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历史十大热点周年事件解读

2018年高考历史十大热点周年事件解读
2018年高考历史十大热点周年事件解读

解读:2018年高考十大历史事件周年纪念

(也可供学业水平考试备考参考)

周年事件1:1487—1488年迪亚士到达非洲南端好望角;1497—1498年达迦马完成通往印度的航行。

?基础知识回顾:写出上图序号①②③④代表的航海家及其主要航海贡献。

?该事件涉及重要考点——新航路的开辟

1.原因和条件:

⑴原因:

①经济根源:15世纪前后,西欧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②社会动力:对作为货币的黄金、白银的需求增加,社会上兴起“寻金热”

③商业危机:15世纪中叶,奥斯曼土耳其占领了地中海东部,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商路;

④精神动力:天主教会鼓励到东方去传播天主教。

⑵条件:①科学发展,地圆学说兴起;

②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进步

③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积极支持

2.经过:

3.影响

⑴人类文明交流之路:打破了世界各大洲孤立状态,世界成为一个联系紧密的整体,推动分散的古代世界向整体的现代世界演进,文明交流日益频繁。

⑵世界市场联系之路:开辟新航路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拓展了贸易市场,商品流通数量和种类增加,地区性的贸易开始向世界性的贸易拓展,各国各地区之间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新航路的开辟和随后的殖民扩张,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重要途径。

⑶殖民掠夺之路:西欧殖民扩张,加速了欧洲资本的原始积累,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给亚洲和非洲人民及美洲印第安人带来空前浩劫,加剧了殖民地的贫困与落后,迫使这些地区相继被卷入世界近代化的进程。

⑷人类思想震撼之路:新航路的开辟极大地冲击了西欧的思想文化领域。它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地圆说”的科学性,对于自然科学的发展和正确宇宙观的形成有重大意义;它直接冲击了神学理论,沉重打击了教会的威信,证明了人的力量的伟大,把人的注意力转移到现实世界中来,激发了人们探索科学的热忱,自然科学研究成果不断涌现。

⑸社会转型之路:新航路的开辟导致欧洲社会出现重大变革,形成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加速了西欧封建社会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高考真题展示:

1、(2014?全国大纲卷?20)开辟新航路的探险家都是在西班牙或葡萄牙的资助下完成探险活动的,这主要是因为,与西欧其他国家相比,西、葡两国:A.王室大力支持 B.地理位置优越 C.商业资本发达 D.金银需求量大

2、(2014?天津文综?3)1500年,欧洲航海家卡布拉尔率远征队准备东去印度,但途中在赤道海流冲击下离开了航道,结果漂流到南美洲东部。他登陆后宣布该地为本国领地。这位航海家应属于:

A.西班牙 B.葡萄牙 C.荷兰 D.英国

3、(2009?江苏历史?14)新航路开辟前,人类文明尚未超出地域的发展,不同区域文明之间的交流少、相互影响小。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A.人类对世界尚缺乏整体的了解 B.不同文明的交往存在观念差异

C.人类技术水平难以克服地理障碍 D.缺少富有冒险精神的伟大航海家

4、(2007?广东单科?17)16世纪一位外交官说,在对东方的探险中,“宗教提供借口,而黄金提供动机”。这反映了当时:

A.寻找黄金是为了传播基督教

B.输出黄金是殖民扩张的重要方式

C.黄金是推行外交政策的唯一手段

D.追求黄金是新航路开辟的推动力之一

周年事件2:1588年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

?基础知识回顾:写出英国从16世纪至18世纪中期崛起的过程(或者写出英国逐步建立“日不落”殖民帝国所涉及的重要历史事件)

?该事件涉及重要考点——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日不落帝国”——英国

⑴主要原因:

①经济:工场手工业发达;利用处于大西洋贸易中心的地理位置,积极发展海外贸易。

②政治: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确立资本主义制度;

③军事:大力发展海军,进行殖民扩张。

⑵殖民扩张:

①1588年,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西班牙从此失去海上霸主地位。

②17世纪初,成立东印度公司等垄断性殖民贸易公司,进行殖民扩张,在印度和北美大西洋沿岸建立殖民据点。

③17世纪中期,颁布《航海条例》,通过三次英荷战争,打败荷兰,夺取荷兰在北美的殖民地新阿姆斯特丹,改名纽约。

④18世纪中期,英法殖民争霸战争,打败法国,夺取加拿大和密西西比河以东的新法兰西,扩大在印度的殖民地。最终确立了英国的殖民霸权,成为“日不落帝国”。

⑶启示:英国依靠大力发展工业和海军,进行殖民扩张,发展海外贸易,崛起为世界大国。

?高考真题展示:

1、(2012?重庆文综卷?20)有学者认为:“没有伊丽莎白时代(1558—1603年)的中兴和辉煌,英国要成为世界上首次资产阶级革命和首次工业革命的发祥地,是难以想象的。”在下列英国创造的所谓“中兴和辉煌”中,属于伊丽莎白时代的是:

A.建立了英属北美殖民地 B.产生了早期启蒙思想

C.打败了西班牙殖民帝国 D.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2、(2011?北京文综?21)16~17世纪,英国物价上涨了256%,工资上涨了145%。地租涨幅远远低于物价涨幅。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有:

①英国成为海上霸主②工业革命③殖民掠夺④奴隶贸易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3、(2008?广东理基)在建立“日不落”殖民帝国过程中,英国于17世纪击败的主要对手是:

A.法国 B.葡萄牙 C.西班牙D.荷兰

4、(2007?上海)下表反映1500-1800年间欧洲主要国家商船抵达亚洲的数量。结合所学知识和表格信息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安格森.麦迪生:《世界经济千年史》A.16世纪以来荷兰抵达亚洲的商船数量最多,被称为“海上的马车夫”

B.17到18世纪荷兰抵达亚洲的商船数量增长率高于英格兰

C.18世纪葡萄牙抵达亚洲的商船数量减少,转而致力于开辟新航路

D.18世纪英格兰抵达亚洲的商船数量增长迅速,有成为海上霸主之势

周年事件3: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

?基础知识回顾:写出1688年英国“光

荣革命”的含义及其意义

?该事件涉及重要考点——英国君主立

宪制的确立

1、君主立宪制含义:资本主义国家用宪

法限制君主权力的政治制度。

2、建立过程:

(1)王权来源从神授到议会授予:资产

阶级革命的胜利——光荣革命。

①资产阶级革命的时间:1640-1688年。

②斗争双方: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联合——斯图亚特王朝为代表的封建势力。

③主要过程: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克伦威尔独裁统治;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光荣革命(1688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控制的议会掌握国家主权。

④意义:为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扫清了道路,成为君主立宪制的政治前提;揭开了欧洲和北美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序幕,开辟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推动了世界历史的进程。

(光荣革命后,确立了议会至上原则,国王权力进一步受到限制;议会中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力量逐渐上升,成为议会中的主导力量)

(2)确立王在法下、议会至上原则:限制王权、扩大议会权力的法案。1689年《权利法案》,从立法、行政、司法、财政、军事方面对王权做了限制。②结果:实际权力逐渐转移到议会手里,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司法权独立于王权的原则,从而基本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3)典型君主立宪制:责任内阁制的形成和完善。①过程:内阁逐渐取代枢密院,成为最高行政机关:乔治一世时期国王不参加内阁成为惯例;1721年下院多数党领袖沃波尔主持内阁开创了多数党领袖任首相并组建内阁的先例,议会行政权大增,内阁对议会负责。②形成:18世纪中叶,责任内阁制形成并完善,君主立宪制的英国成为典型的资产阶级代议制国家。

