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

合集下载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范文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范文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范文篇一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最近读了《额尔古纳河右岸》这本书,哎呀妈呀,真的是让我感慨万千!这本书就像是一幅长长的画卷,把鄂温克族的生活一点点地展现在我眼前。

我可能一开始就是抱着好奇的心态去读的,想看看那神秘的部落到底是啥样。

可看着看着,我就被深深吸引住了。

书里的那些人物,一个个都那么鲜活,好像能从书里蹦出来跟我聊天似的。

妮浩,这个善良的萨满,每次救人都要牺牲自己的孩子,这得多纠结啊!我就在想,要是我,我能做出这样的选择吗?也许不能吧,我觉得自己可能没那么伟大。

还有那美丽的自然风光,作者描写得简直绝了!我仿佛能闻到那清新的空气,能感受到那微风拂面的温柔。

那额尔古纳河的水,哗啦啦地流着,好像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心情也跟着起伏不定。

一会儿为他们的欢乐而开心,一会儿又为他们的苦难而难过。

这感觉,就像是坐过山车一样,刺激得很!我不禁反问自己,我们现在的生活和他们比起来,到底是更好还是更坏呢?我们有了高科技,有了便捷的交通和丰富的物质,可我们是不是也失去了一些东西呢?比如那种对大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纯粹热爱。

总之,《额尔古纳河右岸》这本书,真的让我思考了好多好多。

也许,这就是一本好书的魅力所在吧!篇二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完这本书,我心里五味杂陈的,不知道该咋形容。

我觉得吧,这本书就像是一杯烈酒,刚开始喝的时候,只觉得辣嗓子,可等你慢慢品,那种醇厚的味道就出来了。

书中描绘的那个世界,对我来说太陌生了。

鄂温克族的人们,他们的生活方式、他们的信仰,都和我所熟悉的完全不同。

可奇怪的是,我却能感受到他们的喜怒哀乐,就好像我也生活在那个部落里一样。

我一直在想,他们和大自然那么亲近,是不是比我们活得更纯粹呢?我们整天忙忙碌碌,追求着所谓的成功和财富,可到头来,我们真的快乐吗?也许,像鄂温克族那样,简单地生活,听从内心的声音,才是真正的幸福。

书里的爱情故事也让我很感动。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精选14篇)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精选14篇)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精选14篇)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篇1合上书,眼前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坐在额尔古纳河畔,述说着一支鄂温克氏族百年来的历史。

这是一个神奇的民族,他们居住在深山密林之中,以驯鹿为舟,以打猎为生,繁衍不息。

而神奇之处,在于他们引起了我对生与死,神与人的思考。

大自然的生老病死,仿佛一个轮回。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正是有了这轮回,生命才得以繁衍至今。

