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座因子的遗传分析 (2)优秀课件

合集下载

第十一章-转座因子的遗传分析

第十一章-转座因子的遗传分析
14
1.插入序列(insertion sequences,IS)
IS是一种最简单的转座因子,共同的结构特征: 两端的核苷酸顺序是完全相同或相近反向重复序列, 中间是转座酶基因。
15
表 23-4 IS 的结构和功能 DR(bp) IR(bp) 中心区 靶的选择
域(bp)
IS 1 9
23
768
随机
雄性染色体 P 因子
ORF0 ORF1 ORF2 ORF3
P 品系 (P♂×P♀) 雌性染色体 P 因子
ORF0 ORF1 ORF2 ORF3
P♂×M♀ 雌性染色体
P 细胞型 66KD 阻遏物
66K
阻遏物
抑制所 有P因 子转 座
P 细胞型
P因子 合成转 座酶
87K
雄性染色体 无 P 因子
M♂×P♀ 雌性染色体
相近。但方向相反,称为反向重复序列(inverted repeat sequences(IS)。含有IS的质粒变性,单链复性。出现颈— 环结构(哑铃状结构)。 (5)IS插入“靶”DNA后,在IS两端出现一小段顺向重复的靶 DNA序列 5-11bp 。
17
18
转座子( transposon)
一类较大的可移动成分。除有关转座的基因外,至 少带有一个与转座作用无关并决定宿主菌遗传性状 的基因。
9
玉米籽粒花斑的遗传控制系统
McClintock发现色斑表型不稳定,根据她的遗传学和细胞学研究结 果,提出“花斑”表型不是一般的基因突变产生,而是由于一种控 制因子存在所致:
细胞学证据:
Ds可导致所在位置的染色体断裂。Ds存在的玉米地9号染色体的 一个染色体臂上,带有结节(knob),在Ds处容易断裂,可检查。

第11章 转座因子的遗传分析

第11章 转座因子的遗传分析
保守 型
反 转 录 转 座 子
4 种 反 转 录 转 座 因 子
11.1 转座因子的发现及分类 11.2 原核生物中的转座因子 11.3 真核生物中的转座因子 11.4 转座作用的分子机制 11.5 转座的遗传学效应及其应用
( 1 )插入序列( IS )
它们是一类最小的转座因子; IS 本身没有任何表型效应,只携带和它转 座作用有关的基因,即转座酶基因; 可以从染色体的一个位置转移到另一位置 ,或从质粒转移到染色体上,这种改变位 置的行为称为转座( transposition ) 。
( 1 )引起染色体结构变异
( 2 )诱发基因突变与启动外显子混 编
( 3 )调节基因表达
转座因子的应用
转座子标记目的基因 作为基因工程的载体
11.1 转座因子的发现及分类 11.2 原核生物中的转座因子 11.3 真核生物中的转座因子 11.4 转座作用的分子机制 11.5 转座的遗传学效应及其应用
酵母菌基因组中的转座子
• Ty1 转座子: Ty1 因子转座是通过一种 RNA 中间产物进行的, 是一种反转录转座子; 两端含有两个称为 δ 的正向长末端重复序列 ( LTR ); Ty1 插入后酵母染色体后, δ 为正向重复序列, 所以也有可能发生类似于细菌中复制重组过程, 形成小环,丢失一个 δ ,而留在酵母中的 δ 称为 Soloδ
11.1 转座因子的发现及分类 11.2 原核生物中的转座因子 11.3 真核生物中的转座因子 11.4 转座作用的分子机制 11.5 转座的遗传学效应及其应用
DNA 转座机制( 1 ):复制型转 座
基因 组在 转座 子插 入位 置出 现正 向重 复的 机制
Tn3 复制型转座模型

