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地层划分与对比

合集下载

2-1地层划分与对比

2-1地层划分与对比

最大厚度1255m。
冲击扇
灰绿、灰紫色安山岩、安山质熔角砾
集块岩,夹紫红色泥岩、砂岩薄层。 最大厚度500m。
紫红色泥岩,黑色页岩、砂岩、粉砂岩,
浅水湖泊 河流体系
底部为凝灰质砂砾岩。最大厚度500m。 冲击扇
第 二 裂 陷 阶 段
第一裂 陷阶段
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
盆地基底
滦平盆地充填序列及构造阶段演化图
• 等时面还可以在地震反射剖面上确定。反 射界面具有等时性,同一反射界面的反射 波有相同或相似的特征,沿横向对比追踪 出同一反射界面的反射,就是实现了等时 面的对比
2、沉积旋回的确定
沉积旋回是指在地层剖面上,相似的岩性在纵 向上有规律地重复出现的现象。
规律地重复指标:岩石的颜色、岩性、结构、构 造等
发生、发展到结束全过程的沉积。
CⅧ
CⅨ
3、三级旋回是形成油层组的基础。 CⅩ 园 部 CⅪ
CⅫ
CⅩⅢ

组 部 CⅩⅣ
沉积特征
层 序 样 式

沉积组合
积 体

构 造 活 动
湖 平面 高频变化曲线 上升 下降
进总 积体 型
扇三角 洲平原
粗陡 粒坡 型
抬强 升烈
扇三角洲平原
扇三角洲
进端前缘
总 体 进 积 远端前缘 型
嫩江组五段(Kln5):本段 上部为泥岩,中、下部为 砂泥岩互层,在大庆油田 上出露不完整。其底界定 在泥岩低电阻值处。
• 地层对比首先是标准层的对比。在剖面上 标准(志)层越多,分布越普遍,对比就越 容易进行。有的标准(志)层分布范围小, 岩性或电性不太稳定时,可以选作辅助标 准层,或作为小范围标准层。
手段:利用岩石的颜色、成分、结构、沉积构造和旋回 性等特征进行岩性分层,进而作井间地层的对比。

第二章地层层序及特点

第二章地层层序及特点

第二章地层层序及特点实习区柳江盆地地层属于华北型,除普遍缺失上奥陶统、志留系、泥盆系、下石炭统、中下三叠统、白垩系及第三系之外,其它时期地层发育较好,出露较全,各地层单位划分标志清楚,化石较丰硕,地层特点具有必然的代表性。

全区范围内出露的地层有上元古界青白口系,下古生界寒武系和中下奥陶统,上古生界中上石炭统和二叠系,中生界上三叠统和侏罗系,和新生界第四系(表1-1)。

各时期沉积地层散布占本区总面积的2/3左右,其中第四系散布最广,中生界次之,其它时期地层零星散布。

现自老而新分述如下。

第一节元古界青白口系(Qb)青白口系(Qb)在实习区包括长龙山组和景儿峪组。

形成于至今800 Ma~1000 Ma。

层型命名于北京西北约50km之青白口。

1.长龙山组Qbc该组是本区内最老的沉积地层,沉积不整合覆于上太古界绥中花岗岩之上,要紧散布在盆地的东部张岩子—东部落和南部鸡冠山等地,以张岩子村西剖面最好,厚度91m。