而鄂温克人生于自然,长于自然,他们的命运似乎也参与到了这自然的轮回当中。

作者写了一支氏族近百年来的历史,这其中最不乏生命的来与去。

主人公经历了父母、亲人、爱人、儿女的离去,对生死也许看得淡了些。

就连我这样的阅读者,刚开始看到主人公失去父亲,或那个与狼搏斗的老达西死的惨烈,心中还有些痛惜,后来渐渐看到主人公的儿女也离她而去,心中已不再起波澜。

鄂温克人喜欢风葬,好像这样死后也能融于自然,继续过鄂温克人的生活。

鄂温克人信仰萨满教。

书中主要出现了两位萨满,他们有同样神奇的功力。

比如神奇的预知能力,每当氏族中有人去世,萨满总是第一个知道的。

还有最著名的祭祀跳神。

当氏族中或别的氏族有一些棘手的疾病,就会请萨满去跳神。

萨满穿上神衣舞蹈,打起神鼓唱起歌,疾病就会离那个人而去。

但是神总要带走一条生命,一条生命留下了,另一条生命就要替他走。

尼都萨满为列娜跳神时,代她走的是一只驯鹿仔。

妮浩就没这么幸运了,每当她跳神救回一条命时,就要失去自己的一个孩子。

用自己的亲骨肉换一个素不相识的人,这对于一个母亲来说是多么痛苦啊,但是妮浩每次都选择去跳神。

萨满就像是人与神之间的使者,也许在他们眼中,众生皆是平等的,都是需要拯救的。

鄂温克人崇敬火神,无论去哪里都带着火种。

他们不能往火中吐痰,洒水,不能往里面扔不干净的东西。

当鄂温克人打到熊或堪达罕的时候,萨满就要祭玛鲁神。

还有“白那查”山神,猎人行猎时看见刻有山神的树,就要给他敬奉烟和酒,还要摘枪卸弹,下跪磕头祈求山神保佑。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书心得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书心得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书心得
1. 生命与自然的交融:小说以额尔古纳河右岸为背景,生动地描绘了鄂温克族与自然的密切关系。

他们在大自然中生存、繁衍,与山林、河流、动物相互依存。

这种对自然的敬畏和依赖,让我深刻体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多么重要。

2. 民族文化的传承:书中展示了鄂温克族独特的文化和传统,如狩猎、游牧、萨满教等。

这些民族特色不仅是他们身份的象征,也是人类文明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随着现代文明的冲击,这些文化面临着失传的风险,这让我意识到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紧迫性。

3. 命运与抗争:小说中的人物在面对命运的挑战时,表现出了坚韧不拔的精神。

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求生存,与天灾人祸作斗争。

这种对命运的抗争精神令我深受感动,也让我明白,无论生活中遇到多大的困难,我们都应该勇敢地面对,努力去改变。

4. 爱与情感:书中描绘了许多美好的爱情和深厚的情感,如亲情、友情和爱情。

这些情感在艰苦的环境中显得尤为珍贵,它们给予了人们力量和希望。

这让我明白,爱是人类生活中最重要的支撑,它能够让我们在困难时刻坚持下去。

《额尔古纳河右岸》是一部充满深情、深思和深刻内涵的作品,它让我对自然、民族文化、命运和爱有了更深的思考。

这部小说不仅是一部文学佳作,更是一部关于生命、自然和人性的启示录。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通用20篇)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篇1小说读罢,放下案头。

读这个小说用了半个下午加一个晚上,可以说是一气呵成,好的小说魅力就在此,总让人迷恋其中,不舍离开。

因为自己去年也曾去过离额尔古纳河不远的地方,小说中提到过的金河、满归我都亲自到过,自己在大兴安岭深处了呆了好几天,虽说现在没有了原始森林那些粗壮的树木,甚至小说中提到的各种狍子、鹿甚至水獭都没有看见过,但是走在大兴安岭林区中间,依然能感受到大自然带给人的一种静谧感。

以至于读了迟子建的小说之后,产生深深的共鸣。

小说中通过一个年逾古稀的老酋长的女人的口吻,给读者展现出一个渺小的鄂伦春氏族的集体生存的画面,虽然“我”的描写并不是很圆润,但她却是在讲她百年来的见闻,而这个见闻正是这个以游猎为主的民族的生存变迁历史。

历史的真相无法还原,小说也是加入了创作的成分,但是我更加愿意相信小说流露出来的大部分的故事都是有事实依据的。

小说里的人物尽管受了些现代文明的影响,在原始和现代之间寻找平衡,但是他们仍然生活在刀耕火种的状态。

而这种生活状态下所表达出来的人性,必然是人性中最根本的东西,是没有经历过任何现代文明粉饰过的,他们既敢爱敢恨,达西可以抛弃家人跟一个刚刚守寡的歪嘴的女人生活在一起;伊芙琳可以把自己的嫉妒怨恨不加保留的展现在对手面前;他们也可以在了解自己过错之后而挥刀自宫(抱歉,小说里的鄂伦春人名字都记不住,但是看到之后会对上号);妮浩萨满明知道救人会失去自己的孩子仍然不忘记自己的`操守……总之,他们就是把对自己内心最想表达的东西毫无保留的表达出来,而又会在整个大家庭中充当自己的角色,服从组织的安排,他们有着共同的利益追求。

