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诗鉴赏

合集下载

哲理诗鉴赏

哲理诗鉴赏

哲理诗词鉴赏方法一.世界观与方法论【诗词原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哲理】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

人们只有摆脱了主客观的局限,置身庐山之外,高瞻远瞩,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

【诗词原文】桑条无叶土生烟,萧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耽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潍县署中画竹(清郑燮)【诗词原文】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哲理】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但是人们对同一客观事物进行思考,却往往会形成不同的认识和结论。

从人的主观因素来说,主要是由于人们的立场不同,世界观不同,知识构成不同等因素造成的。

诗中描述的祈雨场面就非常鲜明的告诉我们,在阶级社会中,由于人们分属于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阶级立场,因而,他们对许多问题的看法(反映)都大相径庭。

我们要正确地认识事物,首先必须站在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场上去看问题。

二、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诗词原文】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哲理】美妙的乐曲是一个有机整体,而整体都是由若干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部分、要素构成的。

在乐曲、琴声中指头、琴、演奏者的思想感情、演奏技巧等部分、要素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矛盾双方的联系。

因此,这首所揭示的,就是琴、指头和琴声三者之间的矛盾关系。

如果把演奏者包括在内,那么,演奏者的思想感情和技能与琴、指之间的关系,又可以看作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内因)和事物的外部矛盾(外因)之间的关系。

前者是音乐产生的根据,后者则是音乐产生的条件,两者缺一不可。

【诗词原文】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

哲理诗

哲理诗

4、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游园不值 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游园不值 》叶绍
翁) 本诗蕴含着这样的哲理: 春色”是关锁不住的, 本诗蕴含着这样的哲理:“春色”是关锁不住的, 红杏”必然要“出墙来”宣告春天的来临。同样, “红杏”必然要“出墙来”宣告春天的来临。同样,一 切新生的美好的事物也是封锁不住、禁锢不了的, 切新生的美好的事物也是封锁不住、禁锢不了的,它必 能冲破任何束缚,蓬勃发展。 能冲破任何束缚,蓬勃发展。

1、诗人都是通过对眼前景物的描写,借景抒 、诗人都是通过对眼前景物的描写, 表达自己的感受,抒写自己的豪情。 怀,表达自己的感受,抒写自己的豪情。 2、都是通过观览景物的感受引出对生活、对 、都是通过观览景物的感受引出对生活、 人生的哲理思考—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人生的哲理思考 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杜甫) 望岳 (杜甫 杜甫 岱宗夫如何,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 荡胸生层云, 决眦入归鸟。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一览众山小。
*泰山是如此雄伟,青翠的山 泰山是如此雄伟, 色望不到边际。 色望不到边际。 *大自然在这里凝聚了一切钟 灵神秀, 灵神秀,山南山北如同被分 割为黄昏与白昼。 割为黄昏与白昼。 *望着 山中冉冉升起的云霞, 山中冉冉升起的云霞,荡涤 着我的心灵, 着我的心灵,极目追踪那暮 归的鸟儿隐入了山林。 归的鸟儿隐入了山林。 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 *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 俯瞰那众山, 俯瞰那众山,而众山就会显 得极为渺小。 得极为渺小。

诗歌鉴赏之哲理诗

诗歌鉴赏之哲理诗

哲理诗
“哲”者,智也;“理”者,道理、事理也;“哲理”就是睿 智洞照之人事与自然之理。阐发自然世界与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具 有普遍意义的道理的诗便是哲理诗。哲理诗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 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内容多种多样,涉及自然、社会、 人生、理想、爱情、艺术等方面。 哲理诗往往是在写景状物,写人叙事时有意识地蕴含一些关于 宇宙和人生的原理。这类作品往往是叙议结合,寓理于事,寓理于 景,寓理于物 。叙事,写景是手段,表现理趣才是目的。优秀的 哲理诗都是以形象说理。因此,在解读哲理诗中的哲理时,首先要 品味诗句,抓住形象(景、物、事)特点,进而联系社会现象、生 活实际,由此及彼地联想,悟出其中蕴含的哲理。(既入乎其内, 又出乎其外。)
【理趣赏析】 *有时一味信任书本会把自己耽误了,“尽信书不如无 书”。 *只有经历了许多磨难和挫折之后,才渐渐懂得什么为是, 什么为非。 看 叶 罗与之 红紫飘零草不芳,始宜携杖向池塘。 看花应不如看叶,绿影扶疏意味长。 注:罗与之,南宋诗人பைடு நூலகம்曾应进士举不第,晚年归隐。
美丽如花的事物往往易于衰败,平凡如叶的生命能更为长 久。 或者:与其追求显赫荣华的人生,不如享有恬淡而 长久的人生。
无限风光在险峰
哲理诗
一诗平风波 清朝诗人何绍基在京当官,一天收到来 自家乡湖南的书信,说他家人为三尺屋地跟 邻居争吵起来,要求他出面帮助打官司,诗 人看信后只写了一首诗寄回,家人看了此诗 后,就平息了一场风波。
《诫子弟》(清)何绍基 千里传书只为墙,让人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练习
泛 舟
宋· 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诗描写的是春天水涨后船在江中自在行的自然现象, 春水未至舟难行,春水泛涨则大船也如羽毛之轻,顺水自 在而行。

