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第一节第1课时 腔肠动物

第一章第一节第1课时 腔肠动物
第一章第一节第1课时 腔肠动物

第一章动物的主要类群

第一节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

第1课时腔肠动物

一、选择题

1.水母、海蜇、珊瑚虫和海葵是常见的腔肠动物。腔肠动物绝大多数生活在()

A.草原中B.海洋中

C.森林中D.土壤中

2.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是()

A.身体呈辐射对称B.体表有刺细胞

C.有口无肛门D.以上都正确

3.水螅的生活环境是()

A.有丰富绿藻的海水

B.被污染的废水

C.清澈的急流的大河

D.清澈而水草丰富的池塘或小河

4.水螅的身体只能分出上下,分不出前后、左右和背腹,经过身体的纵轴有多个切面将身体分成完全对称的两部分。这种体形叫()

A.辐射对称B.左右对称

C.上下对称D.两侧对称

5.水螅属于腔肠动物,如图5-1-3为水螅体壁横切面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图5-1-3

A.水螅的体壁有3层细胞

B.①是外胚层,②是内胚层

C.水螅身体呈现两侧对称

D.食物残渣通过肛门排出

6.蜇和珊瑚虫排出消化后食物残渣的结构是()

A.肛门B.口

C.胞肛D.体壁

7.水螅体内的结构叫作()

A.空腔B.消化腔

C.体腔D.内脏

8.在水螅周围放些水蚤,活水蚤进入水螅体内的方式()

A.水蚤游到水螅口中

B.水蚤被水螅的触手捕捉,送入口中

C.水蚤被水螅的外胚层吸附,外胚层分泌消化液将其分解

D.水蚤被吞入水螅口中

9.在水温适宜,食物充足时,水螅身体下端三分之一处的体壁会向外突起,渐渐成长为一个小水螅。成长到一定时期后脱离母体,独立生存,这种生殖方式叫()

A.有性生殖B.分裂生殖

C.出芽生殖D.孢子生殖

10.2019·重庆关于腔肠动物,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A.珊瑚虫、海葵、海蜇是腔肠动物

B.身体呈辐射对称

C.腔肠动物有口有肛门

D.都是生活在水中

11.珊瑚礁是如何形成的()

A.水螅分泌的石灰质堆积形成的

B.海蜇分泌的液体形成的

C.珊瑚虫分泌的石灰质形成的

D.海葵分泌的石灰质形成的

二、非选择题

12.图5-1-4所示为水螅的纵切面示意图,据图回答:

图5-1-4

(1)写出图中下列标号的名称:

[①]_________,[②]_________,

[③]_________,[④]_________,

[⑤]_________,[⑥]_________。

(2)食物由________进入;在_________内消化,食物残渣由________排出。

(3)水螅特有的攻击和防御的利器是________,在_______处分布最多。

(4)水螅主要通过_________方式进行生殖。________长成小水螅后,就会从母体上脱落下来,独立生活。

(5)水螅的体形对于它的生活有何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B[解析] 腔肠动物是一种简单的多细胞动物,大多生活在海洋中,如水母、海蜇、海葵、珊瑚虫等;少数生活在淡水中,如水螅。

2.D

3.D[解析] 水螅通常生活在水流缓慢、水草繁茂的清洁淡水中。

4.A

5.B[解析] 水螅是腔肠动物,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有:生活在水中;结构简单,体壁由内胚层(内层)、外胚层(外层)构成;身体呈辐射对称,有口无肛门,食物残渣通过口排出。由图看出①是外胚层,②是内胚层。

6.B[解析] 海蜇和珊瑚虫属于腔肠动物,身体结构简单,辐射对称,有口无肛门,食物由口进入,食物残渣仍然由口排出。

7.B

8.B[解析] 水螅的一端有口,口的周围有触手,用于探寻和捕获食物。所以在水螅周围放些水蚤,水蚤会被水螅的触手捕捉,送入口中。

9.C

10.C[解析] 珊瑚虫、海葵、海蜇具有腔肠动物的特征,腔肠动物身体呈辐射对称,有口无肛门,食物和食物残渣都由口进出,腔肠动物大都生活在水中。

11.C

12.(1)外胚层内胚层消化腔芽体触手口

(2)口消化腔口

(3)刺细胞触手

(4)出芽芽体

(5)辐射对称的身体结构,便于它感知周围环境中来自各个方向的刺激,从各个方向捕获猎物、进行防御

[解析] 本题考查水螅的形态结构特征。

(1)图示中[①]为外胚层,[②]为内胚层,[③]为消化腔,[④]为芽体,[⑤]为触手,[⑥]为口。(2)水螅在摄食时,食物由口进入消化腔,在消化腔内消化,消化后的食物残渣仍由口排出。(3)刺细胞是腔肠动物特有的攻击和防御的利器,在触手处尤其多。在刺细胞里大多藏有刺丝和毒液,当遇到猎物或捕食者时,水螅能迅速弹出细长而中空的刺丝,并将毒液通过刺丝注入猎物或捕食者体内,将其麻醉或杀死。(4)水螅主要通过出芽的方式进行生殖。芽体长成小水螅后,就会从母体上脱落下来,独立生活。(5)水螅是附着生活的,猎物和捕食者可能来自各个方向,辐射对称的身体结构,便于它感知周围环境中来自各个方向的刺激,从各个方向捕获猎物、进行防御。

第三章 第三节 第1课时

第三节 酶 第1课时 酶的发现、酶是生物催化剂及酶的催化效率 一系列酶制剂产品,以帮助食品生产厂商节能减排。该公司推出的PanamoreSpring 产品与其他乳化剂相比,能降低生产过程中近80%的碳排放量;微生物磷脂酶CakeZyme 产品能使食品厂商在生产蛋糕等食品中节省20%的鸡蛋用量,延长保质期;高性能酶制剂RapidaseFPSuper 能有效避免新鲜水果在经过机械或热处理加工后产生的不良副作用,改善口感。酶在人们的生活中越来越重要,那么酶具有什么作用?酶的化学本质又是什么呢? 方式二 我们知道,很多化学反应在有催化剂存在的时候会改变反应的速率,这在工业生产中已得到广泛的应用。生物体内也时刻发生着生化反应,这些反应也需要催化剂,生物体内的催化剂是酶。 一、酶的发现、酶是生物催化剂 1.酶的发现 (1)18世纪末:斯帕兰扎尼证明鹰胃液中有一种能消化肉的物质。 (2)19世纪????? 巴斯德认为酒精发酵是酵母菌代谢活动的 结果 李比希认为酒精发酵最多只需要酵母菌中 某种物质的参与而已 (3)1897年:毕希纳发现促使酒精发酵的是酶。 (4)1926年:萨母纳尔分离得到脲酶结晶,才弄明白酶的本质是蛋白质。 2.酶的本质 (1)合成场所:活细胞内。 (2)化学本质: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是蛋白质,极少数是RNA 。 3.酶是生物催化剂 (1)特点:促使反应物发生化学变化,本身却不发生化学变化。 (2)底物:受酶催化而发生化学反应的分子叫底物。

