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系统病理生理学

合集下载

人类免疫系统的生理和病理机制

人类免疫系统的生理和病理机制

人类免疫系统的生理和病理机制人类免疫系统是人体内最重要的系统之一,它是体内防御外来病原体和抵御外来侵犯的主要保护机制。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感到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微生物病原体的侵袭,但我们的免疫系统会将这些病原体识别并摧毁掉,从而维护人体健康。

本文将从生理和病理两个方面讨论人类免疫系统的机制。

免疫系统的生理机制人类免疫系统主要由两个系统组成:先天免疫系统和获得性免疫系统。

先天免疫系统是人体最原始的免疫反应,它由人体先天免疫细胞和先天免疫分子构成。

先天免疫细胞包括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粘附素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等。

当微生物病原体侵入机体细胞后,这些先天免疫细胞就会立即进攻并摧毁细胞,从而减少病原体的数量。

同时,先天免疫分子也会发挥作用,如补体系统、炎症介质和白介素等。

补体系统是先天免疫分子较为显著的一种,它能够识别、凝集、杀死细菌并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

除了先天免疫系统外,人体还有获得性免疫系统。

获得性免疫系统需要时间较长的训练和适应,并能够在感染或接种疫苗后产生免疫应答。

获得性免疫系统包括T细胞和B细胞。

在感染后,获得性免疫系统将病原体上表面的抗原分子识别出来,制造出相应的抗体,以在再次感染时能够快速地调动T细胞和B细胞的免疫力度,从而快速地清除病原体。

除了这两个免疫系统外,随着科学技术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细胞和分子的参与一直在不断地被发现。

例如,调节性T细胞能够相互作用以控制其他免疫细胞的活性;单核苷酸多态性和组织相容性复合物等影响抗原识别和免疫应答的基因也已被发现。

免疫系统的病理机制免疫系统在保护人体健康的过程中,还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产生一系列的病理机制。

免疫系统疾病的发病机制复杂,可以简单地分为以下几类。

自身免疫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是免疫系统自我攻击人体的过程,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和红斑狼疮等疾病。

免疫不全病:免疫不全病是指先天或获得性免疫系统在发育或功能上存在缺陷,而导致免疫力下降。

3.11免疫概论病理学生理学课件

3.11免疫概论病理学生理学课件
2.免疫功能
异常→自身免疫病Leabharlann 一、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基本功能
免疫监视:清除体内出现的“非己”成分,如由基因突变而产生的肿瘤细胞以及衰老、死亡细胞。 异常→肿瘤或病毒持续感染
外防内查
免疫应答:
二、免疫应答(战场)
是指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非己”物质的整个过程。
∙固有免疫∙适应性免疫应答
细胞学基础:T、B淋巴细胞
2.适应性免疫(adaptive immunity)
二、免疫应答的种类及其特点
细胞免疫:由T细胞介导,主要 针对病毒、胞内病原体。 体液免疫:由B细胞介导,通过产生的抗体来抵抗胞外病原体和毒素。
{
根据细胞介导不同
三个主要特点:即特异性、耐受性、记忆性。是免疫预防接种的理论基础
2.适应性免疫(adaptive immunity)
二、免疫应答的种类及其特点
{
清除抗原
凋亡
记忆细胞
适应性免疫应答5个阶段
第二节 免疫学发展简史
一、经验免疫学时期
二、实验免疫学时期
三、科学免疫学时期
{
一、经验免疫学时期
19世纪以前
天花
我国民间有俗语说:“生了孩子只一半,出了天花才算全”
目录
Contents
1
2
3
第一章 免疫学概论
医学免疫学简介
免疫学发展简史
免疫学发展的趋势
研究人体免疫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科学,免疫应答的规律和效应,探讨免疫功能异常所致疾病及其发生机制,为这些疾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方法。 实质:将外来物清除出去
医学免疫学(medical immunology)
二、实验免疫学时期
(四)免疫学的细胞学基础的奠定

免疫系统病理学

免疫系统病理学

免疫系统病理学免疫系统是人体内的重要防御系统,它可以通过发现和清除入侵的外来病原体来保护身体免受感染。

但是,免疫系统本身也会发生病理变化,从而引发不同的疾病。

这些疾病被称为免疫系统病理学。

本文将介绍免疫系统病理学的病因、表现、治疗和预防等方面。

一、疾病的病因免疫系统病理学的发生机制相对复杂,引起该类疾病的因素也相对复杂。

首先,遗传因素是导致免疫系统病理学的主要原因之一。

例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类风湿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往往具有家族聚集性。

