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发现与探索教案
小学五年级科学探索教案

小学五年级科学探索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了解科学探索的基本概念和意义;2.掌握科学探索的基本步骤和方法;3.培养科学探索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准备课件、实验工具、实验材料、图书馆参考资料等。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一张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进行过哪些科学探索呢?”2.科学探索的概念讲解(10分钟)教师向学生解释科学探索的基本概念和意义,引导学生思考科学探索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3.科学探索的步骤和方法(15分钟)教师列举几个常见的科学探索问题,并引导学生探讨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例如,观察、提出问题、假设、实验验证等。
4.小组合作实验(3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活动,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科学问题进行探索,并记录实验过程、结果和结论。
5.结果分享和总结(10分钟)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分享他们的实验结果和结论,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科学探索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6.拓展延伸(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探索的方法解决更复杂的问题,或者延伸至科学领域的其他知识。
7.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布置下节课的预习内容。
四、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2.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实验中的实验设计、记录和总结能力。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设计和实施,学生在实践中亲身体验了科学探索的过程,提高了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实验设计的合理性,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探究资源。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作为一名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1一、教学目标通过这个综合应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优化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画图的方式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思维能力。
二、编排思想1.探索最优方案(每个人都不空闲)。
2.发现规律(第n分钟接到电话的人数是前n-1分钟接到电话的学生总数加1(老师),前n分钟接到电话的学生总数是2的n次方减1)。
3.应用规律。
三、教学建议1.小组合作学习,教师指导,全班汇报交流。
2.提示学生利用画图表的直观形式解决问题。
3.数学模型是一种理想化的理论,要事先设计好具体通知方案(包括每人的通知对象)和流程图。
综合应用粉刷墙壁一、教学目标巩固有关表面积等方面的知识,加强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信息的意识和能力。
二、活动步骤1.明确设计方案需要做的工作。
2.收集数据。
3.整理数据、分析与比较信息。
4.书面呈现粉刷围墙方案。
三、教学建议1.因本实践活动会涉及实地的测量与调查,教学活动可以采取室内教学和室外教学相结合的形式。
2.室内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讨论并思考,应该如何整理分析收集到的相关数学信息。
3.展示方案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比一比,看看哪组的方案更合理、更有实际效益,激发学生之间的互评,使学生在交流中理解并接纳别人较好的方法。
4.活动结束之后,也可鼓励学生将自已设计的方案投给学校相关部门,为学校的建设提出一定的建议,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体会到自己劳动的价值。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2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情景,经历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特点的过程,能够准确的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特点。
发现与探索五年级上下册全部教案

③ 有条件的可以将图样复印好,使教学活动即节约时间,又能提高活动质量。(复印时可以再放大一些)
④ 要认真进行活动的安全教育。
活动设计:
本节活动是通过“金鱼游进鱼缸”的实验,研究人的眼睛在看东西时存在视觉暂留现象,进而了解其中的一些科学道理,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
活动过程:
(3)小电影:射门(图纸可放大),给学生演示会收到好的效果。
制作:将图纸描画下来,然后剪下图纸并按实线将一幅幅画剪下。按1、2、3……8的顺序粘成一小本画册,粘时注意先要整理齐。
实验操作:
左手拿小画册,用拇指让这本书一页页的迅速翻开,注意从后往前翻。
5 水滴放大镜
一、教学目标
1.通过用水滴放大镜观察物体的实验活动,引起学生对水滴能够放大物体的研究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增强学生对实践探究方面的科学体验和对观事物的变化及变化规律的正确认识,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5)探索延伸
