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要素与创新体系 - 中国社会学教学网
自然辩证法-第十五章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

第十五章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第一节科学技术革命和社会发展新阶段⏹一、高技术产业群的兴起⏹1、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和社会革命⏹科学革命:人类认识世界上的飞跃,引起思想观念的变革⏹技术革命:人类改造世界上的飞跃,带来新的劳动工具和劳动手段⏹产业革命:人类物质生产方式上的飞跃,引起社会生产方式上的改变⏹社会革命:社会制度的飞跃,引起社会经济形态的飞跃(狭义)⏹包括社会制度变革在内的社会生活和社会思想的全面和深刻的变革(广义)⏹四种革命之间的关系是网络式的、反馈式的关系。
⏹技术革命是核心,科学革命是它的理论前提;产业革命是它的直接结果;社会革命是它的深化和发展2、现代科技革命和高技术产业群的兴起⏹基础:物理学革命、信息论、基因理论、电子计算机和原子能的利用⏹先导:电子信息技术⏹基础:新材料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支柱:新能源技术⏹其他:生物技术和纳米技术;环境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二、新的社会思潮⏹1、美国经济学家马克卢普的“知识产业”概念⏹知识产业:教育、研究与开发、传播业、信息设备和信息服务⏹1947-1958年间知识产业以平均每年10.6%速度递增。
⏹1959年知识产业的从业者占劳动者总量的31.6%⏹1958年美国国民生产(GNP)总值的29%来自知识产业2、贝尔的“后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的五大特点:⏹ⅰ产品生产经济——→服务性经济⏹ⅱ在职业分布上专业与技术人员阶级处于主导地位⏹ⅲ“中轴原理”:理论知识成为社会的核心,是社会革新的基础和社会决策的依据⏹ⅳ未来的技术发展是有计划的、有节制的,技术评估占主要地位⏹ⅴ各种决策的都通过“智能技术”3、阿文•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第一次浪潮:农业社会⏹第二次浪潮:工业社会:群体化、标准化、同步化、集中化和大型化⏹第三次浪潮:信息社会:知识化、多样化、小型化、个人化和分散化⏹★趋同论与“知识即权力”4、美国社会学家奈斯比特“大趋势”⏹归纳了美国未来的十大趋势。
大学教育-社会学概论-第二章 社会体系-586

2、两个级数
▪ 人口以几何级数增长; ▪ 生活资料只能是算术级数增长。 ▪ 因此,人口增长大大快于生活资料的增长
速度,如果不加干预,必将人口过剩、食 物匮乏
3、抑制人口增长的两种途径
▪ 积极性抑制: 增加死亡率,减少现存人口。 手段:战争、瘟疫、饥荒、疾病等
▪ 预防性抑制: 限制出生人数。 手段:晚婚、避孕、杀婴、节欲
2、人口进入老龄化行列:
▪ 2000年:65岁及以上:8811万人,占6.96%(1990年为5.6%)
▪ 60岁以上已接近1.41亿,是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世界 老年人总数的1/5,占亚洲的1/2。
▪ 2004年,中国的老年人口仅占11%。到2040年,中国老年 人总数将达到4.11亿,占29%,将超过法国、德国、意大 利、日本和英国目前的人口总和。
▪ 0-14岁:28979万人,占22.89%;15-64岁:88793万人, 占70.15%;65岁及以上:8811万人,占6.96%。
同四普相比,0-14岁人口比重下降了4.80个百分点,65岁 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1.39 个百分点。
▪ 根据国家统计局2009年2月26日发布的 “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8年年末全国总人口为132802万人,比 上年末增加673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608 万人,出生率为12.14‰;死亡人口935万 人,死亡率为7.06‰;自然增长率为 5.08‰。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20.56。
如此循环往复,使人口发展呈现为一种 波动的规律。
(三)马克思主义的人口思想
▪ 过剩人口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 驳斥了马尔萨斯的人口压力假设。
▪ “两种生产”的原理: 生产本身可分为两种:生活资料的生产和 人自身的生产,前者是根本性的,决定人 的生产。
教育社会学(完整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教育社会学第一章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1.教育社会学:就是运用系统社会理论对教育社会的特点、结构、各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某一时期突出的社会问题进行研究,以探究其基本原理和规律,为教育社会的科学发展提供理论指导的一门科学.2.教育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萌芽时期(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学科化时期(二十世纪初到二十世纪中叶),学科体系化时期(新兴的教育社会学建立时期,二十世纪中叶以后)3.教育社会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A 20世纪60年代“教育爆炸”b 学校教育的急剧扩充,引发教育危机和学校危机(教育、教师和学生的质量下降,教育设施和教育经费减少,学生对学校课程的不满和厌恶)c 教育危机出现的原因:教育过分追随社会发生抗议教育过分脱离社会的运动d 20世纪70年代至今,教育社会学研究的两个显著特点:实证性,解释性e 教育社会学今后发展趋势:(1)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政策性(2)国际间的教育社会学研究方向的比较研究加强,加强比较教育学科之间的合作(3)理论基础不断扩宽(4)全方位的研究4我国教育社会学的发展概况:A 自五十年代后教育社会学研究中断三十年:相对落后状态B 1979年恢复教育社会学理论研究C 目前我国教育社会学研究取得初步发展*d 未来发展方向:我国教育社会学的建设除了引进消化和吸收国外的经验,更需要联系我国的教育实际,开展广泛的教育调查和实验研究,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特点的教育社会学理论体系,并赶上世界研究水平4.