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居民点布局
农村居民点建设方案规划中的行政配套设施布局

农村居民点建设方案规划中的行政配套设施布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地区也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农村居民点建设方案规划成为了促进农村发展的重要一环。
在农村居民点建设方案规划中,行政配套设施布局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农村居民点建设方案规划中行政配套设施布局的重要性、原则和实施策略。
一、行政配套设施布局的重要性行政配套设施布局是农村居民点建设方案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行政配套设施布局可以提供基础设施支持。
农村居民点的建设需要基础设施的支持,如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等。
合理的行政配套设施布局可以确保这些基础设施的覆盖范围和质量,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便利性和生产效率。
其次,行政配套设施布局可以提供公共服务。
农村居民点的建设需要配备医疗、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
通过合理的行政配套设施布局,可以使农村居民享受到与城市居民相当的公共服务水平,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品质和社会福利。
最后,行政配套设施布局可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农村居民点的建设需要配备商业、金融、物流等经济服务设施。
通过合理的行政配套设施布局,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和就业机会。
二、行政配套设施布局的原则在农村居民点建设方案规划中,行政配套设施布局应遵循一些原则,以确保其科学性和可行性。
首先,行政配套设施布局应以农村居民的需求为导向。
不同地区的农村居民需求不同,因此行政配套设施布局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居民的需求进行合理规划,避免资源浪费和不必要的投资。
其次,行政配套设施布局应注重公平与公正。
农村居民点的建设应注重公平原则,确保每个居民都能享受到相同水平的公共服务和经济机会,避免资源的不均衡分配和贫富差距的扩大。
再次,行政配套设施布局应注重可持续发展。
农村居民点的建设应考虑到长远发展的需要,避免一味追求眼前效益而忽视可持续性。
行政配套设施布局应注重生态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
农村居民点布局合理性辨析_以北京市郊区为例

中国农村经济 2007.3农村居民点布局合理性辨析*——以北京市郊区为例张强内容提要:对村庄的尊重体现了对农民权利的尊重。
简单地批评农村居民点布局不合理,简单地拿城市用地方式类比农村,是以“城市偏向”考虑农村问题的表现。
在农村居民点调整中要注意协调好农民需求与城市需求之间的关系。
通过适度调整解决农村居民点布局中存在的生存性、功能性、规模性、体制性、结构性等不合理问题,是新农村建设的内容之一。
关键词:农村居民点布局新农村建设“布局合理”是各种文献经常用到的说法。
人们往往把“布局合理”作为农村聚落空间分布的一种目标或理想状态,把“布局不合理”作为农村居民点的一类缺陷,并以此为由,把撤并村庄、腾出农民的土地供给城市“集约化利用”作为解决“布局不合理”问题的主要途径。
笔者认为,泛泛地批评农村居民点布局不合理,简单地拿城市用地方式类比农村的方法,是以“城市偏向”来考虑农村问题的表现,在理论上缺乏依据,在观念上有失公允,在实践上非常有害。
为解决这类认识偏差,就需要认真研究何谓“布局合理”,什么是农村居民点布局合理的判据。
本文试以北京市农村居民点布局为例,探讨农村聚落布局合理性及其判据问题。
这种探讨只是初步的,以期引起规划、土地和农村等工作部门在新农村建设迅速发展时期对这些问题加以关注。
一、农村居民点布局是否合理的判据(一)判断农村居民点合理性的出发点是尊重农村居民的需要以村庄为主要形式的农村居民点,是农村居民居住和从事各种生产的聚居点。
满足村民对于居住和生产的需求,是对村庄的第一位要求;村庄坐落是否能够满足村民对于居住和生产的需求,也是村庄布局是否合理的首要判据。
在现阶段,农村居民的主体是农民,农村居民点的土地属于集体所有。
农村集体土地既是农民基本的生产资料,也是农民基本的生活资料,还是农民基本的保障手段。
农民作为农村集体土地的所有者和祖祖辈辈的居住者,其权益理应受到保护。
