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史
中国电影史梳理

中国电影史梳理1. 介绍中国电影史是中国电影发展的历史纪录。
中国电影自20世纪初传入中国以来,经历了许多起伏,但在不同时期都产生了优秀的电影作品和人才。
本文将对中国电影史进行全面、详细、完整的探讨。
2. 第一阶段:默片时代2.1 早期电影的引入•1896年,电影技术传入中国,成为一种新奇的视听娱乐方式。
•1905年,上海首家电影院成立,引领了中国电影的发展。
2.2 默片的制作与发展•1920年代,中国开始制作默片,受到西方电影的影响。
•1921年,首部中国默片《定军山》上映,开创了中国电影的先河。
•1927年,中国默片《梅兰芳》在国际舞台上获得成功,使中国默片得到更大的关注和发展。
2.3 代表作品及影响•《定军山》(1921):中国默片的开山之作,展示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
•《梅兰芳》(1927):首部成功进入国际市场的中国默片,展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戏剧艺术。
3. 第二阶段:新中国成立后的电影发展3.1 新中国电影的崛起•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电影成为传播思想和宣传工具的重要媒介。
•1951年,中国第一部彩色剧情片《歌女红牡丹》上映,标志着中国电影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3.2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电影的繁荣•1950年代,中国电影开始追求现实主义创作,强调反映社会主义建设成果和劳动人民的生活。
•1960年代,中国电影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多数电影作品偏向政治宣传。
3.3 代表作品及影响•《活着》(1994):由张艺谋执导的电影,改编自余华的同名小说,通过一个家庭的故事展现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抉择。
•《红高粱》(1987):由张艺谋执导的电影,改编自莫言的同名小说,表达了对农村生活和传统文化的思考和呈现。
4. 第三阶段:现代电影的崛起4.1 第五代导演的兴起•1980年代,中国电影开始走出政治的阴影,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导演和作品。
•第五代导演,如张艺谋、陈凯歌、杨德昌等人,通过个人的视角和表达方式,将中国电影推向国际舞台。
中国电影 发展史

中国电影发展史中国电影发展史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萌芽时期:1896-1905年电影传入中国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只是一种纯粹的娱乐形式,直到1905年,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在北京丰泰照相馆诞生。
这部影片由任庆泰执导,谭鑫培主演,是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电影。
2. 初步发展时期:1905-1934年随着《定军山》的成功,中国电影开始起步。
在此期间,中国的电影放映业逐渐发展起来,外商在中国电影市场占据了垄断地位,但亦阻止不了我国电影活动的开始。
1934年,中国首部获得国际荣誉的电影《渔光曲》诞生,该影片被民国著名电影人厉麟似等推介参加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荣获第九名。
3. 抗日战争时期:1934-1949年战争期间,中国电影经历了巨大的挫折和困难。
然而,在这个时期也诞生了一些经典的电影作品,如《马路天使》、《一江春水向东流》等。
这些电影反映了中国人民在战争中的苦难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4. 新中国成立后的探索发展时期:1949-1978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电影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
这个时期的中国电影以歌颂社会主义、反映工农兵生活为主题,注重表现革命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情感。
