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欣赏教学建议

合集下载

《古诗》的教学建议

《古诗》的教学建议

《古诗》的教学建议2、课文中要求会认4个生字,可引导同学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识记。

同学相互沟通后,老师可重点提示,“乞”与熟字“气”的区分,“烛”是翘舌音,不要读错。

要求会写的字有8个,可引导同学留意难写易错的字,如“乞”不要多写一横,“晓”右上部不要多写一点,“霄”上下部分在田字格中的比例要适当。

3、理解诗歌的大意是体会诗中丰富想象的前提。

课文后面提供的说明,可以起肯定的帮助作用,可引导同学在朗读的.基础上借助说明,自己试着理解诗歌的意思,老师不要串讲诗句。

下面的提示供老师参考:“七夕今霄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碧霄”指浩瀚无际的青天。

开头两句表达的就是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

一年一度的七夕又来到了,家家户户的人们纷纷不由自主地抬头仰视浩瀚的天空,这是由于这一漂亮的传奇牵动了一颗颗良善美妙的心灵,唤起人们美妙的愿望和丰富的想象。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线几万条。

”后两句将乞巧的事交代得一清二楚,言简意赅,形象生动。

可引导同学阅读课文后资料袋的内容,感受人们过节时的喜悦。

诗人在诗中并没有详细写出各种不同的心愿,而是留下想象的空间,要引导同学结合全诗的理解,进一步体味诗中展示的人们乞取智巧、追求美满的心愿。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前两句描绘了主人公在孤独的环境中一夜不寐的情景。

室内,云母屏风上映着幽暗的烛影;室外,银河慢慢西移垂地,晨星就要消逝了。

“渐”字默示了时间的推移消逝;“沉”字逼真地描绘出晨星低垂、欲落未落的动态。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碧海青天”,指嫦娥在月宫中孤独枯燥的生活,只能见到深蓝色的天。

“夜夜心”,指嫦娥每晚都会感到孤独。

后两句引出凡人对仙人的感叹:嫦娥应当懊悔偷吃了灵药,眼望着碧海青天,夜夜心情孤寂。

“应悔”是猜想的意思,表现出一种同病相怜、同心相应的感情。

要深入理解诗句的意思,需要对“嫦娥奔月”的传奇有肯定的了解〔详见参考资料〕。

据说嫦娥原是后羿的妻子,由于偷吃了西王母送给后羿的不死药,飞奔到月宫,成了仙子。

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方法6篇

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方法6篇

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方法6篇第1篇示例: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方法语文古诗词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通过鉴赏古诗词,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开展古诗词鉴赏教学,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方法,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古诗词鉴赏教学工作。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要想让学生对古诗词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首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认知水平,针对学生的特点选取合适的古诗词进行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一些趣味性的活动,如诗词朗诵比赛、古诗词曲艺表演等,让学生在欣赏古诗词的同时感受到快乐。

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结合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生动展示古诗词的魅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二、融入情境教学在古诗词鉴赏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情境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走进古人的生活场景,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文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含义和情感。

可以通过讲故事、实地考察等方式,使学生亲身体验古人的情感,增强对古诗词的感悟和理解。

教师还可以通过与学生们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古诗词的影子,使古诗词与学生的现实生活产生联系,加深学生的感情投入。

三、拓展课外阅读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其内涵丰富,形式多样,教师在开展古诗词鉴赏教学时,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开展更深入的学习和探索。

教师可以推荐一些优秀的古诗词选本或专著,让学生在课外进行系统学习,增强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感悟。

学生也可以通过互联网等渠道,了解更多的古诗词知识,开阔视野,提升修养。

四、注重实践体验古诗词是要用心去领悟和理解的,纯粹的死记硬背是远远不够的。

在古诗词鉴赏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引导学生在课外自由创作古诗词,表达自己对生活、情感、人生等方面的理解。

通过实际的创作体验,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诗词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学情操和审美情趣。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建议古诗词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也是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

古诗词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但在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加以重视和改进。

本文将对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1. 古诗词教学抽象化在很多学校的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只是在课堂上简单地讲解诗词的内容、作者和意境,学生被动地接受这些知识,没有机会亲自领会古诗词的魅力和韵味。