法国乡村社会学者孟德拉斯(1991)在总结20世纪80年代乡村复兴时认为,乡镇的合法性体现了民主精神的根深蒂固,体现了一种尊重地方自治的明智。
农村居民点布局

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农村城镇化进程
改善村容村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居民点布局空间的理论基础
• 区位理论 • 规划理论 • 农村深层结构 原理
农村居民点布局的形式
分级布置形式,也可以看做 由分散到集中布置的一种过渡形式, 以一个比较大型的居民点如集镇、 中心村为中心,周围带几个小村, 这种布局形式的最大优点是把现状 和远景有机结合起来,既能从现有 生产水平出发,又可以照顾到生产 发展和生产经营中心布局的现要求。 便于村庄分布逐渐从分散走向集中。
自然条件的制约 传统文化的影响 经济的发展得推动
国家政策的改革
农村居民点用地存在的主要问题
• • • • • • • 村庄建设选址不太科学 农村居民点规模小,功能不齐全 居民点用地缺乏统筹规划,无序建设严重 城乡结合部农村居民点用地疏于管理 农村居民点人居环境较差 土地执法力度不够 违法用地现象时有发生 农村建设用地集约程度低,浪费严重
目 录
释义居民点、农村居民点 中国居民点分类体系图
农村居民点研究意义、理论基础 农村居民点布局的形式、现 状特征及影响因素 农村居民点存在问题、优化措施
释义(一)
居民点[settlement] 人类按照生产和生活需要而形成的集 聚定居地点。人类的各种集居地,又称聚落。各
种职能不同、规模不等的城市、集镇和村落都是居民 点。
大小居民点分布成条状, 沿交通线而立,如串珠一般, 如沿铁路干线、公路、河流 分布。两条或更多交通干线 上的枢纽,往往形成较大的 经济中心,如形成集镇等。 在农村,有时沿一条山坡、 一条河流、一条公路形成许 多居民点。
同一级居民点集中于一处 的布置形式。平原地区由于地 形平坦,便于集中。在一个村 范围内,人口集中居住,可以 使布局紧凑,用地节约,工程 投资少,也有利于改善居民文 化物质生活。
农村居民点的布局

农村居民点的布局【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各项建设用地的需求量逐渐增大,然而土地资源是有限的,所以建设用地的供需矛盾日益凸显,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过程中,将城镇建设用地的增加与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减少挂钩,作为缓解城镇建设用地供需矛盾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集约节约利用土地的关键之一,其中很重要的环节在于如何优化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
【关键词】土地供需矛盾;土地集约利用;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引言研究综述近年来,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城镇化步伐加快,土地空间供需矛盾日益凸显。
“一方面,乡镇招商引资及集镇发展无用地指标可用;而另一方面农村建设用地使用方式粗放”。
乡镇及农村建设用地缺乏规划思想的指导,建设无规划或先行于规划,布局混乱;或与规划思想不相协调,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程度较低。
时下,“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简称“增减挂钩”)政策的推行,一则使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程度提高,二则有力地缓解了发展无地可用的僵局,为城镇发展赢得了空间。
但是,土地供需矛盾在空间上的不平衡性应该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不能因为城镇发展寻得空间就忽视农民的利益,影响农村的稳定。
农村居民点布局的调整与优化是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内容,对协调人地关系、增强区域经统筹城乡发展等具有重要的作用。
1 农村居民点布局类型近几年全国各地的农村居民点或新村规划布局,大体可分为五种类型:(1)以公社或场所在地为中心,建立完全集中式居民点(大集中)。
(2)虽有公社或大队所在地的集中式居民点,周围再分布有较小的集中式居民点(大集中+小集中)。
(3)以一个生产队为中心,建立小型集中式居民点(小集中)。
(4)沿用原有村落,就地改建进行改造。
(5)自发形成的小村落。