(4)发展: 1832年议会改革。①原因:中世纪沿袭下来的选举制度存在许多弊端,选民和被选举人的高额财产资格限制引起中小资产阶级和人民的不满;19世纪欧洲大陆革命潮流冲击,群众斗争高涨;工业革命壮大工业资产阶级力量,他们为谋取政权领导议会改革运动。②内容:降低候选人和选民的财产资格要求,取消一些人口很少的选区,增减新兴工业选区。③影响: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选举权和参政权,工人贫民的政治权利仍受限制。

?高考真题展示:

1、(2016?上海)有史学家写道:在危机中,新教和其他力量站在法律和议会一边,而君主则把政治命运押在罗马天主教身上,最后制定法律的议会战胜了国王。他描述的是:

A.英国“光荣革命” B.美国独立战争

C.法国大革命 D.德意志王朝战争

2、(2013?全国新课标卷I文综?27)1688年,英国议会迎立荷兰执政威廉为国王,并拥立他的妻子玛丽(詹姆士二世的女儿)为女王,目的是:A.加强英国与荷兰的友好关系 B.否定王位世袭男性优先原则

C.通过双王相互牵制防止独裁D.为光荣革命披上合法的外衣

3、(2012?上海)以下哪一情景最贴切地反映了“光荣革命”后确立的君主立宪制的特征:

A.国王宣布本年度议会开幕,由议会就税收问题展开辩论

B.议会起草有关税收的法律文本,提请国王裁决

C.议长宣布议会开会,并主持讨论本年度国家税收

D.国王每年盛装莅临议会,宣布本年度议会开幕与闭幕

4、(2010?山东文综?15)1688年,一群英国贵族说,“改变晚宴规则的时候到了,坐在桌前的人们被换掉了,但不是通过流血的方式。”按照他们的方式,英国:

A.结束了王权专制 B.君权收归议会执掌

C.建立了责任内阁制 D.下层人民的权利得以保障

周年事件4:1788年6月21日美国联邦宪法正式生效。

?基础知识回顾:写出美国民主共和政体的基本特点

?该事件

涉及重要考点——美国1787年联邦宪法

1、宪法制定:1787年费城制宪会议。

2、宪法内容:

①确立联邦政体,中央权力加强,各州又有一定独立权。

②权力制衡原则:中央与地方、中央三部门之间、两院之间、南北方之间、大小州之间、两党之间等权力制约与平衡。(三权分立原则:总统掌握最高行政权,兼武装部队总司令,由选举产生,总统对宪法负责,对立法有否决权;国会掌握最高立法权,参众两院制,参议院每州两名,众议院由各州人口比例选出,改选办法又照顾到稳定性和流动性;最高法院掌握最高司法权,总统任命,参议院批准,终身任职。)

③共和制:主权在民

3、评价:

①是近代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

②奠定美国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体现的制约与平衡原则,避免了绝对权力的出现,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资产阶级民主。使中央和地方之间、大小洲之间、南方和北方之间的矛盾得到一定程度调和,为美国的长期稳定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③美国成为一个真正统一的国家,有利于形成全国性的市场,促进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又使这个新国家有权威和军队维护国内统治秩序,应对外来威胁,巩固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的新政权。

④没有废除奴隶制,带有种族歧视。

⑤对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制度的建立起了示范作用。

?高考真题展示:

1、(2013?山东文综?15)1788年7月10日,纽约某报纸以《船讯——号外》为题发布通告:万世联合船主的幸福船,已载着十三包“联合、和平和友谊”进港,……愚蠢船主的船已载着地方偏见、不和的种子等出港。它赞美的是:A.联邦体制 B.分权制衡原则

C.共和制度 D.主权在民原则

2、(2016?海南单科?14)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国会分参、众两院,参议院由各州议会分别选派两名参议员组成,众议院议员按人口比例由各州选民普选

产生,每两年选举一次。这些规定体现了:

A.参议院代表少数人利益 B.各州根据人口分享联邦权力C.联邦制与共和制的原则 D.众议院主导联邦的立法权力

3、(2014?全国新课标卷Ⅰ文综?33)根据美国1787年宪法,众议员名额按照各州人口比例分配,各州人口数“按自由人总数加上所有其他人口的五分之三予以确定”。这一规定违背了《独立宣言》中提倡的:

A.主权在民原则 B.天赋人权原则

C.各州自治原则 D.各州平等原则

4、(2009?全国文综一?21)1787年费城会议制定的《美利坚合众国宪法》规定:合众国不得授予贵族爵位。反映了美国宪法的主要原则是:A.民主主义 B.平等主义 C.自由主义D.共和主义

周年事件5: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马克思主义诞生。

?基础知识回顾:写出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理论来源

?该事件涉及重要考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及科学社会主义

1、背景:

①经济基础:工业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日益暴露。

②阶级基础:19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标志着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③思想来源: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

2、诞生: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

3、内容:《共产党宣言》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①阐述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断言资本主义必将被共产主义所取代;

②揭示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指出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③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通资产阶级斗争。

4、意义:

①《共产党宣言》第一次完整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②无产阶级革命斗争从此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进入新阶段。

?高考真题展示:

1、(2015?上海单科?25)右侧是哪一人物

的生平年表

A.俾斯麦

B.马克思

C.圣西门

D.列宁

2、(2014?上海单科?18)“代替那存在着

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

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段话出自:

A.《政府论》 B.《共产党宣言》C.《乌托邦》 D.《共同纲领》

3、(2012?广东文综卷?20)“新的力量和新的学说已经兴起,向19世纪正统的自由主义挑战。乌托邦式的以及其他的社会主义者已经发射了若干小排炮,现在轮到大炮开火了。”“大炮”是:

A.启蒙思想 B.生物进化论

C.空想社会主义 D.科学社会主义

4、(2012?浙江文综卷?21)《共产党宣言》说:“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人的体系……看到了阶级的对立,以及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本身中的瓦解因素的作用。但是,他们看不到无产阶级方面的任何历史主动性,看不到它所特有的任何政治

运动。”这段话反映了:

A.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必要性B.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必要性C.资本主义从发展到灭亡的必然性 D.工人运动从自发到自觉的必然性

周年事件6:1898年康有为出版《孔子改制考》,严复翻译《天演论》;戊戌变法。

?基础知识回顾:康有为“托古改制”的含义

?该事件涉及重要考点——维新变法

维新变法——突破器物限制,向西方学习制度的开

(1)时间:19世纪90年代。

(2)背景:

①思想基础:对洋务运动的反思,出现了早期维新派,

为其提供思想基础。

②导火线:甲午战争签订《马关条约》,之后帝国主

义瓜分的局面,民族危机加重。

③经济和阶级基础: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④理论借鉴:以进化论和西方社会政治学说为武器。

(2)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

(3)思想主张:

①变法图存(救国是首要目的);

②兴民权、设议院、君主立宪(是政治途径);

③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是经济途径);

④学习和传播西方科学文化(是文化途径)。

(4)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A、康有为:①戊戌变法运动开始的标志:1895年发动公车上书,是戊戌变法初步纲领;②思想特点: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变法,把西学中的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相融合,撰写了《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为维新变法提供了合乎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依据(康有为借助儒家外衣宣传新思想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B、梁启超:①主张:发表《变法通议》,积极宣传民权思想,用进化论阐述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的必然性。认为变法之本在培养人才,主张废除科举制度,改变官制。②特点:比康有为更激进,也更全面;其宣传天才影响巨大。