就像作为族长的拉吉达让伊芙琳在平分出来的肉先挑,她挑了两次之后再也不好意思拿好的了,而每个人的任务分工都很明确,男人们总是愿意出去打猎而把猎物等量的分给氏族里的每一个人。

小说中描写的鄂伦春人生活是那么的和谐,虽然没有强大的物质生活保证,可是他们却并不像现代人那样那么贪婪,一味的剥夺他人的生存空间。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1现代的文明与古老的文明不断冲击着,许多古老文明也因此逐渐消失。

或许他们是落后,是野蛮的,可那其中的美却值得我们仔细体会。

《额尔古纳河右岸》这本书反映了鄂温克人一百年的风雨生活,激荡人心。

带着固有观念的我总以为这些逐水草而居、菇毛饮血的原始狩猎部落,只会打猎、喝酒、吃肉,围着篝火跳舞。

没想到,他们的爱那么纯粹、那么单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简单至极,简单地生活,安静地老去。

他们的美,像清风明月、石上清泉,透明不带有一点杂质,美得让人心动。

书中的爱情也给了我震撼与感动。

书中林克与其兄尼都萨满为争夺达玛拉而进行的射箭比赛,将原始爱情的纯洁表达得淋漓尽致。

伊万的那句想走的人是追不回来的,将对娜杰什卡的浓情蜜意无奈地化为一种大无私的爱情,还有瓦罗加为保护放映员与马粪包而遭熊击致死。

这些或坚贞,或感动,或无奈,或幸福,或惊天动地,或默默无闻的爱情,将鄂温克人的百年沧桑展现在我们面前,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对待爱情的伟大蓝本。

这些无比纯粹的爱情,正是我们缺少的,也是我们所需要的。

因为纯粹,所以美得动人,美得让人心醉。

这里的人们生于自然而死于自然,就连他们的死亡也变得极其富有诗意。

我出生在寒冬,我的姐姐死于风寒,我的父亲林克死于雷电,姐姐列娜、第一任丈夫拉吉达在风雪中永远地睡眠,侄女在鲜红色百合花前闭上了双眼,侄子在榛果树上像鸟儿一样落下,外孙女伊莲娜像鱼儿一样顺着贝尔茨河漂向远方它整个故事中,几乎所有的诞生或是拯救,都会伴随着生命的逝去。

这或许就是人与自然最美的生存状态吧。

萨满妮浩的那几个孩子,以及故事中我的姐姐列娜,都在不同意义上诠释了最原始的`生态平衡或是能量守恒的含义,亦即任何一件事的得到或是达到,都要付出相应的代价,有时甚至是生命。

每一个生命都有它出现的意义,即便意外逝去,也有可能是在完成某种使命。

那么,它的逝去也就变得赋有深奥的意义,某种程度上甚至有了些许诗意。

因此,每一个生命都是值得被尊敬的。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篇1在作家的笔下,这些爱来的那么自然,就像山川爱着河流,蓝天爱着白云,像鄂温克族人爱着洁白的驯鹿。

