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与探索 教案1&2

合集下载

六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上册

六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上册

六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上册第一章:科学探索入门1.1 科学探索的意义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索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

通过举例说明科学探索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所做的贡献。

1.2 科学探索的方法介绍观察、实验、调查等科学探索的基本方法。

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和实验操作技巧。

1.3 科学探索的过程讲解科学探索的基本步骤: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

让学生通过实例理解科学探索的整个过程。

第二章:生物世界的探索2.1 生物的特征讲解生物的基本特征,如生活需要营养、能进行呼吸、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等。

通过实物和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的特征。

2.2 生物的分类介绍生物分类的基本方法,如按形态结构、生活环境等进行分类。

引导学生学会根据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

2.3 生物的生态系统讲解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如生物圈、生物链等。

让学生了解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三章:地球与宇宙3.1 地球的形成与结构讲解地球的形成过程,地球的结构特点,如地壳、地幔、地核等。

引导学生通过地球模型等教具加深对地球结构的理解。

3.2 地球的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让学生了解地球的自然资源,如水、土地、矿产等。

强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3.3 宇宙的奥秘介绍宇宙的基本知识,如宇宙的起源、恒星、行星等。

激发学生对宇宙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第四章:数学探索4.1 数学与生活让学生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通过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4.2 数的认识与运算复习和巩固数的认识和运算知识,如加减乘除、分数、小数等。

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运算方法,提高学生的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4.3 几何图形的认识讲解基本的几何图形,如三角形、矩形、圆形等。

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几何图形的理解和认识。

第五章:科学实验与实践活动5.1 实验基本操作讲解实验操作的基本要求,如如何正确使用仪器、如何进行实验观察等。

三年级上册发现与探索教案

三年级上册发现与探索教案

三年级上册发现与探索教案一、第一章:发现周围的环境1.1 教学目标:了解我们周围的环境,学会观察和描述周围的事物。

1.2 教学内容: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观察周围的环境,如学校、家庭、社区等。

1.3 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观察,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事物的细节,如颜色、形状、大小等。

让学生用语言描述所观察到的事物,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二、第二章:探索自然界的奥秘2.1 教学目标:认识自然界的基本事物,如植物、动物、天气等。

2.2 教学内容:学习植物的生长过程,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认识不同的天气现象。

2.3 教学活动: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了解植物的生长需要什么。

观察不同的动物,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

观察天气的变化,了解不同的天气现象。

三、第三章:感受科学的力量3.1 教学目标:了解科学的基本概念,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3.2 教学内容:学习科学的基本概念,如物质、能量、变化等。

3.3 教学活动: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变化。

通过游戏和讨论,让学生了解能量的转化。

四、第四章:探索人体的奥秘4.1 教学目标:了解人体的基本结构,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

4.2 教学内容:学习人体的基本结构,如骨骼、肌肉、器官等。

4.3 教学活动:通过图片和模型,让学生了解人体的基本结构。

通过游戏和活动,让学生了解人体各部分的功能。

五、第五章:体验生活中的数学5.1 教学目标: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5.2 教学内容:学习数学的基本概念,如数量、形状、空间等。

5.3 教学活动:通过游戏和活动,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基本概念。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六、第六章:发现文化的多样性6.1 教学目标: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生活方式的差异,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6.2 教学内容:学习不同国家的文化特点,如饮食、服饰、节日等。

6.3 教学活动:通过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特点。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体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生活方式。

《发现与探索》六年级上册教案

《发现与探索》六年级上册教案

第一课:飞机升空的道理一、教学目标:1、通过几个不同的气流小实验,研究飞机升空的道理。

2、初步掌握一些科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2、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素养和初步探究、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白纸、直尺、小木棒、胶带。