10 转座因子的遗传分析 南开大学遗传学课件

10 转座因子的遗传分析 南开大学遗传学课件

细菌转座子的发现和转座因子被公认
1951年McClintock提出生物基因组中存在转座因子学说,但未被当时持基因在 染色体上具有固定位置的主流观点同行接受 20世纪60年代继P. A. Jacob 和L. Monod之后J. Shapiro ①发现由转导噬菌体λdgal_引起的基因突变可恢复,但不能被核酸置换所回复, 因此不是一般的点突变和缺失造成的 ②运用密度梯度离心比较λdgal_和λdgal+, λdgal_比λdgal+密度大,并将两种 DNA变性和复性处理后进行电镜观察,发现双链分子中出现多余DNA环 由此证明λdgal_突变是因一段称为转座因子的插入序列(insertion sequence) 造成的
ATGGGATCTTT TACCCTAGAAA
IR
AAAGATCCCAT TTTCTAGGGTA
IR
转座子两侧DR形成机制(Tn3)
转座子及其特点
①自主转座 ②除转座相关的基因外还含有抗性及其他基因 ③分子较大,2~25 kb,一般两端有相同的IR
某些Tn的IR便是已知的IS,带有IS的Tn称为复合转 座子(composite transposon),如Tn5、Tn10和 Tn903 不含IS称为简单转座子,如Tn3 有些没有IS的体积庞大转座子称为TnA家族
例如TnA转座子家族,其结构中两端有38 bp的 反向重复序列(IS),中间有三个基因:编码β-内 酰胺酶的氨苄青霉素(ampicillin)抗性基因(ampr)、 转座酶基因(tnpA)和编码一种阻遏蛋白调节基因 (tnpR),tnpR的产物抑制tnpA和其自身基因的 表达
res为内部解离位点(resolvation site)
有转座和复制相关的A、B基因,gin编 码转化酶(invertase),催化IR DNA链 的反向弯曲

第九章 转座因子的遗传分析

第九章 转座因子的遗传分析

识别的靶序列5--9bp,转座后,在寄主DNA上产生同向重复。
IS因子插入细菌染色体上可以产生各种效应,这取决于其 插入的方向,IS因子虽然不含有其它编码蛋白质的结构基因,
但是它们可以含有转录终止子(transcriptional terminator) 或
McClintock认为原来的C突变(无色素)是由一个“可 移动的遗传因子”,即解离因子(dissociator)Ds的插入所 引起,它插入到C基因中。另一个可移动的因子是激活因子 Ac(activator),它的存在激活Ds转座进入C基因或其他基 因中,也能使Ds从基因中转出,使突变基因回复,这就是 著名的Ac-Ds系统。
②类反转录病毒元件 在酵母、植物和动物中存在,虽在碱基长度和核苷酸序列上不 同,但具有一个相同的基本结构:编码区位于中间,两侧都有相 同方向的长末端重复序列(long terminal repeats, LTR),所以, 类反转录病毒转座子又称LTR反转录转座子。
其中间编码区只包含少数几个基因,通常只有两个,它们与 反转录病毒中的gag和pol基因是同源的,gag编码病毒衣壳的结 构蛋白,pol基因编码一个反转录酶/整合酶蛋白,这两蛋白在转 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某些转座子只采用一种转座机制,而另一些转座子可能具 备两种途径。如IS1和IS903就采用复制和非复制两种途径。 Mu噬菌体能从共同的中间体转变为两种途径中的一种。还有 些转座子存在着不同的转座机制交替使用,据此特征难以划 分它们的类型。
DNA区段无论以什么机制进行转座,其转座过程是有别
于同源重组过程。这些DNA序列的转座往往发生在非同源序 列之间,也不需要像细菌同源重组中Rec A等蛋白质的参与
反转录病毒: RNA →DNA →整合宿主靶DNA 病毒超 家族 非病毒超 家族

遗传学:转座因子的遗传分析

遗传学:转座因子的遗传分析
(2)有4个编码区(0、1、2、3)和3个内含子(1、 2、3)
P因子基因在体细胞和生殖细胞mRNA加工剪切存在差异,产生 不同的蛋白(转座阻遏蛋白和转座酶)
M雌× P雄杂交F1出现杂交劣育的机制:
M品系雌性细胞质内缺失转座阻遏蛋白,P品系雄性细胞核存
在P因子,F1代生殖细胞P因子自由转座,F1劣育
是细菌染色体或质粒DNA的正常组成部分,不含宿主基 因,但都含有编码转座酶的基因。
一个细菌常有多个IS,都可以自主转座,因为自身带有转 座酶
已 知 IS 有 10 余
种 , 长 7685700 之 间 , 两 端有反向重复 序列
图11-7
2.2 转座子(transposon Tn) 较大,一般2000-25000bp 除含转座有关基因外,还带抗药基因和其它基因 复合转座子:两端带有IS 简单转座子:两端没有IS而有简单重复序列IR
被切离而缺失,DR只留下一个 如重组发生在IR之间,结果IR之间的DNA发生倒