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范围:宏观方面---1教育制度与社会制度的关系2文化与教育的问题微观方面--1-研究学校体系内部的各种关系2 研究人与社会的各种关系5 教育社会学研究方法:p25历史比较法,实验法,资料分析法,社会调查法:普查法,抽样调查法,个案法,典型调查法6学习教育社会学的意义:a使人们从社会的角度正确认识和研究教育问题b为正确的教育决策提供有力的教导c有利于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树立明确的学科意识7现代西方教育社会学流派:p29a结构功能主义:(1)强调社会各部门之间协调的关系、内聚力,团结合作,相关性以及共同的规范和价值标准,强调制度和角色的功能发挥,以及各部门对社会整体功能的积极作用。
创新要素市场化配置研究综述

随着新一轮科学技术革命的出现,技术不断发生变革,也与经济社会不断深度融合。
各国进入空间结构优化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机遇期,创新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2016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强调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是国家总体发展的核心。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将起决定性作用,同时也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
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要素的市场化配置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两个关键点之一。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分配制度和机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它明确了要素市场体系的建设方向和重点改革任务。
中央政府此时发布关于要素市场分配制度和机制改革的重要公告,目的是打破要素市场的流动壁垒,提高要素市场中资源配置的效率,从而激发经济的内生增长动力。
在改革市场化分配制度和创新因素机制的过程中,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问题引起国家各部门的关注。
创新要素———尤其是人才和资本要素,具有直接或间接地促进科技进步以及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地位,因此完善创新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使市场在资源分配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建立完善、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破除阻碍人才、资本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扩大创新要素市场化配置范围,优化配置结构,实现创新要素价格市场决定、流动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有利于提高科技资源的配置效率,推动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发挥资源优势,从而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结构,降低交易成本,带来充分的劳动力和产品市场,释放巨大的市场活力,促进技术创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一、关于创新理论和经济增长理论的研究20世纪初,熊彼特从经济学角度首次系统地提出了创新的概念。
他认为,所谓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也就是说,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
他还进一步将创新分为了五种情况:新物品的提出;新生产方法的提出;新市场的开发;新原料或半成品来源的发现;新产业组织的形成。
试论经济学视角下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

广西民族研究2022年第6期(总第168期)试论经济学视角下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黄基鑫【摘要】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共同体是由于复杂的地理环境与多元的经济类型,形成了农牧互补格局的分工,在经济的强大动力下,各民族在交换中逐渐形成交往,由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兼容并蓄的特点,各民族形成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并在相互渗透中进一步发展了中华文化,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认同感,促进各民族源源不断地加入到中华民族共同体,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向更高一级的人类社会文明形态的迈进和发展,促进了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最终,各民族凝聚成为统一而不可分割的中华民族共同体。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经济学视角;发展历程【作者】黄基鑫,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
北京,100081。
【中图分类号】D6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 (2022)06-0063-0010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从远古时期起开始孕育,并一直发展延续至今,历经人类社会不同形态的发展时期,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未曾中断。