下部为灰白色厚层状粗粒长石石英砂岩,底部含砾石,海成波痕和交织层理发育,含海绿石。

上部为紫红色、褐黑色、黄绿色页岩夹蛋青色、紫红色泥岩。

由两个砂岩—页岩韵律组成。

属典型滨海相至浅海相沉积。

2.景儿峪组Qbj景儿峪组最初命名地址在河北省蓟县城北景儿峪村,散布与长龙山组大体一致,在李庄村北出露较全,厚度38m。

本组岩性由碎屑岩、粘土岩过渡到碳酸盐沉积,具有海侵沉积特点,与长龙山组整合接触。

其分界标志层是以其底部黄褐色或带铁锈色的中细粒铁质(含海绿石)石英砂岩。

底部为黄绿色、黄褐色中—细粒含海绿石石英砂岩。

中部为紫红色、黄绿色薄层状泥岩夹钙质泥岩,水平层理发育。

上部为蛋青色中—薄层泥灰岩夹薄层紫红色泥岩,泥灰岩细腻性脆,易于识别,是本组与上覆府君山组分界的标志。

其底部中细粒长石石英砂岩具大型浪成波痕,海相特点明显,因此本组属滨海相至浅海相沉积。

第二节下古生界Pz1本区古生界地层发育良好,与华北广大地域极为相似。

第二章地层对比和划分

第二章地层对比和划分

它能在已确定油层组界线的基础上,配合次一级旋回特征划分 砂层组和单油层。
C建立标准剖面
油田(藏)综合柱状剖面图就是该油田(藏)的标准剖面。 它是进行油层划分对比的标尺和依据,是全油田进行新井分 层和全区统层的标准。
从几口钻遇油层较全、录井取心资料和测井资料丰富的井中, 挑选有代表性的油层组合汇编成综合柱状剖面图
§1 地层对比
(5)某些矿物的热释光
油藏地质研究
碎屑矿物如石英等受热激发时,以光的形式释放出 的聚集的部分能量特性作为对比标志。
热释光现象分为天然热释光和人工热释光两种。
§1 地层对比
油藏地质研究
二、油层对比
1.油层对比的概念
在邻井之间和研究区范围进行油层的横向连续性追踪。 油层对比是研究油层空间展布和连通情况的基础。
常见标志层: 碎屑岩中夹有的致密薄层灰岩、稳定泥岩、油页岩或化石层; 碳酸盐剖面中石膏夹层或泥岩夹层; 冲积沉积中的煤层、古土壤层、火山灰等; 含有特殊矿物的地层; 上下层段间某种特征(地层水矿化度、放射性物质含量)的差异
§1 地层对比
油藏地质研究
b.岩性及岩性组合
岩性特征:岩层的颜色、成分、结构、构造等岩石学特征,它们都是沉积环境 的物质反映。
由若干相邻的单油层组合而成。同一砂层组 的岩性特征基本一致,其上下应有较为稳定 的隔层分隔。
由若干油层特性相近的砂层组组合而成。 其顶底应有较厚的泥岩作盖层和底层,并且 分布在同一岩相段内,其岩相的顶底即为油 层组的顶底界。
由若干油层组组合而成。同一含油层系内 油层的沉积成因、岩石类型相近,油水特征 基本一致。含油层系的顶、底界与地层时代 的分界线基本一致。
§1 地层对比
油藏地质研究
b.地震

2-1油藏流体的物理性质

2-1油藏流体的物理性质
(2)温度的影响:温度↗粘度↘ (3)溶解气的影响: Rs↗粘度↘ (4)压力的影响:P<Pb,P ↗粘度↘ P>Pb,P ↗粘度↗
P=Pb,粘度最小
§2-4 天然气的高压物性
一、天然气的压缩因子 二、天然气的体积系数 三、天然气的压缩系数 四、天然气的粘度
一、天然气的压缩因子
不计分子的体积
(1)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CnH2n+2 环烷烃:碳链:单键、环状链;分子式:CnH2n 芳香烃:分子中具有苯环结构。 少量其它化合物,如氧、硫、氮等的化合物:沥青、 脂肪酸、环烷酸等。
2. 石油馏分:
汽油(C4~C10); 煤油(C ~C12); 柴油(C13~C20);
11
润滑油(C21~C40);残渣(C41以上);
3. 石油的分类
不计分子间作用力 分子间为弹性碰撞
PV理想 nRT
(2) 实际气体状态方程
PV实际=ZnRT
Z= V实际 V理想
Z-压缩因子
压缩因子的物理意义?
二、天然气的体积系数Bg
(Formation volume factor of natural gas)
定义:一定质量天然气在地下的体积与其 在地面标准状况(20℃,0.1MPa)下的体积 之比。 V
u Boi Bo
Pb
P
地面
Vs =1m3
Vs Rs
Vs Rsi
三、地层油等温压缩系数Co: (Isothermal Compressibility of oil)
定义:温度一定,单位体积地层油的体积随 压力的变化率。 1 Vof Co 1 MP a V P
of
一般用某一压力区间的平均压缩系数表示, 如Pi与Pb之间: 1 Vob Vof 1 Bob Boi Co Vof Pb Pi Boi Pi Pb Vof—高压下体积

