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端午粽(教案)

合集下载

《端午粽》的优秀教案(精选

《端午粽》的优秀教案(精选

《端午粽》的优秀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教案选自小学语文教材第三册,《端午粽》一课。

教学内容包括:课文朗读、生字词学习、句子解析、课文理解及文化背景介绍。

详细内容涉及课文第一至三段,重点讨论端午节的由来、粽子的制作及其在端午节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端午节的传统文化。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生僻词汇和句子,掌握粽子的制作方法。

教学重点:课文朗读、生字词学习、句子解析、端午节文化传承。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粽子实物、教学挂图。

学具:课本、作业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端午节的传说故事,引起学生对本课的兴趣。

2. 课文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注意停顿、重音和语调。

3. 生字词学习:讲解生字词,让学生在课本上做好笔记。

4. 句子解析:分析课文中的难点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5. 粽子制作实践:分组进行粽子制作,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端午节的文化。

六、板书设计板书分为三部分:1. 课题:《端午粽》2. 生字词:写在课题下方,用不同颜色标注。

3. 课文结构:用简洁的图示表示课文的段落结构。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端午节小报制作。

答案要求:包括端午节由来、粽子的制作方法、民间习俗等内容,图文并茂。

2. 作业题目:课文填空。

答案要求: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相应的填空题。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了解更多关于端午节的文化知识,如赛龙舟、佩香囊等习俗,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生字词学习和句子解析2. 粽子制作实践3. 作业设计4.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详细补充和说明:一、生字词学习和句子解析1. 选择重点生字词: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挑选出需要重点学习的生字词,如“端、午、粽、艾、蒲”等。

端午粽子教案(优秀10篇)

端午粽子教案(优秀10篇)

端午粽子教案(优秀10篇)端午节粽子香的教案篇一一、活动目标1、引导幼儿了解端午节的一些风俗和来历。

2、幼儿用彩纸、软陶和绳子等手工制作粽子,让幼儿在动手过程中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3、手工制作粽子的过程中,引导幼儿注意保持桌面的干净,培养良好的活动习惯。

二、活动准备1、彩纸、绳子、软陶2、塑料盒、纸盘3、手工制作工具、辅助材料4、粽子实物三、活动过程1、教师出示实物粽子,引导幼儿观察外形,引出端午节。

激发幼儿手工制作粽子的兴趣。

(1)请小朋友看老师手上的是什么呢?你们吃过吗?(2)每年的端午节,我们都会吃粽子,哪位小朋友能说说你吃粽子的感受吗?(3)原来啊,小朋友们都喜欢吃粽子,粽子加上甜甜的红糖后更好吃了!2、那么你们想不想知道粽子是怎么做出了的呢?手工制作激发兴趣。

(1)端午节粽子,其实都是经过每个食品工人的包装而成的。

而我们家里的粽子都是大人包出来的。

(2)老师引导幼儿了解手工制作粽子的包法,讨论手工制作粽子的方法及要求。

3、教师手工制作包粽子,请幼儿仔细观看!4、教师一边讲解一边示范手工制作包粽子。

手工制作时注意动作放慢,难点之处要多讲几次。

(1)教师为幼儿分组,幼儿尝试自己手工制作粽子。

(2)按照详细步骤再次跟随教师一步一步制作。

5、幼儿制作完成之后,教师引导幼儿对自己的'作品做简单介绍。

6、将实物粽子分给幼儿品尝,大家一起感受节日的快乐。

四、活动总结展示结束,老师对端午节进行概括总结,让幼儿亲手将自己的手工制作品带回家与家长一起分享端午节的快乐,一起吃粽子。

语文端午粽教案篇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对阅读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会用恰当的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

因此,本文教学设计旨在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让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与生活实际相融合。

教学目标:1、认识“端午节、粽子、总是、糯米、中间、十分、鲜肉、带回去、知道、据说、纪念”等生字。

10.《端午粽》教学设计

10.《端午粽》教学设计

《端午粽》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端、粽”等13个生字,会写“午、节”等7个生字,学会“”2个偏旁。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端午节的习俗,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重点难点重点:识写生字,理解并积累词语、短语,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难点:读好长句子。

