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范静脉输液中不溶性微粒危害的研究进展
静脉输液中不溶性微粒的来源及预防措施

静脉输液中不溶性微粒的来源及预防措施静脉输液过程中不溶性微粒较常见,现对静脉输液中不溶性微粒的来源及预防措施进行简要总结和分析。
标签:静脉输液;不溶性微粒;污染;来源;预防措施近年来,输液中不溶性微粒的污染较为严重,造成静脉炎、过敏反应、热原反应等,现进行分析并制定预防措施。
1 不溶性微粒的来源途径1.1 橡胶粉针剂的膠塞配液前仔细观察液体的澄清度,统一用9~12号针抽加配液。
维西县妇幼保健院通过将300例进行输液的患者分为三组,分别为粉针玻璃瓶橡胶塞为一组,直接抽吸加安瓿针为一组,直接输药液为一组,配液操作都在一般的治疗室进行。
对输液过程进行仔细观察,其结果显示,加安瓿水针剂和直接输药液无一例发现有不溶性的微粒,而加橡胶塞粉针剂中300例中就有240例有大小不等,数目不同的微粒浮于液体上,占80%,这证明不溶性微粒来源于各种橡胶粉针剂的胶塞。
1.2 配液间及病房空气污染对不溶性微粒污染也有一定的原因,虽治疗室每天消毒,但使用后会很快被污染,加之操作者的工作衣、帽、鞋、口罩又不消毒,人员流动大等,造成治疗室空气不洁净,另外,病房中尘埃、细菌、微生物含量就更高,输液时可随排气管进入液体造成污染。
1.3 护理操作因素规范操作是减少输液微粒污染预防输液反应发生的一项重要措施,护士在配药过程中无菌观念不强,操作不当是引起输液微粒污染,发生输液反应的主要原因之一[1]。
2 不溶性微粒的预防措施2.1 治疗室必须严格消毒每天用紫外线照射1~2次,严格控制非工作人员入内,配液前洗手,污染后再洗手。
护士在为患者行静脉穿刺后,应用消毒液洗手后方能为第二者穿刺,为减少细菌微生物的污染。
重复穿刺要更换针头,否则会直接把针头斜面滞留的微粒引入静脉。
严格无菌操作,加强检查。
护士应自觉遵守无菌操作规程。
2.2 一次性输液器和注射器的合理使用尽量减少对瓶塞的穿刺次数,针头不宜过粗,一般选用8~9号为宜,另外,减少联合用药来减少注射器反复多次使用,减少细菌、尘埃、微生物的污染。
减少静脉用药中不溶性微粒的研究进展

减少静脉用药中不溶性微粒的研究进展【摘要】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很多患者使用了静脉用药的治疗方法,但有研究者发现在输液制品中存在微粒。
本文做一综述讲解静脉输液中不溶性的微粒对人体的危害以及来源,讲解能够减少静脉用药中的不溶性微粒的对策。
【关键词】静脉输液;不溶性的微粒;危害;对策临床治疗中很多患者都使用了静脉输液,在1962年澳大利亚的研究者首次发现静脉输液制剂中的微粒,在1966年美国华盛顿举行“安全输液大会”,提出了静脉输液中的微粒的情况,从而使静脉中的微粒问题引起世界关注[1]。
在静脉输液中存在的不溶性微粒会对患者造成危害。
因此,众多的研究者研究探讨如何减少静脉输液中不溶性微粒的方法。
1 不溶性微粒的来源不溶性的微粒是一种无法溶于水,肉眼不可见,且不能够被吸收和代谢的微粒。
在静脉输液制剂中的不溶性的微粒主要有碳酸钙、橡胶塞屑、玻璃屑、氧化锌、细菌、纤维素、金属屑、药物微晶等。
这些不溶性微粒在进入人体后,会长时间甚至终身停留在人体中。
很多学者经过实验研究发现,静脉输液制剂中的不溶性微粒与环境的空气污染、药物的相互作用、静脉穿刺针头斜面导致的胶塞脱落,以及玻璃安瓿在一次性物品的生产过程中带上的未塑化的分子微粒异物等有较大关系 [2]。
2 不溶性微粒的危害根据我国药典规定,在静脉输液的制剂中,每毫升输液液体中直径超过10um的不溶性微粒不能超过20粒,直径超过25um的不溶性微粒不能超过2粒[3 ]。
正常人体中的毛细血管的直径为7um-12um,如果不溶性微粒的直径大于毛细血管的直径,身体中的毛细血管会被不溶性微粒填满,从而产生局部血管血栓甚至坏死,患者会出现静脉炎、过敏反应、癌反应、热原反应、血小板的减少症等。
其中静脉输液中的不溶性微粒中的玻璃微粒具有特殊活性,进入人体后,容易引起肝脏的结节性硬化以及广泛破坏肝窦,造成患者的肺组织出现矽肺样病变,肺组织的肉芽肿型硬化,心肾等器官的重量下降的情况。
