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致富带头人事迹材料三篇

合集下载

女性创业致富事迹材料_0

女性创业致富事迹材料_0

女性创业致富事迹材料篇一:致富女能手事迹材料致富女能手事迹材料30岁的是区街道村人,在党的富民政策引导下,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已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年创产值达30余万元,为农民开阔出一条致富路。

看到农村的妇女一年到头的辛苦劳作,也赚到几个钱,吃穿不舍,生活拮据。

不甘心面朝黄土背朝天,整天围着锅台转的她,一心想闯出一条发家致富的路子。

一个偶然机会,她和村里的一位妇女到一家加工厂打工,打工期间,她发觉所干的工种是一赚钱的门路,她就有一个大胆的想法-——自已干。

于是她辞去工作,回到家苦口婆心说服丈夫及父母帮助筹措资金,在家中给别人代加工薯片,起早贪黑半年下来净赚5000元。

这在当时收入并不富裕的农村来讲很不简单,一个农村妇女半年赚这么多钱,乡亲们都夸她有心计、能干。

可谁知她又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扩大规模。

她要租赁村里一个大院,成立一个加工厂。

原来发现给别人代加工,不但利润低,而且加工时间短,受天气影响大,原料产地又不在本村,小打小闹没有竞争力,所以决定自己成立加工厂。

,是一个奋斗之年,在村两委的支持下,她租赁了一处荒废的大院。

夏日炎炎,院内杂草丛生,残墙断壁,她顶着烈日和家人拨草平地,同建筑队筛砂搬砖,劳累过度,曾一度虚脱,几次晕倒,历时三个月,硬是靠借贷来的六万元,修建起一处较标准的薯网片加工厂,开始了她艰难的创业之旅。

阳光灿烂,秋风习习,看着薯片象金叶一样金光灿烂,的心里惬意极了。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国际市场风云突变,价格大幅下滑,加之天公又不作美,阴雨连绵,致使薯片全部起了黑色的网印,成了废品干,仅此一项,损失高达万余元,并且因价格下滑每天还有二百余元的损失。

突如其来的打击,蒙了,各种议论铺天盖地,压的她喘不过气来,不少人对她说:快停产、转产吧,干薯片加工业利润薄,制约因素多,特别天气、市场又是不可控因素,实在太难了,风险也太大了。

到底该怎么办,深思起来。

痛定思痛,她认为做生意应该贵中看贱,贱中看贵,市场是波动起伏向前发展的,只要练好“内功”注重质量,会有好市场的。

村妇联勤劳致富事迹

村妇联勤劳致富事迹

村妇联勤劳致富事迹千百年来,勤劳致富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激励着人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同时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推动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下面是店铺整理村妇联勤劳致富事迹的范文,欢迎阅读!村妇联勤劳致富事迹篇一今年39岁的袁春年,是红沙梁乡高来旺村的一名普通的农民,十年来,他转变观念,吃苦耐劳,努力拼搏,成为该乡的养鸡大户,为当地群众勤劳致富树立了榜样。

袁春年结婚以后,和众多农村青年一样,过起了靠种地为生的农民生活。

由于地处沙漠边缘,土地又少又薄,一年到头,辛辛苦苦,没白没黑,可一算账,收入却少得可怜,经济上很不宽裕。

随着孩子的出生,一家四口靠仅有的五亩土地,生活上开始捉襟见肘,陷入困境。

于是他开始思考:怎样才能谋一条更好的出路?2004年,袁春年毅然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蛋鸡养殖,他考虑了当地的养鸡业市场行情,认真研究了鸡蛋市场的供应和价格,认为在饲养蛋鸡是一条可行的致富路。

4月,他在妻子的支持下,通过借贷等途径,筹措资金15万多元,新建小型鸡舍两座,购进鸡笼,第一个在全乡搞起了蛋鸡养殖。

他的行动得到了乡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为她无偿提供木材8m3,解决了新建鸡舍所需的檩木和椽材。