地层层序

地层层序
鄂尔多斯盆地地层的划分

一、地层层位的划分

二、特殊岩性的电性特征 三、古生界地层主要标志层
一、地质层位的划分
界 系 统 上白垩统 (K2) 泾川组 (z6) 白垩系 (K) 中 上侏罗统 (J3) 生 界 侏罗系 (J) 中侏罗统 (J2) 下侏罗统 (J1) 上三叠统 (T3) 三叠系 (T) 中三叠统 (T2) 下三叠统 (T1) 上二叠统 (P3) 上 古 生 界 石炭系 (C) 泥盆系 (D) 志留系 (S) 奥陶系 (O) 寒武系 (E) 上石炭统 (C3) 中石炭统 (C2) 下石炭统 (C1) D3、D2、D1 S3、S2、S1 上奥陶统 (O2) 下奥陶统 (O1) 马家沟组 (m) 马 1-马 10 (一般未钻探到) (缺失) (缺失) 本溪组 (b) 二叠系 (P) 中二叠统(P2) 下二叠统(P1) 下白垩统 (K1) 罗汉洞组 (z5) 环河组 (z4) 华池组 (z3) 洛河宜君组 (z2+1) 芬芳河组 (f) 安定组(a) 直罗组 (z) 延安组 (y) 富县组 (f) 延长组 (y) 纸坊组 (z) 和尚沟组 (h) 刘家沟组 (l) 石千峰组 (q) 石盒子组 (h) 山西组 (s) 太原组 (t) 盒 1-盒 8 山 1-山 2 长 1-长 10 延 1-延 10 (少见) 组 小组 备注
K6:该层位于马 五2下部,岩性为 褐灰色、浅棕灰色 细粉晶云岩,岩性 纯,厚3.2——6米。 具残余鲕粒结构。 岩心出筒常呈薄饼 状,水平层理十分 发育。并见大量毫 米级条板状石膏假 晶(已被方解石交 代),部分云岩见 灰化斑点。
K7:位于马五41 底部,岩性为灰绿 色、浅绿色泥灰岩, 间夹深灰色云质泥 岩,厚0.8——1.4 米,一般1.0米。 该段凝灰岩较硬, 岩屑呈长条状。镜 下鉴定为流纹质玻 屑凝灰岩,见拉长 状气孔。火山碎屑 含量较K5标志层 凝灰岩含量高,碳 酸盐化作用强,呈 中性。这有别于 K5标志层。

地层测试2-1

地层测试2-1
成分分析
教材67
三、钻柱测试压力资料的解释和应用
优点: 地层动态条件下 取得,静态方法不能 比拟。
不足: 测试器在井下停留时间不能过长,因此所取资料也存在一 定局限性。 低渗?
教材67
高渗?
三、钻柱测试压力资料的解释和应用 1、应用原理及条件
压力恢复和降落曲线 –直接读取
教材67
基于压力恢复的基本公式
稳定时间:24小时/日产
教材67
3、地层条件下的流体样品
通过取样器取得地层条件下的流体样品(终流 动结束前取样)
取样器
实验室PVT分析:压力、体积、温度 实验室成分及含量分析:流体类型、含量、成分等
测试工具下井, 压力升高至钻井液 静液柱压力。 初关井压力 初始 静液柱压力 初流动 结束压力 初流动开始压力 测试器起出, 压力逐渐降低 静液柱压力
终流动开 始压力

测试阀
第二次开井
旁通阀
封隔器
E1--终流动开始压力:压力迅速下降 至E1点(E1应与C2近似),然后,流体 开始第二次流动。
筛管
教材66
1、压力(特征)卡片
终流动结 束压力

测试阀
旁通阀
封隔器
体从地层流入钻杆,压力上升,最大 达到E2点压力。 取样器取流体样品
E2--终流动结束压力:开井后,流
第一节
地层测试
地层测试简介
中途测试--裸眼井 完井测试—套管井 油气井测试—生产井 常用钻柱测试
一、测试类型
二、测试方式
电缆测试
第二章
第二节
地层测试
钻柱测试
测试工具 测试过程—四个过程 油气井测试—生产井 压力特征(卡片)资料—掌握

