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教学的意见与建议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建议近年来,古诗词教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一直是一个热点,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将就古诗词教学中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问题一:过于片面的应试教学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存在“应试教育”的倾向,古诗词教学也不例外。
许多教师只注重学生记诵古诗词,而忽视了对古诗词的理解与欣赏。
这种教学方式容易导致学生对古诗词的浅尝辄止,只是停留在“记忆”这一层面。
建议一:注重古诗词的阅读与理解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阅读与理解。
可以通过解读诗词中的意象、情感表达等方式,让学生体会到古人的思想情感,进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思辨能力。
问题二:知识点单一,乏味枯燥由于古诗词教学在课堂中经常被割裂,只注重对古诗词的点缀性教学,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无法理解整体的意义和价值,只注重记忆句子。
建议二:注重古诗词的意义和作用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古诗词的意义和作用。
可以通过故事、情感、音韵等多种方式来解读古诗词,让学生了解古诗词背后的文化、历史与思想,从而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和热爱。
问题三:缺乏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许多小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较低,主要原因是学生无法将古诗词与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
许多古诗词的内容与现实生活相距甚远,学生很难理解和欣赏。
建议三:建立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将古诗词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可以通过对现代诗词的创作,结合学生的身边事物来教学,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词。
问题四:缺乏多层次的教学方法古诗词教学往往只是简单地背诵和解释,缺乏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容易导致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产生疲倦感。
建议四: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可以通过配乐、表演、互动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古诗词的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古诗词教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既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
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欣赏能力培养,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注重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发挥古诗词教学的作用,让学生在欣赏中学习,提高整体素养。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建议古诗词作为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情感,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教育价值。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教学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有助于激发学生对汉语言文字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情感体验能力。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古诗词教学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引起教育界的重视和改进。
本文将结合实际情况,探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1. 教学内容单一化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往往只注重选取部分经典诗词进行传授,导致了教学内容的单一化。
很多学生只知道《望庐山瀑布》、《登鹳雀楼》等少数名篇,而对于其他优秀的古诗词却知之甚少,这样既限制了学生对古诗词的全面了解,也不能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兴趣。
2. 教学方法呆板化在古诗词教学中,很多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诵读、默写等方法,缺乏趣味性和互动性。
学生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容易产生枯燥和厌倦的情绪,无法真正领会古诗词的意境和内涵。
古诗词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其文字的美感,更在于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思想,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充分挖掘这些方面的价值。
