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ppt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ppt课件

• 术后由手术医生、护士根据腕带 信息将患者准确无误的送回病房 ,并与病房护士共同完成交接工 作。
6
2018
THANK YOU
7
7
8
8
• 4.住院患者必须建立、佩戴身份识别腕带。尤其对于治疗护理时不能 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有效核对的患者(手术、神志不清、危重、气管切 开、气管插管及机械通气患者和儿科病房住院患儿等)和成批救治的 伤员(≥5人时),必须使用腕带作为患者身份识别信息的载体。
3
治疗
• 5.在为患者进行各种治疗、护 理、检查及转运前,护理人员 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并至 少同时使用2种患者身份识别方 法,禁止床号或房间号作为识 别依据。PDA扫描腕带条形码 是患者身份识别的最主要形式 ,同时还要采用床头(尾)卡 核对、双向式核对(开放式询 问核对)、病历夹核对等形式 。
4
核对
• 6.在核对患者姓名时,请患者 自己说出姓名,主动邀请患者 参与医疗安全;产妇、儿童、 昏迷、语言障碍等无法进行沟 通的患者请家属说出患者的姓 名,或核对腕带上的住院号, 确保核对等形式。
5
介入手术室
•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 者身份,使用姓名、性别、住院 号三种方式确认患者身份。
患者身份识别 制度
1
门急诊
• 1.每位来院就诊患者必须如实 提供身份信息,建卡处工作人 员输入患者身份信息时加以核 对,对有疑问的患者信息加以 核实。
• 2.门急诊护士在对患者评估时 需核对患者姓名、就诊卡号、 年龄、性别等基本信息,发现 不符合及时纠正。
手术室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及程序

核对患者信息:姓名、年 龄、性别、病史等
03
签署知情同意书:患者或 家属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
05
准备手术室环境:清洁、 消毒、设备检查等
07
确认手术时间:与患者及 家属沟通手术时间
02
确认患者身份:身份证、 医保卡等有效证件
04
准备手术用品:手术器械、 耗材、药品等
06
准备手术团队:医生、护 士、麻醉师等
04
制度执行:医护 人员需严格遵循 制度,确保患者 身份识别的准确 性
具体要求
患者身份识别制 度应遵循国家法 律法规和行业标 准
患者身份识别制 度应确保患者身 份的唯一性和准 确性
患者身份识别制 度应包括患者基 本信息、病历资 料、手术记录等
患者身份识别制 度应明确患者身 份识别流程和责 任部门
患者身份识别制 度应定期进行评 估和改进,确保 制度的有效性和 适用性
意度身份识别 是确保医疗安 全的关键环节
2020
患者身份识别有 助于减少医疗差 错和事故的发生
2022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制度概述
目的:确保手术 患者身份准确无 误,避免医疗事 故
01
实施流程:患者 入院、术前准备、 手术中、术后护 理等环节的身份 识别
03
02
制度内容:包括 患者基本信息、 手术信息、医护 人员信息等
08
准备术后护理:术后观察、 用药、饮食等
术中确认
手术开始前, 核对患者姓名、 性别、年龄等 信息
手术过程中, 核对患者手术 部位、手术方 式等信息
手术结束后, 核对患者手术 结果、术后注 意事项等信息
手术过程中, 如有疑问,及 时与患者家属 沟通确认
术后核对
患者身份识别PPT课件

• 3、将患者安置到病床后,护士应向患者及家属解 释佩戴腕带的目的和意义,取得患者及家属的配 合。再次与患者及家属核对腕带内容,确认无误 后佩戴于患者手腕,若双手手腕均不适宜佩戴时, 可改在脚踝部佩戴.
• 4、急诊进入抢救室的患者,若神志清楚或有家属、 亲友陪伴,则应在抢救生命的同时,确认患者的 身份,并为患者佩戴腕带,内容包括患者姓名、 性别、年龄等;若其神志不清,且无家属或亲友陪 伴,急诊抢救室的护士应立即为患者佩戴腕带, 腕带内容包括临时编号、患者的性别、初步诊断 等。待患者病情稳定或进入病区后,病房护士应 重新采集并核对患者临时腕带上所载的信息,并 更换正式腕带。
• 1、患者手术前一日,主刀医师、麻醉医师应亲
自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并且有护士在场三方共同 确认患者身份,同时获得患者对病情和手术、麻 醉的理解,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病房护士在核对 患者的身份与病历后,按照医嘱的要求做好术前 准备。
• 2、手术当日患者进入手术室前,手术医师应在患 者的 手术切口部位用记号笔划线进行显现标识, 并与患者及家属仔细核对基本信息、腕带及手术 相关内容,核对无误后填写《手术病人术前确认 记录单》的相关内容。
• (二)住院过程中一般患者的身份识别
• 1、在标本采集、服药、输液、输血、注射等各种 诊疗活动前,医护人员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与患者及家属沟通,核对患者基本信息。
• 2、在给予患者化疗、放疗、介入、手术、拨牙 等有创高危诊疗活动前,除应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做好腕带身份识别外,还应认真核对患者的病历 相关信息,包括病理结果、影像学资料等,并应 当以主动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作为患者身份识别的 最后确认手段,防止误诊误治
• 3、体表标示(手术部位的划线):位于体表可以标示 的手术切口部位原则上必须用黑色记号笔划线标 示; 体表手术部位划线时一定要和病人或家属做必 要的沟通,说明体表划线是为了明示手术部位, 但手术切口的长短与划线的长度无关;表格中划线 仅是明确部位,与实际手术切口的具体形状无关.
患者身份识别与分级护理制度PPT课件