【伤仲永哲理诗】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伤仲永哲理诗】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伤仲永哲理诗】原文注释、翻译赏析作者:王安石原文: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译文及注释作者:佚名译文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田为业。

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

忽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

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就向邻居那里把那些东西借来给他。

仲永立刻写下了四句,并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和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主旨,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并且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

方仲永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带领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

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我叫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去,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的才能消失了,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了。

”王安石说:方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

他的天赋,比一般有才能的人要优秀得多;但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还没有达到要求。

他得到的天资是那样的好,没有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尚且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本来就不天生聪明,本来就是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难道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注释伤:哀伤,叹息。

论哲理诗的鉴赏

论哲理诗的鉴赏
有 一 座 约 达 七 八 尺 的高 塔 , 天 清 晨 鸡 叫 的 时候 , 以看 到 红 每 可
楼上看你 ”不言而喻 , , 此时“ 的美成为一道风景竞引发楼上 你”
的人 忘 了看 风 景 而 只贪 恋地 看 你 。你 的美 之 如何 , 读者 去 意 凭
会 、 想 和想 象 吧 。 联
你站 在桥 上看 风 景 ,

感 受动 人形 象
诗 歌 以鲜 明的形 象 性为 特 点 。 歌 中 的艺 术形 象 无 不 给人 诗 强 烈 的 艺术 感染 力 , 果哲 理 诗 离开 形 象去 作 抽 象 的 描绘 或 训 如 诫 式 的说 教 , 就成 了哲学 或 伦 理学 的讲 义 。好 的哲 理诗 对 于 那 宇 宙人 生 的 哲 理思 考 和触发 诗 人 思 考 的形 象交 织 在 一 起 , 生 是
趣 和 思 索 , 的哲 理 诗 是 生 活 形 象 的 概 括 和 升 华 , 诗 人 感 情 和 哲 理 的 统 一 , 篇 幅 短 小 , 言 简 意 赅 , 远 深 好 是 虽 但 幽 刻 , 往 在 短 短 的几 句 里 包 含 着 丰 富 的理 趣 。 往
【 键 词 】哲 理 诗 ; 赏 ; 受 ; 立 ; 会 ; 悟 关 鉴 感 建 体 领
其 人 其景 。写 出神 户 的 真实 原 形 , 以想 到 “ ” 很 有 审美 情 可 你 是 趣 的人 , 赏 自然 美景 的时 候 想必 是 心 旷 神怡 。看 风 景 的人 在 欣 “
不 畏 浮 云遮 望 眼 , 只缘 身在 最高层 。
这首诗前两句写了有关飞来峰 的传说故事 , 传说 飞来峰上
“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时间转到夜晚 , , 虚写其人其景。 当 皎沽月光映人“ 闺房” 时更增加了一种神秘的朦胧 的诗意。“ 你

苏东坡的经典哲理诗诗词鉴赏

苏东坡的经典哲理诗诗词鉴赏

苏东坡的经典哲理诗诗词鉴赏苏东坡的经典哲理诗诗词鉴赏11.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好玩的国学:前两句是实写,整个诗歌的重点在后两句,为什么看不清楚庐山的真面目呢,是因为自己就在这个山中。

从哲学意义上来说,苏东坡是在告诉我们两个道理,第一,屁股决定脑袋,你的想法往往和你所处的环境有关,但绝不会永远正确,因为你会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所以做人还要能够换位思考推己及人。

第二,高度决定眼界,眼界决定境界。

人生就是要努力站在高点,提高自己的境界。

2.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好玩的国学:这个类似于屈原的天问了。

苏东坡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琴声和弹奏的人的手指到底是什么关系。

其实这是一个禅机,也是一个高深的哲学问题。

苏东坡崇尚佛学,且对佛学有很高的造诣。

佛家认为,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成,事物与事物之间有了因缘才得以存在。

《圆觉经》说:“譬如琴瑟、箜篌、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

”用今天的话说,大家都是互相依存的存在,没有谁是一座孤岛!3.慈湖夹阻风宋代:苏轼卧看落月横千丈,起唤清风得半帆。

且并水村欹侧过,人间何处不巉岩。

好玩的国学:前两句说躺在船上,看到天边月落的地方云横千丈,天将破晓了,老船工急急爬起来,呼唤得半帆清风,加紧开船。

后两句是诗的重点,意思是说暂且傍着临江的小村,倾斜摇荡地驶过险段,这当然有一定的风险,但是,人世间又有何处不是峭壁危岩呢!苏东坡曾经遭遇过常人难以承受的磨难和挫折,但他始终对生活充满期待,该吃吃该喝喝,管它命运怎么说。