6月份,他购进3000只鸡雏。

为了保证鸡雏的成活率,鸡雏头两个月的室温必须维持在38℃—40℃之间。

室温超过了人的正常体温,他和妻子每天三次给小鸡喂食,饮水或防疫,每次下来,浑身都被汗水浸透。

为了学习养鸡技术,他亲自请来县、乡的畜牧科技工作人员做指导,另一方面,自己认真学习掌握蛋鸡各阶段的饲养配比、防疫及病鸡的治疗技术。

一分汗水一分收获,6个月后,蛋鸡进入产蛋的高峰期,鸡场每天产蛋近斤。

当年收入达6万元。

2011年,他又筹措资金55万元,扩建中型鸡舍两座,购进鸡雏5500只。

现在,他的养鸡场规模又扩大了,鸡舍面积达到了1000多平方米,可一次存栏蛋鸡8500只,年收入16万元。

除此以外,家里还添了一辆小面包车,一台饲料粉碎机,家庭固定资产达到了万元。

农村妇女致富能手先进事迹

农村妇女致富能手先进事迹

农村妇女致富能手先进事迹农村妇女致富能手先进事迹农村是国家的重要基础,而农村中妇女的地位更是倍受重视。

在新时代,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许多农村妇女不再仅仅扮演家庭角色,她们开始积极参与到经济活动中。

她们勤劳尽责,不断钻研科技和市场需求,将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创业的机遇,成为了当地农村妇女致富的标志性人物。

本文将介绍几位农村妇女成功的事迹,他们无愧于农村妇女致富能手的称号。

1. 成立特色农业合作社的傅女士傅女士是位勇敢的创业者,她成立了一家特色农业合作社。

合作社以小龙虾为主要产品,凭着傅女士对养殖技术的研究和对市场需求的分析,现在已经成为了整个县城最有名的小龙虾专卖店。

傅女士不仅教会了合作社的成员养殖技术,还亲自担任合作社的销售,为大家争取了最大的利益。

现在她的合作社已经凝聚了很多村民,开创了与城市发展接轨的新型经济组织形式,成为现在农村女性在深度贫困地区发家致富的代表。

2. 种植生菜的李女士李女士住在一个山区,地形复杂,埋藏着丰钴岩和金矿石,社会环境复杂。

但是她凭借自己的勤劳和对市场需求的研究,选择了种植生菜来致富。

生菜短熟期,快速回笼资金,销售利润也高。

然而她遇到了很多困难,农药和种子经常被盗,天气不稳定,生菜价格波动等。

但是她提高了自己的生菜种植技术,集紧团结合作,赢得了更多的合作机会,可以同时种植不同品种的生菜,保证了市场的供应和质量,稳步发展。

现在李女士的种植团队销售额已经突破了百万大关,这个团队成为了当地的领头羊,增加了该山区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来源,也为周边地区的农民提供了工作。

3. 开设蔬菜商店的陈女士陈女士是一位养育三个孩子的单亲妈妈,在平凡的工作中不满足于自己的现状,决定要去寻找更好的发展。

她通过社区群众领导的介绍,了解到了政府帮扶的政策,在成功申请低息贷款之后开设了一家蔬菜商店。

在几年的经营中,她积聚了大量的经验,拓宽她的营销方式,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资源,吸引更多的忠实顾客。

致富女能手个人主要事迹简介

致富女能手个人主要事迹简介

致富女能手个人主要事迹简介
她是一个普通的女性,但她拥有着非凡的毅力和决心。

她不满足于现状,坚信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改变命运。

她就是致富女能手——XXX。

XXX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家庭,从小就饱受贫困的困扰。

然而,她没有被贫困打倒,相反,她将贫困视为动力,努力读书,积极向上。

毕业后,她选择回到家乡,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帮助村民脱贫致富。

回到家乡后,XXX发现村里的经济状况十分落后,村民们主要以传统农业为生,收入微薄。

她意识到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必须要有创新和改变。

于是,她开始尝试引进新的农业技术,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她还鼓励村民们发展养殖业和手工艺,增加收入来源。