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中,涌现过为数众多的民族,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文化,一直朝着形成具有多元统一体性质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不断发展。
本文从中华民族共同体客观的事实结果出发,基于分工与交换、规模与范围、认同与发展等经济学视角,追溯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起源、基础、动力的发展历程,以民族经济学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一种解说进行研究,提炼出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的理论逻辑和客观规律,即“经济居先—文化认同—经济一体”,中华各民族通过从经济联系到交往交流,从交往交流到文化认同,从文化认同到经济一体的路径,从经济学视角探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
一、分工与交换的经济学视角:从农牧互补格局到多元一体格局亚当·斯密认为劳动分工是生产效率提高的主要原因,[1]12~13促进分工演进和推动分工深化,这是提高生产力的关键。
适应美丽中国建设需求的风景园林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探究——以安徽建筑大学为例

安徽农学通报2023年05期农业教育·人才培养适应美丽中国建设需求的风景园林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探究——以安徽建筑大学为例洪敏冀凤全姚玉敏李罡(安徽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安徽合肥230601)摘要美丽中国建设的国家战略对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文在适应美丽中国建设需求的风景园林专业内涵拓展分析基础上,以安徽建筑大学风景园林专业为例,针对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强化再造秀美山川的专业认知教育,优化匹配美丽中国建设需求的课程体系,打造徽州地域景园特色课程及搭建多元化协同育人实践平台,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等优化策略,以期为社会发展提供更好的人才支撑。
关键词美丽中国;风景园林;本科人才培养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23)05-0167-05Research on the Cultivation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Undergraduate Talents to Meet theNeed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Beautiful China——A Case Study of Anhui Jianzhu UniversityHONG Min JI Fengquan YAO Yumin LI Gang(School of Architecture&Urban Planning,Anhui Jianzhu University,Hefei Anhui230601)Abstract The national strategic needs of building a beautiful China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thetraining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professionals.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onnotation expansion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specialty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beautiful China,taking th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Major of Anhui Jianzhu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aiming at the problems in personnel training,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such as strengthening the professional cognitive education of rebuilding beautiful mountains and rivers, optimizing the curriculum system,creating high-quality regional characteristic courses and building diversified collaborative education.Enhance students'innovative practical ability and other optimization strategies,in order to provide better talent support for social development.Keywords beautiful China;landscape architecture;undergraduate talent training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我国城镇化的高速发展带来经济的极大繁荣,但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威胁着人居环境,这集中体现出人与自然的不和谐。
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本第二版