这一部分用本课实验所得到的结论研究其生产中实用事例。建议用小组讨论方式进行教学活动。提示同学:要采用本课实验中的结论进行研究。
第一个例题关键是连续两次转动方向的改变,学生在理解上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师可以通过课件演示,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达到理解这一事例的目的。
第二个例题关键是加了链条使从动轮不改变转动方向,而提高了速度,对于链条的传动不做过多的解释。
四背景资料1视觉暂留现象视觉暂留现象就是人对连续影像的记忆每一个画面约可停留124秒在脑中当上一张画面的影像尚未消失而下一张连续动作的影像又进来二张之间动作的差异又很小时就产生动的感觉
五年级上册发现与探索
1 轮子的作用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 “轮子的作用”的课题实验与探索活动,引起学生对身边事物“轮子”的学习探索兴趣,培养学生科学求实的学习态度。学习实验方法,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_五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探秘不倒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探秘不倒翁——综合探索设计类活动目标:1、认识不倒翁,了解不倒翁扳不倒的两个秘密:上轻下重、底部是半球形。
2、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然后通过实验解决问题,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爱科学的教育。
3、通过制作不倒翁,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了解不倒翁扳不倒的秘密:1、上轻下重2、底部是半球形教学难点:能制作符合要求的不倒翁课前准备:课件:一组可爱有趣的不倒翁教具:一个不倒翁、几个装水的瓶子学具:每组1个不倒翁制作材料:鸡蛋壳、剖开的小皮球、橡皮泥、扇形纸、饮料瓶、彩笔、双面胶教学过程:导语:同学们,刚才我们已经见过面了,我发现我们班的同学很聪明,很可爱,也很爱回答问题,你们认为老师说的对吗?我最欣赏有自信的孩子了,你有自信吗?,让我们带着这份满满的自信一起走进今天的课堂。
来上课。
一、问题与思考1、同学们,老师想做个小调查,你们平时都喜欢玩什么玩具呀?为什么喜欢它呀?师:你们有这么多喜欢的玩具,真的是很幸福呀。
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朋友,看,他们来了。
(出示课件),怎么样?好玩吗?看似小小的不倒翁还隐藏着很多的秘密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探秘不倒翁(贴课题)吧。
来齐读课题。
孩子们,看了这个课题,你想研究哪些问题?你们真是一群爱学习的好孩子,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
如果现在让我们确定一个问题去深入的研究不倒翁,你最想研究什么问题?那咱们就一起去揭开不倒翁不倒的秘密吧。
二、实践与探究活动一谁的猜想最合理请同学们看这里(贴不倒翁),它究竟藏着什么秘密,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它不倒的呢?谁来大胆猜一猜?师,这些只是同学们的猜想,我们猜得到底对不对呢?要想知道我们的猜想对不对,应该怎么办?对,需要我们亲自动手去实验。
活动二谁的观察最仔细请同学们看这里。
请组长轻轻地旋转打开它,仔细观察,看看你发现了什么?(1、)学生说自己的发现师:是呀,为什么要放铁块呢?师:相比较来说,铁块让他上轻下重了。
板书上轻下重师:如果咱们把铁块拿出来,会怎么样?老师演示师:这是为什么?小结:是的。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教科版修订版五年级下册教材目录第一单元沉和浮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2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4造一艘小船5浮力6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7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8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第二单元热1热起来了2给冷水加热3液体的热胀冷缩4空气的热胀冷缩5金属热胀冷缩吗6热是怎样传递的7传热比赛8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1时间在流逝2太阳钟3用水测量时间4我的水钟5机器摆钟6摆的研究7做一个钟摆8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第四单位地球的运动1昼夜交替现象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汗青3证明地球在自转4谁先迎来XXX5北极星“不动”的秘密6地球在公转吗7为甚么一年有四季8极昼和极夜的解释第一单位沉和浮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进程与办法: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考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办法研讨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用实验考证猜想,能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重点】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教材第2面)。
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教材第3面)。
【教材处理】教材第2面两个地方出现“泡沫塑料块”,在仔细研读教材和教师用书的基础上,我认为应把演示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塑料块”,把学生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泡沫块”。