他们的爱源于自然又归于自然。

神。

他们的玛鲁神是自然的化身,忠诚地佑护着一方生灵。

他们用树枝、木头和兽皮组成神偶,这些神偶只有萨满才能亲切接触,绝不容凡人丝毫的冒犯。

尼都萨满的跳神可以让失去光明的人重见天日,可以让孩子的疥疮飞块地结痂,可以让日本人的伤痕消失的无影无踪。

妮浩的跳神则几次使垂死之人起死回生。

神的力量和他们天性的善良合为一体,与其说是邪恶惧怕了玛鲁神,不如说是为他们的善良所击倒。

但我知道这种说法,一定会激起所有鄂温克族人的强烈反对。

神,就是他们的天,他们的地,他们的驯鹿和氏族。

他们深信自己的神来自于他们生活的山林,他们的幸福就在山林中,而他们的前世都是山林中的动物。

每次获猎而归,庆贺的首要仪式就是祭奠他们的玛鲁神——庄严、圣洁而神秘。

死,这一主题的贯穿始终,使得这个原生态,远离现代污染和纷扰的古老民族,也处在一种无法抗拒的苍凉和悲怆之中。

无所不能的玛鲁神在挽救生命的同时却要以失去生命为代价,生与死的联袂像是一种图腾。

尼都萨满最终也没有赶走那场瘟疫,这不但夺去了大量驯鹿的生命,也夺走了我们至爱的亲人林克。

妮浩,一个单薄而文静的女子,却受了神的`指使,担负起对整个氏族的佑护。

发生在她身上的生与死的交替,无疑是这部作品中最令人胆战心惊的部分。

为救一个生病的孩子,失去了长子果格力;为救去跳神遇到危险的妮浩,折断了她的黑桦树;为救那个暴躁、野蛮又酗酒成性的马粪包,枯萎了她的百合花;为救一个偷他们驯鹿的少年,夭折了腹中的生命。

每一次亲人离去,是任何雨雪都无法比拟的灾难。

和这个氏族有关的许多人,都在以不同的方式走向同一个归宿。

在强大的生老病死面前,他们一样表现出人类的软弱和无力。

不可抗拒的,还有整个民族历史的变迁。

新中国成立后,她们分批下山过起了现代人的生活,他们赖以生存的山林逐渐被砍伐,她们不适应新环境的驯鹿在逐渐减少,他们世代相袭的生活习俗和自然崇拜正在以洪流般的速度被改变。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范文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范文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范文《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篇一读完《额尔古纳河右岸》,我就像经历了一场漫长而又奇幻的旅行,从现代社会一下子被拉进了鄂温克族那充满神秘与诗意的世界。

这本小说的开篇就像一把钩子,一下子把我勾住了。

“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

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给看老了。

”这样的句子,简单却充满力量,就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坐在你面前,慢悠悠地开始讲述自己的一生。

鄂温克族生活在额尔古纳河右岸的森林里,他们与大自然的关系那叫一个紧密,简直就是融为一体。

他们的生活就像一首悠扬的山歌,有驯鹿相伴,逐水草而居。

我觉得鄂温克族的生活充满了原始的美。

他们住的希楞柱,那可是用桦树皮和兽皮搭成的,晚上躺在里面,透过顶部的小孔能看到星星,就像住在大自然的怀抱里。

我就想啊,我们现在住在高楼大厦里,虽然舒适,但好像离大自然越来越远了。

也许我们在享受现代文明成果的时候,也丢失了一些很珍贵的东西。

像他们打猎的时候,对动物充满了敬畏。

打到猎物不是单纯的杀戮,而是一种生存的需要,并且还会有各种仪式。

这和我们现在一些为了利益过度捕杀野生动物的行为比起来,真的是天壤之别。

但是呢,这其中也有让我感到纠结的地方。

他们的生活方式在现代社会的冲击下显得那么脆弱。

就像书中描写的,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进入森林,他们的传统在逐渐消失。

这是进步还是退步呢?我也说不好。

也许从发展的角度看,他们融入现代社会是必然的,但从文化传承的角度看,又觉得很可惜。

我想起我自己去山区旅行的一次经历。

那地方虽然没有鄂温克族的森林那么原始,但也保留了一些古老的生活方式。

村民们自己种地、养家禽,过着简单的生活。

我当时就觉得那种生活节奏很慢很舒服。

可是我也清楚,他们也希望有更好的医疗、教育等现代设施。

这就和鄂温克族面临的情况有点像,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矛盾就像一根刺,扎在那里让人难受。