图11-31
5.2 诱发基因突变与启动外显子混编
转座子插入某个基因往往导致基因失活:
转座子插入所在基因转录方向相同,转录终止在转座子的 多聚A信号位点,形成半截mRNA 有时也能正常表达—渗漏突变 转座子插入与所在基因的方向相反,前体RNA中的转座子 序列在转录后加工切除,编码正常
有的后代完全是有颜色
麦克林托克的伟大发现
1940-1950,McClintock研究玉米胚乳紫色、白色 以及白色背景上带紫色的遗传
1951, McClintock提出了生物基因组中存在转座 因子学说(就是Ac-Ds系统 )(下图)
这些转座因子可沿染色体移动,也可以不同染色 体跳跃
这是遗传学发展史中划时代的重大发现

遗传重组方式和转座子的遗传分析课件(PPT 56页)

遗传重组方式和转座子的遗传分析课件(PPT 56页)
2、同源性重组的两个特点:
(1)、DNA联会和重组无严格的碱基序列特异性,两条 DNA只要有足够长的同源区(序列相同或接近),重 组就可在同源联会区的任何一点发生。
基因组内的重复序列→不对称联会→重复、缺失等; 远缘杂交子代→同源联会→交换重组→代换系; 基因抢、微注射等引入的外源DNA→同源重组→整合。
2008年8月
四川师大生科院张光祥
4、发生同源重组的三个基本条件
➢两个DNA分子的同源区必须进行同源联会(synapsis)。 ➢同源区越长越有利,同源区太短,越难于发生重组。
大肠杆菌:活体重组至少要有20-40bp同源区;与l噬 菌体或质粒重组要求313bp同源区。枯草杆菌基因组与质粒 重组需要的370bp同源区。哺乳动物:150bp以上同源区。
第十三章
遗传重组方式和转座子的遗传分析
教师:张光祥 Email:zhgx-163@
生物的遗传重组概述 同源性重组
位点特异性重组 转座因子及其遗传效应 拷贝选择的重组方式简介
第一节、生物的遗传重组概述
一、遗传重组的定义、类型
1、定义:遗传重组就是已有基因的重新组合或洗牌,其 本质就是DNA分子的重新组合、DNA序列的替换和拼接。
B侵A
B连A

b
a

b
a
b接a
Holliday A 中间体
A
拆分
B
旋转
方式2
变构
a
b
b
a
a
分支
B 交叉 A 桥
b 结构 a
a 连 接B
A a
拆分 方式1
A
B
b
拆 结分 果 A
B
b
a

转座因子遗传分析.pptx

转座因子遗传分析.pptx
DNA的插入(突变)和切离(回复突变)
第10页/共59页
第11页/共59页
第二节、原核生物中的转座因子
(一) 插入序列(IS) (二) 类插入序列(IS-like elements) (三) 复合转座子。 (四) TnA家族
第12页/共59页
• 1.插入序列(insertion sequences,IS)
第8页/共59页
• Ac-Ds系统中二者的关系 Ac的作用是自主的,而Ds行为却依赖于Ac,
Ds和Ac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核苷酸序列的同源, 特别是两端的序列是相同的。
Ac 具有转座因子的全序列,即具有自主转 座的功能,Ds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中间序列,丧失 了自主转座的功能。
第9页/共59页
原核细胞中转座因子的发现
• 一类较大的可移动成分。除有关转座的基因外, 至少带有一个与转座作用无关并决定宿主菌遗传 性状的基因。
• 转座子中的转位酶常称为转座酶,其功能是介导 转座子插入到DNA的其它部位。
• 复合型Tn:由一个基因序列及两侧臂组成。两侧臂为IS 序列。
• TnA族T n:两端是正向或反向重复序列,中间有与Tn功 能相关的基因(编码转座酶)及抗生素抗性基因。总是作
原核生物中的转座因子的发现和检出:
1967年Shapiro才在E.coli中发现了转座因