同时期的电影作品包括《白毛女》、《铁道游击队》等。
5. “文革”时期:1966-1976年“文革”期间,中国电影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和挫折,许多电影工作者受到迫害和打压。
然而,“文革”期间也出现了一些具有反思和批判意识的电影作品,如《活着》、《芙蓉镇》等。
6. 改革开放后的繁荣发展时期:1978年至今改革开放后,中国电影逐渐恢复了生机和活力。
这个时期的中国电影注重表现社会现实和人性情感,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电影作品,如《小花》、《黄土地》、《霸王别姬》等。
同时期的电影市场也日益繁荣,中外合作拍摄的影片也逐渐增多。
总的来说,中国电影经历了从萌芽到初步发展、抗日战争时期、新中国成立后的探索发展时期、“文革”时期到改革开放后的繁荣发展时期等几个阶段。
中国电影发展史全套课件

代表作有《乌鸦与麻雀》、 《聂耳》、《林则徐》、 《枯木逢春》等。
桑弧
《梁山伯与祝英台》(1953年, 是新中国第一部彩色电影戏曲 片)
《祝福》(1956年,是新中国 第一部彩色故事片)
《魔术师的奇遇》(中国第一 部立体电影,3D电影)
费穆
根据鲁迅同名小说改变的《祝福》(夏衍编剧)是我国 第一部彩色故事片
戏曲片《梁山伯与祝英台》(新中国第一部彩色戏曲片)
1959年建国十周年的一批“献礼片”标志着新中国电影 的成就,如《林则徐》、《风暴》、《老兵新传》、 《五朵金花》(白族)《林家铺子》(茅盾)《青春之 歌》(杨沫)
中国第一部禁片《武训传》
60年代前期,中国电影更加成熟,题材更加多 样。优秀影片有《红色娘子军》、《小兵张 嘎》、《早春二月》、《李双双》、《甲午风 云》、《冰山上的来客》、《英雄儿女》。
这时“左”的东西逐渐抬头,曾发动过对几部 电影的批判。
中国电影奖项
百花奖
百花奖:原名“大众电影百花奖” 始创于1962年 群众性电影奖 奖杯“百花仙子”雕像,寓意“百花齐放” 特点:群众投票,代表观众意见,反应票房价值
中国电影发展历程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1、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 2、中国电影奖项 3、中国六代导演 4、其他著名导演 5、中国电影流派 6、中国电影史上第一
1896在上海徐园“又一村”播放电影。 这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播放电影,被中国人 成为“西洋影戏”
金鸡奖
始创于1981年农历鸡年 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办,由电影艺术家、电影评
论家参与评选的专业电影奖。 奖杯“金鸡啼晓” 象征“百家争鸣” “专家奖”
中国电影史

第一章尝试时期(1905——1923)1、中国境内第一次电影放映活动时间:1896年8月地点:上海徐园“又一村”2• 1908年,西班牙人雷玛斯搭建上海第一家专门的电影院——虹口大戏院3 1909年,本杰明•布拉斯基在上海创办亚细亚影戏公司,在上海拍摄短片《不幸儿》、《西太后》,在香港拍摄短片《瓦盆伸冤》、《偷烧鸭》。
二、中国第一部电影的拍摄1、任庆泰,字景丰(1850—1932年)。
2、中国第一部电影戏曲电影:《定军山》(任庆泰,1905年)三、拍摄短故事片的尝试短故事片《难夫难妻》和《庄子试妻》,揭开了中国叙事电影的序幕。
(一)张石川、郑正秋与《难夫难妻》的拍摄张石川,(1889—1953年),浙江宁波人。
郑正秋(1889-1935 ),广东潮州人。
《难夫难妻》,1913年,郑正秋、张石川(三)黎民伟与《庄子试妻》的拍摄黎民伟(1892—1953年)《庄子试妻》(1913年导演:黎北海编剧:黎民伟中国第一位女演员严珊珊四、商务印书馆影戏部的电影拍摄活动•商务印书馆影戏部成立于1918年,是中国民族资本开办的第一家电影机构。
•建造了中国第一个摄影棚,是中国电影制片业规模性经营的开端。
•具有明确的制片方针,要求电影为教育服务,要具有文化品味和爱国内容。
•(一)商务印书馆影戏部的戏曲片拍摄•1920年,商务印书馆影戏部拍摄《春香闹学》和《天女散花》。
•二)商务印书馆影戏部的短故事片拍摄•任彭年《死好赌》、《猛回头》、《憨大捉贼》、《清虚梦》等。
•五、《劳工之爱情》•编剧:郑正秋•导演:张石川•中国电影资料馆保存下来的年代最早的中国影片。
•标志着中国短故事片创作趋于成熟。
•六、最初的长故事片拍摄•《黑籍冤魂》(1916年,4本)导演:张石川管海峰•(二)中国长故事片的开山之作1、《阎瑞生》2、《张欣生》4、《红粉骷髅》•(三)长故事片的艺术化倾向•但杜宇电影就是动的美术但杜宇十分重视画面造型,讲究构图和光线的视觉美感。
