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例:人文地理案例教学论文

教学案例:人文地理案例教学论文
教学案例:人文地理案例教学论文

人文地理案例教学论文

一、案例教学的方法研究

1、案例教学的准备工作

案例教学的准备工作是案例教学中最重要的步骤。教师可以课前准备充分的案例,让学生看到教师对案例教学的重视,从而也提升学生在案例教学中的学习积极性。充分的案例可以激发学生的讨论积极性,也让学生有了一个讨论的环境。学生可以在讨论的过程中,掌握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地理知识,与同学分析本节课的地理知识,进行深入的理解。例如:在学习《区域差异》的时候,教师就需要提前准备多个国家的气候、海陆位置、纬度位置等。学生就可以在课堂上利用教师准备的案例进行充分的讨论,增强对于地理知识的认识,加强地理学习的能力。

2、案例讨论的引导工作

学生在进行案例讨论的时候,教师就需要在旁边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在正确的思路下进行讨论,不会偏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案例讨论的时候,教师还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学生还可以在讲台上进行发言,增强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但是,在案例讨论的过程中,肯定会有一些学习成绩不好的同学羞于发言。教师对于这些同学就应该加强鼓励,让学习成绩不太好的同学进行发言,同时让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带动着学习差一点的同学进行讨论,增强学习不太好的同学的自信心。让案例教学深入到每一个学生中。例如:在学习《可

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的时候,就需要讨论哪些措施符合了哪几个原则,这才需要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讨论。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不自觉的就会提升对于地理知识的认同感,明白案例教学非常适合高中人文地理的学习。而且,学习差一点的同学的学习积极性也会得到提升。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还应当注意保持课堂纪律,让讨论的话语不能影响其他班上课。

3、案例教学的总结工作

学生在经过紧张激烈的讨论中,肯定会产生对于知识的看法。但是没有经过合理的总结,这些知识也不会成为学生自己真正学到的知识。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就需要在课堂上对学生案例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并且及时的对小组讨论的结果进行讨论;教师还需要在整个讨论结束的时候进行总结,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难点与重点。例如:在进行《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讨论的时候,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也可以让学生自己试着进行总结。教师就可以总结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主要从:人口、资源、环境、稳定战略中进行总结。这样有条理的进行总结,可以让学生对地理的知识构建知识网络,提升地理学习的能力。

二、案例教学的特点

案例教学的特点有自主性、探究性、实践性三个特点。所谓的自主性就是在案例教学中学生占据着最大的学习自主性,探究性就是学生在案例教学中能够与同学进行知识的探究,实践性指的就是讲地理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并从日常生活中获取地理知识。这三个特点最大程度的概括了案例教学的优点,案例教学可以让学

如何写地理教学案例

如何写地理教学案例 高宇宏 摘要: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让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已成为地理课教学的首要重任。案例教学法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将地理课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文章从分析该教学法的内涵入手,说明了其存在的必要性;然后介绍了案例教学的特征、意义及实施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作用与关系;并阐述了案例教学的具体实施,同时也指出了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成效和缺陷。 关键词:案例教学案例特征成效 序言: 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推进,地理教学理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教学理念的转变必然带来教学方法的改变,研究性学习、案例教学越来越引起广大地理教师的重视。把案例引入教学流程,开始是用于教师的岗位培训和职业技术教学,后来逐渐推广应用于各类教学领域。我国对案例教学的实践和研究起步较晚,但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执行和新教材的使用,特别是以探究性学习为核心的综合实践课程的设置,使案例教学得以逐步推广并应用于各学科教学之中。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新型教学形式,与传统的教学形式互补互进,使地理课堂教学变得异彩纷呈,生机勃勃。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是通过对一个具体的地理教学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观察、调查、分析、讨论、实践、思考和归纳的一种开放式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不仅有传授学生“知识”的方法,还包括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即教“知识”的同时渗透“学知识的方法”;在让学生学“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的方法”,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教法和学法的有机整合,符合地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一、案例教学法的内涵 案例教学法(Case Study)最早于1870年由当时担任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的克里斯托弗·朗道尔(Christopher Columbus Langdell)教授创立,他在《合同法案例》一书的前言中说道:“被作为科学的法律是由原则和原理构成的。……每一个原理都是通过逐步的演化才达到现在的地步。换句话说,这是一个漫长的、通过众多的案例取得的发展道路。这一发展经历了一系列的案例。因此,有效地掌握这些原理的最快和最好的,如果不是唯一的途径就是学习那些包含着这些原理的判例。”在这里,他强调了案例教学法对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重要性,后来这一教学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哈佛大学的法律教学和工商管理硕士等专业教育领域的教学,并成为举世闻名的“哈佛模式”的一大特色和内涵。 因此,我们对案例教学法有这样的理解:案例教学是指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基于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