(transposable element)。他在半乳糖操 纵子(gal K,T,E )中发现了一种极性突变。 它有以下的特点:
(1) 能回复突变;
(2) 用诱变剂对其处理并不能提高回复突变 率;
他 们 想 到 galE- 的 突 变 可 能 也 是 部 分
IS是一种最简单的转座因子,共同的结构特征: 两端的核苷酸顺序是完全相同或相近反向重复序 列,中间是转座酶基因。

转座因子的遗传分析

转座因子的遗传分析

U5右端丢失2bp
4-6bp正向重复序列 4-6bp正向重复序列
a. 整合酶在LTR 的3'端切除2bp
反 转 录 病 毒 DNA 的 整 合
正向重 复序列
b. 整合酶在靶DNA 上产生交错切口
? 1963年,Taylor 发现,它是大肠杆菌的温和噬菌体, 38000bp的线状DNA 。
? Mu的特点:几乎可以插入宿主染色体任何一个位 置上。而且游离 Mu和已经插入的 Mu基因次序是相 同的。另外它的两端没有粘性末端,插入某基因中 就引起该基因突变。
第三节 真核生物中的转座子
? 酵母菌的转座子 ? 果蝇的转座子 ? 玉米的转座子 ? 人类基因组中的转座子
80~ 100bp 约2000bp
R U5 gag
约2900bp
pol
170~ 10~ 约1800bp 1260bp 80bp
env U3 R
重复 序列
编码病毒的 编码反转录 编码病毒的 核心蛋白 酶和整合酶 包装膜蛋白
重复 序列
RNA病毒的线性基因组
正向重 复序列
反转录
长末端重 复序列
整合
U3左端丢失2bp



