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论据的选择和运用
事实胜于雄辩——议论文事实论据的选择和使用

事实胜于雄辩——议论文事实论据的选择和使用事实胜于雄辩,这句古老至理在现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议论文中,选择和使用恰当的事实论据可以有效地增强论点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然而,不少人在选择和使用事实论据时存在一定的困惑和难题。
本文将就事实论据的选择和使用进行探讨,以期为写作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在选择事实论据时,首先要确保其与论题相关并具有可信度。
论文的论点是通过事实来支撑的,因此事实论据的选择至关重要。
要根据论题的要求,在权威出处寻找与之相关的可靠数据和事实,如研究报告、统计数据、实验结果等。
这些权威出处通常具有专业的背景和严谨的研究方法,可以有效地增加论点的可信度。
其次,在使用事实论据时要注意其的客观性和全面性。
事实应当客观、真实,不带个人色彩或主观偏见。
有时候,为了支持自己的观点,人们会选择那些符合自己看法的事实,而忽略那些相反的证据。
这种做法是不科学和不公正的,容易使论点显得片面和欠缺说服力。
因此,在使用事实时要保持客观,并尽量全面地呈现所有相关事实。
另外,要注意不只使用数量性的事实论据,还要注重质量性的事实论据。
数量性的事实论据可以通过统计数据来支持论点,如人口统计数据、调查结果等。
而质量性的事实论据则更多的关注具体的案例、实例和个别情况。
事实的质量不仅取决于其真实性,还包括其代表性和典型性。
因此,除了数量性的统计数据,更多地引用一些具体的案例和个人经历,可以使事实论据更加具体、生动和可信。
最后,在使用事实论据时要善于概括和分析。
事实论据的目的并不仅仅是堆砌数据和信息,更重要的是用事实去说明问题和解释现象。
因此,在使用事实论据时要慎重选择,并善于用自己的理解和分析对其进行解读和归纳。
这样不仅可以更好地展示自己的观点,还可以增加论文的逻辑性和条理性。
总之,事实胜于雄辩的原则在选取和使用事实论据时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选择事实论据时要确保其与论题相关且具有可信度;在使用事实论据时要注意客观性和全面性;在选择事实论据时要注重质量性的事实论据;在使用事实论据时要善于概括和分析。
事实论据的选择和运用

分析事实的真实性
对所选事实进行核实和分析,确 保其真实可靠,避免使用虚假或 未经证实的信息。
分析事实的相关性
分析事实与论点的相关程度,确 保所选事实与பைடு நூலகம்点密切相关,能 够有力地支持论点。
分析事实的充分性
评估所提供的事实是否充分、完 整,是否能够全面支持论点,如 有需要,可以进一步补充相关事 实。
运用事实论据进行推理
激发思考
有趣的事实论据能够激发读者的思考,引导 读者对论题进行深入的探讨。
增强论证的逻辑性
要点一
严密逻辑
事实论据能够增强论证的逻辑性,使论证更加严密、有条 理。
要点二
前后呼应
在论证中运用事实论据,可以使前后内容相互呼应,增强 论证的整体性和连贯性。
05 事实论据的选择和运用注 意事项
避免选择虚假或不可靠的事实
VS
消除主观偏见
通过事实论据,可以消除个人主观偏见对 论证的影响,使论证更加客观公正。
丰富论证的内容
充实论据
事实论据可以充实论证的内容,使论证更加 丰富多彩,增强读者的阅读兴趣。
拓展思路
通过对事实论据的分析和探讨,可以拓展论 证的思路,使论证更加深入全面。
提高论证的趣味性
生动形象
事实论据往往具有生动形象的特点,能够吸 引读者的注意力,提高论证的趣味性。
筛选相关事实
从众多事实中筛选出与论点直接相关、能够支持论点 的事实。
排除无关事实
避免选择与论点无关或仅间接相关的事实,以免分散 读者的注意力或削弱论证的力量。
避免对事实论据进行过度解读或歪曲
客观陈述事实
在呈现事实论据时,要保持客观、中立的立场,避免对事实进行 主观色彩浓厚的解读。
事实论据的选择与使用

议论文事实论据的选择和使用一、概念事实论据是对客观事物真实的概括,最有说服力,“事实胜于雄辩”就是这个道理。
包括:事实材料、数字材料和虚构的材料。
虚构的材料包括神话、寓言、笑话、民间故事和小说等,但不可自己随便写篇小说或寓言而加以引用,要引用人们熟知而认同的。
下面以几个例子来浅谈如何选择和使用事实论据。