注射剂中不溶性微粒相关研究现状及思考

注射剂中不溶性微粒相关研究现状及思考摘要目的:分析注射剂中不溶性微粒的现状及控制措施,确保安全用药。
方法:分析近年有关注射剂中不溶性微粒的相关国家标准和研究文献,探讨各环节可行的有效防范措施。
结果:通过严格执行国家标准,控制注射剂生产、配置和使用的各个环节,推广精密输液器等措施,可有效防范不溶性微粒的危害。
结论:加强用药指导、提升相关标准、规范和改进输注器材可有效减少注射剂中不溶性微粒的危害。
关键词不溶性微粒注射剂预防措施注射剂中的不溶性微粒是指药品在生产或使用过程中经由各种途径产生或混入的微粒性杂质,粒径在1~50 μm、肉眼不可见,但因其可随血液流动却不能被代谢而可能对人体造成难以发现和潜在的严重危害。
20世纪30年代起研究人员开始认识到不溶性微粒的危害,并于60、70年代间对此开展了大量的实验及临床研究,随后不溶性微粒控制被纳入注射剂质量标准,且其检测方法得到不断改进。
现在,有关注射剂中不溶性微粒可能对人体造成危害的观念已为临床广泛接受,过敏反应、静脉炎、血管栓塞、微循环堵塞、动脉硬化、热原反应、肉芽肿、肺栓塞等多种与不溶性微粒有关的不良反应都会引起医护人员的重视。
本文着重分析和探讨对注射剂中不溶性微粒的研究现状及防控措施。
1 研究现状1.1 注射剂过度输注和不合理配伍与其他剂型相比,起效迅速是注射剂的最大特点。
也正因为这样,注射剂给了患者“起效快”、“好药”的印象,成为其被过度使用的重要推手。
有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医院共用掉104亿瓶输液,相当于13亿人每人每年输注了8瓶输液,远高于国际上人年均2.5~3.3瓶输液的水平。
这个数字在药学人员的眼中尤其觉得触目惊心。
有报道称,发达国家注射剂的使用率仅占0.12%~5.00%,而国内北京地区几家三级甲等医院的注射剂使用率达10%左右,农村有些地方甚至75.6%的处方含有注射用药[1]。
临床上如此普遍地使用甚至滥用注射剂的背后存在着巨大的安全隐患,其中输液反应是危害性最大、最令人担忧的后果。
静脉输液中发生不溶性微粒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静脉输液中发生不溶性微粒的原因分析及对策发表时间:2012-11-29T10:32:05.670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25期供稿作者:卞德轩[导读] 改良止血带可显著减少操作时间,加快手术进程。
卞德轩(河南省鹤煤公司总医院药剂科河南鹤壁 458000)【摘要】目的探讨静脉输液中产生不溶性微粒的原因及对策。
方法对我院近年来临床加药和静脉输液操作过程中及临床添加各种药物时产生不溶性微粒情况进行分析。
结果在临床加药和输液操作过程中产生橡皮微粒常常是加药过程中及输液器针头插入橡皮塞瓶口时产生的;在临床添加各种药物时产生药物晶体微粒多由临床直接在大输液中添加药物时产生。
结论静脉输液操作中产生的不溶性微粒不容忽视,应积极寻找对策,努力为患者提供安全、高效的静脉输液。
【关键词】静脉输液不溶性微粒原因对策【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25-0363-02 静脉输液是临床重要治疗手段,目前,静脉输液在临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静脉输液中不溶性微粒引起不良反应也越来越多。
因此我们应高度重视静脉输液中不溶性微粒的问题,同时分析其原因,寻找良好对策。
笔者对我院近年来临床加药和静脉输液操作过程中及临床添加各种药物时产生不溶性微粒情况进行了分析,现总结如下。
1 《药典》对输液微粒的要求我国2000版《药典》规定,每毫升输液中直径>10 μm的不溶性微粒不得超过20个,直径>25 μm 的不溶性微粒不得超过2个[1]。
微粒指各种输液中50 μm以下的不溶性微小颗粒[2]。
临床上常见橡皮微粒、玻璃屑微粒、棉纤维微粒、塑料薄膜微粒、细菌微粒、尘埃微粒、药物晶体微粒等。