(3)酶催化底物反应的机理 ①“钥匙与锁”的原理 ②酶促反应过程 底物+酶→酶-底物复合物→复合物形状发生一定变化→酶+产物。 4.酶的活性:酶作用的强弱可用酶活性表示。 归纳总结 1.酶的本质及生理功能 化学本质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合成原料氨基酸核糖核苷酸 合成场所核糖体细胞核(真核生物) 来源一般来说,活细胞都能产生酶 作用场所细胞内、外或生物体外均可 生理功能具有生物催化作用 作用原理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2. 组别 证明酶是蛋白质证明酶是RNA 实验设计结果实验设计结果 实验组待测酶液+双缩脲试剂是否出现紫色待测酶液+派洛 宁试剂 是否出现红色 对照组已知蛋白质+双缩脲试剂出现紫色已知RNA液+派 洛宁试剂 出现红色 (1)共同点:可以促使反应物发生化学变化,加快反应速率,但酶本身并不发生化学变化。 (2)不同点:无机催化剂一般需要在高温、高压的条件下才起催化作用,而酶在生物体内发生催化作用,是在温和的条件下进行的。 例1(2019·嘉兴3月模拟)下图是某种酶催化底物发生反应的过程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图示反应过程还有水的产生

第一章第一节课时(1)

第一章关注营养平衡 第一节生命的基础能源――糖类(课时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糖类的组成和分类 2、使学生掌握葡萄糖的结构简式和重要性质,了解其在人体内的储存方式和氧化分解的生理意义。 3、使学生了解淀粉在人体内的水解吸收过程和纤维素的生理功能。 【教学重点】葡萄糖、淀粉的性质和生理功能。 【教学难点】葡萄糖的结构。 【实验准备】洁净的试管、烧杯、铁架台、石棉网、AgNO3溶液(2%)、稀氨水(2%)、葡萄糖溶液(10%)、淀粉、碘水、H2SO4溶液(20%)、NaOH溶液(10%)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趣味问答:同学,你今天吃糖了吗? 【常识介绍】含糖食物与含糖量。查看教材P4表1-1 【设问】什么是糖? 【教材阅读】学生阅读教材P4 资料卡片。 1、糖的概念: 糖类又叫,大多数糖符合通式,但不是所有的糖符合这个通式且符合这个通式的也不一定是糖。 2、糖的分类: 分类 单糖:葡萄糖不能水解成更简单的糖 糖水解生成 二糖:蔗糖、麦芽糖 1 mol 2 mol单糖 糖水解生成许多 多糖:淀粉、纤维素1 mol mol单糖

一、葡萄糖是怎样供给能量的 1、物理性质:晶体,溶于水,有味。 【思考】实验测得:葡萄糖分子量为180,含C、H、O三种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0%、6.7%、53.3%,求葡萄糖的分子式。 葡萄糖分子式为: 【设问】葡萄糖具有什么结构呢?含有氧原子,说明它可能含什么官能团呢? 【演示实验】实验1-1,葡萄糖的银镜反应。 【结论】葡萄糖分子结构中含 【介绍】葡萄糖除具有醛的性质外,我们还发现它具有下列性质: (1)1mol该未知物与5mol乙酸完全反应生成酯。 (2)1mol该未知物与1molH2加成反应时,被还原成直链己六醇 【讨论】葡萄糖具有什么结构? 2、结构简式: 【设问】由葡萄糖的结构可以预测葡萄糖有哪些化学性质? 3、化学性质: (1)银镜反应: 银氨溶液:在2%AgNO3溶液中边振荡,边加入2%稀氨水,当最初生成的沉淀恰好溶解时的溶液 (2)体内氧化: 【提问】人生病不能正常饮食时,医生一般会注射葡萄糖水溶液这是为什么? 【教材阅读】学生阅读教材P5.回答问题:葡萄糖在人体内如储存和被氧化?

第一节腔肠动物

复习提纲 第一章、动物的主要类群 ㈠、目前已知的动物约150万种,按有无脊柱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按生活环境分为陆地生活动物、水中生活动物和空中生活动物。 ㈡、无脊椎动物种类: 第一节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 ①腔肠动物身体呈辐射对称,便于从各个方向捕食、防御,体表具有刺细胞(内有毒素),有口无肛门,如水母、海葵、珊瑚虫、水螅(淡水); ◆水螅长1厘米,口周有触手,喜附着在水草上,身体由内胚层和外胚层构成。 ②扁形动物身体两侧对称,使运动更准确迅速,背腹扁平,有口无肛门;大多数寄生生活如血吸虫、绦虫、华枝睾吸虫,它们消化器官简单甚至没有, 生殖器官发达;少数自由生活如涡虫。 ◆涡虫形似柳叶,背面褐色,有两个黑色眼点,身体由内胚层、中胚层和外胚层构成,消化系统由咽、口、肠道构成。 第二节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 ①线形动物身体细长如线,呈圆柱状;体表有角质层,有口有肛门。类别有寄生生活的如蛔虫、蛲虫、钩虫、丝虫、线虫;自由生活的如秀丽隐杆线虫。 ◆蛔虫体表有角质层,消化管结构简单,有发达的生殖器官。 ②环节动物全身呈圆筒形,由许多彼此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靠刚毛或疣足辅助运动。如蚯蚓、沙蚕、水蛭。 ◆、蚯蚓生活富含腐殖质的湿润土壤中,通过肌肉和刚毛的配合使身体蠕动,靠能分泌粘液、始终保持湿润的体壁呼吸。可根据环带着生在身体前端来 判断首尾(环带也叫生殖带)。 ●、蚯蚓身体分节的意义:可使蚯蚓的躯体运动灵活自如、转向方便。 ●、用手指触摸蚯蚓体节近腹面处,有粗糙不平的感觉,用放大镜观察,看到腹面有许多小突起就是刚毛,刚毛的作用是协助运动(固着;支持) ●、蚯蚓在潮湿土壤的深层穴居的原因:因为能为蚯蚓提供适宜的生存、生活的环境及繁衍的条件,一般包括适宜的温度、湿度、气态氧、食物和 便于避敌的栖息场所等。蚯蚓不能保持恒定的体温,因此只能生活在温度变化不太大的土壤深层。(了解) ●、在观察蚯蚓的实验中为什么要经常用浸水的湿棉球轻擦蚯蚓体表,使体表保持湿润进行正常的呼吸:蚯蚓没有呼吸系统,要靠能分泌粘液、始 终保持湿润的体壁呼吸。 ●、蚯蚓的生活环境:具有一定温度和湿度、温差变化不大、富含腐殖质的土壤中穴居生活。生活习性和食性:一般昼伏夜出,以植物的枯叶、朽根 和其他有机物为食。 ●、大雨过后蚯蚓会纷纷爬到地面上来原因:大雨过后,过多的雨水会将土壤中的空气排挤出去,于是穴居的蚯蚓被迫爬到地表上来呼吸。