其次,环境因素也与该类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例如,大气污染、紫外线辐射、饮食不均衡等都可以引起免疫系统的不良反应。

此外,感染、药物、化学物质等也是该类疾病的重要病因。

二、疾病的表现免疫系统病理学的表现各异,不同的疾病常常具有不同的表现方式。

例如,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免疫系统攻击自身组织,导致不同器官的功能受损。

临床表现可能包括发热、疲劳、关节疼痛、皮肤病变等。

免疫缺陷病毒(如艾滋病)则表现为免疫力下降,导致机体难以对抗病原体感染,引起各种感染症状,包括肺炎、结核等。

恶性肿瘤也可以被认为是一种免疫系统病理学,因为免疫系统的紊乱可以促进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三、治疗方法由于免疫系统病理学的病因复杂,因此治疗方法也相对复杂。

治疗的关键在于准确诊断和个体化治疗。

例如,自身免疫性疾病通常需要使用抗炎药物、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治疗;恶性肿瘤需要采用放疗、化疗等特殊方法进行治疗。

针对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免疫缺陷症,抗病毒治疗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

四、预防措施免疫系统病理学的预防措施主要包括两方面。

一方面是注重生活方式的改变,包括保持健康、适当运动、饮食均衡等。

另一方面是采取措施避免病原体感染,例如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接触动物、避免到人群密集场所等。

此外,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可以有效预防免疫系统病理学的发生。

结论免疫系统病理学是一类非常复杂的疾病,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多加注意预防和诊治。

各系统病理生理学主要讲述

各系统病理生理学主要讲述

各系统病理生理学主要讲述
病理生理学是一门研究疾病发生和发展的科学,主要关注疾病对人体各系统生理功能的影响。

以下是各系统病理生理学的主要内容:
1. 循环系统病理生理学:主要包括心脏病理生理学和血管病理生理学。

心脏病理生理学研究心脏疾病对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如心肌梗塞、心肌病等。

血管病理生理学研究血管病变对循环系统的影响,如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

2. 呼吸系统病理生理学:研究呼吸系统疾病对呼吸功能的影响,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癌等。

主要关注气流限制、肺泡损伤和通气血流不匹配等问题。

3. 消化系统病理生理学:研究消化系统疾病对消化功能的影响,如消化道出血、溃疡病等。

关注食物消化、吸收和排泄等生理过程的紊乱。

4. 泌尿系统病理生理学:研究泌尿系统疾病对尿液产生和排泄功能的影响,如肾炎、尿路结石等。

关注肾小球滤过、尿液浓缩和酸碱平衡等生理过程的异常。

5. 神经系统病理生理学:研究神经系统疾病对神经元和神经递质功能的影响,如中风、帕金森病等。

关注神经细胞死亡、突触传递异常和神经电活动紊乱等问题。

6. 免疫系统病理生理学:研究免疫系统疾病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如自身免疫病、感染等。

关注免疫细胞的活化、抗原识别和免疫反应的紊乱。

7. 内分泌系统病理生理学:研究内分泌系统疾病对激素分泌和调节功能的影响,如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等。

关注激素合成、分泌和靶器官反应的异常。

以上是各系统病理生理学的主要内容,研究这些内容有助于理解疾病的产生机制和发展规律,并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

病理生理学(17.2.1)--免疫系统的病理生理学2

病理生理学(17.2.1)--免疫系统的病理生理学2
( 一 ) 传染性免疫
胞内寄生菌(结核、伤寒、麻风杆菌)、病毒、 真菌等; 结核菌素皮试( OT皮试)
(二)接触性皮炎
某些药物;化妆品; 油漆、染料、皮革、塑料 ;植物;乳胶等
(三) 移植排斥反应
肺结核
麻麻风风病病人人背背部部肉肉芽芽肿肿
三三、、防防治治原原则则
1. 阻断或消除变应原的作用 ; 2. 应用免疫抑制剂,如肾上腺皮质激素,环孢霉素
感染 ( 微生物及其产物 ) 刺激 APC 异常表达 MHC-Ⅱ 、粘附分子和共刺激分子( B7 、 CD40L)
等。
5. 细胞因子产生的失调
细胞因子异常可以诱导 MHCII 类分子异常 表达或粘附分子表达上调,
免疫负调节性细胞因子 IL-10,TGF-β 产生减少
第三节 自身免疫病的组织损伤机 制
数小时
24-48 小时
IgG , IgM
补体;吞噬细 胞;中性粒细 胞
T 细胞 巨噬细胞 细胞因子
代表性疾病
过敏性休克、 支气管哮喘、 消化道过敏
输血反应、 新生儿溶血 免疫血液病、
类风湿关节炎 、
SLE ;
接触性皮炎, 传染免疫; 移植排斥反应
同同一一种种抗抗原原可可诱诱发发一一种种以以上上类类型型的的超超敏敏反反应应 一一种种疾疾病病的的治治病病机机制制可可包包括括一一种种以以上上的的超超敏敏反反应应
第第四四节节 IIVV型型超超敏敏反反应应
Ⅳ 型超敏反应是由效应 T 细胞与相应抗原作 用后,引起的以单核细胞浸润和组织细胞损伤
为主要特征的迟发型炎症反应。抗 体 与 补 体 不
参与此型反应
基本特点
• 反应发生迟缓( 48-72 小时达高峰) • T 细胞介导,抗体和补体不参与 • 以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