二、分析示例1:试想,一个事事从自身出发,从个人私利着眼的人,如何会有乐于奉献、甘于奉献的精神,如何会有人敢亲近他,与他为友……只有懂得换位思考,多从他人出发,多为他人着想,才会拥有一个快乐的人生。
我们的雷锋便是一个善于换位思考的人,每次在自身利益与他人利益、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总是会从他人、集体国家的利益出发,主动放弃自身利益。
这也许就是我们所倡导的雷锋精。
由于懂得换位思考并为之付出行动……(08年高考湖南卷《换位人生》)能做作“换位思考”的论据吗?不能,雷锋的事只能用于“个人与集体”关系。
这告诉我们,论据一定要正确理解并和论点一致!示例2:部分官员……思想的偏差,根本的缺失,原点的无视,造成了一件件啼笑皆非的事件。
怒喝上访者“我服务的是人民,不是你一个人”的有之,勒令开发商把建设好的商品房拆除,置公众利益不顾,只为政府“风水”者有之,为GDP 增长,暴力强拆者有之。
我们的公民,也有众多身为主人而不自知,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是国家的原点。
很多人只关注自己房价涨未?股票升否?但对自己要承担的公民责任躲之避之,不愿投身于基层民主,不愿行使自己应有之责,对社会不公平现象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2011年高考广东优秀作文《回到原点》)此例很典型,没有“大人物”,但很有现实性。
小结:就论据典型和新鲜来说,要少用:1 过于流行(如感动中国十大人物);2用滥的伟人大事(如屈原、司马迁、文天祥、毛泽东、雷锋,共产党、国民党);3众所不知的奇闻轶事;4过于幼稚和庸俗的事(我的一位同学” ••…)。
可多用:现实中大家都比较关注的有一定知名度的好人好事、恶言恶行、人性或社会的痼疾等示例3:有一老一小两个人同时在沙漠里种胡杨树。
初中议论文事实论据的选择和运用PPT课件

1、 《滥竽充数》这个寓言 。 2、齐国的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 准备迎战。曹刿为此要去求见鲁 庄公。他的一位同乡对他说: “有权位的人会去谋划的,你又 何必去参与?”曹刿回答说: “有权利的人很浅陋,不能深谋 远虑。”于是,他进见鲁庄公。
可以论述的观点为:
• 1、关心国家大事,要有强烈的 参政意识。 • 2、 位卑未敢忘忧国。
激励学生学习的名言格言 220、每一个成功者都有一个开始。勇于开始,才能找到成功的路。 221、世界会向那些有目标和远见的人让路(冯两努——香港著名推销商) 222、绊脚石乃是进身之阶。 223、销售世界上第一号的产品——不是汽车,而是自己。在你成功地把自己推销给别人之前,你必须百分之百的把自己推销给自己。 224、即使爬到最高的山上,一次也只能脚踏实地地迈一步。 225、积极思考造成积极人生,消极思考造成消极人生。 226、人之所以有一张嘴,而有两只耳朵,原因是听的要比说的多一倍。 227、别想一下造出大海,必须先由小河川开始。 228、有事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229、以诚感人者,人亦诚而应。 230、积极的人在每一次忧患中都看到一个机会,而消极的人则在每个机会都看到某种忧患。 231、出门走好路,出口说好话,出手做好事。 232、旁观者的姓名永远爬不到比赛的计分板上。 233、怠惰是贫穷的制造厂。 234、莫找借口失败,只找理由成功。(不为失败找理由,要为成功找方法) 235、如果我们想要更多的玫瑰花,就必须种植更多的玫瑰树。 236、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与别人共处逆境时,别人失去了信心,他却下决心实现自己的目标。 237、世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 238、回避现实的人,未来将更不理想。 239、当你感到悲哀痛苦时,最好是去学些什么东西。学习会使你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240、伟人所达到并保持着的高处,并不是一飞就到的,而是他们在同伴们都睡着的时候,一步步艰辛地向上爬 241、世界上那些最容易的事情中,拖延时间最不费力。 242、坚韧是成功的一大要素,只要在门上敲得够久、够大声,终会把人唤醒的。 243、人之所以能,是相信能。 244、没有口水与汗水,就没有成功的泪水。 245、一个有信念者所开发出的力量,大于99个只有兴趣者。 246、环境不会改变,解决之道在于改变自己。 247、两粒种子,一片森林。 248、每一发奋努力的背后,必有加倍的赏赐。 249、如果你希望成功,以恒心为良友,以经验为参谋,以小心为兄弟,以希望为哨兵。 250、大多数人想要改造这个世界,但却罕有人想改造自己。