高三地理 区域地理全面总结复习教案

四川省米易中学高三地理复习教案:区域地理全面总结 1.“3S”技的“应用地理”领域(详见下表) 2.高考常考的中国地理知识有哪些? ⑴我国的地理位置优越(纬度大部分为温带、海陆兼备);⑵我国的人口问题(人口数量大,人口增长过快;农村人口比重大,城镇人口比重小;人口老龄化进程迅速);⑶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形成(前者为地壳隆起抬升,后者为风力沉积作用);⑷台湾和滇藏地区地震多(前者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后者地处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⑸四川盆地冬季气温比同纬度高和青藏高原夏季气温比同纬度低(前者为四川盆地北边秦岭阻挡冬季风,后者为青藏高原地势最高);⑹塔里木盆地气温年较差大和海南气温年较差小(前者地处内陆盆地、地表结构单一,后者纬度低、太阳高度全年变化小、四面临海,受海洋影响大); ⑺南京、武汉和重庆成为我国夏季的“三大火炉”(地处长江谷地、夏季受副高控制、城市热岛效应); ⑻青藏高原边缘等温线最密集(海拔高差大、温差大);⑼台湾岛和海南岛降水东多西少(东部为迎风坡,西部为背风坡、东南季风和台风的影响);⑽长江上游水能资源最丰富(上游落差大,水量大)。 3.华北地区什么时候盐碱化的程度最高?为什么?(大纲版专用) 春秋季。水盐运动规律是春秋季返盐,冬季稳定,夏季淋盐。春秋季节,气温高,蒸发旺盛,使得土壤深层的盐份带到土壤表层,加剧了盐碱化。此外,过量开采地下水,使得地下水位下降,沿海海水倒灌,地下水矿化度高,也是盐碱化的原因之一,农业生产中,大水漫灌是另一个原因。同时需要注意,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对沿线地区也会造成盐碱化问题。 4.世界上三大黑土分布区在哪里? 黑土肥力高为什么还要培肥?(大纲版专用) 我国东北黑土地、乌克兰大平原和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是世界三大黑土分布区,黑土以有机质含量高、土壤肥沃、土质疏松、最适合农耕而闻名于世。黑土肥力高,但无限制的用地会导致肥力的耗竭,此外,加上雨水冲刷严重,肥力流失,因此要注意培肥。 5.紫色土与红壤相同吗?(大纲版专用) 紫色土和红壤都分布在我国南方,都是在高温多雨气候条件下,铁、铝等矿物质经过氧化发育成的土壤。但是紫色土分布在我国的四川盆地,四川盆地暖热多雨,周围山地的细沙和泥土被流水冲到盆地底部,其中所含的铁、铝等矿物质经过氧化,变成紫红色,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紫红色的砂岩和页岩,紫色土含有丰富的磷、钾等养分,是一种肥沃的土壤,适合种植油菜、水稻。而红壤分布于我国长江以南的广大丘陵地区,含铁、铝成分多,有机质少、酸性强、土质黏重,是一种低产土壤,适合茶树、杉木、马尾

幼儿园教育教学案例与反思

幼儿园教育教学案例与反思 令狐采学 1、案例分析:没有朋友的孩子 案例描述:波波活泼聪明,反应灵敏,可一些时候控制不住自己的行为:玩积木的时候要挑选自己喜欢的,站队的时候自己要当第一,游戏时要别人听他的指挥,要不他就在别人游戏时横冲直撞去捣乱,经常有小朋友来告他的状。有一次进行语言活动《说说我的好朋友》,他站起来很得意的说:“心元是我的好朋友,帅帅是我的好朋友,翔翔是我的好朋友……都是我的好朋友!”没想到翔翔立即站起来反对:“不是,我不做他的好朋友。”理由是波波经常在喝水的时候朝翔翔和其他小朋友身上吐水。接着又有几个孩子也声明自己不做波波的好朋友,有的说他抢积木,有的说他抢玩具,有的说他打小朋友……让他很尴尬。案例分析:1、通过案例中波波的表现可以看出,他在同伴交往中存在着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现在的幼儿中,这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为人处事总以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为出发点,很少关心他人。在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受到影响时,他们往往情绪变化过快或过激,出现一些不友好的甚至有攻击性的行为,如:骂人,踢人,推人,对别人吐口水,争抢玩具等等。波波在同伴交往中不能够正确的运用交往的手段。比如与小朋友交流时音量往往太高太急,还有喜欢在与小朋友经常出现的一些带有

粗鲁,冲撞行为的动作中取得游戏的快乐,而引起误会,但是他自己却浑然不觉。表现得较独断、任性、无礼。有些幼儿在同伴交往中有明显的攻击性行为,如果不及时矫正这些行为,幼儿会逐渐形成无礼暴躁、冷酷无情等不良情绪。2、波波在家庭中形成唯我独尊心理。除了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宠爱之外,还有一个八十多岁的老爷爷溺爱着他。虽然家长特别重视对孩子的早期智力开发,孩子入园前就会讲故事、背儿歌、数数,背三字经等,但是全家老少五口就这么一个小孩,不免对孩子的过分溺爱娇惯,养成了孩子唯我独尊,任性霸道的性格。而家长对此也不是特别在意,觉得只要孩子聪明伶俐,健康活泼就好,更加纵然了波波的一些不良行为。教育策略与措施:现代社会越来越重视对人的健康心理和各种良好的行为习惯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要求我们对孩子的教育要做到体、智、德、美诸多方面和谐发展,打破只重知识、而轻能力等观念。幼儿期是人的一生各种非智力因素形成的关键期。幼儿期形成的各种行为习惯会影响她一生的发展。因此,波波这些事情虽很小,但是反映的是自私、霸道、任性、唯我独尊的表现,而这种表现比较普存在在幼儿当中,只是个别幼儿较为突出而已。现在一般都是独生子女,家长的疼爱和老人的溺爱更加加剧了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因素,对此,我制定了以下措施,在对波波进行重点引导的同时,也对其他幼儿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一、首先,教师要为幼儿创造良好的交往环境,指导幼儿学习正确的交往方法,为幼儿创设与他人合作、分享的机会。把交