2 临床静脉输液操作中产生不溶性微粒的原因2.1在临床加药和输液操作过程中产生橡皮微粒常常是加药过程中及输液器针头插入橡皮塞瓶口时产生的。
玻璃屑微粒常常是加安瓿类药物时产生的。
棉纤维微粒是在棉签消毒瓶口、安瓿时遗留在橡皮瓶塞或安瓿颈上,通过加药过程进入瓶内。
防范静脉输液中不溶性微粒危害的研究进展

[ 3 li J r cpeo ui teay J .P yih rp ,9 8 6 1 ]Avn .P n i fm s hrp [ ] h s teay 17 , 4 i l c o
( )7 _ . 3 :7 7 9
[4]B i yL 1 ae M.Mui oti hr s J .A us18 l sc sohn ca m [ ] m JN r,95,8 S g 5
[9 1 ]周一平 , 寿月琴 , 唐文忠. 不同感受或音乐疗法对精神分 裂症患
[ 3 ffV S t K 3 ]Pa K, mi E,G w nD h f c fm s -sie e f h o a .T eef t o ui astdr— es c s
l x t n o h ite s o e it c c n e ai n su d r o n o e a a i n t e d s s fp d ar a c rp te t n e g i g b n o r i
( 1 :2 0 1 ) 18 .
[5]Zl rnT 1 ioy .Mui teayacmpne eia cr[ ] A  ̄ s hrp co aism dcl ae J .J MA, c
18 2 2 8 :8 08 . 94,5 ( )9 6 7
[6]陈晓英 , 1 音乐护理 的功效 及其 临床应用 [ ] J .实用护 理杂 志 ,
[4]Hae B f m M, ai e a.Amui itr ni . 2 ys A, u u L ne E, t 1 s ev tnt r r cn e o oe
d c nit p o at iet a poeue[ ] at etml u eaxe r rogsrn snl rcd rsJ .G s on - yi t ot i r e
输液中不溶性微粒的危害,来源及预防

临床经验总结输液中不溶性微粒的危害、来源及预防武警医学院附属医院药局 居晓伟 (天津300162)关键词 输液 微粒 医疗质量 输液中的不溶性微粒不仅影响输液治疗的正常进行,而且长期叠加的微粒可导致许多组织器官的病理改变、引起新的疾患,甚至造成死亡。
以下报告输液中不溶性微粒的危害、来源及防治措施。
1 输液中的不溶性微粒注射剂中漂浮或沉降的黑点、色点、纤维、结晶等为异物。
含异物的注射剂可通过肉眼的澄明度检验而去除,避免流入临床应用。
但是注射剂中还存在大量的肉眼不能发现的不溶性微粒。
对200多例输液后微孔滤膜截留微粒的显微镜计数表明,每张滤膜的微粒数均在几万甚至几百万以上,其中2~5μm为98193%、5~10μm为0191%、25~50μm为0111%、60~100μm为0105%1。
对于装量超过100ml的静脉滴注用注射剂,国家规定在澄明度检验符合规定后还必须增加不溶性微粒的检验,并制定了具体质量标准及操作方法2,3。
除另有规定外,每1ml含10μm以上的颗粒不得超过50粒,并且大于20μm以上的不得超过5粒。
英国药典也有严格规定。
输液中的不溶性微粒,除应用不符合规定的注射剂外,还来源于输液全程的污染4。
2 不溶性微粒的危害含大量不溶性微粒的输液进入人体可直接造成热原质样反应。
表现为体温升高、寒战、心跳加快、呼吸急促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休克。
但不溶性微粒的主要危害是由于微粒在某部位的叠加堆积、引起组织损伤、器官病理改变甚至死亡。
其严重的远期后果至今未引起临床重视。
微粒进入微血管直接造成阻塞。
人体毛细血管的管径只有7~12μm,因此即使检验符合的注射剂中的异物,一旦进入这种极细的血管中可立即引起阻塞,造成损伤或坏死。
如果发生在眼部和肺部可造成眼中央视网膜动脉和肺动脉闭锁不全等疾病。
微粒刺激发炎、形成肉芽肿。
不溶性微粒包括纤维、玻璃屑、碳黑、碳酸钙、氧化锌、结晶体及高分子有机物等物质。
患者长期反复输液由于微粒在局部组织大量堆积、反复刺激可引起炎症形成肉芽肿。