议论文事实论据材料的选择和使用

• ②湖北卷话题:买镜 黄州赤壁下的游船上,苏轼正在与客饮酒乐 甚,叩舷而歌。“你在照了哪面镜子之后,才决 定拥抱‘东方之既白’而鄙视官场仕途的斗争倾 轧?”不愧是豪放派祖师,苏轼马上向天一指, “是它!”我抬头一看,见一轮明月高悬苍天, 不禁再次泄了气;所谓“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苏轼以明月为镜,明是明了,却又怎么买得下 来?懊悔之际,苏轼兀自在身旁说下去:“曾几 何时,以为深沉宦海;与月对饮,方知我心依旧 。朝暾夕月,落崖惊风;月镜映照出这许多美景 ,又怎能不令我流连忘返,高歌‘大江东去 ……’” 湖北考生《寻觅那片理想中的明镜》
六、写作训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巴金先生曾在1942年写下一篇散文《灯》,其中有 这样一句:“我们不是单靠吃米活着。”在那艰苦卓绝 的岁月,强大的精神力量支持人们英勇抗战,取得了革 命的胜利。今天,在这喧嚣的物质生活时代,我们是否 更应看重精神上的生活呢?——那丰富多样又富于感染 力的文学艺术,那隽永深长又严谨周密的科学文化,那 精彩纷呈又引人深思的中外历史……无不是一盏盏照亮 我们生命的明灯,给予我们无穷无尽的前进动力。 请以“走进精神的殿堂”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要 求:①立意自定;②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 ④全国丙卷话题:快乐幸福与思维方式 有很多人在困难面前抬不起头来,更谈 不上有快乐可言。他们不会笑对人生,只 有自暴自弃,快乐离他们很远。让我们看 看苏轼,仕途的坎坷,造就这位伟大的文 学家,当他和同伴被贬时,同伴已是痛不 欲生,但苏轼却以“一蓑烟雨任平生”的 心态笑对人生,这是何等的胸怀!有这种 胸怀的人还担心快乐会走吗?有这种胸怀 的人必定会有自己的幸福,会在人生的扉 页留下光辉的一笔。 陕西考生《我的快乐妙方》
四、论据的选择
五、论据的使用方法
事实论据的选择和使用

化学家诺贝尔为了发明炸药, 四年里废寝忘食,一丝不苟地做了
数百次实验,换来的却只是数百次
失败。但他毫不气馁,不断地更换 原料,改进方法,在他的不懈努力
下终于发明了威力巨大的炸药。
方法总结1 :剪裁舍弃法
观点:要善于抓住机遇
材料:被誉为“科学幻想之父”的法国著名科
学幻想小说家凡尔纳,十八岁时在巴黎学法律。 有一次,他参加了一个上流社会的晚会。当他 从楼上走下来的时候,童心未泯的凡尔纳像孩 子一般从楼梯扶手上往下滑,结果撞在一个胖
很快,曹阳飞宇“携父亲上学”一事在三明 不胫而走。在曹火生住院期间,三明市委领导作 出指示:“请团市委前往了解,若情况属实,其 状况实属不易,行为也很感人,我们应该予以帮 助,有何建议可以提出。”之后,三明市社会各 界纷纷向曹阳飞宇父子伸出援助之手。曹火生病 情明显好转出院后,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搬进 了学校附近的老年公寓单人间。去年 8 月,经过 小飞宇一年多的精心照料,曹火生的病情已基本 趋于稳定。考虑到孩子的学业,他重新回到光泽 居住。目前,租住在县中医院附近,生活能自理。 “等孩子大学毕业了,我们的生活一定会一天天 好起来的。”曹火生对未来充满信心。
训练,经过努力,贝利终于成为一代球王。
(1)观点:逆境出人才
(2)观点:有伯乐才会有千里马
课堂小结
我们了解了选择和叙述事实论据的 一些要求、方法,关键是同学们能付诸 写作实践。真正要用好论据,需做到: 1、“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多 积累 2、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要 勤思考 3、陆游说“第二组:下面是同学们作文中使用的
一些论据,你能看出有何不妥吗?