初中地理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地理教学案例分析 ----《海陆的变迁》教学案例分析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作用"海陆的变迁"一节是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讲述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原因,是承接第一节"大洲和大洋"对地球海陆面貌认识的进一步深化。让学生认识到地球表面是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过程中,对学生逐步树立海陆变迁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未来的学习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举出实例说明海陆变迁,让学生树立起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念。 (2)、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有关地理现象的成因。 (3)、阅读地图,说出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分布规律,说明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读图、阅读、讨论等,培养学生的读图、动手、想象、推理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及科学兴趣和求真求实的科学

精神。 三、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及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 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 2、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地理现象、说出主要火山和地震带 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 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地理现象成因 三、学情分析 学生刚刚学习了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章第一节"大洲和大洋"、知道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大势,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必备的知识基础。但初一学生根据其年龄、心理特点和已有知识水平要顺利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仍需采用直观演示的方法降低难度。 四、教法选用、学法指导 本节课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以启发探究为主、辅以读书指导法、讲解法和直观演示法等。本节课的学习方法为:自主读图探究和合作学习。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前出示图瓦卢举国迁移的新闻资料。激发学生兴趣,由此导 入新课。

教学随笔教学反思和教学案例的区别

教学随笔、教学反思和教学案例的区别 教学随笔、教学反思和教学案例的区别 宋吉法 教学随笔、教学反思是伴随着新课程实验而新兴的教育文体,它们也应该包括教育情境及个人思考,只是和教学案例也略有不同。教学随笔写作形式比较灵活,是作者有感而发,可以边叙边议,可以说是写教育故事的散文。教学反思一般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改进意见或自己的困惑,引起他人的思考;而案例的指向对象范围更广,可以是自己的教学行为,也可以是他人的教学行为,可以是大到分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教育状况,可以小到描述一堂课或一次活动,可以详细叙述事件发展的长期过程,也可以着重说明某个情境片断。 一、教学反思 1. 什么是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从而进入更优化的教学状态,使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核心因素"。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

浅的知识。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经验方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并对后继行为产生影响。他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 吾日三省吾身。三年反思成名师。 2. 教学反思的特征 (1)自觉性(2)超越型(3)个性化 3. 教学反思的主要方法 (1)自我提问(2)行动研究(3)教学诊断(4)交流对话(5)案例研究(6)观摩分析(7)总结记录 4. 教学反思的类型 (1)课后思(2)周后思或单元思(3)月后思(4)期中思 5. 如何撰写教学反思 (1)写成功之处。(2)写不足之处。(3)写教学机智。(4)写学生创新。(5)写"再教设计"。 6. 举例:《木兰诗》教学反思 把问答的权利还给学生锦州十中任玉红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真正有价值的课堂教学改革应是学生问、学生答或者教师点拨,引发学生回答。要知道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是学习《木兰诗》一课,给我最深刻的感受。 课堂上,学生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了文章的大意。通过

如何让地理课堂既有趣又有效

如何让地理课堂既有趣又有效 课堂教学只有短短的四十五分钟,如何既要立足课堂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取何种教学方法成为关键。教师应立足课堂,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时间有限,教学内容可以高度浓缩,以激发学习兴趣和教会学习方法作为侧重点,为课堂的伸展做好准备。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关键是有没有发现的眼睛。 一.妙结合历史知识讲好地理 1.借助历史地图 地图是地理知识的载体、地理教学的直接教具,也是地理思维能力尤其是形象思维能力培养的最好工具。地图是“用线条描绘的历史,用符号勾勒的现实”,如果不承载历史,它就是一张白纸,有了历史就有了灵魂。 借助历史地图可激发学生读图兴趣:地理教学中,选用历史地图,充分发挥其有血有肉、有情节有人物的特点,设计有情有味的读图活动。如讲“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时,如果只是枯燥地讲述各行政区的位置和名称,学生觉得索然无味,通过展示“中国政区图”和“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与学生一起“重走长征路”,让学生说出红军所经过的省区,教师有重点地描述当时此地发生的历史画面,学生在想象和感动中学习了知识,大大活跃课堂氛围,也激发了地理学习的兴趣。 一些地理事实有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如果只用语言来叙述,难以理解。地理教学中,可恰当引入与教学相关的历史地图,如讲“美国的领土组成”时,可展示“美国国旗”图“美国的领土扩张”历史地图,通过描述其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加之两幅图像形象、生动、直观地反映美国领土变化,可使学生耳目一新,达到文字难以达到的效果。 2.精讲历史故事 课堂教学中穿插历史故事,之所以能激发学习地理兴趣,是因为这种联系可以使学生有茅塞顿开之感。如讲“密度流”时,可引入这样一个故事:二战期间.德军潜艇经常从地中海出入直布罗陀海峡,在大西洋中偷袭盟军。盟军因此损失惨重,便派战舰守住海峡,用声纳监听,听到潜艇的马达声便用深水炸弹将其炸毁。监听多日.却收效甚微,德军潜艇依旧从地中海中神不知鬼不觉地溜出海峡,出现在大西洋中。原来,地中海蒸发旺盛,盐度大,水面低,而相邻的大西洋水面较高,于是大西洋表层海水经直布罗陀海峡流人地中海,地中海海水由海峡底层流人大西洋。德军利用这一特点,在通过直布罗陀海峡时,关闭艇上所有

