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性学习教案)古代文化常识(人教版高二必修)

合集下载

2022年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 古代文化常识》1

2022年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 古代文化常识》1

古代文化常识教学设计阜阳十中陶晓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积累古代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对文言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总结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规律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积累古代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对文言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

2、难点:总结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规律方法。

学情分析:古代文化常识是今年考纲新增加的考点,对于许多学生来说并不熟悉,因此产生一定的畏难情绪,影响考试的发挥。

其实在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经常出现相关常识,只是我们以往没有系统的归纳整理。

要让学生消除这种畏难情绪,就让学生有平时积累的意识,学会归纳总结知识点。

教学方法:合作研习,讲练结合。

课前准备:、古代文化常识练习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课件展示〕“花甲重逢,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还多一度春秋。

〞这幅寿联写的老人岁数是:〔〕A、60岁B、70岁C、100岁D、141岁解析:花甲,即60,花甲重逢就是12021加三七岁月,就是再加三七二十一,就是141;古稀,即70,古稀双庆就是140;更多一度春秋,加起来就是141。

古代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人才任用官吏的一种制度,它是古代中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隋唐到清代的历经了一千三百多年。

科举制度中参加县府考试、省级考试、京城考试和皇宫大殿考试及其合格者,分别称为:〔〕A、乡试——举人会试——贡士殿试——进士院试——秀才B、院试——秀才乡试——举人会试——贡士殿试——进士C、会试——贡士殿试——进士院试——秀才乡试——举人D、殿试——进士院试——秀才乡试——举人会试——贡士解析:院试是为了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先要参加的一种考试,也叫章试。

各地考生在县府里参加考试,由省里的提督学政主持,考取者称生员,俗称秀才〔茂才〕或相公。

明清科举制度,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乡试为省一级考试,由翰林或部院官员主考,考试合格者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会试是举人在京城参加的全国统一考试,由礼部主考,合格者为贡士,第一名为会元;殿试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考试合格者为进士,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 古代文化常识》6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 古代文化常识》6

《古代文化常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以《张衡传》为例,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

2、积累古代文化知识,提高学生阅读和欣赏古汉语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知识。

【教学方法】合作讨论、梳理探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情景导入
二、学生找出《张衡传》一文中的古代文化常识
三、梳理
1姓名称谓
2文学常识
3官职名称
4官职变动
5 其他常识
四、探究
1年号、谥号
2官职的调动
3表示征召举荐
4表示任命授予
5 其他
乞骸骨、下车、视事、六艺、宦官、相、孝廉、公车、公府
五、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以《张衡传》为例复习梳理古代文化常识,希望同学们课后的复习能依纲扣本,记练并举。

六、趣味练习
仿照诗词大会,以“花”字行飞花令。

七、请同学们课后以“花”“月”“酒”等字行古代的飞花令。

附:板书设计
1姓名称谓 2文学常识
3官职名称 4官职变动
5 其他常识。

高中语文必修五《古代文化常识》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五《古代文化常识》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五《古代文化常识》教案教学博苑10-18 0629高中语文必修五《古代文化常识》教案(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习并积累古代文化常识。

过程与方法:以教师系统讲解为主,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作进一步拓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悟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加深对古代文化的认知。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了解古代文化基本常识,尤其与中学文言文教学有密切关系的部分。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想要更好地理解古代文言作品,除了要学习大量的文言现象外,还应当适当掌握一些文化常识,今天我们就来对这方面的知识作一基本探讨。

二.人的称谓:【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1)自称姓名或名。

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2)用于介绍或作传。

如“遂与鲁肃俱诣孙权”,“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柳宗元为柳子厚,苏轼为苏子瞻,苏辙为苏子由等。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

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如: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商隐号玉溪生,贺知章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王安石晚年号半山,苏轼号东坡居士,陆游号放翁,文天祥号文山,辛弃疾号稼轩,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杨万里号诚斋,罗贯中号湖海散人,关汉卿号已斋叟,吴承恩号射阳山人,袁枚号随园老人。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王翱为王忠肃公,左光斗为左忠毅公,史可法为史忠烈公,林则徐为林文忠公。

古代文化常识教案

古代文化常识教案

古代文化常识教案第一部分:介绍古代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通过学习古代文化,学生不仅可以了解古人的智慧和成就,而且可以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本教案将根据古代文化的不同领域,提供一些常识性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古代文化。

第二部分:古代艺术古代艺术是古代文化中独特而丰富的一部分。

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古代艺术,了解古代人民的审美观念和艺术表达方式。

以下是一些古代艺术常识的教学内容:1. 陶瓷艺术:介绍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的发展历程和特点,如青铜器、汉白玉等。

2. 绘画艺术:介绍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代表性作品,如《清明上河图》、《千里江山图》等。