2 居民点用地存在的主要问题2.1村庄建设选址不太科学有些村庄位于自然地质灾害多发区,村庄布局隐患多,形成“先天性”不合理。
在山洪、泥石流、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危险区依然有村庄布局,安全隐患依然存在。
国土空间规划中县域农村居民点布局与优化

国土空间规划中县域农村居民点布局与优化发布时间:2023-02-17T00:44:35.716Z 来源:《城镇建设》2022年第19期10月作者:刘菲[导读] 随着国土空间规划的推行,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的村庄规划编制工作也变得势在必行。
刘菲河北正坤城乡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河北省石家庄市 050000摘要:随着国土空间规划的推行,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的村庄规划编制工作也变得势在必行。
本文以某县域为例,对国土空间规划中县域农村居民点布局与优化进行了研究,为加快优化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提供了新思路。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县域;农村居民点;布局与优化农村居民点作为农村居民关系的主要形式之一,承载着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等综合功能,是土地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缺乏科学的规划指导,我国农村居民点建设长期处于混乱状态,导致居民点用地分布不协调。
近年来,在农村人口大规模外流、定居点无序扩大、布局分散等问题的影响下,日益加剧的现有城乡矛盾在很大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城乡一体化进程。
合理优化农村居民点结构,不单单可以促进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改善农村人口的生活条件;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进一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1、国土空间规划中县域农村居民点布局 1.1 村庄平面布局充分尊重自然本底、原有肌理,按照适度集中原则,统筹安排居住、产业、公共服务、景观绿化等空间布局,满足新时代农民生产生活需要。
传承村落空间基因、延续当地空间特色,整理激活零散用地、闲置空间,合理增补各类功能空间,优化组织内部路网、绿道水系,营造富有地域特色的“田水路林村”空间格局,推动乡村用地集聚、功能提升、有机更新。
统筹村庄“山、水、田、林、路、屋”等村庄风貌要素,从村庄空间的近景、中景、远景三个层次进行村庄风貌设计引导。
并通过村庄主要交通轴线及上层规划的乡村旅游线路将近景、中景、远景三个层次进行串联,塑造多层次性的村庄总体风貌格局。
近景设计引导:设计村内公共活动空间,包括公共活动场、村入口空间、集会场、晒场等生产场所。
安乡县农村居民点布局初探

安乡县农村居民点布局初探摘要通过了解湖南安乡县农村居民点布局现状,剖析存在问题的原因,制定优化及调整农村居民点布局的方案,并提出优化农村居民点布局的措施。
关键词农村居民点;布局;现状;问题;对策;湖南安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关心“三农”的重要举措,长期以来,受历史习惯和自然条件限制,农村居民点规模小、布局散乱、建设无序,建房占地面积多、浪费大,基础设施配套难、环境差,严重制约着农村城镇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制约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和面貌的改善。
近年来,安乡县在优化农村居民点布局、推行中心村建设、农村居民点合并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1 农村居民点布局现状2005年全县农村居民点总用地6 849.2hm2,主要分布在安丰、安尤、安全、安福、黄山头、下渔口、安裕、安康、安昌、官垱等10个乡镇,其总用地为4 432.39hm2,占全县农村居民点总用地的64.71%。
1.1 布局基本合理农村居民点布局基本合理的标志主要是农村居民点规模以100-500户、300-1 500人口的规模为主,全县农村居民点布局基本上处于大中小规模农村居民点并存,以大中型为主的格局,该格局将在一定时期内长期保持。