关于输液中不溶性微粒的危害综述

关于输液中不溶性微粒的危害综述【摘要】静脉输液中不溶性微粒会对人体造成血管栓塞、静脉炎、肉芽肿、肺动脉高压、输液反应等不同程度的危害。
但是,如果能从药液生产,药液的配置,药液的输入三个环节进行严格的防范,就能降低微粒所造成的危害, 保障患者的安全。
本文重点综述了静脉用药中不溶性微粒的来源及危害,分析了减少静脉用药中不溶性微粒的措施。
【关键词】静脉输液;不溶性微粒;危害控制1输液微粒污染概述1.1.概述输液微粒污染是指在输液过程中,将输液微粒(非代谢性颗粒杂质、不溶性,其直径一般1~15μm,少数可达50~300μm)带入人体,对人体造成严重危害的过程[1]。
过去医学界对输液微粒可能引起的危害很少考虑,近30年来,对微粒进行了广泛研究后认为输液微粒造成的危害是潜在的、长期的,应引起普遍关注[2]。
1.1.输液微粒对人体的危害近年来,国内外研究人员经过研究发现,药液中存在的不溶性微粒通过静脉输液或静脉注射,会不可避免地进入人体,从而可能导致急性反应或潜在危险,其危害是严重而持久的。
输液微粒可能引起的危害有:①引发输液反应。
大量不溶性微粒进入人体后,有些异物可引起抗原作用,诱发炎症反应。
患者会出现发热、寒战等输液反应,称之为热原样反应[3]。
②造成血管阻塞。
较大的微粒可直堵塞血管,引起局部供血障碍。
③肉芽肿的形成。
研究表明,当微粒侵入肺、脑、肾等到组织内时,在吞噬细胞等炎性反应细胞作用下,造成肉芽肿,从而引起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供血不足,甚至坏死。
④肺动脉高压的形成。
赵翔[4]将3组经不同孔径滤器过滤的溶液,注入随机分组的家兔体内,在推注 2、10、30和60min 时分别测量肺动脉压,发现不同粒径的输液微粒都可引起急性肺动脉压升高,持续数分钟后恢复,其升高程度、持续时间与微粒数有一定关系。
此外,不溶微粒还能诱发静脉炎、过敏反应、癌反应、血管闭塞、肺动脉高压等。
2静脉输液中不溶性微粒的来源2.1 液体生产过程药液在生产过程中及出厂前未经严格把关, 达不到药典规定的限量标准, 就可能造成微粒污染。
静脉注射剂中不溶性微粒的来源、危害及预防措施

n .Svr esrs r ie r ot l o ui yprclt mae a eteq a t o t vnu jco . a eea m aue o ddf n o pl t nb a i a t r ori uly fnr e os net n l pv o c r l o tu e t t s h i i a i i
进行总结 , 同时比较 了美 、 、 中四国药典对不溶性微粒 的检 测方 法及 限度 。针 对各环 节采取 相应措施 控制不溶 性微 英 日、 粒的污染 , 提高静脉 注射剂 的质量 。
关键词
静脉注射剂 , 不溶性微粒 , 预防措施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0 65 8 (0 8 0 - 6 -4 10 —6 7 20 )50 5 0 0
tr,d tce to s e ee tdmeh d ,men hl o ae ed tcigmeh d n mi o at uaematr fUS ,UK ,J p na dCh— awi e,cmp rdt ee t to sa dl t f ri lt t A h n i p c eo a a n i
K Y W OR S it v n u j t n , a i lt m t r,pe e t e m aue E D n ae o s n ci r i e o p r c a at t u e e rv n v e s r i s
