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史讲解学习
中国电影史

1、中国电影历史的写作:谷剑尘《中国电影发达史》、郑君里《现代中国电影史略》、程季华《中国电影发展史》。
2、电影历史是一门交叉学科,它既是历史学中的电影部分,也是电影学中的历史部分。
3、综合各种因素和矛盾关系来看,电影的一个基本着落点就是它的以艺术为特质的大众娱乐本性。
4、对人物的研究:首先,要把对人物的研究放在其所处的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不能以当代人的条件要求前人。
其次,对人物的研究一定要全面,也就是说,不能只看人物的一时一事,而要看其全部实力。
再次,人物研究必然要涉及人物的思想,涉及人物的作品及作品的倾向。
5、我们不能用世界上以经济运行为中心的常态社会条件来看待中国电影以及它的历史发展,而必须把它和中国这一百年的特殊历史条件联系起来,才有可能对它作出比较接近事实的描述。
6、中国电影史划分时期:10时期A、尝试时期:(1905-1923)《定军山》—《孤儿救祖记》。
特点:先驱者们对电影这个新鲜事物既喜爱又陌生,抱着试试看的态度着手电影拍摄活动,既没有明确的艺术目的,更说不上有清晰的经营方针。
B、探索时期:(1924—1927)《孤儿救祖记》——。
特点:增强了自觉性,既包括电影作为艺术的自觉,又包括电影作为企业的自觉C、商业竞争时期:(1928—1931)D、变革时期:(1932—1937)E、非常时期:(1937—1945)F、丰收时期:(1945—1949)G、新中国电影创造时期:(1949—1966)H、禁锢时期:(1966—1976)I、再探索时期:(1977—1992)J、市场化时期:(1992至今)7、1895年12月28日,电影诞生于法国巴黎一家咖啡馆的地下室里。
8、“西洋影戏”在中国的首次放映是在1896年8月,地点是上海徐园里的“又一村”。
放映的影片多为法国片。
9、西班牙商人加伦白和雷玛斯在上海经营放映,后者更为成功。
1908年,雷玛斯已有足够资本,并搭建了上海第一专门的电影院——虹口大戏院,又修建维多利亚影戏院、夏令配克影戏院葡萄牙人郝思培修建爱普庐影戏园;东京活动影戏院和东京活动影戏园则为日本人投资。
(完整版)电影史提纲

一、初期“影戏”电影的主要特征是什么?(1)中国电影从无到有,奠定了事业发展的经济和技术基础。
(2)初期的创作实践是中国电影艺术的开端。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开拓了向姊妹艺术(特别是戏剧)学习的道路,初步形成了中国电影艺术的主流风格传统。
二是初步探索和掌握了电影艺术的一些基本规律和表现技巧,为以后的发展积累了经验。
(3)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初期中国电影是当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文化的组成部分. (4)初期电影的强烈的商业投机性窒息和束缚着电影生产力的发展。
(5)初期中国电影在技术和艺术技巧方面都落后于同期世界电影的发展水平。
二、郑正秋在中国电影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郑正秋是中国电影事业的开拓者,也是早期最主要的电影艺术家。
他早年以“药风"为笔名从事戏剧评论,主张戏剧应是改良社会、教化民众的工具,对提倡新剧、改良旧剧做了不少工作。
郑正秋坚持主张以艺术形式进行社会教化的方针,把他丰富的戏剧经验运用到电影创作中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1923 年由他编剧、张石川导演拍摄了长故事片《孤儿救祖记》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在艺术形式上, 《孤》没有像当时大多数中国电影那样盲目模仿西方电影,而是从中国传统的叙事艺术和舞台戏剧学习了许多表现方法运用到影片拍摄之中。
《孤》是中国电影成为一种有民族特色的、独立的艺术形式的一个开端。
它的成功不仅在经济上拯救了“明星”公司和初兴的中国电影事业、促进了对电影的投资,而且在艺术上奠定了郑正秋在当时电影创作界的领导地位,推动了他的艺术主张的传播. 这部影片的成功在使“影戏”风格在中国电影发展中占据主流地位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作为电影编导,郑正秋在艺术创作上也取得了相当的成就。
郑正秋作为中国电影的拓荒者,其主要的功绩并不是把某种电影语言的具体表现手段介绍到中国来了,除了在电影事业的开拓方面的功绩之外,最主要在于他开创了中国电影从现实社会生活和从戏剧舞台艺术方面吸取丰富的创作养料的优良传统,为中国电影艺术道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中国电影史复习全本(无删节)

中国电影史1、尝试时期(1905——1923)总体介绍:这一时期从1905年拍摄《定军山》起至1923年《孤儿救祖记》上映止。
基本特点是先驱者们抱着试试看的态度着手电影拍摄活动,既没有明确的艺术目的,更谈不上经营方针。
