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姓源于孔
邹氏开姓始祖——宣靖

邹氏开姓始祖——宣靖子姓邹氏的开姓始祖究竟是谁?历来众说纷纭,各执其论。
有微仲说,有正考父说,有宣靖说,有叔梁纥说,有曼父说等等,莫衷一是。
上述各说,无疑都是子姓邹氏不同历史时期的直系先祖,但开姓始祖只有一人,不能概称开姓始祖。
微仲,名衍,字仲思,世袭子姓。
是殷国皇帝帝乙的次子。
帝乙有三个儿子,长子叫微子启,次子叫微仲(兄弟二人同母),三子叫辛(即纣王),微子启与微仲的母亲虽是帝乙的长妃,但由于出身低贱未立为正妃,而辛的母亲出身贵族,反立为正妃。
据《吕氏春秋》记载,启、仲的母亲生启、仲的时候,父亲乙还未登帝位。
乙登帝位后,辛的母亲被册封为正妃。
辛因为是正妃所生,故得以继承帝位。
启虽然年纪最长,反而成为庶子。
武王伐纣后,封(纣王)子武庚禄父,以续殷祀令修行盘庚之政。
周武王崩,武庚与管叔、蔡叔作乱,成王命周公杀武庚管叔放蔡叔,而立微子于宋,以续殷后①。
启卒,微仲继位。
在此之前与以后均系子姓,不存在开姓始祖之说。
正考父,是微仲的第九世孙,世袭公卿。
食邑于邹(封地在邹国的泗水一带)。
周幽、平、桓王时,为宋国的上卿,曾辅佐宋国的戴、武、宣(约前781-730年)*执政②。
娶赵氏续娶巫氏,生孔父嘉,仍袭子姓,故正考父既是邹氏的先祖也是孔姓的先祖。
而不是邹氏的开姓始祖。
叔梁纥,根据《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孔子生于鲁昌平乡邹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姓孔氏③。
叔梁纥是孔子的父亲。
据孔氏旧谱记载,叔梁纥曾在邹邑任过大夫之职,但他并不是邹氏开姓始祖。
如果说他是邹氏开姓始祖,那么孔子不也是姓邹吗?或者说孔姓是从邹姓演变而来的,这都不符合历史事实。
曼父,系正考父的八世孙。
民国初期有个别的《邹氏家谱》记载说他是“孔”(实际上“孔”字是后人加的)正稚的儿子,因叔梁纥的长子孟皮有疾,不能生育,故曼父从小过继给叔梁纥当嗣子,与孟皮生活在一起,孔子出生后,曼父仍回到自己的亲生父母身边,乃以邹为姓,成为邹氏开姓始祖。
这一说法既无历史根据,于理也说不通。
邹氏家族字辈:前,正,学,文…后面是什么?