省优质课之区域地理复习教学设计:长江中下游地区 Word版

省高中地理优质课展评 长江中下游地区 一、考试说明 2014山东高考文综考试说明指出: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内容是高中地理课程内容的基础,因此,义务教育部分的地理课程内容是高考必然要涉及的内容。区域地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是高中地理知识必要的载体。因此本部分内容是作为高中地理知识的载体出现的。 2014年山东省文综考试说明地理部分对本节课的要求是: 区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综合治理的对策。 本条“标准”包括两方面要求 (1)了解区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 (2)运用区域开发建设和综合治理的一般方法,结合某区域的实际提出合理的开发治理措施。 二、教学内容分析: 长江中下游地区是初中中国地理部分的内容,与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中《流域的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以长江流域为例》的部分内容重合。 本部分内容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和社会经济特征;二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农业和工业发展的优势条件的分析及存在问题的治理;第三部分是高考试题的分析与解答。 第一部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和社会经济特征。本部分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回忆并了解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位置与范围,让学生结合所学的知识归纳总结该区域的气候、地形、土壤、水文、植被、自然资源等自然地理概况;了解该区域的农业、工业、人口、城市、交通等社会经济概况。 第二部分,长江中下游地区农业和工业发展的优势条件的分析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中下游地区工农业发展的条件优越,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也是我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这一部分重点分析鱼米之乡形成和发展的优势条件,并借鉴这一思路让学生分析该地区工业发展的优势区位条件。针对工农业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探究其成因,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治理措施。 第三部分,高考试题的分析是培养学生解题能力的关键,主要是让学生了解高考的命题方式及角度,掌握审题、答题的基本要求。通过分析,使学生的基本能力都有所提高。 三、学情分析 认知起点: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了中国地理的概况,在高中又通过对必修一自然地理、必修二人文地理和必修三区域地理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学习有较高的认知起点; 学习兴趣:当今的中学生关注时代发展及热点问题,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他们渴望分享、合作与自我价值的实现,有较强的表现欲。 学习障碍:高中学生处于身心发展趋于成熟的阶段,进入高三的学生,具有了一定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他们对问题的分析缺乏理性的深入思考,知识结构尚未完全建立,缺乏系统性。同时,他们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差,调动和运用知识进行迁移的能力较差,没有养成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习惯。 不同班级的学生在认知起点、学习兴趣、学习障碍方面有一定的区别。 四、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长江中下游地区工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培养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地理问题,培养知识迁移的能力。

课堂教学案例与反思

初中八年级美术《与米罗游戏》课堂教学案例与反思: “美”与“丑” 飞鹅中学赖志明美术课本里经常会有一些美术作品,尤其是一些外国美术作品中的雕塑、油画里面的人物形象很多都是裸体的,或者是半裸,每当看到这些,学生们的反映都很怪异,有些胆子大的男同学就发出怪叫;有些女同学就赶紧低头或保持沉默;有些同学甚至会在书本插图上显示的特殊部位画上符号。。。。。。每每碰到这样的情况,用何种更贴切的言语去引导学生?学生的眼中的“美”与“丑”到底以什么为标准的? 在《与米罗游戏》一课上,当我提问要求学生对雕塑作品分类时,一位男同学说:“雕塑可以分为穿了衣服的和没有穿衣的”。他的话音刚落,就引发了好一阵怪笑。看着同学们好奇但是又似懂非懂的样子,我严肃地说到了东西方文化的审美差异,介绍了米开朗基罗、罗丹等艺术大师以及他们的雕塑作品,强调了人体艺术的运动、健康和自然美,顺手从桌上翻阅一本书,这本书中有几幅国内人体雕塑作品,正好可以给同学们看看。这时有的同学在忍不住偷偷地笑,还有还乘机大声怪叫,而更多的同学(女同学为主)保持沉默。 面对学生的反映,我很被动,也很生气。但是我又不能回避这个话题,回避将意味着什么?用什么办法引导学生,以正常的心态、健康的审美情趣欣赏人体呢? 这时一个调皮的同学开始插嘴:“老师,不是我无知,是我们怕丑。”全体同学都笑了,诡秘地望着我,看我怎样回答。这确实又给我出了个难题,不过我不愿意被他们牵着走,我的智慧锦囊还不会“资源欠缺”。我对同学们说:“你们觉得人体丑吗?”没有人站起来反对,都神秘的笑了。“我这里倒是有几幅丑的。”我还没有说完,学生惊讶地望着我,有女同学连忙夸张地捂着眼睛,我说:“这都是你们的杰作,正好利用现在的机会作为回报展示给大家,心里好好地想想,究竟什么是美,什么是丑。” 美术教室后面的桌子上有很多被学生弄坏的学生作品和素描师范挂图。我拿出其中的一幅素描作品,画面已经被恶作剧的学生用签字笔画的乱七八糟;几张素描示范挂图也被恶作剧的学生挖破了;摆在架上的石膏头像也被学生用铅笔添画了眼珠和胡须。。。。。。

教学案例教学反思

课堂生成性教学案例参考表单 ? ?