李煜在唱:载不动,许多愁,恰似一江春水
向东流。
倘若不是蒙哥马利将军从失败中作出反省继
事实论据的选择与运用

事实论据的选择与运用一位资深高考作文阅卷老师的感慨:于是一些老掉牙的素材重新登场:史铁生、霍金、张海迪等摇着轮椅,唱着生命阴晴不定的歌谣;海伦·凯勒、贝多芬、邰丽华等摸着盲文、打着哑语诉说着人生的执着与永恒;司马迁的不幸遭遇却被众多学子不留情面地反复咀嚼。
另外,李白、苏武、苏轼、爱迪生、居里夫人等也频频出场。
据粗略统计,二类卷中作文材料的“撞车”达75%。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说的就是文章要与时俱进。
所以选材要做到跟踪热点,追随潮流,把握时代脉搏,写出新颖出彩的文章。
这是一篇优秀作文的用例,在论证“换一条路,走出价值”的观点时,它遵循了哪些原则?1、余华不拘泥于做一个小牙医,大量阅读大家巨著,写出了独树一帜的作品,在写作领域展现了过人的才华。
2、施瓦辛格在影坛上磨砺二十余年之后,毅然放弃在影坛上的成就,转向政坛发展,最终成为一个颇具影响力的美国州长。
3、黄渤自小喜欢唱歌,倾心付出近十年的音乐事业却一直没有起色,无意间被宁浩相中,电影《疯狂的石头》让他在银屏上持续“疯狂”起来,终于登上了第46届金马奖影帝的宝座。
4、安藤忠雄原来是一个职业拳击手,后来转向建筑学研究。
虽然从未受过正规科班教育,通过自学方式学习建筑,开创了一套独特、崭新的建筑风格,成为当今最为活跃、最具影响力的世界建筑大师之一。
一、吻合性原则(切合题旨,有针对性)二、典型性原则(准确典型,有代表性)三、多样性原则(角度变化,有多样性)四、新颖性原则(新颖独特,有时代感)请以“换一条路,走出价值”为论点对下面这则材料进行剪裁。
(1)石黑一雄5岁时就随父母移居英国,在从事写作之前,石黑一雄最大的爱好是音乐。
(2)早在1973年,石黑一雄从高中毕业,随后出外游历了一年,搭便车观览纽约,还做过巴尔莫勒尔的Queen Mother乐队的鼓手。
(3)石黑一雄喜欢作词作曲,希望自己能够像具有诗人气质的歌手莱纳德·科恩那样,创作出深邃动人的乐曲。
议论文论据(事实论据)的选择和使用

④梅兰芳小时候口吃,为了弥补这一缺陷,他坚持每天早上含沙练习,最终改掉了口吃的毛病,成为一位闻名中外的艺术大师。
明确:①④适宜,②③不行,②③只是“勤〞,不能表达“补拙〞。
所以写议论文选素材时要想好,选准,下手!2、论据要真实也就是说,论据必须符合客观实际,符合生活逻辑,符合历史事实。
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地证明作者的见解、观点。
(2)岳飞选择精忠报国,死而后已,他一生征战无数,以至于匈奴兵对他闻风丧胆。
(3)而被流放的屈原,时时不忘报国,终因报国无门,而自刎乌江。
明确:张冠李戴,失去真实性。
小结:这是论据选择时容易出现的第二个问题,论据不真实3、论据要典型材料必须有代表性,有权威性,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因此在写作中列举名家名言和事例,更有说服力,能更充分地证明中心。
“名人效应〞。
题为?生命的重要性?,下面选文中所用的事实论据是否典型?往往这些说早死和晚死一样的人,其实他们也是怕死的,起码我是有一点根据的。
我有一个亲戚,已经八十多岁了,他就是因为不关心自己的生命而得了一种病。
他说治不好不治,也该走了。
他是这么说,可是他心里却怕得不得了,医生说如果手术不成功,那么就不行了。
手术的成功率小,如果不做手术就一点时机也没有,就等死。
他这下可急了,家人不同意他做手术,他自己却死活要做。
他满头大汗,很是紧张。
在医生给他做手术的时候,他的手紧紧地握住一位医护人员的手不放,眼睛里流出了泪水,他外表没事,可是他心里在害怕啊,他怕手术不成功,他怕再也见不到自己的亲人了。
他一直看着医生,然后闭上眼睛,他自己为自己保佑。
结果,手术成功了,他松了一口气,然后说一句话,“生命真重要,不能小看〞。