邹氏家族字辈:前,正,学,文…后面是什么?中国姓氏之一,在当今中国姓氏中排行第六十七位。
源流颇多,主要源自舜帝姚姓,商纣王庶兄微子启食邑于邹邑等。
姓氏源流源出处一源于姚姓,姚姓之邹:舜帝姚姓。
舜擅长占卜预测,亦称姚舜。
姚地大概在今河南濮阳西的濮城镇。
舜帝后裔姚姓族人开创建有邹国,是最早的邹国。
参见舜文化,虞舜文化。
姓名名典《姓觽》:邹国,舜后,姚姓。
是殷(商朝)的异姓诸侯国,邹国古城在今山东邹城市东南的古邾城。
春秋初,邹国为曹姓邾人所夺,邹人被迫迁到今山东邹平南,后为齐国所灭,子孙以国为氏,称邹姓,姚姓之邹的历史至少也有3500年,是最早的邹姓。
源出处二源于姬姓,出自战国时期鲁穆公所改设邹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西周初年,周武王姬发分封上古五帝之一颛顼的后裔曹侠建立了邾国,又称邾娄国,初建都于邾(今山东曲阜陬村),春秋中期又迁都于绎(今山东邹县纪王城)。
邾娄国势小力单,一直为大国鲁国的附庸国,并屡受鲁国的欺压和掠夺。
到战国时期,邾娄国以邾、娄合音鲁国人读作“邹”,因而鲁国君主鲁穆公姬显在孟子的建议下,强行改邾娄国为邹国。
周烈王姬喜七年~周显王姬扁二十九年间(公元前369~前340年间),楚宣王熊良夫亲率楚军灭了邹国,即邾、小邾二国,掳走“二邾”的国君臣民,押解向荆楚西南方向迁移,经过数月长途跋涉到当时楚国的偏远荒芜地区居住,并在其地以邾国遗民之名建立了邾城(今湖北黄冈黄州乡禹王城)。
邹国为楚国所吞并后,故国子民以原国之名为姓氏,称邹氏,世代相传至今,与曹氏、朱氏同宗同源,是为荆州邹氏。
源出处三源于子姓,出自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的封地邹邑,属于以居邑名为氏。
据《史记·殷本记》及《元和姓纂》所载,西周初年,周公旦平定武庚的叛乱后,把商都附近地区分封给纣王的兄长微子启,建立宋国,都于商丘(今河南商丘),微子启死后,其弟微子仲继位。
据考证,微仲的八世孙是正考父,为宋国上卿,正考父的儿子中有孔父嘉和宣靖父,后长子孔父嘉世袭为大司马,宋国发生内乱被害,为避祸其弟宣靖父带着孔父嘉的儿子木金父等家族成员逃到鲁国,得食邑于邹(今山东邹县),他们的后代中有以邑名“邹”为姓氏,是为山东邹氏。
邹姓的起源和历史名人

邹姓的起源和历史名人邹姓,是中国姓氏中的一个古老姓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关于邹姓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但最为广泛认可的是源自姬姓。
据《通志·氏族略》和《姓氏考略》所载,邹姓源于周朝的诸侯国邹国。
邹国为周文王第八子叔绣的封地,其子孙以国名为姓氏,称为邹氏。
因此,邹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周朝时期,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
邹姓的历史名人众多,他们在各个领域都有出色的表现,为邹姓增添了光辉。
以下是一些邹姓的历史名人:1.邹衍:战国时期的阴阳家、道家和儒家学者。
他学识渊博,尤其擅长谈论“五德终始说”,认为土、木、金、火、水五行就代表五德。
秦始皇曾慕名请他出山,但因其主张与秦始皇的治国理念不合,最终被驱逐出境。
邹衍的学说对后世影响深远,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2.邹忌:战国时期的齐国大臣,以其卓越的智谋和口才著称。
他善于运用寓言故事进行劝谏,使得齐威王广开言路,兴利除弊,国力日盛。
邹忌的智谋和口才为后世所传颂,成为中国古代智慧的典范。
3.邹阳:西汉时期的文学家和政治家。
他的文学才华横溢,著有《狱中上梁王书》等作品,被誉为“西汉文章正宗”。
在政治上,他曾任梁孝王的门客,后因得罪梁孝王而被囚禁。
在狱中,他坚持写作,最终因才华得到梁孝王的赏识而获释。