重点讲解——1、《定军山》(1905年,丰泰照相馆)的历史意义:①、把电影这一舶来品与中国传统艺术相结合,使电影在中国生根并发展起来;②、影片为戏曲内容,为影戏的发展传统奠定了开端,为使电影语言本土化开了先河。
2、丰泰照相馆——由任景丰于1892年创办,是北京第一家由中国人开设、并以拍摄戏装照闻名的照相馆。
它拍摄了我国第一部国产片《定军山》,之后又陆续拍摄了七八部戏曲纪录片。
这些戏曲短片都是在简陋的环境下以较原始的方式拍摄的。
由于技术的局限,这些短片视觉效果并不理想。
但由于它是本土传统艺术与外来新奇娱乐形式的初次结合,给观众带来了新鲜感。
由于1909年的大火,丰泰的拍片活动也告终止。
3、1920年,“商务”影戏部拍摄了由梅兰芳主演的两部“古剧片”《春香闹学》和《天女散花》。
4、《难夫难妻》——由郑正秋编剧,郑正秋和张石川于1903年共同导演。
它以喜剧的笔触叙述了一对互不相识的青年在父母和媒人的包办下结合的过程,并通过对这种繁文缛节的夸张性描写,体现出创作者一定的社会批判意识。
它已经开始体现出某种叙事潜能,是我国第一部短故事片,揭开了中国叙事电影的序幕。
5、《劳工之爱情》——由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导演,明星公司1923年出品,堪称本阶段中国短故事片创作经验的集大成者。
影片用妙趣横生的细节安排,肯定和赞美了“劳工”的美好品质。
尽管在场面调度和演员表演上仍保留着舞台化的痕迹,但在镜头调度上力图突破舞台思维的羁绊。
它是中国短故事片创作的基本终结的标志。
6、第一代电影人(中国电影戏剧色彩浓重)代表人物:张石川、郑正秋、黎民伟。
时间:1905——30年代初。
代表作品:《孤儿救祖记》(张石川)、《劳工之爱情》(张石川)、《庄子试妻》(黎民伟)。
钟大丰《中国电影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30年代电影(圣才出品)

第2章30年代电影(1932年~1937年)2.1 复习笔记一、电影的变革(一)左翼电影运动的兴起和发展1.背景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和1932年的一·二八”事变,促进了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推动了中国电影的变革。
广大观众厌恶了那些脱离生活的商业影片,向电影界发出了救国的劝告。
与此同时,电影创造人员也产生了在题材和形式上创新以寻求出路的愿望。
2.发展历程(1)初期的兴起①电影公司1932年夏天,明星公司的老板请进步作家组成了编剧委员会。
几乎同时,田汉、阳翰笙等人也参加了艺华、联华等公司。
在这些进步文艺工作者的努力下掀起了左翼电影运动。
②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创办了电影小组。
1932年至1933年前后,在瞿秋白领导下,组织了由沈端先、阿英、王尘无、石凌鹤和司徒慧敏五人组成的电影小组,从四个方面开展工作:a.从编剧入手努力影响和改造电影创作。
如夏衍、田汉、阳翰笙等党的文艺工作者以编剧的身分加入电影公司,在创作的同时结交朋友,帮助他们拍摄影片。
b.通过各种方式,改造电影创作队伍,加强左翼创作力量。
如组织动员了应云卫、沈西苓、袁牧之、吴印咸等优秀的创作人员。
c.有目的地大力介绍了以苏联为主的外国电影的经验。
例如学习了表现革命思想的经验以及蒙太奇的电影思维方法和艺术表现技巧。
d.积极开展电影理论和批评工作,批判有毒素的影片,宣传进步电影。
(2)曲折的发展历程①1932年到1933年,左翼电影的第一个高潮左翼电影直接反映了社会现实存在的尖锐矛盾,受到大众的欢迎,以《姊妹花》、《渔光曲》两部影片为代表。
但是部分影片的艺术表现粗糙稚拙和革命内容表达得过于直露,如《女性的呐喊》,引起了国民党反动派更加严厉的镇压。
②1933年后,左翼电影的低潮时期1933年11月,一群暴徒捣毁艺华影片公司,进步电影工作者被迫转入地下活动。
一些反动文人鼓吹“软性电影”的主张,左翼电影出现了低潮。
此后,左翼电影工作者开始尝试以更巧妙隐晦的题材选择、叙事方式和视听语言,曲折地宣传反帝抗日思想和隐约地揭示社会的黑暗坚持左翼电影阵地,代表作有《神女》、《桃李劫》等。
中国电影艺术史课程教案讲义

中国电影艺术史课程教案讲义第一章:中国电影艺术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及特点掌握中国电影史上的重要阶段和事件理解中国电影艺术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1.2 教学内容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概述中国电影的特点和风格中国电影史上的重要阶段和事件中国电影艺术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及特点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中国电影史上的重要阶段和事件展示法:播放经典中国电影片段,让学生直观感受中国电影的艺术风格1.