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史9

合集下载

中国电影史整理

中国电影史整理

电影开端——<定军山>1905年戏曲片《定军山》中国自己摄制的第一部影片任景丰开办的北京丰泰照相馆摄制第一部无声电影中国电影的开端之作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又名《劳工之爱情》“明星”公司张石川郑正秋“文明戏第一部有声片——<歌女红牡丹>1931三部长故事片中国最早的长故事片:20年代奠定类型片基础中国影戏研究社:《阎瑞生》(剧情长片)上海影戏公司:《海誓》(爱情片)新亚影片公司:《红粉骷髅》(侦探片)郑正秋《孤儿救祖记》1923中国电影的拓荒者开创了中国电影从现实社会生活和从戏剧舞台艺术方面吸取丰富创作养料的优良传统为中国电影艺术道路开辟奠定了基础《孤儿救祖记》是第一部完整的实现郑正秋创作思想的电影作品也是第一部在商业上和艺术上获得双重成功的影片确立了今后该公司创作长篇正剧为主要方向左翼电影运动——新兴电影运动1.1931“九一八”事变、1932“一二八”事变后社会变革民族意识崛起“九一八”和“一二八”事件的背景下和中国电影的现状,需要寻找出路2. 1931 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规定了中国共产党在当时电影战线斗争纲领和方针3. 《啼笑因缘》脱离生活逃避现实的鸳鸯蝴蝶派作品时逢“一二八”遭遇意料外的票房惨败1932年夏明星公司老板开始考虑改变制片方针阿英、夏衍、郑伯奇进入明星公司标志着左翼电影工作者投身电影界的正式开始田汉和阳翰笙一同加入新成立的艺华公司、4.1933年2月, 中国电影文化协会成立其成员主要有:郑正秋、周剑云等5.1933年3月瞿秋白领导下党领导的五人“电影小组”成立(阿英夏衍王尘无石凌鹤司徒慧敏)期间代表作有《三个摩登女性》、《狂流》、《都会的早晨》、《小玩意》、《姊妹花》、《渔光曲》《大路》、《女性的呐喊》、等.6. 1936年1月由欧阳予倩、蔡楚生、周剑云等人发起的上海救国会也宣告成立,此后,上海电影界在“国防电影”的口号下, 陆续完成了一些抗日爱国题材的影片。

《我国电影史》教学大纲(含推荐教材和参考书目)

《我国电影史》教学大纲(含推荐教材和参考书目)

《中国电影史》教学大纲课程代码:0695002课程类型:任意选修课总学时:32 讲课学时:30 实验(上机)学时:无学分:2.0适用对象:无限制先修课程:无要求一、课程的教学目标电影是一种文化,也是一个产业。

学习《中国电影史》是了解中国电影文化的不可或缺的途径,中国电影史上许许多多优秀的影片有着极高的文化艺术含量,如《神女》、《春蚕》、《马路天使》、《小城之春》、《我这一辈子》、《农奴》、《林家铺子》、《祝福》、《巴山夜雨》、《骆驼祥子》、《黄土地》等,而令人感到遗憾的是我们的大学生对这些优秀的影片知之甚少,学习《中国电影史》可以弥补这样一个缺憾,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另外中国电影创作的现实主义传统,使它成为我们了解中国社会发展波澜壮阔历史的极其生动形象的教材,这类影片有很多,如《渔光曲》、《三个摩登女性》、《壮志凌云》、《松花江上》、《希望在人间》、《乌鸦与麻雀》、《八千里路云和月》、《一江春水向东流》、《南征北战》、《红旗谱》、《于无声处》、《芙蓉镇》、《西安事变》、《开国大典》等等。

学习《中国电影史》也可以了解中国电影产业、电影事业走过的百余年艰辛曲折的历程以及中国电影人的执着追求,从而对发展现在的电影产业乃至于整个文化产业有所借鉴。

概括地说,本门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国电影史上的重要人物、重大事件和经典影片,提高自身的人文修养。