中国电影史

改革开放后电影发展背景
改革开放政策
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电影业作为文化产业的一部分 ,也开始逐步开放和改革。
市场需求变化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 高,观众对电影的需求日益多样 化,推动电影业不断创新。
国际交流与合作
中国电影业积极与国际接轨,引 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加 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中国电影史
汇报人: 2023-12-27
目 录
• 早期中国电影(1905-1930) • 民国时期电影(1930-1949) • 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电影(1949-
1978) • 改革开放后至今电影(1978-至今) • 中国电影在国际上的影响与地位
01
早期中国电影(1905-1930)
电影的起源与传入
文化背景
民国时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时 期,各种文化思潮相互激荡,为电 影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民国时期电影类型与题材
类型
民国时期的电影类型主要包括剧情片、喜剧片、武侠片、戏曲片等。
题材
民国时期的电影题材丰富多样,包括历史故事、社会现实、家庭生活、爱情故 事等。其中,以反映社会现实和抗日救亡为主题的影片尤为突出。
陈凯歌
《霸王别姬》、《黄土地》、《无极》等作品,以其深刻的人文 关怀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著称。
张艺谋
《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英雄》等作品,将中国传统 文化与现代电影语言相结合。
姜文
《阳光灿烂的日子》、《鬼子来了》、《让子弹飞》等作品,具有 鲜明的个人风格和深刻的社会寓意。
改革开放后至今电影产业概况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中国电影发展史

吴贻弓
电影导演,1982年独立执导 了《城南旧事》并大获成功。 其作品清新流畅、质朴、深 沉、含蓄、细腻、淡雅的风 格中透视着中国的美学观念, 并重视电影语言的表现力。 代表作有《巴山夜雨》、 《少爷的磨难》、《海之魂》 等。
黄建中
电影导演。 1979 年任 电影《小花》的副导 演; 1991 拍的电影《过年》 是我国第一部同期立 体声故事片。 代表作有《西厢红 娘》、《中国妈妈》、 《山神》、《龙年警 官》等。
代表作有《代号美洲豹》、 《菊豆》改编自刘恒的《伏羲伏羲》 《大红灯笼高高挂》改编自苏童《妻妾成群》 《秋菊打官司》、49届威尼斯“金狮奖” 《活着》、 《一个都不能少》、《我的父亲母亲》、《英雄》、 《十面埋伏》、 《满城尽带黄金甲》(《雷雨》)、
《千里走单骑》、《三枪拍案惊奇》、《山楂树之恋》、 《金陵十三钗》、《归来》等。
蔡楚生
蔡楚生被誉为“中国进步电影 的先驱者”、“中国现实主义 电影的奠基人”。 《渔光曲》这是我国影片首次 在国际上获奖。 与郑君里合导的作品《一江春 水向东流》创建国前票房最高 纪录,被誉为中国版的《乱世 佳人》。
孙瑜
电影编剧、导演。他的作品注重 文学性和镜头画面的意境,被誉 为“诗人导演” 代表作《故都春梦》改编自张恨 水《啼笑因缘》
吴永刚
1934 年编导其第一部 影片《神女》,被誉 为“达到了中国默片 的最高峰”。
1980 年 导 演 的 影 片 《巴山夜雨》(与吴 贻弓合作),获得了 第一届中国电影“金 鸡奖”最佳故事片奖。
第三代导演
中国电影史

中国电影史(第一代导演—中国电影的拓荒者)
•1922年
•早期最著名的电影公司“明星影片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成立。明星公司是中 国电影史上第一家影响深远的电影公司,由张石川、郑正秋、周剑云等人发起组 建。公司并建立了“明星影戏学校”,编辑出版了多种电影刊物;公司的建立成
为中国电影工业形成的重要标志。
中国电影史(第一代导演—中国电影的拓荒者)
随着电影在中国的诞生,出现了中国的“第一代导演”。第 一代导演活动的时间大体上是20世纪初到20年代末,他们是中国 电影的先驱,在拍摄条件非常简陋、艰苦,又缺乏经验的条件下, 创作了中国第一批故事片。“第一代导演”中成就最大的是郑正 秋。而郑正秋与张石川的几十年的合作被影视圈的人所津津乐道。 正是由于俩人的密切合作,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