人类免疫系统的生理与病理

人类免疫系统的生理与病理

人类免疫系统的生理与病理人类免疫系统是人类身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起到了防御病原体的作用。

它由多种不同的细胞和分子构成,为了维持正常的免疫功能,我们必须要了解人体免疫系统的生理和病理。

一、免疫系统的生理1. 免疫系统的基本概念免疫系统是指一种精密细致的机体内部防御系统,它能够识别和消除外来入侵的病原微生物、病毒、细胞和组织,提供免疫保护。

免疫系统由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组成。

免疫细胞包括T细胞、B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等,其中T细胞和B细胞是免疫系统的关键细胞。

免疫分子包括抗体、细胞因子、补体等。

2. 免疫系统的基本机理免疫系统的基本机理是通过判别“自我”和“非自我”来对抗病原体。

人体中所有的细胞都有一种所谓的“自身抗原”,即某种反应蛋白。

当人体出现抗原与免疫系统不存在的“非自身抗原”相结合时,会引起免疫系统反应。

免疫细胞会对病原体进行识别,然后产生特异性抗体,这些抗体可以与病原体的特定表面抗原结合,从而将其破坏。

3. 免疫系统的分类根据发挥的作用,免疫系统可以分为先天免疫和获得性免疫。

先天免疫系统是机体天生具备的免疫防御系统,它由初始的抗体、补体系统和吞噬细胞等构成,能够快速和非特异性地对抗感染。

获得性免疫系统是机体对外界病原物质或抗原物质进行适应性免疫反应的一种免疫系统,它可以识别和消灭感染病原体,并且具有长期保护作用。

二、免疫系统的病理1. 免疫系统的缺陷和低下免疫系统缺陷或低下会导致机体对感染病原体无力反击,从而出现感染或感染迁延不愈的情况。

例如,先天免疫缺陷病是指个体因先天免疫系统缺陷引起的一系列严重的感染性疾病,这些疾病通常在早期发生,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

而获得性免疫系统的低下可以导致机体对某些感染的免疫能力下降,易于再次感染。

因此,维持免疫系统的健康状态对保障身体健康非常重要。

2. 免疫系统的自身免疫疾病自身免疫疾病是由于免疫系统失去对“自身抗原”的识别和差异化,而产生的一种疾病。

机体对自身抗原的攻击会导致各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

免疫系统病理生理

免疫系统病理生理
体内IgE。 (三)减敏治疗 Hyposensitation
改变变应原的物理性状及进入机体的途径,以诱导产生可与 变应原结合的IgG抗体,从而阻止IgE的产生。 (四)对症治疗
用药物切断或干扰I型超敏反应的某一或多个环节。 如肾上腺素,氨茶碱、抗组胺药物、细胞因子拮抗剂
第三节:免疫缺陷 immunodeficiency
一、概念 被致敏的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所产生的以 组织损伤(tissue injury)和/或功能紊乱 (dysfunction)为特征的免疫应答。
◆ 抗原:变应原allergen, 过敏原
多为对人体无直接危害的物质. 可以是完全抗原或半抗 原;可以是内源性或外源性物质。
◆ 发病率高:约占世界人口30%~40%,西方国家高发;
对各种感染的易感性增加;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增高;伴发 自身免疫性疾病,遗传因素,婴幼儿多发。
一、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primary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s, PIDD)
*是由于免疫系统先天性(多为遗传性)发育缺陷而导致免 疫功能不全。可分为特异性免疫缺陷(T、B细胞和联合缺 陷)和非特异性补体免疫缺陷(补体与吞噬细胞缺陷)。
过敏性休克、 支气管哮喘、 消化道过敏
输血反应、 新生儿溶血
类风湿关节炎、 结核、伤寒、 肾小球肾炎、 接触性皮炎, 系统性红斑狼 移植排斥反应 疮
I 型超敏反应:特异性IgE介导,以功能紊乱为主的 速发型超敏反应。
主要特征
(1) 出现快,消退也快:即刻/迟发相
(2) 出现功能紊乱性疾病,不出现严重组织细胞损伤 (3) 有明显个体差异和遗传背景
免疫缺陷病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
* 概念