2021新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5第三章第一节 第1课时《醇》word学案

第一节 醇 酚 第1课时 醇 [学习目标定位] 1.认识乙醇的组成、结构特点及物理性质。2.能够结合乙醇的化学性质正确认识—OH 在乙醇中的作用。3.会判断有机物的消去反应类型。 1.消去反应是有机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从一个分子中脱去一个或几个小分子(如H 2O 、HX 等),生成含不饱和键化合物的反应。 (1)溴乙烷在NaOH 的醇溶液中发生消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H 3CH 2Br +NaOH ――→乙醇△ CH 2===CH 2↑+NaBr +H 2O 。 (2)下列卤代烃在KOH 醇溶液中加热能发生消去反应的是( ) 答案 D 2.乙醇的结构和性质 (1)填写下表 分子式 结构式 结构简式 官能团 C 2H 6O CH 3CH 2OH —OH

(2)乙醇是无色有特殊香味的易挥发液体,能以任意比与水互溶。不能用乙醇从水中萃取物质。 (3)写出下列乙醇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与Na 反应:2CH 3CH 2OH +2Na ―→2CH 3CH 2ONa +H 2↑; ②催化氧化:2CH 3CH 2OH +O 2――→Cu/Ag △2CH 3CHO +2H 2O ; ③燃烧:CH 3CH 2OH +3O 2――→点燃2CO 2+3H 2O 。 探究点一 醇类概述 1.观察下列几种有机物的结构简式,回答下列问题: ①CH 3OH ②CH 3CH 2CH 2OH ③H—OH (1)上述物质中的②和④在结构上的相同点是分子中都含有羟基,结构上的不同点是②中羟基直接和烷烃基相连,④中羟基直接和苯环相连。 (2)按羟基连接的烃基不同,有机物可分为醇和酚。醇是羟基与脂肪烃基或苯环侧链相连的化合物,酚是羟基直接与苯环相连的化合物,上述有机物中属于醇的是①②⑤⑥⑦⑧。 (3)按分子中羟基数目的多少,醇可分为一元醇、二元醇和多元醇。上述有机物中属于一元醇的是①②⑤⑦,属于多元醇的是⑧。 (4)②和⑦在结构上主要不同点是羟基连接碳链的位置不同,二者互为同分异构体,②的名称是1-丙醇,⑦的名称是2-丙醇。 2.观察下列几种物质的结构,回答下列问题。 ①CH 3CH 2OH ②CH 3CH 2CH 2OH (1)①和⑤的分子式都是C 2H 6O ,但是含有的官能团不同。 (2)②和⑥的分子式都是C 3H 8O ,但是在分子中—OH 的位置不同。 (3)③属于醇类,④不属于醇类,但它们的分子式相同,属于同分异构体。

高中-高中化学 第三章 第三节 乙醇 第1课时课后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2

第三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 第1课时乙醇 一、基本概念 1.烃的衍生物 烃分子中的________被其他______或________所______而生成的一系列化合物称为烃的 衍生物。如:乙醇可看成是______的衍生物、一氯甲烷可看成是______的衍生物。 2.官能团 决定有机化合物的__________的______或________叫做官能团。如: 物质CH3Cl CH3CH2OH CH2===CH2 所含官 能团 —Cl —OH —NO2 官能团 的名称 氯原子羟基硝基碳碳双键 二、乙醇 1.物理性质 俗称气味状态 密度 (与水 相比) 挥发 性 溶解 性(在 水中) 2.分子结构 分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官能团分子模型

3.化学性质 (1)与钠的反应 ①实验步骤:在盛有少量无水乙醇的试管中,加入一小块新切的、用滤纸擦干表面煤油的金属钠,在试管口迅速塞上配有医用注射针头的单孔塞,用小试管倒扣在针头之上,收集并验纯气体;然后点燃,并把一干燥的小烧杯罩在火焰上,片刻在烧杯壁上出现液滴后,迅速倒转烧杯,向烧杯中加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观察实验现象。 ②实验现象:钠粒开始沉于无水乙醇______,不熔成闪亮的小球,也不发出响声,反应缓慢。产生的气体在空气中安静地燃烧,火焰呈______色,倒扣在火焰上方的干燥烧杯内壁有______产生。 ③检验产物:向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______。向烧杯中加入澄清石灰水无明显现象。 ④结论:有______物质及______生成,无______生成。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氧化反应 ①燃烧 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象:发出________火焰,放出大量的热。 应用:是一种优良的______。 ②催化氧化

