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宴席礼仪常识文档
中餐饭桌礼仪知识点总结

中餐饭桌礼仪知识点总结一、餐具使用1、筷子的使用筷子是中国传统的餐具,其使用在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
在用餐时使用筷子要注意以下几点:a、握筷子时要用大拇指和食指将筷子夹持准,食指要稍微用力,使其紧贴大拇指。
b、夹菜时,要用筷子夹住菜的边缘,避免直接戳破食物。
c、夹菜时不可将筷子直插食物中间,更不可将筷子留在菜中。
这在中国文化中被视为不吉利的行为。
d、用餐结束时,筷子要放在碗或筷子架上,不可随意随地乱放。
2、碗、盘、勺的使用在用餐时,要对碗、盘、勺的使用进行适当的规范。
碗、盘应该以右手拿,由左手护持,而勺则应当单独使用。
当放下碗、盘时要轻放,不可摔碗打盘。
3、茶杯的使用茶杯是中国餐桌上的必备餐具,在使用时要注意以下几点:a、握茶杯时应该以食指、中指、拇指夹持杯口,无名指和小指并拢支持杯底。
b、饮用茶水时,不可将茶水直接从边缘喝,这是因为中国人认为只有妓女或者奴隶才会这么喝水。
b、用餐后,要将茶杯放回杯托中。
二、用餐顺序在中餐饭桌上,用餐顺序是有讲究的。
一般来说,餐桌上的用餐顺序应该是先汤后菜,先冷菜后热菜,先清淡后浓重。
在用餐时,要按照这个顺序进行用餐,以显示对宴席的尊重。
而且在用餐时,要顺从主人的指示,等待主人入席后再开始用餐。
在用餐时,也要主动为长者或者客人夹菜、倒茶,这是中国礼仪中的一种尊重表达方式。
三、言谈举止在中餐饭桌上,言谈举止也是需要遵循的一种规矩。
在用餐时,要保持端庄得体,不可大声喧哗、争吵或者讲脏话。
同时,用餐时也不可滔滔不绝、迂回曲折地讲话,应该遵守言简意赅、尊重他人的沟通原则。
此外,用餐时也要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可在餐桌上表现出愠怒、焦虑或者失态的情绪。
四、礼仪细节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礼仪被视为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交方式,因此在用餐时,也有一些礼仪细节需要注意:1、在接受主人邀请之后,要主动向主人表示谢意,并在尊长或者宾客入席时起身迎接。
2、在用餐时,要尊重他人,不可随意将餐具丢弃在桌面上,更不可吃完就离开餐桌。
中国餐桌礼仪大全

中国餐桌礼仪大全中国餐桌礼仪大全中国餐桌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友善交往的重要体现。
在中国,餐桌礼仪有其独特的规范和要求。
现在为大家介绍中国餐桌礼仪的一些基本原则和常见规范。
一、入座礼仪1. 给长辈和重要客人让座,不要自己随意选择座位。
一般情况下,主位靠窗,次位靠门。
2. 进餐前,不要立即就坐,应当等待主人或长辈示意后方可入座。
3. 坐下后,应当保持端正的坐姿,身体稍向前倾,肩膀自然放松,不要歪斜。
4. 不要翘腿,不要双脚交叉放置。
二、用餐礼仪1. 用餐前,应当注意洗手,保持口腔的清洁和卫生。
2. 用餐时要保持安静,不要大声喧哗,以免干扰他人。
3. 在用餐过程中,应当小口小口地咀嚼食物,不要大口大口地吃。
吃完食物后,要将嘴巴擦拭干净。
4. 不要吹食物,不要用手抓食物,要使用筷子或勺子。
5. 不要盛满碗或碟,要适量盛取,可以多次添加。
6. 注意食物摆放的整齐和划分的分工。
一般情况下,菜肴放在中间,米饭或面条放在右侧。
