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中的礼貌用语-推荐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英文礼貌用语比较随着中西方的交流日益增强,人们的生活也都在不同层面上收到了冲击。在中英文的交际过程中,更是由于价值观念,社会习俗,文化差异的影响导致不同国家间的文化传播以及人际交往出现了种种障碍。然而,这些障碍表现为什么样的形式呢?它们背后又有着怎样具体的文化内涵呢?是否存在相似点?这对我们的跨文化交流又有怎样的借鉴意义?这些都是我们将要探讨的问题。

人们在社会交际中,有时候不遵循合作原则,而倾向于让听话者来猜测其言外之意。这样的现象无处不在,是一种有趣的语言现象。人们总倾向于以一种合适的表述方式来达到理想的交流目的,通过这样一些委婉的语言习惯,可以规避语言过于直白对说话者和听话者带来的伤害。这样的日常交际用语叫做“礼貌用语“。英国学者Leech已经提出了有关理论,即礼貌原则,来作为对合作原则的补充和弥补。它包括得体准则、慷慨准则、赞誉准则、谦逊准则、一致准则和同情准则。接下来,我将以跨文化交际中的礼貌用语为例,进行分析对比。

礼貌用语中的问候语

与人进行交流的第一步就是打招呼,打招呼也能反映出一个人的礼貌与否。在中英文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也总是使用截然不同的打招呼用语。下面是一些例子:

Hi. /Hello.

How are you? / How do you do?

Good morning/afternoon/evening.

你好。/您好。

早上好。/ 中午好。/ 晚上好。

吃了吗?干啥去?你干什么呢?

我们可以看到,在表示单纯的你好。早上好。等最简单的打招呼用语时,两种语言不存在语意差别。但是在一些更接地气的打招呼用语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说话者问出的问题非常具体但又不要求听话者作出具体的回答。只是因为人

际交往中较之于英语文化多了一个和谐准则。人们倾向于以一种言语的关切来表示和善,热络和对听话者的关心。从而构建出关系紧密,没有距离感的说话氛围。因此,我们不能就字面意思机械翻译,那样反而会破话会话语境,使原本的交际功能丧失。如果我们问一个西方人,Have you already ate?,照字面理解,他一定会认为说话者要约他去吃饭。从而产生交流障碍。

另外,在英语文化中,人们注重隐私,崇尚个人空间,不喜欢家长里短。因此我们打招呼时问:

“你在干什么?”“你多大了?”这样的涉及到隐私的问题显然是不够礼貌的。如果问了,说不定还会被对方一句“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噎倒。因此,在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时候,打招呼一定要注意为对方预留出合适的空间,不要寒暄太多。

礼貌用语中的告别语

作为结束一段见面的结束性语言,人们往往使用一定的告别语。一方面是总结此次见面,有时还表达了对下一次见面的期待,或者对双方的美好祝愿。

Good bye. Bye.

See you. / See you next time.

Have a nice day!

再回。回见。

慢走,不送了啊。有空常来。

别送啦,请留步。

从这两种表达方式来看,中英文在告别方面的表述存在很大的差异。西方人的告别方式比较简洁。仅仅是表达自己度过了愉快的时光,表示期待下次见面,显得比较短促。而中国人告别用语简直是五花八门。“不好意思,打扰了。”“慢走慢走。”“请留步”“有空常来。”如果要向西方人解释清楚这些用语的语用含义,着实要费功夫。因为从字面来看,“慢走”难道要翻译成“walk slowly” 吗?如果要这样翻译,难免会让

西方人产生,我难道是小孩子吗,怎么走路快慢你都要管的抵触感。

礼貌用语中的称赞语

称赞在交际中起到了融洽气愤、给对方留下良好印象的作用。在称赞过程中,有可能巩固了说话者和听话者的关系。比如,我们称赞朋友,都可以积极促进友谊。但值得一提的是,称赞过多可能演化成恭维。比如下级恭维上级,谋求利益。这在中国可以说比较常见。但是,西方仿佛是相反的。常常是上级称赞下级,希望他们可以更加努力的工作。

Good job. / Well done.

Lovely dress./ You are so beautiful.

你今天打扮的真美。

哪里哪里,还是你看着更年轻漂亮。

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人强调淡化自我。面对夸赞,总是倾向于稍微贬低自我。从而达到一种平等的地位。这一方面也体现了和谐准则。而西方人面对称赞,总是欣然接受,并表达出对称赞者的感谢。“Thank you. It’s very nice of you to say that.”

礼貌用语中的答谢语

在人际交往中,相互帮助也是促进交流的一个重要方式。而接受帮助的人也往往要采取一定的方式进行感谢。尤其是在英语国家中,这一点相当明显。Thank you so much.

Not at all.

It’s my pleasure.

过奖了。

别客气。这是我该做的。

首先从称赞的时机来说,英美国家就要大得多。他们不吝惜向家人、朋友、陌生人表达自己的感谢。甚至是很小的事情,比如指路、让座。而在中国,人们对自己亲近的人比如家人、好朋友是不常表达感谢的。这是由于集体主义下,我们强调人与人关系密切,融洽。答谢则显得客套、生分。其次,在我们收到了赞美时,也倾向于贬低自己,而不会直接答谢。而英美人群由于社会制度,思维方式的差异,更倾向于强调个人主义,注重个人价值。

因此总的来说,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更加直接。他们所听即所想,在礼貌用语的表现方面展现出直接、热烈、真诚的特点。他们的思维方式偏向于直线型,因此对于中文中逐字翻译的话语,往往无法理解。如“ 请慢走”

“打扰您了”。等等客气,谦逊的说法。

而中国人由于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讲究和谐、逊、隐匿小我,成就大我。如:“您贵姓?”

“鄙人”这两种关于说话人和听话人的表述。这都使得我们的礼貌用语委婉,多样。为了维护良好的关系,总是倾向于用更隐晦方式表达观点。同时,我们以将自己融入社会为己任,以为社会贡献作为自我价值所在。因此,在说话时总要追求和谐准则。即通过弱化自己来融入周围。这也反映出“儒”家“和”的观点。

通过比较,我们并不是要分出孰优孰劣。只是想通过分析文化现象背后的文化内涵,了解现象背后的深层文化差异,从而对中西方的思维方式差异有所理解。这样就可以理解文化交流中出现的误解,甚至是冲突现象。礼貌用语作为现代人交际用语的重要部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要想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我们就要多了解西方文化,掌握差异。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文化交流。

201210109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