4.邹应龙:明朝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
他历任多个要职,为明朝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抗击倭寇的战争中,他运筹帷幄,指挥若定,为明朝的边疆安全立下了赫赫战功。
除了以上几位历史名人外,邹姓中还有许多其他杰出人物,如唐朝的书法家邹应龙、宋朝的文学家邹浩等。
这些人物在各自的领域都有卓越的表现,为邹姓增添了无尽的荣耀。
如今,邹姓在中国姓氏中仍然占有一席之地。
无论是在政治、经济、文化还是科技领域,邹姓人士都展现出了卓越的才华和无私的奉献。
他们不仅继承了邹姓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底蕴,还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不断创造新的辉煌。
总之,邹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周朝时期的邹国,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
邹姓的来源

邹姓的来源邹姓来源有二:一支出自子姓,形成于春秋时期,系以封邑为氏;一支出自曹姓,形成于战国时期,系以国为氏。
公元前11世纪,周公姬旦平定武庚的反叛后,把商的旧都周围地区分封给殷纣王的哥哥微子启,建立宋国。
宋国为子姓,建都商丘(今河南商丘南),有今河南东部和山东、江苏、安徽间地。
微子启死后,其弟衍继位,是为微仲,三传至其曾孙湣公共。
湣公共的玄孙正考父,为宋国上卿,历佐戴、武、宣三公,食邑于邹(今山东邹县东南),其后代有一支以他的封邑为氏,就是邹氏。
此即《古今姓氏书辨证》所云:“邹,宋正考父后,食采邹邑,支孙遂以为氏。
”古代有个邾国,亦称邾娄,系周武王封置的诸侯国,开国君主是帝颛顼的后裔挟,初都于邾(今山东省曲阜东南南陬村),于公元前614年由邾文公迁都于绎(今山东邹县东南纪王城),至鲁穆公时,以朱与娄合音为邹而改名为邹。
赵岐《孟子题辞》中所说“邾国至孟子时,鲁穆公改曰邹”即指此。
按孟子的生卒年代推算,邾国改为邹国约在公元前327年至公元前289年之间。
邹国于战国为楚国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又形成一支邹氏。
此即《说文解字》所云:“邹本邾娄国,改为邹,后以为氏,帝颛顼之后所封。
”据邹氏族谱及有关资料记载,邹氏早期主要是在其发源地附近即今山东省境内发展繁衍,至秦汉时期,有一支迁至范阳(即今河北定兴县西南城镇)后发展成为望族,故邹氏人以“范阳”为堂号。
西汉以后,范阳邹氏逐渐南迁,至河南邹坊,繁衍成为一大聚落。
汉代有邹廷,任襄阳(今属湖北)令,在当地安家,至东晋时,其后裔有一支徙居雍州(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北)。
西晋有新野(今属河南)人邹湛,少以才学知名,官至国子祭酒、少府,其子孙有一支徙居衡州(今湖南衡阳)。
东晋十六国时,由于战乱,中原士族大举南迁,邹氏有一批人随之渡江,定居于今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的一些地方。
唐初,陈政、陈元光父子奉命入闽开辟漳州,有中原邹姓将佐随从前往,后在福建安家落户。
据《十国春秋》载,光州固始(今属河南)人邹盘、邹勇夫于唐末从王审知入闽,勇夫镇守归化镇,“是时干戈日寻,而归化独晏然不被兵逐,人物蕃阜……了相遂家于其地”。
邹姓的起源和历史名人

邹姓的起源和历史名人
邹姓是中国常见的姓氏之一,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
据考证,邹姓源于古代的国家和部落名称。
古代的国家邹国是周朝时期的一个小国,位于今天的山东省邹城市一带。
而邹姓也就是由这个国家的名称演变而来的。