3. 学生应用能力薄弱古诗词教学往往只停留在诵读、理解的层面,缺乏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
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应该通过模仿、创编等方式,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但是很多学生在这方面的表现并不理想,缺乏对古诗词的运用能力。
二、建议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应该注重丰富教学内容,选取不同题材、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古诗词进行教学。
除了那些经典名篇外,还可以选取一些现代散文诗、民谣和新诗进行教学,向学生传递更广泛的文化信息,开阔学生的视野。
在古诗词教学中,应该注重创新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
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情境教学等方式,为学生呈现更加生动、丰富的诗文世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教师还可以结合古诗词的背景知识、作者生平等方面的内容,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的诗词学习体验。
小学新课标古诗7580

小学新课标古诗7580在小学教育中,古诗文的学习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还能帮助他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小学阶段的古诗文教学应注重基础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以下是对小学新课标古诗教学的几点建议:1. 古诗文的选择:应选择适合小学生认知水平和兴趣的古诗文,如《静夜思》、《春晓》、《登鹳雀楼》等,这些诗篇语言简洁,意境优美,易于小学生理解和记忆。
2. 教学方法的创新:传统的古诗文教学往往较为枯燥,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故事、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古诗文。
3. 古诗文与生活的联系:将古诗文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古诗文的影子,如在春天赏花时学习《春晓》,在夜晚仰望星空时学习《静夜思》。
4. 古诗文的朗读与背诵:通过朗读和背诵,让学生感受古诗文的韵律美和节奏感,同时锻炼他们的记忆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5. 古诗文的欣赏与创作: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的意境和艺术魅力,鼓励他们尝试自己创作简单的诗句,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6. 古诗文的文化背景:适当介绍古诗文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古诗文的深层含义。
7. 古诗文的跨学科学习:将古诗文与美术、音乐等其他学科相结合,如通过绘画表达古诗的意境,或通过音乐感受古诗的韵律。
8. 古诗文的评价与反馈: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古诗文学习进行及时的评价和反馈,鼓励他们在古诗文学习中取得进步。
9. 古诗文的拓展阅读:推荐适合小学生阅读的古诗文读本,鼓励他们在课堂之外自主阅读,拓宽古诗文的知识面。
10. 古诗文的实践活动:组织与古诗文相关的实践活动,如古诗文朗诵比赛、古诗文书法比赛等,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实践能力。
通过上述方法,小学新课标古诗文教学能够更加生动有趣,有助于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古诗文知识,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同时,这也为他们今后的语文学习和文化修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建议古诗词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也是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
古诗词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但在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加以重视和改进。
本文将对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1. 古诗词教学抽象化在很多学校的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只是在课堂上简单地讲解诗词的内容、作者和意境,学生被动地接受这些知识,没有机会亲自领会古诗词的魅力和韵味。
这样的教学方法容易造成学生对古诗词的抵触情绪,认为古诗词无法理解,无法接受。
2. 缺乏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很多古诗词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脱离较大,教学内容较为陈旧,缺乏与学生生活紧密结合的内容。
学生难以从古诗词中找到与自己生活相关的内容,容易产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不足。
3. 古诗词教学缺乏趣味性当前一些古诗词教学内容单一,形式过于死板,缺乏趣味性,学生难以产生浓厚的兴趣。
古诗词本身是富有韵味和意境的,应该通过丰富的教学方法和形式,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和热爱。
4. 缺乏文化背景的介绍古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哲学和思想。
