辞》中把《孟子》与《论语》相比,认为《孟子》是“拟圣而作”。

所以,尽管《汉书.文艺志》仅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但实际上在汉代人的心目中已经把它看作辅助“经书”的“传”书了。

汉文帝把《论语》、《孝经》、《孟子》、《尔雅》各置博士,便叫“传记博士”。

到五代后蜀时,后蜀主孟昶命令人楷书十一经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这可能是《孟子》列入“经书”的开始。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孟子》三章3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孟子》三章3
1、七里之郭 guō 2、米粟非不多也 sù 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yù 4、亲戚畔之 pàn
你能读准下列句子的节奏吗?
1、环 而 攻 之/ 而 不 胜 。 2、域 民/不 以 封 疆 之 界 。 3、城 /非 不 高 也 。 4、故/君 子 有 不 战 ,战/ 必 胜 矣 。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指天然的时运,自然 形成的时机、机会;
地理优势 众人的团结一 致
一说天气和时令。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
周围三里(那样小 )的内城。三里, 这里指面积,方圆 三里。
外城 围
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
护城河
泛指武器装备。 兵,兵器。
•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是由这个中心论点得 出的推论。
文本探究
• 5.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证的?
• 文章开篇提出论点,指出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由此逐层展开,用概括性的战例加以证明,分别就天 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作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 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然后由战争中的 “人和”推出治国安邦的道理,得出“得道多助,失 道寡助”的推论,阐明了“人和”的实质,即“多 助”“天下顺之”;最后把“多助”与“寡助”进行 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的结论。
10.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文章一开头就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观点, 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B.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 层层推进。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同时反映孟子所提 倡的“仁政”。 C.文章举攻城不胜和守城弃逃的例子,目的在于启发君主如何打好 仗,取得战争的胜利。 D.孟子在这里说的“得道”和“失道”的人,都不是指普通的个人, 而是指一国之君。一国之君既是战争的总指挥,也是政治上的领袖。 (解析:C. 目的在于启发君主应施行仁政。)

八年级上册语文《孟子》三章课件

八年级上册语文《孟子》三章课件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 ;内心困扰,思虑阻塞,这以后才能奋起 ;(别人)把愤怒表现在脸上,怨恨吐发 于言语之中,这样(你)才能明白。国内 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 士,国外如果没有与之相匹敌的国家和外 来国家的忧患,国家常常会灭亡。这样以 后就才知道,忧愁患害使人生存发展,安 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 深,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不 是不多,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 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 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 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 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 备的强大。
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 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 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 ,兄弟骨肉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 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凭借 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兄弟骨 肉都背叛他的人,所以施行仁政的人 要么不作战,作战就一定胜利。
作品简介 《孟子》是记载孟子及 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也 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孟子》是以记言为主 的语录体散文,其中有许 多长篇大论,气势磅礴, 议论尖锐、机智而雄辩, 对后世的散文写作产生了 深刻的影响。
1.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 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只有准 确地把握文章的论点,才能了解文章 中提出的见解和所要解决的问题。
《孟子》三章
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 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今山东邹 县东南人),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 远。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 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 重要代表人物。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 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 思想的核心。 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 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

孟子的资料 《孟子》介绍

孟子的资料 《孟子》介绍

孟子的资料《孟子》介绍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孟子简介孟子,名轲,字子舆,邹国人,有人认为邹国是鲁国的附属国,也有人说孟子是鲁国人。

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是儒家的思想主义流派。

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在学说上推崇孔子,攻击杨朱、墨翟。

孟子相传为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

父名激,母邹氏。

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继承孔子的思想,被尊称为亚圣。

著有《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

孟子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就学于子思的门人。

他提倡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

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

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生平阅历孟子像(20张)孟子的出生距孔子之死大约百年左右。

孟子字号在汉代以前的古书没有记载,但魏、晋之后却传出子车、子居、子舆等多个不同的字号,字号可能是后人的附会而未必可信。

孟子本为“鲁国三桓”之后,父名激,母仉氏。

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家道衰微,因而从鲁国迁居邹国。

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

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孟母断织”“不敢去妇”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

《韩诗外传》载有孟母“断织”等故事,《列女传》载有孟母“三迁”和“去齐”等故事。

据《列女传》和赵岐《孟子题辞》说,孟子曾受教于孔子的孙子子思。

但从年代推算,似乎不可信。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他“受业子思之门人”,这倒是有可能的。

有一种说法是,孟子在十五、六岁时到达鲁国后拜入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下,但根据史书考证发现孟子出生时子思已逝世三十载。

所以还是如《史记》中所记载的受业于子思的门人的说法比较可信。

就连孟子自己也曾说:“予未得为孔子之徒也,予私淑诸人也。

孟子散文特点

孟子散文特点

孟子散文特点《孟子》就是记述孟轲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与个人修养得书,《孟子》基本上就是一部语录体散文,但较《论语》有很大发展.它以问答方式,展开了雄辩说明,具有战国时期散文得优点与缺点.《孟子》得论辩文在逻辑上不如《墨子》严谨,但更具有艺术得表现力,具有文学散文得性质。

它既吸收《论语》中得精华,也接受了《大学》、《中庸》得一些观点.在《孟子》一书中,反映最突出得就是仁义思想.孟子得散文创作对后世得影响很大,唐宋时得散文大师,儿乎都以孟子得文章为典范。

所以说《孟子》就是一部优秀得古代散文集。

尤其就是它得散文风格, 更就是独特。

一、长于论辩,气势磅礴李竹君对孟子得论辩风格与论辩方法作了综合研究,认为:孟子其人“堪称一位雄辩家”,“《孟子》儿乎就是一部辩论集”。

孟子在先秦诸子之中素以“善辩”著称,其门人公都子曾对她说:“外人皆称夫子好辩”。

孟子回答说:“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在白•家争鸣得时代, 要阐明自己得立场,就不得不进行论辩。