为了更好地帮助村民们致富,XXX还自掏腰包,创办了培训班,教授村民们新的技能和知识。

她还积极联系外部资源,争取到了不少扶贫项目和资金支持。

在她的带领下,村民们的收入逐渐增加,生活水平也有了显著提高。

除了在经济方面取得显著成绩外,XXX还十分注重公益事业。

她积极参与各种慈善活动,为村里的老人、孤儿等弱势群体提供帮助。

她还倡导环保理念,带领村民们植树造林、保护生态环境。

XXX的事迹感动了许多人,她也因此获得了多项荣誉和奖项。

但她始终保持谦虚和低调,认为自己只是在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她说:“我最大的愿望就是看到村民们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XXX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致富女能手。

她不仅在经济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更在公益事业和环保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

她的故事激励着更多的人去追求自己的梦想,用自己的力量为社会做出贡献。

巾帼致富带头人先进事迹简介范文

巾帼致富带头人先进事迹简介范文

巾帼致富带头人先进事迹简介范文巾帼致富带头人是指在经济建设中具有杰出贡献和领导作用的女性。

她们不断开拓创新,勇于担当,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她们以自身的努力和智慧,成为了各行各业的领跑者和标杆人物。

今天我要介绍的就是一位巾帼致富带头人,她的名字叫王芳。

王芳,1975年出生于湖南省郴州市,家境贫寒。

在家里排行老大,从小就背负起了养家的重担。

她的父母都是务农的农民,生活并不富裕,家里的经济状况一直都不是很好。

她嫁给了一个农民,也生下了一个儿子。

在那个年代,女性的地位并不高,尤其是在农村,女人的责任就是生孩子、种地、带孩子。

但是王芳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家庭背景和生活环境而气馁,相反,她非常努力,一直在寻找让自己脱颖而出的机会。

2005年,王芳开始在家养殖兔子。

在当时,这种经营方式在农村并不是很常见,许多人都认为这是非常冒险的一步。

但是,她并没有被外界的质疑打倒,而是继续学习和尝试,最终在养殖业中取得了成功。

通过她的努力,她创办了自己的养殖场,生意越做越大。

而在这个过程中,她也学会了很多经营管理的知识,包括市场营销、产品推广、团队建设等方面的技能。

她认为,如果一个人不去尝试,就永远不知道自己到底有多大的能力。

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家庭的命运,也希望能够为周围的人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改善他们的生活。

在经营兔子养殖的同时,王芳还在自己的家乡办起了一所农民学校,希望能够帮助那些没有机会接受教育的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

在这所学校里,王芳邀请了很多本地的老师和专家,为这些孩子们提供免费的教育培训,包括农业技术、家庭经济管理、文化课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她的帮助,许多孩子有了改善的生活条件,也有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这对于整个社区来说,都是一个很好的帮助。

2008年,王芳在家乡办起了一家兔肉加工厂。

在这之前,当地的农村不仅没有这样的工厂,就连这样的生意都是非常少见的。

她看到了这样的商机,于是就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旅。

女性创业致富先进典型材料范文

女性创业致富先进典型材料范文

女性创业致富先进典型材料范文**,女,**省**人,现年41岁,早年是**电工厂的一名幼儿教师,从教10年,在2002年体制改革时,夫妻双双成了下岗职工,在经历了刚下岗时的无助和彷徨,经历了无数个在家暗自落泪的日夜之后,她坚强的站了起来,走上了自己创业打拼的道路,在之后的工作中,她务实创新,坚持不懈,奋斗不息,在平凡的工作上干出了不凡的业绩;在生活中,她乐于助人,热爱集体,无私奉献,回报社会,时刻践行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里精神文明建设的先进典型。