【教学进程】一、观察物体的沉浮: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预设:在自由发表的前提下,及时抓住学生的错误概念或不完整表述,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沉浮的兴趣。
发现与探索教学计划

发现与探索教学计划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现与探索已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它鼓励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介绍一个针对发现与探索的教学计划,以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一、教学目标发现与探索教学计划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通过在实践中进行探索和实验,学生将能够主动地提出问题、观察现象、分析规律,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二、教学内容1. 实践探索活动: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例如实地考察、实验设计等,让学生亲自动手,亲自发现问题,并通过实践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
2. 观察与分析训练:通过给学生提供一些具有挑战性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并通过分析问题的原因和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3. 团队合作与交流能力培养: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制定实践方案和进行实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三、教学方法1. 探究式教学: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索和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主动思考和合作探讨的能力。
2. 问题导向学习:通过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领学生思考和探索问题的答案,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互动学习: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是发现与探索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享观察结果,并及时给予鼓励和指导。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阶段:教师以鼓励学生提问的方式导入课堂,激发学生对问题和主题的兴趣。
2. 实践探索阶段: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或实验,并引导学生观察、分析问题,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
3. 总结讨论阶段: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观察结果和实践经验,并对学生的答案进行总结和分析,让学生加深对问题和解决方法的理解。
4. 归纳应用阶段: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归纳总结,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其他相关实际问题中,提升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五、评价方式评价方式应当注重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评价,可以采用以下方式进行评价:1. 实践报告:学生通过书面形式,对实践过程进行总结和归纳,描述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
五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

发现与探索五年级第一课:为什么看错了一、教学目的:1、通过制作实验器材进行试验,观察、研究轮子的作用。
2、初步掌握一些科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3、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每人准备铅笔、绳子、硬皮书、硬板纸、大头针、胶水、剪刀等。
三、教学时间:1课时(一)教学导入:平时,我们见到的汽车、火车、飞机上都装有轮子,几乎所有的机器上,到处都有轮子。
难以想象一个没有轮子的世界会是怎样的。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轮子的作用。
(二)学习新课:1、实验一:轮子与省力。
①组装器材实验:把一摞书捆在一起,将捆书绳留出一段作为拉绳。
②拉书实验:将捆好的书放在桌上拉动,感觉用力情况。
③在书本下面垫上两支铅笔,再拉动书本感觉用力情况。
④思考:做了两个试验后,你体会在哪种情况下拉动书本省力?在省力的试验中是什么东西在起作用?2、实验二:轮子与转数变化。
①指导制作齿轮,②指导做大齿轮带动小齿轮转动实验。
③思考:数一数,大齿轮有几个齿?小齿轮有几个齿?大齿轮转一圈时,小齿轮转几圈?大小齿轮组合在一起起到什么作用?3、轮子与转动方向。
①用实验二装置进一步实验。
转动一个齿轮,另一个齿轮也同时转动,边转动边观察齿轮转动的方向。
②思考:这两个齿轮组合在一起,除了转数发生变化外,两轮的转动方向是怎样的?④小结:一个轮子可以改变另一个轮子的转数。
(三)、探索发现1、轮子可以使运输物品时省力。
2、两个齿轮组合在一起,一个轮子可以改变另一个轮子的转数。
3、两个齿轮组合在一起,一个轮子可以改变另一个轮子转动方向。
(四)、探索延伸1、研究一下你的自行车,大小齿轮各是多少?大论转一圈,小轮在链条的带动下转几圈?2、甲乙丙三个齿轮,若甲齿轮顺时针转动,乙齿轮也要顺时针转动,怎么办?第二课:钢珠变乒乓球一、教学目的:1、通过钢珠、乒乓球两种物体在沙子中的活动,了解两种物体在沙土中的沉浮现象。
2、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五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全册教案