随着医疗技术水平 的不断发展 , 静脉用药是临床 上常用 的 治疗 方 法 。 自 16 92年 澳 大 利 亚 首 次 在 输 液 剂 中发现微 粒 ,9 6年美 国华 盛 顿 召 开 的 “ 全 大输 16 安 液研讨会 ” 上公 开提 出输液 的微 粒 问题 , 从此静 脉 用药 中 的不 溶性 微粒 引起 了医药 界的 重视 。 如何 加强 对 静 脉注射 剂不 溶 性 微粒 的控 制 , 步 减 少 不 溶 性 微 粒对 逐 病人 的危 害 已成 为药 品生 产 、 用 及 国家 管 理 部 门共 使 同关 注 的课 题 。 1 不 溶性微 粒 的来 源与 危害 11 不 溶性微 粒 的来 源 注 射 剂 不 溶性 微 粒 是 指 除 . 气 泡外 , 机存 在 于 液体 制 剂 包 括 灭 菌粉 针剂 所 制成 随 的液体 中的可流动 的、 不溶性外来物质 , 其粒径 在 5 0 m 以下 , 肉眼看不 见 , 流 动不 溶 性 , 肌体 内 不 能 具 在 代 谢 。注射 剂 中 已经 被 鉴 别 出来 的不 溶 性 微 粒 种 类 有: 炭黑 、 酸钙 、 碳 氧化 锌 、 精 、 土 、 藻 土 、 维 屑 、 糊 黏 硅 纤 纸屑 、 璃 屑 、 菌 、 菌 、 菌 芽 孢 及 药 物 微 晶 等 , 玻 细 霉 真 以 黑、 、 、 白 红 黄等不 同颜 色 出现 。 注 射 剂 中 的不 溶 性 微 粒 可来 源于药 品生 产 、 临床 配 药 操 作及 药 物 之 间 的理 化变 化等 3个 方 面 。 药品生产过程 中的微粒主要来源 于生产原料及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静脉输液中不溶 性微
粒主要有玻璃屑、 橡皮屑、 晶体 、 纤维、 碳 化物、 活性、 氧化锌、 。大 致可以 分成尘 埃微粒、 胶体 微 粒、 未乳化脂肪微粒、 药物结晶体、 玻璃屑微粒、 橡 胶微粒、 塑 料微粒和纤维素微粒 等 8 大类。 2 静脉输液中不溶性微粒的来源 2. 1 液体生产过程 药液在生产过程中及出厂前未经 严格
! 63!
[ 24] H ayes A, Bu ffu m M, Lan ier E , et a. l A m us ic in tervent ion to re duce anx iety p rior to gas troin test inal procedures[ J] . G astroenterol ogy N urs , 2003 , 26( 4 ): 145 149 . [ 25] 杨凤池 , 李梅, 张曼华 , 等 . 音乐治 疗对眼底 手术病人 焦虑的影 响 [ J] .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 2003, 17 ( 4) : 256 257. [ 26] 任凌云 , 范英 . 围术期音乐治疗对行全子宫切除术病人疼痛的 影响 [ J] . 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 2006, 23 ( 4) : 246 248. [ 27] 满力 , 高明全. 音乐疗法在护理 工作中应用的现 状 [ J] . 中华护 理杂志 , 2003, 38( 3) : 205 206. [ 28] 李淑涓 , 张立新 , 闫清 , 等 . 音乐疗 法在妇科 病人手术 中的应用 [ J] . 中华护理杂志 , 2002 , 37 ( 6) : 448 449 . [ 29] 马亚宁 , 王晓红 , 呼晓霞 . 运用音乐疗法改善癌症患者生活质量 的尝试 [ J] . 解放军护理杂志 , 2000, 17 ( 4) : 35 36 . [ 30] 王保胜 , 刘楠, 宋伟 , 等 . 音乐疗法 对癌症患 者放疗期 间的心理 影响 [ J] . 医药论坛杂志 , 2005 , 26 ( 18) : 76. [ 31] 蔡光蓉 , 李佩文 , 焦丽萍 , 等 . 音乐疗法 配合抗肿 瘤治疗 116例 肿瘤患者 的 临 床 观 察 [ J] . 中 国 中 西 医 结 合 杂 志 , 2001 , 21 ( 12 ): 891 894 . [ 32] Sm ith M, C asey L, Johnson D, et a. l M us ic as a th erapeu tic in ter vent ion for anxiety in patients receiving rad iat ion therapy[ J] . O n co logy N ursing Foru m, 2001, 28( 5) : 855 862. [ 33] Pfaff V K, Sm ith K E, G ow an D. The effects of m us ic ass isted re laxation on the d ist ress of ped iatric can cer patients undergo ing bone m arrow asp irat ion s [ J ]. 