2.t: revise the numbers from 1 to 31 by counting the students i n class. ask the students to count the students together。 (通过唱歌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参与积极性,并且让学生重温韵律为后面的生日歌曲奠定基础。复习1到31英文数字为后面的日期的读法做好准备。) step two : presentation 1. show them the calendar, and ask “ what’s the date today?” and help the student answer “ it’s december 5th.” by looking at the calendar. tell them the more dates with the calendar. 2. ask a boy “ when is your birthday ?” and help him with chinese . he can speak the date in chinese .then let him repeat in english. 3. notice the dates , and write the question and the answer on the blackboard . 4. teach the dates’words and write them on the blackboard like : january 1st february 2nd march 3rd ….. and let them to repeat the words. (先呈现日期让学生从感官上了解语言,并用日历呈现一年十二个月的英文单词,学生更加直观的接触语言,练习语言,并且运用语言做事情,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去探究语言。) step three : task 1 pairwork 1. t: today is lin’s birthday. let’s sing the song 《happy birthday to you 》 2. make a converstion : a: when is your birthday? b: it’s ju ne 12th . 3. let them work in pairs for 3 minutes and fill in the chart. (学生在歌声中愉快的感悟本单元语言重点,并且增进了同学之间的感情。在学生已经形成系统的语言材料之后,让学生自己练习语言,并做好记录,同时训练了学生的听,说和写。让学生多维的去体验语言。) step four : act 1.call several pairs to act out their conversations in class ,other students listen carefully and answer the question: when is her/ his birthday ? 2.report . using the results they got and give a report. for example : wang fang’s birthday is on …… 3.call some students to report in class and give them claps when they finish their work. step five:listening task 1. listen to the tape and and answer some questions according to the text 2. listen again and check the answers in class. then repeat after the tape. 3. work in pairs to act the dialogue : a: when is danny’s birthday? b: it’s october 10th. …… 4. in class ,call some students to give a report about the three students who they talked about just now. (在完成听力的基础上设计第三人称的问答,不仅更深的练习语言,而且为下一课时的语言做好了铺垫。同时训练了学生的多维语言能力。) homework : 1. ask four students for their birthday and then write a report. 2 .ask your parents’ birthday or the other family member’s birthday

高中地理教学案例2

案例《2,3常见的天气系统》 ---学习生活中的地理 高中地理新教材知识条理清晰,内容丰富详实,是使学生们“获得终身发展有用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基础知识”的教学目的的具体体现。因此,教学中应该避免照本宣科,让地理课堂教学成为学生们通过积极参与来获得知识和认识自然发展规律的一个平台。 高中地理中有很多知识是密切生活的,而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中的第三节《常见的天气系统》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一个内容。这一节中很多的知识学生在生活或者在电视上都能够经常接触到。天气的阴晴、冷暖学生司空见惯了,也切身感受到,但未必能掌握其变化的规律。这些问题的提出学生非常感兴趣,学习的激情比较高,而且教材对这一内容的介绍也表较详细。怎么能够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住天气变化规律呢?在思考如何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这部分内容的过程中,我先后想到了三个教学方法: 第一、联系生活。在上课之前给学生放一段学生经常接触的天气预报视频,学生看到其常看的节目时,感觉很亲切,学习的兴趣立刻被激发起来,而且视频中也富含的这一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有先入为主的思想,首先对所学知识有个大概的了解,凭借学生们的已有知识,将视频中的内容储存在大脑中,再经过加工、分析、比较,形成新事物的形象,来获取新知识。这样做对接下去的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利用多媒体动画来演示锋面结构和成因示意图。多媒体的信息含量比较大,可以在课堂当中给学生提供较多的图片和动画。本节课的一些知识比较宏观、抽象,且学生们在初中时地理知识比较薄弱,单单通过文字表述,学生很难理解锋面的结构和变化过程。通过读图(锋面结构图)可使学生们加深

对文字系统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有助于他们建立起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把握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空间结构和空间联系。 第三、联系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天气在地球的各个地方都有其特殊性,而且心可改也提出了让学生多学习家乡的地理,所以在将这个内容时,我大胆的加入了本地的天气变化来解释常见的天气系统。在上这节内容时,刚好有一股冷空气南下影响我市,结合此次的冷空气南下,形象地解释了冷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变化状况以及给我市带来的影响,通过这一例子学生很容易的理解了冷锋的知识。 第四、图表结合讲解法。鉴于教材中的图像统和文字系统都是我们要掌握的内容。而且常见的天气系统中又存在着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三种不同的天气系统,这三种天气系统既有相似的地方也不同的地方,对于这点学生非常容易混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通过列出表格对比三种天气系统的俯视图、侧视图、结构、气团运动状况、降水分布、降水特征以及过境的天气变化特征。这样做学生就可以直观的感受到三种锋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比较轻松的缕清知识点。 不过这节课的设计也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 第一、是在时间的把握上,前面锋面的结构和成因上用的时间过多,使得后面列表比较三种锋面系统的异同上所用的时间相对较少。提到最近冷空气对我市的影响这一知识点,所用的时间也不够。很多学生没有很好的了解此内容。 第二、在讲到锋面过境前、过境时和过境后对所经过地区天气变化的影响时,过早的把答案公布给学生,使学生没有来得及思考问题,学生的动脑能力没有很好的调动起来,活动不充分。 第三、上课过程中,由于多媒体的出错,有几个动画没有展示出来。且多

