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爱国故事:虎门销烟
爱国主义故事:林则徐极力禁烟

【导语】以下是⽆忧考为⼤家整理的关于林则徐极⼒禁烟的爱国故事,欢迎⼤家阅读!
清朝的后期,西⽅的英、法、美等国的殖民主义者和投机商⼈,纷纷向我国⾛私毒品鸦⽚(俗称⼤烟)。
他们的⽬的,⼀是⽤鸦⽚换取⽩银,掠夺我国的财富;⼆是⽤毒品残害中国⼈的⾝体,便于他们侵略。
当时,很多正直的官员看透了英国⼈的险恶⽬的,坚决主张查禁鸦⽚。
林则徐的态度最坚决。
他说:再不禁烟,我国就不会有⽩银当军饷,就不会有强壮的⼠兵抵抗侵略了。
为了国家的尊严,必须禁烟。
皇帝就让他去⼴州查禁鸦⽚。
林则徐到了⼴州,命令外国商⼈把全部鸦⽚缴出来并保证不再私运鸦⽚到中国来,否则给予严惩。
有些外国商⼈照办了,可英国商⼈不肯缴,英国政府的代表义律还策划阴谋,企图顽抗。
林则徐当机⽴断,坚决⾏使主权,中断与英⽅的贸易并不再供应⾷物和⽔。
英国⼈没办法,只好缴出了鸦⽚。
1839年6⽉3⽇这⼀天,林则徐亲⾃到虎门海滩,主持销毁害⼈的毒品鸦⽚。
他以⽆⽐的勇⽓和决⼼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是⼀位伟⼤的爱国者。
林则徐虎门销烟睡前故事

林则徐虎门销烟睡前故事清朝道光年间,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割地赔款,外国列强猖獗入侵。
当时,华夏大地上炙热的太阳下,人民痛苦欲绝。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一位伟大的爱国者、官员和思想家——林则徐,挺身而出,用他的智慧和勇气,点燃了一场伟大的抗争之火,他就是虎门销烟的倡导者。
这是一个被写进历史的壮举,为中国赢得了尊严与荣耀。
下面让我们一起读一读关于林则徐虎门销烟的睡前故事。
故事开始……在东海之滨,有一座有着千年历史的小城——虎门。
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宜人。
然而,正因为如此,虎门成为了外国贩售鸦片的重要港口。
当时的鸦片问题极为严重,这种外来毒品侵蚀了中国的文明和社会。
林则徐身为一位忠诚的爱国者和清廷官员,深感国家危机,立志要彻底禁绝鸦片。
一天深夜,林则徐偷偷溜进虎门码头,带来了一卷朝廷颁发的禁烟檄文。
“禁烟檄文”上阳刚有力的字迹,让人感受到了林则徐的坚定意志。
林则徐大声宣读檄文,义正辞严地告诫那些贩卖和吸食鸦片的人,无论贵贱,都应该自觉抵制鸦片。
每当林则徐宣读完檄文,海风都会轻抚他的胡须,仿佛风也为他加油鼓劲。
林则徐的言辞激昂,句句刺人心髓。
他挑衅着那些贩售鸦片的商贩:“这些贩售鸦片的洋鬼子,是国之大敌,应由天下之臣非而退之!”林则徐的行动激起了许多中国人民的觉醒。
渔夫、学生、官员、商人纷纷加入到了禁烟的行列中来。
他们认识到,只有消除这一顽疾,才能救国救民,才能重拾国家的尊严。
然而,抗争还是付出了代价。
英国向林则徐发出通牒,要求他停止禁烟的行动。
林则徐淡淡地看了一眼通牒,心里却充满了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他再次挥笔,给英国愤怒的回信:“烟即烟矣,此革命之力也,然勿谓牵扯私人名誉也。
今作者,乃以中原之主数千万万心志,合于前途。
”以此表明他策动抗争是为了整个中华民族,不是为了个人的名利。
然而,英国不愿放过林则徐,他们以武力胁迫要将他抓捕。
但是林则徐以自己身体力行的方式,向英国人表明了自己坚决维护国家利益的决心。
(激励学生成长的名人故事)军事家成长故事_虎门销烟的英雄林则徐

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英雄和伟大的爱国主义者。
林则徐1785年出生,福建侯官人。
他出身于一个封建知识分子家庭。
他的父亲林宾日是个私塾先生,收入不很丰裕,而且还要还林则徐祖父积欠的债务,因此,生活十分清苦。
林则徐的母亲和姐妹,都必须从事女工,赚钱补贴家用。
在这样艰苦的家庭环境中,林则徐养成了一种在任何条件下都不为困难所屈的品格。
而且他的父亲为人正直,有安贫守道的骨气,林则徐小时候,还亲眼看到父亲把米送给一贫如洗的三伯父,自己一家人则挨饿。
这种助人为乐、舍己为人的情操,对林则徐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林则徐的父亲对他十分疼爱,又因为他聪慧过人,父亲在他四岁那年带他入私塾,他是班上最小的学生。