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飞机已成为人们工作与生活中的重要交通工具之一。

一架飞机很大、很重,那么它是依靠什么力量飞向天空的呢?今天我们做几个小实验研究一下。

(二)学习新课1、实验一:吹不开的纸①、双手各拿一张A4白纸,使他们相距不太大的距离,并让他们自然下垂。

②、用嘴对着两纸之间平稳的吹气。

③、实验观察:两张纸出现了什么现象?思考:空气对所有的物体都有压力,这个实验是不是说明当向两纸之间吹气时,空气流动快了,纸间压力减小了,而纸两侧空气压力不变,相对大于里边,压的纸向里靠近,两张纸没有被吹开?2、实验二:吹起来的纸条①、将A4白纸条贴近嘴唇下边,并用食指按住,然后平稳向前吹气。

②、实验观察:纸条出现了什么现象?思考:这个实验是不是说明当用嘴吹气时,纸条上边的空气流动快,空气压力相对小,纸条下边的空气流动慢,空气压力相对大,纸条是不是由于上下空气流动速度不一样,造成压力不同而被托起来的?3、、实验三:模拟机翼升起①、将一张A4白纸对这,使上半部分纸比下半部分纸缩进2.5厘米,用胶带把上下两部分粘起来,形成机翼状。

上半部分略凸起形成圆拱形,用直尺从中间穿过。

②、向模拟机翼平稳吹气。

实验观察:模拟机翼出现了什么现象?思考问题并回答:①、根据实验二的道理,模拟机翼上下部分的空气压力大小如何?②、说说模拟机翼被托起的道理?③、想一想飞机升空的道理。

分组讨论:为什么飞机场要修长长地跑道?(三)探索发现当飞机高速滑行时,机翼的特殊构造使机翼上面空气流速比机翼下面空气流速快,机翼上下空气产生的压力差将飞机举上了天空。

(四)探索延伸课下分小组研究课本5页题目:为什么会发生两船相撞的事故。

《发现与探索》六年级上册教案

《发现与探索》六年级上册教案

第一课:飞机升空的道理一、教学目标:1、通过几个不同的气流小实验,研究飞机升空的道理。

2、初步掌握一些科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2、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素养和初步探究、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白纸、直尺、小木棒、胶带。

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飞机已成为人们工作与生活中的重要交通工具之一。

一架飞机很大、很重,那么它是依靠什么力量飞向天空的呢?今天我们做几个小实验研究一下。

(二)学习新课1、实验一:吹不开的纸①、双手各拿一张A4白纸,使他们相距不太大的距离,并让他们自然下垂。

②、用嘴对着两纸之间平稳的吹气。

③、实验观察:两张纸出现了什么现象?思考:空气对所有的物体都有压力,这个实验是不是说明当向两纸之间吹气时,空气流动快了,纸间压力减小了,而纸两侧空气压力不变,相对大于里边,压的纸向里靠近,两张纸没有被吹开?2、实验二:吹起来的纸条①、将A4白纸条贴近嘴唇下边,并用食指按住,然后平稳向前吹气。

②、实验观察:纸条出现了什么现象?思考:这个实验是不是说明当用嘴吹气时,纸条上边的空气流动快,空气压力相对小,纸条下边的空气流动慢,空气压力相对大,纸条是不是由于上下空气流动速度不一样,造成压力不同而被托起来的?3、、实验三:模拟机翼升起①、将一张A4白纸对这,使上半部分纸比下半部分纸缩进2.5厘米,用胶带把上下两部分粘起来,形成机翼状。

上半部分略凸起形成圆拱形,用直尺从中间穿过。

②、向模拟机翼平稳吹气。

实验观察:模拟机翼出现了什么现象?思考问题并回答:①、根据实验二的道理,模拟机翼上下部分的空气压力大小如何?②、说说模拟机翼被托起的道理?③、想一想飞机升空的道理。

分组讨论:为什么飞机场要修长长地跑道?(三)探索发现当飞机高速滑行时,机翼的特殊构造使机翼上面空气流速比机翼下面空气流速快,机翼上下空气产生的压力差将飞机举上了天空。