中国电影史(第一代导演—中国电影的拓荒者)
“三大公司”和新旧两派
中国早期电影的三大公司指明星(郑正秋、张石川,旧派)、天一 (邵醉翁,商业路线)、联华(洪深、孙瑜,新派)。 新旧两派比较: 1、新受西方现代文化影响(激进与空幻),旧派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 (内容多为权世与改良)。 2、新派多取材城市小资产阶级生活,重人物心理和性格塑造;旧派多取 材农村或基层市民生活,中故事情节和矛盾冲突。 3、新派注意电影语言的运用,旧派习惯与对戏剧的模仿。
中国电影史(第二代导演—中国电影第一个黄金时代)
“第二代导演”的突出贡献是完成了中国电影从默片到有声 片的转变。在艺术上,他们最大的特点是写实主义,同时,注意 把“写实”和电影化结合起来,逐渐摆脱舞台的局限,充分发挥 电影艺术之长。 他们遵循反帝反封建的制片路线,追随时代前进步伐,贴近 社会生活,摄制了一大批表现工人、农民、妇女和知识分子生活 和斗争的影片。可以说,中国电影从这一代导演开始,才显出自 己独立的价值。
中国电影的发展史

中国电影的发展史
中国电影
中国电影的发展经历了艰难的历程,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产物,是突出当时那一社会文化的,每一次的发展伴随着每一次的改革,从起初的普通电影到现在的快播电影,让中国电影有了质的飞跃,每一次的发展都是当时的社会见证,更形象的表现了当时的社会情形.. 1903年中国人第一次放映电影;
1905年中国第一部电影诞生-------《定军山》;
1907年第一座电影院平安电影公司在北京长安街建成;
1930年12月中国第一部电影插曲《寻兄词》诞生;
1931年3月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公开上映;
1928年到1931年我国第一部电影长系列《火烧连云寺》出现;
1933年蝴蝶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电影皇后;
1935年3月《渔光曲》在莫斯科国际电影展获奖。
中国电影的几个重要的历史时期:【1931-1937】左翼电影运动时期;代表作,《渔光曲》、《神女》、《马路天使》、《民族生存》等
【1937-1945】抗日战争时期;代表作《铁扇公主》、《胜利进行曲》、《青年中国》、《还我故乡》等
【1945-1949】解放战争时期;代表作《一江春水向东流》、《万家灯火》、《松花江上》、《还乡日记》、《小城之春》等
【1949-1966】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前期;代表作《白毛女》、《大闹天宫》、《小蝌蚪找妈妈》、《鸡毛信》、《五朵金花》等
【1966-1976】文化大革命时期;电影世界百花凋零,万马齐鸣改
革开放到20世纪90年代;代表作《人到中年》、《骆驼祥子》、《西安事变》、《红高粱》、《大话西游》等
21世纪以来代表作《英雄》、《风云》、《神话》、《满城尽在黄金甲》、《赤壁》、《夜宴》、《十
月围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节、四十年代末期中国电影
• 战后的中国电影在艰难中辉煌 • 上海几乎集中了一批战后最为重要的电影企业:官方的和民间 投资的公司。 国民党垄断电影产业,出现了一批官方制作的“正 统影片”,部分作品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战后的一些社会问题。 • 战后最能代表中国电影优秀水准的,是昆仑影业公司的创作。 “昆仑”拍摄的《一江春水向东流》、《八千里路云和月》、 《万家灯火》、《乌鸦与麻雀》、《三毛流浪记》等影片,或 以史诗性的笔触记述中国自抗战以来的广阔而复杂的现实社会。 被称作为战后“新电影”。 • 由文华为代表的一批导演规避战后严峻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 完成了主要以反映人物心境的作品。被称作“文人电影”“市民电 影”。
《十字街头》
《马路天使》
《风云儿女》
第五节、战时中国电影(1937-1945)
• 国统区电影
• 延安电影 • 租界电影 • 沦陷区电影
孤岛电影
• 孤岛电影主要指1937年8月13日中国军队撤出上海后 至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的上海电影。 • 1、古装片。 • 这些古装片往往借古讽今,通过再现古人的民族气节 和斗争精神而隐晦地表达抗日的主题。