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对中国电影艺术的发展历程及特点的见解课后作业:学生对中国电影史上的重要阶段和事件的分析报告第二章:中国电影艺术的早期发展(1905-1949)2.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电影艺术的早期发展阶段掌握中国电影史上的一些早期经典作品及其特点理解中国电影艺术在早期发展中的影响和意义2.2 教学内容中国电影艺术的早期发展阶段概述早期经典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早期中国电影艺术的特点和影响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电影艺术的早期发展阶段及特点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早期中国电影艺术的影响和意义展示法:播放早期中国电影片段,让学生直观感受早期中国电影的艺术风格2.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对中国电影艺术的早期发展阶段的见解课后作业:学生对中国早期经典作品的分析报告第三章:新中国电影艺术(1949-1978)3.1 教学目标了解新中国电影艺术的发展阶段掌握新中国电影史上的一些经典作品及其特点理解新中国电影艺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意义和影响3.2 教学内容-新中国电影艺术的发展阶段概述经典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新中国电影艺术的特点和影响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新中国电影艺术的发展阶段及特点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新中国电影艺术的意义和影响展示法:播放新中国电影片段,让学生直观感受新中国电影的艺术风格3.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对新中国电影艺术的见解课后作业:学生对新中国经典作品的分析报告第四章: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电影艺术(1978-至今)4.1 教学目标了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影艺术的发展阶段掌握改革开放以来一些经典作品及其特点理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影艺术的创新和变革4.2 教学内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影艺术的发展阶段概述经典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影艺术的特点和影响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改革开放以来电影艺术的发展阶段及特点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改革开放以来电影艺术的创新和变革展示法:播放改革开放以来电影片段,让学生直观感受电影的艺术风格4.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对改革开放以来电影艺术的见解课后作业:学生对改革开放以来经典作品的分析报告第五章:中国电影艺术的未来展望5.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电影艺术当前的发展状况掌握中国电影艺术未来发展的趋势和可能性激发学生对中国电影艺术的创新和发展的思考5.2 教学内容中国电影艺术当前的发展状况概述中国电影艺术未来发展的趋势和可能性激发学生对中国电影艺术的创新和发展的思考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电影艺术当前的发展状况及未来发展趋势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中国电影艺术的创新和发展方向创意实践法:学生分组讨论并展示中国电影艺术的创新和发展项目5.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对中国电影艺术当前发展状况及未来发展趋势的见解课后作业:学生对中国电影艺术创新和发展项目的分析报告第六章:中国电影艺术的类型与风格6.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电影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掌握中国电影艺术的多样化风格理解不同类型和风格对中国电影艺术发展的影响6.2 教学内容中国电影的主要类型:如武侠片、喜剧片、爱情片、纪录片等各类型的特点和代表作品中国电影艺术的多样化风格及其表现6.