地层划分

地层划分

地史与大地构造一、地史(一)地质年代地质年代又称为地质时代,是指各种地质事件(如地层的形成)发生的时代和年龄,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地质事件发生距今的实际年数,称为绝对地质年代。

二是指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称为相对地质年代。

1、绝对地质年代绝对地质年代,又称为同位素地质年龄,单位以百万年计。

它是依据岩石中所含放射性元素及其蜕变产物的比例,用衰变常数(半衰期)进行计算和确定。

2、相对地质年代相对地质年代是依据地层形成的顺序和生物演化规律的原理来划分和确定,分别叫做地层层序律和生物层序律。

(1)地层层序律沉积物的形成是由下而上一层一层的叠置起来的,先沉积的在下面,后沉积地在上面,沉积岩层这种正常的层序关系,反映了沉积历史的先后,具有下老上新的相对关系,称为地层层序律。

地层层序律只能确定岩层的相对新老关系,而不能解决地层归属及不同地区地层时代对比问题。

沉积岩的正常层序(2)生物层序律地球上的生物,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而且生物的进化是不可逆的,也就说任何一种生物一经灭绝,在以后的演化过程中,绝对不再重复出现,同时生物演化的历史,又使生物不断适应生活环境的过程。

在不同环境的地质历史时期,必定有不同的生物种属和生物群,所以地质年代越老的地层,保存的生物化石越低级简单,地质年代新的地层,保存的生物化石越高级复杂,称为生物层序律。

利用生物层序律就可以确定地层时代的归属和不同地区地层时代的对比问题。

生物演化系谱3、地质年代表通过对全世界各地区地层剖面的划分和对比,综合岩石同位素年龄测定和古生物研究资料,结合我国实际,将地球发展演化的历史,按从新到老的顺序,进行系统性的排列,编制而成的年表,称为地质年代表。