(四)探索延伸课下分小组研究课本5页题目:为什么会发生两船相撞的事故。

发现与探索教案

发现与探索教案

发现与探索教案一、教学目标1、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他们对发现与探索的兴趣。

2、帮助学生掌握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方法。

3、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体会到科学的严谨性和乐趣,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发现问题,并将其转化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2)培养学生设计简单实验来验证假设的能力。

2、难点(1)如何让学生打破思维定式,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

(2)在探索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实验数据和得出合理结论。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发现与探索的重要性和方法。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问题,激发思维。

3、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探索的过程。

四、教学过程1、导入(5 分钟)通过展示一些新奇有趣的科学现象或发明创造的图片、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如会自动行走的机器人、能在水上漂浮的金属等。

然后提问学生:“这些神奇的现象和发明是怎么来的?”引导学生思考发现与探索的意义,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知识讲解(15 分钟)(1)什么是发现与探索向学生解释发现是指察觉到原本存在但未被注意到的事物或现象;探索则是对未知事物进行深入研究和了解的过程。

(2)发现与探索的重要性举例说明许多重大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都是源于科学家们的好奇心和不断探索,如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爱迪生发明电灯等。

强调发现与探索对推动社会进步和个人成长的重要作用。

3、发现问题的方法(20 分钟)(1)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事物,比如教室中的物品、校园里的植物、天气变化等,提醒他们注意细节和异常之处。

然后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从中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

(2)质疑法鼓励学生对已有的知识、观点和现象提出质疑,例如“为什么月亮会有阴晴圆缺?”“为什么冬天嘴里呼出的气是白色的?”通过质疑,激发学生思考,从而发现问题。

(3)联想法让学生将不同的事物或现象联系起来,进行联想和想象,比如由鸟儿飞翔联想到飞机的发明,由植物的根系联想到建筑物的根基。

五年级发现与探索上册教案

五年级发现与探索上册教案

五年级上册《发现与探索》教案轮子的作用
钢珠变”乒乓球
保护鸡蛋
二探索活动
三探索发现四探索延伸2)探索课题
明确研究的课题:探索轮子的作用”,进一步调动学生参
与活动的积极性
1指导学生学习并议论
▲第11页中的1.设计实验方案中的
①实验要求:
②设计实验:
试验计划内容、思考问题
③小组合作:
▲制作实验装置的要求中的①②③
▲动手实验,验证成果中的①②,及查验表格中的每个
细节。

2 •若从二楼窗口(或平台)往下扔实验装置”,一定要注
意安全,要求伸出双臂让装置”自由落下。

上身不准探出
窗外,这一要求列入竞赛规则中,违规者将不计成绩。

以保证安全!
3.鸡蛋扔向布屏后为什么不破?
因为鸡蛋扔向布屏”后,鸡蛋与布屏”撞击的作用时间较长,使鸡蛋与布屏之间的冲击力大大减小,加之布屏”起着缓冲作用,因而鸡蛋不会打破。

这是物体碰撞时间对物体受力的影响”的实验,
采用讨论办法实施教学活动。

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的收获。

在院子里进行摔不破的鸡蛋”活动。

1做好组织工作。

2进行活动。

4金鱼游”进鱼缸
水滴放大镜
潜艇的沉与浮
平面图形的拼接
会唱歌的玻璃杯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要点 激趣导入
.探索活动
排列中的规律
感受大气压力
转移发明
.探索活动
三探索延伸。

小学四年级数学《探索与发现(一)三角形内角》教案模板五篇

小学四年级数学《探索与发现(一)三角形内角》教案模板五篇

小学四年级数学《探索与发现(一)三角形内角》教案模板五篇“三角形内角和”的度数推理是三角形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空间与图形”领域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四年级数学《探索与发现(一)三角形内角》教案模板,欢迎大家阅读!小学四年级数学《探索与发现(一)三角形内角》教案模板一教学目标:1、掌握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并能应用这一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让学生经历“猜想、动手操作、直观感知、探索、归纳、应用”等知识形成的过程,掌握“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3、在活动中,让学生体验主动探究数学规律的乐趣,体验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同时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这一知识的形成、发展和应用的全过程。