232 236 . [ 34] Boldt S. The effects of m usic therapy on mot ivat ion , psychological w ell being, phys ical com fort , and exercise enduran ce of bone mar row transplant pat ien ts[ J] . J M us icTher , 1996 , 33( 3) : 164 188. [ 35] 张鸿懿 . 音乐疗法 ( 一 ) [ J]. 中国自然医学 杂志 , 1999, 1 ( 1 ): 51 52 . [ 36] 黄秋嫦 , 余 瑾 . 音 乐治 疗与 音乐 护 理 [ J ] . 广 州医 药 , 2005 , 36 ( 6 ) : 70 72. Ch ild H ealth Care, 1989 , 18 ( 4 ):
收稿日期 : 2008 06 24 作者简介 : 王 冰 ( 1973 ) , 女 , 主管护师 , 本科 , 主要从事临床护理。
静脉输液法是 临床上 常用的、 有效 的、 重 要的 治疗手 段 之一 , 对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失血、 失液、 休克等危重患者 均要
危及患者的生 命。因 此 , 如何 防范 静脉 输 液中 的 不溶 性微 粒 , 日益受到重视。现就防范静脉 输液中不溶性微粒危害的
微粒是指不溶于水 , 不能被代谢 , 肉眼看不见的微粒 , 一 旦进 。 1973 年英国 颁布 的 ∀药典 # 规定 , 500 mL 以上的注射液中 , 直径大于 2 m 的 微粒每 mL 不得超过 1 000 个 , 直径大于 5 m 以上的微粒不得超过 100 个。我国 2000 年版的药 典规 定 , 静脉 用注射 液中 不溶性 微 粒 , 每毫升液体中含直径 10 m 以上的微粒不得超过 20 个 , 含直径 25 m 以上的微粒 不得 超过 2 个
! 64!
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静脉输液中不溶性微粒概述 1. 1 静脉输液中不溶性微粒的概念 入人体 , 可终身存在 于体内
[ 1]
ShanghaiN ursing , Jan . 2009 , V o.l 9 , No .1
输液内 , 有些小针剂会因为配伍时 溶媒的改变或理化性质的 变化 , 使小针剂的成分析 出结晶性微粒。粉针剂在配伍时若 不能完全溶解亦会产 生微粒。以 上这些 原因均 会使 混合输 静脉输液中的不 溶性 液中的微粒数剧增。 2. 5 使用输液器具不当 输液器具的质量对输液 微粒的影 响较大。输液器具包括注射器、 输液器等。目前各 医院大多 使用一次性注射器 , 一次性 输液器。 由于一 次性 注射器 , 输 液器在生产、 经营、 使用 的各个环 节存 在不少 问题。 一次性 输液器有无终端滤器 , 其终 端滤器的 质量 , 对输 液中 微粒进 入血液有很大影响。李立 新等 [ 7] 进 行了静脉 用药器 具与压 力对药液微粒污染的实 验研究 , 实验 结果表 明提 示 , 对于单 纯用一次性输液器进行静脉输液的病人 , 因输液管道终端尚 有过滤装置 , 可截留 药液中 的不溶性 微粒 , 避免 药液 中不溶 性微粒进入体 内 , 对部 分同 时需 要静 脉推 注治 疗 的输 液病 人 , 护士常规将输液 器与头 皮针管分 离 , 再把吸 有药 液的注 射器与头皮针管衔接推 药或将 吸有药 液的注射 器衔 接于输 液器上的三通管进行推注药液 , 而 临床上使用的头皮针管和 输液三通管都没有过滤装置 , 不能截留药液中的微粒。