但他自小就很懂事,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刻苦学习,十分自觉地读书,从来不用父母多说半句。
夏天,他就在自家院子后面的泉边读书,蚊虫叮得他一身大包他都没觉察到。
冬天,他屋子里的灯总要到深夜才会熄灭。
父亲曾经问他为何这样用功,小小年纪的林则徐答道:“上不愧对父母,下不辜负前程。
” 父亲听得眉开眼笑,觉得自己的辛苦没白费,老天有眼,赐给他这样懂事的一个儿子。
一年春天,父亲带着林则徐和自己馆里的学生去附近的鼓山游玩。
林宾日在登山观海的过程中不由触景生情,豪情万丈,一时兴起就让学生以“山” 和“海” 为题作一副对联,要求是将两字嵌入上下联中,这联有点难度。
可就在其他学生还在冥思苦想的时候,九岁的林则徐已经脱口而出了: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
上下一体,气象浑成,对仗工整,情景交融,众学生全都拍手叫好。
林宾日更是惊喜异常,看着昂首挺胸、一脸正气的儿子,欣慰极了。
林宾日细细品味这副对联,觉得气势磅礴,借着对景色的赞美抒发了广大的胸怀和宏伟的志向,真是副好对子。
其实直到今天,这副对子还常作为典范对联给学对联入门的人们学习哪!林家的客厅,书房上的很多对联都是笔迹不同的父子两个人写的,因为经常是父亲出了上联,儿子对下联,这样的“父子双书联” 在家里随处可见。
林则徐的故事虎门销烟

林则徐的故事虎门销烟林则徐的故事——虎门销烟。
林则徐,字韫玉,号梅庵,江苏常州人,清代政治家、思想家。
他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者,其一生都在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而他最为人所熟知的,莫过于他在虎门销烟的故事。
虎门销烟,发生在1841年的一件重大事件。
当时,英国人通过鸦片贸易大大削弱了中国的经济实力,严重危害了中国的国家利益。
林则徐深知鸦片问题的严重性,遂上书朝廷,请求禁烟。
然而,朝廷并未重视此事,反而以其扰民为由,不予理会。
林则徐深感愤慨,便决定自行行动,于是在虎门率领官兵,严令查禁鸦片,并发动了虎门销烟的行动。
林则徐的这一行动,在当时可谓是轰动一时。
他以自己的名誉和责任感,率领官兵,坚决查禁鸦片,展现了一位政治家的担当和决断。
虽然他的行动并未获得朝廷的支持,但他却赢得了人民的拥护和尊敬。
他的这一举动,不仅振奋了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更为中国近代史上的抗英斗争树立了典范。
虎门销烟的故事,成为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也成为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的象征。
林则徐的这一行动,体现了他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切关怀,也展现了他对法理的坚守和对民族利益的维护。
他的这一行动,为中国的反侵略斗争树立了一个光辉的榜样,也为后人树立了一个崇高的精神标杆。
虎门销烟的故事,也成为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它不仅展现了中国人民的抗英斗争精神,更成为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
林则徐的这一行动,为中国的反侵略斗争树立了一个光辉的榜样,也为后人树立了一个崇高的精神标杆。
这一段历史,不仅让我们铭记过去,更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了民族精神的伟大和中国人民的不屈不挠。
虎门销烟的故事,不仅是林则徐的故事,更是中国人民的故事。
它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也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人民为民族利益而奋斗的决心。
这一段历史,不仅让我们铭记过去,更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了民族精神的伟大和中国人民的不屈不挠。
在今天,我们更要继承和发扬这种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历史名人故事200字左右