7. 不要在餐桌上乱丢骨头或其他食物渣滓,也不要大声嚼食物或发出怪声。
三、餐桌交流礼仪1. 在餐桌上,不要聊些不雅的话题,不要谈论政治和敏感话题,以免引起争议。
2. 不要争论和批评他人的饮食习惯或品味,应当尊重每个人的选择。
3. 不要打喷嚏或咳嗽时面对食物,应当用纸巾或手遮住口鼻。
4. 用手机时要保持低调,不要在餐桌上大声喧哗。
四、礼仪细节1. 用餐时要注意将筷子交叉放置在器皿上,不要将筷子插在饭中或者竖立在饭碗中。
2. 不要用筷子敲打碗具或盛菜的器皿,也不要将筷子放置在餐巾上。
3. 喝汤时可以使用勺子,但不要发出吵闹声。
4. 在倒酒时,应当符合一定的规矩。
应当向长辈或重要客人敬酒,并举杯行酒仪式。
5. 接受他人敬酒时,应当起身回敬,并举杯行酒仪式。
6. 在用餐过程中,不要随意插话。
中国餐桌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也是中国人友善交往的重要方式。
餐桌礼仪常识(13篇)

餐桌礼仪常识(13篇)餐桌上的座位顺序招待客人进餐时,必须判断上、下位的正确位置,以下的座位是上位:窗边的席位、里面的席位上、能眺望美景的席位上。
安排座位时,请客人先人座;和上司同席时,请上司在身旁的席位坐下,你应站在椅子的左侧,右手拉开椅子,而且不发出声响。
还有,预订场地时,应交待店方留好的位置,不要厕所旁或高低不平的角落。
餐桌礼仪中华料理一般都使用圆桌,中间有圆形转盘放置料理,进餐时将喜欢的菜夹到面前的小碟子享用。
中华料理的餐桌礼仪基本上很简单、自在,最不受拘束。
只要留意以下要点即可。
1.主客优先。
主客还未动筷之前,不可以先吃;每道菜都等主客先夹菜,其他人才依序动手。
2.有人夹菜时,不可以转动桌上的转盘;有人转动转盘时,要留意有无刮到桌上的餐具或菜肴。
3.不可一人独占喜好的食物。
4.避免使用太多餐具。
中华料理的精神就是边吃边聊,众人同乐,只要遵守基本礼仪,可以尽情地聊天。
餐桌上的话题如果饭桌上只是低头吃饭,气氛一定很僵。
和背景、年龄、性格、嗜好皆不相同的客户,到底要聊些什么?1.天气、气候。
这是英国人的习惯,在火车上遇到同车等人,必定由天气展开话题。
2.嗜好。
以国家或人群之分的嗜好是最佳交际话题。
3.新闻报导。
仅管每天不同,但是特则新闻几乎都有几万人以上看到过。
4.故乡,出身学校。
有可能因而找到同乡,拉近彼此间等距离。
餐桌礼仪常识篇2饮食文化、餐具、进餐方式以及一系列的餐桌礼仪等则反映了不同民族的社会生活样式和文化取向。
现代社会礼仪无处不在,用餐不单是满足基本生理需要,也是很重要的社交经验。
下面是范文网为大家搜集的餐桌礼仪常识大全,供大家参考。
餐饮礼仪问题可谓源远流长。
据文献记载可知,至少在周代,饮食礼仪已形成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特别是经曾任鲁国祭酒的孔子的称赞推崇而成为历朝历代表现大国之貌、礼仪之邦、文明之所的重要方面。
中国餐桌礼仪餐桌礼仪在中国人的完整生活秩序中占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他们认为,用餐不单是满足基本生理需要的方法也是头等重要的社交经验。
中餐宴席礼仪参考知识

中餐宴席礼仪参考知识在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中餐宴席礼仪更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论是家庭聚会还是商务宴请,了解和遵循中餐宴席礼仪都能展现出一个人的修养和素质。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中餐宴席礼仪的世界。