自理
稍依赖
较大依赖
完全依赖
进食
10
5
0
0
洗澡
5
0
个人卫生
5
0
穿衣(包括系鞋带)
10
5
0
控制大便
10
5(偶尔失控)
0(失控)
控制小便
10
5(偶尔失控)
0(失控)
上厕所
10
5
0
床椅移动
15
10
5
0平地行Biblioteka (45m)1510
5(需轮椅)
0
上下楼梯
10
5
0
.
5
护理分级
.
依据患者病情和自理能力分为四个级别
.
3
术语和定义
.
护理分级—患者在住院期间,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病情和自理能力进行评定,而确定的护理级别。自理能力—在生活中个体照料自己的行为能力。Barthel指数—对患者日常生活活动的功能状态进行测量,个体得分取决于对一系列独立行为的测量,总分范围为0-100分
.
4
自理能力分级
.
.
Barthel指数
二级护理
.
病情趋于稳定或未明确诊断前,仍需观察且自理能力轻度依赖的患者; 病情稳定,仍需卧床,且自理能力轻度依赖的患者; 病情稳定或处于康复期,且自理能力中度依赖的患者
三级护理
.
病情稳定或处于康复期,且自理能力轻度依赖或无需依赖的患者。
7
各级护理要求
.
二级护理
三级护理
共同点
1.根据病情变化,监测生命体征;2.根据医嘱正确实施治疗,给药措施。
.
.
患者身份识别及分级护理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1.医院所有住院、急诊抢救及留观患者使用腕带标识。
严格执行“腕带使用管理制度”。
2.患者转运交接时需准确识别患者身份:急诊、病房、手术(麻醉)、ICU、产房、病房、血透、介入等。
急诊与病房、手术(麻醉)、ICU之间,产房与病房之间。
3.门诊患者身份识别:门诊患者使用姓名、出生年月日、性别。
4.住院患者身份识别、急诊患者身份识别,必须使用姓名、住院号两种方法识别患者。
5.执行治疗、护理操作时需准确确认患者身份。
6.凡患者进行各种采血、给药、输液、输血、手术及实施各种检查介入与有创诊疗前实行双向核对。
7.对清醒患者:反问式询问患者,请患者说出自己的名字且核对腕带信息。
8.无法沟通患者:反问式询问陪伴家属并核对患者腕带信息。
9.在手术病人转运交接中有识别患者身份的具体措施
(1)手术病人去手术室前,实行双核对签字,由病房护士采取与患者及家属沟通的方式识别患者身份及眼别和术式,并做好眼别标识,护送患者到手术室,将病历及患者一并交与手术室准备护士。
2)手术室准备护士接患者时与病房护士一起查对,并与患者及家属通过沟通的方式再次核实其身份和术式,以及眼别及标识,方可以给患者做相应的准备工作,做好相应的记录
(3)手术结束后,由手术室准备护士通知相应病房护士到手术室接术后患者及病历,交接时双方再次共同采取与患者沟通方式核对患者身份无误后,做好相应记录,接患者回病房休息,由病房护士取掉术眼标识。
(4)手术患者身份识别程序:
①住院患者:病房护士与患者沟通→核对签字→做好眼别标识→交手术室准备护士→沟通双核对签字→准备→沟通再次确认身份→交巡回护士(接患者护士)→沟通再次确认身份→手术。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模版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模版一、引言为了保护医院和患者的合法权益,确保患者的身份信息的准确性和保密性,以及加强对患者的管理和服务,特制定本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本医院所有门诊、住院患者。
三、患者身份识别1. 身份识别方式(1) 门诊患者:门诊患者可以通过提供有效的身份证件(身份证、护照等)进行识别。
(2) 住院患者:住院患者在住院登记时,需提供有效的身份证件进行识别。
2. 身份识别流程(1) 门诊患者:患者在门诊接待处取号时,由工作人员核对患者提供的身份证件与患者本人进行核对,并录入系统中。
(2) 住院患者:患者在住院登记时,由工作人员核对患者提供的身份证件与患者本人进行核对,并录入系统中。
3. 身份识别记录(1) 门诊患者:门诊患者身份识别记录包括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身份证号码、联系方式等信息,记录在患者就诊卡和系统中。
(2) 住院患者:住院患者身份识别记录包括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身份证号码、联系方式等信息,记录在患者病历和系统中。
四、患者身份信息保护1. 信息保密原则(1) 严格保密患者的身份信息,不得泄露给任何非授权人员,包括一切医务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和外部人员。
(2) 未经患者许可,不得将患者的身份信息用于其他用途。
2. 信息存储和传输(1) 门诊患者:门诊患者的身份信息将存储在患者就诊卡和系统中,系统应具备相应的安全措施,防止信息的泄露和篡改。
(2) 住院患者:住院患者的身份信息将存储在患者病历和系统中,病历应存放在安全的地方,系统应具备相应的安全措施,防止信息的泄露和篡改。
五、违规处理1. 违规行为包括但不限于:(1) 未经患者许可,将患者的身份信息泄露给非授权人员。
(2) 将患者的身份信息用于其他用途。
2. 违规处理措施:(1) 对于工作人员,若存在泄露患者身份信息的行为,将给予相应的纪律处分,包括但不限于口头警告、书面警告、停职、辞退等处理。
(2) 对于患者,若利用他人的身份信息在本医院就诊,将取消其就诊资格。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是指医疗机构为了确保患者身份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对患者进行身
份验证和识别的一套管理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通常包括以下内容:
1. 注册和登记:患者在就医前需要提供有效的身份证明文件,并在医疗机构进行注册
和登记。
注册和登记的信息包括个人基本信息、联系方式、社会保险号码等。
2. 身份验证:医疗机构通过核对患者提供的身份证明文件和注册信息,验证患者的身
份的真实性。
常用的身份验证方式包括比对身份证、社会保险卡等。
3. 患者标识:医疗机构为每位患者分配独一无二的患者标识,如就诊号、病历号等。
患者标识可以帮助医疗机构准确地识别和追踪患者的就医记录。
4. 安全保障:医疗机构通过采用安全技术和措施,确保患者的个人信息和医疗记录的
安全性。
例如,建立数据加密和权限管理系统,限制医务人员对患者信息的访问权限。
5. 核对环节:在医疗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如检查、手术等,医务人员需要核对患者身份,确保操作对象是正确的患者。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实施能够提高医疗机构工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防止患者身份混淆、信息泄露等问题的发生,保护患者的权益和隐私。
同时,也有助于医疗机构提供
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提高患者满意度和医疗安全水平。
患者身份识别课件(培训)ppt课件