人教版化学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第1课时教案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教材分析 教科书把化学实验作为专题内容安排在第一章,突出了化学实验的基础性,既起到与初中化学实验以及化学知识的衔接,又为高中化学新知识的学习穿针引线,通过实验把学生引入化学世界,由此决定了本章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和重要性。 本章以化学实验方法和技能为主要内容和线索,结合基本概念等化学基础知识,将实验方法、实验技能与化学基础知识紧密结合。全章包括两节内容,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在强调化学实验安全性的基础上,通过“粗盐的提纯”实验,复习过滤和蒸发等操作。对于蒸馏,则是在初中简易操作的基础上,引入使用冷凝管这一较正规的操作。在复习拓宽的基础上又介绍一种新的分离和提纯方法──萃取。本节还结合实际操作引入物质检验的知识。这样由已知到未知,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深入。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则是在化学基本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实验介绍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方法。溶液的配制方法作为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和技能,也作为对知识的应用。而物质的量的有关知识,作为化学实验中的计量来呈现,从而突出实验主题。 因此,这一章的教学内容是以实验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包括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为主要内容,也包括相关的化学基础知识,对整个高中化学的学习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这一章是高中化学的第一章,课程标准所提到的有关实验的要求,不可能在本章一步达到,这些要求将在整个必修化学的教学中逐步完成。 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复习初中相关实验、预习本节内容,让学生获取实验安全方面的知识,加强实验操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亲自实践让学生体验注意实验安全的必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学生的实验安全意识,让学生体会到化学实验对学好化学的重要性和注意实验安全对做好化学实验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 增强学生的实验安全意识 教学过程: [提问]我们都知道,化学课上我们经常要做很多实验,那么化学学科与实验究竟有怎样的关系呢? [板书]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化学与实验的关系:

第三章第三节第1课时课后达标检测

课后达标检测[学生用书P111(独立成册)] [基础巩固] 1.决定乙醇主要化学性质的原子或原子团是() A.羟基B.乙基(—CH2CH3) C.氢氧根离子D.氢离子 解析:选A。乙醇的官能团为羟基(—OH)。 2.下列有关乙醇的物理性质的应用中不正确的是() A.由于乙醇的密度比水小,所以乙醇中的水可以通过分液的方法除去 B.由于乙醇能够溶解很多有机物和无机物,所以可用乙醇提取中草药的有效成分 C.由于乙醇能够以任意比与水互溶,所以酒厂可以勾兑各种浓度的酒 D.由于乙醇容易挥发,所以才有俗语“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说法 解析:选A。乙醇的密度比水小,但可与水以任意比互溶,故除去乙醇中的水不能用分液的方法,应加入生石灰,然后蒸馏。 3.向装有乙醇的烧杯中投入一小块金属钠,下列对该实验现象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钠块沉在乙醇液面的下面 B.钠熔化成小球 C.钠块在乙醇的液面上游动 D.向烧杯中滴入几滴酚酞变红色 解析:选A。ρ钠>ρ乙醇,故钠沉在乙醇液面的下面;钠与乙醇反应放热少,故钠不熔化;烧杯中无OH-产生,故酚酞不变红色。 4.下列方法中可以证明乙醇分子中羟基上的氢原子与其他氢原子不同的是() A.1 mol乙醇完全燃烧生成3 mol水 B.乙醇可以制饮料 C.1 mol乙醇跟足量的Na作用得0.5 mol H2 D.1 mol乙醇可生成1 mol乙醛 解析:选C。乙醇分子中共有6个氢原子,其中羟基上的氢原子比较特殊,A项中所有的氢原子参与反应,B项无法证明,D项中有C—H键参与了反应,只有C项表明羟基上的氢原子与另外5个氢原子不同。

5. 不能发生的化学反应有( ) A .加成反应 B .氧化反应 C .与Na 反应 D .与Na 2CO 3溶液反应放出CO 2 解析:选D 。该分子中含苯环,能发生加成反应和氧化反应;含有醇羟基,能发生氧化反应、与钠反应,但不具有酸性,不能与Na 2CO 3溶液反应放出CO 2。 6.已知分子中含有羟基的物质都能与钠反应产生氢气。乙醇、乙二醇()、丙三醇( )分别与足量金属钠作用,产生等量的氢气。则这三种醇的物质的量之 比为( ) A .6∶3∶2 B .1∶2∶3 C .3∶2∶1 D .4∶3∶2 解析:选A 。羟基个数与被置换的氢原子个数之比为1∶1。三种醇与钠反应放出等量 的氢气,则三种醇提供的羟基个数相同,因此三种醇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2∶13 =6∶3∶2。 7.分子式为C 4H 10O 的同分异构体有( ) A .8种 B .7种 C .6种 D .4种 解析:选B 。分子式为C 4H 10O 的同分异构体有

第三章第一节 多变的天气(第一课时)

第三章第一节多变的天气(第一课时)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一、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辨认常用天气符号,说出天气的特点。 2.技能目标:在生活中正确运用“天气”这一术语,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养成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通过对天气预报制作过程的学习,感悟合作精神的重要,并受到科学精神的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读懂电视天气预报为重点,生活中能正确使用、描述天气为难点。 三、设计理念: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即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并用所学知识服务于自己的生活。 四、教学策略:活动策略 五、教学模式:激趣质疑探究创新 六、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性学习(知识问题化,问题活动化) 七、教具准备:多媒体

八、教学过程 (激趣引课)电视已走进了千家万户,请大家猜一猜,中央一套哪个节目收视率最高? (生答略)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天气状况,这说明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天气,因此今天我们就共同学习多变的天气,了解一些天气知识,为我们的生活服务,提高生活的质量。(题目) 活动一:天气离我们有多远? 天气离我们有多远呢?阅读并分析以下资料:(天气离我们有多远?) (学生讨论探究) (过渡)不仅如此,天气还对旅游、商业、工业、休闲娱乐等都有影响,天气影响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什么是天气呢?先感受一下天气: (播放录像) (提问)看完这个片断,你对天气有什么感受?(谈天气,说感受) (过渡)天气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常成为谈论的话题,如克鲁达说:“这鬼天气,热死了!”在日常生活中你是怎样谈论天气的呢?(描述天气大比武)(学生成果展示)(提问)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三章 第一节 第1课时.docx