C、谭嗣同:①特点:是冲决纲常礼教网罗的维新勇士,属于维新派里的激进派;②主张:批判专制君主是“大盗”,倡导男女平等。

D、严复:①地位:是系统地将西方文化介绍到中国的第一人;②主张:提出“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的主张;翻译《天演论》,借用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原理阐明中国要“变法”的道理。③影响:进化论思想成为戊戌变法的理论武器。

(5)影响:

①是一次思想运动:维新思潮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观念,批判封建君权,冲击旧文化,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维新派提出的许多新思想成为近代宝贵的思想财富。

②是一次爱国运动:激发救亡图存精神和民族意识。

③是一次政治运动: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高考真题展示:

1、(2016?江苏)1897年10月,严复等人在天津创办《国闻报》,一方面选

择百余种外国报刊作为稿件来源,另一方面还派员到各地采访,国内偏重于北方各省,国外则设访员于伦敦、巴黎、柏林、彼得堡、纽约、华盛顿等处。这表明:A.国内无报刊供其选稿 B.维新派要让读者了解国内外大事

C.清政府允许自由办报 D.维新思想的传播仅限于北方各省

2、(2012?四川文综)1898年,康有为在《进呈法国革命记序》中说,“普天地杀戮变化之惨,未有若近世革命之祸酷者矣,盖自法肇之也”,“近世万国”目睹其祸,纷纷“行立宪之政,盖皆由法国革命而来。……亦可鉴也”。康有为的用意在于:

A.论证法国大革命的世界意义 B.坚定光绪帝实施变法的决心

C.促使光绪帝效法法国大革命 D.阐述法国大革命的严重后果

3、(2011?上海)严复译著的《天演论》被誉为“中国西学第一”。以今日之见:

A.该书解释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论并不科学,但警醒国人的作用巨大

B.该书正确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在中国思想界起了振聋发聩的作用

C.该书的理论是中国近代革命派的重要思想武器

D.该书是中国近代第一本介绍西学的著作

4、(2009?浙江文综?18)一位现代学者在评论一部历史文献时说:“在这里,孔子已经换上了西装。”这一评论指的是:

A.董仲舒笔下的孔子 B.李贽笔下的孔子

C.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笔下的孔子D.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笔下的孔子

周年事件7:

①1918年鲁迅发表《狂人日记》;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

义的胜利》等文章,歌颂俄国十月革

命,宣传马克思主义。

②1918年11月11日德国投降,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③1918年苏俄开始实行战时共

产主义政策。

?基础知识回顾:写出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写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及其特点。

?该事件涉及重要考点——新文化运动;第一次世界大战;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文化运动】

1、背景:

政治:明国初年,列强侵略,北洋军阀独裁专制(袁世凯复辟帝制);

经济: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民主政治;

文化;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袁世凯为复辟帝制掀起尊孔复古逆流(直接原因)。

2、兴起:

开端: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1916年,改为《新青年》,迁往北京)。

代表: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刘半农等

主要阵地与中心:《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北京大学成为活动中心。

3、主要内容:核心思想——民主与科学

①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②提倡科学,反对愚昧、迷信;

③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④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⑤新发展:1918年,李大钊发表《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法俄革命之比较》《庶民的胜利》,介绍十月革命宣传马克思主义,主张学习俄国,在中国第一次举起社会主义旗帜。

4、评价:

意义(功绩):

①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解放了思想。

②弘扬了民主与科学思想,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③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革命指出了新的方向。

④促科学文化繁荣,为“五四运动”爆发创造了条件。

局限: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对东西方文化绝对肯定或否定。

【第一次世界大战】

1、历史背景

根本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生产力的发展)使主要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不平衡加剧。(美、德、日实力迅速发展,英、法经济实力下降,打破原来平衡,一些国家谋求改变国际格局。)

经济原因:生产力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科技发展),推动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原料、商品市场和投资场所(资本输出成为该阶段主要经济扩张手段)对其更具有意义。

政治军事原因: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竞争加剧,三对矛盾催生两大军事集团。

(1)三对矛盾:

①英德之间:双方争夺世界霸权,是最主要矛盾(英国是世界殖民地国、海军第一,德国渴望重新分割世界,经过扩军备战,海军跃居世界第二);另外,双方也围绕着欧洲大陆霸权问题对抗,英国一贯推行欧洲大陆均势政策(即“光荣孤立”),不愿德国过于强大,打破欧洲大陆均势。

②法德矛盾:围绕欧洲大陆霸权(法国视德国为最大敌人,德国怕法国崛起,拼命扩充陆军)和历史积怨(普法战争)展开。

③俄奥矛盾:争夺巴尔干。奥匈帝国把巴尔干视为自己势力范围,俄国打着斯拉夫主义旗号渗透,两国的争夺加剧了该地区的矛盾。

(2)两大军事集团:

①三国同盟形成过程:1879年俾斯麦推动德奥结盟,共同对付俄国;1882年,德国利用意大利与法国争夺北非殖民地的矛盾,拉意大利入盟,三国同盟正式建立,德国是核心国。

②三国协约形成过程:1892年,为对付三国同盟,法、俄缔结协定,欧洲开始出现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局面;英国为对付德国,1904年与法国协约,1907年与俄国协约,标志着三国协约正式建立,欧洲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形成。

(3)矛盾焦点:巴尔干半岛(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统治——民族解放战争——争抢胜利果实的第二次巴尔干战争——奥匈帝国与俄国争夺——导火线)。

导火线:1914年的萨拉热窝事件。德国支持下,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

此后德、俄、法、英相继投入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并演变为具有世界规模的大战。

2、过程

第一阶段:1914年,主要在西线。(战争有三条战线:西线是英法对德国,东线是俄军对德、奥匈,南线是塞尔维亚对奥匈。)施里芬计划的破产。

第二阶段:1915—1917年。1916年是关键性一年。

第三阶段:1917—1918年。结束阶段。

俄国退出战争:十月革命后,1918年苏俄与同盟国集团签订《布勒斯特和约》,退出帝国主义大战。德国摆脱两线作战,1918年发动四次大规模进攻,企图夺回战略主动权;协约国对苏俄增加了仇恨。

德国投降,战争结束:1918年德国爆发11月革命,德皇出逃,德国在福熙车厢签订停战协定,标志着大战结束。

3、后果和影响

【性质】整个大战的性质:帝国主义性质的战争,双方都是非正义的,都是为了争夺霸权和奴役其他国家与民族的权利参加战争的。战争期间,帝国主义列强签定一系列秘密协定,瓜分势力范围、决定某些地区和国家的归属。

【影响】人类大灾难;催生新世界——欧洲的世界中心地位发生动摇;美日等大国崛起,挑战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债权国和最大资本输出国);民族解放运动掀起高潮。

【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0)

1.背景: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困难:外有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内有地主资产阶级的叛乱,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2.目的: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巩固苏维埃政权。

3.内容:实行余粮收集制,大中小企业全面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和实物配给制。

4.特点: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色

5.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把全国有限的人力物力高度集中起来,保障军事斗争,战胜了敌人,巩固了苏维埃政权。但违背经济规律,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不是社

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成功实践。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1921年,俄共(布)“十大”召开,通过《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新经济政策开始。

?高考真题展示:

1、(2013?江苏)一位学者评价说:“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例如,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这一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

A.反对旧道德崇尚现代文化 B.混淆了先进与落后的界限

C.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价值D.存在对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2、(2016?浙江)20世纪初,有学者认为,“张三李四是同时人。张三记了古典来做古文;李四又记了古典,去读张三做的古文。我想:古典是古人的时事,要晓得那时的事,所以免不了翻着古典;现在两位既然同时,何妨老实说出,一目了然”。该学者旨在:

