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阳马生序对比阅读及答案

合集下载

送东阳马生序对比阅读(含答案)

送东阳马生序对比阅读(含答案)

《送东阳马生序》对比阅读中考真题汇编送东阳马生序宋濂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2014年北京中考9.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意思(2分)(1)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游:________________(2)援疑质理质:________________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4分)(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翻译:________________(2)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翻译:________________11.选文记述了作者年轻时求学的经历,从中我们可以悟出一些关于求学的道理。

例如,从“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一句中可以感悟到:在求学过程中要不辞辛苦,向名师求教,请你从文中另外找一个记述作者求学经历的句子,并说出自己的感悟。

(4分)句子:___________ 感悟:_______一、太原市阅读文言文,完成12~15题。

(13分)〔甲〕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送东阳马生序》比较阅读答案

《送东阳马生序》比较阅读答案

《送东阳马生序》比较阅读答案《送东阳马生序》比较阅读答案1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15—19题(17分)[甲]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乙]欧阳公①四岁而孤②,家贫无资。

太夫人③以荻④画地,教以书字。

多诵古人篇章。

及其稍长,家无书读。

就闾里⑤士人家⑥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⑦。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⑧,下笔已如成人。

(选自《欧阳公事迹》)注释:①[欧阳公]指欧阳修。

②[孤]幼年丧父。

③[太夫人]指欧阳修的母亲。

④[荻dí]多年生草本植物,与芦苇相似。

⑤[闾里]乡里。

⑥[士人家]读书人家。

⑦[惟读书是务]即“惟务读书”。

务,致力,从事。

⑧[文字]__。

译文、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

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

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

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趁机进行抄写。

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

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②无从致书以观③弗之怠④家贫无资①因此②得到③懈怠,放松④钱财16.阅读文言文,要勤查工具书。

下面是《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对“假”字的几种解释,判断哪一种解释最适合“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中的“假”字。

(只需填序号)(2分)①假①借。

②宽容。

③如果,假如。

④非正式的。

17.根据语句意思,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2分)B (2分)A.余幼/时即嗜学 B.手指/不可屈伸C.欧阳/公四岁而孤 D.多诵古人/篇章1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①抄写完毕,(跑着)赶快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②及其稍长,家无书读。

送东阳马生序》文言文对比阅读(含答案)

送东阳马生序》文言文对比阅读(含答案)

送东阳马生序》文言文对比阅读(含答案)余幼时就喜欢研究,但家境贫寒,无法买书阅读。

于是每次都去向藏书之家借书,自己手写笔记,然后计算时间还书。

即使天气酷寒,砚台都结冰了,手指也无法弯曲,他也不敢懈怠。

写完笔记后,他会赶紧送回去,从不敢超过约定时间。

因此,许多人都会借书给他,他因此得以遍览群书。

长大后,他更加崇拜圣贤之道。

但他也面临着一个问题:没有硕师名人可以向他请教。

于是,他会趋向百里之外去拜访先达,向他请教经义。

先达德高望重,门徒弟子满了他的房间,但他从未轻视过余,余站在他左右,提出疑问和问题,俯身倾听。

即使XXX有时会严厉批评他,他的态度也更加恭敬,不敢再说一句话。

只有等到先达高兴了,他才会再次请教。

因此,即使余很愚笨,最终也获得了很多知识。

XXX两岁时就成为孤儿,家境贫寒,没有依靠。

但他有雄心壮志,把天下大事视为自己的责任,发奋苦读。

有时他会熬夜读书,但感到疲惫时,他会用水洗脸提神。

即使没有足够的食物,他也会啃粥边读书。

后来,他成为一名官员,总是慷慨地讨论天下大事,甚至不顾个人安危。

但他也曾被人诽谤并贬职,被派往邓州。

XXX刻苦自励,不再重视肉食,他的妻子和孩子们也只是勉强维持生计。

他经常自己诵读:“士人应该先为天下人的忧患而忧患,后为天下人的乐事而高兴。

”1.A组的词语用法或意思完全相同。

2.(1)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中的“假”是借的意思。

(2) “走送之”中的“走”是跑的意思。

(3) “或夜昏怠”中的“或”是有时的意思。

(4) “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中的“妻子”是指妻子和孩子们。

3.(1) 我虽然很愚笨,但最终还是学到了一些东西。

(2) 士人应该先为天下人的忧患而忧患,后为天下人的乐事而高兴。

4.两个人幼年时的共同点是:家境贫寒和刻苦读书。

5.从这两个人的成功经历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1)要刻苦勤奋研究;(2)要广泛阅读;(3)要虚心请教他人。