这样的教学方法容易造成学生对古诗词的抵触情绪,认为古诗词无法理解,无法接受。

2. 缺乏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很多古诗词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脱离较大,教学内容较为陈旧,缺乏与学生生活紧密结合的内容。

学生难以从古诗词中找到与自己生活相关的内容,容易产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不足。

3. 古诗词教学缺乏趣味性当前一些古诗词教学内容单一,形式过于死板,缺乏趣味性,学生难以产生浓厚的兴趣。

古诗词本身是富有韵味和意境的,应该通过丰富的教学方法和形式,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和热爱。

4. 缺乏文化背景的介绍古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哲学和思想。

但在教学中,很少对古诗词的文化背景进行介绍和解读,学生缺乏对古诗词的深入了解。

1. 教师教学方法单一部分教师对古诗词的教学方法较为单一,只是简单地讲解古诗词的内容,而少有其他形式的教学。

这种教学方法容易造成学生的学习兴趣减弱。

3. 缺乏专业的教学指导一些学校缺乏专业的古诗词教学指导,教师对古诗词的教学方法和技巧了解不足,无法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词。

4. 学生学习背景不同由于学生学习背景的不同,部分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能力较差,容易形成学习障碍。

三、建议改进1. 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师应当丰富古诗词教学的方法和形式,不仅可以通过讲解古诗词的内容和意境,还可以通过配以音乐、绘画、手工等形式,让学生更好地领会古诗词的魅力。

2. 生活化的教学内容教材编选应当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古诗词内容,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

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方法8篇

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方法8篇

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方法8篇第1篇示例: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方法古诗词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高中生而言,学习古诗词不仅可以提高语文素养,更可以培养情感、审美和语感。

古诗词的鉴赏并不容易,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学功底和积累。

如何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的内涵,成为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激发学生兴趣在进行古诗词鉴赏教学之前,首要的任务是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鼓励学生多读古诗词作品,了解古代文人的生活、思想和感情,培养对古代文化的热爱和向往。

通过课堂讲解、范例赏析、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魅力,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学的瑰宝,其语言精炼、意蕴深刻,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才能准确理解和鉴赏。

在教学中,可以设置词语解释、语言运用、句式仿写等环节,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诗词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

三、注重情感认知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学的精髓,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体验和人生哲理。

在鉴赏古诗词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感悟情感、体验情感、表达情感的方式,感受诗人的内心世界,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进而增强学生的情感认知和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情感觉悟。

四、多维度解读古诗词鉴赏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学生从多个维度进行解读和理解。

除了注重语言表达和情感认知外,还要关注古诗词背后的历史文化、哲学思想和审美意义。

教师可以结合课堂讲解、多媒体展示、现场体验等形式,引导学生在多维度上理解古诗词,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

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方法的设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注重情感认知和多维度解读。

只有通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的内涵,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才能真正实现语文教育的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中生。

《古诗三首》教法建议

《古诗三首》教法建议

《古诗三首》教法建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教学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通过古诗教学,不仅能让学生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还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以下是以三首古诗为例的教法建议。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在教授《古诗三首》之前,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应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

知识与技能方面,学生要能够熟练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中的字词含义,了解古诗的大意。

过程与方法方面,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学会运用注释、工具书等方法理解诗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让学生感受古诗所表达的情感,体会诗人的思想境界,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学情分析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特点对于教学方法的选择至关重要。

不同年级的学生在认知水平、学习能力和兴趣爱好等方面存在差异。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教学重点应放在识字、朗读和初步理解诗意上,可以通过图片、故事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解。

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可以引导他们运用已有的学习方法,自主探究诗意,同时注重培养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

高年级的学生则应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深入探讨诗歌的主题、写作手法等,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1、朗读法朗读是学习古诗的重要方法。

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如自由朗读、个别朗读、集体朗读、配乐朗读等,感受古诗的韵律之美,体会诗人的情感。

在朗读过程中,要注意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2、讲解法对于古诗中的重点字词、诗句,教师需要进行适当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讲解时要注意语言简洁明了,通俗易懂,避免过于深奥和复杂。