二、教学基本要求《中国电影史》在教学内容上包括上下两篇。

上篇为早期中国电影,又分为四个部分:早期中国无声电影和有声电影的创作、30年代以后兴起的左翼电影运动、抗日战争这一非常时期的中国电影和战后中国民营电影的发展及取得的成就。

第一部分重点介绍中国电影产业草创时期的发展经历、早期电影人的杰出贡献和这一时期的代表性影片。

第二部分重点介绍左翼电影运动兴起的条件、发展过程及其对以后中国电影发展的影响。

第三部分侧重于讲述战争对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破坏,以及具有正义感的中国电影人的不懈努力。

中国电影史

中国电影史

中国电影史1.西洋影戏在中国首次放映是在1896年8月,地点是上海徐园的“又一村”。

2.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的老板任庆泰拍摄了《定军山》,此片揭开了中国电影制片的第一幕。

3.由张石川、郑正秋等人于1913年在上海创办的新民公司,以及黎民伟等人在香港创办的人我镜剧社,在资金和技术上都与外国电影商人有密切的联系。

其中,后者协助美国商人布拉斯基的华美影片公司拍片。

这两家机构拍摄了中国最早的两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1913)和《庄子试妻》(1913)。

4.我国第一部有声片是1913年3月15日由明星影片公司拍摄的《歌女红牡丹》,该片采用的是蜡盘配音技术。

5.中国第一部长故事片是1921年中国影戏研究社在上海拍摄第一部长故事片《阎瑞生》。

6.中国第一批长故事片是:《阎瑞生》、《海誓》和《红粉骷髅》。

7.《海誓》是中国人用自己摄影机拍摄的第一部影片。

8.我国第一部武侠神怪片是《火烧红莲寺》,是根据平江向恺然的《江湖奇侠传》改编摄制的。

9.张石川在20世纪20年代初为“明星”公司拍的故事片《劳工之爱情》(1922)是中国电影资料馆保留下来的年代最早的中国影片,由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导演。

10.《孤儿救祖记》由郑正秋编剧,郑正秋、周剑云撰写字幕说明,张石川导演。

主要演员有王汉伦、郑鹧鸪、郑小秋等,此片成为了中国民族电影确立的标志。

11.20年代上海6家电影公司:明星影片公司,长城画片公司,神州影片公司,上海影戏部,大中华百合公司,天一公司。

还有一个公司后来迁至香港——民新影片公司。

12.洪深编剧了《卫女士的职业》和《少奶奶的扇子》,以及中国第一个比较完整的电影剧本《申屠氏》。

13.34.1931年3月15日,由明星公司摄制的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

14.1933年2月,中国电影文化协会在上海成立。

而中国电影文化协会标志着中国电影文化运动(即新兴电影运动,左翼电影运动)正式开始。

1932年~1933年间,各电影公司纷纷转变作风,积极拍摄具有社会现实内容和爱国进步意义的影片,并很快形成了一个创作高潮。

中国电影史(2012-9)

中国电影史(2012-9)

2013-12-25
28
• 在新中国17年的红色银幕上,长影厂的郭 振清和八一厂的高保成,是两个最符合 “工农兵”形象的银幕代表人物,他们轮 廓突出、棱角分明、浓眉大眼、身材魁梧, 符合代表人民大众鲜明个性的本质特征, 特别是郭振清在1955年拍摄的《平原游击 队》,饰演的“双枪李向阳”这一威风凛 凛的抗日英雄形象,风靡全国,家喻户晓。
2013-12-25 18
• 孙道临,因在《乌鸦与麻雀》中扮 演华先生,1957年于文化部1949- 1955年优秀影片评奖中获个人一等 奖。 • 后任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导演。 先后主演《渡江侦察记》、《家》、 《不夜城》、《永不消逝的电波》、 《早春二月》、《李四光》、《一 盘没有下完的棋》等十余部影片, 塑造了各种身份不同、性格迥异的 银幕形象。其表演深沉、自然,富 有激情。
2013-12-25
12
• 《人民日报》将批判定性为一场“原则性的 思想斗争”,展开对武训《武训传》的全面 否定。 • 周扬(时任中宣部副部长)把对《武训传》 的批判提到了理论的高度:“政治上反人民, 思想上反历史,文学上反现实主义。” • 周扬认为,“因为新中国是革命武装斗争的 成果,如果强调改良主义的合理性和正当性, 就等于质疑了革命的合理性和正当性。” • 至此,周扬道出了这场批判运动的本质。
2013-12-25 6
• 1961年6月到1963年12月间,出现电影创新 高潮,主要影片有:《早春二月》、《舞 台姐妹》、《农奴》、《独立大队》等。 • 彩色音乐故事片:《刘三姐》、音乐歌舞 片:《阿诗玛》、舞台艺术片:《杨门女 将》等、越剧艺术片《红楼梦》、歌剧改 编《洪湖赤卫队》; • 喜剧片:《李双双》、《锦上添花》、 《女理发师》、《哥俩好》、《大李、老 李和小李》