3. 曲艺表演:介绍中国古代曲艺表演的种类和特点,如评弹、相声等。

第三部分:古代科技古代科技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学习古代科技可以使学生了解古代人民在生活中创造的奇迹。

以下是一些古代科技常识的教学内容:1. 造纸术:介绍中国古代造纸术的发明和应用,以及对世界文明的重要影响。

2. 火药的应用:介绍中国古代火药的发明和应用,如火箭、炮等。

3. 指南针:介绍中国古代指南针的发明和在航海中的应用。

第四部分:古代哲学思想古代哲学思想是古代文化中的瑰宝,也是对人类智慧的精神遗产。

学习古代哲学思想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道德观念。

以下是一些古代哲学思想常识的教学内容:1. 儒家思想:介绍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如仁、礼、孝等。

2. 道家思想:介绍道家思想的核心思想,如无为而治、自然行道等。

3. 佛家思想:介绍佛家思想的核心教义,如四谛、八正道等。

第五部分:古代文学古代文学是古代文化中的瑰宝,通过学习古代文学作品可以了解古代人民的思想和情感。

以下是一些古代文学常识的教学内容:1. 诗歌:介绍中国古代诗歌的特点和代表作品,如《登鹳雀楼》、《静夜思》等。

2. 散文:介绍中国古代散文的特点和代表作品,如《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

3. 小说:介绍中国古代小说的特点和代表作品,如《红楼梦》、《水浒传》等。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 古代文化常识》94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 古代文化常识》94

必修五梳理探究之“古代文化常识”教学设计【导入】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影响深远。

近年来国家不断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在2021年新修订的高考考试大纲中明确地将“文化常识”作为一个必考的考点。

下面就让我们走进传统文化的世界,感受它独特的魅力!首先我们来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①积累高考相关的古代文化常识。

②提升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

为了检测大家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老师在导学案中设计了12道选择题,已经让大家课下预习完成了,下面就请先进行小组谈论,然后派代表展示你们的答案!【知识与能力检测】1 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兼”、“领”均表示兼任官职,“署”“权”则表示暂代官职。

B.“表”即“奏表”,是古代臣子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常含表志陈情、诉说心曲之意,如《出师表》《陈情表》。

C.“视事”指官吏到职办公,“下车”指官吏初到任,“乞骸骨”指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致政”、“致仕”则指辞官。

D.《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同时它也是二十四史之首。

答案: D 二十四史之首为《史记》。

2.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字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名是成年时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B.考,在文言里指已经死去的的父亲。

皇考,就是在位的皇帝对先皇的称呼。

普通人称自己已故的父亲为“先考”;已故的母亲称为“妣”、“先妣”;已故父母就合称“考妣”。

C.冠,即帽子。

免冠,就是脱帽。

冠礼是古代成年男子满18岁举行的象征独立和成熟的仪式,备受重视。

笄礼是年满16岁的少女所举行的象征可以婚配的仪式,在冠礼、笄礼之后男子就可以冠发、女子可以梳髻。

D.《汉书》,又名《前汉书》,东汉范晔所著,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全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

《汉书》语言庄严工整,多用排偶,遣辞造句典雅远奥。

答案:B(A项应为“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古代文化常识高中教案模板

古代文化常识高中教案模板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基本内容,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常用词汇和表达方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课堂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1. 古代文化常识的基本内容。

2. 古代文化常识的常用词汇和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1. 古代文化常识的系统性学习。

2. 古代文化常识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联系。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介绍古代文化常识的重要性。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自主学习1.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基本内容。

2.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常用词汇和表达方式。

三、小组合作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取一个古代文化常识主题进行深入研究。

2. 各小组收集相关资料,整理归纳,形成小组报告。

四、课堂讨论1. 各小组展示研究成果,其他小组进行提问和评价。

2. 教师总结各小组的发言,强调古代文化常识的系统性。

五、课堂小结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提出疑问。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检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程度。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拓展学习1.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古代文化常识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联系。

2.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古代文化常识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应用。

三、案例分析1. 教师选取典型案例,分析古代文化常识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具体应用。

2. 学生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四、课堂小结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古代文化常识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提出疑问。

五、布置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收集生活中与古代文化常识相关的案例,撰写一篇短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课堂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古代文化常识。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 教学设计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 教学设计

古代文化常识教案编者:刘素华教学目标一、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积累古代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对文言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通过思考和练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探索的能力。

教学重点:积累古代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对文言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积累古代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对文言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方法:合作交流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课: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影响深远。

远至日本,近至我们生活的细枝末节,无不彰显着中国古代文化魅力,这节课我将和大家一起来探究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中的纪年纪时和姓名字号。