3、情境教学法创设生动的情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

例如,通过多媒体展示古诗所描绘的画面,或者让学生扮演古诗中的角色,亲身感受古诗的情境。

4、比较法将三首古诗进行比较,可以帮助学生发现它们的异同之处,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古诗词鉴赏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古诗词鉴赏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古诗词鉴赏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古诗词鉴赏教案教学设计1古诗词鉴赏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1. 掌握古诗词鉴赏的基本知识和方法;2. 能够运用古诗词的鉴赏技巧进行欣赏和赏析;3. 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读懂一些经典的古诗词;4. 能够了解古诗词的文化内涵,培养文学素养和审美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古诗词鉴赏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2. 教学难点:古诗词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的理解。

三、教学内容1. 前置知识梳理通过对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初步了解,思考和讨论以下问题:1)你认为古诗词有什么独特魅力?2)你觉得古诗词的词汇和语言方式有何不同?3)你曾经读过哪些古诗词?印象最深刻的是哪首?2. 理论讲解引导学生认识古诗词鉴赏的意义和重要性,包括以下内容:1)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古诗词具有较强的文学艺术价值、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3)古诗词鉴赏是提高人文素养和文学修养的有效途径。

3. 实践操作针对古诗词鉴赏的方法进行实践操作,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古诗词的鉴赏方法和技巧,包括结构鉴赏、语言鉴赏、文化鉴赏等;2)使用个案分析和小组讨论的方式,运用所学鉴赏技巧进行诗词赏析。

4. 综合评价综合评价学生实践操作的情况,并进行以下评价:1)对学生诗词鉴赏能力的综合评价,包括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评价能力;2)对学生诗词鉴赏的兴趣和能力的评价,包括对于古诗词文化的积累和应用能力的评价。

四、教学方法1. 探究式教学法:通过引导和提问,激发学生思考和参与,促进学生对于古诗词鉴赏方法和文化内涵的理解。

2. 小组讨论法:通过分组讨论,促进学生相互之间的了解和交流,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

3. 个案分析法:通过个案分析,让学生能够深入分析古诗词中的文化内含,锻炼学生分析和批判能力。

五、教学过程设计1. 前期准备通过课前探究调研,搜集一些古诗词的鉴赏案例,并选择一些经典名篇,准备一些教学名句和解析,为后期课堂使用做准备。

古诗词教学的几点建议

古诗词教学的几点建议

古诗词教学的几点建议一、要在情境教学中,感受意境在教学古诗时,教师要通过多种渠道创设情境,引学生入“境”。

具体方法有很多:一是介绍作者及背景,介绍作者生活的那个特定时代,特定环境,把握作者作诗时的特殊心情等,引导学生多读、多想。

二是联系现实生活,把现实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入古诗中,拉近距离,搭起入境桥梁。

三是运用直观法。

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出示幻灯片、图片和录音等辅助手段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四是丰富想象,教学时指导学生展开想象,丰富诗中的情节、场面。

例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首诗,启发学生的思索和联想:“大雪漫天飞舞,北风呼啸,天地间白茫茫一片的场面。

”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文内容和意境。

二、要指导学法,读懂诗句,品味语言品味语言,首先要读懂语句。

古诗的语言有它自身的特点,如语句浓缩、成分省略、语序倒置等,这些都是学生学古诗的障碍。

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帮助其疏通理解,教给古诗学法-分词连序法:一是分词解义,逐词逐句理解字面意思及在本诗中的含义;二是按现代汉语规范进行连序翻译。

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古诗学法,讲中有导,导中有练,启发学生悟法用法。

另外在以后的古诗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点拨指导,学生运用巩固学法。

1/3三、要指导感情朗读,体会乐律感情朗读,能再现诗的意境,加深体会诗的含义与感情。

因此在学生理解诗的内容的基础上重视朗读,强调背诵。

指导朗读就是要让学生掌握感情朗读的方法和技巧。

首先指导确定感情基调,然后指导处理重音与节奏。

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首抒情诗。

全诗充满了喜悦、激动之情。

起句与七、八句节奏要急促,第五、六句要舒缓;“忽传”、“喜欲狂”、“即从”、“便下”读重音。

这样朗读抑扬顿挫,学生的感情自然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

除掌握上述教学要点外,教师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四、古诗词翻译不要过于死板教学中可通过口述的方法将诗意、想象、语言进行有机联系。