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电影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不同类型和风格对中国电影艺术发展的影响案例分析法:播放各类型的代表作品片段,分析其艺术风格6.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对中国电影类型及其特点的理解课后作业:学生对中国电影艺术风格多样化的分析报告第七章:中国电影艺术的名导演与名演员7.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电影界的名导演及其代表作品掌握中国电影界的名演员及其表演艺术理解名导演与名演员对中国电影艺术的贡献和影响7.2 教学内容中国电影界的名导演:如张艺谋、陈凯歌、王家卫等名导演的代表作品及其艺术特点中国电影界的名演员:如巩俐、张国荣、章子怡等名演员的表演艺术及其代表作品7.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电影界的名导演及其代表作品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名导演与名演员对中国电影艺术的贡献和影响案例分析法:播放名导演与名演员的代表作品片段,分析其艺术特点7.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对中国电影界的名导演与名演员的理解课后作业:学生对中国电影艺术中名导演与名演员贡献的分析报告第八章:中国电影艺术的传播与影响8.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电影在国内外的传播渠道和方式掌握中国电影艺术在国际上的影响和地位理解中国电影艺术传播的意义和挑战8.2 教学内容中国电影在国内外的传播渠道:如电影院、电视、网络等中国电影艺术在国际上的影响:如国际电影节、海外发行等中国电影艺术传播的挑战与机遇8.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电影艺术的传播渠道及其影响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中国电影艺术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国电影艺术传播的成功案例及其经验8.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对中国电影艺术传播与影响的见解课后作业:学生对中国电影艺术传播挑战与机遇的分析报告第九章:中国电影艺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9.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电影艺术与国际交流的现状与发展掌握中国电影艺术国际合作的重要项目和成果理解国际交流对中国电影艺术发展的意义和作用9.2 教学内容中国电影艺术与国际交流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中国电影艺术国际合作的重要项目和成果:如电影节、合拍片等国际交流对中国电影艺术发展的影响和作用9.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电影艺术与国际交流的现状与发展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国际合作对中国电影艺术的意义和作用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国电影艺术国际合作的重要项目和成果9.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对中国电影艺术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见解课后作业:学生对中国电影艺术国际合作重要项目和成果的分析报告第十章:中国电影艺术的前沿话题与未来发展10.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电影艺术当前的前沿话题及其讨论掌握中国电影艺术未来发展的趋势和可能性激发学生对中国电影艺术的创新和发展的思考10.2 教学内容中国电影艺术当前的前沿话题:如数字技术、网络电影等中国电影艺术未来发展的趋势和可能性激发学生对中国电影艺术的创新和发展的思考10.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电影艺术当前的前沿话题及其讨论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中国电影艺术未来发展的趋势和可能性创意实践法:学生分组讨论并展示中国电影艺术的创新和发展项目10.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对中国电影艺术当前前沿话题及其讨论的理解课后作业:学生对中国电影艺术创新和发展项目的分析报告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中国电影艺术的发展历程及特点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特点和风格,以及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历史讲解电影初中教案设计