(一)艰苦创业,梦想起航梦想,如何启程?一个农民的梦想,又如何实现?**同志给了我们一个最生动、最完美的回答。

在经历了下岗失业的打击之后,她在亲朋好友的帮助下,重新站了起来,决定走自主创业的道路——养蛋鸡。

2004年,她怀揣了四处借来的15万元,租了别人废弃的养鸡场,养了3000只蛋鸡,作为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外行人,一点点的摸索,向别人学习,从书籍中学习,跟着鸡一起吃住,满脑子想的都是鸡,但最终还是失败了,育出来的鸡由于体重超标,有一半没产蛋,第一批就亏了5万元。

不服输的她决定2005年继续养,这次鸡倒是养好了,可又遇上了席卷全国的禽流感,行情低迷,蛋销不出去,看到满屋堆的鸡蛋,想到她夫妻俩整日起早摸黑,在鸡笼下推着臭气熏天的鸡粪,最终换来的却是连买饲料的钱都没有的困境,面临着这种情况,夫妻俩抱头痛哭,也萌生过放弃创业的念头,但**想着如果现在放弃,自己将背上沉重的债务,靠打工度日,自己一家将没有出头之日。

此时,又是**那不服输的性格支撑着她,她要坚持下去,哪怕头破血流,哪怕倾家荡产,也要给自己的人生一个交待。

功夫不负有心人,熬过了2006年,迎来了2007年的利好行情,在这一年里,她迎来了人生的第一桶金10万元,让她不仅获得了经济利益,也使她自己的努力奋斗和辛勤劳动得到了充分肯定,在之后的2008年她乘胜追击,扩大规模养了1万只鸡,可又遇上了百年罕见的大地震,鸡舍被震倒,鸡打死了一大半,鸡在狂风中被雨水淋成真正的“落汤鸡”,看着自己这几年的心血被雨水冲走,她瘫坐在鸡舍前,几乎都要放弃了。

致富带头人主要事迹(精选14篇)

致富带头人主要事迹(精选14篇)

致富带头人主要事迹致富带头人主要事迹“大力培育农村致富带头人是乡村振兴实施农村人才战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致富带头人主要事迹(精选14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致富带头人主要事迹11971年出生的刘小燕原籍广东肇庆,1993年她为爱远嫁到了古井镇文楼新坑村,成为了当地的外来媳妇。

结婚之初,夫家家境清贫、生活艰苦,刘小燕和丈夫只能靠外出打工挣的微薄薪水来养家。

1996年刘小燕和丈夫用多年来外出打工的积蓄承包了8亩甘蔗田,正式开始了与甘蔗同甘共苦的日子。

一开始因为缺乏种植经验,对甘蔗的生长习性不了解,第一年他们连投下的成本都亏了。

面对这巨大的挫折,刘小燕和丈夫没有放弃。

没有资金,他们厚着脸皮向肥料店赊肥,等甘蔗收成卖出之后再还钱;没有经验,他们就积极往别人的甘蔗田上跑,看别人怎么种,虚心请教,如果碰到其他种植难题,他们就自己去书店买相关的书籍回来学习。

凭着越挫越勇的奋斗精神,在交了连续亏损四年的学费之后,他们的甘蔗田从当初的8亩扩大到23亩,2003年再次扩大到45亩,一直到现在的50多亩,他们还充分利用甘蔗田周边的小块土地来种植新会柑,多样化的种植取得了一定成效,年产值超过几十万元。

另外,刘小燕还利用自己的人脉关系做起了甘蔗北运的工作,为附近的种蔗农户提供了广阔的销路和市场,没有车就自己去联系车队,没有熟人帮忙就自己北上联系想代理甘蔗批发的客户,经过几年的市场勘察和开发,他们一年收购的甘蔗超过了400万斤,每年为他们带来了40多万的收入。