高中化学学习材料 第三章 第一节 第1课时 一、选择题 1.(2015·内蒙古北方重工业集团三中高二期末)据报道,2011年5月3日上升,墨西 哥北部一处煤矿发生瓦斯爆炸,造成多名矿工死伤。瓦斯爆炸往往与矿坑中的甲烷有关,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点燃甲烷不必事先进行验纯 B .甲烷燃烧放出大量的热,所以是一种很好的气体燃料 C .煤矿的矿井要注意通风并严禁烟火,以防爆炸事故的发生 D .点燃混有空气的甲烷不一定会爆炸 2.(2015·重庆市一中高三期末)下列关于甲烷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甲烷分子具有正四面体结构,两个碳氢键之间的夹角为109°28′ B .甲烷分子中两个氢原子被氯取代后,可形成两种不同结构的分子 C .甲烷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其分解产物可用于合成氨和橡胶工业 D .“抽”出坑道中的甲烷,既可用作清洁燃料,又可防止爆炸 3.(2015·浙江省严州中学高一4月阶段性测试)下列反应中,属于取代反应的是( ) A .CH 4――→高温 C +2H 2 B .CH 3CH===CH 2+Br 2――→CCl 4CH 3CHBrCH 2Br C .CH 4+2O 2――→点燃CO 2+2H 2O D .C 2H 6+Cl 2――→光C 2H 5Cl +HCl 4.(2015·湖南省益阳市六中高二期中)下列物质中,不能和氯气发生取代反应的是 ( ) A .CH 3Cl B .CCl 4 C .CH 2Cl 2 D .CH 4 5.(2015·安阳一中高一下学期二次考试)取1 mol 甲烷与4 mol 氯气放入一密闭容器 中,在光照条件下发生反应,充分反应后,容器中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和一定为( )

第三章 第三节 第2课时

第2课时乙酸 [目标导航] 1.掌握乙酸的组成、结构及主要用途。2.掌握乙酸的物理、化学性质,理解酯化反应的概念。3.认识乙酸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及与人体健康的关系。4.学会分析官能团与物质性质关系的方法。 一、乙酸 1.组成和结构 2.物理性质 俗名颜色状态 — 气味 溶解性挥发性 醋酸无色液体强烈刺激性易溶于水和乙醇易挥发 3.化学性质 " (1)弱酸性 ①弱酸性:乙酸在水中的电离方程式为CH3COOH CH3COO-+H+,是一元弱酸,具有酸的通性。 ②醋酸与碳酸酸性强弱的比较实验

(2)酯化反应 ①概念:酸与醇反应生成酯和水的反应。 ②反应特点:酯化反应是可逆反应且比较缓慢。 ③乙酸与乙醇的酯化反应 & 实验现象 (1)饱和Na2CO3溶液的液面上有透明的油状液体生 成; (2)能闻到香味 化学方程式CH3COOH+CH3CH2OH浓硫酸 △CH3COOC2H5+H2O 点拨①酯化反应属于取代反应。②酯化反应中酸脱羟基,醇脱羟基氢,生成酯和水。 【议一议】 1.判断正误: (1)乙酸的官能团是羟基。() (2)可用紫色石蕊溶液鉴别乙醇和乙酸。() 。 (3)可用食醋除去水壶中的水垢(以CaCO3为主)。() (4)制取乙酸乙酯时,适当增大乙醇的浓度,可使乙酸完全反应。() 答案(1)×(2)√(3)√(4)× 2.乙酸、碳酸、水和乙醇中分别加入少量金属钠,反应最剧烈的是哪种为什么 答案反应最剧烈的是乙酸,因为乙酸中羟基氢最活泼。 二、酯

1.酯 羧酸分子羧基中的—OH被—OR′取代后的产物称为酯,简写为RCOOR′,结构 简式为,官能团为。 警示乙酸中羧基上碳氧双键和酯基中碳氧双键均不能发生加成反应。2.物理性质 { 低级酯(如乙酸乙酯)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具有芳香气味。3.用途 (1)用作香料,如作饮料、香水等中的香料。 (2)用作溶剂,如作指甲油、胶水的溶剂。 【议一议】 3.除去乙酸乙酯中的乙酸或乙醇能否用氢氧化钠溶液 答案不能,因为此时乙酸乙酯会转化为乙酸钠和乙醇而将乙酸乙酯反应掉。 一、乙醇、水、乙酸分子中羟基的活泼性 【例1】下列物质都能与金属钠反应放出H2,产生H2的速率排序正确的是() ①C2H5OH②NaOH溶液③醋酸溶液 < A.①>②>③B.②>①>③ C.③>②>①D.③>①>② 答案C 解析金属钠与NaOH溶液反应,实质上是与其中的水反应。已知钠与水反应的速率比乙醇快;醋酸溶液中氢离子浓度更大,与钠反应速率更快。 归纳总结 羧基、醇羟基及水中氢原子活泼性比较

第一章第一节课时(1)答案

第一章 关注营养平衡 第一节 生命的基础能源――糖类(课时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糖类的组成和分类 2、使学生掌握葡萄糖的结构简式和重要性质,了解其在人体内的储存方式和氧化分解的生理意义。 3、使学生了解淀粉在人体内的水解吸收过程和纤维素的生理功能。 【教学重点】葡萄糖、淀粉的性质和生理功能。 【教学难点】葡萄糖的结构。 【实验准备】洁净的试管、烧杯、铁架台、石棉网、AgNO 3溶液(2%)、稀氨水(2%)、葡萄糖溶液(10%)、淀粉、碘水、H 2SO 4溶液(20%)、NaOH 溶液(10%)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趣味问答:同学,你今天吃糖了吗? 【答】其实,我们每天都要吃“糖”,只不过可能没有直接吃糖,我们吃的食物很多都是糖类,而且我们的身体机能能将我们吃的食 【常识介绍】含糖食物与含糖量。查看教材P4表1-1 【设问】什么是糖? 1、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 2、是最廉价的能量来源 3、人体摄取的热能约有75%来自糖类 【教材阅读】学生阅读教材P4 资料卡片。 1、糖的概念: 糖类又叫碳水化合物,大多数糖符合通式C n (H 2O)m 但不是所有的糖符合这个通式且符合这个通式的也不一定是糖。 2、糖的分类: 一、 葡萄糖是怎样供给能量的 1、物理性质:白色晶体,能溶于水,有甜味。 【思考】 实验测得:葡萄糖分子量为180,含C 、H 、O 三种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0%、6.7%、53.3%,求葡萄糖的分子式。 葡萄糖分子式为:C 6H 12O 6 【设问】葡萄糖具有什么结构呢?含有氧原子,说明它可能含什么官能团呢? 分类 单糖:葡萄糖 不能水解成更简单的糖 糖水解生成 二糖:蔗糖、麦芽糖 1 mol 2 mol 单糖 糖水解生成许多 多糖:淀粉、纤维素 1 mol mol 单糖