五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全册教案【完整版】第一章:活动主题与目标1.1 活动主题:探索与发现1.2 活动目标: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动手操作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第二章:活动内容与过程2.1 活动一:身边的科学2.1.1 活动准备:收集身边的日常物品。
2.1.2 活动过程:观察物品的特性,探讨物品的用途和原理。
2.2 活动二:科学实验2.2.1 活动准备:实验室用具。
2.2.2 活动过程:进行简单的科学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第三章:活动评价与反思3.1 学生自评:学生在活动结束后对自己的表现进行评价,包括参与度、合作意识、创新能力等。
3.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互相评价,互相学习,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3.3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整体表现进行评价,总结活动中的优点和不足,为后续活动提供指导。
第四章:活动拓展与延伸4.1 学生拓展:鼓励学生利用网络、书籍等资源,深入了解活动内容的相关知识。
4.2 家庭延伸:鼓励学生与家长共同完成相关的实践活动,增进亲子关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建议5.1 教学资源:推荐相关的教材、网站、视频等资源,便于学生自主学习。
5.2 教学建议: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给予个性化的教学建议,提高教学效果。
五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全册教案【完整版】第六章:活动主题与目标6.1 活动主题:我与自然6.2 活动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审美能力。
第七章:活动内容与过程7.1 活动一:走近大自然7.1.1 活动准备:户外活动所需装备。
7.1.2 活动过程:走进公园或郊外,观察自然景观,体验大自然的魅力。
7.2 活动二:自然之美7.2.1 活动准备:画纸、画笔等绘画工具。
7.2.2 活动过程:学生现场作画,描绘出自己心中的自然之美。
第八章:活动评价与反思8.1 学生自评:学生在活动结束后对自己的表现进行评价,包括参与度、合作意识、创新能力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探索延伸
使学生理解向装满水的水杯中不断投放石子,溢出的水就是投入石子的体积这一科学道理,为将来学习阿基米德原理做一些铺垫。
1从《寓言》入手,启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揭示探索课题,明确研究目的。
实验一向有1/3水的瓶子中投石子,水面能否升到瓶口?
1揭示实验题目
2小组进行猜测
3按照程序动手实验,得出结果。
学生知识反馈情况
本节课的收获
本节课需要完善的地方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要点
师生活动
一激趣导入
二探索活动
用“猜想结果——动手实践——结果验证”的研究方法指导学生探究科学道理。
理解石子之间有空隙,而且石子这间的空隙总要占一定的体积,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乌鸦喝水的问题。
渗透阿基米德原理的知识。让学生理解,杯中放入石子的多少与溢出水的关系。
4组内交流:实验结果与猜想一样吗?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5班内汇报
实验二向有2/3水的瓶子中投石子,水面能否升到瓶口?
1揭示实验题目
2小组进行猜测
3按照程序动手实验,得出结果。
4组内交流:这次的实验结果与猜想一样吗?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5班内汇报
围绕“瓶中有多少水,乌鸦才能喝到水”分组交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得出的实验结果,分析思考理解。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要点
师生活动
一激趣导入
二探索活动
亲身体验——观察思考——得出结论
理解“移动重心找平衡”的科学道理。
三探索发现
四探索延伸
1通过杂技演员高超的技艺,启发学生探究平衡与技巧的求知欲望
2提示:演员动作不要盲目模仿。
3揭示探索课题:保持平衡的方法。
4明确活动目的:通过探究活动,探索杂技演员保持平衡的主要方法,了解一些“重心”、“平衡”方面的科学知识
学科
发现与探索
课题
1巧安排省时间
课型
新授
教学
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与实验活动,使学生初步了解统筹方法的应用及相关知识
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和实验活动,在发现问题探索规律中,使学生感悟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探索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通过对以“怎样安排工作流程最省时间”为内容的学习探讨活动,使学生初步树立科学服务于实践的科学态度,引起学生对身边事物的学习和研究兴趣,培养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实验二“合理安排工作顺序”统筹方法的研究。
事例一运油
1自读研究问题,明确两个方案的安排。
2指导两点,帮助学生理解:
一是占用总的工作时间。二是使工地尽快用到油。
3分析哪个方案合理、省时。
事例二排队打水
根据所学习的知识判断两种方法中哪一个符合统筹工作的第二个方法。(关键要让学生从“占用总的工作时间”这一思路去判断。)
1瓶中有1/3水:石子与石子之间有空隙,存在空隙中的水升不上来。只有在瓶中有足够多水时,才以用石子把水顶到瓶口。
2理解石子是固体,它的体积在水中占有一定的空间,很多的石子会使水面上升。
学生亲自实验,在得出结果的基础上理解该栏目中的①②,
着重让学生体验③中的研究方法。
1按照程序动手实验
2思考并在组内交流:从杯中溢出的水的体积与投入的石子有什么关系?