第一章什么是社会学1社会学一词最早由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孔德在1838年10月出版的《实证哲学教程》第四卷中正式提出的2 社会学本身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一般社会哲学到专门的具体社会科学的演变过程第一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科学“社会运行论”一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历史时代根1 社会学在20世纪30-40年代产生决定性因素是时代实践的要求2 政治革命与产业革命(1)社会转型的产物(2)社会秩序的要求3社会学的思想源泉(1)历代思想家在其哲学,政治和伦理观点中包含的社会思想(2)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3)自然科学理论和方法的成就(4)从17世纪在英国发源至十九世纪的早期社会统计调查和定量分析二社会学研究对象的现实社会根据1 社会运行发展三种类型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中性运行与模糊发展恶性运行与畸形发展2 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总体上是能够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宏观微观上都可以社会主义经济是以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为基础,它与生产社会化是一致的三社会学研究对象的中国特色表现1 跟中国历史上的学术传统密切相关2 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现实社会运行密切相关3 能够有效的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改革服务四关于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观点1分类(1)侧重以社会及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2)侧重以个人及其社会行动为研究对象(3)不属于以上两类五社会学的基本问题个人与社会关系问题是社会学的基本问题个人与社会关系是指两者互生互动的过程第二节社会学的学科地位一社会学学科地位的历史演变二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1与历史唯物论是具体的社会科学与哲学科学的关系2 与单科性社会科学(政治学,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的关系是综合性科学与单科性科学的关系3与其他综合性社会科学(历史学,管理学)的关系是特殊与特殊的关系4社会学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第三节社会学的功能1 认识和改造社会2 增促社会进步减缩社会代价3构建和谐社会第二章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第一节西方社会学的历史与现状1 社会学在社会转型中产生2 西方社会学的创立19世纪30年代至19世纪末叶特点第一与哲学密切联系第二受实证主义思潮影响第三创立社会学的目的在于维护,协调现存的社会关系代表孔德(法)斯宾塞(英)3 西方社会学的形成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特点第一确定了自己的研究范围与研究方法,独立学科体系基本成型第二研究问题越来越具体化专门化代表涂尔干实证主义法国自杀论韦伯反实证主义德国芝加哥学派重视实际的社会调查4当代西方社会学20世纪40年代至今特点第一中心转向美国第二理论多元化,学派林立,观点分歧第三分科化第四方法科学化第五马克思主义学说影响增大分类结构功能主义社会冲突论社会交换论符号互动论当代欧洲社会学新理论第二节马克思主义社会学1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创立2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基本观点3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特点(1)立足实践原则(2) 思维方式的辩证性(3研究方式的批判性(4)价值理想性(5)理论视野的总体性第三节社会学的中国化1社会学的传入和发展严复2 社会学的中断与重建3社会学中国化探索(1)立足中国国情(2)把学习借鉴与自主创新有机结合起来(3)把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有机第三章社会学研究方法第三章社会学研究方法第一节社会学方法论1社会学方法体系2社会学方法特征(1)动态性(2)整体性(3)经验性3社会学研究的范式(1)实证范式(2)解释范式(3)批判范式第二节社会学研究的过程1 研究的逻辑过程2社会学的解释(1)概念和变量(2)假设(3)变量测试和分析(4)假设检验3研究的基本程序(1)提出和界定问题(2)回顾别人的相关研究(3)进行研究设计(4)收集资料(5)整理和分析资料(6)解释从资料中获得的发现(7)得出结论(8)发表或出版研究成果第三节社会学主要研究方法两大类:定量研究方法定性研究方法具体方法(1)问卷调查发(2)田野调查法(3)实验法(4)历史比较法第四节社会指标第五节抽样技术与数据分析基础第四章社会的构成第一节社会及其构成1社会的本质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在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有机总体2社会的特征(1)社会是由人群组成的(2)社会是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3)社会是有文化有组织的系统(4)社会是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5)社会系统具有心里的丶精神的联系(6)社会系统是一个具有主动性丶创造性和改造能力的活的有机体3社会的要素(1)人口要素人口要素是社会存在的基本前提之一(2)资源要素资源要素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是社会系统运行的动力来源(3)环境要素环境要素是社会存在和运行所依托的空间的丶物质的基础(4)文化要素4社会的功能(1)整合功能(2)交流的功能(3)导向的功能(4)继承和发展的功能第二节社会结构和社会运行社会结构是指社会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及要素之间持久的丶稳定的相互联系模式,即社会系统的静态构成状况1 宏观社会结构(1)宏观社会结构是指社会的整体结构,即整个社会关系的构成状况,包括社会的经济结构丶政治结构和文化教育结构。