教学准备生字词卡片、PPT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端、粽”等13个生字,会写“午、节”等7个生字,学会“”2个偏旁。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生字词卡片、PPT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学习1、师:同学们,喜欢美食吗?老师来和大家玩一个小游戏,游戏的名字叫:看美食,猜节日。

游戏规则:小眼睛看图,小耳朵听题,猜出节日举手说,听明白吗第一幅图:小汤圆圆又圆。

(元宵节)同意吗?第二幅图:小月饼香又甜。

(中秋节) 猜对了!元宵节、中秋节是我们的传统节日,还有一个传统节日,这回我要反过来考考你们了,端午节,吃什么呢?都知道,一起说(吃粽子)。

2.生自由说端午节的习俗。

3.揭示课题并板书:端午粽。

4.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初读课文1.看拼音,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自由读,圈画生字。

把课后要求会认和会写的生字画出来,借助拼音读一读。

3.指名读课文,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会认字1.出示要求会认的生字: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2.识记生字。

(1)“粽、总”是平舌音,“端、间、分、念”是前鼻音,“肉”的翘舌音需要重点指导,注意声母“r”的发音。

(2)结合偏旁识记。

指导学生认识2个新偏旁“”,识记“端、粽”。

(3)熟字、部件方法识记。

“端、粽、节、总、据、念”6个形声字,可以引导学生交流各自的识字方法,几个合体字均可用部件加一加的方法识记。

“念”字的声旁是“今”,不要错看下面“心”字的一点,当成“令”。

(4)联系生活识记。

“米、豆、肉”3个象形字可以用联系实物的方式引导学生识记,让学生了解这3个象形字原来都是食物。

《端午粽》教案优秀8篇

《端午粽》教案优秀8篇

《端午粽》教案优秀8篇《端午粽》教学设计篇一教材分析:1、课文以儿童的口吻,以家庭过端午节吃端午粽的事由,向学生介绍了端午粽的由来、样式、色香味等,实际是一篇说明文。

课文贴近生活,能很好唤起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学习,了解这个中华传统习俗。

2、课文长句子较多,学生正确朗读有一定困难,且读好长句子是重点教学目标之一,应安排教学环节,给予足够的时间落实。

学情分析:读好长句子虽然有一定困难,但是通过三个单元的学习,学生还是有一定基础的,因此,要通过学生实践尝试,然后发现问题进行指导,不但要培养学生不读破句的能力,还要在这个过程中培养语感。

切不可采用范读简单的模仿来达到目标。

目标与重难点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知道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初步了解其来历及风俗习惯。

知道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激发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知道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初步了解其来历及风俗习惯。

知道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激发爱国情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过程设计一、复习引入,再现情境1.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端午粽》的字词,这节课我们先来做一个小游戏:找动物。

以小组为单位读词语,看看哪个小组读得准确。

(1)多媒体出示小动物的图片:熊猫、山羊、兔子……(2)小组派代表选择喜欢的小动物,每个动物后面隐藏一个本课的词语,小组同学认读词语,获胜小组得到相应的小动物图片。

2.师生共同齐读课文。

二、诵读课文,品味内容1、抓住重点语句,指导朗读。

(1)品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2)教师提出问题:结合第二自然段内容说一说。

外婆包的粽子是什么样的。

(3)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

(4)指导学生按照从外到内的顺序描述粽子的外形特点。

(5)词语填空读课文。

课件出示: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粽子是用________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________糯米,中间有一颗________枣。

教师追问:为什么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而不用“青的”“白的”“红的”?课件出示两个句子,朗读比较有什么不同。

《端午粽》教案范文(精选5篇)

《端午粽》教案范文(精选5篇)

《端午粽》教案范文(精选5篇)《端午粽》教案1一、活动目标1、引导幼儿知道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了解端午节包粽子的几种特有包法、名称。