历史讲解电影初中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历史讲解电影的定义和特点;
2.学习如何分析历史讲解电影;
3.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
1.历史讲解电影的定义和特点;
2.如何分析历史讲解电影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教学难点:
1.如何将历史讲解电影与历史事件联系起来;
2.如何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教学准备:
1.电脑、投影仪;
2.历史讲解电影片段或剧集;
3.相关的教学资料和PPT。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想自己曾经看过的历史讲解电影,并谈谈自己对历史讲解电影的认识和看法。
二、讲解历史讲解电影的定义和特点(15分钟)
教师简要介绍历史讲解电影的概念、发展过程和特点,引导学生了解历史讲解电影与其他类型电影的区别。
三、分析历史讲解电影的内容和表现形式(20分钟)
教师放映历史讲解电影片段或剧集,引导学生分析其中包含的历史事件、人物以及制作技巧等内容,并与课上讲解的特点进行对比。
四、讨论和总结(10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对历史讲解电影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和收获。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学生选看一部历史讲解电影,撰写影评或心得体会。
教学反思:
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学生可以了解到历史讲解电影的特点和内容,激发他们对历史的兴趣
和理解能力。
同时,通过观看和分析历史讲解电影,学生可以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提高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理解。
中国电影史

左翼电影:1931年,左翼剧联提出电影要暴露帝国主义的侵略、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的剥削以及国民党政权的压迫,描写工农群众的反抗斗争并指出知识分子的出路的主张,提出了理论战线的建设和对各种反动电影理论及其作品斗争的任务,从而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电影运动,这一时期的电影就被称为左翼电影。
代表作有:夏衍编剧、程步高导演的《狂流》、《春蚕》,沈西苓的《女性的呐喊》,孙瑜的《大路》,吴永刚的《神女》等等。
国防电影:指在“国防文学”号召下在1936年提出的电影创作口号及摄制的电影,旨在发起“一个最大限度地动员文艺上的一切救亡力量的运动”,主张电影工作者在民族存亡的紧急关头以电影为武器,更好地为抗敌斗争服务。
由于受当时条件的限制,未能很好地解决理论和实践问题,但对电影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代表作费穆的《狼山喋血记》,沈西苓的《十字街头》,吴永刚的《壮志凌云》,袁牧之的《马路天使》等等。
十七年电影:指1949到1966年,中国电影在继承三、四十年代进步电影和解放军革命文艺两方面传统的基础上,发挥各自的传统与优势,开辟了中国电影的新阶段。
在风格上,十七年电影主要的样式是戏剧式的,主要以革命的正剧为主,喜剧电影(如吕班的《新局长到来之前》、《未完成的喜剧》)、散文电影(如水华的《林家铺子》、谢铁骊的《早春二月》等)也有所发展,它最主要的特点就是继承了我国优秀的民族文艺传统,体现了现实性和时代感,注重人物形象塑造,造就了一大批各具特色的电影艺术家,然而也存在不少的问题,比如电影直接为政治服务,导致作品缺乏艺术生命力,没有深入去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也很少借鉴外国电影的艺术成就,对电影本体的研究基本上没有展开。