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避免了就诗词句诠释文意的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的出现,从而使学生对口能力的提高、分析、运用的能力大大增强,产生较好的效果。

古诗词鉴赏教学建议

古诗词鉴赏教学建议

古诗词鉴赏教学建议一、背景知识这儿所说的背景知识是广义的语境。

古诗词鉴赏的瓶颈就在于学生无法或者难以理解古诗词的字面意义,从而无法确切和深入地去品味古诗词中的意境。

根据现代阅读心理的研究,对学生阅读阻碍最大的有两个因素,一个是背景知识,一个是语言理解。

因为阅读实际上是一个推测和解释的过程。

作品产生的语境和读者所处的语境之间的差异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阅读的实际效果。

换句话说,作者写作时的语境和读者阅读时的语境之间的差异越大,读者推测、解释的准确性就越小,反之亦然。

鉴于这个原因,我们要求学生对背景知识的了解就显得很必要了。

1、在学生读到特定的作品时,要根据自己掌握的背景知识能够对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基调有一个基本的判断和推测方向。

2、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作品时,要有意识地调动学生在背景知识方面的积累,并有机融会到作品的阅读过程中。

3、对背景知识的掌握主要依靠学生的记忆和背诵。

4、在背景知识中,古人在诗词中的审美习惯是我们必须要熟悉的。

这是缩小阅读鉴赏时的语境差异的最有效的途径。

换句话说,这是背景知识掌握中的重点关注内容。

二、篇章结构1、篇章结构是我们以往教学中最容易忽略的地方。

古诗的篇章结构因为在形式有很明显的规律,所以往往不去关注它在阅读分析中的有效作用。

在“起承转合”中最重要的是“转”和“合”的部分。

一般情况下,“起”、“承”是写景,而“转”、“合”是写情。

要重点对“转”的结构作用的理解,对学生推测作者情感变化的方向起着极其关键的辅助作用。

“合”是作品的情感的升华和“言外之意”的表露。

换句话说,“转”是作者情感、思想变化的起点,而“合”则是全诗情感的归结。

2、如果结合背景知识来看,背景知识决定了作品情感的基调,“转”的部分则规定了作品情感的变化方向,“合”的部分则决定了作品情感的具体内容。

3、诗、词在篇章结构上的差别,也需要给予一定的关注。

总之,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起承转合”的篇章结构知识对学生阅读中的情感理解导向是很有帮助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欣赏教学建议《中国古代诗歌欣赏》教学建议第一讲绪论一、中学古典诗词教学背景分析(一)学生已有了一定的古诗学习经验积累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规定小学、初中必诵诗词分别是70首、35首2.高中必修教材也学了22首(二)考试的动力和压力1.08年北京卷背诵7分(古诗5分),古诗鉴赏10分2.07年北京卷作文题“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曾经有人这样理解这句诗:1、这是歌颂春天的美好意境。

2、闲花、细雨表达了不为人知的寂寞。

3、看不见、听不见不等于无所作为,叹息一种恬淡的做人态度。

4、这种意境已经不适合当今的世界......根据你的看法写一篇作文。

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800字以上。

3.作文中引用古诗词并给予恰当地解读,往往被视为有文化品位而获加分。

(三)古典诗词教学的困境1.只会死背2.课堂上听老师赏析诗词,觉得太难,无法迁移到自己独立读诗上3.用考纲考点抽象教学4.以高考题组织诗歌教学5.不同版本的诗歌赏析的基本范畴有出入,同一首诗不同人赏析的角度、理解的程度有差异结论:学生没有构建诗歌阅读鉴赏的基本图式第二讲诗歌阅读鉴赏的基本图式第一、诗歌的形式(体裁、语言)一、诗体有别中国古典诗词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诗体。