在城乡统筹发展的过程中,随着产业结构、交通条件、富裕水平、区域功能等条件的重大变化,原有农村居民点格局需要适应全县的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和城镇体系建设的规划,并应随着经济、社会、生态等发展目标加以适度调整。
农村居民点布局不够适应城镇发展要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宏观布局看,随着城镇的发展和功能调整,已逐步出现了功能性不合理、规模性不合理、体制性不合理等多种情况。
二是从微观布局看,许多农村居民点内部原有的结构性不合理的状况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显。
微观上结构性不合理正在上升为制约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布局问题。
1.2 布局不合理的具体表现1.2.1 功能性不合理。
因功能不合理而有可能需要调整的居民点大致有:位于现状及规划的水源保护区的农村居民点;位于湿地保护区、森林公园的农村居民点;位于规划城镇绿地、林地内的农村居民点;位于文物、文化保护区内的农村居民点等。
农村居民点布局整理建设的路径探讨

农村居民点布局整理建设的路径探讨摘要:在分析潘塘街镇域农村居民点分布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村庄空间布局的原则,农村居民点布局整理路径,促进村庄适度集聚,复垦节约的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
最后,提出近期建设的实施措施,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集约配置,推进农村居民点整体建设,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村居民点,布局整理,复垦土地,集约配置1.前言农村居民点作为农村人地关系的表现核心,是农村人口生产和生活等综合功能的承载体,是农村土地利用重要组成部分[1]。
武汉农村居民点规模小,数量多,土地利用率低,集约利用非常迫切。
目前,这种粗放方式土地利用,已对生态环境、粮食安全和宏观经济平稳运行等关系国计民生的诸多领域产生了不利影响,制约了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发展[2]。
通过农村居民点整理建设,及时的土地复垦,有利于高效配置城乡土地资源,缓解经济建设与耕地保护的矛盾,提高土地利用综合绩效,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
我们在承担武汉市新洲区潘塘街镇域村庄布局规划规划设计中,在城乡统筹协调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指导下,做了一些创新性的工作,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
2.项目概况潘塘街地处武汉市新洲区东北部,距新洲区城关邾城36公里。
东南与徐古镇接壤,西南接三店街,北部与麻城市相连。
潘塘街境内多丘陵岗地,夹杂一些小块平原,地势北高南低。
规划范围是潘塘街的行政管理范围,总面积60.9平方公里,辖潘塘街镇区和28个行政村,共207个自然村。
3.农村居民点分布现状分析土地利用浪费:农村居民点分布极不均匀,人口规模差异很大,部分基层村不到50人,而有些基层村600-700人。
居民点平均规模小,宅基地占地面积大,各行政村人均建设用地面积多在110㎡/人以上,农业用地与村庄建设用地矛盾突出,人均耕地面积仅3亩,土地利用分散、无序,利用率低。
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服务设施滞:由于村湾布局分散、单个规模较小,不利于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的配置和规模化发展;建设村庄农田水利设施普遍老化,不能满足农业生产需要,灌溉沟渠年久失修,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镇域文、教、卫、商等公共设施简易老化,医疗条件不能满足村民基本卫生需要;镇域内缺乏村民体育活动场地和公共绿地;镇域缺乏污水处理设施和环卫设施。
居民点的布局

沈阳市、鞍山市、本溪 市和抚顺市为四边形。
5
A
二、居民点布局的原则
1、服务半径合理,区域布局完整 2、有利生产,方便生活 3、合理利用土地,尽量少占耕地
6
A
1、服务半径合理,区域布局完整
服务半径:城镇在组织社会生产和居民 生活方面所产生的经济服务影响的地区范 围。
在农村居民点布局时,纪要考虑到居民便于到工 厂、商店上班,又要便于下地劳动。
9
A
3、合理利用土地,尽量少占耕地。
目前我国的多数居民 点都普片表现为规模 小、布局分散,兴建 住房时求大求宽,多 占耕地。这样就违背 了《土地利用总体规 划》的需求。