A.强调科学地看待读经问题 B.提倡使用白话文

C.纠正“文学革命”的形式主义偏向 D.既反对白话文也反对文言文

3、(2010?课标卷)某博物馆收藏的一份传单写道:“彼得格勒城市及郊区的所有工人、水兵、赤卫队和铁路组织的会议……决定,派我们中间的优秀分子加入‘为饥饿的彼得格勒到农村征粮’的队伍。”这一传单出现的历史背景应是:A.政府的战争政策造成粮荒B.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困境

C.农业集体化运动出现失误 D.德国法西斯大举入侵苏联

4、(2013?课标Ⅰ卷)图6中①②③④分别是不同时期的欧洲局部图。符合德国历史发展进程的是

A.③②④① B.④③①②C.①④③② D.④①②③

周年事件8:1938年春徐州会战(台儿庄战役);10月武汉会战结束,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基础知识回顾:写出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主要表现及其意义

?该事件涉及重要考点——抗日战争

(一)局部抗战开始:“九一八事变”(1931.9)

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中华民族局部抗战开始。

(二)全民族抗战开始:“七七事变”(1937.7)

1937年7月7日,日本进攻北平西南的卢沟桥,史称“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华民族的全面抗日战争开始。

【难点解析】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原因:

历史因素:侵略中国是日本“大陆政策”的继续,是既定国策。

现实因素:30年代经济危机爆发后,日本把对外侵略作为摆脱国内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的出路。

有利时机:中国国民党政府竭尽全力“围剿”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给日本以可乘之机。

国际环境:英法美等西方大国推行绥靖政策。

(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背景: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停止内战,共同抗日”成为民族要求。

建立:①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蒋介石同意“停止内战,共同抗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

②1937年“七七事变”,中华民族的全面抗日战争开始。

③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发布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国民党事实上承认共产党的合法地位,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合作方式:“党外合作”——国共双方各有政府和军队,中共形式上接受国民政府的领导,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合作抗日。

意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中国抗战取得胜利的保障。

(四)国共两党合作抗战

(五)抗战争的胜利

标志: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无条件投降。

胜利原因:①国共合作,全民族抗战。

②国际反法西斯力量共同抗战。

③中国是大国,坚持“持久战”。

④中共坚持人民战争抗战路线。

意义: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100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大大增强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中国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高考真题展示:

1、(2017年天津卷)1938年,中共中央机关刊物《解放》周刊连续发表文章,总结七年来党在东北抗日游击战争中的经验教训,其根本经验的第一条便是“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分裂则败,联合则胜’,成为铁一般的定律”。这是中国共产党总结东北抗日斗争经验教训的第一次尝试。材料反映了中国共产党:

①总结全面抗战的经验教训;②在东北地区长期坚持抗日斗争;③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准备;④强调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性

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

2、(2016?江苏)1938年1月,国民政府为管理全国经济事务,将实业部改组为经济部,其职权范围包括了战时主要生产领域和商业领域,下属机构众多。经济部的设立:

A.适应了战争持久化的需要 B.标志着工作重心转向经济领域

C.提高了后方百姓生活水平 D.导致抗战时期行政效率的低下

3、(2015?江苏)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说:“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这一时期内,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一时出现了生气蓬勃的新气象。”此处“新气象”主要是指: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B.敌后战场已成为主战场

C.国民党军队基本扭转了战局D.全国性抗战局面的形成

4、(2015?新课标全国Ⅱ卷)1938年,日本侵略者在北平设立“中国联合准备银行”,发行“联银券”,流通于平、津、鲁、豫等地;同时还发行了大量不具备货币性质的“军用票”,流通于市场。日本侵略者上述行径的目的是:A.扰乱国统区金融秩序B.转嫁战争负担

2018年全国高考二卷历史试卷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 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 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 明 A. 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 B. 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 C. 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D. 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 【答案】A【解析】商汤认为野外捕鸟之人设的四面密实的网会将鸟兽杀绝,所以采取了“去 其三面”的做法,这表面看是对鸟兽的仁慈,不赶尽杀绝,实际上《史记》的作者司马迁有意在说商汤能够建立商朝是其仁德的结果,故选A;夏商时期我国华夏族居民大多已经过上定 居的生活,所以农耕应该是主要的经济活动,故B不符合史实;保护生态环境不是题目的主旨,而且题干没有说到商朝建立之后的事情,故排除C;题干提到的是商汤的举动与夏商更 替的关系,而不是资源争夺,故排除D。 名师点睛:这一题主要考查考生全面准确解读材料和审题的能力,试题以热点隐性切入,题 干以商汤仁慈能最终推翻暴虐无道的夏桀这一《史记》记载为载体,考查以德治国这一时政 热点(十九大提出“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问题,同时这一题也在聚焦立德树人、彰显了历史学科积极育人的导向。考生在作答时需要注意审题干中的“意在说明”,这是提示 思考《史记》作者这样记载的用意所在,所以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方能得出正确答案。 25. 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 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 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 A. 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 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C. 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 D. 富商大贾操纵税收 【答案】B【解析】西汉文景时期,百姓的田租很轻,但是人头税重,而且在粮价极低的情 况下,还要把粮食换做钱币来交税,富商大贾再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这就意味着百姓 负担沉重,有可能因此而倾家荡产,再结合题干信息“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可知,这 反映了当时自耕农经济发展难以为继,故选B;汉代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故排除A;材料主 旨是农民负担沉重,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税收多少及其形式是由政府确定的,且材料信息 说的是“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故排除D。 名师点睛:这一题考查考生准确理解材料信息和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题目主要涉及到了西 汉经济领域的诸多概念,如实物田租和货币人头税、土地兼并、重农抑商、自耕农经济等, 考生需要准确理解这些重要概念,才可以由题干信息推论出答案,思维含量较高。 26. 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阶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 法的目的是 A. 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 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 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 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答案】C【解析】武则天时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就有加强皇权的 色彩,而与此同时,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明显是为了更好地控制中央的官员,以 加强皇权,故选C,排除A;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并没有使得这样的官员迅速晋升,只是给了其参与议政的权力和机会,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拟试题及答案(一)精选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拟试题及答案(一) 导读:本文 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拟试题及答案(一),仅供参考,如果能帮助到您,欢迎点评和分享. 下面是整理的“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拟试题及答案(一)”,欢迎阅读参考,有关内容请继续关注高考栏目. 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拟试题及答案(一) 1.据北宋欧阳修等史学家编撰的《新唐书·百官志》记载:“凡市,日中击鼓三百以会众,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而散.”而唐代诗人王建有诗《夜看扬州市》写道:“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对这两段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 A.前者是正史,后者是文学体裁,应以前者为准 B.前者是后世人编撰的,后者写于唐代,应以后者为准 C.两者所载内容均需经过进一步考证才能确定史料价值 D.两者记载的史实相违背,必有其一是伪史 2.“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大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分析大量的史实,然后得出科学的结论.下列对郡县制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 ) A.它分郡县两级,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 B.郡县制是中央对地方政权进行有效控制的制度 C.郡县制开中国单一制国家组织结构先河,影响深远 D.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3.史学研究中非常注重史论结合,论从史出.以下史实和结论之间逻辑关系