邹姓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知名的名人。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邹衍。
邹衍,字子思,是东汉末年时期的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
他出身于一个贫寒的家庭,但凭借着卓越的才华和勤奋的努力,成为了当时权势熏天的东汉末年的宰相之一。
他在政治上主张儒家思想,致力于改革和治理国家,被誉为“邹子思”。
除了邹衍之外,邹姓还有其他许多历史名人。
比如,邹忌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位军事家和谋略家,他以“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而闻名于世。
此外,邹阳是东晋时期的一位文学家和文化名流,他是“七子之一”,并且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思想深度而受到赞赏。
在现代,邹姓也有一些杰出的名人。
比如,邹市明是中国著名的拳击运动员,他曾获得过奥运会的金牌,是中国拳击界的代表人物之一。
此外,邹容是中国的一位著名的革命烈士,他在辛亥革命期间为中国的独立和民主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总结起来,邹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国家和部落名称,而在中国历史上,邹姓也有许多知名的名人,他们以其杰出的才华和贡献
而闻名于世。
无论是古代的政治家和文学家,还是现代的拳击运动员和革命烈士,他们都为中国的历史和社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展现了邹姓人才辈出的特点。
邹姓的来源,姓邹的名人百家姓

邹姓的来源邹姓是中国姓氏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姓氏,据统计中国人口中姓邹的人口占比是比较高的。
那么邹姓的来源和背后的含义是什么呢?邹姓来源邹姓的来源比较复杂,有些说法是源于1.78万公顷的“邹国”土地,有些说法则是源于古时候的邹国国君。
而真正能够得到认可的说法是源于古代部落名称“邹氏”。
据考古学家的调查,在中国战国时期之前的商周时期,当时金商贸易兴旺,各地部落间经常互相往来。
而在其中的一个部落当中,就有一位名叫“邹”的部落头领,后经过多年的演变,便逐渐演变成了今天常见的邹姓。
邹姓的意义在古代,姓氏并不仅仅是一个人的代表,更多的是代表着整个家族或部落的集体意义。
而邹姓作为古代部落名称的演变而来,也背后蕴含着一些深层的意义。
首先,邹姓代表的是某个部落或家族的威望和权威。
在古代,部落打仗的时候,会以部落的名义出征,而邹姓作为名称的来源,也代表着该部落的威望和权威。
其次,邹姓也代表着勇敢和顽强的精神。
在古代的战争中,常常需要勇士们豁出去,奋不顾身的上前,而邹姓的来源也代表着这种勇敢和顽强的精神。
姓邹的名人虽然邹姓不像一些大姓那样可以追溯到古代,但是邹姓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同样是非常丰富的。
在历史长河中,姓邹的许多名人都为中华文化和科技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邹韬奋:出生于山西省吕梁市,中国近现代著名的小说家、评论家、编译家,代表作品《吕梁红太阳》。
•邹容:生于福建省南安市,著名的历史学家、比较文学家、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文化专家,主要代表作品为《文学的命运》。
•邹韬奋:出生于山西省吕梁市,中国著名物理学家,被誉为现代中国物理学之父。
•邹忠志:出生于辽宁省大连市,著名企业家,创建了中国著名的物流企业——顺丰速运。