从数量上来说,这一时期的电影题材多为古装片、武侠神怪片,自 1928年《火烧红莲寺》大获成功之后,银幕上开始充斥大量的武侠 片神怪片,从1928到1931,各电影制作公司制作了227部武侠神怪 片,整体来说都是属于粗制滥造,没有太大的社会意义的影片。
第一代导演
• 指20年代中国电影的拓荒者,作为中国电影 的奠基者,第一代导演从中国传统的叙事艺 术和舞台戏曲中吸收了很多手法,联系着时 代的要求,重视电影的社会教化作用。电影 技巧方面,更像是舞台剧的延伸,导演们用 传统的戏剧观念来处理电影,布景空间层次 的设计仍然具有强烈的舞台痕迹。在表演上 依旧留有舞台剧的表演痕迹,拍摄时沿用戏 剧舞台的一套办法,摄影机基本固定,电影 镜头的景别变化不大。
第三代电影导演
• 建国后走上影坛的导演艺术 家,人称中国电影导演的 “第三代”。这一代导演主 要有成荫、谢铁骊、水华、 凌子风、谢晋等,他们在遵 循现实主义原则表现生活的 本质,深入展现矛盾冲突, 以及在民族风格、地方特色、 艺术意蕴等方面,都进行了 十分有益的探索。
谢晋
谢铁骊
文革时期停滞期
1966-1976
2、中国叙事电影的开始
1913,张石川、郑正秋创立新民公司,拍摄《难夫难 妻》 这是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故事片 同年,黎明伟和黎北海兄弟在香港拍摄《庄子试妻》。 这部影片被看做是港片的开端
1921年,第一部长故事片《阎瑞生》由中国影戏研究 社拍摄完成。
3、中国早期电影的时代语境
开端于北京,发展于上海
原因:1、混乱政局
2、上海较为先进的文化、科技基础
3、受到良好教育的观众群体
第三节、早期电影格局
• 在进入20世纪20年代之后,中国的电影事业开始从初 期的实验探索转入到正规的电影制作。在这一时期中 国电影数量和类型都有了极大的丰富。同时也出现了 多个实力雄厚的中国早期制片公司,除新民公司以外, 比较著名的还有明星公司、天一影片公司、神州影片 公司等。
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百花 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和发展科学文艺的根本方针, 极大地振奋了电影家的创作热情。 政治对电影的影响: 1951年5月开始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及文艺整风 运动,使电影创作一度陷入低谷。 1957年反右运动和1958年的“拔白旗”又一次使电 影运动受挫。 1960年中苏关系破裂,反帝反修。在电影界中批判 修正主义。
解读: 1、内容层面: 不幸的女主人公开始觉醒。 2、结构方式: 平行对比 3、大团圆式的结局 4、精湛的表演艺术
中国电影年——1933
• 1933年,中国银幕上出现了《狂流》、 《春蚕》、《铁板红泪录》、《盐潮》、 《上海24小时》、《小玩意》、《姊妹 花》、《三个摩登女性》等左翼进步电 影,在观众中产生了巨大反响,其主题 和内容的新鲜令人目不暇接。这一年因 此称为“中国电影年”。
故事片的摄制(1973-1976):共有76部影片,其中 较好的影片有《创业》、《海霞》、《闪闪的红星》、 《难忘的战斗》等,其中对《创业》和《海霞》的斗 争,也是江青和周恩来的政治斗争。
新时期以来的电影
1977-
第一节、1977-1989年的电影
• 在文革结束的头两年里,人们仍然没有从“左”的思想里摆脱出 来,因此在1977至1978年这两年里,新拍摄的电影无论从人物塑 造还是视听语言来说同之前都没有大的变化。 • 1979年第四次文代会提出“文艺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 的方向,重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为新时期的文艺 事业,包括电影事业的健康发展确立了正确的方针政策和宽松的 政治环境 • 不少影片冲破禁区题材禁忌,揭示极左路线的危害和文革对人们 经受的心灵创伤 • 革命战争题材影片的创作也开始创新,大胆转换视角,敢于表 现以往被宏大命题所掩盖的人情与人性。
第二节 逐渐成熟的电影产业
• 联华崛起 第一个真正的将制片、发行、放映融为一体中国电影公 司 • “三足两翼” “三足”:明星、天一、联华 “两翼”:艺华、新华
特点:1、电影产业格局逐步走向垄断化 2、三十年代初期民族危机的加剧和时局的动荡很大程 度上影响了中国电影产业的良性发展。
第三节、“左翼(新兴)电影运动”
1、历史的追怀和人道精神的弘扬。 《青春万岁》(黄蜀芹)、《青春祭》(张暖忻)、 《城南旧事》(吴贻弓) 2、梳理社会中的重大矛盾、关注现实中的人生体验。 《人鬼情》(黄蜀芹) 《本命年》(谢飞) 3、具有诗情风格的叙事形态和影像图谱。