明确:这那么材料不典型,特别啰嗦不凝练,缺乏以说明“生命的重要性〞,没有说服力。
所以我们不要随意列举只有自己才知道的不典型事例,这类材料缺乏“共知性〞。
而我们的同学写作文时,经常一提笔就是:“我有一个同学〞“我有一个邻居〞“在初中时的一次体育课上〞“我看过一那么笑话〞“我读过这样一个故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范例导引 思考:怎样概括下面材料使之成为论点“正确 的舍弃,往往需要高尚的风格”的论据? 清朝时,在安徽桐城有个一个著名的家族, 父子两代为相,权势显赫,这就是张家张英、 张廷玉父子。 清康熙年间,张英在朝廷当文华 殿大学士、礼部尚书。老家桐城的老宅与吴家 为邻,两家府邸之间有个空地,供双方来往交 通使用。后来邻居吴家建房,要占用这个通道, 张家不同意,双方将官司打倒县衙门。县官考 虑纠纷双方都是官位显赫、名门望族,不敢轻 易了断。
突破点三 思考2:示例3所用的事实论据新鲜吗?为什么?
示例3: 表演和风格方面,京剧是安详的。京剧从不强调暴力 或者血腥。像《霸王别姬》中的自刎,《贵妃醉酒》中的 酗酒,《谢瑶环》中的上刑,《碰碑》中的自杀和各出戏 里的打仗场面,均以“出之贵实,用之贵虚”为原则,将 其艺术化、抽象化,以强调其中的体态美、动作美或人物 思想感情。最受观众喜爱的生旦两行中的梅、余两派,以 安详典雅为最大风格:既不是程派的一唱三叹,也不是马 派的泼辣激昂。京剧,既不是凌叔华等京派作家的阳春白 雪,也不是评剧的下里巴人,它安于上庸,以安详为风格。 (摘自2005年高考北京作文《说“安”》)
突破点二
思考:选文示例第三段在选例上有什么特点? 是否能体现“材料典型”的要求? 提醒: 事实论据的“典型”,关键在于材料有代表 性、能反映出事物本质特征,具有说服力量。所 以,选用“典型”的事实论据,大可不必拘泥于 名人伟人的事例,热点时事、历史故事、寓言故 事、民间传说、名著中的事例等,无论来自文学、 科学还是艺术等其他领域,都可为我所用。只要 视野开阔,何愁“无米下锅”?
病例透视之一
1.下面选文中所用的事实论据与论点是否具有一致性? 懂得换位思考的人,往往能够找到事物的积极方面。 一位老太太有两个女儿,大女儿是卖鞋的,小女儿是卖 伞的。然而,这位老太太整日都是烦闷的,因为,她总 是担心晴天小女儿的伞卖不出去,雨天大女儿的鞋卖不 好。一位邻人开导她说:“您应该高兴才是呀,晴天, 你大女儿生意好,雨天你小女儿生意红火。”老太太一 听心中顿悟,便开怀地笑了起来。从这则小故事中,给 我们的启示太多,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天天快乐, 然而生活中的许多事不尽如人意,给我们带来许多忧虑、 烦恼,如果我们是个懂得换位思考的人,那么,我们的 生活中会少几分不快,多几分快乐。(摘自2008年高考
突破点一 思考:选文用屈原被流放的事例来论证“有理 也得守规”这一观点,你认为恰当吗? 提醒: 不恰当。选文中用屈原遵守君主指令,去了 贬谪之地的例子来证明“有理也得守规”,实在 牵强。文中还说屈原如果不遵指令而奋起反抗, 就无法表忠贞之心而流芳百世,更是让人百思不 得其解。
突破点一
小结: 要正确地使用材料,就要准确地理解、把握 材料的内涵。要正确地运用作家作为论据材料, 必须熟悉其经历、代表作品。 要想以某历史人物事迹为事实论据,仅靠背 “素材大全”之类的应试资料是不行的。要了 解这一人物的人生经历,阅读其代表作品,写 作时才能运用自如。比如,想了解屈原,可读 他的《离骚》《涉江》《天问》等作品和司马 迁的《史记· 屈原列传》,这样才能真正了解他 的经历,把握其精神实质。
突破点二