中国电影发展史及其现状

中国电影发展史及其现状

展史1905年至30年代初:尝试初期☐1905年,北京的丰泰照相馆在老板任庆泰的主持下拍摄了《定军山》,并在前门的大观楼戏院上映,中国第一部电影就此诞生。

☐1931年3月,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诞生。

该片应该称作是中国第一部有声片30年代至40年代:与社会环境结合紧密观念的转变带来了电影编剧的重大变化,促使了导表演艺术的飞跃和发展,中国电影正在走向成熟。

反映农村农民悲苦的代表作《渔光曲》反映都市底层人物苦难境遇的代表作是《马路天使》反映小知识分子面临社会动荡时矛盾心理的代表作是《桃李劫》抗战题材的电影唱响主旋律,代表作《八百壮士》中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1935年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荣誉奖50年代至70年代:蓬勃发展☐成立了北影、上影、长影等一些电影基地☐从1966年开始到1978年是电影相对困难的时期☐从1970年开始,“样板戏”从舞台搬上银幕☐拍出了《创业》、《海峡》、《闪闪的红星》☐拍摄了《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海港》、《红色娘子军》、《白毛女》80年代:打开国门电影创作在表现生活和人性上达到前所未有的深度与广度以《黄土地》为代表,“第五代导演”横空出世,并在国际电影节上频频获奖1987年,《红高粱》勇夺柏林电影节金熊奖侯孝贤的《悲情城市》在夺得威尼斯金狮奖90年代至21世纪的今天:丰富而炫目☐冯小刚、贾樟柯、陆川等导演不断涌现出来,以不同的叙事风格丰富着这个市场☐在香港,票房由“双周一成”(周润发、周星驰、成龙)保证☐导演方面,除王家卫和王晶的"两映成趣"外,还有陈果、尔冬升、徐克等导演名声渐起☐1993年,台湾出现一批新锐导演,被称为“第二浪潮”,以李安、蔡明亮、赖声川等为代表人物☐2001年《卧虎藏龙》夺得4项奥斯卡大奖(李安),世界范围内再次掀起了功夫片的热潮《赤壁》《卧虎藏龙》《英雄》4.66.4妓女拯救处女的故事7.9•《金陵十三钗》据说投资6亿人民币。

中国电影的发展史简述

中国电影的发展史简述

中国电影的发展史简述
中国电影的发展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首先,电影的萌芽期。

1896年,电影首次在中国亮相。

这一时期的电影主要是由外国人带进来的,主要用于娱乐和展示。

然后,1905年,中国有了自己的第一部国产电影《定军山》,标志着中国电影的诞生。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中国电影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包括无声电影、黑白电影、彩色电影等阶段。

这个时期的电影主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和文化背景,出现了许多优秀作品,如《孤儿救祖记》、《狂流》、《中华儿女》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电影逐渐与世界接轨,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进入新世纪后,中国电影开始快速发展,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协调发展的新格局,电影发展走上了良性循环的轨道。

总之,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充满了曲折和挑战,但也创造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和人物。