正确的是( ) 4.傅斯年在《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一文中指出,“能利用各地各时的直接材料,……材料愈扩充,学问愈进步,……地质、地理、考古、生物、气象、天文等学,无一不供给研究历史问题者之工具,……要把历史学语言学建设得和生物学地质学等同样,乃是我们的同志!”对于上述观点理解最恰当的是( ) A.傅斯年突出史料在史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B.傅斯年主张在史学研究中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 C.傅斯年认为历史学应该涵盖各种学科 D.傅斯年重史学的客观性而不重史家的主观取向 5.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每个时代都要编写它自己的历史,不是因为早先的历史编写的不对,而是因为每个时代都会面对新的问题,产生新的疑问,探求新的答案.上述材料( ) A.表明史学的实用价值 B.说明历史时序性特点 C.肯定求真的史学态度 D.阐释全球史观的意义 6.历史学家马克·布洛赫在《为历史学辩护》中说:“各时代的统一性是如此紧密,古今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对现代的曲解必定源于对历史的无知;而对现实一无所知的人,要了解历史也必定是徒劳无功的.”作者在此强调的是( ) A.辩证统一中外关联 B.厚积薄发以古讽今 C.鉴往知来贯通古今 D.厚今薄古学贯中西 7.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个人修养,追求人格完善的美德传统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汉代以后尤其是历经宋明理学的发展,更进一步强化.下列不能反映这一传统美德的是( ) A.“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B.“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018年高考全国卷历史选择题专项训

训练历史评价影响类 1.2016年3月,考古专家确认江西南昌海昏侯墓主身份为“汉废帝”刘贺。 据史书记载,刘贺在当皇帝的27天里做了1127件荒唐事,从而留下了“荒淫迷惑,失帝王礼仪”的罪名。但刘贺墓出土了编钟、琴瑟、大量的竹简和孔子圣贤像,诸多学者据此认为刘贺是知书达理、情趣高雅的人。上述对刘贺的不同评价说明() A.文献史料真伪难以辨别 B.历史研究需要注意史料的互证 C.历史人物评价难有定论 D.历史记载要经过考古发现证实 2.钱穆评价某一朝代的社会阶层流动:“升入政治上层者,皆由白衣秀才平地拔起,更无古代封建贵族及门第传统的遗存。”此现象() A.以诗取士促进唐诗繁荣 B.促进民族融合高潮到来 C.促使庶族地主开始崛起 D.使平民阶层影响力上升 3.近代学者章太炎在《国故论衡》中说:“今无慈惠廉爱,则民为虎狼也;无文学,则士为牛马也。有虎狼之民、牛马之士,国虽治、政虽理,其民不人。”他评价的应是()A.孔孟的仁义之道B.老子的辨证思想C.韩非的重刑理论D.墨子的非攻主张 4.汉字由小篆演变为隶书,叫作“隶变”,几乎使当时的汉字全部失去了象形的特点。隶书的形体、笔画也比小篆有很多俭省,容易辨认。郭沫若认为:“秦始皇改革文字的更大功绩是采用了隶书。”可见,郭沫若这一评价的着眼点是()A.“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的转折点B.“隶变”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要求C.隶书的出现标志着书法艺术的成熟D.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 5.有学者评价雅典民主政治时指出:“这种专政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可以调动一切能够调动的力量,在需要的时候,它以绝对真理的面目向少数派和少数意见呼啸着压过去,轰然一声,连呻吟都一并埋在尘土之中。”这说明雅典民主政治()

2018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高中历史词语解释

2018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高中历史词语解释 一、一些常见词语的理解 1、简述、简要述评、简要评述、简要说明、概括说明、概括指出、概述、试述(1)“述”,就是叙述,即摆事实。“评”,就是评论、评价,即讲道理,谈观点。“述评”或“评述”,就意味着既要摆事实又要讲道理。 ★评价:评定价值高低。(包括正与误、得与失、优与劣、好与坏等。评定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历史事件的性质、作用、地位等)。 ★评述与评价二者的区别在于评述偏重于叙述,评价偏重于结论。历史问答题中,常用“评述”作提示语。例如,评述罗斯福新政。 (2)说明(表明),一般来说就是从事实(材料)得出结论的意思。 如2005年江苏卷工业化题第②问“就政府作用而言,以日本为例结合史实加以说明,并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此外,“说明”有时相当于“表明”的意思,或相当于从所给材料可得出什么结论(有时题目直接用“表明”)。例如:1995年高考三大发明材料题第④问“指南针在近代西欧和中国的不同用途说明了什么?”,就相当于问“表明了什么?”或“可以得出什么结论?”。表明什么,说明什么,就是结论是什么。此外还有阐述、分析的含义。 指出:是直接说出某个(或某些)史实或结论; ★“说明”、“指出”,实际就是评述、解答问题的依据是什么,怎么样? ★列举(举出):一个一个的举出来。一般应全部列出(史实或结论)。 (3)“简”“简要”“概”“概括”,说到底意思差不多,都包含两层要求:一是要求“简”,就是要求全面综合,高度概括;二是“简要”,简单扼要,既要简单、精炼,又要准确抓住要点,亦即抓主干去枝节,点到为止,否则是面面俱到或简而不要。 例如,“……指出19世纪70年代以前在政治领域内世界上有哪三股进步的历史潮流,从中各举出两个重大历史事件”。此题只要简明扼要地答出有哪三股潮流,每股潮流写出两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名称就行了。当然写出“三股进步的历史潮流”必须先回顾19世纪70年代以前在世界政治领域内的重大历史事件,然后进行归纳、提炼,书写虽然简单,但思维过程并不简单。而学生往往拿到题目总是力求在头脑中直接想出答案(一般很难做到,除非是史实直接再现),一旦想不出就会将记忆库中与之相关的内容和盘托出或想起老师“多多益善”的谆谆教导后,一开始就盲目的下笔如有神,结果长篇大论、离题万里,即使有那么一些沾边的内容也因为卷面拥挤、不清楚而成了水草中隐匿的小鱼。 2、体现、反映、表现、意味 体现、反映和说明、表明在历史试题中意思相近,都有由甲而得乙的意思。 体现是某种性质或者某种现象在某一事物上具体表现出来;反映是把客观事物的实质表现出来。因此,它是间接说明、深层说明、本质说明,而不是直接、表面、现象的说明。换句话说,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或者透过此现象看到彼险象。表面的能直接看到现象的东西,觉不是体现、反映的东西。 表现,则是就历史情况、历史事实而言,是历史事物本身具体情况外在的表现。与“反映”、“体现”不同,不是由现象而本质,而是由本质而现象。……。“表现”部是多方面的,若干点的。 3、结合、联系、据、依据、根据 联系,是联络,结合相关的人或事。结合在这里与“联系”意思差不多。

2018年高考文综历史全国卷I卷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Ⅰ卷) 文综历史试题 24.《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 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25.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 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26.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 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 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 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D.盐业专卖制度解体 27.图6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隧厚赐外国使臣。这表明当时()

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 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 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 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 28.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这反映了() 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 C.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 29.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合适中国国情的争论,有人反对走俄国式的道路,认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增加富力”,发展实业;还有人主张“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这场争论() A.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B.使思想界认清了欧美的社会制度 C.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D.消除了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的分歧 30.1948~1949年夏,英、法、美等国通过各自渠道同中国共产党接触,试探与将要成立的新政府建立某种形式的外交关系的可能性。中共中央考虑: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可以采取积极办法争取这些国家承认;也可以等一等,不急于争取这些国家的承认。 这反映出() A.中国共产党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B.西方国家放弃了对国民党政权的支持 C.中国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D.新政府不急于获取国际支持 31.图7是1953年的一幅漫画,描绘了资源勘探队员来到深山,手持“邀请函”叩响山洞大门的情景。这反映了当时我国()