教学难点:三角形内角和的探索与验证。

教学准备:量角器各种类型的三角形(硬的纸板) 三角板教学过程:一、设疑激趣,导入新课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朋友(课件)出示三角形,师:对于三角形你有哪些认识与了解。

生:三角形有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生: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叫三角形。

师:介绍内角、内角和三角形中每两条边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内角。

师:三角形有几个内角。

生:三个。

师:这三个角的和,就叫做三角形的内角和。

你知道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生1:我通过直角三角板知道的生2:我通过长方形中四个角都是直角,是360度,三角形是长方形的一半,所以是180度生3:我预习了,三角形内角和就是180度)师:是不是向他们说的一样,所有的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度呢?二、自主探索,进行验证师:你打算怎样验证呢?生1用量角器量出每个角的度数,再加一加看看是不是180度生2:把三角形撕下来师:怎么撕?象这样撕吗?(作乱撕状),能说的详细些具体些吗? 生2:(补充),把三个角撕下来,拼在一起,看能不能拼成一个平角生3:把三个角顺次画下来也可以生4:拼一拼的方法师:好!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办法,下面就用你喜欢的方法验证师:CAI多媒体课件展示操作要求:合作探究:1、每四人一组,每组至少选两个三角形,用你喜欢的方法验证2、看那个小组验证的方法新、方法多师:在巡视,并进行个别操作指导三、交流探索的方法和结果孩子们探索的方法可能有三个:生1:一是用量角器量各个角,然后再算出三角形中三个角的度数和,用这种方法求的结果可能是180度也可能比180度小一些,也可能比180度大一些。

六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上册

六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上册

六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上册第一章:发现自然界中的规律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自然界中的一些基本规律。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教学内容:1. 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

2. 实验探究水的沸腾规律。

3. 学习太阳的升起和落下。

教学活动:1. 组织学生去户外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

2. 安排实验课,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探究水的沸腾规律。

3. 安排观察活动,让学生记录太阳的升起和落下的时间。

第二章:探索人体的奥秘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体的一些基本结构和功能。

2. 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

教学内容:1. 学习人体的心脏和血液循环系统。

2. 学习人体的呼吸系统。

3. 学习人体的重要器官——肝脏。

教学活动:1. 利用图片和模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人体的心脏和血液循环系统。

2. 安排实验课,让学生通过实验了解人体的呼吸过程。

3. 邀请医生或专家,让学生了解肝脏的重要性和保护方法。

第三章:发现数学的乐趣教学目标:1. 让学生感受数学的乐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2. 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教学内容:1. 学习分数和小数的互换。

2. 学习图形的对称和旋转。

3. 学习概率和统计的基本概念。

教学活动:1. 设计有趣的数学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理解和掌握分数和小数的互换。

2. 安排动手操作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图形的对称和旋转。

3. 组织学生进行小调查,让学生运用概率和统计的知识分析数据。

第四章:探索科学的秘密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科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内容:1. 学习光的反射和折射原理。

2. 学习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3. 学习磁铁的性质和应用。

教学活动:1. 安排实验课,让学生通过实验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原理。

2. 安排实验课,让学生通过实验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3. 安排实验课,让学生通过实验了解磁铁的性质和应用。

第五章:发现生活中的科学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和原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课题:1. 巧安排省时间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与实验活动,使学生初步了解统筹方法的应用及相关知识。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和实验活动,在发现问题探索规律中,使学生感悟研究问题的
科学方法,培养学生探索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对以“怎样安排工作流程最省时间”为内容的学习探讨活动,使学生
初步树立科学服务于实践的科学态度,引起学生对身边事物的学习和研究兴趣,培养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难点:“合理安排工作顺序”的统筹方法,教师要适当加以引导。