但在教学中,很少对古诗词的文化背景进行介绍和解读,学生缺乏对古诗词的深入了解。
1. 教师教学方法单一部分教师对古诗词的教学方法较为单一,只是简单地讲解古诗词的内容,而少有其他形式的教学。
这种教学方法容易造成学生的学习兴趣减弱。
3. 缺乏专业的教学指导一些学校缺乏专业的古诗词教学指导,教师对古诗词的教学方法和技巧了解不足,无法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词。
4. 学生学习背景不同由于学生学习背景的不同,部分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能力较差,容易形成学习障碍。
三、建议改进1. 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师应当丰富古诗词教学的方法和形式,不仅可以通过讲解古诗词的内容和意境,还可以通过配以音乐、绘画、手工等形式,让学生更好地领会古诗词的魅力。
2. 生活化的教学内容教材编选应当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古诗词内容,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
《古诗三首》教法建议

《古诗三首》教法建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教学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通过古诗教学,不仅能让学生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还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以下是以三首古诗为例的教法建议。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在教授《古诗三首》之前,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应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
知识与技能方面,学生要能够熟练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中的字词含义,了解古诗的大意。
过程与方法方面,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学会运用注释、工具书等方法理解诗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让学生感受古诗所表达的情感,体会诗人的思想境界,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学情分析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特点对于教学方法的选择至关重要。
不同年级的学生在认知水平、学习能力和兴趣爱好等方面存在差异。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教学重点应放在识字、朗读和初步理解诗意上,可以通过图片、故事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解。
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可以引导他们运用已有的学习方法,自主探究诗意,同时注重培养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
高年级的学生则应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深入探讨诗歌的主题、写作手法等,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1、朗读法朗读是学习古诗的重要方法。
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如自由朗读、个别朗读、集体朗读、配乐朗读等,感受古诗的韵律之美,体会诗人的情感。
在朗读过程中,要注意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2、讲解法对于古诗中的重点字词、诗句,教师需要进行适当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讲解时要注意语言简洁明了,通俗易懂,避免过于深奥和复杂。
3、情境教学法创设生动的情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
例如,通过多媒体展示古诗所描绘的画面,或者让学生扮演古诗中的角色,亲身感受古诗的情境。
4、比较法将三首古诗进行比较,可以帮助学生发现它们的异同之处,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建议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文化修养的重要环节。
在现实教学中,却存在一些问题,制约着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性。
本文将从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以及学生学习动机等方面,对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问题一:教学内容选择不合理很多学校在古诗词教学中常常注重选取一些经典的作品,如《静夜思》、《登鹳雀楼》等,但这些作品往往难度较大,不适合小学生的理解层次,导致学生对古诗词产生了抵触情绪,无法真正领悟其中的美意。
建议一:选择适合学生的古诗词作品在古诗词教学中,应该注重选取内容和形式简单的古诗词作品,让学生能够通过简单的阅读和理解,体会到其中的美好,激发对古诗词的兴趣。
比如《静夜思》可以选择其中的一两句进行讲解,而不是让学生掌握整首诗的内容。
这样能够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
问题二:教学方法单一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往往以讲解和背诵为主,忽视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思考。
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会导致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产生厌烦情绪,缺乏对古诗词的真正理解和感受。