一、入院患者身份与部位的识别
• 当患者办理入院手续时,应与意识/精神 正常、沟通无障碍的患者充分沟通,协 助填写相关资料,确认姓名、年龄、性 别、籍贯、出生年月、住院号、身份证 号码,确认患者的真实身份。
二、特殊人群身份与部位的识别
• 特殊人群: 指意识/精神障碍、感觉器官功能不全、婴幼儿、痴
呆者。
• 我院手腕带有机器打印、手写两种类型。
患者身份识别的内容
• 姓名 性别 年龄 床 号 • 住院号 过敏史 血型
腕带佩的目的
• 病人流动过程中能被正确识别(如加床、手术、 外出检查等)
• 有过敏史者有醒目标记,随时提醒,方便核对 • 意识模糊或不清者能被正确识别 • 确保母婴的唯一性,防止相互混淆 • 医生查房时准确快速地确认病人、读取信息
己姓名的患者,由患者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核对腕带信息。 3、无名氏患者,护送人员详细交代,核对腕带信息。 4、核实无误后签写转科交接记录,挂床头牌, 修改腕带信息:科室 和
床号。
(1)急诊科危重患者转科
• 由医务人员护送,确保搬运安全;出示患者在 急诊就诊的复写病历、入院病历;认真与科室 护士交接,内容包括患者一般资料、病情、置 管情况、特殊情况等,并填写急诊科危重患者
★ 患者身份与部位识别原则
• 1、进行患者身份识别时,应先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根据语言、 行为能力,采取恰当的方式,准确获得患者的信息。
• 2、实施有创或高危护理活动前,应主动使用两种以上 患者识别 的方法,不得仅以床号作为识别依据。
• 3、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患者身份的标识。腕带上应有患者的姓 名、性别、年龄、科别、住院号等信息。
◆转出科护士: 1、完善病历记录,全面评估患者,检查腕带信息是否准确清楚。 2、无法进行患者身份确认的无名患者,腕带特殊标示,医务人员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