孟子在论辩时,皆能采取因势而变,居高临下得技巧,善于统观全局并发现对方论辩中得问题。

而且,其技巧中往往体现了逻辑推理规则,两者得结合加强了论辩得说服力与严密程度,使其“富有鼓动性”。

孟子论辩得方法首先就是善于发现对方得矛盾,陷对方于自相矛盾,首尾不能兼顾得困窘地步,从而获胜。

孟子抓住对方言行不一致得矛盾,用归谬法加以驳斥。

如《藤文公上》,孟子反对墨家薄葬主张,她向夷子问难:“吾闻夷子墨者, 墨之治丧也,以薄为其道也;夷子思以易天下,岂以为非就是而不贵也;然而夷子葬其亲厚,则就是以所贱事亲也.〃孟子发现了夷子主张与行为之间得矛盾,其归谬过程就是:如果薄葬合理,夷子就该薄葬其亲,但她却“葬其亲厚”,可见薄葬就是不合理得。

乂如《滕文公上》“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章,孟子为了批驳许行得观点:''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饗饮而治,〃她向陈相问了一些许行得生活情况, 从中知道许行因“害于耕〃,戴得帽子、做饭得锅甑、耕田得铁器皆“以粟易之”. 抓住许行主张与行为之间得矛盾后,连用三个问句向陈相诘难:“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何许子之不惮烦?”使陈相毫不犹豫地回答:“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

《先秦诸子散文选读》孟子篇

《先秦诸子散文选读》孟子篇

《先秦诸子散文选读》孟子篇【走近孟子】孟子(前372年—前289年)生于周烈王四年,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山东邹城人,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

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著有《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

孟子师承子思(一说是师承自子思的学生),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

但是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述。

有《孟子》七篇传世,篇目为:《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发挥详尽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

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邹国。

据说,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断机教子”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

孟子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很高。

自中唐的韩愈著《原道》,把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其人其书的地位逐渐上升。

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孟子》一书首次被列入科举考试科目之中。

元丰六年(1083年),孟子首次被官方追封为“邹国公”,翌年被批准配享孔庙。

以后《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其实际地位更在“五经”之上。

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元朝至顺元年(1330),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

明朝朱元璋辑有《孟子节文》,删掉《孟子》里的章句,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等。

【内容概述】孟子思想在本单元中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仁政学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录体散文《孟子》简介
《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语录体散文《孟子》简介,欢迎阅读。

语录体散文《孟子》简介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皱国(今山东皱县东南人),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

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孟子的出生距孔子之死(前479)大约百年左右。

关于他的身世,流传下来的已很少,《韩诗外传》载有他母亲“断织”等故事,《列女传》载有他母亲“三迁”和“去齐”等故事,可见他得力于母亲的教育不少。

据《列女传》和赵岐《孟子题辞》说,孟子曾受教于孔子的孙子子思。

但从年代推算,似乎不可信。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他“受业子思之门人”,这倒是有可能的。

无论是受业于子思也罢,孟子的学说都受到了子思的影响。

所以,荀子把子思和孟子列为一派,这就是后世所称儒家中的思孟学派。

和孔子一样,孟子也曾带领学生游历魏、齐、宋、鲁、滕、薛等国,并一度担任过齐宣王的客卿。

由于他的政治主张也与孔子的1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一样不被重用,所以便回到家乡聚徒讲学,与学生万章等人著书立说,“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今天我们所见的《孟子》七篇,每篇分为上下,约三万五千字,一共二百六十章。

但《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比现存的《孟子》多出四篇。

赵岐在为《孟子》作注时,对十一篇进行了鉴别,认为七篇为真,七篇以外的四篇为伪篇。

东汉以后,这几篇便相继亡佚了。

儒学“内圣”走向的开启者
赵岐在《孟子题辞》中把《孟子》与《论语》相比,认为《孟子》是“拟圣而作”。

所以,尽管《汉书.文艺志》仅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但实际上在汉代人的心目中已经把它看作辅助“经书”的“传”书了。

汉文帝把《论语》、《孝经》、《孟子》、《尔雅》各置博士,便叫“传记博士”。

到五代后蜀时,后蜀主孟昶命令人楷书十一经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这可能是《孟子》列入“经书”的开始。

后来宋太宗又翻刻了这十一经。

到南宋孝宗时,朱熹编《四书》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

元、明以后又成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更是读书人的必读书了。

历代为《孟子》作注释比较重要的有东汉赵岐的《孟子》注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2
和宋代朱熹的《孟子集注》。

清代的焦循总结了前人的研究成果撰成《孟子正义》一书,是集大成的著作。

孟子生活的战国中期较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更为变乱,社会更加动荡不安。

同时,思想也更加活跃正当“百家争鸣”的时代。

所以,孟子一方面继承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等,另一方面又有所发展,形成了自己的政治和学术思想。

同时,在与墨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激烈交锋中,孟子维护了儒家学派的理论,也确立了自己在儒学中的重要地位,成为仅次于孔子的正宗大儒。

随着儒家地位的不断提高,孔子被尊为“圣人”,孟子也被称为“亚圣”。

与论语一样,《孟子》也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但它比《论语》又有明显的发展。

《论语》的文字简约、含蓄,《孟子》却有许多长篇大论,气势磅礴,议论尖锐、机智而雄辩。

如果说《论语》给人的感觉是仁者的谆谆告诫,那麽《孟子》给人的感觉就是侃侃而谈,对后世的散文写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3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