四、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研究探索问题的方法。

五、教学过程:
(一)探索课题:简介华罗庚导入,为以下活动做好铺垫。

1. 知识背景介绍,观看数学家华罗庚工作照片,引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2. 对“统筹”结合“小字典”给予适度解释。

3. 出示探索课题,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是“怎样安排工作流程最省时间”。

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二)进行探索活动
实验一
(1)“媛媛的安排”。

1. 自读研究问题,明确媛媛所做的四项工作。

2. 理解提示栏中语句:“有没有可以同时进行的活动?”这是这一统筹方法的核心所在。

3. 观察工作流程图,初步感知统筹方法
(2)“李大娘的安排”。

1. 自读研究问题,明确李大娘所需要做的四项工作。

2. 按照上边研究的方法来完成绘流程图的实践活动。

3. 进行全班交流。

4. 推导出“思考问题”栏中的结论。

(3)“沏茶待客”。

1. 自读研究问题,学生根据所学习的知识判断三种方法中哪一个符合统筹工作的方法。

2. 提示学生找出“有没有可以同时进行的活动?”这一主要问题。

不可随意去想。

实验二“合理安排工作顺序”统筹方法的研究。

事例一运油
1. 自读研究问题,明确两个方案的安排。

2. 指导两点,帮助学生理解:一是占用总的工作时间。

二是使工地尽快用到油。

3. 分析哪个方案合理、省时。

事例二排队打水
根据所学习的知识判断两种方法中哪一个符合统筹工作的第二个方法。

(关键要让学生从“占用总的工作时间”这一思路去判断。


(三)探索延伸:总结全课的两个实验,巩固两个统筹工作法。

一、课题:2. 从乌鸦喝水想到的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通过实验向学生渗透一些阿基米德原理的知识。

2. 能力目标: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和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

3. 情感目标:使学生初步具备不唯书、不唯上,积极探索,服从真理的科学信念。

培养学生勇于求真、探索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具准备:两个透明杯子、石子、橡皮筋、塑料盆等物。

四、教学重点:研究投石子与水面升高的关系。

五、教学难点:指导学生掌握实验方法及观察分析思考的方法。

六、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 从《寓言》入手,启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 揭示探索课题,明确研究目的。

(二)探索活动:用“猜想结果——动手实践——结果验证”的研究方法指导学生探究科学道理。

理解石子之间有空隙,而且石子这间的空隙总要占一定的体积,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乌鸦喝水的问题。

实验一向有1/3水的瓶子中投石子,水面能否升到瓶口?
1. 揭示实验题目
2. 小组进行猜测
3. 按照程序动手实验,得出结果。

4. 组内交流:实验结果与猜想一样吗?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5. 班内汇报
渗透阿基米德原理的知识。

让学生理解,杯中放入石子的多少与溢出水的关系。

实验二向有2/3水的瓶子中投石子,水面能否升到瓶口?
1. 揭示实验题目
2. 小组进行猜测
3. 按照程序动手实验,得出结果。

4. 组内交流:这次的实验结果与猜想一样吗?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5. 班内汇报
围绕“瓶中有多少水,乌鸦才能喝到水”分组交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得出的实验结果,分析思考理解。

1. 瓶中有1/3水:石子与石子之间有空隙,存在空隙中的水升不上来。

只有在瓶中有足够多水时,才以用石子把水顶到瓶口。

2. 理解石子是固体,它的体积在水中占有一定的空间,很多的石子会使水面上升。

(三)探索发现:学生亲自实验。

(四)探索延伸:使学生理解向装满水的水杯中不断投放石子,溢出的水就是投入石子的体积这一科学道理,为将来学习阿基米德原理做一些铺垫。

1. 按照程序动手实验
2. 思考并在组内交流:从杯中溢出的水的体积与投入的石子有什么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