建议二: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在古诗词教学中,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可以通过图片、音频等多媒体手段,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古诗词中所描绘的景象和情感,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
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绘画、创作等形式,表达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感受,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问题三:学生学习动机不高由于古诗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动机不高。
他们往往只是机械地背诵古诗词,缺乏对其中的内涵和美意的真正理解和体会。
在古诗词教学中,应该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可以通过故事情节、游戏等方式,将古诗词融入到情境中,让学生更加身临其境地感受和理解古诗词的美。
可以通过对古诗词创作背后的故事、作者的生平等进行讲解,增加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和了解,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动机。
古诗词教学的几点建议

古诗词教学的几点建议一、要在情境教学中,感受意境在教学古诗时,教师要通过多种渠道创设情境,引学生入“境”。
具体方法有很多:一是介绍作者及背景,介绍作者生活的那个特定时代,特定环境,把握作者作诗时的特殊心情等,引导学生多读、多想。
二是联系现实生活,把现实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入古诗中,拉近距离,搭起入境桥梁。
三是运用直观法。
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出示幻灯片、图片和录音等辅助手段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四是丰富想象,教学时指导学生展开想象,丰富诗中的情节、场面。
例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首诗,启发学生的思索和联想:“大雪漫天飞舞,北风呼啸,天地间白茫茫一片的场面。
”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文内容和意境。
二、要指导学法,读懂诗句,品味语言品味语言,首先要读懂语句。
古诗的语言有它自身的特点,如语句浓缩、成分省略、语序倒置等,这些都是学生学古诗的障碍。
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帮助其疏通理解,教给古诗学法-分词连序法:一是分词解义,逐词逐句理解字面意思及在本诗中的含义;二是按现代汉语规范进行连序翻译。
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古诗学法,讲中有导,导中有练,启发学生悟法用法。
另外在以后的古诗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点拨指导,学生运用巩固学法。
1/3三、要指导感情朗读,体会乐律感情朗读,能再现诗的意境,加深体会诗的含义与感情。
因此在学生理解诗的内容的基础上重视朗读,强调背诵。
指导朗读就是要让学生掌握感情朗读的方法和技巧。
首先指导确定感情基调,然后指导处理重音与节奏。
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首抒情诗。
全诗充满了喜悦、激动之情。
起句与七、八句节奏要急促,第五、六句要舒缓;“忽传”、“喜欲狂”、“即从”、“便下”读重音。
这样朗读抑扬顿挫,学生的感情自然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
除掌握上述教学要点外,教师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四、古诗词翻译不要过于死板教学中可通过口述的方法将诗意、想象、语言进行有机联系。
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避免了就诗词句诠释文意的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的出现,从而使学生对口能力的提高、分析、运用的能力大大增强,产生较好的效果。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建议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不言而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教学一直都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就目前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来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本文将就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一些建议,以期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和理解。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之一是老师教学方法的单一化。
在教学中,一些老师依然采用传统的讲解方式,将古诗词作为知识点进行教授,不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这种教学方法容易使学生对古诗词产生抵触情绪,觉得古诗词难以理解、枯燥乏味,从而导致学习的困难。
建议老师可以尝试多种教学方法,如情景模拟、趣味游戏、课外阅读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会欣赏和理解古诗词。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之二是学习内容的单一性。