书中的人物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妮浩这个萨满,她的善良和无奈让我心疼。

她每次救人性命的时候,就要失去自己的孩子,就像命运在捉弄她。

额尔古纳河右案读后感

额尔古纳河右案读后感

额尔古纳河右案读后感篇一额尔古纳河右案读后感读完《额尔古纳河右岸》这本书,我心里就像被塞进了一团乱麻,各种情绪交织在一起,剪不断,理还乱。

这是一部讲述鄂温克族人生存现状及百年沧桑的长篇小说。

也许在有些人眼里,它不过是一堆文字的堆砌,可对于我来说,它简直就是一部活生生的纪录片,把我带进了那个遥远而神秘的世界。

我觉得,书里的每一个人物都像是我身边的熟人。

那个倔强的妮浩,每救一个人就要失去一个自己的孩子,这到底是命运的捉弄还是她的执着?还有勇敢的玛利亚,也许她不够聪明,但是她的那份坚韧和勇气,真的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作者的文字,就像一把锋利的刀子,把鄂温克族人的生活一点点地剥开,让我看到了里面的血和肉。

他们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那种纯粹和质朴,让生活在城市里的我感到无比羡慕。

我不禁反问自己,我们每天忙忙碌碌,到底是为了什么?书中描写的额尔古纳河右岸的景色,简直美到让我窒息。

那郁郁葱葱的森林,那清澈见底的河流,那璀璨的星空,我好像都能闻到那股清新的味道。

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他们的家园受到了威胁,他们的文化在逐渐消失,这难道不可悲吗?我在想,我们是不是走得太快了,把那些美好的东西都丢在了身后?也许,我们应该停下脚步,回头看看,听听那些被我们遗忘的声音。

这一路读下来,我的心情时而沉重,时而轻松,就像坐过山车一样。

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形容这种复杂的感觉,可能这就是这本书的魅力所在吧。

篇二额尔古纳河右案读后感《额尔古纳河右岸》,这书读完后,我整个人都懵了!真的,不骗你!你能想象那种感觉吗?就好像我一下子被丢进了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然后拼命地想要抓住点什么,可又好像什么都抓不住。

故事里的那些人,他们的生活简单又复杂。

说简单吧,每天就是打猎、放牧,跟大自然打交道;说复杂吧,他们的情感、他们的命运,那真是九曲十八弯,让我这个旁观者都跟着揪心。

我一直在想,要是我生活在那样的环境里,我能像他们一样坚强吗?可能够呛!那里的冬天冷得能把人骨头冻裂,可他们照样能活下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
近来读了《额尔古纳河右岸》,趁着记忆还是最深刻的时候,记录下自己的感想。

说来也是难得,小说的故事情节并不是那么的连贯,但是小说里的描写却形成了一幅幅画面深深烙印在我脑海里。

闭上眼,我好像能看见高大的驯鹿俯身在额尔古纳河右岸边人喝水,水里倒影着青青的杨柳,鱼儿来回游着,时不时会让柳树断了枝条。

岸上一个脸上挂着天真笑容的女孩,用着小石块在岩壁上画着自己的画,画里有他们的生活记录。

阳光明媚,刚好撒在她的头顶,让她绯红的脸颊发着光。

这是鄂温克族中最后一位酋长女人,她以自述的方式记录着近一百年来,鄂温克族人在大兴安岭,额尔古纳河畔的兴衰历变。

她们经历着大自然的考验,严寒,猛兽,瘟疫,她们随着驯鹿的食物而搬迁,一边享受着大自然的馈赠,一边也经受着考验。

她们经历了日寇铁蹄的践踏,经历了文革的残害,然而他们还是顽强不屈的活着。

在额尔古纳河右岸,有将自己人生过成自己不想要的样子的伊芙琳,她先后将自己的丈夫坤德与自己的孩子拉入自己挖掘的坟墓,然后自己又继续在这个世界苟延残喘。

也有鄂温克族最后的萨满,为了拯救别人的孩子,族里的驯鹿,用自己孩子的生命去换取生命的平衡,亲手送走自己一个个孩子,再将别人的孩子当做自己的孩子。

这是额尔古纳河与大兴安岭这纯洁的地方才能孕育出来的高尚无私。

第 1 页/ 共 2 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