新时期电影:指1977年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的中国电影,经过十年劫难,中国电影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在最初两年多的时间里,最多表现的是揭露“四人帮”丑恶罪行的揭露,在艺术上却难以摆脱原有的创作原则和创作模式,一直到1979年,影坛上出现了冲破“三突出”原则和陈旧创作观念束缚、带有艺术创作个性的影片,如李俊的《归心似箭》、《小花》、《瞧这一家子》、《苦恼人的笑》、《生活的颤音》,这些影片在题材上大胆拓展,艺术手法大胆创新,在人物形象塑造、艺术结构、电影语言上都有了明显的深化和发展,构成了中国电影第一次创作的浪潮。
中国电影史教案

中国电影史教案中国电影史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
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教学方式和教案需要有所不同。
一、小学生教案1. 教学目标:通过电影的形式,让学生了解中国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内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观影能力。
2. 教学内容:选取具有一定历史背景、文化内涵的国产电影,如《阿凡提》、《大闹天宫》等,通过展示片段、讲解、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电影背后隐藏的文化信息。
3. 教学方法:观影+讲解+讨论4. 教学过程:(1)通过简要介绍电影的产生及中国电影史的演变,让学生明白电影是一种重要的文化媒介。
(2)展示电影片段,了解电影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3)讲解电影背后的文化内涵,比如电影中的细节反映了中国的民俗文化、传统价值观等。
(4)引导学生就观影中所看到的内容进行讨论,了解学生观影时的感受和想法,激发学生对电影的兴趣和好奇心。
5. 教学效果:通过本次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和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影能力和审美能力。
同时,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二、初中生教案1.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电影的历史和发展,让学生掌握电影知识和制作技巧,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作能力。
2. 教学内容:选取具有代表性和历史意义的电影作为案例,如《红高粱》、《霸王别姬》等,通过对电影的分析和比较,让学生了解不同时期和不同类型的电影特点和制作技巧。
3. 教学方法:分组研究+分析比较+自主创作4. 教学过程:(1)分组研究不同历史时期的代表性电影,了解电影背景、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
(2)对比不同电影的制作风格、表现手法、艺术特色等方面,分析不同电影的观感效果和文化内涵。
(3)引导学生自主创作电影作品,通过实践体验,了解电影制作的过程和技巧,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和综合素质。
5. 教学效果:通过本次教学,可以使学生了解电影的历史和发展,认识电影的文化意义和影响力。
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这一时期随着国立电影公司的建立,电影从故事短片 转变为故事长片。细分来说当时比较有影响力的片种 有社会伦理片,武侠神怪片,古装片等。
早期社会伦理片主要是提倡中国传统价值观,并且在剧作上融合了 中国古代世情文学(如“三言二拍”)的故事模式,同时也体现了 “五四”之后新文化运动的思潮。
《孤儿救祖记》(1923,社会伦理片的开拓之作)
• 战后的中国电影在艰难中辉煌
• 上海几乎集中了一批战后最为重要的电影企业:官方的和民间 投资的公司。 国民党垄断电影产业,出现了一批官方制作的“正 统影片”,部分作品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战后的一些社会问题。
• 战后最能代表中国电影优秀水准的,是昆仑影业公司的创作。 “昆仑”拍摄的《一江春水向东流》、《八千里路云和月》、 《万家灯火》、《乌鸦与麻雀》、《三毛流浪记》等影片,或 以史诗性的笔触记述中国自抗战以来的广阔而复杂的现实社会。 被称作为战后“新电影”。
第一代导演郑正秋(1889-1935)、张石川(1890-1953)
中国电影的成熟期
1931-1949
第一节、 三十年代电影
第二节 逐渐成熟的电影产业
第三节、“左翼(新兴)电影运动”
左翼(新兴)电影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1、九·一八”事变
2、有声电影等电影技术的进步和外国电影的影响
3、电影人自身生存的需要,形成新的管理和创作机 制
• 由文华为代表的一批导演规避战后严峻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 完成了主要以反映人物心境的作品。被称作“文人电影”“市民电 影”。