2019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章第一节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腔肠动物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腔肠动物》学案 【学习目标】 1.概述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 2.举例说明腔肠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通过对水螅的观察,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 重点:识记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 难点:腔肠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新知探究】 探究任务: 自主探究: 阅读教材P3—4结合P4观察与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腔肠动物的种类有哪些? 2.腔肠动物的典型代表—水螅 (1)水螅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 (2)水螅的身体能分出背面和腹面,左侧和右侧吗?这样的体形跟捕食有什么关系? (3)水螅怎样捕食水蚤?推测它是如何将水蚤消化的? (4)水螅的身体结构简单,是由哪些结构构成的呢?腔肠动物特有的攻击和防御的利器是什么?在哪个结构最多? 3、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4、腔肠动物与人类有什么关系? 合作交流: 如果一条小溪原来可以采集到水螅,现在却采集不到,你认为最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拓展提升】 一、选择题: 1.把下列符合腔肠动物特征的选项填入括号内() A、没有肛门 B、有刺细胞 C、大多数种类身体扁平 D、部分种类没有专门的消化器官 E、身体呈辐射对称 2.我国的西沙群岛有着连绵数千米的珊瑚礁,形成珊瑚礁的珊瑚虫属于() A、腔肠动物 B、软体动物 C、甲壳动物 D、昆虫 二、填空题: 1.腔肠动物的身体结构比较____,其中大多数种类生活在____中,如水母、____、海蜇、____等;少数种类生活在____中,如____。 2.(1)水螅通常生活在水流缓慢、水草茂密的_____中。它的形态修长,身体几乎____。身体的一端____在水草等物体上,另一端伸展着5—12条柔软细长的____,用于________。 (2)水螅的体形为______。即身体只能分出____,分不出前后、左右和背腹,经过身体的____可以有____将身体分为对称的两部分。该身体结构便于水螅____周围环境中来自各个方向的____,从各个方向______进行防御。

第三章 第三节 第课时

第2课时乙酸 [目标导航]1、掌握乙酸得组成、结构及主要用途。2、掌握乙酸得物理、化学性质,理解酯化反应得概念。3、认识乙酸在日常生活中得应用及与人体健康得关系。4、学会分析官能团与物质性质关系得方法。 一、乙酸 1.组成与结构 2.物理性质 俗名颜色状态气味溶解性挥发性 醋酸无色液体强烈刺激性易溶于水与乙醇易挥发 3、化学性质 (1)弱酸性 ①弱酸性:乙酸在水中得电离方程式为CH3COOH CH3COO-+H+,就是一元弱酸,具有酸得通性。 ②醋酸与碳酸酸性强弱得比较实验 (2)酯化反应 ①概念:酸与醇反应生成酯与水得反应。 ②反应特点:酯化反应就是可逆反应且比较缓慢。 ③乙酸与乙醇得酯化反应 实验现象(1)饱与Na2CO3溶液得液面上有透明得油状液体生成; (2)能闻到香味

化学方程式CH3COOH+CH3CH2OH 浓硫酸 △CH3COOC2H5+H2O 点拨①酯化反应属于取代反应。②酯化反应中酸脱羟基,醇脱羟基氢,生成酯与水。 【议一议】 1.判断正误: (1)乙酸得官能团就是羟基。() (2)可用紫色石蕊溶液鉴别乙醇与乙酸。() (3)可用食醋除去水壶中得水垢(以CaCO3为主)。() (4)制取乙酸乙酯时,适当增大乙醇得浓度,可使乙酸完全反应。() 答案(1)×(2)√(3)√(4)× 2.乙酸、碳酸、水与乙醇中分别加入少量金属钠,反应最剧烈得就是哪种?为什么? 答案反应最剧烈得就是乙酸,因为乙酸中羟基氢最活泼。 二、酯 1.酯 羧酸分子羧基中得—OH被—OR′取代后得产物称为酯,简写为RCOOR′,结构简式为,官能团为。 警示乙酸中羧基上碳氧双键与酯基中碳氧双键均不能发生加成反应。 2.物理性质 低级酯(如乙酸乙酯)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具有芳香气味。 3.用途 (1)用作香料,如作饮料、香水等中得香料。 (2)用作溶剂,如作指甲油、胶水得溶剂。 【议一议】 3.除去乙酸乙酯中得乙酸或乙醇能否用氢氧化钠溶液? 答案不能,因为此时乙酸乙酯会转化为乙酸钠与乙醇而将乙酸乙酯反应掉。

中图版初一上册第一章第一节第1课时教案

中图版初一上册第一章第一节第1课时教案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第1课时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能够比较详细地描述地球的形状。 2。能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过程与方法 学会运用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培养科学思维能力及勇于探索、深入钻研的精神,形成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地球的形状的认识历程。 难点运用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同学们,地球是人类之家,学好地理就必须从认识地球开始。从今天开始,我们学习地球的相关知识,为我们学好地理打下坚实的基础。相信,大家都是成功者! 〔板书〕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自主学习】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 学生回答:圆形、椭圆形…… 补充说明:我们大家都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怎么知道的呢?我们居住在地球上,无法看到地球的整体面貌,在古代,人们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是一个难解之谜。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P4-P7,完成以下要求。

1.地球的形状是一个球。 2.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 千米,地球的表面积为5.1亿平方千米,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 3.地轴是代表地球的旋转轴,南极是地球的最南端,北极是地球的最北端。 4.地球仪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制成的地球模型。 【小组探究】 读〝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请你依次写出1519年~1522年麦哲伦船队航海时所经过的大洋〔按顺时针方向〕。麦哲伦的航行能证明什么? 1.麦哲伦船队航海时所经过的大洋〔按逆时针方向〕依次是 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 2.麦哲伦船队的航行证明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深化探究】 1.列举日常生活中能够说明地球不是平面而是球体的例子。 〔1〕海边看远方行来的航船,先看到桅杆,后看到轮船。 〔2〕月食现象,看到地球的影子是圆的。 〔3〕站得越高,看得越远。 2.请在以下图字框中填出表示地球大小的数据,读以下图归纳地球的形状。 〔答案:从左到右,从上到下分别填:5.1亿平方千米6371千米4万千米地球是一个不规那么的球体〕 3.观察〝地球仪示意图〞解释以下概念。 探究结论: 〔1〕地轴:拨动地球仪,可以看到它是绕着一根轴转动的,这根轴代表地轴。 〔2〕两极:地轴与地球表面相交的两点,叫两极。