首先,座位安排有着严格的讲究。
一般来说,面对门的位置是主位,通常由主人或长辈就座。
主位的左手边是主宾位,右手边是次宾位。
其他宾客则按照身份、年龄等因素依次排列。
在安排座位时,要充分考虑到宾客之间的关系,避免让关系不太融洽的人相邻而坐。
入席时,也有一定的礼仪规范。
主人通常会邀请宾客入席,宾客要听从主人的安排,不要自行选择座位。
如果有长辈在场,晚辈应该等待长辈先入座。
入座时要轻缓,保持优雅的姿态。
餐具的使用也是中餐宴席礼仪的重要环节。
筷子是中餐中最常用的餐具,使用时要注意不要用筷子指人,也不要把筷子插在饭上,这被视为不吉利的行为。
夹菜时要适量,不要在菜盘中翻搅,以免影响他人用餐。
勺子主要用于喝汤和盛取食物,使用时不要把汤汁溅出。
碗要端起来使用,不要趴在桌上就着碗吃。
在中餐宴席中,上菜的顺序也有一定的规律。
一般先上凉菜,然后是热菜,接着是汤品、主食和水果。
每一道菜都有其独特的寓意和讲究。
比如,鱼通常是宴席中的重要菜品,象征着年年有余。
在上鱼的时候,鱼头要对着主位,表示对主位客人的尊重。
用餐过程中的礼仪同样不容忽视。
咀嚼食物时要闭口,不要发出声音。
如果需要与人交流,要先把口中的食物咽下。
敬酒是中餐宴席中的常见环节,敬酒时要注意酒杯的高度,晚辈向长辈敬酒时,酒杯要低于长辈的酒杯,表示尊敬。
在敬酒时,要说一些祝福的话语,如“祝您身体健康”“事业顺利”等。
另外,还有一些细节需要注意。
比如,不要在餐桌上大声喧哗,也不要随意摆弄餐具。
如果需要使用餐巾,要将其平铺在腿上,用餐结束后,将餐巾轻轻折叠放在桌上。
如果中途需要离席,要向主人和其他宾客示意,并表示歉意。
总之,中餐宴席礼仪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尊重、谦逊和和谐。
宴会中的基本礼仪知识(3篇)

宴会中的基本礼仪知识(3篇)宴会中的基本礼仪知识(精选3篇)宴会中的基本礼仪知识篇11、准时出席晚到固然不好,早到也给主人添麻烦。
有时由于交通堵塞,无奈迟到了,应表示歉意。
参加座席式的晚宴和午宴,至多提前5分钟至10分钟到达,迟到15分钟也能得到大家的谅解。
如果到得较早,应该在周围转一转,到时间再进,这是对主人最礼貌的作法。
2、注意向主人致礼在招待会上,主人需站在会场入口处问候客人,客人也要彬彬有礼。
但有些人似乎不懂这些,置主人于不顾,径直走进场内。
这种人是不礼貌的。
在欧美国家,最重视契约,邀请和应邀本身就构成了契约,因此赴约时进场向主人致礼也是一种履约。
3、点头哈腰未必合适问候通常是以握手的方式进行的。
但日本人似乎积习难改,在握手的同时往往鞠躬致意。
外国也有鞠躬的礼节,但那是对国王或教皇等地位很高的人,或是仆人对主人。
一般来说,握手时微笑着平视对方就可以了。
外国人、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人,碰到点头哈腰者容易报之以轻视的态度。
4、座次安排有讲究客人就位宣告宴会开始,但对土人来说座次的安排同客人的安排同等重要,是宴会成功的关键。
在这一点上东西方人的文化存在差异。
对日本人来说,邀人吃饭是用美餐款待客人,而社交在其次。
因此,主人从尽心款待客人为客人服务的角度出发,坐在末席。
西方人则将聚餐当作与人交往、加深友谊的机会,主人坐末席客人就会感到气氛不对。
因此,西方人聚餐时的座次是主人坐在离主宾最近的地方,这也是土人对主宾的一种敬意。
5、宴会上不要有"噪音""喝汤时不要弄出声音",这似乎已成为宴会礼节中的金科玉律。