《区域地理——巴西》教学设计

《区域地理——巴西》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巴西是南美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经济最发达的国家。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人文氛围都极具特色,同时也是如何协调人地关系的一个范例,所以本节内容在教学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如果按传统教学方法,对教材内容一一讲读,学生思维得不到锻炼,也不符合新课标要求。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本人尝试让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学习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通过图文视频等资料和信息,积极和学生一起思考探究,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能读图说出巴西的地理位置,包括半球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②能读图说出巴西典型地形区的地形特征; ③能读图说出巴西的主要气候类型,并能说出其主要成因。 ④能利用各种媒体查找信息,发表自己对如何保护亚马孙雨林的观点和看法。 【过程与方法】 ①利用巴西地形图认识巴西的位置、范围和地形特征; ②利用地图和图片,分析巴西气候类型及其特征。 ③利用教科书资料和教师提供的信息,讨论气候成因,并总结出分析气候类型的因子。 ④自主探究学习,撰写小论文,论述如何保护亚马孙雨林。 【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通过对旅游景观图和风俗人情图片的了解,了解巴西人民的生活; ②通过对巴西地形的分析,体会巴西人在此基础上如何因地制宜发展经济; ③通过对巴西气候的分析,体会巴西人的风俗人情中哪些受自然因素影响; ④树立对热带雨林遭到破坏的忧患意识和积极保护、合理开发的态度,懂得协调人地关系,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教学重难点】 巴西地形特征、气候类型、气候类型的成因。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查找有关巴西的资料、利用地图,了解巴西的自然环境(领土、地理位置、气候、地形、河流); 提前板画两幅巴西轮廓图(一幅标出巴西高原、另一幅标出亚马孙平原); 准备《导学案》(见最后附页)。 【教学过程流程图】

《老王》一课的教学案例与反思

《老王》教学案例及反思 顺会中学银旭清上好一堂课,有一个好的教学设计是前提。而要有一个好的教学设计,这对老师来说是颇费思量的。本文想借人教课版《语文》八年级(上)第二单元中的《老王》的设计过程中的成功和失败谈一点浅薄的想法 《老王》是一篇以作者内心反思写成的回忆人的散文,与学生的生活实际阅历和体验有一定的距离。学生在初读文章时只感受作者是一个善良的人,老王是一个善良不幸的人,但并不明白作者在文章最后为什么还要对老王产生愧疚。 针对这样一种情况,我打算从学生最初的感受入手,去体察老王生活的艰难与人性的善良,着重品味文章中“老王生前去送香油和鸡蛋”这部分,理解作者的愧疚之情。让学生体会到对不幸之人需用一颗善良的心去关爱。 教学设计一 以走近老王——品味老王——关注老王——怀念老王为线索,把课文的重心放在对老王人物的鉴赏上,分别由以下几个环节: 1、走近老王:自由阅读课文。说说老王在你的心目中是一个怎么样的印象,请用老王是一个 ____________人,表现在_________这样的句式表达。

(这是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学生很容易找到相关的事件,能说出关于老王生活的苦和为人的善的特点。) 2品味老王:文章中最能打动你的是哪个片段?在这个片段中打动你的又是哪些细节? (抓住老王送鸡蛋香油的事情进一步品味老王丑陋的外表下那颗善良的心,与他最后悲惨的死形成的强烈反差而去打动学生的心) 3、怀念老王:善良老实的具有金子般心灵的老王就这么去了,在他生前经常关注他的杨绛有什么样的感受?当他面对着老王的遗像时会说什么?假如你在场,你会说些什么? (这一环节的设置主要是让学生感受作者的愧疚之情,学生答案很精彩,但由于前面只是提及作者对老王的帮助,没有去体会作者的帮助中蕴含对老王的情怀,因此学生谈及愧疚的情感的较少) 4、关注“老王”:社会上还有好多像老王这样的不幸的人,我们应如何对待他们呢? 以课堂观看教学设计,听课老师反映:教材的处理太平面,没有进入作者丰富的情感世界。基于这个建议,设计了第二个教学设计。

初中地理教学案例

初中地理教学案例《世界的聚落》 一、案例背景 课程选自湘教版地理教材七年级上册“世界的聚落”。 从地理知识角度看,影响聚落(居住场所)的环境因素包括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两大方面。自然因素又分成地形、气候、水源等,社会因素包括交通、科技、政治等方面。本节课渗透着深刻的教育应当承担起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功能,教育应当明确为促进可持续发展服务的方向。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核心是价值观的培养,这种价值观的核心是尊重。尊重他人;尊重差异性和多样性;尊重环境;尊重地球。这也是我们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价值,是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本节课就是在常态教学中,通过一个全员参与的课堂活动,使学生的思维成为课堂上最活跃的元素,教师恰当修正学生的思维轨迹,完善、落实学习内容。 二、主题 尝试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创造全新的教学活动,让全体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以学生最为喜欢的活动-----每一个学生创作一幅画,以表现他们对聚落与环境关系的认识,贯穿以学生讲述、教师点评、归纳提升等方法,修正认知中的误区、填补思维中的盲区,体验获得知识的快乐。 三、操作过程 教师:发给每个学生一张白纸,“今天我们要进行一项有趣的活动。” 学生:出现明显的骚动,他们好奇地窃窃私语,开始关注、期待下面的活动。 教师:“给你8分钟,请你在白纸上画一幅画:表现你对所向往的居住环境的设计。” 学生:表情格外灿烂,所有的学生立即行动(包括所谓的差生),拿出笔开始作画。 8分钟后教师收齐所有学生的作品。学生们又一次好奇并期待。 教师:打开实物投影,把学生的画一一投影出来。 学生:凝神观看,并参杂一些笑声或议论。 教师:我要从你们的作品中随意播放几幅画,请作者起来讲解一下他的画。 学生1:“这是我画的,我的居住地是在低缓的山坡下,门前有一条小河流过,房前屋后还要有树、有花园。” 有学生说:“跟我画的差不多!” 教师:“为什么选择在平缓的地方建立家园,为什么要有小河,还要有树和