甲]这段文字讲述了余早年热爱研究的经历。

送东阳马生序对比阅读题及答案

送东阳马生序对比阅读题及答案

送东阳马生序对比阅读题及答案送东阳马生序文言文对比阅读材料原文〔甲〕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刘羽冲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①,自谓可将兵十万。

会有土寇②,自练乡兵与之角③。

全队溃覆,几为所擒。

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

州官使试于一村,沟洫④甫⑤成,水大至,人几为鱼。

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阶,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

不久发病死。

(节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注〕①经年:一年左右。

②土寇:土匪。

③角:战斗。

④洫(x):沟渠。

⑤甫:刚。

送东阳马生序文言文对比阅读题【小题1】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1分)自谓可将兵十万【小题2】解释下面划线词在句中的意思。

(3分)(1)走送之走:(2)自谓可将兵十万将:(3)会有土寇会:【小题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2分)恒独步庭阶,曰:“古人岂欺我哉?”【小题4】甲文记叙了作者小时候和的学习经历;乙文中刘羽冲最终抑郁而死的原因是和。

(2分)【小题5】结合*内容,具体说说乙文中的刘羽冲是一个怎样的人。

(2分) 送东阳马生序文言文对比阅读题答案【小题1】自谓/可将兵十万【小题2】(1)跑 (2)率领(或“带领”) (3)适逢,正赶上【小题3】(他)常常独自在庭院(台阶)散步,说:“古人难道在欺骗我吗(或古人怎么能欺骗我呢)?”【小题4】借书抄书打仗失败治水失败【小题5】示例:刘羽冲是一个喜欢读书但做事不切实际的人。

他虽然潜心研读古代的兵书和水利书,但不能灵活地运用于实际之中,结果屡遭失败,抑郁而死。

“送东阳马生序对比阅读题及答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练习(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练习(含答案)

《送东阳马生序》【比较阅读】(一)①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编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苦若此。

②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其业查不赞、德查不成羞,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1.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不相同? ( )A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B假诸人而后见.也才美不外见.《马说》C 无冻馁之患.矣患.其塔动《梵天寺木塔》D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2.下面句子中加点字古今意思没有发生变化的是? ( )A.走.送之B.主人日再.食C.媵人持汤.沃灌D.援疑质.理3.文中划线句是对同舍诸生衣着和神态的描写,结合全文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4.本文作者宋濂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

尽管他幼时穷苦得“无从致书以观”,却能“遍观群书”:尽管从师求学艰难却能“卒获有所闻”,并最终成为大家。

结合选文简要分析他取得如此成就的原因。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完成第5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1]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2]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3],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4]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5];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师说》,[1]受:通“授”。

传授。

[2]人非生而知之者,指知识和道理[3]其为惑也:他所存在的疑惑。

送东阳马生序对比阅读(含答案)

送东阳马生序对比阅读(含答案)

送东阳马生序对比阅读(含答案)送东阳马生序是宋代文学家苏轼所写的一篇文章。

文章记述了他年轻时求学的经历,以及他对研究的态度和方法。

他家境贫寒,无法买书,于是他就借书、抄书、笔录书,从中汲取知识。

他还常常远赴百里之外,向名师请教,虽然受到了师傅的严厉批评,但他仍然虚心接受,不断努力,最终获得了丰硕的成果。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只要有毅力和耐心,就能够在求学的道路上取得成功。

12.请简述送东阳马生序的主要内容。

(2分)答:送东阳马生序记述了作者苏轼年轻时求学的经历,以及他对研究的态度和方法。

13.“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请用现代汉语翻译这句话。

(2分)答:成年后,我更加崇敬圣贤的思想道路。

14.“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意思?(3分)答:这句话表达了苏轼向名师请教时的态度,即虚心听取意见,即使遭到批评也不敢反驳,等待机会再次请教。