学科
发现与探索
课题
3.平衡与技巧
课型
新授
教学
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与体验Leabharlann 动,了解一些重心、对称、平衡的知识。
能力目标
通过探索杂技演员找平衡的奥秘活动,以科学知识和原理为载体,提高学生科学学习与研究方法的水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通过“平衡与技巧”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对重心与平衡方面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勤于学习、敢于质疑、善于思索的科学态度。
重点
.观察调节平衡的身体部位
难点
研究杂技演员保持平衡的方法是什么?
新旧知识点联系
知识拓展
(课程资源)
人在坐、立、蹲、跳及各种活动中,由于肢体的变化,人体的重心的位置也是变化的。
双基训练
板书
设计
3.平衡与技巧
课后
作业
准备:剪刀、铅笔及描图纸(薄纸)等活动用品。
学生知识反馈情况
本节课的收获
本节课需要完善的地方
本节课的收获
本节课需要完善的地方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要点
师生活动
一简介华罗庚导入,为以下活动做好铺垫。
二、进行探索活动
进行“并行工作”统筹方法的研究
让学生初步对统筹方法有所感悟。
实践并行操作法
进一步学习统筹方法。
三、探索发现
四、探索延伸
1.知识背景介绍,观看数学家华罗庚工作照片,引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二)“李大娘的安排”。
1自读研究问题,明确李大娘所需要做的四项工作。
2按照上边研究的方法来完成绘流程图的实践活动。
3进行全班交流。
4推导出“思考问题”栏中的结论。
(三)“沏茶待客”。
1自读研究问题,让学生根据所学习的知识判断三种方法中哪一个符合统筹工作的方法。
2提示学生找出“有没有可以同时进行的活动?”这一主要问题。不可随意去想。
重点
培养学生研究探索问题的方法。
难点
“合理安排工作顺序”的统筹方法,教师要适当加以引导。
新旧知识点联系
知识拓展
(课程资源)
①收集数学家华罗庚爷爷的故事。
②准备白纸和笔等学用品。
双基训练
板书
设计
1巧安排省时间
统筹方法
并行工作
合理、省时
课后
作业
准备下节课材料:两个透明杯子、石子、橡皮筋、塑料盆等物。
学生知识反馈情况
2.对“统筹”结合“小字典”给予适度解释。
3.出示探索课题,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是“怎样安排工作流程最省时间”。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实验一
(一)“媛媛的安排”。
1自读研究问题,明确媛媛所做的四项工作。
2理解提示栏中的语句:“有没有可以同时进行的活动?”这是这一统筹方法的核心所在。
3观察工作流程图,初步感知统筹方法
重点
研究投石子与水面升高的关系。
难点
指导学生掌握实验方法及观察分析思考的方法。
新旧知识点联系
知识拓展
(课程资源)
初步了解阿基米德原理
双基训练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训练学生良好的科学研究方法
板书
设计
2.从乌鸦喝水想到的
猜想—实验—结果—思考
课后
作业
准备:一个空牙膏盒、3枚一元硬币、一张图画纸、透明胶带、剪刀、铅笔、尺、胶水等。
总结全课的两个实验,巩固两个统筹工作法。
1自学
2全班交流活动。
学科
发现与探索
课题
2.从乌鸦喝水想到的
课型
新授
教学
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实验向学生渗透一些阿基米德原理的知识。
能力目标
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和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使学生初步具备不唯书、不唯上,积极探索,服从真理的科学信念。培养学生勇于求真、探索的科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