地理课堂教学设计案例3篇

地理课堂教学设计案例3篇 高中地理新教材知识条理清晰,内容丰富翔实,是使学生"获得终身发展有用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基础知识"的教学目的的具体体现。因此,教学中应该避免照本宣科,让地理课堂教学成为学生通过积极参与来获得知识和认识自然发展规律的一个平台。学习"天气系统"知识,目的在于教会学生掌握简易天气图的阅读,以便日后自己能判断天气变化、合理安排生活、指导生产。高中地理在初中学过的有关风、雨、阴、晴等气象要素的天气预报的基础上,上升到理性认识,进一步探讨这些气象要素变化的基本依据,是知识的深化和提高。限于学生的知识和篇幅有限,教材只重点介绍了几种重要的天气系统气团、锋、气旋(低压)、反气旋(高压)系统。 高中地理中有很多知识是密切生活的,而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中的第三节《常见的天气系统》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一个内容。这一节中很多的知识学生在生活或者在电视上都能够经常接触到。天气的阴晴、冷暖学生司空见惯了,也切身感受到,但未必能掌握其变化的规律。这些问题的提出学生非常感兴趣,学习的激情比较高,而且教材对这一内容的介绍也表较详细。怎么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住天气变化规律呢? 鉴于教材中的图像统和文字系统都是我们要掌握的内容。而且常见的天气系统中又存在着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三种不同的天气系统,这三种天气系统既有相似的地方也不同的地方,对于这点学生非常容易混淆。我就思考,通过一种什么样的方式与方法能让学生直观

地理解并掌握呢?单纯的平面图形不会达到直观的效果,也不会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不能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营造动态立体的运动效果,显示气旋与反气旋在水平方向与垂直方向上的大气流动状况。同时又可从实际出发,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样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由怯学到愿学再到想学,觉得学习气旋与反气旋这样的知识是一种乐趣,不再抽象、难懂,而且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为解决这个难题,我就从学过的知识入手,分三步走,由简到繁,深入浅出,通过图形的变化,给学生一个简明的理解与思考过程。 首先,给出一组水平等压线示意图,根据气压梯度力,让学生画出任一点的风向。并让学生明确水平等压线只是理想状态,实际海平面等压线是弯曲的,有的甚至是闭合的。第二步给出一组位于北半球等压线闭合的图让学生画出周围四点的风向,学生通过图不难发现大气的流动状况。第三步我借用多媒体技术把这组等压线做成立体,帮助学生建立立体空间感,并引导学生分析其中心气流的运动状况及对应的天气情况。 通过这一组图的变化讲解,学生就可以举一反三,绘出北半球反气旋、南半球气旋与反气旋示意图,并分析所对应的天气状况。这样做学生就可以直观地感受到三种锋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比较轻松地理清知识点。不过这节课的设计也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第一,是在时间的把握上,前面锋面的结构和成因上用的时间过多,使得后面列表比较气压系统的异同上所用的时间相对较少。提到

高中地理 区域地理教案设计:俄罗斯地区

俄罗斯 一、教学目标 1、俄罗斯的位置与范围 2、俄罗斯的地形与河流、湖泊 3、俄罗斯的气候类型及分布 二、教学重点 1、俄罗斯河流航运不发达的原因 2、俄罗斯多沼泽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 俄罗斯温带大陆性气候的东西差异 四、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 五、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从哪几个方面来描述一个区域?根据俄罗斯地图,回顾所学知识总结。 二、知识梳理——俄罗斯自然概况 1、位置:①纬度位置50°N——70°N 30°E——180° ②海陆位置位于欧洲东部和亚洲北部,西临波罗的海 东临太平洋,北临北冰洋,南与哈萨克斯坦、 蒙古、中国等国接壤 2、范围:①欧洲部分西起波罗的海东岸,东到乌拉尔山

南起黑海,北到北冰洋沿岸 ②亚洲部分西起乌拉尔山,东到太平洋沿岸 南抵哈萨克斯、蒙古与中国接壤, 北到北冰洋沿岸 3、地形 地形多样,平原和高原面积广大、地势总体东高西低。 欧洲部分乌 拉 尔 山西←亚洲部分→东 东欧平原伏尔加河西西伯利 亚平原 鄂毕河 叶 尼 塞 河 中西伯利亚高原 贝加尔湖 勒 拿 河 东西伯利亚 山地 4、河流、湖泊 名称特点 伏尔加河世界上最长的内流河,欧洲最长河流,注入里海,水能丰富,内河航运便利 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位于亚洲北部,注入北冰洋,纬度高结冰期长,有凌汛,下游沼泽广布,航运价值低。 贝加尔湖世界最深湖泊,断裂下陷而成,水资源丰富。 5、气候 总体特点:纬度高,热量不足,冬季寒冷漫长,夏季温暖短促。 E F G