地质年代表的内容包括了地质年代划分的顺序、名称、代号和绝对年龄,以及历次重大构造运动和生物演化规律。

它简明扼要地反映了地壳发展的主要特征,便于地质工作对比应用。

(二)地层单位地层是地壳发展过程中,先后形成的具有一定层位的层状或非层状岩石的总称,是一定地质年代内形成的各种岩石。

准噶尔盆地中部1区块清水河组二段地层划分与对比研究

准噶尔盆地中部1区块清水河组二段地层划分与对比研究

清 水 河 组是 白垩 系沉 积 的 第一 套 地 层 , 上覆 与 地 层 呼 图 壁 组 为 整 合 接 触 。 区域 上 清 水 河 组 底 部 砂 岩 多 为 含砾 砂岩 , 粒 较 粗 , 呈灰 色 一浅 灰色 , 颗 色 有 时因含 油而 略呈褐 色 , 下 伏地 层沉 积在颜 色 、 性 与 岩 及 电性 上 具 有 明 显 差 异 , 心 观 察 能 看 到 明 显 的 冲 岩 刷 面 , 映 出与下 伏地 层 的不整合 接触 关 系 , 此是 反 因 划 分 白垩 系与侏 罗系 时的重 要标 志 。以 Z 4井 为 例 , 该井 40 0 0— 4 2 m 为 浅 灰 色 一 灰 色 粉 砂 岩 、 砂 05 细 岩 、 砾 不等 粒 砂 岩 、 砾 岩 夹 薄层 灰 色 、 绿 色及 含 砂 灰 棕 褐 色泥 岩 , 自下 而 上 总 体 为 粗 一 细 一 粗 的 旋 回变 化 特征 。 电性 上 自然 电 位 呈 钟 形 一 漏 斗 形 负 异 常 , 自 然 伽马 呈低值 微 齿钟形 、 斗和 箱形 , 漏 电阻 率 表 现 为
回 。
21 .
2 清 水 河 组 地 层 特 征 研 究 收稿 日期 :0 1 6 9 2 1 —0 —0
腹 部 地 区 清 水 河 组 二 段 地 层 厚 度 总 体 变 化 不 大 , 20 在 0 m ̄ 3 0 之 间 。 据 前 人 清 水 河 组 高 分 辨 0m 根 率 层 序 地 层 特 征 研 究 方 面 的 成 果 , 水 河 组 二 段 总 清 体 为 一 个 自下 而 上 水 体 明 显 变 深 的 非 对 称 长 基 准 面 旋 回 ( C), 性 表 现 为 粗 一 细 的 韵 律 变 化 , 一 退 LS 岩 为 积 湖 进 的 沉 积 旋 回 ( 2 。 旋 回 进 一 步 可 划 分 为 两 图 )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到目前为止,在世界范围内,任何现代化的、高科技的手段,都无法取代 地层与油层划分与对比的方法。这是因为地下地质情况是千变万化的,目 前人们还不能通过简单的、机械的、计算的方法去完成。只有运用大量的 (多方面)、直接的(岩心)、间接的(地球物理勘探)资料,经过综合、 分析、化验、对比才能完成。因此,地层与油层划分与对比又是一项艰难、 复杂的工作。
二、地层对比的步骤 (以岩性-测井曲线对比法为例)
(一)对比标志: 1、等时面 2、沉积旋回 3、特殊岩性层段
1、等时面的确定
现代沉积或古代沉积都证实了陆相和海相之间存在着横向联系。粗碎屑沉 积在横向上逐渐变成细粒沉积,进而过渡到碳酸盐沉积。岩体内部的岩性 界面可以平行或穿过等时面。为了要正确对比地层,必须首先确定等时面, 指出它们在总的地层层序中的位置。不坚持时空概念就不可能进行正确的 地层对比。 时间场:由时空函数t=t(x,y,z,)所确定的时间t的空间分布,称之为时间 场。 等时面:将时间场中时间值相同的各点连起来,构成空间一个面,称之为等 时面。 从理论上讲,年代地层单位之间的界限应为等时面,确定等时面最有效的是 年代对比方法,它包括古生物的,同位素年龄的,构造运动的(区域性不整 合),古地理的(海陆变迁),以及古地磁和古气候等方法.其中以古生物(或 生物地层)的方法最有成效.
地层单位
第四纪 下 白 垩 统
(K1)
充填序列
地层特征
现代松散堆积物
沉积环境
山麓堆积 扇三角洲 浅水湖泊 河流体系 冲击体系
构造演化
西 瓜 园 组 (J3K1x) 张 家 口 组
(J3z)
为一套以砾岩、砂岩、粉砂 岩及泥岩、页岩、泥灰岩为 主的沉积,具很强的旋回性。 最大厚度2500m。