免疫性疾病生理学理解免疫系统疾病的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学

免疫性疾病生理学理解免疫系统疾病的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学

免疫性疾病生理学理解免疫系统疾病的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学免疫系统是人体的一种重要防御机制,能够帮助我们抵御各种外部入侵的病原体。

然而,有时免疫系统会出现失调,导致免疫系统攻击自身正常组织,形成免疫性疾病。

理解免疫系统疾病的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学对于诊断和治疗这类疾病至关重要。

一、免疫系统疾病的分类免疫系统疾病可分为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过敏反应。

自身免疫性疾病是指免疫系统攻击自身组织,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过敏反应则是免疫系统对正常物质产生过度反应,如花粉过敏、食物过敏等。

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具体机制因疾病类型而异。

然而,绝大多数自身免疫性疾病都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免疫系统异常有关。

遗传因素是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研究发现,某些特定基因的变异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易感性有关。

例如,系统性红斑狼疮与HLA区域的基因关联,类风湿性关节炎与HLA-DR4基因的相关性。

然而,遗传因素并不是导致疾病发生的唯一原因。

环境因素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环境因素包括感染、药物、化学物质等多个方面。

感染是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的重要诱因之一。

某些病毒、细菌感染会导致免疫系统异常激活,从而引发自身免疫反应。

药物和化学物质可能通过干扰免疫系统功能,导致免疫失调,诱发自身免疫性疾病。

免疫系统异常也是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的重要原因。

正常情况下,免疫系统能够区分自身组织和外来物质,并对外来入侵做出应答。

然而,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免疫系统攻击自身组织,无法区分自我和非自我。

这可能是由于免疫系统的细胞和信号通路发生异常,导致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产生错误的反应。