15.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学到哪些关于研究的道理?(6分)答: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学到以下关于研究的道理:1.即使家境贫寒,也可以通过借书、抄书、笔录书等方式获取知识。

2.要有毅力和耐心,在求学的道路上不断努力,最终会取得成功。

3.要向名师请教,虚心听取意见,即使受到批评也不要轻易反驳。

甲、既加冠,宋濂更加向往圣贤的道路。

但他没有名师指点,也没有名人相伴,所以他前往百里之外的先达家中,向他请教经义。

先达德高望重,门徒弟子络绎不绝,宋濂站在他身边,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质疑,虚心求教。

即使先达有时会严厉斥责,宋濂也会更加恭敬,不敢出声,等到先达心情好了,又会再次请教。

虽然宋濂自认为愚笨,但最终还是有所收获。

乙、王羲之常常向往张芝,到他的池塘研究书法。

池水全都变黑了,这是他曾经留下的痕迹,难道这不是真的吗?王羲之虽然不能因为学问而被重用,但他曾经游历东方,穿越沧海,以山水之间来寻找乐趣,这难道不是他的真实经历吗?他的书法直到晚年才变得精湛,这是他通过自己的努力所得到的,而不是与生俱来的。

05《送东阳马生序》对比阅读-2022-2023学年九年级语文下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

05《送东阳马生序》对比阅读-2022-2023学年九年级语文下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

《送东阳马生序》对比阅读(2022·吉林·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乙】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日专而已矣。

谚曰“艺多不养身”,谓不专也,吾掘井多而无泉可饮,不专之咎也。

诸弟总须力图专业。

如九弟志在习字,亦不必尽废他业。

但每日习字工夫,断不可不提起精神,随时随事,皆可触悟。

四弟、六弟,吾不知其心有专嗜否?若志在穷经,则须专守一经;志在作制义,则须专看一家文稿;志在作古文,则须专看一家文集。

作各体诗亦然,作试帖亦然,万不可以兼营并骛,兼营则必一无所能矣。

(节选自曾国藩《曾国潘家书》)1.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序”是一种文体,分为书序和赠序。

《送东阳马生序》是一篇书序。

B.古时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仪式,表示已经成人。

C.古代一般称“有才德的人”为“君子”,“犹幸预君子之列”中的“君子”则指有官位的人。

《送东阳马生序》比较阅读19篇(分师生版附答案)

《送东阳马生序》比较阅读19篇(分师生版附答案)

送东阳马生序·比较阅读19篇·学生版1.(2018•黄冈)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乙】张嘉贞落魄有大志,亦不自异,亦不下人①,自平乡尉免归乡里。

布衣环堵②之中,萧然自得。

时人莫之知也。

张循宪以御史出,还次蒲州驿。

循宪方复命使务有不决者意颇病之。

问驿吏曰:“此有好客乎?”驿吏白以嘉贞,循宪召与相见,咨以其事积时凝滞者③,嘉贞随机应之,莫不豁然。

及命表又出意外。

他日,则天以问循宪,具以实对,因请以已官让之。

则天曰:“卿能举贤,美矣,朕岂可无一官自进贤耶?”乃召见内殿,隔帘与语,嘉贞仪貌甚伟,神采俊杰,则天甚异之。

翌日,拜监察御史。

(节选自《大唐新语•张嘉贞》)【注】①下人:下于人,在别人之下。

②环堵:四围墙,常形容居屋狭小简陋。

③积时凝滞者:长期积累下来的难以解决的问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同舍生皆被.绮绣②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③还次.蒲州驿④咨.以其事积时凝滞者(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①烨然.若神人②颖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B.①足肤皲裂而.不知②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C.①时人莫之.知也②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D.①则天甚异.之②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3)用“/”给下面的语句断句,断两处。

循宪方复命使务有不决者意颇病之(4)翻译下面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②则天以问循宪,具以实对,因请以己官让之。

(5)阅读上面两选段,完成下面填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送东阳马生序》集锦一、(2007年福建省宁德市)(四)阅读文言文,完成18—22题。