中国电影史

中国电影史
中国电影第一个产业时期是1922年—1937年。在世界电影诞生的第二年,1896年电影现身于上海开始,中国本土的电影业便从商业放映起步了。在经过蹒跚学步的萌芽期之后,到上世纪20年代,已经开始向私营化的产业发展,当时社会的资本环境与行业内的准备日渐成熟,民族工商业获得了空前的机遇得以迅猛发展,个人/社会资本,更准确地说是“游资”的逐渐充盈,使得很多资本家们投资的目标开始瞄准电影这一新兴行业。在这个行业里,人才和技术上的储备正在丰满,张石川、郑正秋、罗明佑、黎民伟和后来的邵氏兄弟等一批电影人都是从摇篮期走过来的先驱者,他们各自不同程度地涉猎了电影行当中创作、制片甚至发行、放映几个方面,所积攒下来的经验使之成为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电影中坚。在技术上,初期设备使用和摄制过程都要依靠外国技术人员,但有了像罗永祥、董克毅、吴蔚云等最早的一批技术人才的加盟,这一局面很快就被打破。具备了上述条件,以1922年明星公司成立为标志,电影公司迅速增长,到1924—1926年达到了高峰,据统计中国共开设有175家电影公司,仅上海一地就有141家。
1954年6月至9月,电影局及所属各制片厂的领导干部共9人组成赴苏访问团,经过长达3个月的考察,回国后向中共中央上报了《电影工作者赴苏访问团工作报告》。1955年中央批准了该《报告》,各电影厂(部门)便相继开始了大规模体制建设和调整,以前苏联为模式,到1956年基本完成了“独立、完整的制片生产基地”为主要目标的体制建设任务。1959年共完成82部故事片,产量下降而艺术质量上升,优秀和比较优秀的影片达到近30部,占全年总数的1/3强,这一年在新中国电影的发展历史上被称之为“难忘的一九五九年”。
第四节 欧化、尚古与唯美
第三章 商业竞争时期(1928—1932)
第一节 概述42
第二节 古装片、武侠片——中国电影的两大类型

中国电影史(部分名词解释) 左翼电影:指1933年到1935年底中国

中国电影史(部分名词解释) 左翼电影:指1933年到1935年底中国

中国电影史(部分名词解释)左翼电影:指1933年到1935年底中国共产党的电影小组在上海开展的左翼电影运动及拍摄的一批反帝反封建电影。

早在1931年9月,左翼剧联就提出了电影要暴露帝国主义的侵略、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的剥削以及国民党政权的压迫,描写工农群众的反抗斗争并指出知识分子的出路,1933年,由明星、联华、艺华等公司拍摄的约三十几部电影,都遵循了反帝反封建的制片路线,表现了工人、农民、妇女和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斗争,代表作有:夏衍编剧、程步高导演的《狂流》、《春蚕》,沈西苓的《女性的呐喊》,孙瑜的《大路》,吴永刚的《神女》等等。

国防电影:指在“国防文学”号召下提出的在1936年提出的电影创作口号及摄制的电影,旨在发起“一个最大限度地动员文艺上的一切救亡力量的运动”,主张电影工作者在民族存亡的紧急关头以电影为武器,更好地为抗敌斗争服务。

受当时条件的限制,未能很好地解决理论和实践问题,但对电影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代表作费穆的《狼山喋血记》,沈西苓的《十字街头》,吴永刚的《壮志凌云》,袁牧之的《马路天使》等等。

十七年电影:指1949到1966年,中国电影在继承三、四十年代进步电影和解放军革命文艺两方面传统的基础上,发挥各自的传统与优势,开辟了中国电影的新阶段。

在风格上,十七年电影主要的样式是戏剧式的,主要以革命的正剧为主,喜剧电影(如吕班的《新局长到来之前》、《未完成的喜剧》)、散文电影(如水华的《林家铺子》、谢铁骊的《早春二月》等)也有所发展,它最主要的特点就是继承了我国优秀的民族文艺传统,体现了现实性和时代感,注重人物形象塑造,造就了一大批各具特色的电影艺术家,然而也存在不少的问题,比如电影直接为政治服务,导致作品缺乏艺术生命力,没有深入去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也很少借鉴外国电影的艺术成就,对电影本体的研究基本上没有展开。