苏东坡认为,人生有艰险是正常的,关键是我们以何种心态去对待。

在另外两首词中,苏东坡告诉我们了答案。

一是也无风雨也无晴,二是心安之处是我乡。

用一种达观的、随遇而安的态度,去对待挫折。

这对我们来说,绝对是人生的大智慧。

可以说,莫说人生风波恶,只是未懂苏东坡!苏东坡的经典哲理诗诗词鉴赏2读完这本爱的教育之后给我的感受很深,而全文的故事组成一个人字就是爱。

哲理诗鉴赏

哲理诗鉴赏
精品课件
二、哲理诗形象说理形式
借景说理 即事说理 即事说理
精品课件
借景说理
观书有感(一)
[宋]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注释] 渠:代词,指方塘。许:这样。
字面解读 哲理解读
精品课件
字面解读
观书有感 [宋]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字面解读
由表及里,由浅及深
哲理解读
艺术形象 隐含理趣
精品课件
由此及彼
古代哲理诗命题方式
1、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2、诗名蕴含什么样的理趣? 3、诗句有什么寓意? 4、诗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5、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抱负? 6、蕴含了什么样的人生哲理?
精品课件
课堂演练
过沙头
宋·杨万里
分析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 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 在此山中” 一句与成语 “ 当局者迷 ,旁”观表者意清相 同。
精品课件
一、哲理诗
哲理诗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 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有的直接点明主 题,有的含而不露,引人思考。内容多种 多样,涉及自然、社会、人生、理想、爱 情、艺术等方面。
2、指只要借助外力,创造好条件,做起看 似困难的事来也轻而易举。
精品课件
即事说理
《诫子弟》
[清] 何绍基
千里传书只为墙, 让人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
字面解读 哲理解读
精品课件
背景解读
一诗平风波
清朝诗人何绍基在京当官,一天 收到来自家乡湖南的书信,说他家人 为三尺屋地跟邻居争吵起来,要求他 出面帮助打官司,诗人看信后只写了 一首诗寄回,家人看了此诗后,就平 息了一场风波。

【高中语文】2021年高考诗歌鉴赏:以哲理为主的诗歌

【高中语文】2021年高考诗歌鉴赏:以哲理为主的诗歌

【高中语文】2021年高考诗歌鉴赏:以哲理为主的诗歌【编者按】2021届的高中三年级学生已经迈入的紧张的复习之中,为了帮助广大的考生同学们更好的复习语文,特别整理了语文诗歌鉴赏。

供广大考生参考复习!基于哲学的诗歌(注意支持事物和表达愿望)a咏物诗用以表达某种哲理情志。

主要手法是托物言志。

吟咏蝉【唐朝】罗斌旺在西方与蝉一起歌唱,南方的客人深思熟虑。

无法忍受黑暗的太阳穴的阴影,过来对着白头唱歌吧。

在浓密的露水中很难飞翔,在大风中也很容易下沉。

没有人相信高贵和高贵,谁把心放在桌子上?《放鱼》【唐】李群玉早觅为龙去,江湖莫漫游。

须知香饵下,触口是?钩。

《青柠颂》【明朝】虞谦从山上挥舞千锤,烈火熊熊燃烧,不管有多碎的骨头,我们都应该在这个世界上留下清白《相思》【唐】王维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梅花:王安石在角落数梅花,凌寒独自开放。

我知道这不是雪,因为有淡淡的香味。

练习: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7分)窗前的木槿吕本中范成大雨后霜前,小水池南岸的芙蓉是红色的。

独自努力花儿打破了小小的寒冷,花儿的心应该像客人的心。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更凭青女①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① 绿色女孩: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⑴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⑵ 这两首诗中穆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5分)b哲理诗,这类诗歌不重意象,也不用托物言志。