(17分)[甲] 余幼时即嗜学。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乙] 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

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

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1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4分)(1)弗之怠(懈怠,放松)(2)负箧曳屣(背)(3)四支僵劲不能动(同肢,肢体)(4)溥幼嗜学(爱好)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4分)(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抄完后,急跑着给人家送去,一点也不敢超过约定的(还书)时间(2)如是者六七始已。

20、用“/余因得遍观群书21、比较[甲] [乙]两文,具体说说文中主人公在学习上的共同点。

(4分)(1)学习勤奋,他们都是亲自手抄笔录。

(2)不畏艰辛,克服困难,即使手足皲裂,仍不辍学习。

22、读了[甲] [乙]两文后,你有什么收获。

(3分)张溥从小就酷爱学习,凡是所读的书一定要亲手抄写,抄写后朗诵一遍,就把它烧掉,又要重新抄写,像这样反复六七次才停止。

他右手握笔的地方,指掌上长了老茧。

冬天手指冻裂,每天要在热水里洗好几次,后来他把读书的房间题名为“七录”。

二、(鄂州市2007){甲}余幼时即嗜学。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匡衡①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②,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③文不识④,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⑤而不求偿。

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⑥给以书,遂成大学⑦。

{注释}①匡衡:汉朝人。

②不逮:指隔壁烛光透不过来。

逮,及、到。

③大姓:大户人家。

④文不识:人名,姓文名不识。

⑤佣作:做工辛勤劳作。

⑥资:借。

⑦大学:大学问家。

20、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2分)①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借②礼愈至:周到③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报酬④主人怪问衡:感到奇怪21、下列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D )(2分)A 门人弟子填其室B 弗之怠或遇其叱咄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C 邻舍有烛而不逮D 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2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①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我站在他旁边侍侯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向他请教。

①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主人被感动了,赞叹他的精神,把书借给他,后来,他就成为大学问家。

23、甲、乙两个文段分别写了哪些事例(故事)?(3分)甲文:①“余”凭诚信借书苦读。

②“余”毕恭毕敬请教老师。

乙文:①匡衡凿壁借光读书。

②匡衡劳作不求报酬借书。

24、甲、乙两个文段中的主人公可谓都取得了成功。

请从取得成功的原因的角度谈谈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3分)一个人要在学习上有所成就,就应该:①刻苦勤奋②博览群书③虚心请教。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

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

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

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

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

”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

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三、(2007年临沂市)文言文阅读(共12分)[甲]余幼时即嗜学。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时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元之际,河、洛之士翕然师之。

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

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

”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

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

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一尺矣1.解释下面语句中加点字的意义(2分)1无从致书以观 : 引来,得到 2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询问,请教3而以书赴告同学者:书信 4颐既觉:醒,睡醒2.翻译下面的文言语句(2分)(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抄写完毕,赶快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

(2)以师礼见颢于颖昌,相得甚欢。

以拜师的礼节到颖昌拜程颐为师,师生之间相处十分融洽。

3.甲乙两文有写作内容和表达感情上有什么相同之处?(4分)内容:都写到“求师”这一内容。

感情:都写到“求师”这一内容。

4.甲乙两都写了天气的寒冷,其写作目的是否相同?为什么?(4分)不相同。

甲写天气寒冷意在突出自己学习的刻苦,其目的是为了鼓励马生刻苦努力学习;乙文从侧面写天气寒冷,意在突出杨时对教师的虔诚、恭敬(或尊重)的态度,表达尊师重的思想。

当时,河南人程颢和弟弟程颐在熙宁、元丰年间讲授孔子和孟子的学术精要(即理学),河南洛阳这些地方的学者都去拜他们为师,杨时被调去做官他都没有去,在颍昌以学生礼节拜程颢为师,师生相处得很好。