新时期电影:指1977年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的中国电影,经过十年劫难,中国电影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在最初两年多的时间里,最多表现的是揭露“四人帮”丑恶罪行的揭露,在艺术上却难以摆脱原有的创作原则和创作模式,一直到1979年,影坛上出现了冲破“三突出”原则和陈旧创作观念束缚、带有艺术创作个性的影片,如李俊的《归心似箭》、《小花》、《瞧这一家子》、《苦恼人的笑》、《生活的颤音》,这些影片在题材上大胆拓展,艺术手法大胆创新,在人物形象塑造、艺术结构、电影语言上都有了明显的深化和发展,构成了中国电影第一次创作的浪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3/6 13
• 《渡江侦察记》( 1954)上海电影制片厂导 演:汤晓丹 编剧:沈默君 • 是一部惊险样式的军事片,影片情节曲折多 变,悬念迭起,表现了人民解放军指战员和 民兵的英雄气概和崇高精神,成功地塑造了 李连长、吴老贵、刘四姐等人物形象。 • (鱼肚子里藏情报,刘四姐假装卖香烟传递 情报、化装入敌营、横渡长江送情报等惊险 场景) • 影片于1957年获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影 片一等奖。
2019/3/6 27
2019/3/6
22
石挥 • 石挥是一位集编、导、演
于一身的优秀电影艺术家, 而尤以他的表演艺术成就 最高。 • 姜文、谢园、李雪健等演 员都推崇过石挥。李雪健 在记者采访时表示:最喜欢 的中国影片是《我这一辈 子》,最喜欢的中国男演 员是石挥。
23
2019/3/6
石挥 (1915-1957)
• 原名石毓涛,天津市人。幼年随父母迁居 北京。小学毕业后曾做过铁路车童、牙医 学徒、电影院售货员。 • 1940年,到上海参加上海剧艺社、苦干剧 团等团体,曾参加演出《秋海棠》等近三 十个剧目,塑造出许多身份不同、性格迥 异的人物形象,成为当时海独具上风格、 很有影响的话剧演员。被称为“话剧皇 帝”。 • 1941年从影,第一部影片是在金星影片公 司拍摄的《乱世风光》。
2019/3/6 7
• 1951年5月人民日报发表毛泽东撰写的社论《应当重视 电影〈武训传〉的讨论》: • “像武训那样的人,处在清朝末年中国人民反对外国 侵略者和反对国内的反动封建统治者的伟大斗争的时 代,根本不去触动封建经济基础及其上层建筑的一根 毫毛,反而狂热地宣传封建文化,并为了取得自己所 没有的宣传封建文化的地位,就对反动的封建统治者 竭尽奴颜婢膝的能事,这种丑恶的行为,难道是我们 所应当歌颂的吗?…… 承认或者容忍这种歌颂,就是承 认或者容忍污蔑农民革命斗争,污蔑中国历史,污蔑 中国民族的反动宣传。” • “电影《武训传》的出现,特别是 对于武训和电影《武训传》的歌 颂竟至如此之多,说明了我国文 化界的思想混乱达到了何等的程 度!”
2019/3/6
6
• 在孙瑜的努力和“昆仑” 影业公司的坚 持下,电影《武训传》于1950年完成。 • 影片展示了少年武训的苦难生活和他 “行乞兴学” 获得“千古一人”美誉的 一生。 • 孙瑜在描述人物历史活动的同时,又挖 掘了他的复杂丰富的内心世界,从而使 银幕形象具有独特的个性魅力。 • 赵丹以精湛的演技,把武训的庄、谐、 悲等性格成分处理得统一而完整。 • 影片公映后,仅北京、上海、天津三地 的报刊,在四个月的时间里就发表了40 余篇赞扬武训和电影《武训传》的文章。
2019/3/6 12
成荫(1917-1984)