《小城之春》
《一江春水向东流》
《乌鸦与麻雀》
第二代电影导演
• 蔡楚生、史东山、孙瑜、沈西苓、吴永刚、袁牧之、 费穆、郑君里等
蔡楚生 1906-1968
费穆:1906-1951
• 1933年,中国银幕上出现了《狂流》、 《春蚕》、《铁板红泪录》、《盐潮》、 《上海24小时》、《小玩意》、《姊妹 花》、《三个摩登女性》等左翼进步电 影,在观众中产生了巨大反响,其主题 和内容的新鲜令人目不暇接。这一年因 此称为“中国电影年”。
第四节、国防电影
《十字街头》
《马路天使》
《风云儿女》
4、电影的巨大影响力,吸引了原先将活动重心放在 戏剧上的左翼文艺工作者
5、电影被纳入国民党中央管理体制。
• 第一部左翼电影是夏衍编剧、程步 高导演的《狂流》(1933年)。
在20世纪30年代,女性问题开始进入电影创作者的视野, 产生了一批优秀影片。如卜万苍导演的《三个摩登女 性》,蔡楚生导演的《新女性》,尤其值得称道的是 吴永刚导演的《神女》。
创作特色: 1、把阶级意识、民族意识纳入到电影创作中, 使电影成为反帝反封的政治武器。 2、奠定了中国电影进步的现实主义传统。 3、既注重从我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又注 意借鉴外国电影的创作经验,形成了中国电影 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格、民族气派。
早期中国电影男明星
赵丹
金焰
陶金
早期中国电影女明星
胡蝶 30年代上海滩电影皇后
从数量上来说,这一时期的电影题材多为古装片、武侠神怪片,自 1928年《火烧红莲寺》大获成功之后,银幕上开始充斥大量的武侠 片神怪片,从1928到1931,各电影制作公司制作了227部武侠神怪 片,整体来说都是属于粗制滥造,没有太大的社会意义的影片。
第一代导演
• 指20年代中国电影的拓荒者,作为中国电影 的奠基者,第一代导演从中国传统的叙事艺 术和舞台戏曲中吸收了很多手法,联系着时 代的要求,重视电影的社会教化作用。电影 技巧方面,更像是舞台剧的延伸,导演们用 传统的戏剧观念来处理电影,布景空间层次 的设计仍然具有强烈的舞台痕迹。在表演上 依旧留有舞台剧的表演痕迹,拍摄时沿用戏 剧舞台的一套办法,摄影机基本固定,电影 镜头的景别变化不大。
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百花 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和发展科学文艺的根本方针, 极大地振奋了电影家的创作热情。
周璇 号称“金嗓子”
阮玲玉
新中国电影的初创期
1949-1966
“十七年电影”
• 1946年10月1日,我党建立的第一个人民自己的电影制片厂:东 北电影制片厂
• 1949年4月,“东影”完成了新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桥》。 • 1、电影企业的国有化改造 • 2、17年时期的电影创作状况
革命战争题材占据此阶段电影创作的主流 ,代表作有《白 毛女》、《赵一曼》、《钢铁战士》、《平原游击队》、《上 甘岭》、《董存瑞》等等 。
中国电影史
主讲教师:周老师
中国电影的开端
1905-1931
第二节 :早期中国电影
1、 1905年由 北京鑫泰照相馆的老板任庆泰拍摄的 《定军山》是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影片。
2、中国叙事电影的开始
3、中国早期电影的时代语境
第三节、早期电影格局
• 在进入20世纪20年代之后,中国的电影事业开始从初 期的实验探索转入到正规的电影制作。在这一时期中 国电影数量和类型都有了极大的丰富。同时也出现了 多个实力雄厚的中国早期制片公司,除新民公司以外, 比较著名的还有明星公司、天一影片公司、神州影片
历史题材影片将目光聚集在近代史上那些关乎民族命运的重 大事件,如《林则徐》 、《甲午风云》
现实题材影片重在弘扬改天换地、意气风发的时代精神,代 表作有《老兵新传》、《我们村里的年轻人》、《李双双》等
建国10周年前后,银幕上推出少数民族题材影片,体现民族 大团结的思想,代表作有《五朵金花》、《阿诗玛》、《刘三 姐》等 。
第五节、战时中国电影(1937-1945)
孤岛电影
• 孤岛电影主要指1937年8月13日中国军队撤出上海后 至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的上海电影。
• 1、古装片。 • 这些古装片往往借古讽今,通过再现古人的民族气节
和斗争精神而隐晦地表达抗日的主题。
• 2、时装片。
• 3、喜剧片。
第五节、四十年代末期中国电影
《渔光曲》在莫斯科举行 的国际电影节上获得“荣 誉奖”, 成为中国第一部在国际上 获奖的影片 。
《神女》,无声 片的颠峰之作, 阮玲玉表演艺术 的颠峰之作。
《姊妹花 》
解读: 1、内容层面:
不幸的女主人公开始觉醒。 2、结构方式:
平行对比 3、大团圆式的结局 4、精湛的表演艺术
中国电影年——1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