2、引导幼儿初步学习包粽子的方法,能用缠绕、捆绑的方式包粽子。

3、幼儿能互相帮助,体验合作包粽子的乐趣。

本次活动的重点:了解粽子的来历和特点,学习包粽子。

本次活动的难点:能将粽子包好并捆紧。

二、活动准备1、有湿度的碎泥2、粽叶若干、橡皮筋3、范例、课件三、活动过程1、教师情境导入,引入今天主题,激发幼儿学习包粽子的兴趣。

(1)小朋友们,你们吃过粽子吗?吃过哪些形状的粽子?(2)教师出示课件,帮助幼儿了解不同形状的粽子。

我们吃过的粽子一般就是三角粽、还有四角粽以及团盘粽等。

2、教师出示课件,引导幼儿学习包粽子的方法。

(1)教师出示课件,引导幼儿观察粽子,看看粽子的外形和特点。

(2)教师拿出示范作品,小朋友请你们看,在粽子外面穿了一件外衣,你们知道它的外衣是用什么做成的吗?(3)以前,有一种粽叶叫芦苇叶,它也可以用来包粽子。

(4)你们知道粽子叶里面是什么吗?它是什么做成的呢?(5)平时,我们粽子里面包的是糯米,还可以加各种馅。

你吃过什么馅儿的粽子呢?3、教师出示课件,演示包粽子的过程,引导幼儿对包粽子的活动感兴趣。

(1)你们包过粽子吗?今天我们就要用泥巴来学习包粽子。

(2)教师讲解介绍制作方法,教师边示范。

重点讲解将粽叶卷成三角状,以及用橡皮筋将粽子裹紧的方法。

a、取一片宽大的粽叶,卷成一个圆锥状。

用手在圆锥筒中旋转一下,让锥筒更加细长。

b、在锥筒中填入糯米。

将没有米的那端,将粽叶的两侧分别向内折。

c、之后顺势将粽叶向下折,直到完全盖住糯米口为止,多余的粽叶反复折收在口上。

d、用线绳将粽子捆绑结实即可。

4、幼儿分组包粽子,教师巡回指导。

鼓励幼儿大胆尝试,互相帮助,对于能力弱的幼儿及时进行指导。

四、活动总结活动前,根据幼儿的问题设计、制作有关端午节经验的调查表,鼓励幼儿广泛收集资料、积累经验。

《端午粽》教案【优秀10篇】

《端午粽》教案【优秀10篇】

《端午粽》教案【优秀10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端午粽》教案【优秀10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端午粽》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认识“端、棕”等13个生字。

2、会写“午、节”等7个字。

3、认识偏旁:立字旁“立”,米字旁“米”(二)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

(三)情感目标:通过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弘扬传统文化,培养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产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认字和写字,理解重点词语和练习朗读。

三、教学难点:理解课文,读好长句子。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练习法读书指导法游戏法问答法五、教学媒体:教学挂图,生字卡片,课件六、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农历的五月初五是谁什么节日吗?(端午节),在端午节那一天,我们要吃粽子的,今天呀我们要学习一篇课文就是关于端午粽的。

二、课件出示或者图片出示本课的插图老师板书课题《端午粽》,请大家把课题读两遍。

端午节又名端阳节、重午节,据传是中国古代伟大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投汩罗江殉国的日子。

两千多年来,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就成为了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

史料记载,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楚国大夫、爱国诗人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写下绝笔作《怀沙》,抱石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

沿江百姓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打捞,沿水招魂,并将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鱼虾蚕食他的身体。

这一习俗绵延至今,已有两千多年。

端午节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蒿草,艾叶,喝雄黄酒的习俗。

“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让我们去读课文感受一下吧。

三、学习生字(一)初读课文1、你自己读读看。

请学生自己小声的读一遍,注意自己读自己的呦,不要齐读。

2024年《端午粽》教案优秀8篇

2024年《端午粽》教案优秀8篇

2024年《端午粽》教案优秀8篇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起源、民间传说和各地习俗,增强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2. 掌握粽子的制作方法,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 品味不同地区的特色粽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饮食文化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粽子的制作工艺及注意事项。

教学重点:端午节的起源、民间传说和各地习俗;不同地区的特色粽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视频、粽子制作材料、粽子样品。

学具:笔记本、笔、相机(用于拍摄制作过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端午节习俗的视频,引导学生了解端午节的起源和民间传说,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详细讲解第一章“端午节的起源”,让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认识。

3. 实践环节:分组进行粽子的制作,教师示范讲解第二章“粽子的制作”,学生跟随操作,掌握制作方法。

4. 互动环节: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粽子,教师点评并讲解第三章“粽子的种类与风味”,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的特色粽子。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尝试品尝不同地区的粽子,并描述其风味特点。