以下是关于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
清朝末年,国门洞开,鸦片泛滥成灾。
鸦片不仅损害了中国人民的身心健康,而且导致大量白银流失,国家财政严重失衡。
在此背景下,民族英雄林则徐挺身而出,被任命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禁烟。
林则徐到达广东后,积极开展禁烟运动。
他严令禁止鸦片贸易,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加强海防、查封烟馆、逮捕烟贩等。
经过艰苦努力,终于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了收缴的1183000多千克鸦片。
虎门销烟展示了中国人民的坚强意志和决心,也彰显了林则徐的爱国情怀和担当精神。
这次事件成为中国人民反侵略反压迫的标志性事件,林则徐也成为中国近代史上备受尊敬的民族英雄。
爱国故事虎门销烟

道光1839年11月15日,林则徐受命钦差大臣,已经来临的1839是使禁烟史上最重要的翌年,对林则徐一生来说是最辉煌的岁月。
1839年3月10日林则徐经过两个月的旅程到达广州,成千山万的人挤满了珠江两岸,人人争睹钦差的风采。
整个广州都在等待和倾听钦差大臣的声音,林则徐的回答是第二天在辕门外贴出的两张告示《收呈示稿》宣明钦差大臣道广州的目的使查办海口事件。
另一个《关防示稿》无异于钦差大臣此行的第一个宣言,是采取禁烟行动的先声。
这个告示是林则徐作为钦差大臣向广州官员、百姓和外国人的首次公开亮相,它不仅再次以清廉告白天下,而且是为了驾驭极其复杂的局面。
林则徐的日记记载,他当天住在越华书院。
1839年3月18日,林则徐发布两个谕贴。
3月19日下令禁止外国人离开广州。
3月21日下令包围商馆。
3月22日下令查拿英国鸦片贩子颠地。
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的到来,矛盾自然转移到他身上,他到达当天,林则徐下令停泊在珠江上的一切外国船只封舱,当天晚上封锁商馆,并且撤走一切差役和中国雇员。
但是义律是一个十足的大流氓,面对林则徐的命令,出尔反尔,采取无赖、讹诈、欺骗、撒谎的卑鄙手法交替使用。
义律狡猾多端,但不是林则徐的对手,3月28日,向林则徐呈送了《义律遵谕呈单缴烟二万零二百八十三箱禀》。
从林则徐1839年3月10日到达广州,到义律3月28日被迫同意缴出全部鸦片,总共18天,这充分说明了林则徐收缴鸦片第一回合的胜利。
林则徐与邓廷桢等人会商后,就收缴的地点、验收、押运、存储、看管、守卫等各个环节做了无懈可击的指令和安排。
4月10日林则徐、邓廷桢邓亲赴虎门检查收缴前各项准备工作。
4月11日开始收缴,林则徐亲自监督收缴全过程。
5月18日,实用了34天,共收缴烟土19187箱,又2119袋,总重量1188127公斤。
收缴的这段日子,林则徐一刻不怠的监督这一庞杂的过程。
日夜操劳,一丝不苟,无一纰漏。
6月3日,历时23天的虎门销烟,在林则徐的指挥下,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华民族决不屈服于侵略的决心。
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

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19世纪初,以英国为首的西方殖民主义者,不顾中国政府的禁烟令,通过各种渠道向中国输出罪恶的鸦片,到30年代,每年输入鸦片达4万多箱,严重的毒害了200万中国人,同时使中国每年外流白银达1000万两。
面对汹涌而至的鸦片潮,清廷内部出现了弛禁派(投降派)与严禁派的斗争。
深感禁烟关系国家命运和民族存亡的林则徐极力主张禁烟。
林则徐,字元抚,又字少穆。
候官(今福建福州)人。
自幼勤学苦读,13岁中秀才,19岁中举人,27岁中进士,入翰林院。
他历官14省,先后任监察御史、希政使、河道总督、巡抚、总督和钦差大臣等官职。
他一生中最大功绩,是他领导和实践了反对列强侵略的禁烟抗英斗争。
早在1823年在江苏任按察使时,就曾下令秘访严拿勾结衙门差役、开设鸦片烟馆的土豪恶棍。
1832年,他任江苏巡抚后,与两江总督陶澍“志同道合,相得无间”共商奏请严禁鸦片,自铸银币,缓征救灾,开浚河道,兴利除弊等等。
1837年林则徐任两江总督,他继续开展禁烟运动。