二、纪年纪时(一)、古代纪年方法1、天干地支纪年法,即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

如甲午战争,辛丑条约等。

练习巩固:2008然后就戊子年,2071年是什么年?(辛卯年)2、帝王年号纪年法自汉武帝开始,每个帝王登基,都为自己拟定一个富有一定寓义的年号,每个年号后再配上序数就成了一种纪年的形式。

如:乾隆三十九年,开元元年等。

所取定的年号大多孕含着吉祥之意,寄托了振兴国运,繁荣昌盛的美好愿望,如“康熙”就寄托了天下隆盛兴旺之意,再如“光绪”有光明永绪之愿。

(二)、古代纪月的方法1、序数纪月法如:如平地二月花者,深山则四月花。

《采草药》2、地支纪月法。

古人常用十二地支配十二个月,每个地支之前加上一个特定的“建”字,就成了一种纪月的方法。

如:荒村建子月,独树老夫家(建子月,农历十一月)――杜甫《草堂纪事诗》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月,金陵瓦解。

(建亥,农历十月)――庾3、时令纪月法一年分四季,一季三个月,每季的三个月按顺序依次加孟、仲、季,就可将一年的十二个月清楚的区别开。

如: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

(孟冬,农历十月)(三)、古代纪日法1、序数纪日法。

如:三五之夜,明月半墙归有光《项脊轩志》2、天干地支纪日法。

《古代文化常识》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梳理探究

《古代文化常识》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梳理探究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古代文化常识——姓名字号》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古代文化常识——姓名字号》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5“梳理探究”中《古代文化常识》的专题,对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做了系统梳理,以此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化学习的乐趣,加深对古代社会生活的了解。

课文对古人的姓名字号作了简明阐释,重点解说了名与字的关联及古人谥号等问题,让学生了解古人的姓名字号,及其承载的文化内涵。

【学情分析】学生对于古人姓氏名字号并不陌生,但真正了解古人姓名字号文化内涵的并不多。

由于古人姓名字号十分复杂,因此在对古人姓名字号进行探究时,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是有些难度的。

【教学目标】1.了解姓氏的来源。

2.掌握古人的名、字、号的相关知识。

3.提高学生对古人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梳理探究,明确古人名与字的关联。

教学重点:通过梳理探究,把握古人谥号的作用和分类。

【教学方法】梳理探究法、合作讨论法、点拨法【教学准备】学习任务单,微课,智慧课堂【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流程】1导入新课刚才,当老师喊出“上课”两个字的时候,同学们都全体起立统一向老师问好,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是大家都习以为常了的课堂礼仪和常识。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古代文化常识之古人姓名字号”。

【设计意图】即景导入,拉近师生距离,并拉近学生与文化常识的距离,让学生明白文化常识就在我们身边。

2预习检查,回顾旧知请大家说说黑板上这几组词告诉我们哪些信息?(板书:苏轼子瞻东坡居士)预设:苏是姓,轼是名,子瞻是字,东坡居士是号【设计意图】回顾古人的姓名字号,唤起学生的知识记忆,对古人姓名字号有了初步认识和了解。

3梳理探究合作展示(一)姓——考其源1.请一位同学说说以下姓氏的来源。

①姬、姜、嬴、姚②郑、陈、越、秦③东郭、南郭、西门④司徒、司马、司空⑤巫、卜、陶、屠⑥马、牛、柳、梅预设:① 母系氏族社会女性崇拜的反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文化常识(人教版高二必修)
综合性学习教案
古代文化常识
教学目标
一、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积累古代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对文言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通过思考和练习,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探索的能力。

教学重点:
积累古代文化知识, 提高学生对文言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
积累古代文化知识, 提高学生对文言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方法:合作交流
一、导课
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影响深远。

远至日本,近至我们生活的细枝末节,无不彰显着中国古代文化魅力,这节课我将和大家一起来探究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中的纪年纪时和姓名字号。

二、纪年纪时
(一)、古代纪年方法
1天干地支纪年法,即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
酉、戌、亥。

)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

如甲午战争,辛丑
条约等。

2、帝王年号纪年法
自汉武帝开始,每个帝王登基,都为自己拟定一个富有一定寓义 的年号,每个年号后再配上序数就成了一种纪年的形式。

女口:乾隆三 十九年,开元元年等。

所取定的年号大多孕含着吉祥之意, 寄托了振 兴国运,繁荣昌盛的美好愿望,如 康熙”就寄托了天下隆盛兴旺之意, 再如 光绪”有光明永绪之愿。

(二)、古代纪月的方法
1序数纪月法
如:如平地二月花者,深山则四月花。

《采草药》
2、地支纪月法。

古人常用十二地支配十二个月,每个地支之前 加上一个特定的
堂纪事诗》
信《哀江南赋》
3、时令纪月法
一年分四季,一季三个月,每季的三个月按顺序依次加孟、仲、 季,就可将一年的十二个月清楚的区别开。