病 毒
整合宿主 靶DNA
RNA
第二节 原核生物中的转座因子
? 插入序列 ? 转座子 ? 转座噬菌体
1、插入序列(inserted sequence ,IS)
? 20世纪60年代末Starlinger 在大肠杆菌中发现半乳糖 基因的突变体,称为 gal-。
? 实验证明这种突变体是由于 DNA片段插入而产生的, 这一插入序列是最先发现的最小的一种转座因子, 称为IS1。
Ac Ds结构示意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乳糖操纵子的发现
•1967年,Shapiro在E.coli中发现半乳糖操纵子(gal)
发现半乳糖操纵子(gal)
λ dgal-的密度> λ dgal+的密度
出现一个多余的 DNA 环(IS1)
转座因子被认可
2. DNA转座因子
• 转座(transposition):基因组内一段相对独立的、可移 动序列,它们不必借用噬菌体或质粒的形式就可以从 基因组的一个部位直接转移到另一个部位,这个过程 称为转座。 • 转座子每次移动时携带着转座必需的基因一起在基因 组内跃迁,所以转座子又称跳跃基因(jumping gene)
• Ds的移动还受另一个控制因子Activator (Ac)的控制,当 Ac存在时,Ds可移动;Ac丢失,则Ds不能移动。
显性 隐性
无色 Ds从 C 基因切离 后,出现有色斑点
显性基因丢失, 表象出隐性性状
(2)Mc Clintock的转座因子学说
• McClintock于 1951年提出转座因子学说:生物 基因组中存在转座子,这些转座因子既可以沿 染色体移动,也可以在不同染色体之间跳跃。 因此,转座因子又可称为跳跃基因(jumping gene),但未受到重视 。
1. 插入序列
• 插入序列:原核生物中其中最简单的转座因子,不 含任何宿主基因的可转位的 DNA 序列; • 是细菌染色体或质粒 DNA 的正常组成部分 • 一个细菌细胞常带有多个 IS 序列 • 携带有介导自身转座的转座酶
• IS元件是独立的结构单位,每个元件只编码为自身转 座所需要的蛋白质; • IS元件的末端为短的反向末端重复序列(IR):在同一 多核苷酸链内下游存在着与上游某一段序列的互补序 列反向的序列。
McClintock的实验
• 1940-1950年,McClintock
研究了玉米胚乳的紫色、白 色以及白色背景上带有的紫 色斑点这些表型之间的相互 关系
花斑表型是不稳定的, 推断“花斑”表型并 不是一般的基因突变 产生的,而是由一种 控制因子的存在所导 致的。
控制玉米糊粉的基因
• A(anthocyan) 花色素
转座因子的遗传分析 (2)优秀课 件
第1节 转座因子的发现与分类
(1) 玉米花斑的发现
• 1914年,Emerson在研 究玉米果皮色素遗传 过程中,发现一种花 斑果皮的突变类型。
有色:A1/a1 斑点:Dt/dt
符合孟德尔分离比 且基因不连锁
• 1938年,Rhoades研究玉米籽粒糊粉层色素遗传,首 次报道一个基因的遗传不稳定性受到一个独立基因的 控制,但也未揭示其遗传机制
整合酶也相关。
2. 反转录转座子
• 概念:由RNA介导,通过反转录酶将转座子 RNA拷贝为cDNA后再整合到宿主基因组中形 成转座,称为反/逆转座子或反转录转座子
• 类型:反转录转座子和反转录病毒 • 只在真核生物基因组中发现
反转录转座子与反转录病毒基因组比较
1.反转录病毒的基因组为RNA 分子,感染细胞时在反转 录酶的作用下将 RNA 拷贝为 DNA,然后整合到宿主基 因组中;反转录转座子是DNA→RNA →整合宿主中;
• C(color)
决定红色和紫色的发生
• R(red)
红色,以A、C为先决条件
• Pr(purple) 紫色,以A、C、R为先决条件
• I(inhibitor) 抑制C基因的作用
McClintock的解释
• McClintock认为花斑表型是不稳定的,并推断“花 斑” 表型并不是一般的基因突变产生的,而是由于 某种控制因子的存在所导致的;
ATGGGATCTTT TACCCTAGAAA
AAAGATCCCAT TTTCTAGGGTA
A1,a1的不稳定性
• a1a1Dt_中,发生回复突变,即a1→A1; • 对a1a1Dt_(花斑)进行测交,后代完全有色(理论上
应为部分有色),表明在亲本a1是一种回复突变率 很高的基因, 其不稳定性与Dt基因密切相关。 • Rhoades已发现了某些基因的不稳定性,而且这种不 稳定性是由另一个独立的因子所控制。但仍未揭示 这种不稳定性的遗传学机制。
• 玉米带有野生型C基因,则胚乳呈紫色;C基因的突 变阻断了色素的合成,胚乳呈白色;在胚乳发育过 程中,突变发生回复导致斑点的产生。
• 有色基因C可使籽粒呈现颜色,但在C旁由一个“可移 动的遗传因子”,即Dissociator (Ds),Ds可以移动并插 入到C基因中;
• 当Ds从C上移走后,C作用恢复,出现颜色;花斑的大 小是Ds从C上移走的早晚引起的,移走的早,花斑就大, 反之就小;
② 非复制型转座
• 概念:转座因子作为一个物理性实体,直 接由一个位点转移到另一个位点
• 保守性强 • 需要转座酶 • 如:Tn10与Tn5
③ 保守型转座
• 概念:保守型转座是转座元件从供体部位被切 除并通过一系列的过程插入到靶部位,在该过 程中每个核苷键皆被保留;
• 保守型转座是另一种非复制型的转座过程; • 与 λ 噬菌体整合机制非常相似,其转座酶与 λ
2.反转录转座子具有类似ERV的顺序,没有编码外壳蛋白 的基因,不会包装形成具有蛋白质外壳的颗粒;
3.长散在核元件含有与反转座有关的类反转座基因; 4.短散在核元件本身无反转座酶基因,但可借用宿主中
的反转座酶实现转座。
与转座相关
第2节 原核生物中的转座因子
原核生物的转座因子类型: • 插入序列(insertion sequence,IS) • 转座子(transposon,Tn) •转座噬菌体(Muphage,Mu)
转座子的转座Biblioteka 点• 基因组内移动 • 不依赖于供体与受体间的序列关系 • 一般仅移动转座子序列本身
转座因子分类
• DNA转座子 直接以DNA序列某些区段作为转座成分 • 反转录转座子 以RNA介导转座
1. DNA转座子
① 复制型转座 ② 非复制型转座 ③ 保守型转座
① 复制型转座
• 概念:转座过程中,转座子被复制,一个拷贝 保留在原位点,另一份拷贝插入到新的位点,转 座的DNA序列实际上是原转座子的一个拷贝 • 转座过程伴随着转座子拷贝数的增加 • 转座酶、解离酶 • 如:TnA转座子家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