西方人从小所受的教育使他们认为吃东西时响声大作不雅,因此当他们碰到对这一点不注意的人时,会觉得他粗俗野蛮。
其实不光喝汤,喝红茶、吃牛排都不该弄出大的响动。
6、撤盘也有学问在西方人的宴会上,最重视聚餐者同一步调,因此绝对不要过早地把吃空的盘子撤掉。
只要剩下一个客人没吃完,把其他客人的盘子撤掉就等于对那位客人催促,因此只要不是人规模的宴会,就要等到主客全部吃完之后再撤盘子。
中餐宴席礼仪知识15篇

中餐宴席礼仪知识中餐宴席礼仪知识15篇中餐宴席礼仪知识1一、使用筷子的禁忌:1、犹豫不定想吃这个想吃那个,筷子绕来绕去,优柔寡断,太丢人了!2、扎食品筷子怎么用都可以,但毕竟不是原始人,别用筷子扎着吃。
3、用筷子传递食品用筷子传递食物,犹如葬礼时捡遗骨,非常不吉利!4、夹菜滴答用筷子夹菜,作料汁滴答滴答,好像菜在流泪。
5、舔筷子筷子上蘸着菜,用嘴来舔,形象不雅。
6、用筷子推碗用筷子把碗拖到跟前,表明你很懒惰。
7、钻探筷子用筷子在碗里、盘子里翻来翻去,太脏了。
8、用筷子扒拉饭狼吞虎咽扒拉饭,好像谁要抢你那饭似的。
9、夹来夹去已经伸出筷子,又去夹另一盘。
10、横跨筷子在中国,筵席中暂时停餐,可以把筷子直搁在碟子或者调羹上。
如果将筷子横搁在碟子上,那是表示酒醉饭饱不再进膳了,但不收拾碗碟,表示“人不陪君筷陪君”。
这种横筷的礼仪,我国古代就有。
横筷礼一般用于平辈或比较熟悉的朋友之间。
小辈为了表示对长辈的`尊敬,必须等长者先横筷后才可跟着这么做。
中国人使用筷子用餐是从远古流传下来的,古时又称其为“箸”,日常生活当中对筷子的运用是非常有讲究的。
一般我们在使用筷子时,正确的使用方法讲究得是用右手执筷,大拇指和食指捏住筷子的上端,另外三个手指自然弯曲扶住筷子,并且筷子的两端一定要对齐。
在使用过程当中,用餐前筷子一定要整齐码放在饭碗的右侧,用餐后则一定要整齐的竖向码放在饭碗的正中。
中餐宴席礼仪知识2首先,我们在穿着上应该大方得体。
其次,用餐时要注意文明礼貌,对外宾不要反复劝菜,可向对方介绍中国菜的特点,吃不吃由他。
有人喜欢向他人劝菜,甚至为对方夹菜。
外宾没这个习惯,你要是一再客气,没准人家会反感。
要是作为客人,入席后不要立即动手取食,而应待主人打招呼,由主人举杯示意开始时,客人才能开始。
夹菜要文明,应等菜肴转到自己面前时,再动筷子,不要抢在邻座前面,一次夹菜也不宜过多,要细嚼慢咽,这不仅有利于消化,也是餐桌上的礼仪要求。
酒桌礼仪常识(3篇)

酒桌礼仪常识(3篇)酒桌礼仪常识(通用3篇)酒桌礼仪常识篇1一、宴会礼仪(1)座位的礼仪一般的宴会,除自助餐、茶会及酒会外,主人必须安排客人的席次,不能以随便坐的方式,引起主客及其他客人的不满。
尤其有外交使团的场合,大使及代表之间,前后有序,绝不相让。
兹就桌次的顺序和每桌座位的尊卑,分述如次,以供读者参考。
(2)桌次的顺序一般家庭的宴会,饭厅置圆桌一台,自无桌次顺序的区分,但如果宴会设在饭店或礼堂,圆桌两桌,或两桌以上时,则必须定其大校其定位的原则,以背对饭厅或礼堂为正位,以右旁为大,左旁为小,如场地排有三桌,则以中间为大,右旁次之,左旁为校(3)席次的安排宾客邀妥后,必须安排客人的席次。
目前我国以中餐圆桌款宴,有中式及西式两种席次的安排。
两种方式不一,但基本原则相同。
一般而言,必须注意下列原则:1、以右为尊,前述桌席的安排,已述及尊右的原则,席次的安排、亦以右为尊,左为卑。
故如男女主人并座,则男左女右,以右为大。
如席设两桌,男女主人分开主持,则以右桌为大。
宾客席次的安排亦然,即以男女主人右侧为大,左侧为校2、职位或地位高者为尊,高者座上席,依职位高低,即官阶高低定位,不能逾越。
3、职位或地位相同,则必须依官职传统习惯定位。