如苏轼《西林墙》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方燕白居易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后,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编辑建议:报名时间汇总有关更多信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飞来峰 (王安石)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这首诗言简意赅,寓意深远。 这首诗言简意赅,寓意深远。作者借登塔的感 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哲理性的认识: 受,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哲理性的认识:只有 立足高远,才能够排除种种迷雾, 立足高远,才能够排除种种迷雾,看到事物的 本来面目。 本来面目。这个观点至今仍对我们有很大的启 无论生活或学习, 发:无论生活或学习,都要有一个较高的立足 点和较为长远的目标,只有这样, 点和较为长远的目标,只有这样,他才能避开 种种假象的迷惑,排除前进道路上的重重障碍, 种种假象的迷惑,排除前进道路上的重重障碍, 向理想之境迈进。 向理想之境迈进。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进入万山圈子里, 进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 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 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 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具有 普遍意义的深刻道理: 普遍意义的深刻道理:人们无论做什么 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 的估计,不要被一时一事的成功所陶醉。 的估计,不要被一时一事的成功所陶醉。
苏轼)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人用形象的语言来表达哲理,逸趣横生, 诗人用形象的语言来表达哲理,逸趣横生, 精警简括。前两句从庐山移步换形, 精警简括。前两句从庐山移步换形,写出 庐山变化多端、令人目迷神夺,种种姿态, 庐山变化多端、令人目迷神夺,种种姿态, 不可辨认。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 不可辨认。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 身在此山中" 诗人在观望中受到启发, 身在此山中",诗人在观望中受到启发,巧 妙地说明"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 妙地说明"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 成为启迪后人的哲理名句。 成为启迪后人的哲理名句。
画眉鸟 [宋]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 百啭千声随意移, 山花红紫对高低。 山花红紫对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 始知锁向金笼听, 不及林间自在啼。 不及林间自在啼。 托物说理
三、理趣赏析
在解读哲理诗中的哲理时,首先要品 在解读哲理诗中的哲理时, 味诗句,抓住形象( 味诗句,抓住形象(景、物、事)特 进而联系社会现象、生活实际, 点,进而联系社会现象、生活实际, 由此及彼地联想,悟出其中蕴含的哲 由此及彼地联想,悟出其中蕴含的哲 地联想 。(既入乎其内 又出乎其外。) 既入乎其内, 理。(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
哲理诗鉴赏
湖北枝江一中 吴太凤
一、哲理诗
哲理诗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 哲理诗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 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 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有的 直接点明主题,有的含而不露, 直接点明主题,有的含而不露,引 人思考。内容多种多样,涉及自然、 人思考。内容多种多样,涉及自然、 社会、人生、理想、爱情、 社会、人生、理想、爱情、艺术等 方面。 方面。
泛 舟 宋· 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 昨夜江边春水生, 艨艟巨舰一毛轻。 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 向来枉费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 此日中流自在行。
1、比喻做学问必须功夫到家才能有所突破。 比喻做学问必须功夫到家才能有所突破。 指只要借助外力,创造好条件, 2、指只要借助外力,创造好条件,做起看 似困难的事来也轻而易举。 似困难的事来也轻而易举。
诗人在这首诗中描绘了琴和指头两个形 用两个假设句和两个反问句, 象,用两个假设句和两个反问句,故作 疑难之语,实际上幽默诙谐,意新理妙, 疑难之语,实际上幽默诙谐,意新理妙, 揭示了“天下事物的完成都有赖于主、 揭示了“天下事物的完成都有赖于主、 客观的紧密配合”这样一个深刻的哲理。 客观的紧密配合”这样一个深刻的哲理。
蝉 虞世南 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 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 人有崇高的道德,卓越的才能,不需要 人有崇高的道德,卓越的才能, 某种外界的凭借, 某种外界的凭借,名声也会传得很远
琴 诗 (苏轼) 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 若言琴上有琴声, 放在匣中何不鸣? 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 若言声在指头上, 何不于君指上听? 何不于君指上听?
二、表达哲理的形式
观书有感 [宋]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为有源头活水来。
借景说理
诫子弟 [清] 何绍基 千里传书只为墙, 千里传书只为墙, 让人三尺又何妨。 让人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 万里长城今犹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 不见当年秦始皇。 即事说理
这首诗明白晓畅而富有深意。暗潮已然来到, 这首诗明白晓畅而富有深意。暗潮已然来到,而常 人却不知道,因为他们没有水上的生活经验, 人却不知道,因为他们没有水上的生活经验,对潮 水涨落的规律不知晓;而篙师长年累月在江上撑船, 水涨落的规律不知晓;而篙师长年累月在江上撑船, 水的深浅,流速的快慢等,都一清二楚,些微变化 水的深浅, 流速的快慢等, 都一清二楚, 他们都能察觉。 他们都能察觉。这就揭示了一个深刻而具有普遍意 义的哲理:实践出真知。 义的哲理:实践出真知。
泾溪 唐•杜荀鹤 泾溪石险人兢慎, 泾溪石险人兢慎, 终岁不闻倾覆人。 终岁不闻倾覆人。 却是平流无石处, 却是平流无石处, 时时闻说有沉沦。 时时闻说有沉沦。 潜在的危险不易引起人们的高度警惕。 潜在的危险不易引起人们的高度警惕。 要居安思危, 要居安思危,时时有一种危机感。
四、强化训练
过沙头 宋·杨万里 过了沙头渐 暗潮已到无人会, 只有篙师识水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