新型生产关系的特点和形成路径

新型生产关系的特点和形成路径作者:王琛伟来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4年第09期【摘要】新质生产力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三个要素上都体现出新特点,决定了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型生产关系必然具有有别于从前的新内容,新型生产关系不仅调整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进一步拓展到调整人与人工智能之间的关系;不仅包括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科技体制,也包括更高效的新型生产要素配置体制机制、新型生产组织方式,有可能部分重构原有的经济、科技体制机制框架。
形成新型生产关系迫切需要解决“创新”和“质优”两方面问题,关键是要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改革,着力解决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突出问题,加快形成高效的新型要素配置方式、新型生产组织方式,构建保障和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型体制机制。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新型生產关系创新质优【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DOI】10.16619/ki.rmltxsqy.2024.09.004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1]随后,又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2]近年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发展,经济发展活力持续增强,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改革激发的强大活力正在逐步彰显。
同时也要看到,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势头强劲,正在引发国际产业分工重大调整,重塑国际竞争格局、改变国家力量对比。
在这一大背景下,我国既面临跨越赶超的难得机遇,也面临差距拉大的严峻挑战。
新形势下,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形成新型生产关系,全面增强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引导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方向顺畅流动,推动新质生产力在更高水平上进一步实现跨越式发展,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
13
3.2社会资本
洛瑞在1977年发表了一篇文章,比较两个社区,一 个社区有亲情、治安好,另一个社区没有亲情,治 安状况差。然后提出了社会资本的概念。
社会资本定义:能够被人作为资源来使用,从而能 给人带来利益的社会关系。这种社会关系不仅被视 为社会结构的组成部分,而且是一种个人资源。
是一样。
h
资本积累
9
1.5劳动的供给
应该看到,工资与一个人闲暇时间的价值是一 致的。
工
资
工资水平高出
水 平
一定程度之后,
劳动时间的投
入反而下降。
劳动时间投入
h
10
2.1组织与制度
马歇尔把组织作为第四种生产要素 引入经济学理论。
–使用资本的经营能力是由三种因素 构成的,一是资本的供给;二是使 用资本的经营能力的供给,三是有 一定的组织,通过组织把前两个因 素结合起来,从而得以进行生产。 (下,260)
h
15
4.1科尔曼的社会资本
科尔曼比较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
– 人力资本肉眼看不到,它存在于个人掌握的技能和知识之中。 社会资本一般是人们因别的目的从事活动的副产品。
人力资本存在于各
A
点之中。
连接各点的线段代 表社会资本。
B
C
h
16
4.2赊欠单原理
科尔曼:什么样的社会关系构成社会资本?
– 赊欠单原理 – 拥有大量赊欠单的人比别人拥有更大的影响力。
与对三个阶级的关注联系在一起:地主、资本 家、工人
对应着三种收益:地租、利润、工资
– 一旦在生产过程中运用资本,以及土地成为私有财 产,商品的价格本身就分解为工资、利润和地租。
这样的格局被称为三位一体。
h
4
1.2劳动价值论与生产成本
劳动价值论牵涉到一些矛盾的态度:
– 有时候土地和资本与劳动一道构成生产要素; – 有时候土地和资本的报酬又被描述为一种劳
– 地租随着土地的丰饶程度和地理位置而变化。
h
6
1.3.2土地的供给与需求(2)
解释地主阶级在国民收入中份额的上升:
– 亚当·斯密:分工的增加,从而经济中的制 造业部门将会降低制造品的价格,并且增加 地租的真实值。
– 李嘉图:不是制造业生产率的上升,而是土 地的递减收益提高了农产品的价格,因而改 善了经济中农业部门的贸易条件,并且提高 了它在国民收入中的份额。
动产量的扣除额,这一思想在马克思的体系 中得到充分的发挥。 – 亚当·斯密的劳动价值论实际上转
1.3.1土地的供给与需求(1)
关于地主:
– 他们“热衷于收获,却从不播种”,甚至向 土地的自然产物索要租金。
地租显然是一种垄断价格
– 它根本不与地主投资于土地改进的支出成比 例;也不与地主所能收取的数额成比例;而 是与农人所能缴纳的数额成比例。
– 有时候义务的创造并非出自必要,而是人们有目的 的行动。赠送礼品便是送礼人有意使受礼者对自己 承担义务。
– 农村社区,那些接受帮助的人,往往急于使自己从 相应的义务中得到解脱。
– 赊欠单的有效性有赖于社会环境的可信任程度:即 应尽的义务是否履行以及个人担负义务的范围。
– 从社会行动者相互依赖的角度看:蕴含某些行动者 利益的事件,部分或全部处于其他行动者的控制之 下。
(2)在没有得到他人的认可时,不能单独决 定转让;
– 并非完全可以替代。为某种行动提供便利的特定社 会资本,对其他行动可能无用,甚至有害。
(3)存在于人际关系结构之中,基本上是无 形的,不同的关系结构表明了不同的资本强度。
第十二讲 生产要素与创新体系
(制度、偏好、地位条件上的经 济运行机制之七)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 王水雄
h
1
值得关注的经济生活现象
财富是怎么创造出来的?