如:
练习巩固:2008然后就戊子年,
年是什么年?(辛卯年)
建”字,就成了一种纪月的方法。

如: 荒村建子月,
独树老夫家(建子月,农历十一月)
以戊辰之年, 建亥之月,金陵瓦解。

(建亥,农历十月)
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

(孟冬,农历十月)
(三)、古代纪日法
1序数纪日法。

如:三五之夜,明月半墙归有光《项脊轩志》
2、天干地支纪日法。

如:元丰七年六月丁丑姚鼐《登泰山记》
3、月相纪日法。

根据月亮的形状,对每月某些较特殊的日子进
行称谓。

女口:朔(农历每月初一)、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胐(农历每月初三)、望(农历每月十五)、既望(农历每月十六)
(四)、纪时法
今天我们要想知道几点了,只需看一下表即可,这是科技给了我们方便,古代特别是秦汉以前,无表,但人们也不是完全生活一混沌
中,他们也有自己的计时器”,现在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古人的计时器”都有哪些?
天色纪时法,即根据天色的变化将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 一个时辰对应现在两个小时,具体如下:
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yu)中、日中、日昳(die)、晡(bu)时、日入、黄昏、人定。

五更报鼓纪时法,我国古代将一夜分为五个阶段,分别为一鼓、二2、
鼓、三鼓、四鼓、五鼓,或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

如:
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孔雀东南飞》
通过对纪年纪日”的梳理与探究,有利于我们更准确,更深入的阅读文言文。

三、姓名字号
今天,我们要称呼一个人,直呼其名即可,可在古代对一个人的称谓却有许多讲究,一不留意,就有可能陷自己于不堪之境,现在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古人都有那些主要称谓。

(一)、称谓名称。

1直呼姓名
2、称字
3、称号
4、称谥号
5、称书斋名
6、称官名或官地
7、谦称
8敬称
9、贱称
(二)、姓名
名,一般是婴儿出生几个月,由父亲,或长者或有威望的人命名, 姓与名结合起来就是对一个人身份的确定。

但古人特别是读书人或有
威望有影响力的人,一般不直呼其名,因为直呼某人的姓名是不礼貌的行为。

但在下面几种情况下,贝何直呼其名:
①给某人作传时,如: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屈原列
传》
②自称时,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鸿门宴》
③表示对某人轻视或蔑视时。

(三)、字
1字的来历。

字是一个人行成人礼后,由父亲或长者给取的。

古代男子一般在20岁行冠礼,女子一般在15岁行笄礼。

成人后,称字是对平辈或尊辈的礼貌和尊敬。

2、字与名间的关系。

字是名的解释或补充,对名有表述和阐明的作用。

如:
①文天祥,字宋瑞,祥”与瑞”意思相近
②宋代作家晁补之,字无咎,因能补过”,才能无咎”。

(四)、号
1自号,一般是作者本人所取,不受家庭行辈的限制,而是作者根据自己的志趣或抒情的需要自己拟定的,号可谓是文人士大夫自命清高的超俗表现。

如六一居士欧阳修,青莲居士李白,香山居士白居易等。

2、谥号。

古代帝王、卿大夫、诸侯、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其
生前的事迹行为和品德评定一个称号以褒善贬恶,这个称号就是谥”
或谥号”如陶渊明的谥号为靖节先生,林则徐的谥号为林文忠公, 秦桧的谥号为缪丑等。

3、绰号。

绰号是他人所取而得到公认的别号,是对一个人和刻画和形容。

如春秋时的百里奚沦落楚国,被秦穆公用五张羖皮赎回并担任丞相,时人就称他五羖大夫。

将绰号这种艺术发挥到极致的当是施耐庵,《水浒传》180人人人有一个响亮
的绰号,这些绰号形象而准确的描摹了各人的性格,特长和生理特点。

(五)、称斋名。

根据某人的书房名称呼某人。

如聊斋先生蒲松
龄,惜抱轩先生姚鼐,饮冰室主人梁启超等。

四、作业
1、通过搜集资料,了解谦称、敬称和贱称,并举出相应的例子。

2、在中国古代还有一种特殊的称谓讳称”通过查阅相关资料, 了解其表现及原因。

3、,反观现代,你认为直呼父母名字是时代的进步,还是文明的堕落,写一段能表明你观点的文字。

五、总结
通过对古人称呼的探究,我们明白了,字号等称呼或寄托了亲朋好友殷切的期望,或彰显了崇高的灵魂,或抨击了丑恶的行径,或肯定了不斐的成就,同时也为我们阅读文言文扫除了一些障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