2009年他们用种甘蔗挣到的30几万建了90几平方的二层小洋楼。

梅花香自苦寒来,经过十几年的打拼,刘小燕成为了当地远近闻名的甘蔗种植大户。

现在,她的甘蔗田有53亩,亩产甘蔗1.5万斤,年产值达50多万元,而她的南蔗北运收购队辐射了古井镇十几户蔗农,为他们甘蔗的销路问题找到了很好的解决途径。

女性致富带头人先进个人事迹材料三篇

女性致富带头人先进个人事迹材料三篇

女性致富带头人先进个人事迹材料三篇几年前,**和丈夫一起街上摆摊卖杂货,通过几年的打拚,有了肯定的积蓄。

后来在一个帮别人养猪的亲戚的影响下,也萌发了进展规模养猪的想法。

2022年2月份,**便在**县畜牧局的指导下引进"斯洛克'种猪2头,母猪50头开头了养猪的道路。

通过几年的努力,夫妻俩修建起了300平方米的办公用房,两口50立方的沼气池和1000多平方米的养猪场,生猪存栏已达500余头,出栏400余头。

可是好景不长,2022年以来,由于生猪价格的持续下滑以及饲养成本的提高,**夫妇的养殖场游走在倒闭的边缘。

就在夫妻俩一筹莫展的时候,县科协的一次培训让她看到了养殖黑山羊的商机,在县科协的帮扶指导下,夫妻俩在自己的生猪养殖场边建起了1000余平方米的羊圈,购置了100多头黑山羊,利用自己房前屋后100多亩的荒山林地搞起了黑山羊养殖,同时夫妻俩还用自养的黑山羊办起了农家乐餐馆。

当年年底,夫妻俩就扭转了养殖场的亏损,净盈利5万余元。

富了之后的**,时刻不忘回报社会,不忘带动周边群众致富。

她常说:"要不是各级部门的支持她也不会有今日,所以她要懂得感恩,更要懂得带动周边群众致富。

'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2022年,"9.07'地震之后又是"9.11'洪灾,让饱受地震摧残的**同胞雪上加霜,也让我县的畜牧业患病严峻损失,部分养殖农户、规模化养殖场的圈舍、设备被毁、牲畜死亡。

**的养殖场也深受其害,圈舍倒塌11间,严峻受损20余间,生猪死亡41头。

灾难过后,灾后的牲畜处理和疫病防治显得尤为重要,**在得知畜牧兽医部门要开展灾后牲畜处理和紧急注射后,她主动找到正愁缺人手的**镇畜牧站站长,说自己懂这方面的技术,盼望能与他们一起开展工作。

在她的参加下,县镇畜牧站工作人员2天就完成了养殖大户、大路沿线、集镇和受灾农户的死亡牲畜处理及灾后免疫注射,累计处理灾后死亡牲畜26头(只),免疫注射牲畜3000余头(只),消毒圈舍及周边环境20000余平方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女性致富带头人事迹材料三篇
女性致富带头人事迹材料三篇
(篇一)辛勤走出致富路
**,女,45岁,小学文化,中共党员。

提起她,群众无不发出赞叹之词,几年前,家里穷,但她不怕劳苦,依靠勤奋努力,经过几年来的创业,现在成为**镇远近闻名的养殖大户及党员致富带头人。

几年前,**和丈夫一起街上摆摊卖杂货,通过几年的打拚,有了一定的积蓄。

后来在一个帮别人养猪的亲戚的影响下,也萌发了发展规模养猪的想法。

2008年2月份,**便在**县畜牧局的指导下引进“斯洛克”种猪2头,母猪50头开始了养猪的道路。

通过几年的努力,夫妻俩修建起了300平方米的办公用房,两口50立方的沼气池和1000多平方米的养猪场,生猪存栏已达500余头,出栏400余头。

可是好景不长,2012年以来,由于生猪价格的持续下滑以及饲养成本的提高,**夫妇的养殖场游走在倒闭的边缘。

就在夫妻俩一筹莫展的时候,县科协的一次培训让她看到了养殖黑山羊的商机,在县科协的帮扶指导下,夫妻俩在自己的生猪养殖场边建起了1000余平方米的羊圈,购置了100多头黑山羊,利用自己房前屋后100多亩的荒山林地搞起了黑山羊养殖,同时夫妻俩还用自养的黑山羊办起了农家乐餐馆。