10
A
三、居民点布局方案择优
1、指标比较 法
经济服务半径; 交通运输条件; 居民点占地面积; 原有居民点的利用率; 安全卫生条件。
居民点的布局
L/O/G/O
Aபைடு நூலகம்
1
一、居民点布局的形式
在土地利用规划中,居民点布局是最重要的规划 项目。居民点的空间分布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居民点 的性质、规模和类型决定的,随着各地自然、经济 条件、人口密度和生活习惯等不同而变化。
就目前我国现状而言,居民点大致有以下四种布 局形式:
(1)、卫星式
(2)、带状式
在居民点布局时,要结合当地的具体 情况,合理确定居民点的经济服务范围。 并且一个区域的居民点布局,必须从区域 经济建设的远景出发,使全区居民点形成 一个不同层次、不同功能、相互协调的有 机体。
7
A
8
A
2、有利生产,方便生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经济体制的改革,城市和 农村的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城乡各种协作关系 得到发展,交流范围不断扩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居民点分类体系图
特大城市 人口>100万
城市 大城市 人口50-100万
中等城市 人口20-50万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城市居民点
小城市 人口20万以上
居
县城
民 点
城镇
建制镇 集镇
农村居民点 中心居民点 一般居民点(基层村,自然村)
研究意义
有利于实现土地的集约利用,缓解供地不足的矛盾 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农村城镇化进程 改善村容村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优化的主要措施
• 严格控制用地规模,科学合理进行规划 • 加大执法力度,规范用地管理 • 加快中心村的建设步伐,切实改善农村居住条件 • 大力开展农村居民点整理,提高土地利用率
大小居民点分布成条状,
沿交通线而立,如串珠一般, 如沿铁路干线、公路、河流 分布。两条或更多交通干线 上的枢纽,往往形成较大的 经济中心,如形成集镇等。 在农村,有时沿一条山坡、 一条河流、一条公路形成许 多居民点。
同一级居民点集中于一处
的布置形式。平原地区由于地 形平坦,便于集中。在一个村 范围内,人口集中居住,可以 使布局紧凑,用地节约,工程 投资少,也有利于改善居民文 化物质生活。
居民点布局空间的理论基础
• 区位理论 • 规划理论 • 农村深层结构
原理
农村居民点布局的形式
分级布置形式,也可以看做 由分散到集中布置的一种过渡形式, 以一个比较大型的居民点如集镇、 中心村为中心,周围带几个小村, 这种布局形式的最大优点是把现状 和远景有机结合起来,既能从现有 生产水平出发,又可以照顾到生产 发展和生产经营中心布局的现要求。 便于村庄分布逐渐从分散走向集中。
按性质和人口规模,居民点分为城市 和乡村两大类
释义(二)
农村居民点没有固定的定义
从从乡村聚落地理的研究角度看,可以定义为: 职能、地域或社会文化特征上与农业直接相关的居住 地。
从村镇规划角度看,可定义为:农民进行生产和 生活的定居场所,是除土地以外各地生产与生活资料, 包括居住用地、生产性用地、服务设施用地、绿化用 地、内部道路用地、公共设施用地等集中配置的地方。
这是我国居民点最常见、 最广泛的布置形式。尤其在山 地、丘陵地区,受到地形的限 制,很难找到面积较大的平地 来建设居民点。有的便于耕作, 在自己耕作田块附近建造房屋, 有的村民根据地形布局,高低 错落,有的是满天星式不规则 分布。
布局现状特征及影响因素
• 农村居民点布局分散,人均用地大 • 农村居民点的发展无序,结构不紧凑 • 农村居民点内部用地结构不合理,住宅用地比重偏大
释义居民点、农村居民点
目
录
中国居民点分类体系图
农村居民点研究意义、理论基础 农村居民点布局的形式、现 状特征及影响因素
农村居民点存在问题、优化措施
释义(一)
居民点[settlement] 人类按照生产和生活需要而形成的集
聚定居地点。人类的各种集居地,又称聚落。各
种职能不同、规模不等的城市、集镇和村落都是居民 点。
自然条件的制约 传统文化的影响 经济的发展得推动 国家政策的改革
农村居民点用地存在的主要问题
• 村庄建设选址不太科学 • 农村居民点规模小,功能不齐全 • 居民点用地缺乏统筹规划,无序建设严重 • 城乡结合部农村居民点用地疏于管理 • 农村居民点人居环境较差 • 土地执法力度不够 违法用地现象时有发生 • 农村建设用地集约程度低,浪费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