姓氏之后的文化底蕴通过对于姓氏来源及语义的解释可以看出,一个姓氏所代表的不仅仅是一个人的代表,更多的承载着家族或者更大的群体文化的底蕴。
对于姓氏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刻的了解正史、野史中的各种文化、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问题,并能够从中找到我们自己的文化基因。
姓氏文化:邹姓

姓氏文化:邹姓邹姓,中国姓氏之一,在当今中国姓氏中排行第六十七位。
当代邹姓的人口450万,为全国第六十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35%。
姓氏来源1、出自姒姓,为越王勾践驺氏之后所改。
据《史记·东越传》所载,闽越王无诸及越东海王摇,皆为越王勾践之后,姓驺,据有关学者考证,驺亦作邹。
2、出自子姓,为商纣王微子启之后,以邑名为氏。
据《史记·殷本记》及《元和姓纂》所载,邹氏为商纣王微子启的后代。
公元前11世纪周平公把商的周围地区封给殷纣王庶兄微子启,建立宋国,建都于商丘,其后三朝采食于邹邑,其第五世孙叔梁仡以邑名“邹”为姓,称为邹氏。
所以称此支为山东邹氏。
3、出自曹姓,为颛顼帝后裔挟(曹姓)之后,以国名为氏。
据《说文解字》及《姓氏考略》所载,上古时有邾娄国为颛顼帝后裔曹挟所建,战国时鲁穆功改邾娄国为邹国(今山东省邹平县)。
后来邹国被楚国所灭后有邹氏,亦称之为山东邹氏。
4、出自蚩尤之后,以地名为氏。
据《拾遗》所载,黄帝在打败蚩尤以后,迁其遗民至邹屠,其子民根据地名命名为邹屠氏,后简为邹氏。
5、出自其他民族有邹姓。
今满、回、土家、苗等族均有此姓。
迁徙分布先秦时期,邹姓的活动主要在山东地区。
秦汉以后,邹姓很快迁到河南,湖北地区。
三国两晋时,邹姓已挺进到陕西,南下渡长江入湖南、浙江、江西、安徽等地区。
唐朝时二次中原南下大移民,江南,福建、广东等地的邹姓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宋元明期间600余年,邹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除了人口急剧增加以外,其人口主要由北向南和东南迁移。
全国重新形成了以赣闽为中心的江南邹姓人口聚集区。
清朝初期邹姓进入了台湾地区。
邹姓有下面几个来源:第一,出自曹姓,是颛顼帝的后裔曹挟之后。
西周初年,周武王分封颛顼后裔曹挟建立了邾娄国。
战国时,鲁程公改邾娄国为邹国。
邹国后来为楚国所灭、邹国遗民便以邹为姓。
邹国在哪里呢?今天山东的邹平县。
邹国后裔最后繁衍成了山东邹氏。
第二,出自子姓,是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之后,以邑名为氏。
邹姓典故

邹姓系承颛顼传自邾娄宋国关于邹姓的姓源,有两段记载可循:其一,为《姓氏考略》上面所说的:“邹本邾娄国,改为邹,后以为氏,帝颛顼之后所封,望出范阳。
”其二,则为《姓纂》所说的:“子姓,宋愍公之后正考公食采于邹,生叔梁纥,遂为邹氏,齐有邹衍,邹忌。
”由此可见,邹姓主要有两个系统,一系是传自大约3000年以前春秋时代的邾娄国,另一系则源于同一时期的宋国。
邾娄国,也就是邾国,是周武王伐纣而得天下之后,封给古颛顼的后裔的采邑。
他们是附庸于鲁国,到了战国时,被鲁穆公改号为邹,后来却被楚国所灭,颛顼的子孙分散各地,就纷纷以故国的名称为氏,有的姓了邹,有的却把原来的“邾”字去邑留朱,以朱为姓。
因此认真的追溯起来,3000年前的邹姓和朱姓,都是源自同一祖先颛顼帝的一家人呢。
宋国,根据《史记殷本纪》的记述,则是殷商的后代,他们也是在纣王亡国之后,被周武王封在宋地,以奉殷汤之祀。
后来宋愍公的后代正考父食采于邹,传到叔梁纥的时候,就以国为氏,这一家人就姓了邹,接下来齐国的名士邹衍和邹忌,都是这一家的子孙。
发源于宋国的邹姓,根据《姓纂》的记载,则似与孔氏有极其密切的关系,因为,《史记孔子世家》指出,孔子的六世祖是孔父嘉,而孔父嘉的父亲即为上述食采于邹的正考父,如此一来,则后来的邹姓与孔姓岂非很显然地系出一源?不过,《姓纂》上记述梁纥开始以邹为姓,而《史记》又说孔子之父为叔梁纥,这一点就有点令人搞不清楚了。