原名成蕴保,生于山东曹县。1947年起任东北电影 制片厂导演。 1950年导演《钢铁战士》,52年起任中央电影局秘 书长,同年在上海导演《南征北战》。 1954年去苏联学习。1956年任北京电影制片厂导演。 先后导演了《上海姑娘》、《万水千山》等。 70年代导演了《红灯记》、《红色娘子军》等。 81年导演《西安事变》获第2届金鸡奖最佳导演奖。 1982年,任北京电影学院院长。 其作品着力表现中国人民革命斗争中的重大 历史事件,以史诗般的宏伟气魄和生动鲜明 的人物刻画而独具特色。
李连长扮演者孙道临
2019/3/6
16
陈述(1920-2006)
• 曾在《渡江侦察记》、《铁道游击队》、 《海魂》、《林家铺子》、《聂耳》等三十 余部影片中,塑造不同类型的反派角色。在 《渡江侦察记》中成功地饰演国民党情报处 长,1957年于文化部优秀影片评奖中获个人 一等奖。
2019/3/6
17
2019/3/6 25
• 1952年任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兼导演,先 后在《宋景诗》、《雾海夜航》等影片中 饰演角色。 • 1954年导演的《鸡毛信》于1955年获英国 第九届爱丁堡国际电影节优胜奖;1955年 导演的戏曲片《天仙配》,为戏曲片的拍 摄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受到广大观众的喜 爱,在香港上映后,引起香港拍摄黄梅调 影片的热潮。 • 著有《石挥谈艺录》。
2019/3/6 20
《我们夫妇之间》
《我这一辈子》
私 营 电 影 公 司 的 成 就
2019/3/6
《 关 连 长
21
• 1950年,文华影业公司出品,石挥导演的 《我这一辈子》由石挥的哥哥杨柳青根据 老舍同名小说改编,描写了一名巡警在旧 北京近50年经历中的故事。将时代的变迁 浓缩为一个普通人人生的悲剧,既是优秀 的新写实主义作品,又是当时最卖座的影 片之一。 • 影片京味十足,市井生活气息浓厚。 • 1982年在意大利都灵举行的中国电影回顾 展上,法国电影史学家米特里说:"我参加 了这次'回顾展',发现了中国电影,也发现 了石挥。
2019/3/6 14
汤晓丹(1910-2012)
• 福建华安人。1931年入天一公司 任布景师,次年任导演 ,先后导 演《白金龙》等。抗战中导演抗 日影片《民族的吼声 》等。 • 建国后入上影,导演《南征北 战》、《渡江侦察记》 、《红 日》、《南昌起义》等。 • 1979年导演的《傲蕾· 一 兰》获文 化部1979年优秀影片奖。 • 1983年导演传记片《廖仲恺》, 1985年获第五届金鸡奖最佳导演 奖。
2019/3/6 15
孙道临(1921-2007)
• 在《乌鸦与麻雀》中扮演华先生, 1957年于文化部优秀影片评奖中获个 人一等奖。 • 后任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导演。 先后主演《渡江侦察记》、《家》、 《不夜城》、《永不消逝的电波》、 《早春二月》、《李四光》、《一 盘没有下完的棋》等十余部影片, 塑造了各种身份不同、性格迥异的 银幕形象。其表演深沉、自然,富 有激情。
2019/3/6
3
新中国电影与政治的关系
• 列宁曾经说过,“在所有的艺术中,电影对于我们 来说是最重要的”。 • 在 这一讲话不仅明确规定了为“无产阶级和人民大 众”服务的文艺方向,而且,提出了在“革命的 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基础 上,“以政治标准放在第一位,以艺术标准放在 第二位”的批评标准,其中“文艺为工农兵服务” 的思想成为中共指导文艺工作的最高方针政策。
2019/3/6 19
• • • •
白毛女扮演者田华
• 白毛女的传说是在河北。田华就出生在 河北唐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和喜儿 一样,她也是早早失去了母亲,并经历 过债主逼债,难过年关的日子。田华从 小就饱尝了生活的艰辛。 • 12岁,参加了八路军晋察冀军区抗敌剧 社。1950年,已经有着10年舞台表演经验。 田华第一次走上银幕,就成功塑造出了 一个勤劳、善良、纯朴又不屈不挠的农 家女儿喜儿。她的表演得到了观众的喜 爱,也引发了观众的共鸣。 • 之后代表影片有《党的女儿》等。 • 新中国22大明星之一。