主要气候类型:温带大陆性气候、寒带苔原气候、温带草原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强调:温带大陆性气候下的植被为温带草原或者温带荒漠,俄罗斯有大面积的亚寒带针叶林,亚寒带针叶林气候为特殊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三、思考与讨论 1、读俄罗斯气候图回答以下问题 ①莫斯科和上扬斯克属于什么气候? ②它们两地的气候特征一样吗? ③不一样的话差异在哪里? 2、阅读莫斯科和上扬斯克月均温和月降水量表总结其气候差异。 莫斯科:气候温和,年温差较小,降水较多且较均匀。 上扬斯克:气候寒冷,年温差大,降水少且集中在夏季。 3、同属温带大陆性气候的两地产生差异的原因? 莫斯科:位于东欧平原,地形平坦,欧洲海岸线曲折,深入内陆,利于大西洋暖湿气流的进入,海洋性较强,气候较温暖湿润。 上扬斯克:位于东西伯利亚山地,靠近北冰洋,气候寒冷,东南部多山地阻挡来自太平洋的暖湿气流,气候寒冷而干燥。 4、西西伯利亚地区多沼泽的原因? 气候: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 地形:地势低洼,水流不畅 冻土:永久冻土,水分不易下渗

教育教学案例及反思

教育教学案例及反思 2008-07-01 08:17:43, 五十米深蓝, 840, 0/18, 原创 作为 为一名年轻中学教师,我只有在教学中不断地反思总结,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方式更具有可行和合理性,从而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工作两年来,我在每篇教案后坚持写教学后记,这块小天地里进行了反思教学实践,积累了一定教学经验,教学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作为一名年轻中学教师,我只有在教学中不断地反思总结,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方式更具有可行和合理性,从而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工作两年来,我在每篇教案后坚持写教学后记,这块小天地里进行了反思教学实践,积累了一定教学经验,教学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信息技术课教学的教学方式方法源于传统教学,但又有其自身特点,因而不能单纯依靠讲授的方式来完成。因为教师的感受不能代替学生的感受,而且要让学生的理论知识技能转化为操作性知识技能。

今年是我第一次教初二年级的信息技术课,由于对教材分析存在一定的欠缺,在上photoshop时,我在课堂上讲的津津乐道,把上大学时,老师讲给我的专业知识,饶有兴趣的给学生一一讲述,课讲得非常投入,以至于忽略了学生的目光,专业知识讲述告一段落后,我开始提问,本以为学生会听的很有兴趣,没想到的是,学生却两眼茫茫的望着我。 课下,我对整堂课的教学结构,做了深刻的反思,也难怪学生茫然,对于没有系统学过计算机信息技术理论的普通初中学生来说,一些专业理论知识如果脱离了实践,可以说讲的越多不仅不能够起到正面作用,反而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课下我也问了学生,有学生说,我们像雾里看花,我们听得很累。我记下了他们的反馈意见,认真反思,改变了教学方法,尽可能少讲过于理论的东西,而是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从感性方面入手,结果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我也讲得更加有信心了。通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使学生获得更好的成功体验,学生的学习情绪十分高涨,学生能在学习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课后都说这节课真带劲。 我认为教学反思特别注重探究教学中的新问题,不但让学生学会学习,还让教师学会教学,使教师逐渐发展成学者型教师,改变了

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使用案例

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使用案例 一、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中的案例教学要求 近些年来,案例教学的提法越来越多地出现在高中地理课程和地理教学的研究文章中。在地理教学大纲中规定使用案例教学,可以从1996年国家教委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修订本算起。该大纲规定,在高三年级开设地理区域研究的选修课,其中包括“中国国土的整治和开发”的内容。大纲要求结合东北、黄淮海平原、南方红壤丘陵低产区、黄土高原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柴达木盆地、长江三峡、西南地区八个典型地区的具体事例来学习我国的国土整治和开发问题。 当时的大纲和大纲学习指导中都没有出现“案例”的字样,但是《学习指导》中把“采用了原理与事实之间的新的联系方式”作为该大纲的特征之一,而这种“新的联系方式”就是“鼓励采用典型个案或例子说明基本原理”。2001年,教育部对《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进行再一次修订时,正值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开始,一些新的教育理念被吸收到修订的大纲中。“中国国土的整治和开发”仍作为选修课,但改为“中国国土整治和区域发展的案例研究”,这是第一次在教学大纲中使用“案例”一词。该大纲与1996年版大纲的另一个不同,是把案例所在的区域名称从“教学内容要点”中删去,只在“知识要求”中规定了必学的案例,并在该区域名称后面加上了“等”字。 比较两个教学大纲可以看出,后者对教学要求的表述更接近

案例教学的本质。首先,教学的主要目标不是定位在对某个具体区域整治和开发情况的了解,而是定位在对我国区域发展的典型问题的了解上;其次,除了“知识要求”中规定的案例外,鼓励教师使用其他案例进行教学,使教学更加开放。 2003年,教育部颁布了新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在区域发展部分的教学要求中,继续提出案例教学的要求:在“区域可持续发展”部分,选择符合“标准”主题的区域,采用案例分析方式编写教科书和开展教学,并规定本部分至少选择3个中国案例,1个外国案例。 课程标准对案例教学的体现与现行教学大纲有两点明显的不同:一是由于区域发展内容的教学由选修变成必修,实际上使案例教学成为高中地理学习的基本方式之一。二是课程标准不再规定必学的区域案例。虽然在大多数实验教材中,很可能仍选择现行教学大纲中规定的那些案例,但课程标准的开放对促进高中地理课程的进一步开放和适应各地区具体地理情况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更加明确地体现了案例教学“通过案例学习原理而非仅学习具体区域”的实质。 二、作为学生研究对象的案例 在教学中,案例的使用经常会被泛化,只要是用于教学的实例,如教案、教学体会、教学实录等,都可能被称为“案例”。为了区别教师经常使用的各种例子,本文将“案例”界定为用于学生探索学习用的专门实例,是一种独特的文体,它具备如下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