杨时回家的时候,程颢目送他说:“吾的学说将向南方传播了。

又过了四年程颢去世了,杨时听说以后,在卧室设了程颢的灵位哭祭,又用书信讣告同学的人。

程颢死以后,又到洛阳拜见程颐,这时杨时已四十岁了。

一天拜见程颐,程颐正闭着眼睛坐着,杨时与同学游酢(zuò)就侍立在门外没有离开,程颐已经察觉的时候,那门外的雪已经一尺多深了。

四、(05安徽省) 阅读下面文言文《送东阳马生序》,回答问题。

17.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3分).(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假:借 (2)以衾拥覆,久而乃和以:用(3)腰白玉之环腰:挂在腰间18.翻译下面的句子 (6分)(1)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

(2)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能够有所收获。

19.文中哪些词句说明作者不辞艰辛、求师勤学的原因?(3分)余幼时即嗜学慕圣贤之道以中有足乐者。

20.对文中画线句子,联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或体会。

(3分)①排除不利于学习的环境的干扰;②在物质上不盲目攀比;③坚定人生追求,刻苦勤奋学习。

五、(2007年内蒙古赤峰市)甲:余幼时即嗜学。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奋苦读,或夜昏怠(1),辄以水沃面(2);食不给,啖粥而读。

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

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3),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注释1、昏怠:昏沉困倦。

2、辄:就。

沃:浇。

这里是“洗”的意思。

3、食不重肉:不多吃肉。

22、解释加点的词。

(4分)(1)余幼时即嗜学(特别爱好)(2)录毕,走送之(跑)(3)益慕圣贤之道(更加)(4)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妻子和儿女)23、下边加点词用法或意思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 )(3分)A、以是人多以书假余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B、手自笔录,计日以还重岩叠嶂,隐天蔽日C、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肉食者谋之24、翻译句子(6分)(1)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还是获得了学问。

(2)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读书的人(贤德的人)应当忧在天下人之前,乐在天下人之后。

25、甲、乙语段中的人物幼年时人生经历有哪两个主要共同点?(2分)家境贫寒与刻苦读书。

26、甲段中写人物读书刻苦的语句是:(2分)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27、甲文中“人多以书假余”的原因是: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乙文中范仲淹“被谗受贬”的原因是: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都用文中的句子回答)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

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

经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

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

以至于有人说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

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保养罢了。

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六、(2008年怀化市)阅读文言文答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①),辄(②)以水沃(③)面;食不给,啖粥而读。

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

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④)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注:①昏怠:昏沉困倦。

②辄:就。

③沃:浇。

文中有“洗”之意。

④重:兼有两种(事物)。

16.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的词语。

(4 分)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假:假:借③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谪:降职远调②录毕,走送之走:跑④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妻子:妻子和儿女。

17.用现代汉语写出乙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2 分)答:读书的人(贤德的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18.甲乙语段中的人物幼年时人生经历有哪两个主要共同点?( 2 分)答:家境贫寒;刻苦读书。

七、(2008年泉港区),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余幼时即嗜学。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5、下列各组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C ) (2分)A、无从致书以观言行一致B、益慕圣贤之道益多弊少C、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患得患失D、未尝稍降辞色婉言辞谢6、下面句子中的“以”的用法与例句中加点的“以”的用法相同的是。

( D )(2分)例句:“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A、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B、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

C、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D、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7、翻译下面的句子。

(6分)①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我)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捧着经书向同乡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

②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我却穿着破棉袄,旧衣衫,生活在他们当中,一点不羡慕他们的意思。

8、作者幼时借书抄书来读,其原因是由“嗜学”与“家贫”之间的矛盾决定的。

(摘录原文回答)9、文章从四个方面叙述了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4分)答:幼时抄书之辛,成年叩问之难,从师奔走之艰,住读生活之苦。

八、阅读《送东阳马生序》一文选段,完成5—9题。

(15分)当余之从师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5.下列句子“而”字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是( B )(2分)A.足肤皲裂而不知 B.执策而临之 C.学而不思则罔 D.出淤泥而不染6.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 )(2分)A.烨然若神人 B.腰白玉之环 C 右备容臭 D.主人日再食判若两人腰缠万贯臭气相投再接再厉7.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6分)①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到了住所(客舍),四肢(冻得)僵硬不能动弹。

②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我(求学时)勤奋和艰苦大概就是这样。

8.下列表述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B )(3分)A.“略无慕艳意”、“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表现作者在艰苦的环境中一心向学的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