第 三 裂 陷 阶 段
构造对比
利用地层之间的构造接触关系,例如不整 合和假整合标志,因其具有区域特征,可用 来划分地层和进行对比。 地壳运动的结果必然引起沉积条件的改变 和古生物特征及其组合的变化,因此利用不 整合面划分和对比地层,实质上与重矿物法、 古生物法是一样的,它可以作为分层和对比 的依据之一。
尽管油层对比所应用的方法和区域地 层对比基本相似,但由于油层对比的单 元较小,古生物、重矿物等在地层剖面 上的小段内变化不显著,难以作为对比 标志。 因此,油层划分与对比应是在地层 界线及标准层的控制下,根据岩性、电 性所反映的岩性组合特征及厚度比例关 系作为对比的依据。
地震反射特征进行地层对比
手段:根据这一特征, 沿横向对比追踪出同一 反射界面的反射,也就 是实现了对同一地质界 面的对比,反射波对应 的地质层位是根据钻井 资料和地质资料来标定 的。当地层发生错断或 尖灭时,地震剖面上反 射同相轴也会相应地发 生错断和中止,而且在 断面处可能伴随一些异 常干扰波。地震反射波 的记录可以在长距离内 追索一个地层界面或构 造层面,建立良好的对 比关系。
庄海4x2
庄海8
NmⅡ油顶
NgⅠ油顶
Ng底 Es底
岩相对比法
用于:岩性和厚度变化剧烈、有不整合以及经受过强烈构造运动的地区, 或在井眼稀少的情况下 。 依据:在同一时间的层段中,相邻井所处的沉积环境是相近的,在成因 上是相互联系的。 手段:要观察与收集岩心的环境标志,建立微相剖面,并且利用能反映 岩性组合特征的曲线,划分地层层段,进行井间岩相剖面的对比。
中 侏 罗 统 (J2)
后 城 组
(J2h)
髫髻 山组
(J2t)
第 二 裂 陷 阶 段
九龙 山组 新太古界
紫红色泥岩,黑色页岩、砂岩、粉砂岩, 河流体系 底部为凝灰质砂砾岩。最大厚度500m。 冲击扇 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
浅水湖泊
第一裂 陷阶段
盆地基底
滦平盆地充填序列及构造阶段演化图
二级旋回
是在盆地的沉 降与抬升背景 上所形成的次 一级旋回。一 个一级旋回包 含多个二级旋 回。二级旋回 间沉积相类型 有明显变化或 不整合,二级 旋回是形成该 层系生储组合 的基础
第二章 油层划分、对比与评价
1、油气田地层对比 2、碎屑岩油层划分与对比 3、碳酸盐岩储集单元对比 4、油层对比成果 5、油砂体与油层评价 实习一 油层细分与对比
第二章 油层划分、对比与评价
油气田投入开发后,油气田的开发方案设计、油气储量计算、层系、井网 调整、油田开采动态管理(分层采油、分层注水、分层配产、分层测试、 分层压裂、分层堵水、分层酸化……)等都是在地层、油层划分与对比结 果的基础上进行的 。地层、油层的划分与对比方法,是油气勘探地质工作 者和油气田开发地质工作者及油气田勘探、开发管理工作者的基本功。
岩性对比
依据:沉积成层原理以及在沉积过程中相邻地区岩性的相似性、岩性变化的 顺序性和连续性原理。
手段:利用岩石的颜色、成分、结构、沉积构造和旋回性等特征进行岩性分层,进 而作井间地层的对比。
柯克亚深部凝析气藏卡拉塔尔组三个油气组划分与对比
测井曲线对比
岩性变化必然导致测井曲线的差异。 依据:根据同层相邻井曲线的相似性,或根据几个稳 定的电性标志层作控制,且考虑到相变来进行的。 优越性:它提供了所有井孔全井段的连续记录。更重 要的是,它的深度比较正确,并能从不同侧面反映岩层 的属性。 常用的对比曲线:视电阻率曲线和自然电位曲线(标 准测井或对比电测,比例尺1:500)。此外,自然伽玛 曲线、中子测井曲线果等也提供了很有价值的材料。
1)不整面或整合面
2)稳定的岩性段
在岩性上或者测井曲线上容易识别,分布广 泛、岩性稳定的、常见的时间标准层: 膨润土层:测井曲线为高电阻率,高自然伽玛 值; 碎屑岩中夹有的致密薄层灰岩:高电阻率值; 煤层:高电阻率,高自然伽玛值; 薄的黑色页岩层:地质录井标志明显,梳状电 阻率曲线特征; 碳酸盐岩剖面中某些石膏夹层和泥岩夹层:泥 岩或页岩为低电阻率和高自然伽玛; 碎屑岩剖面中夹的稳定泥岩段:低电阻率和高 自然伽玛。
第一节
油气田地层对比