2018年高考全国Ⅱ文综历史试题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Ⅱ卷) 文综历史试题 24.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 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 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 25.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 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 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 26.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27.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官腔”,到清代被誉为“雅乐”“盛世元音”,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区“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甚至“演戏必请昆班,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这些史实表明,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是因为 A.陆王心学广泛传播 B.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 C.社会等级观念弱化 D.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 28.19世纪70年代,针对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有地方督抚在上奏中强调: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日本“不应阻贡”;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这说明当时 A.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 B.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 C.地方督抚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 D.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 29.1923年底,孙中山认为:“俄革命六年成功,而我则十二年尚未成功,何以故?则由于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前此因无可仿效。法国革命八十年成功,美国革命血战八年而始得独立,因均无一定成功之方法。惟今俄国有之,殊可为我党师法。”其意在 A.走苏俄革命的道路 B.放弃资产阶级代议制 C.加强革命的领导核心 D.改变反封建的斗争目标 30.美国记者曾生动地记述抗日根据地:“如果你遇见这样的农民——他的整个一生都被人欺凌、被人鞭笞、被人辱骂……你真正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待,征求他的意见,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让他自己决定是否减租减息。如果你做到了这一切,那么,这个农民就会变成一个具有奋斗目标的人。”这一记述表明,抗日根据地 A.农民的抗日热情得到激发 B.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C.国民革命的任务得以实现 D.排除了国民党的影响 31.图5为1956年的一幅漫画《两把尺》(画中字:“奶奶的尺——量布做新衣。阿姨的尺——测量祖国,建设社会主义。”)该漫画反映了

2018年历史高考试题答案及解析-北京

2018年北京卷文科综合历史试题解析12.秦汉至明代,商人长期处于社会底层,一个重要原因是统治阶层认为商人 A.不事生产B.不尊儒术 C.不敬宗族D.不纳租税 解析:本题考点是中古代商业,考查学生对商人地位的认识。在古代农业是社会经济的基础,一切不得农业发展的因素都被统治阶级排斥,而商人仅靠商品流通增加财富,商业活动与农业争夺劳动力,所以受到压制。 答案:A。 13.图6是中国某一朝代都城内中枢机构的分布示意图。该都城是 A.唐长安 B.宋开封C.元大都D.明北京 解析:本题增长点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图片中的机构有御史台、中书省、枢密院等,这三个机构同时具备的只有元大都,而唐三省六部、宋两府三司、明内阁在图中都未能反映出来,可以排除。 答案:C。 14.下列各选项中,中外名著创作于同一世纪的是 A.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与洛克《政府论》 B.郭守敬《授时历》与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C.曹雪芹《红楼梦》与薄伽丘《十日谈》 D.关汉卿《窦娥冤》与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解析:本题以“同一世纪”这一时间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中外若干文化成就的掌握,涉及的考点较多,考的内容也很细。但由B、C、D三项中涉及的历史人物生活的年代差距较大,容易排除。 答案:A。 15.有西方学者在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原因时说:“欧洲人渴望中国做出更大的让步以实现其贸易扩张。”若对此进行补充,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西方国家希望通过“最惠国待遇”获得更多权益 B.西方国家想借“修约”名义摄取更多的在华利益 C.清政府没有遵守《南京条约》各项条款的规定 D.总理衙门拒绝了西方提出的公使进驻北京的要求 解析:本题考点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由于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西方国家已经取得“最惠国待遇”,没有必要通过战争获得更多权益,A项错;修约与题干中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原因和言论相符,B项正确;C项不符合史实;D项中总理衙门设立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

完整word版,2018年全国卷Ⅲ文综历史高考试题(word版含答案),推荐文档

绝密★启用前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3)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县区和科类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途其他答案标号。写在试卷上无效。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地理:1-11 36 37 43 44 历史:24-35 41 42 45 46 47 政治:12-23 38 39 40 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 合题目要求的。 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 合要求的。 24.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图7。据此可知,战国以前 图7 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 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

25.表1 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 表1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 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 26.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 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 A.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B.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 C.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D.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 27.明朝中期以后,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有人谑称:“老童(生)、低秀(才),胸无墨、眼无丁者,无不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当时 A.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B.士人的地位显著提高 C.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D.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 28.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严复意在 A.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B.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 C.传播“中体西用”思想D.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 29.1920年,一些人撰文批评工读互助等社会改良活动,认为“零零碎碎的救济”“无补大局”,主张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走进工厂,深入工人群众。这表明当时 A.民主与科学观念广泛传播B.实业救国运动如火如荼 C.马克思主义影响日益增强D.批判传统礼教成为共识

2018年高考真题历史(全国卷2)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县区和科类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途其他答案标号。写在试卷上无效。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A. 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 B. 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 C. 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D. 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 【答案】A 【解析】商汤认为野外捕鸟之人设的四面密实的网会将鸟兽杀绝,所以采取了“去其三面”的做法,这表面看是对鸟兽的仁慈,不赶尽杀绝,实际上《史记》的作者司马迁有意在说商汤能够建立商朝是其仁德的结果,故选A;夏商时期我国华夏族居民大多已经过上定居的生活,所以农耕应该是主要的经济活动,故B不符合史实;保护生态环境不是题目的主旨,而且题干没有说到商朝建立之后的事情,故排除C;题干提到的是商汤的举动与夏商更替的关系,而不是资源争夺,故排除D。 名师点睛:这一题主要考查考生全面准确解读材料和审题的能力,试题以热点隐性切入,题干以商汤仁慈能最终推翻暴虐无道的夏桀这一《史记》记载为载体,考查以德治国这一时政热点(十九大提出“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问题,同时这一题也在聚焦立德树人、

2018高考北京历史试题及答案

2018高考北京历史 12.“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利,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观点 A.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 B.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 C.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 D.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 13.南宋年初“中原士民、扶携南渡,不知其几千万人”,南方地区小麦价格暴涨,“农获其利,倍于种稻”,小麦在南方大规模种植,南稻北麦的粮食作物分布格局被打破,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①南迁的北方人民对面食的需求推动小麦种植 ②《农政全书》的刊刻推广了先进的种植技术 ③稻麦兼种技术的发展为小麦种植提供了条件 ④曲辕犁开始从北方引入,促进生产效率提高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②③ 14.乾隆继位之初,曾裁撤军机处,但第二年又下旨:“目前两路军务尚未全竣,且联日理万机,亦问有特召交出之事,仍须就近承办”,将其恢复,此后军机处“军国大计,?不总揽”“内阁宰辅名存而已”。这表明 A.清朝内阁权利得到加强 B.清朝中央集权遭到削弱 C.军机大臣获得宰相职位 D.军机处有助于加强皇权 15.明中叶以来,松江府(今上海一带)所辖市镇数量如下表所示,据此表可以得出

①市镇数量增长体验出商人地位上升 ②明清时期松江地区工商业发展较快 ③市镇增多与近代开放通商口岸有关 ④清政府与民国政府都重视商业发展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16.1903年,林纾编译的《伊索寓言》出版,书中有一则故事:狮王与群兽立约,羊由狼管辖,兔子由狗管辖,彼此友好,和平共处。兔子感叹说,我期待这一天很久了,但真能实现吗?故事后的按语说:“今有盛强之国,以吞灭为性,一且忽言弭兵,亦王狮之约众耳!弱者国于其旁,果如兔之先见耶””林纾意在 A.提醒中国人警惕被侵略瓜分的危险 B.颂扬人类社会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 C.呼吁世界列强承担保护弱国的责任 D.鼓动中国民众推翻清政府残暴统治 17.国民革命失败后,苏共领导人曾认为,中国红军不可能在农村有所作为,只能等待时机配合城市工人暴动。但是,毛泽东成功探索出一条中国革命的独特道路。对这一探索历程表述准确的是 A.南昌起义→遵义会议→《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B.中共“七大”→“工农武装割据”→敌后游击战 C.秋收起义→“工农武装割据”→中共“七大” D.遵义会议→井冈山道路→《论持久战》 18.图8取材于1945年一幅名为《端赖合作》的漫画,该漫画反映出