体裁形式对诗歌的艺术风格有着重要的影响,这甚至不仅是一个客观的过程。

因为诗人在面对或处理不同的体裁时,他们的创作心态也是不一样的。

钱思公(钱惟演)虽生长富贵,而少所嗜好。

在西洛时,尝语僚属言:“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

盖未尝顷刻释卷也。

”(欧阳修《归田录》)小词即宋词,可见最初的词因其风格轻艳,是不登大雅之堂的。

读者如此对待不同诗体,作者亦复如是,欧阳修和李清照都是既写诗又写词的,但每人所作的诗与词都风味不同。

中国古典诗歌体裁分类很复杂,这里只择其要者讲三点:诗词有别、词曲有别、各种体裁的内部差别。

1.诗词之别诗多言志,故庄;词多缘情,故媚。

试举李清照为例,作为著名的婉约词人,她在《论词》中说:“词别是一家。

”她的诗词风格完全不同。

《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2.词曲之别词生于歌楼酒肆,故媚;曲则本于里巷歌谣,故俗。

词形成后有明显的文人化与豪放化倾向。

而曲则基本上坚持了以俗为雅的风格,善噱。

《拨不断·长毛小狗》王和卿丑如驴,小如猪,《山海经》检遍了无寻处。

遍体浑身都是毛,我道你有似个成精物,咬人的笤帚。

3.同一体裁的内部差别以上是比较宏观地谈几种诗体的差别,事实上古代的诗体远不止这几种,而每一种体裁内部的差别也非常值得关注。

因涉及过细,不在这里展开,略示几点,以资启发。

古诗之妙,专求意象;歌行之畅,必由才气;近体之攻,务先法律;绝句之构,独主风神。

(胡应麟《诗薮》)这是讲不同诗体的区别。

事实上对词来说,也有相同的情况。

比如长调慢词近赋体,善铺排叙事;小令近绝句,只言片语,独主风神。

二、了解古代诗歌语言的特点古诗语言形象、凝练,富有表现力。

有人称为“诗家语”。

鉴赏古代诗歌,首先是理解诗意,如果对诗歌的基本意思不甚了了,何谈鉴赏?因此,读诗的第一步应是借助注释理解诗歌的含义。

这就要了解诗歌语言的特点。

古代诗歌的语言特点主要有:(1)倒置。

由于受格律和平仄押韵等限制,或为了突出强调某个意思或某些词语,诗歌常把句子的语序予以倒置。

如杜甫的《秋兴八首(其八)》:“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颔联)要正确理解这首诗,就必须还原倒置的词序:鹦鹉啄香稻余粒,凤凰栖碧梧老枝。

明乎此,在理解诗句时,如果按诗句现有的句序难以读通,就要考虑是否有语序倒置的现象存在。

(2)省略。

诗歌的语言凝练、集中,因此常常会有成分的省略。

如戎昱的《移家别湖上亭》:“好是春风湖上亭,柳奈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这首诗写对故居的依恋难舍之情。

第四句为省略句,完整的理解为:(在我)欲别(时),(黄莺)频啼四五声。

(3)列锦。

被称为诗中的“蒙太奇”。

指不用实词和虚词,仅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排列组合构成诗句,如影片中的一组组画面的组接(即“蒙太奇”)。

它广泛应用于我国古代诗词曲的创作。

如温庭筠的《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由“鸡声”、“茅店”、“人迹”、“板桥”等名词性短语和“月”“霜”等名词组合而成。

列锦这种修辞格,具有独特的表意功能。

它意象繁密,增强了画面的立体感和纵深感。

由于省略了起关联作用的词语,使诗句为读者留下了更多的艺术空白和想象空间,丰富了诗歌的内涵。

(4)互文。

即互文见义,本是两个词要合在一起说,但由于受字数、音节的限制,便在上下句分开说。

理解时,要把两个词合在一起解释。

如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句中的“秦时明月汉时关”前面省略了“汉”,后面省略了“秦”,说成“秦时明月汉时关”,而理解时要合在一起,理解成“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互文可以加强情感的深度,避免平直之嫌。

(5)叠音。

具有增强语言的韵律感,对所描写的内容起突出强调的作用。

2007年高考天津卷就明代诗人高启的《黄氏延绿轩》:“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湿。