4、遵守外交惯例,依各国的惯例,当一国政府的首长,如总统或总理款宴外宾时,则外交部长的排名在其他各部部长之前。
5、女士以夫为贵,其排名的秩序,与其丈夫相同。
即在众多宾客中,男主宾排第一位,其夫人排第二位。
但如邀请对象是女宾,因她是某部长,而这位先生官位不显,譬如是某大公司的董事长,则必须排在所有部长之后,夫不见得与妻同贵。
6、与宴宾客有政府官员、社会团体领袖及社会贤达参加的场合,则依政府官员、社会团体领袖、社会贤达为序。
7、欧美人士视宴会为社交最佳场合,故席位采分座之原则,即男女分座,排位时男女互为间隔。
夫妇、父女、母子、兄妹等必须分开。
如有外宾在座,则华人与外宾杂坐。
8、遵守社会伦理,长幼有序,师生有别,在非正式的宴会场合,尤应烙遵。
中餐宴席礼仪

中餐宴席礼仪中国人向来讲究礼仪,而在中餐宴席上,礼仪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
从座次安排到餐具使用,从点菜规则到敬酒礼仪,每一个环节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社交规范。
座次安排是中餐宴席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通常,以面对正门的位置为尊位,尊位的左侧为次尊位。
如果是家庭聚餐,长辈会坐在尊位;如果是商务宴请,职位高或者地位重要的人会坐在尊位。
在一张圆桌周围,按照“右高左低”的原则依次排列座位。
也就是说,右侧的座位比左侧的座位更为尊贵。
点菜也是一门学问。
要考虑到宾客的口味、喜好以及饮食禁忌。
一般来说,荤素搭配要合理,菜品的数量要根据人数来确定,通常是“N+1”的原则,即人数为 N 时,点菜数量为 N+1 个。
还要注意菜品的特色和多样性,尽量选择当地的特色菜或者餐厅的招牌菜。
如果有外宾在场,要避免点一些他们可能不习惯的食物,比如动物内脏等。
餐具的使用也有诸多讲究。
筷子是中餐中最常用的餐具,但使用时要注意不能把筷子插在饭上,这被视为不吉利;也不能用筷子指人,这是不礼貌的行为。
在夹菜时,要注意不要在菜盘中翻搅,看准了再夹。
勺子主要用于喝汤和盛菜,使用时不要把勺子含在嘴里。
碗要端起来吃,而不是趴在桌上吃。
中餐的上菜顺序也有一定之规。
通常先上凉菜,然后是热菜,接着是主菜,最后是汤和主食。
如果有水果,会在餐后上桌。
每一道菜的摆放也有讲究,新上的菜要摆在桌子的中间或者靠近尊位的位置。
敬酒是中餐宴席中常见的社交环节。
敬酒时,晚辈或者职位低的人要先向长辈或者职位高的人敬酒,并且酒杯要低于对方的酒杯,表示尊敬。
在敬酒时,要注意言辞得体,可以说一些祝福的话。
如果是多人一起敬酒,按照身份地位的高低依次进行。
用餐过程中的礼仪同样不容忽视。
咀嚼食物时要闭紧嘴巴,尽量不发出声音;喝汤时不要呼噜呼噜地响;如果需要剔牙,要用手遮挡住嘴巴。
在与他人交流时,要放下手中的餐具,专心倾听和回应。
此外,还有一些细节需要注意。
比如,不要在餐桌上大声喧哗;不要随意翻动别人面前的菜肴;如果需要离席,要向同桌的人打招呼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
中国宴席礼仪常识文档Document Writing
中国宴席礼仪常识文档
前言语料:温馨提醒,公务文书,又叫公务文件,简称公文,是法定机关与社会组织在公务活动中为行使职权,实施管理而制定的具有法定效用和规范体式的书面文字材料,是传达和贯彻方针和政策,发布行政法规和规章,实行行政措施,指示答复问题,知道,布置和商洽工作,报告情况,交流经验的重要工具
本文内容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