1838年,林则徐以“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政治眼光上书清廷:“鸦片流毒天下,为害其巨,法当从严。
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
“道光皇帝为维护统治,接受了林则徐的主张。
1838年12月,任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州查禁鸦片。
1839年3月,他一到广州,便在两广总督邓廷祯等的积极协助下,雷厉风行地开展禁烟。
他们大力整顿海防,倡办义勇,严拿烟贩,惩处受贿官员,并责斥英、美外国鸦片贩子交出鸦片。
严正声明:“若鸦片一日不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
”结果,收缴鸦片近2万箱,在虎门当众销毁,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利益和尊严。
,在广州虎门海滩上,人头攒动,人山人海,观看中国近代史上最大快人心的一幕,即虎门销烟。
这次销烟使用的不是火,而是海水、生石灰和盐卤。
事先,林则徐也曾试用过火烧,即用桐油与鸦片烟膏掺在一起焚毁,但此法即费桐油,又不彻底,有些烟膏会渗入泥土中,“瘾君子”仍可挖泥熬取。
林则徐虎门销烟故事

林则徐虎门销烟故事林则徐,字韫玉,号梅溪,江苏常州人。
他是清朝末年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杰出人物之一。
他的一生经历了中国近代史上许多重大事件,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便是他在虎门销烟的故事。
虎门销烟,是指1840年发生在广东虎门的一场重大事件。
当时,英国向中国大量输出鸦片,导致中国社会上瘾者众多,社会秩序严重动荡。
林则徐作为一位忠良之士,深知鸦片对国家的危害,因此决心要禁绝鸦片。
他深知中国的国力不足以与英国对抗,于是决定从禁绝鸦片入手,以振兴国家。
林则徐首先上书皇帝,请求禁烟。
然而,由于当时朝政腐败,皇帝并未采纳他的建议。
林则徐深知时不我待,于是决定采取果断行动。
他在虎门海域设置封锁线,并发布了《海禁令》,严禁鸦片的输入和贩卖。
这一举动震惊了英国人,也引起了中国社会的广泛关注。
英国人对中国的禁烟行动感到愤怒,于是派遣军舰前来虎门,企图以武力打破中国的封锁。
然而,林则徐并不为所动,他坚定地守护着虎门海域,不让任何鸦片进入中国。
最终,英国人以武力威胁,迫使中国政府签订了《虎门条约》,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份不平等条约。
虽然《虎门条约》对中国不利,但林则徐的虎门销烟行动却成为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他的坚定决心,彰显了中国人民的抵抗精神,也激励了后人对外国侵略的抵抗。
他的英勇事迹,被后人誉为“林则徐力挽狂澜,壮哉我华夏”。
林则徐虽未能阻止鸦片战争的爆发,但他的虎门销烟行动却成为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座丰碑。
他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让我们铭记历史,珍爱和平,也让我们懂得了民族自尊的重要性。
正如林则徐所说,“海疆未宁,何以家基?”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勇往直前,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人爱国故事:虎门销烟
在繁荣美丽的北京城,在雄伟壮丽的天安门广场,巍然屹立着人民英雄纪念碑。
8幅巨大的浮雕,记载着中华民族为争取解放不屈不挠的斗争历史。
在醒目的第一幅浮雕前,人们总不免停住脚步,久久凝望--那是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
近代中国人民反帝、反侵略斗争的历史就是从这里拉开序幕。
林则徐--正是这场伟大斗争的先驱者。
林则徐(1785--1850),字元抚,又字少穆,晚号俟村老人。
福建侯官(今福建福州)人。
出身贫寒家庭,为官清廉正直,关心民隐,为民众所称颂。
中国清代爱国政治家、思想家、诗人。