因此 静脉推注药液是在没有过滤装置的同时 , 又加上外加压力等 因素的作用 , 不可避免地 将微粒注入体内。 2. 6 护理操作不当 不溶性微粒产生 的途径除了注射剂 在 生产过程中带入和输 液中加入小针剂 带入以外 , 护理操作 过 程中带入更值得广大护理人员关注。由于操作不当导致 输液 中不溶微粒增加并对患者所造成的危害不可低估。常见 的因 护理操作不当而引入不溶性微粒的因素有 : 抽药法不当 , 擦拭 材料选择不当 , 溶药时所用针头不当和加药操作不当 [ 8] 。 3 静脉输液中不溶性微粒对人体 的危害 3. 1 造成血管栓塞 人体毛细血管的直径为 7~ 12 m。若
上海护理 2009 年 1 月 第 9 卷 第 1 期
[ 8 ] 卢银兰 , 赖文 . 近 20年来 音乐疗法 的研究概 况 [ J] . 上海 中医 药杂志 , 2002 , 36 ( 1) : 46 封 3 . [ 9 ] 洪文学 , 李昕 , 高海 波. 一 个值得注 意的研 究领域 法 [ J] . 北京生物医学工程 , 2004 , 23( 3) : 221 224. [ 10 ] 陈良珠 , 谢忠 , 黄钢 , 等 . 认知 行为干 预乳 腺癌 病人 生存质 量 [ J] . 中国临床康复 , 2002, 6( 18 ) : 2686 2687 . [ 11 ] 曹冬凌 . 心理 行为 干预 对大 肠癌 化 疗患 者生 活质 量 的影 响 [ J] . 中国医药导报 , 2006, 3 ( 26) : 38 39 . [ 12 ] 陈茜 , 王业钊 , 梁燕 . 整 体护理 中应广 泛应用 音乐疗 法 [ J ]. 黑 龙江护理杂志 , 2000, 6 ( 11) : 47 48 . [ 13 ] A lv in J . Prin cip le of mu sic therapy[ J ]. Phys iotherapy, 1978 , 64 ( 3) : 77 79 . [ 14 ] Bailey LM. M us ic s sooth ing char m s[ J] . Am J N u rs , 1985 , 85 ( 11) : 1280 . [ 15 ] Ziporyn T. M usic therapy accom pan ies medical care[ J ]. 1984 , 252 ( 8) : 986 987 . [ 16 ] 陈晓英 , 音乐护 理的功 效及 其临床 应用 [ J] . 实用 护理杂 志 , 2001 , 17( 4 ): 50 51 . [ 17 ] 万 红 . 音乐 疗 法 的应 用 现 状 [ J ] . 护理 研 究 , 2004, 18 ( 10 ) : 1702 1703 . [ 18 ] 张淳 , 魏聿萍 . 音乐疗法改善晚期多发 性硬化症 病人呼吸 肌的 研究 [ J] . 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 , 2000 , 19( 7 ): 333 334 . [ 19 ] 周一平 , 寿月琴 , 唐文忠 . 不同感受或音乐疗法对精神分裂症患 者的康复作用 [ J] . 上海护理, 2006 , 6 ( 6) : 12 14 . [ 20 ] Lane D. M u sic th erapy : a g ift beyond m easu re[ J ]. O ncol N urs Foru m, 1992, 19( 6) : 863 867. [ 21 ] 胡香云 , 宋 明宝 . 音 乐 干预 疗 法 [ J] . 国 外 医学 护 理学 分 册 , 2002 , 21 ( 7) : 331 332. [ 22 ] 王吉平 , 舒莉 . 探讨 音乐 疗法 对产褥 期产 妇抑 郁情 绪的影 响 [ J] . 上海护理 , 2004 , 4( 2 ): 17 18. [ 23 ] 高艳红 , 王伟 , 梁秀丽 . 音乐疗 法对肛 肠手术 患者的 镇痛作 用 [ J] . 解放军护理杂志 , 2004 , 21( 5 ) : 70 . J AMA, 音 乐疗 Nhomakorabea[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