2018年高考全国卷历史试卷分析

2018年高考全国卷历史试卷分析 激扬家国情怀 高考历史试题重点考查核心价值、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体现高考内容改革对“助推改变应试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积极作用,实现高考选拔德才兼备人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要求。 一、体现历史学科积极育人导向 历史学科通过精心选取素材,构建试题情境,引导考生增强国家认同和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坚持唯物史观。如文科综合Ⅱ卷第42题讲述了近代著名洋务企业汉阳铁厂的建立、投产过程,反映出近代中华民族所遭遇的艰难曲折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奋斗精神,激励考生为实现民族复兴不断开拓进取。Ⅱ卷第27题呈现了传统戏曲昆曲的精美与雅致,Ⅲ卷第26题叙述了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脉络,考查了考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能力。 历史学科在考试内容选取上注意与党和国家的人才选拔要求相契合,考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人才的必备品格。如Ⅱ卷第47题描述了明代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之妻三娘子,以其杰出的个人能力与威望,维护明、蒙之间长期和平的事迹,考查考生对历史人物的认识水平和家国同构观念。 历史科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试卷的“鲜亮底色”,让马克思主义成为师生理解历史与现实的强大思维工具,并成为他们信仰的指引。如Ⅰ卷第29题以五四运动后关于社会主义的论争为背景,得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历史结论,引导考生认清科学社会主义和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本质区别。 二、避免“偏、难、怪、深” 历史试题对考试内容和要求进行了优化与整合,避免“偏、难、怪、深”,强调考查主干知识。如Ⅰ卷第26题和27题分别考查宋代手工业发展和明代的中外贸易,Ⅱ卷第32题、33题和34题分别考查古代罗马法发展、早期资本主义殖民扩张和二战后欧洲经济一体化等。 历史学科从多角度、多层次考查考生的学科素养,引导考生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如Ⅲ卷第41题以上海和曼彻斯特两个城市的发展为例,对现代化进程中的城市发展问题进行比较视域下的考查,涵

2018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全国三卷)

2018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Ⅲ)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满分48分) 1.(4分)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图。据此可知,战国以前() 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 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 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 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 2.(4分)表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 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 况 宰相人数 北宋(71)南宋(62)高级官员208 中级官员1510 低级官员128 无官职记录2436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 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 3.(4分)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 A.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B.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 C.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D.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4.(4分)明朝中期以后,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有人谑称:“老童(生)、低秀(才),胸无墨、眼无丁者,无不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当时() A.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B.士人的地位显著提高 C.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D.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5.(4分)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严复意在() A.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B.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 C.传播“中体西用”思想D.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6.(4分)1920年,一些人撰文批评工读互助等社会改良活动,认为“零零碎碎的救济”“无补大局”,主张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走进工厂,深入工人群众。这表明当时() A.民主与科学观念广泛传播B.实业救国运动如火如荼 C.马克思主义影响日益增强D.批判传统礼教成为共识7.(4分)1956年,刘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这反映了当时()

2018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外历史事件对比

中外历史大事时间对照表时间中国世界 距今约五千年前 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原始居民开始迈入早期国家的历史阶段 约4000多年 前 传说中的黄帝尧舜时期 公元前 2070-公元前 1600 夏(禹) 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 商 农业: 商周时代实行井田制,土地名义上为国家所有 陶瓷业: 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陶发展到瓷的过渡阶段 商业:初步发展 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西周(周武王) 商业:流通骨贝和铜贝 公元前770-公元前221 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6) 战国(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 221年) 农业: 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达地区: 牛耕技术和铁制工具 战国: 李冰主持的都江堰工程 郑国主持的郑国渠工程 商鞅变法,废除了井田制,确立 了土地私有制 冶铁业: 春秋晚期中国最早的人工冶炼 铁器 炼钢和淬火工艺有所发展 商业: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足的巨 商和繁荣的商业中心; 战国时期,出现“市井”的商业区 公元前8世纪左右,希腊人在各 地先后建立城邦 公元前6世纪初工商业的发展 造就了雅典新型的工商业者阶层 公元前594梭伦当选为执政官, 开始民主改革以缓和社会矛盾 公元前509罗马共和国建立 公元前506克利斯提尼改革 公元前449元老院颁布《十二铜 表法》 公元前443-公元前429伯里克 利执政时期,希腊民主政治的“黄金 时代 罗马建国-公元前3世纪中叶罗 马公民法

公元前221-公元前206 公元前230-公元前221秦相继攻灭东方六国,建立了秦王朝; 公元前215将军蒙恬率军北击匈奴,收回河套地区,修筑长城和直道,加强了北部边防 市的发展:明码标价 公元前202年到公元8年 西汉 农业: 汉代牛耕普及全国,出现了曲柄 锄、大镰、耧车; 关中农民创造了“井渠”; 出现了新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 —豪强地主控制下的田庄 冶铁业: 冶铁开始使用煤炭作燃料;铁业 官营制度 手工业: 汉武帝时代官营手工业(“工官” 工场,(“东西织室”设“三服官”) 商业:商运活跃 市的发展:进行集中贸易的“市” 有专门的管理机构,管理严格 公元前27屋大维首创元首制, 罗马帝国建立 公元1世纪基督教产生 25年到220年 东汉 农业: 东汉初,南阳太守杜诗创造出水力鼓风装置—水排; 耦犁——牛挽犁; 王景治黄河; 陶瓷业:青瓷器 商业: 以繁荣的“市”为重要标志的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已经形成 105年蔡伦改进造纸术 220年到 280年 三国 265年到 316年 西晋 317年到 420年 东晋 420年到589年 南北朝 农业: 485年北魏实行均田制(北魏到唐前期),国家授田给农民,农民承

2018年高考全国Ⅰ卷历史试题Word版答案解析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历史试题(Ⅰ卷) 24.《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 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答案】C 解析:材料中《墨子》记载的一些内容都是劳动人民生产生活经验的总结,C正确。这些内容并非诸子百家的思想,A错误。并不能体现完整科学体系已经形成,B错误。墨家思想代表的是底层普通民众的利益,D项错误。 25.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 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答案】D 解析:根据表格内容可以看出,“安史之乱”之后的藩镇,拥兵自重不上供的只占少数(约1/5),大部分都是由朝廷任命、上供或者少供,由朝廷驻重兵(区别于“拥重兵”),功能主要是“防骄藩”(防范骄纵的藩镇)。结合材料“安史之乱”后唐朝延续“百余年”的信息可以判断出,D选项正确。A、B根据材料都无法得出。C 选项片面解读了材料,这一时期的“藩镇”设置吸取了“安史之乱”的教训,对其权力进行了限制,但“藩镇”对中央集权的消极影响依旧存在,只是比之前有所降低而已。

26、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简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成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 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 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 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 D.盐业专卖制度解体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井主所雇工匠”等信息可以判断,这些竹简井属于民营手工业,数量成百上千,因此A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手工业者社会地位是否高,B错误。雇佣劳动是否已经“普及”无法判断,C错误。专卖制度已经“解体”的结论无法得出,D错误。 27.图6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 献的奇珍异兽。明朝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 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这表明当时 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 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 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 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 【答案】B 解析:朝臣用中国传说中的神兽“麒麟”解读长颈鹿, B正确。图画仍属于传统绘画,无法体现新类型,A错误。海禁政策是在郑和下西洋之后才出现的,C错误。材料体现了朝臣思想的愚昧,并未体现传统观念的更新,D 错误。 28.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这反映了 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 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 C.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 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