– 农业的产出与蚂蚁的负重
怎么判定某些人的前途?
– 细节决定成败?
为什么理性行动者要给别人好处,使他 人对自己承担义务?
中国的乡镇企业(民营经济)是怎么发 展起来的?创新型国家如何建设?
h
2
本讲结构
古典经济学所关注的要素 组织与制度 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的引入 科尔曼的社会资本理论 Burt的结构洞理论 生产要素与创新体系的中国实例
h
3
1.1古典经济学所关注的要素
古典经济学
– 特征:自由放任原理、竞争和劳动价值论 – 组成:斯密、马尔萨斯、李嘉图和穆勒
三类要素:土地、资本、劳动
h
11
2.2企业家能力
原始的手工业者与消费者直接交易;现在 博学的职业通常也是如此(一个医生或律 师通常自己管理他的营业、进行一切工 作)。但是,大多数营业中,都有企业家 这个特殊阶级参与其事。(上,303—305)
强调企业家能力:工人因缺乏资本所受到 的妨碍没有初看起来那样大,因为贷出资 本正在迅速增加。相反,经营管理的日益 复杂是对他不利的。
– (1)具有稀缺性——如此才能成为经济性资源。
– (2)并非任何社会关系都是社会资本,能够带来 利益的才能算是社会资本。
– (3)社会资本像其他类型的资本一样,是人的活 动的产物,能够被再投入到经济活动中去。
h
14
3.3一些特征
(1)社会资本依托的社会关系至少涉及两个 人,不能被一个人排他性地占有;
h
7
1.3.3改革以后的土地和地租
地租的上升现象
价 格
S 不同的人群规模,
不同的制度条件,
P3
地租的差异。北京
的房地产业。
P2
D3
P1
D2
D1
土地供应量
h
8
1.4资本的供给与需求
资本积累、劳动力、工资率和利润率
收
益
利润率
工资率
资本供给 相对地位
资本的增加倾向于提高 对劳动力的需求,并因 而提高工资率,但它对 于利润率的影响却是抑 制性的。也可用垄断模 型来更为详细地表述。 相等优势原理:在完全 流动性的条件下,劳动 力不同用处的优势与劣 势在整体上将会趋于相 等。资本的不同用处也
h
12
3.1人力资本投资
舒尔茨和贝克尔等将教育、技能培训等问题放 入经济框架之中来。
– 人力资本的增加不仅仅直接改变市场上时间的生产 力,而且人力资本也能改变用于生产家庭消费或用 于生产增加的人力资本本身的时间与产品的生产力。
– 人力资本投资研究由于忽视消费方面而不断遭受抨 击。(p.153)
– 解决办法:(1)允许人力资本进入效用函数,这 方法没有前途;(2)假定人力资本“改变”家庭 生产函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