七、板书设计1. 端午节的起源2. 粽子的制作方法3. 粽子的种类与风味八、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我心中的端午节”为主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600字。

2. 作业题目:制作一份手抄报,介绍端午节的起源、民间传说、各地习俗及特色粽子。

九、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环节,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粽子,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深入了解我国其他传统节日,如中秋节、春节等,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3. 建议家长与孩子一起制作粽子,增进亲子关系,同时让孩子在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环节中粽子的制作工艺及注意事项。

2. 教学过程中不同地区粽子的种类与风味的介绍。

3. 作业设计中作文和手抄报的要求及答案。

《端午粽》教学设计(优秀4篇)

《端午粽》教学设计(优秀4篇)

《端午粽》教学设计(优秀4篇)《端午粽》教学设计篇一第二课时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1、认识生字卡片。

2、听写生词。

二、学习课文,感悟内容1、学习课文第3自然段。

(1)过渡: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1、2自然段,知道了外婆包的粽子特别好吃,那么除了味道好,外婆的粽子还有什么特别之处呢?(2)指名读第3自然段。

(3)指名说说这一段主要写什么?(4)指名回答并板书:花样多。

(5)练习用“除了……还有……”说话。

(6)总结:外婆包的粽子除了好吃,花样多,还叫我们带回去给邻居吃,看来,外婆还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善良2、学习第四自然段。

(1)启发谈话:人们端午节吃粽子为了什么呢?(2)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3)交流搜集到的有关屈原的资料。

三、课文拓展,指导书写1、总结交流。

(1)过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伟大诗人屈原,那么屈原到底是一个什么样人呢?(2)课件出示屈原资料,了解其生平,以及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2、拓展交流。

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家乡端午节习俗资料,并和课文内容相对照,看看哪些地方是相同的,哪些地方不同?3、指导生字“真、分、豆”书写。

(1)课件演示“真、分、豆”笔顺。

(2)认读3个生字。

(3)观察三个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并指导书写。

四、布置作业四、布置作业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体会课文的主要内容。

2、布置作业。

把在本课中收集到的词语放在你的词语库里。

课外了解我国还有哪些传统节日。

五、板书设计材料:青青的箬竹,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10、端午粽味道:清香,又黏又甜花样:多意义:纪念屈原《端午粽》教学设计篇二一、童谣导入,说“已知”1、师生板书“节”字。

复习已学过的三首传统节日童谣:《春节童谣》《元宵童谣》《清明童谣》。

2、学习“端午”。

清明之后的传统节日便是“端午”(教师板书)了。

你能给“端”字组词吗?教师相机引导:“端正、端坐”表示“身正,不歪”;“端碗、端茶”表示“用手很平正地拿着”;引申义“笔端、开端”,指“东西的一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端午粽文本分析本文条理清晰,围绕端午粽,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

第1自然段先介绍端午节,外婆会煮好粽子等“我们”回去;第2自然段具体介绍了粽子的色、香、味;第3自然段重点写了粽子的花样多;最后点出了端午节吃粽子习俗的由来。

课文语言比较形象,比如对粽子样子、味道的描写中,分别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来形容箬竹叶、糯米、枣,可以归类积累,同时在学习叠词的基础上感受句子的韵味和节奏。

口语表达时,也可模仿运用这一类词语。

读好长句子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长句子主要在第2、3自然段中出现,教师要加强对长句子朗读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读好长句子的方法。

教学本文要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识字,在读中积累,在读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

教学目标1.认识“端、粽”等13个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2个偏旁;会写“午、节”等7个字。

2.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箬竹叶、糯米、掀开、剥开、裹着”等词语的意思;积累“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又黏又甜、美滋滋”等词语。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读好长句子;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心情朗读好课文。

4.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初步了解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来历。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

课时安排2课时1.认识“端、粽”等13个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2个偏旁;会写“午、节”等7个字。

2.通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会认会写本课生字,认识新偏旁(立字旁、米字旁)。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儿歌导入,教师引出端午节。

今天,爸爸特别有力气,他说,赛龙舟,他要得第一。

今天妈妈一早起来就淘米,她说,要给我们包甜甜的粽子。

晚上,在灯下,奶奶给我讲屈原的故事。

我知道了,端午节的来历。

2.教师简介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民间有吃粽子的习惯,传说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楚国大臣屈原的。