当前,学校教材中大多只注重教授少量的经典古诗词,而忽略了其他优秀的古诗词作品。
这种做法既不利于学生全面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辉煌,也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建议教材内容可以适当扩充,加入一些富有代表性的古诗词作品,让学生在学习中接触更多不同类型的古诗词,拓展视野,增加学习的广度和深度。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之三是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不足。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更多地是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探索和思考的能动性。
这种被动学习模式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需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建议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多方面参与课堂讨论,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见解,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和写作,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之四是评价体系的单一化。
当前,学校的语文评价体系主要注重学生对古诗词的诵读和理解能力,忽略了对学生审美情趣和批判思维的评价。
这种评价方式很难全面评价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和理解,并且容易造成重视“面子功夫”,忽略了实际的学习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教学的意见与建议古诗词以其精炼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愫传唱千年不衰,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对于中学语文的古诗词教学有了见解:一、注重积累,反复诵读。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学生现在首要的缺憾就是积累,文化积淀浅薄。
古诗词作为中国文化财富中最为宝贵、最为精彩的一部分,我们更应无条件的大量的去积累,内化为我们自身的财富。
所以,我首先让学生养成独立自主讲诗的能力,即每节语文课前放手给学生5分钟左右的时间,由学生轮流讲诗。
第一次可由老师为同学示范,使学生清楚诗歌快速讲析的步骤:范读——练读——作者——诗意——赏析——背诵。
这样每册课本的古诗词笔者都要求学生背诵,诗词的内容也会在最短的时间里掌握。
这样,学生度过三年的初中生活后,将会有一笔古诗词知识财富了。
但是,光靠课前的五分钟学诗未免显得太微不足道了些,为了加强学生对于诗歌的掌握,每天的晨读时间要求学生进行相互背诵的常规活动,随时抽查。
常言道:“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学习古诗词更要有这番毅力,所以,在晨读时间中,每周至少要抽出三天时间进行全体同学的诗词诵读,让大家在吸纳新诗之时巩固旧诗,温故知新,效果良好。
二、讲究方法,深入研讨。
古典诗词文字简约,蕴含丰富。
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比较注重教师的讲解分析、细嚼后的强行灌输,此种做法不利于增加学生的知识积淀,训练学生的鉴赏能力,更不利于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因此,面对传统教学,我采取批判吸收的态度,再溶于新课标主动探究等理念,以期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他们综合能力,故在诗歌教学中体会归纳以下几种方法:1、了解作者及作品的创作背景。
诗词作品常常是作者经历、思想感情的外现。
因此,我们赏诗,须先对作者的人生经历及思想情感有一个较为细致的了解。
如:赏读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女词人——李清照所作《武陵春》,多数同学赏其词后并未真正洞悉词中真意,认为词中所言之“愁”仅是一个女妇人独处之闲愁,缺乏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思索。
这应是一个理解的误区,此乃因不详李清照其人生际遇、情感变化之故所致。
李清照(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
北宋灭于金、举朝南渡前生活舒适安定,与丈夫金石考据家赵明诚游于文艺;南渡后,经历国破家亡的苦难,生活颠沛流离。
前期词作主要反映闺中生活、自然风光和与丈夫的离别相思。
后期词作主要写亡夫之痛、故国沦丧之悲及伤时念旧的抑郁情怀。
北宋灭亡后,李清照于建炎元年(1127)来到南方,故乡青州陷入金人之手,她家中所藏的大批书籍文物被焚毁。
建炎三年(1129)丈夫赵明诚病故之后,金人挥兵南侵,李清照为避兵乱而只身各处流亡。
绍兴五年(1135)寓居在浙江金华时写了这首《武陵春》词。
这时她已经53岁了,经历了国家败亡、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
这首词中所反映的正是她真实的生活片段和思想感情。
学生了解这些后,定不会再将词中之“愁”仅仅理解为一般之“愁”,这愁绪千丝万缕,有国破家亡之愁,亦有只身孤苦之愁,也应是兼有绵绵恨意于其中,词中最后不是说“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吗?所以研赏古诗词课前,先让学生收集诗词作者之人生经历及其作品的创作背景,学生在预习了解之中不但体会了此诗或词之意,同时亦丰富他们头脑中对于诗词作者、历史背景、社会现象等等的认识了解,成为自身知识的积累,为自己以后再去赏读该人之作及他人该时期之作打开了方便之门。
2、品析名句。
写作讲究锻字炼词,作者将其万千心绪凝于诗词等作品中。
抓住关键字、词、句赏析诗词,可直接劈文入情,品味作者当时迸现的情感,体会炼词炼字之妙境。
师生在研读过程中,适当渗透“以诗解诗”的方法,学生既能快速入境,亦能提高锻字、炼词、用句等写作能力,更能纵横联系,加强古诗之间的相互理解。