当年年底,夫妻俩就扭转了养殖场的亏损,净盈利5万余元。

富了之后的**,时刻不忘回报社会,不忘带动周边群众致富。

她常
说:“要不是各级部门的支持她也不会有今天,所以她要懂得感恩,更要懂得带动周边群众致富。

”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2012年,“9.07”地震之后又是“9.11”洪灾,让饱受地震摧残的**同胞雪上加霜,也让我县的畜牧业遭受严重损失,部分养殖农户、规模化养殖场的圈舍、设备被毁、牲畜死亡。

**的养殖场也深受其害,圈舍倒塌11间,严重受损20余间,生猪死亡41头。

灾害过后,灾后的牲畜处理和疫病防治显得尤为重要,**在得知畜牧兽医部门要开展灾后牲畜处理和紧急注射后,她主动找到正愁缺人手的**镇畜牧站站长,说自己懂这方面的技术,希望能与他们一起开展工作。

在她的参与下,县镇畜牧站工作人员2天就完成了养殖大户、公路沿线、集镇和受灾农户的死亡牲畜处理及灾后免疫注射,累计处理灾后死亡牲畜26头(只),免疫注射牲畜3000余头(只),消毒圈舍及周边环境20000余平方米。

2012年9月15日,当她得知帮助**镇排除因地震引起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自愿者到达后,她主动找到领队,让自愿者们免费住到她家开的农家乐餐旅馆,并免费提供早点。

几天来,她累计为他们提供面条200多碗,住宿200余人次。

在日常的销售中,当周边农户需要购买猪仔或羊仔时,他总是先做好防疫后再出售,同时还传授给他们养殖技术及经验,出栏后还帮他们联系销路。

对于家中困难的农户,她总是让他们先领回家喂养,到猪或羊出栏的时候再付款,对于遭受灾害或意外的贫困户,直接免费提供。

她这样做既解决了贫困农户无钱购买的难题,又促进了贫困农
户的增收致富。

市、县领导在参观**养殖场时对她在发家致富中所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并鼓励其再接再厉,带领广大农村妇女学文化、学技术、比成绩、比贡献,积极参与产业结构调整,利用好当地的资源优势,争取更大的成绩,更大的发挥党员致富带头人的作用。

(篇二)
**县**乡**村**组**,女,43岁,中共党员,她创新的“林下养蜂,致富轻松,发展柑橘产业,首选靠科技”致富之路带动当地群众致富,促进经济的发展,树立女能人的模范。

**县**乡位于**县东北部,距县城97公里,是时代英雄徐洪刚的家乡,是**的北大门。

地处川、滇两省五县八乡结合部的白水江畔,最高海拔1784米,最低海拔650米,山高坡陡,土地贫瘠,冬春干旱、夏秋多雨、灾害频繁。

全乡国土面积169.16平方公里,总人口30600余人,主要经济来源是靠种植业和养殖业,加上自然灾害的影响,投入和产出失调,年终收入不可观,家庭收支不平衡。

在这样的背景下,女能人**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开始思考,千方百计另求发展思路,基于本乡的果树较多,她到处购买优良品种枝条,不断搞嫁接实践,在家人的支持和帮助下实践取得了成功,收入明显丰厚,因此,他开始动员附近的农户,并亲自指导技改工作,2001年成立了柑桔嫁接工作组,开展本乡工作的同时,还开始到其他乡镇以自己取得的成果为例做宣传,开始接受大面积的嫁接工作,2003年,按照相关国家政策,工作组在**、柳溪、牛街等乡镇开展了苗圃
嫁接工作,
到2009年带领成立**村柑桔产业协会,组织全村技术人员进行柑桔改良培训及对全村柑桔产业进行技改工作,带领嫁接柑桔1500多亩,并在工作中表现优异,同时受到乡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促使全村柑桔产业得到良好发展,如今,收入丰厚,明显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1995年,老一辈养蜂业已经发展到16桶,蜂蜜市场的需求前景让她开始了有了又一条致富思路,结合当地不同时段的柑桔花、油菜花、野花等开放时期以及当前的柑橘林下闲置的空间等有利条件,她决定将其规模发展壮大,对蜜蜂生存的环境和生活习性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不断的钻研和学习,对蜂种的选择、卫生管理、病虫妨害等有关知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掌握,她还借鉴了其他地方的成功经验,精心的养殖和细腻的管理下,养蜂业发展得很顺利,由开始的60多箱已经发展到现在的300多箱,养殖场地有四个,分别分布在**乡的联合组、**组、联合组、云丰组。