屈原是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积极主张楚国联合齐国,抗击秦国,他的意见没有被采纳,反而被罢了官,发配到边远的地方。

楚国快要灭亡时,农历五月初五这天,屈原投汨罗江自杀。

楚国人民为了不让江里的鱼虾鳖蟹吃屈原的遗体,就往江里投食物。

年复一年,为了纪念屈原,每逢端午节,人们便用竹叶把糯米饭包起来,做成菱角形的尖角粽子,划着龙船到汨罗江,投到江里祭祀屈原。

这就是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这两个习俗的来历。

3.多媒体课件播放视频,展示端午节人们包粽子的情景。

(1)师生共同欣赏人们包粽子的情景,引导学生说一说人们是怎样包粽子的。

(2)全班交流:你喜欢吃粽子吗?你吃过哪些馅儿的粽子?4.教师揭示课题,板书课题(板书:端午粽),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1.学生自由读课文,圈出本课的生字,并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课件出示带生字的词语)指导学生认读生字词。

端du ān 午wǔ 节jié粽zònɡ 子zi 总zǒnɡ 会huì 糯nuò 米mǐ 中zhōnɡ 间jiān 十shí 分fēn红hónɡ 豆dòu 鲜xiān 肉ròu 带dài 回huí 去qù 知zhī 道dào 据jù 说shuō 纪jì 念niàn(1)游戏:我是读词王。

以小组为单位,抢读生词,读正确的小组得到词卡,并且领读,得到词卡最多的小组获胜。

(2)多种方式朗读词语,读正确。

3.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识字方法。

4.检查识字情况,指导学生识记生字。

(1)读准字音。

“粽、总”是平舌音,“肉、知”是翘舌音,其中“肉”的声母“r ”发音要正确;“间、分、念”是前鼻音,其中“端”也是三拼音节,“粽”是后鼻音。

(2)识记字形。

①联系生活识记。

(课件出示大米、黄豆、牛肉、海带图)学生观看图片,依次说出图中食物的名称,教师点击屏幕出示“大米、黄豆、牛肉、海带”4个词语,引导学生结合图文识记“米、豆、肉、带”4个字。

②加一加识记。

立+山+而=端 米+宗=粽 门+日=间 八+刀=分 今+心=念 认识新偏旁:立字旁( )——含“ ”的字一般和站或依靠有关。

米字旁( )——含“ ”的字一般和米或食物有关。

③熟字比较识记。

米——来 间——问 分——刀 肉——内 念——思④创设语境识记。

◇妈妈总念叨着去超市买大米、红豆、牛肉、海带等食材。

◇据我所知,端午节期间,当地人们会举办包粽子比赛。

(3)组词巩固识记。

端—端正 端午 两端 节—节日 节目 过节 总—总是 总和 总共 米—大米 小米 玉米 间—房间 空间 时间 分—分开 分别 十分 豆—红豆 黄豆 豆子 知—知识 知道 知心 据—据说 根据 据点 念—想念 思念 怀念5.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6.指导书写生字。

(1)(课件出示生字的动漫笔顺)提醒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和笔画。

(2)教师范写生字并讲解书写要点,学生跟着书空练习。

独体字。

注意两横的长短、间距,最后一笔竖又直又正。

上下结构。

上宽下窄,上扁下长。

“艹”的长横要写平;“卩”横折钩的折钩稍稍左斜,长度适中,竖要写直。

左窄右宽。

“口”偏上;“十”的横对准“口”的中间,不要太长,最后一笔竖要直。

独体字。

左右对称,先写点、短撇,再写“木”,横、竖分别写在横中线、竖中线上,长撇、捺要舒展。

上下结构。

“具”横画间隔均匀,末横较长;撇、点左右呼应。

上下结构。

“八”稍宽,撇、捺舒展,撇伸到左下格,捺不超过横中线;“刀”放当中,先写横折钩再写撇。

独体字。

首横短而偏上,“口”扁、宽;最后一笔长横要写平、写舒展。

(3)学生描红、临摹,教师随机巡视指导。

(4)投影展示学生作品,引导学生评价:这些字写得好吗?好在哪里?不足的是什么?(5)鼓励学生用生字和熟字组成常用词,读读写写。

上午下午叶子红叶真心真正豆子土豆节日节气大米小米分开十分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课件播放课文朗读音频)学生边听边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粽子的样子、味道等。