高中化学选修5全书第三章 第三节 第1课时

第三节羧酸酯 第1课时羧酸 [学习目标定位] 1.知道羧酸的结构特点及简单分类。2.能够以乙酸为代表物,掌握羧酸的性质及用途。 一、羧酸的结构与分类 1.羧酸的组成和结构 (1)羧酸: 分子中烃基与羧基直接相连形成的有机化合物。 (2)通式:一元羧酸的通式为R—COOH,官能团为—COOH或。 2.分类 现有下列几种羧酸: ①乙酸:CH3COOH;②硬脂酸:C17H35COOH; ③苯甲酸:C6H5COOH;④油酸:C17H33COOH; ⑤乙二酸:HOOC—COOH。 (1)若按羧酸分子中烃基的结构分类,上述物质中的①②④⑤属于脂肪酸,③属于芳香酸。 (2)若按羧酸分子中羧基的数目分类,上述物质中的①②③④属于一元酸,⑤属于二元酸。

羧酸? ???? 饱和一元羧酸通式C n H 2n +1COOH 或C n H 2n O 2 分类????? 根据烃基分? ???? 脂肪酸芳香酸根据羧基数目分???? ? 一元羧酸二元羧酸多元羧酸 例

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烃基与羧基直接相连的化合物叫做羧酸 B.饱和链状一元羧酸的组成符合C n H2n O2 C.羧酸在常温下都能发生酯化反应 D.羧酸的官能团是—COOH 【考点】羧酸的结构与分类 【题点】羧酸的组成与结构 答案 C 解析酯化反应的条件是酸和醇在浓硫酸并且加热条件下发生的。 例

2分子式为C5H10O2并能与饱和NaHCO3溶液反应放出气体的有机物有(不含立体异构)() A.3种 B.4种 C.5种 D.6种 【考点】羧酸的结构与分类 【题点】羧酸的同分异构现象 答案 B 解析能与NaHCO3反应放出气体说明该有机物为羧酸,将C5H10O2改写为C4H9—COOH;C4H9—有4种,故该有机物有4种,即:CH3CH2CH2CH2COOH、 二、羧酸的性质 1.乙酸的物理性质 乙酸俗名醋酸,是一种无色液体,具有强烈刺激性气味,易溶于水和乙醇。 2.乙酸的化学性质 (1)弱酸性 乙酸是一种弱酸,其酸性比碳酸的强,具有酸的通性。在水中可以电离出H+,电离方程式为CH3COOH CH3COO-+H+。 ①与酸碱指示剂作用,能使石蕊溶液变红。 ②与Mg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Mg+2CH3COOH―→(CH3COO)2Mg+H2↑。 ③与Ca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021年高中化学 第三章 第一节 第1课时 醇课后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5

2021年高中化学 第三章 第一节 第1课时 醇课后作业(含解析)新人教 版选修5 目标要求 1.从乙醇断裂化学键的角度学习乙醇的化学性质。2.由乙醇的化学性质类比醇类的化学性质,了解多元醇的用途。 一、醇的概述 1.概念 ________与________或____________的碳原子相连的化合物,也可以看作是烃分子里的氢原子(苯环上的氢原子除外)被________取代后的生成物。 2.分类 按所含羟基数目可分为????? 醇,如 等; 醇,如 等; 醇,如 等。 3.通式 饱和一元醇的通式为__________或__________。 4.醇类的物理性质 (1)乙二醇、丙三醇的物理性质 都是____色、______、有____味的液体,都____溶于水和乙醇,其中________可作汽车用防冻液,________可用于配制化妆品。 (2)醇的沸点规律 ①相对分子质量相近的醇和烷烃相比,醇的沸点____烷烃,这是由于醇分子间存在______。另外,甲醇、乙醇、丙醇均可与水以______________,是由于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具有相同碳原子数的饱和醇,分子内的羟基个数越多,沸点越________。 二、乙醇的化学性质 醇的化学性质主要由官能团羟基决定,氧原子吸引电子能力________碳原子和氢原子,所以碳氧键和氢氧键易断裂。以乙醇为例,可发生如下反应 1.与钠等活泼金属反应 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消去反应 乙醇在______作用下,加热到______时可生成乙烯。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 3.取代反应 (1)与氢溴酸反应 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子间脱水反应 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三章第三节第1课时.docx

高中化学学习材料 第三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 第1课时乙醇 一、基本概念 1.烃的衍生物 烃分子中的________被其他______或________所______而生成的一系列化合物称为烃的 衍生物。如:乙醇可看成是______的衍生物、一氯甲烷可看成是______的衍生物。 2.官能团 物质CH3Cl CH3CH2OH CH2===CH2 所含官 能团 —Cl —OH —NO2 官能团 的名称 氯原子羟基硝基碳碳双键1 俗称气味状态 密度 (与水 相比) 挥发 性 溶解 性(在 水中)

2. 3. (1)与钠的反应 ①实验步骤:在盛有少量无水乙醇的试管中,加入一小块新切的、用滤纸擦干表面煤油的金属钠,在试管口迅速塞上配有医用注射针头的单孔塞,用小试管倒扣在针头之上,收集并验纯气体;然后点燃,并把一干燥的小烧杯罩在火焰上,片刻在烧杯壁上出现液滴后,迅速倒转烧杯,向烧杯中加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观察实验现象。 ②实验现象:钠粒开始沉于无水乙醇______,不熔成闪亮的小球,也不发出响声,反应缓慢。产生的气体在空气中安静地燃烧,火焰呈______色,倒扣在火焰上方的干燥烧杯内壁有______产生。 ③检验产物:向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______。向烧杯中加入澄清石灰水无明显现象。 ④结论:有______物质及______生成,无______生成。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氧化反应 ①燃烧 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象:发出________火焰,放出大量的热。 应用:是一种优良的______。 ②催化氧化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三章第一节第1课时-《甲烷》练习题