2019/3/6 26
• 《雾海夜航》是石挥生前的最后一部作品。 • 1957年11月,“反右”运动中,石挥含冤而死。 《雾海夜航》中写了一个自私自利的干部,因此, 石挥被冠以诬蔑党的干部、歪曲党的形象而遭到批 判,上海电影界召开了批判石挥的大会。石挥陷入 了无限的痛苦之中。 • 在第二次批判会的次日,石挥失踪。17个月以后, 在上海吴淞口外海边发现无名男尸,已无法辨认。 经过公安部门多方面核对,死者就是石挥。 • 二十二年后,1979年二月上海电影制片厂召开大会 郑重宣布:为1957年反右运动中错划右派的同志改 正,石挥在名单的前列。 • 1995年由广电部,中国电影家协会联合举办世界电 影100周年暨中国电影90周年纪念活动中,中国电 影世纪奖评委会授予石挥“中国电影世纪男演员 奖”。
2019/3/6 8
• 《人民日报》将批判定性为一场“原则性的 思想斗争”,展开对《武训传》的全面否定。 • 周扬(时任中宣部副部长)把对《武训传》 的批判提到了理论的高度:“政治上反人民, 思想上反历史,文学上反现实主义。” • 周扬认为,“因为新中国是革命武装斗争的 成果,如果强调改良主义的合理性和正当性, 就等于质疑了革命的合理性和正当性。” • 至此,周扬道出了这场批判运动的本质。
2019/3/6 24
• 从1947年到1951年在文华影片公司工作,主 演了十二部影片,导演了三部影片。 • 石挥以他的表演技巧和他创造形象的本领, 创造了多方面的形象:爱情喜剧的小生 (《假凤虚凰》),怪诞喜剧的老头(《太 大万岁》),悲壮正剧的革命青年(《腐 蚀》),解放军的干部(《关连长》),甚 至于美国股票商人(《美国之窗》)等。 • 最突出的是他自导自演的《我这一辈子》, 从二十岁的年轻人,演到六、七十岁的老头 儿。一个电影演员能创造出这样多方面、多 色调、性格鲜明的角色,在我国电影史上是 罕见的。
从人物出发,大胆创造。
《中华女儿》东北电影制片厂1949 编剧:颜一烟 导演:凌子风、翟强 是新中国建立后拍摄的第一部抗日题 材影片和第一部获国际奖的影片, “第三代” 导演凌子风的处女作。 影片用拍摄纪录片的方法来拍故事片, 在东北镜泊湖地区原始森林中实景拍 摄,画面构图气氛渲染均取得良好效 果。 在1950年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举行 的第5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上, 获“自由斗争奖”。
2019/3/6 11
• 《钢铁战士》( 1949)长春电影制片厂 • 成荫根据武兆堤、苏里、吴茵创作的歌剧 《钢筋铁骨》改编并导演。 • 塑造了解放战争中三位具有钢筋铁骨般意志 的英雄战士形象。张志坚深沉刚毅,威武不 屈;老王细心沉稳,善于辨析;小刘年幼天 真,英勇无畏。 • 在中国战争题材影片中,突出写人、刻画人 物性格,该片为率先尝试。 • 1951年获第六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和平 奖,1957年获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影片 一等奖。
2019/3/6
9
第二节 十七年各时期的艺术特点 第一时期(建国初期)
• 真实、朴素、充满时代气息和生活气 息。 • 其次,当时的影片创作从人物出发, 大胆创造,结构比较自由。 • 私营厂影片保持了40年代后期的艺术 传统,拍出了艺术质量较高的电影作 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