但是,当今之社会,当今之国家,本末倒置、不识 原点者,可谓不少。例如部分官员心中已无公仆之心, 反以封建时期“牧人者”自居。思想的偏差,根本的缺 失,原点的无视,造就了一件件啼笑皆非的事件。怒喝 上访者“我服务的是人民,不是你一个人”的有之,勒 令开发商把建设好的商品房拆除,置公众利益不顾,只 为政府“风水”者有之,为GDP增长,暴力强拆者有之。 我们的公民,也有众多身为主人而不自知,没有意识到 自己是国家的主人,是国家的原点。很多人只关注自己 房价涨未?股票升否?但对自己要承担的公民责任躲之 避之,不愿投身于基层民主,不愿行使自己应有之责, 对社会不公平现象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摘自2011年高考广东优秀作文《回到原点》)
第三课
事实论据的选择和 运用
《议论文课时写作教程》
突破点一
怎样选用论据,才能做到材料与观点的统一? 有理也得守规,这一点古人就做得好。 屈原被贬,他有罪吗?可以肯定地说没有, 虽然君主把他流放了,但他却守规了,遵守了君 主的指令,他去了贬谪之地,如果他不守规,而 是奋起反抗,他人头早就落地了,成了历史长河 的一滴水,淹没在历史之中,而屈原也就不是那 为国而自沉于汨罗的屈原了,他也就无法表忠贞 之心,流芳百世了。 (摘自2009年高考江西作文《有理,也得守规》)
病例透视之一
下面选文中所用的事实论据与论点是否具有一致性? 提醒: 不一致。作者试图通过列举心情郁闷、终日为女儿生 意而担心的老太太,受邻人开导后开怀而笑的经历,来 论证“要懂得换位思考”这一观点。但这与作文题目材 料所蕴含的观点之一(换个距离思考)不吻合。 “换位思考”不等于“换个距离思考”。 换位思考的实质是人对人的一种心理体验过程,将 心比心,设身处地,是达成理解不可缺少的心理机制。 换个距离思考,由于距离的不同,对事物的认识也将产 生变化。这二者不能混淆。文题为“换位人生”也与作 文材料的寓意相去甚远。
论据的新鲜并不单纯以时间来判定。一般来说, 每年的“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在高考作文中出现频 率最高。一些疏于思考的考生甚至原封不动地照搬 相关人物的颁奖词,以致用例时众口一词,千人一 面。这样素材的时代感虽强,但在考生的滥用套用 下已不新鲜了。 倘若你了解某一项知识,倘若你熟悉或擅长某 一门技艺,你尽可以根据题意大胆地让它为考题服 务,因为你的体验会比别人更独特,深入,所以, 这样的论据能让人耳目一新。
突破点二 材料典型,是不是都要选用名人伟人的事例?
示例: 学过数学的人都知道,想要建立一个函数或方程的 图像,首要工作就是确立原点。然后,才能建立坐标并 作图。图像上每一个点的坐标,都是相对于原点来确定 位置,原点就是整个图像的根本。 同样,对于国家这个宏大的函数图景,尽管它有着 各种复杂的自变量、因变量和对应关系,但它只有一个 原点,一个根本,那就是人民。从先哲们“民贵君轻”、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的观点,到唐太宗“水能 载舟、亦能覆舟”的水舟之辩,再到中山先生“耕者有 其田”的三民主义大同理想,以及毛泽东的“为人民服 务”,无不点明了原点所指、根本所在——以民为本。
依据观点的关键词“舍弃”和“高尚风格” 找出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材料后两段,张英 回信中的四句话和张吴两家各让三尺的行 为,能够生动地体现观点的要求,应作为 事实论据的重点内容;前两段介绍张英的 家世和张吴两家相争而打官司的经过,可 简略
修改示例:
正确的舍弃,往往需要轻松秋菊般的高尚 风格据说安徽桐城有一条“六尺巷”,原 本是张、吴两家争执之地张家主人张英乃 当朝宰相,家人致信给他他回信却说“千 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 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于是张家让 出三尺吴家深感惭愧,也让出三尺,那块 地便成了“六尺巷”张英舍弃了自己面子 上的威严,以宽仁礼让的胸襟,大度能容 的气概,止争斗于未起,化干戈为玉帛如 果不是有超出常人的气量和胸怀,他怎会
病例透视之二
下面选文中所用的事实论据是否典型?