三、免疫性疾病的病理生理学免疫性疾病的病理生理学表现多种多样,具体病变因疾病类型而异。

以类风湿性关节炎为例,其病理生理学主要包括关节滑膜炎、骨质疏松和软骨破坏。

滑膜炎是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早期病变,滑膜血管扩张、浸润炎细胞和增生成纤维细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各种感染的易感性增加;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增高;伴发 自身免疫性疾病,遗传因素,婴幼儿多发。
一、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primary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s, PIDD)
*是由于免疫系统先天性(多为遗传性)发育缺陷而导致免 疫功能不全。可分为特异性免疫缺陷(T、B细胞和联合缺 陷)和非特异性补体免疫缺陷(补体与吞噬细胞缺陷)。
罗伯特·盖洛
二、流行和传播
传播途径
*性传播:同性恋传播多,约60% ~70%; *注射途径:静脉吸毒约20%、输血、血液制品3%; *母婴垂直传播; *其他:如器官移植、人工受精、医护等。
免疫系统的病理生理学
免疫系统功能
免疫功能 免疫防御 免疫自稳 免疫监视
正常
防御或消灭病 原微生物
病理
免疫缺陷 /超敏反应
清除损伤衰老变性细胞 清除抗原抗体复合物
自身免疫病
清除突变细胞 清除病毒感染细胞
恶性肿瘤/ 持续感染
一 过敏性疾病 二 自身免疫病 三 免疫缺陷病
第一节:超 敏 反 应 Hypersensitivity, Allergy
* 发生率: 免疫球蛋白生成缺陷(50%); 细胞免疫缺陷(18%); 联合免疫缺陷(20%); 吞噬细胞功能缺陷(2%)。
(一)原发性B细胞缺陷 (二)原发性T细胞缺陷 (三)联合免疫缺陷 (四)补体系统缺陷 (五)吞噬细胞缺陷
二、继发性免疫缺陷病/获得性免疫缺陷 ( 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s,
免疫缺陷病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
* 概念
IDD)
免疫系统中任何一个成分的缺失或功能不全而导致免疫功 能障碍所引起的疾病。
* 分类
按其发病原因可分为:原发和继发性免疫缺陷病 按累及的免疫成分可分为:体液免疫缺陷、细胞免疫缺陷、 联合免疫缺陷、吞噬细胞缺陷和补体缺陷。
* 共同特点
过敏性休克、 支气管哮喘、 消化道过敏
输血反应、 新生儿溶血
类风湿关节炎、 结核、伤寒、 肾小球肾炎、 接触性皮炎, 系统性红斑狼 移植排斥反应 疮
I 型超敏反应:特异性IgE介导,以功能紊乱为主的 速发型超敏反应。
主要特征
(1) 出现快,消退也快:即刻/迟发相
(2) 出现功能紊乱性疾病,不出现严重组织细胞损伤 (3) 有明显个体差异和遗传背景
(二)呼吸道过敏: 支气管哮喘、鼻炎等
(三) 胃肠道过敏: 食物过敏-消化道症状
(四)皮肤反应 荨麻疹,湿疹
1. 青霉素过敏性休克
青霉素过敏性休克致死占过敏休克死 亡病例中的75% 每年全球约400-800人。
2. 哮喘 (Asthma)
血管淋巴 细胞浸润
炎症、肿胀
平滑肌收缩
内腔 缩小
大量 黏液
体内IgE。 (三)减敏治疗 Hyposensitation
改变变应原的物理性状及进入机体的途径,以诱导产生可与 变应原结合的IgG抗体,从而阻止IgE的产生。 (四)对症治疗
用药物切断或干扰I型超敏反应的某一或多个环节。 如肾上腺素,氨茶碱、抗组胺药物、细胞因子拮抗剂
第三节:免疫缺陷 immunodeficiency
(3)效应阶段
组胺、缓激肽 (胞内预存)
脱颗粒
白三烯、前列腺素、血小 板活化因子、细胞因子 (新合成)
平滑肌收缩
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强
腺体分泌增加
速发相反应
迟发相反应
★ I 型超敏反应迟发相: 发生于变应原刺激后6~12小时, 可持续数天
四、常见疾病
(一)过敏性休克: 药物过敏性休克、血清过敏性休克
一、概念: 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引起的慢性致死性传 染病,病人以CD4+细胞减少为主要特征,同时伴有反复 机会感染、恶性肿瘤以及中枢神经系统退化。
HIV的发现者
弗朗索瓦丝-巴尔-西诺西
吕克-蒙塔尼
200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AIDD)
(一)继发于某些疾病的免疫缺陷病
1、感染导致的免疫缺陷病
2、非感染疾病导致的免疫缺陷 (1)恶性肿瘤 (2)营养障碍性疾病 (二)医源性免疫缺陷
1、免疫抑制药物的应用
(1)化学药物
(2)生物类免疫抑制剂 2、放射性损伤
艾滋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 deficiency syndrome, AIDS)
一、概念 被致敏的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所产生的以组织 损伤(tissue injury)和/或功能紊乱(dysfunction)为特 征的免疫应答。
◆ 抗原:变应原allergen, 过敏原
多为对人体无直接危害的物质. 可以是完全抗原或半抗 原;可以是内源性或外源性物质。
◆ 发病率高:约占世界人口30%~40%,西方国家高发;
肺泡
平滑肌 血管 内腔 黏膜
正常气道
哮喘气道
3. 皮肤反应
荨麻疹 Urticaria
湿疹 eczema
4. 过敏性结膜炎 (Anaphylactic Conjunctivitis)
三.诊断及防治原则
(一) 寻找并确定变应原 病史(家族史,用药史)、皮试、特异性IgE检测
(二)脱敏治疗Desensitization 在注射动物血清时小量多次注射,较轻临床症状,同时消耗
二、病因(过敏原)
三、发病机制:
特异性IgE介导的肥大细胞脱颗粒。 发病过程: (1)致敏阶段 (2)激发阶段 (3)效应阶段
(1)致敏阶段
IL-13
(2)激发阶段
静息肥大细胞
激活后 5 分钟
激活后 60 分钟
嗜碱性粒细胞、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介质 : 1、预先形成的介质: • 组织胺 • 激肽原酶 • 类胰蛋白酶 • 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 2、新合成的介质: • 细胞因子: TNF、IL4、IL5、IL1、IL6、IL3…… • 白三烯(慢反应物质) • 前列腺素(×8) • 血小板活化因子 • 激肽
◆ 超敏反应分为四型
特点
免疫类型
四型超敏反应的比较
I型
速发型;
II型
细胞毒型
III 型
免疫复合物型
IV型
迟发型Leabharlann 体液免疫体液免疫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参与成分
IgE;
肥大细胞、嗜 碱粒细胞
IgG,IgM; IgG,IgM
补体;吞噬细胞;补体;吞噬细
NK细胞
胞;中性粒细

T细胞 巨噬细胞 细胞因子
代表性疾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