雨过晓开帘,一时放春入。

”提问:“葱葱”、“靡靡”两个叠音词有什么作用?解答这道题,就要明确叠音词的作用。

答案:写出春雨后水边草木之貌;富有韵律感,增强表达效果。

第二、诗歌的形象一、诗歌的意象(略)杨柳、长亭、月亮、大雁、梧桐秋雨、雨打芭蕉、斜阳、杜鹃、鹧鸪、蟋蟀、啼猿、乌鸦、蝉、菊、梅、松柏、竹、莲、琴瑟、羌笛、关山、登楼、寒砧、后庭花、霓裳羽衣曲、黍离、……二、诗人形象细节、人称三、诗歌的意境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最重要的美学范畴,是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讲解这类诗要关注意象的色彩,注意画面的冷暖、色彩、疏密、动静,这些景物特征与人物的心情有潜在的对应关系。

1.是疏阔还是细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2.是明朗还是阴暗: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3.是静还是动: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4.是视觉还是听觉、嗅觉、触觉:月榭故香因雨发, 风帘残烛隔霜清/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晚霞弄日光不定,暖得曲身成直身。

试比较下面两首诗的意境:《寒夜》杜耒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温暖的色调近距离亲切微微的欣喜有着落)《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清冷的色调远距离寂寞声音的缭绕无着落)第三、诗歌的思想感情一、主旨、情趣、理趣:(一)忧国伤时1.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如:杜牧《过华清官》: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纪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2.反映离乱的痛苦。

如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乌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3.同情人民的疾苦。

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卖炭翁》4.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如杜甫《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

这是一首感时抚事的诗。

作者写登楼望见无边春色,想到万方多难,浮云变幻,不免伤心感喟。

进而想到朝廷就像北极星座一样,不可动摇,即使吐蕃入侵,也难改变人们的正统观念。

最后坦露了自己要效法诸葛亮辅佐朝廷的抱负,大有澄清天下的气概。

全诗即景抒情。

(二)建功报国1.建功立业的渴望如:曹操《龟虽寿》、陆游《书愤》2.保家卫国的决心如:王昌龄《从军行》3.报国无门的悲伤如:辛弃疾《京口北因亭怀古》《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4.山河沦丧的痛苦如:陆游《示儿》、文天样《过零丁洋》 5.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如:苏拭《水调歌头·赤壁怀古》6.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如:杜甫《兵车行》7.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如:屈原《涉江》(三)思乡怀人1.羁旅愁思如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温庭筠《商山早行》2.思亲念友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3.边关思乡如: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4.闺中怀人如:王昌龄《闺怨》、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李白《乐府》(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四)长亭送别1.依依不舍的留念如: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李白《金陵酒肆留别》2.情深意长的勉励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3.坦陈心志的告白如:王昌龄《笑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同,一片冰心在玉壶。

(五)生活杂感1.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2.昔胜今衰的感慨如:姜爱《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 3.借古讽今的情怀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4.青春易逝的伤感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5.仕途失意的苦闷如: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6.告慰平生的喜悦如:杜甫《春夜喜雨》《闻宫军收河南河北》、辛弃疾《西江川·明月别枝惊鹊》二、诗歌的内容大致分为这样几类:(一)送别诗关于送别诗的做法,《诗法家数》曾作过如下归纳:“第一联叙题意趣;第二联合说人事,或叙别,或议论;第三联合说景,或带思慕之情,或说事;第四联合说何时再会,或嘱托,或期望。

于中二联或倒乱并说亦可,但不可重复,须有次第。

末句要有理警,意味渊永为佳。

”例:送刘司直赴安西王维绝域阳关道,胡烟与塞尘。

三春时有雁,万里少行人。

苜蓿随天马,蒲桃逐汉臣。

当令外国惧,不敢觅和亲。

解说:全诗从地点、景物特点写起,然后叙述史实,赞扬汉朝的威德,结尾点出全诗的主旨:你这次去安西一定要让外族惧怕,不要去寻找屈辱的“和亲”方略。

(二)山水田园诗古代诗人经常游览山水、写景言志,写景诗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占了较大的比例。

一般来说,写景诗往往塑造形象,或者勾勒意境,或者用衬托、对比的手法,或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或者用白描手法,或托物言志;诗的中间两联往往对仗工整,诗的语言特点:明快、清新、简洁、质朴。

例: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