必修二第三章第一节第1课时甲烷 一、选择题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易溶于汽油、酒精等有机溶剂的物质一定是有机化合物 B.所有的有机化合物都是非电解质 C.有机化合物和无机物在性质上的差别并不是绝对的 D.所有的有机化合物都易燃烧 2.下列事实中能证明甲烷分子是以碳原子为中心的正四面体结构的是() A.$ Cl只代表一种物质 B.CH3 C.CH3Cl2只代表一种物质 D.甲烷的四个碳氢键的键长相等 E.甲烷的四个碳氢键之间的夹角相等 3.甲烷在氧气中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从该实验事实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甲烷的分子式为CH4 B.甲烷气体中含碳元素和氢元素 C.甲烷分子中只含碳元素和氢元素 D.《 E.甲烷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 4.在光照条件下,将1molCH4与 Cl2反应,得到物质的量的4种取代物,则消耗Cl2的物质的量为()

A.1mol B.2mol C.2.5mol D.10mol 5.完全燃烧一定量在甲烷,其燃烧产物通过浓硫酸,再通过碱石灰,使装有碱石灰的玻璃管增加质量8.8g。则原来的甲烷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 A.4.48L $ B.2.24L C.1.12L D.0.56L 6.某无色混合气体可能由CH4、NH3、H2、CO、CO2和HCl组成的无色混合气体.在恒温恒压条件下,将此混合气体通过浓H2SO4时,总体积基本不变;通过过量的澄清石灰水,未见变浑浊,但混合气体的总体积减小,把剩余气体导出后,在O2中能够点燃,燃烧产物不能使CuSO4粉末变色.则原混合气体的成份是() A.HCl和CO B.HCl和CH4 C.CH4和NH3 D.H2和CO2 7.#

第一章 第一节 第2课时

第2课时中和反应的反应热及其测定 [学习目标定位] 1.正确认识中和热的概念。2.通过中和热的测定,初步学会测定化学反应反应热的实验方法,会分析测定反应热时误差产生的原因,并能采取适当措施减小实验误差。 一中和反应中和热 1.中和反应的概念是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实质是酸电离产生的H+与碱电离产生的OH-结合成H2O。强酸和强碱反应生成可溶性盐和水的离子方程式为H++OH-===H2O。2.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将0.02mol·L-1盐酸与0.02mol·L-1氢氧化钠溶液等体积混合:HCl+NaOH===NaCl+H2O。 (2)将0.01mol·L-1硫酸与0.02mol·L-1氢氧化钠溶液等体积混合:H2SO4+2NaOH===Na2SO4+2H2O。 3.上述两反应,若从物质类别的变化分析,其反应类型是中和反应;若从能量的变化分析,其反应类型是放热反应。 4.上述两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H++OH-===H2O,两反应过程中的热量变化相同(填“相同”或“不同”),判断的依据是参加两反应的H+、OH-的数目都相同。 关于中和热的理解 (1)中和热的概念是酸和碱在稀溶液中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_mol_H2O(l)时的反应热。 (2)浓的强酸和强碱在发生中和反应的同时还要发生溶解,溶解要放出热量;若是浓的弱酸和弱碱在发生中和反应的同时还要发生电离,电离要吸收热量,故放出的热量均不完全是中和热。 (3)强酸和强碱在稀溶液中发生中和反应时,1molH+和1molOH-反应生成1molH2O(l),放出57.3kJ的热量,表示为H+(aq)+OH-(aq)===H2O(l)ΔH=-57.3kJ·mol-1。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中和热一定是强酸跟强碱反应放出的热量 B.1mol酸与1mol碱完全反应放出的热量是中和热 C.在稀溶液中,酸与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H2O(l)时的反应热叫做中和热 D.测定中和热时可用稀硫酸和稀Ba(OH)2溶液 答案 C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三章第三节第1课时

高中化学学习材料 金戈铁骑整理制作 第三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 第1课时乙醇 一、基本概念 1.烃的衍生物 烃分子中的________被其他______或________所______而生成的一系列化合物称为烃的 衍生物。如:乙醇可看成是______的衍生物、一氯甲烷可看成是______的衍生物。 2.官能团 决定有机化合物的__________的______或________叫做官能团。如: 物质CH3Cl CH3CH2OH CH2===CH2 所含官 能团 —Cl —OH —NO2 官能团 的名称 氯原子羟基硝基碳碳双键 二、乙醇 1.物理性质 俗称气味状态密度 (与水 相比) 挥发 性 溶解 性(在 水中) 2.分子结构 分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官能团分子模型 3.化学性质 (1)与钠的反应 ①实验步骤:在盛有少量无水乙醇的试管中,加入一小块新切的、用滤纸擦干表面煤油的金属钠,在试管口迅速塞上配有医用注射针头的单孔塞,用小试管倒扣在针头之上,收集并验纯气体;然后点燃,并把一干燥的小烧杯罩在火焰上,片刻在烧杯壁上出现液滴后,迅速倒转烧杯,向烧杯中加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观察实验现象。

②实验现象:钠粒开始沉于无水乙醇______,不熔成闪亮的小球,也不发出响声,反应缓慢。产生的气体在空气中安静地燃烧,火焰呈______色,倒扣在火焰上方的干燥烧杯内壁有______产生。 ③检验产物:向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______。向烧杯中加入澄清石灰水无明显现象。 ④结论:有______物质及______生成,无______生成。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氧化反应 ①燃烧 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象:发出________火焰,放出大量的热。 应用:是一种优良的______。 ②催化氧化 实验 操作 实验 在空气中灼烧过呈黑色的铜丝表面______,试管中的液体有______气味现象 化学 方程式 ③与强氧化剂反应 乙醇可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氧化,被直接氧化成__________。 知识点一乙醇的物理性质 1.下列关于乙醇的物理性质的应用中,不正确的是() A.由于乙醇的密度比水小,所以乙醇中的水可以通过分液的方法除去 B.由于乙醇能够溶解很多有机物和无机物,所以可用乙醇提取中药的有效成分C.由于乙醇能够以任意比与水互溶,所以酒厂可以勾兑各种浓度的酒 D.由于乙醇容易挥发,所以才有“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说法 2.下列关于乙醇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乙醇易挥发 B.密度比水小,沸点比水高 C.是无色透明有特殊香味的液体 D.乙醇不能用于萃取碘水中的碘 知识点二乙醇的分子结构 3.比较乙烷与乙醇的结构,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