2018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通史资料全套整理(超强)

2018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通史资料全套整理 第1讲中国古代史 ●注:政治包括社会形态、社会矛盾、制度建设、民族关系或中外关系、军事斗争和对外政策;经济包括经济形态、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发展动力、经济各个领域的表现、经济制度、政策;思想文化包括重大思想运动、教育、科技、文艺等,以下问题同上。 总特征: 政治:奴隶社会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经济: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手工业、商业发达;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 思想文化: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古代科技文化世界领先 对外关系:由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一、先秦时期: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先秦时期((前2070年—前221年)) 阶段特征:先秦是指我国秦统一以前的历史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经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 ㈠夏商周时期(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 【具体史实】 1、政治上: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鼎盛,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西周确立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奴隶社会强盛。,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占卜)、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经济上: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发生变化。石器助耕,青铜器在农业很少使用;简单协作;(1)农业:实行井田制;耕作方式:青铜中耕但仍以石器锄耕为主;大禹治水; (2)手工业:商朝已有织机,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妇工;以“青铜冶炼”为主的官营手工业产生,青铜时代(代表礼制、权力和秩序);陶向瓷过渡; (3)商业:职业商人和最早货币出现;工商食官; 3、文化上:以甲骨文和青铜器制造为代表的商文化在古代世界占有特殊的地位;最早文字商代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周朝金文;宫廷舞蹈;礼乐文化;《诗经》的内容;绘画:从萌芽走向成熟关键期;夏朝历法《夏小正》。 ㈡、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年)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总特征】:政治: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分封制逐步瓦解,县制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 经济:生产力得到显著的发展,封建经济形成和初步发展; 思想:思想和科技繁荣,奠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具体史实】 1、政治: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周天子势力衰微,诸侯割据争霸,分封制破坏;诸侯各国纷纷变法,商鞅变法建立县制,确立封建

2021年高三历史总复习备考:2012—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高考历史试题考点分布表(word版)

2012—2018 年新课标全国卷高考历史试题考点分布表 中国古代史 年份题量分值选择题问答题 2012 年 Ⅰ 卷2013 年选择 6 道,24 分 问答 1 道,15 分 选择 2 道,8 分 问答 3 道,37 分 [ 政治·24] 汉代监察制度 [ 政治·28] 清代内阁体制僵化 [ 政治·29] 古代君主专制发展趋势 [ 经济·24] 汉代抑制土地兼并 [ 经济·26] 明代工商业发展与社会结 构变动 [ 文化·25] 宋代市民文化 [ 文化·27] 王阳明心学 [ 政治·24] 战国时期秦国破坏分封制 [ 文化·25] 程朱理学 [ 改革·45] 王莽币制改革 [ 政治·41] 汉唐行政区划演变 [ 经济·40] 古代海洋利用与海洋政策 [ 经济·41] 经济重心南移 [ 文化·40] 指南针与航海 2014 年 2015 年 2016 年Ⅰ选择 4 道,16 分 卷问答 3 道,35 分 Ⅱ选择 4 道,16 分 卷问答 2 道,28 分 Ⅰ选择 4 道,16 分 卷问答 3 道,42 分 [ 经济·24] 战国小农经济的形成 [ 经济·26] 宋代东南沿海经济发展 [ 经济·27] 经济重心南移与文化重 心南移 [ 政治·25] 汉代监察制度 [ 经济·26] 唐宋经济重心南移 [ 经济·27] 明代跨区域贸易繁荣 [ 文化·24] 古代儒家政治理想 [ 政治·26] 宋代重史传统与君主行为 [ 政治·27] 明代地方行政管理 [ 经济·25] 汉代租佃制与地主田庄 [ 文化·24] 孔子儒学、汉代儒学 代儒学复兴、宋代理学 [ 改革·45] 唐代币制改 革[ 人物·48] 丘处机 [ 文化·40] 孟子法制观念 [ 改革·45] 清朝养廉银制度改革 [ 经济·40] 清朝中期人口膨胀 [ 改革·45] 唐太宗时谱牒改革 [ 人物·48] 高仙芝 Ⅱ选择 4 道,16 分[ 政治·25] 科举制与社会文化水平的[ 文化·41] 中国古代文明(如四大发Ⅱ选择 4 道,16 分 [ 经济·25] 宋代土地兼并 [ 经济·26] 明代区域长途贸易发展 [ 人物·48] 韩愈 [ 政治·41] 明清专制强化 [ 改革·45] 唐代两税法改革 卷问答 3 道,21 分[ 文化·27] 清代市民文化[ 人物·48] 王安石 [ 文化·28] 京剧艺术 [ 经济·27] 清代对外贸易[ 文化·40] 宋应星科技成就 Ⅰ选择 4 道,16 分[ 文化·24] 汉代儒学[ 改革·45] 汉代和魏晋时期法律改革卷问答 3 道,27 分[ 文化·25] 唐代儒学[ 人物·48] 包拯 [ 文化·26] 宋明理学 Ⅱ选择 4 道,16 分 [ 政治·24] 分封制与周礼 [ 政治·27] 明代内阁制 [ 政治·40] 清朝东北地区移民 [ 改革·45] 南朝山泽管理制度改革卷问答 2 道,27 分[ 经济·26] 宋代纸币交子发展 [ 文化·25] 西晋儒学 [ 政治·25] 汉代外戚干政[ 文化·40] 孔孟儒学、汉代儒学、唐

2018年高考全国2卷历史真题和答案解析

2017高考历史全国2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24.图5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 A.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 B.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 C.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 D.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 25.《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魏晋以后,朝廷使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 A.记载的真实性 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 C.修撰的政治性 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 26.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 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 B. 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 C. 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 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 27.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的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皇帝权利日趋衰落 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28.1879年以前,福州船政局所造之船均”派播各省,并不索取原价分文”:此后造船所用材料费由用船一方拨付,采取”协造”方式生产.这种变化反应了

A.军用工业由官版专为商办 B.“协造”意在缓解经费压力 C.军用工业市场化趋势明显 D.近代轮船制造业走出困境 29.1913年,《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欲图一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由于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这反映出当时 A.新文化运动影响日益广泛 B.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 C.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 D.广告成为推动文明的工具 30.抗日战争胜利后,山东根据地已有农会、工会、妇女会、青年团、儿童团等中国共产党的群众组织,成员达404万人,占根据地总人口的27%;中国党员占总人口的1%左右,几乎村村有党员,这反映出 A.革命工作的中心开始转移 B.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已经形成 C.统一战线范围进一步扩大 D.国共力量对比变化趋势加强 31.1977年,我国个大专院校录取新生27.3万人,至1988年高校在校生总规模达206万人,2001年增长至719万人,在此期间,高等职业教育和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入学人数也有很大增长。由此可知 A.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得到了解决 B.高等教育实现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C.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D.恢复同意高考制度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普及 32.在梭伦改革之后的雅典,有的执政官是未经正当选举上台的,被称为僭主,他们一般出身贵族,政绩斐然,重视平民利益,但最终受到流放等惩罚。这种现象表明,在当时的雅典 A.贵族垄断国家政权 B.政治生活缺乏法治基础 C.平民没有政治权利 D.民主政治已是人心所向 33.13世纪后半期,佛罗伦萨市政府决定扩建一座小而简陋的教堂,并专门发布公告称,教堂要与“佛罗伦萨的众多市民的意志结合而成的高贵的心灵相一致”。这反映出,当时佛罗伦萨 A.工商业阶层成长壮大 B.人文主义广发传播 C.教会权威进一步提升 D.新教理论初步形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