鸦片战争时期主张严禁鸦片、抵抗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坚持维护中国主权和民族利益,缴获和焚毁大批鸦片,并粉碎了英国侵略者的多次武装挑衅,表现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史学界称他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虎门销烟
古往今来,林则徐的名字总是同那著名的虎门销烟联系在一起。
鸦片俗名大烟,又称阿芙蓉,由罂粟果内乳汁经干燥制成,为棕色至黑色的干膏状块,有特殊气味,药用鸦片为粉末状。
鸦片是一种强烈的麻醉剂,中国原来把它作为安神止痛的药材使用,称为洋药。
但鸦片含有大量的吗啡和尼古丁,毒性很大,而且吸上了瘾就不易戒除,使人体力日衰,精力消耗,意志萎靡,以致丧失生命。
英国从18世纪开始经营鸦片贸易,1799年向中国走私鸦片4000多箱(每箱重约50公斤或100公斤)到1835年猛增至35445箱。
1835年,中国吸食鸦片的人数大约有200万以上,说明鸦片的流毒已经很广了。
由于鸦片的流入,一方面导致烟民成批产生,一方面白银大量外流。
烟毒泛滥,已严重威胁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
此时,林则徐再也按耐不住胸中的义愤。
他于1838年毅然上奏清朝皇帝道光,慷慨陈词:"鸦片已流毒天下,危害巨大。
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
"
当时,清廷官员在对待鸦片的问题上大致分为两派,即主张禁烟的严禁派和反对禁烟的弛禁派。
游移于两派之间的道光皇帝看了林则徐的奏折深有触动。
他于12月召林则徐进京议事,在半个月内召见了他19次。
林则徐详尽述说了自己的禁烟主张和准备采取的措施,使道光大为感动,任命他为钦差大臣,去广东查禁鸦片。
1839年3月10日,林则徐肩负重任到达广州。
第二天,他在钦差行辕门上张贴告示:不受地方任何供应,不许奸人借名扰累民众,严格限制随行人员的活动,坚决杜绝受贿、情、泄密等不正之风。
他郑重宣布:"若鸦片一日不绝,本大臣一日不回。
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
"同时,他还采取了一系列断然措施,与两广总督邓廷桢、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商定整顿水师、加强海防,召集有识之士揭发烟贩的贩毒情况,逮捕了61名勾结英国资本家的重要烟贩,勒令外国商人在3天之内缴出全部鸦片等等。
当时,停泊在零丁洋上的22艘鸦片趸船,每艘都囤积鸦片1000箱以上。
可是外商施展拖延抵赖、行贿打点的惯用伎俩,只答应上缴1037箱鸦片。
林则徐对此严加驳斥,下令传讯阻挠销烟的烟贩首恶颠地。
颠地吓得藏了起来,拒绝接受传讯。
在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的庇护下,颠地连夜逃跑,结果中途被愤怒的群众发现,抓了起来。
义律恼羞成怒,声称要动用武力。
林则徐毫不畏惧,下令炮舰巡弋沿海,派遣兵员封锁洋人商馆,断绝了对外商的一切贸易和供应。
曾经骄横跋扈的外国商人躲在商馆里,连饮水和食物都发生了困难。
同时,林则徐还起草了一份告示贴在义律住所的门口,严正警告说:今后中国"卖鸦片者要死,吸鸦片者也要死......岂内地之人该死,而尔等独不该死乎"?外强中干的义律无计可施,不得不低下头来,通知英商缴出全部鸦片。
到5月中旬,中国收缴的鸦片总计19187箱又2119袋,重230多万斤,价值白银800多万两。
随着鸦片贩子被一个个驱逐出境,义律也带着商馆中的英国人灰溜溜的离开了广州。
1839年6月3日,是个令中国人民永世难忘的日子。
这一天,天气晴朗,海水碧蓝,虎门海滩人山人海。
林则徐会同大小官员,在这里亲自监督销烟。
在海滩的高处,有两个人工挖制的15丈见方的大池,里面漫溢着卤水。
随着"轰隆......轰隆......"几声炮响,成批成批的鸦片被倾倒进池里,然后抛下石灰一顿时,池水沸腾,烟雾翻卷。
当大池闸门打开,已溶解的鸦片渣沫随着翻滚的潮水流入茫茫大海。
这时,成千上万的围观者爆发出一阵阵震天撼地的欢呼。
从6月3日到25日,虎门销烟整整持续了20余天。
收缴鸦片的这段日子,林则徐一刻不怠的监督这一庞杂的过程。
日夜操劳,一丝不苟,无一纰漏。
开始,外国商人"断言中国人不会焚毁一两鸦片",但他们吃惊地看到,林则徐在20余天里销毁了收缴的全部鸦片,共计237万斤。
从此,近代中国反抗帝国主义的战斗打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