往往这些说早死和晚死一样的人,其实他们也是怕死的,起码 我是有一点根据的。我有一个亲戚,已经八十多岁了。他就是不 关心自己生命而得了一种病,他说治不好不治,也该走了。他是 这么说,可是他心里却怕得不得了。医生说如果手术不成功,那 么就不行了。手术的成功率小,如果不做手术就一点机会也没有, 就等死。他这下可急了,家人不同意他做手术,他自己却死活也 要做,他满头出了汗,很是紧张。在医生给他做手术的时候,他 的手紧紧地握住一位医护人员的手不放,眼睛里流出了泪水,他 表面没事,可是他心里在害怕啊,他怕手术不成功,他怕再也见 不到自己的亲人。他一直看着医生,然后闭上眼睛,他自己为自 己保佑,结果,手术成功了,他松了一口气,然后说一句话, “生命真重要,不能小看它”。 (摘自2008年高考全国Ⅰ卷作文《生命高于一切》)
突破点三 思考2:示例3所用的事实论据新鲜吗?为什么? 提醒: 示例3所用的事实论据新鲜。示例3的作者 是一位热爱并熟悉京剧艺术的考生,他巧妙地 将题目“说安”化为“说京剧”,又将“说京 剧场 上自然脱颖而出。
突破点三 思考2:示例3所用的事实论据新鲜吗?为什么? 提醒:
范例导引 在这期间,张家人写了一封信,给在北京当大 官的张英,要求张英出面,干涉此事。张英收 到信件后,认为应该谦让邻里,给家里回信中 写了四句话: 千里来书只为墙, 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 不见当 年秦始皇。 家人阅罢,明白其中意思,主动让出三尺空地。 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出动让出三尺房基地,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6尺的巷子。两家礼让之举和 张家不仗势压人的做法传为美谈。
病例透视之二
下面选文中所用的事实论据是否典型? 提醒: 不要随意列举只有自己才知道的不典型的事例材料 作为论据,因为这类材料缺乏“共知性”,而缺乏“共 知性”的论据不具备典型性。选文引述的主要材料“亲 戚治病”,不够典型,缺少说服力。 “在初中时的一次体育课上„„”“我有一个邻居 „„”,不少考生举例时常常这么开头。当然不是说不 能举身边的事例,只是若缺乏独特的生活体验及阅读视 野而如此举例,会让人倍感乏味。 论据缺乏典型性的主要原因在于考生疏于关注社会, 缺乏阅读积累,举例范围就出不了家里的院门﹑学校的 围墙了。
突破点二 思考:选文示例第三段在选例上有什么特点? 是否能体现“材料典型”的要求? 提醒: 选文第三段的用例来源于现实生活,时代感 强。可看出作者善于关注社会时政、思考当下生 活。作者从反面列举事例:部分官员无视人民这 一原点,置公众利益于不顾;众多公民没有原点 意识,不愿承担公民之责。这两个事例从“官” 和“民”这两个角度展开,很有代表性,与文题 “回到原点”的立意要求相契合,真实而有说服 力,因而能体现“材料典型”的要求。
突破点三 思考1:白居易、伽利略是大家所熟知的古代名 人,示例1、2的作者用例会不会落入俗套呢? 提醒: 不会落入俗套。为人熟知的事例换一个角度 用,也能给人新颖的感觉。白居易、伽利略是大 家所熟知的古代名人,但示例1作者用白居易千 里寄饼给杨大使的材料作为古代文化的事例与现 代文化相比照,切入的角度很别致。写的虽是旧 事,在中学生作文中却鲜有人用,当然显得新鲜。 而示例2 ,体现伽利略人格缺失的忏悔书更是让 熟知“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我们倍感新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