她的拼搏精神、她的执着理念、她的创新思维、取得的成果以及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无疑是一位致富女能人的代表,也是党员的一面模范旗帜。

(篇三)
提起**,在****村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她就是带领**村瓦厂自然村走出贫困的领路人。

**是一个朴实勤劳的老党员,多年的打工生涯让她看到了家乡的贫穷落后,如何能让家乡的老百姓发家致富是她多年来的梦。

打工回来以后,她自己尝试开了一家小作坊酒厂,试图通过这个渠道来改变农民的收入。

经过一年的努力,虽然改变了自家的经济情况,可其他群众日子依旧没有改变。

她想:“自己的生活水平虽然有了改善,但周边的老百姓还是过着贫穷的日子,要如何才能改变百姓的生活水平呢?”这个问题一直缠绕着**,她日思夜想,终于她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带着群众搞养殖。

这个想法很不错,但有多少群众能支持自己呢,她不得而知。

于是他走家串户,了解百姓的收入情况及对自己的看法。

结果,多数百姓都不支持自己的想法,大家都认为,养猪都是让自己一年吃得好些,靠养猪赚钱,大家都认为不可行。

可**就不相信这个邪,她想“我们龙街的猪肉品质很好,县城很多地方的人都来买我们这里的猪肉,应该有开发市场呀。

”于是他不顾大家的反对,把家里紧有的10万元拿出建畜厩、购买仔猪,开始发展商品猪的养殖。

可是养殖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刚开始买的猪仔不但长势不好,更让人头疼的是猪仔得病,很难治愈,**一天想得焦头烂额。

一时间,熟悉她的人都说她好像老了一大截,就这样,她艰难的坚持了半年时间,半年下来,她的养猪场不但没有收益,还倒亏了不少。

正当她陷入困境的时候,她找到龙街乡党委政府,在政府的指导下,向相关部门进行咨询,帮助查找到失败的原因。

结果出乎意料,她想:“自己喂了这么多年的猪,都长得那么好,怎么现在会出现这样的问
题。

”她实在想不明白。

但还是听取了专家的建议。

于是,她贷款5万元到河北购买了3头优良种公猪,发展母猪养殖,并进行猪种改良。

为了能让百姓看到养殖的好处,她不断到县、乡畜牧站学习技术,掌握防疫和治疗的基本知识,理论结合实际,在养殖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收益。

为了能科学的管理养殖场,**还专程到曲靖请养殖专家来指导养殖设备的安装及管理,规范养殖场的管理及卫生设施,有效地节约了养殖成本,提升了养殖水平。

经过几年的努力,**的养殖场有一定的规模,投资也由过去的10万元发展到今天的30余万元,老百姓看到收益之后,都纷纷找到了她,希望她能帮住自己找到致富之路。

**看到这一幕,十分感动。

她想:“这几年的努力没有白费。

”这也是她最初衷的想法。

她开始向老百姓提供猪种,对条件不好百姓的除免费提供猪种外,还供应食料,等出栏之后再给本钱,让许多老百姓都看到了希望,等到了实惠。

猪养的多了,龙街乡的市场是供大于求,仅靠附近这些乡镇,是不能买上好价钱的,于是她主动联系了镇雄、贵阳等地的老板,前来当地收购,打破了原有的营销方式。

目前,她的养猪规模已发展到300余头,长势非常好,其中,能繁母猪25头,年可产仔猪500头以上;商品猪200斤以上的90头,年纯收入15万余元。

带动周边的群众200余家,大大改善了瓦厂村及周边百姓的生活水平。

(编辑:圆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