师可示范以其法赏诗:李清照的《武陵春》中一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这两句写当前所见,本是风狂花尽,一片凄凉,但却避免了从正面描写风之狂暴、花之狼藉,而只是用“风住尘香”四个字来表明这一场小小灾难的后果,则狂风摧花,落红满地,均在其中,出笔极为蕴藉。
而且在风没有停息之时,花片纷飞,落红如雨,虽极不堪,尚有残花可见;风住之后,花已沾泥,人践马踏,化为尘土,所有余痕,但有尘香,则春光竟一扫而空,更无所有,就更发为不堪了。
此种开笔,最为辛弃疾的《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神似,不仅扩大了词的容量,而且情由千回万转后,蓦地喷薄而出,具有震撼人心之力。
当然,这不仅仅是一般的伤春,而是寓寄着词人漂泊零落、红颜迟暮的身世之恸。
首句陡起,次句平接,由景而入:“日晚倦梳头。
”词人面对花尽春去之景,心灰意懒,所以虽然日上三竿,仍无心梳洗打扮,来反映主人公的情意阑珊。
当学生听至此处时,陶醉其间,被古人锻字炼句的功夫所深深折服,这以诗解诗的方法更是让其耳目一新,分成小组各抒己见,高谈阔论来试着体会、品味、解析其它优秀诗词了。
3、抓住诗中意象鉴赏诗歌。
意象就是出现在作品中的主观感情的物象。
意象在作品中以个体形式存在,多个个体联接起来的整体,便是我们常说的意境。
阅读时应首先抓住意象即物象,品味物象特征及物象中所寄寓的感情,然后作整体理解,体会意境。
意象大致分类及含义:景观类:月、流水、斜阳、风、烟、霜等等。
植物类:杨柳、落花、松、菊、梅、竹、莲、梧桐等等。
动物类:鸦、子规、猿、鸿雁、鲤鱼、青鸟、鸳鸯等。
行为类:登楼、凭栏、吹笛、吹箫、吹芦管、吹笙、捣砧、饮酒等。
其意象具体含义:景观类:如月(明月,残月、新月)多表达离愁别苦,渲染悲寂氛围。
如: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如斜阳,多表现昏黄暮色中愁思万千,如:王致远《天净沙秋思》中“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又如,温庭筠《望江南》中“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频洲”。
植物类:杨柳,芳草多含离别之情。
如,刘禹锡《竹枝词》中言:“杨柳依依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又如《送别》一句:“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行为类:凭栏,多为思恋他人、发泻心中忧闷之意。
温庭筠《望江南》中“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
吹奏笛、笙、箫等,多暗含离别之苦、想思之情和内心孤独之境如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中“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其言抒发其对人思恋之情。
在了解意象及其大体含义(大体,但不是诗诗如此)后,学生形成一些认识,便能归纳出一些特征,把握意境,更加顺畅赏析诗词。
4、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
诗词写作,有一定之法。
对于采用写作手法分析法赏诗时,不能一概而论,需“因诗而异”,根据各诗不同特点,有的放矢进行鉴赏。
(1) 分析诗句的修辞手法。
诗歌中常常用一些修辞之法来将诗人的情感形象的外化出来。
常用的手法有:比喻、夸张、拟人等。
鉴赏诗歌时,通过分析其一些修辞的运用,更能领会诗人蓄积的情感。
如:李白的《秋浦歌》中曾有:“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运用夸张手法来展现了诗人的绵延无绝的愁思,甚为形象。
又如:李白《行路难》中有句诗:“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诗人将冰塞川及雪满山来喻自己面前路途艰险,荆棘丛生,令人容易透析其心境。
因此,抓住某些诗歌中运用一些手法将会使学生更容易体会其诗歌表露的情感。
(2)化虚为实体会法。
有时作者要表达主观性很强的内容,往往采用化虚为实的手法。
如李清照的《武陵春》中“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两句化虚为实,语意新奇,是描摹愁思的绝妙好辞。
“愁”与“恨”之类,原是一种抽象的情意,看不见,摸不着,为增其可感性,词人通常采用夸张性的比喻。
李清照的创新,在于“愁”不仅可以舟载船装,而且它本身可以因人而异,具有不同的重量,以致一叶轻舟难载山重之愁。
目的无非是渲染己愁之深重,但舟轻载重之喻,意新语奇,夸张奇特,想像惊人,已达到匪夷所思之境了。
以实写虚是古人常用一种方法,更能形象表现主观的情感。
5、再现诗歌的意境。
诗是语言的艺术,其善用含蓄、精练的语言表露诗人的感情。
好的诗词都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点,故要欣赏诗歌,必须发挥想象、联想。
让学生在品读诗歌、解析诗歌时将精练的诗歌,以诗般精美、流畅的语言,加以丰富的联想、想象,以多变的形式,去书写出一篇篇优美的文章。
整体的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了分析、写作等多方面的能力,并更能将诗歌理解的更加透彻。
如:赏析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时,老师将鉴赏诗歌的任务放手给学生后,引导大家可以从独特的视角以各种不同方法鉴赏此诗,稍加讨论研究后,学生们各抒己见,或多或少都谈出了自我独特的感受。
有些学生也采用了再现诗歌意境的方法,他们中有人写道:“我暂且抒发一下少年人的狂放气概,左手牵着黄狗,右手托着苍;戴上锦帽,穿上貂皮袍子,千人万马席卷了平坦的山野。
为了回报全城的人紧紧跟随,我亲手射那老虎,大家争着看我这个今天的孙郎。
酒喝到了兴头,胸怀肝胆正在开阔昂扬,鬓发虽然白了一些,可又有什么关系呢?什么时候派遣冯唐,手持符节像到云中郡给魏尚复职一样荐我当重任?到那时我一定把雕花弓拉得如满月般,向西北望,对准那贪婪的天狼星射去。
”不难看出,把诗歌凝练的语言转化成具体的文字,联想创造出生动的画面,这正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
古诗词,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内涵极其丰富,让我们这些语文教师带领学生遨游其中,鉴赏品位,我们的古诗词教学一定会呈现出一派新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