一、地层对比的依据及方法综述 地层中的岩性变化,岩石中生物化石门类、科、属 的演变,岩层的接触关系以及岩层中含有的特殊矿 物及其组合等等,它们都客观地记录了地壳的演变 过程、涉及范围和延续的时间,这为分层以及把油 区内相距很远的地层剖面有机地联系起来提供了可 能性与现实性。
地层对比方法很多,包括: 岩性对比、 测井曲线对比、 地震反射特征对比、 岩相对比、 古生物组合对比、 重矿物组合对比、 构造对比
大庆长垣白垩系下统(K1)嫩江组的划分
嫩江组一段(Kln1): 为一粉砂岩、泥岩间互沉积, 电阻、自然电位显示都明显。 顶界定在标准层以下约 40m含介形虫泥岩结束,电 阻开始升高处。 底界定在萨一组上部 三个黑色泥岩稳定小包开始。 自上而下,最后一个砂岩电 阻尖峰上 。
嫩江组二段(Kln2):本段 为一套以黑色泥岩为主的反旋 回沉积,电阻显示低平至顶部 约40m处出现箱状中低值电阻 (粉砂岩)。底部出现全盆地 均稳定的油页岩标准层,因而 底界定在自上而下油页岩的第 一高电阻尖峰上。
上 侏 罗 统凝灰岩、角砾凝灰岩,夹粗面 岩、流纹岩等。最大厚度778m。 上部:紫红色复成分砾岩,夹含砾砂岩、 砂岩透镜体。中部:灰紫、紫红色砂眼、 凝灰质砂岩,夹含砾砂岩透镜体。下部: 灰紫、紫红色安山质砾岩和复成分砾岩。 最大厚度1255m。 灰绿、灰紫色安山岩、安山质熔角砾 集块岩,夹紫红色泥岩、砂岩薄层。 最大厚度500m。 冲击扇扇三角洲 河流体系 冲击扇
二级 旋回
上 侏 罗 统 (J3)
灰紫色、灰绿色粗面质角砾岩熔 结凝灰岩、角砾凝灰岩,夹粗面 岩、流纹岩等。最大厚度778m。 上部:紫红色复成分砾岩,夹含砾砂岩、 砂岩透镜体。中部:灰紫、紫红色砂眼、 凝灰质砂岩,夹含砾砂岩透镜体。下部: 灰紫、紫红色安山质砾岩和复成分砾岩。 最大厚度1255m。 灰绿、灰紫色安山岩、安山质熔角砾 集块岩,夹紫红色泥岩、砂岩薄层。 最大厚度500m。 冲击扇扇三角洲 河流体系 冲击扇
地震反射特征进行地层对比
依据:不同地层具有不同的波阻抗(即岩石密度和速度的乘 积)。当相邻地层的波阻抗不同时,在分界面处便存在波阻 抗差,界面上发生波的反射,反射波的强弱与界面性质有关。 剖面上反射波同相位的连线称为反射波同相轴,同相轴的形 态反映了地下反射界面的起伏。同一反射界面的反射波有相 同或相似的特征,如反射波振幅、波形、频率和反射波组的 相位个数等。
嫩江组五段(Kln5): 本段上部为泥岩,中、 下部为砂泥岩互层,在 大庆油田上出露不完整。 其底界定在泥岩低电阻 值处。
地层对比首先是标准层的对比。显然,在 剖面上标准层越多,分布越普遍,对比就 越容易进行。有的标准层分布范围小,岩 性或电性不太稳定时,可以选作辅助标准 层,或作为小范围标准层。 等时面还可以在地震反射剖面上确定。反 射界面具有等时性,同一反射界面的反射 波有相同或相似的特征,沿横向对比追踪 出同一反射界面的反射,就是实现了对等 时面的对比
古生物对比
古生物对比是通过研究岩心(或岩屑) 剖面上生物组合的演变,根据古生物组 合划分地层单元。它是地层对比的有力 根据,在建立时间概念上的分层时是极 为重要的。
重矿物对比
重矿物对比与古生物对比相似,它 局限于取心井段,按重矿物组合的变 化分层。重矿物对比有助于对古地理 的了解,特别是对物源区的识别。
嫩江组三段(K1n3):本 段是泥岩与砂岩所组成的 3个反旋回沉积,自下而 上,电阻曲线均显示为由 低平而逐渐起伏,呈一斜 坡状。本段底部在2.5m视 电阻率曲线上显示两个稳 定小凸起,嫩江组第二段 上部分砂岩组显示为箱状 陡坎,嫩三段的底界定在 它们之间相对应的电阻低 值处。
嫩江组四段(K1n4):本 段为一套砂泥岩间互的多个 正旋回沉积,电阻曲线呈锯 齿状,岩性变化大,对比困 难,但下部岩性比较稳定, 并出现薄层钙质砂岩,可作 为局部井的辅助对比标志, 底界定在底部含螺蚌类化石 层以下。
如果说区域和油气田地层对比是确定地层层位关系 的对比,那么油层对比则是确定相同层位内的油气 层连续关系的对比。 油气田地层对比、油层对比是研究油田构造和储层 的基础工作,它们是油气田开发过程中经常研究的 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