然而,无论如何,孔氏是源自殷商的子姓,邹姓也是奉殷汤之祀的宋国后裔,则其同出一源自然不成问题,不但如此,以邹姓来说,出自邹国的邹姓,固然标明为颛顼之后,源自宋国的邹姓,也仍然是颛顼的后代,因为建立宋国的是殷汤之后,而殷商也是颛顼的子姓后裔。
说来说去,邹姓尽管有两个主要的系统,但推溯到最初,大家还是同一来源呢!两个系统的邹姓,在血统方面实际上并无分别已如上述,但是他们的发源之处,却有不同——源自邹国的邹姓是发源于现在山东省的邹县东南一带,源自宋国的邹姓,则是发源于河南省商丘县一带,从这一点也可看出,早在周代初年,颛顼帝的后裔,已经遍布了河南至山东的一大片地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邹姓源于孔,孔子乃本家
《邹氏族谱》阅后感(3首)
作于1991年3月
在《百家姓》一书史料中,“邹”姓排序列为第67位,虽非大姓氏家,但源远流长,人才辈出。
余刚收到一位堂叔从台湾新竹寄来刚出版的《邹氏族谱》。
拜读本家族谱,感慨犹多。
饮水思源,情思缕缕;寻根问祖,实证篇篇。
余按邹氏世系源流脉络以及后裔分布统绪,整编出图文系列专集《承家之履》(共四大册),并诌得拙诗若干。
兹择其感赋三首如下:
一
读罢我家族谱文,几多世系几多分。
应知曼父方为祖,食邑邹城播子孙。
(注)
二
文明始祖开华夏,姓氏千家万代公。
族谱今朝方识认,原来邹孔脉相同。
三
先灵已去后生来,又踏江山放眼开。
莫道邹家我姓少,相传代代出人才。
【注】东周周定王时(公元前606-585年),鲁国昌平大夫孔叔梁纥受封于邹城(今山东泗水县南60里,但非原有邹国所在地),配施氏生九女而无一男,妾生一男,取名孟皮,自幼足疾。
纥忧心后嗣难盛,遂另立同宗孔正樨次子孔曼父为嫡嗣(纥的唯一嗣子),要其到邹城官宅与孟皮同居,并命他们用食邑“邹”为姓,改孔为邹。
由此邹曼父成为华夏邹姓始祖。
后纥告老还乡,续娶颜氏,生子仲尼(即孔子),仍袭姓孔。
由是可见,邹曼父乃邹姓始祖,实与孔子谊属同父异母之兄弟也。
据《礼记》记载:孔子少孤(生母颜氏早卒),不知父墓所在,乃问于仲氏(即邹曼父的生母,纥安葬时,仲氏曾送殡登垅)。
后孔子将生母颜氏迁葬于曲阜之东防山(即位于今山东泰安市区27公里),与生父纥合葬一起。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记载:“邹曼父之母,诲孔子父墓。
盖实录也。
”
上述来源之说,绝非冒认,妄自附入,故乱统绪,实有参证,不可旁移。
对照我国历代纪元,自华夏五帝始代黄帝起(公元前2550--前2140),邹氏开姓始祖邹曼父为纪元第48代;孔氏开姓始祖孔父嘉为纪元第42代(即孔姓早于邹姓六代)。
邹氏开姓后,源远流长,绵绵瓜瓞,初期繁衍于原居住地鲁国,后北迁齐国(均属山东)。
战国及汉代初期,邹姓枝荣叶茂。
至晋代,邹姓宗枝衍派,绵延不已,从山东至河北、河南等地,尤以河南邹坊为一大聚落。
后因戎胡异族扰乱,土族世家南迁大江南北,多聚居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开疆辟土,安土乐居。
其中后裔河南范阳支系辗转入闽(入闽邹姓始祖邹勇夫定居福建邵武府泰宁县)。
南宋25岁状元邹应龙(纪元第108代、邹姓60世)之后裔支系,从福建泰宁县迁至广东大埔邹坑;后裔邹文所(纪元第113代、邹姓66世)从邹坑迁至梅县程乡白沙坪龙文堡(即记为梅县邹姓一世),十世邹奇辉(纪元第122代)由梅县龙跃塘迁往南口赤水村,成为赤水邹姓开基祖。
当今赤水邹姓辈份“邹延X”为纪元第132代、邹姓第85世;目前最幼辈份子孙起名“邹X寿”为纪元第135代、邹姓第88世。
综上所述,我的故乡广东省梅县南口镇赤水村之邹姓,其迁徙先后,龙脉由来,概而括之,结论即为:
山东(泗水)—---河南(荥阳)—---江西(乐安)—---福建(泰宁)—---广东(大埔—梅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