)2.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教师提出自读要求。

(1)借助拼音自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有困难的可以问一问老师或同学。

(2)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3)思考:课文写了几种味道的粽子?重点写了哪种味道的粽子?(课文写了红枣粽、红豆粽和鲜肉粽,重点写了红枣粽。

)3.学生交流汇报对课文的感知,教师归纳。

粽子——样子美、气味香、味道甜、花样多。

意义——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四、课堂回顾,作业设计1.教师适当引导学生回顾本课时学习的内容。

师:这节课我们知道了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了解了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来历。

我们还认识了很多生字词,真是收获满满啊!端午节还有很多我们不知道的习俗,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查查资料。

2.回家后向家人请教包粽子的方法,或交流关于全家过端午节的经历。

3.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1.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了解词语的意思,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读好长句子;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心情朗读好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初步了解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来历。

正确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1.复习字词。

(1)课件出示带会认字的词语,学生开火车认读、抢读、齐读。

(2)听写由会写字组成的词语,同桌互评互纠。

中午节日叶子红叶大米豆米真好真心十分红豆2.教师谈话,导入新课。

师:轻轻地剥开粽叶,白白的糯米中间裹着红红的枣儿,咬一口,又黏又甜;闻一口,清香怡人。

同学们,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去品尝外婆家那美味的粽子吧!二、朗读课文,体会心情1.指四名学生接力读课文,其余学生指出不足之处。

2.教师指导朗读。

(1)读好短语。

(课件出示短语)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①教师示范读,读得柔和,有节奏感,提醒学生读好轻声“的”,再多种方式朗读。

②引导学生画出文中“()的()”式短语,同桌互读、小组互读。

(2)读好长句子。

(课件出示句子)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①读一读,想一想,这句话写出了粽子的哪些特征?找出相关事物。

(粽叶包着的,里面有糯米,中间有红枣。

)②引导学生说一说这些事物分别是怎样的。

(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

)学生在前面朗读短语的基础上再读一读。

③抓住“里面、中间”几个方位词,把停顿读正确。

如: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3)读好“一”的变调。

一(yí)到一(yì)锅一(yì)颗一(yì)掀开一(yì)股一(yì)口一(yì)小篮3.多形式朗读课文,如分组读、男女生合作读、师生对读等,再指名读。

三、研读课文,重点探究过渡:我们美美地读完课文,眼前是不是浮现出一个个饱满而又香气四溢的粽子?还等什么呢?一起去品味又黏又甜的粽子吧!1.学习第1自然段。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2)学生思考、交流。

①从哪个词语可以看出端午节吃粽子是一种习俗?(一到……总会……。

)②对比朗读“一锅粽子”“一个粽子”,想象外婆煮好满满一锅粽子盼“我们”回去的情景,感受端午节中浓浓的亲情。

(3)练习朗读,“一到……总会……”“盼着”要重读。

2.学习第2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思考:外婆包的粽子有哪些特点?(2)组织学生交流汇报。

◆特点一——颜色美(课件出示句子)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①粽子是由什么材料组成的?(外面粽叶包,里面有糯米,中间有枣)。

②这些材料各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口头填空,并对照课文插图想象其样子。

(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③(课件出示两个句子)朗读比较,发现不同。

粽子是用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的枣。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青青、白白、红红”均为叠词,生动具体地从视觉上表现了粽子的颜色相间之美,表达了作者对粽子的喜爱之情。

小结:“青青、白白、红红”这样的叠词能使描述的事物更形象,读起来更朗朗上口。

④你还知道哪些这样叠词?想一想,说一说。

(黄黄)的树叶(清清)的小河(宽宽)的马路(胖胖)的娃娃(蓝蓝)的天空(弯弯)的月亮(大大)的房子(甜甜)的西瓜⑤教师范读,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粽子的样子,说一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绘粽子的样子的。

(从外到内。

)⑥引导学生抓住“里面、中间”这两个方位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

⑦指名读、自由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