中国宴席礼仪常识之宴席座次
首先是宴席的座次。
中国有着严格的宴席座次礼俗。
据资料记载:古代宴席以坐西面东为尊位,坐北面南次之,坐南面北又次之,坐东面西为下座。
比如《鸿门宴》上的座次是:“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其中项王、项伯的位置是主座,而范增的位置则似乎应该是客座,本来应该是刘邦坐的。
鸿门宴上的这种座次,表明了项羽对刘邦的轻视。
到了明清时期,人们对酒席上座次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如《水浒传》、《红楼梦》中对座次的要求都是非常严格的。
到了现在,日常生活中稍微正规一些的场合,人们对酒席上的座次仍然有严格的要求,但各地的习惯却并不一样。
过去,中国民间喜欢用正方形的八仙桌,北方八仙桌的座次一般是:面门的两个座位为正座,其中右位为主客,左位是主人;正座的对面(即背门的两个座位)为陪座,通常是晚辈或主人家找来的陪客;左
右两侧为侧座,或客人或陪客,大多依年龄长幼顺序而坐,靠近正座者为上,靠近陪座者为下。
南方的八仙桌座次略有不同,即正座对面为三、四宾位,有点像西方的长方形餐桌。
此外,现在比较讲究的圆桌宴席也是很有讲究的。
一般面门而坐的位置是主陪位,但如果桌子并不冲门口,则要看墙上的壁画,有壁画的一面为正面;或是看酒杯中的餐巾的形状,一般主陪酒杯中的餐巾是中间对折的圆筒状或鸟头状(其他的则是各种花形)。
主陪位的右面是主宾位,左边是副主宾位,对面则是副陪位;副陪位的左边是三宾位,右边是四宾位。
也有副主陪的左右为两位酒陪,恰与主宾、副主宾成对角线,其任务是分别负责陪主宾和副主宾喝酒;其他的则如八仙桌的侧座,可以随便坐。
中国宴席礼仪常识之上菜顺序和摆菜位置
其次上菜的顺序和摆菜的位置也是有要求的。
端上席的菜肴摆放在宴席的什么位置,也是中国宴席非常讲究的一个内容。
《礼记·曲礼》中记载了古代上菜置食的总体次序:“凡进食之礼,左肴右被;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脍炙处外,疏酱处内,葱片处右,酒浆处右。
”即是说:大凡上菜的礼节,炒菜(指小块的鱼肉)放在右边,煮熟的大块肉放在左边;干菜放在左边,汤菜放在右边;切细和烧烤的鱼肉放的远些,醋、酱等调味品放在近处;生葱和蒸葱等佐料放在远处,酒水等饮料则放在右手方便触及的地方。
单独一道菜的摆放也有讲究,据《礼记·少仪》记载,进献红烧或清蒸等带汤汁的鱼肴时,要将鱼尾朝向宾客;冬天鱼肚向着客人的右方,夏天鱼脊向着客人的右方。
现在宴席上的置菜位置与古代不同略有不同,比如现在上鱼的时候是将鱼头冲着主宾,但仍有传承。
尤其是在正式的宴席上,什么菜摆在什么地方,都有一定的讲究。
比如:新上的菜都要放在靠主席或主宾的位置;上整鸡、整鸭、整鱼时,一般将头部冲着主席或主宾,以示尊敬等等。
再次是进食的规范和主客的礼节。
中国人喜欢围坐聚餐,而聚餐必然是“众人共器”,所以特别注意进食的规范。
《礼记·曲礼》中就规定:“共食不饱,共饭不泽手,毋抟饭,毋放饭,毋流,毋咤食,毋啮骨,毋反鱼肉,毋投与狗骨。
”意思是说:大家一起聚餐的时候,不能只顾自己吃饱;一同在饭盘里用手抓饭的时候,不能搓手,不能多拿(把饭团成一个饭团),不能把粘在手上的饭再放回盘中;吃菜的时候,嘴里不能漏汤,不能咂嘴出声,不能嚼骨头,不能把已经夹取的鱼肉再放回盘中,不能扔骨头给狗。
甚至包括如何剔牙缝都做出了具体规定。
这些进食的规范,或多或少地都流传到了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