吴天明
《老井》
《人生》
(二)吴贻弓: 《巴山夜雨》、 《城南旧事》、 《少爷的磨难》、 《姐姐》、 《阙里人家》等。
早期中国电影男明星
赵丹
金焰
陶金
早期中国电影女明星
胡蝶 30年代上海滩电影皇后
周璇 号称“金嗓子”
阮玲玉
新中国电影的初创期
1949-1966
“十七年电影”
• 1946年10月1日,我党建立的第一个人民自己的电影制片厂:东 北电影制片厂 • 1949年4月,“东影”完成了新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桥》。 • 1、电影企业的国有化改造 • 2、17年时期的电影创作状况 革命战争题材占据此阶段电影创作的主流 ,代表作有《白 毛女》、《赵一曼》、《钢铁战士》、《平原游击队》、《上 甘岭》、《董存瑞》等等 。 历史题材影片将目光聚集在近代史上那些关乎民族命运的重 大事件,如《林则徐》 、《甲午风云》 现实题材影片重在弘扬改天换地、意气风发的时代精神,代 表作有《老兵新传》、《我们村里的年轻人》、《李双双》等 建国10周年前后,银幕上推出少数民族题材影片,体现民族 大团结的思想,代表作有《五朵金花》、《阿诗玛》、《刘三 姐》等 。
在20世纪30年代,女性问题开始进入电影创作者的视野, 产生了一批优秀影片。如卜万苍导演的《三个摩登女性 》,蔡楚生导演的《新女性》,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吴永 刚导演的《神女》。
《渔光曲》在莫斯科举行 的国际电影节上获得“荣 誉奖”, 成为中国第一部在国际上 获奖的影片 。
《姊妹花 》 《神女》,无声 片的颠峰之作, 阮玲玉表演艺术 的颠峰之作。
中国电影史
主讲教师:周老师
中国电影的开端
1905-1931
第一节:早期中国电影放映。
• 中国民众的电影经验是从观看外国人放映的外 国电影开始的。 • 关于电影在中国的第一次放映最常见的说法是: 1896年8月11日,徐园又一村
第二节 :早期中国电影
1、 1905年由 北京鑫泰照相馆的老板任庆泰拍摄的 《定军山》是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影片。
《巴山夜雨》
《城南旧事》
• 3、第五代导演: • 张军钊、张艺谋、陈凯歌、黄建新、冯小刚、 冯小宁、李少红、胡枚、夏刚、田壮壮、吴 子牛、张建亚等。 • 张军钊导演的《一个和八个》是第五代导演 的第一部作品
• PS:国内部分研究者认为陈凯歌的《黄土地》是“第五代”的开篇之作。 部分资料也采用了这一说法。
左翼(新兴)电影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1、九· 一八”事变 2、有声电影等电影技术的进步和外国电影的影响 3、电影人自身生存的需要,形成新的管理和创作机 制
4、电影的巨大影响力,吸引了原先将活动重心放在 戏剧上的左翼文艺工作者
5、电影被纳入国民党中央管理体制。
• 第一部左翼电影是夏衍编剧、程步 高导演的《狂流》(1933年)。
• 这一时期随着国立电影公司的建立,电影从故事短片 转变为故事长片。细分来说当时比较有影响力的片种 有社会伦理片,武侠神怪片,古装片等。
早期社会伦理片主要是提倡中国传统价值观,并且在剧作上融合了 中国古代世情文学(如“三言二拍”)的故事模式,同时也体现了 “五四”之后新文化运动的思潮。
《孤儿救祖记》(1923,社会伦理片的开拓之作)
第一代导演郑正秋(1889-1935)、张石川(1890-1953)
中国电影的成熟期
1931-1949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第一节、 三十年代电影
• 三十年代电影的基本背景
“30年代电影”指1931年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这 六年中国电影出现的一段空前繁荣的局面。 有声片崛起,无声片成熟(1931年《歌女红牡丹》) 电影产业“三足两翼”局面的形成 中国电影无论思想内容还是艺术形式都出现了革命性 的变化,是中国电影史上第一个黄金时代。
谢晋新时期的电影创作: 《天云山传奇》、《牧马人》、《高山下的花环》、 《芙蓉镇》、《清凉寺钟声》、《最后的贵族 》 《 鸦片战争》等。
《高山下的花环》
《天云山传奇》
《鸦片战争》
2、第四代成为这个时期的创作的主流:
“第四代导演”主体是60年代北京电影学院的毕业生。他们提出中国电影 “丢掉戏剧的拐杖”,打破戏剧式结构,提倡纪实性,追求质朴自然的 风格和开放式结构,注重主题与人物的意义性和从生活中、从凡人小事 中去开掘社会与人生的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