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可分为哪几种类型(专业文档)
诊断问答

(3)腮腺肿瘤:混合瘤质韧呈结节状,边界清楚,可有移动性;恶性肿瘤质硬、有痛感,发展迅速,与周围组织有粘连,可伴有面瘫。
2、简述产生水肿的几项主要因素?
(1)钠与水的潴留,如继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等:(2)毛细血管滤过压升高,如右心衰蝎等:(3)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如急性肾炎等;(4)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如血清清蛋白减少、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5)淋巴回流受阻,如丝虫病、血栓性静脉炎等。
3.水肿的发生机制,血管内液体与组织液保持动态平衡主要因素有哪些?
(2)集合反射:嘱患者注视lm以外的目标(手指),然后将目标逐渐移近眼球(距眼球约IOcm处),正常人此时可见双眼内聚,,瞳孔缩小,称为集合反射.动眼神经功能损害、睫状肌和双眼内直肌麻痹时集合反射消失.
2、试述鼻窦压痛检查法。
各鼻窦区压痛检查法如下:
(1)上领窦:医师用双手固定于病人的两侧耳后,将拇指分置与左右颧部向后按压,询问患者有无压痛,并比较两侧压痛有无区别.也可用右手中指指腹叩击颧部,并询问有否叩击痛.
(1)毛细血管内静水压。(2)血浆胶体渗透压;(3)组织间隙机械压力(组织压):(4)组织液的胶体渗透压
1、以咳嗽与咳痰为主诉的患者,您在询问病史时应包括哪些内容?
(1)发病性别与年龄。(2)咳嗽的程度与音色.(3)咳嗽伴随症状。
1、咯血与呕血的鉴别
咯血 呕血
1、肝细胞性黄疸
2、肝功能化验:转氨酶升高;白蛋白下降,球蛋白升高;
尿常规化验:尿胆元升高,尿胆红素试验阳性;
血清碱性磷酸酶(ALP), r一谷丙氨酰转氨酶(GGT)均增高
发热病人的护理试卷

发热病人的护理试卷
发热病人的护理试卷
一、填空题
1.几种常见的热型包括弛张热、不规则热、间歇热和持续热。
2.新入院患者每日测三次,连续测三天。
3.手术病人术前晚、术晨各测一次;术后病人每日测四次,连续测三天,体温恢复正常为每日测三次(监护室、婴幼儿除外)。
4.术后病人的体温可略升高,变化幅度在0.5~1℃,一般
不超过38.0℃,称之为术后低热。
5.发热分期可分为寒战期、高热期和退热期。
6.常见的物理降温方法包括物理降温、药物降温、冰毛巾
敷额和温水擦浴。
7.腋温的正常范围是36.0℃~37.0℃。
8.高热是指温度在38.1℃~41.0℃,常见于感染性疾病。
9.稽留热常见于结核病和肝脓肿。
10.心脏病患者不宜测肛温,以免刺激迷走神经,导致心
动过缓。
二、问答题
1.发热按照程度可划分为低热、中等度热和高热。
2.发热不同时期的护理注意事项:
寒战期:给予温水袋或毛毯保暖,注意观察病情变化。
高热期:及时给予物理降温和药物降温,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加强患者的营养和水分补充。
退热期:观察病情变化,逐渐恢复患者的日常活动和饮食。
伤寒论的发热总结

伤寒论的发热总结《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的重要经典之一,由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
其中关于发热的内容占据了很大的篇幅,并对发热的症状、病因以及治疗法进行了详细的总结。
本文将对《伤寒论》中关于发热的内容进行梳理和总结。
发热的基本概念《伤寒论》将发热分为两种类型:实热和虚热。
实热是指实际发热的病理过程,常伴有身体发热、头痛、口渴、大便干结等症状;虚热则是一种无实质性热量,是因为人体阴阳失衡导致的热感。
在《伤寒论》中,发热的病因主要包括六淫邪气侵袭、饮食不节、劳倦过度等。
其中,六淫邪气是指外界的风、寒、暑、湿、燥、火等因素入侵体内,导致体温异常升高。
发热的症状表现《伤寒论》中详细描述了发热的症状表现,包括以下几点:1.发热:发热是发热病的主要症状,常伴有面红、汗出、口渴等症状。
2.头痛:发热时常伴有头痛,头痛的位置和性质可根据具体病情做出进一步分析。
3.其他症状:发热还可能伴随着口渴、胸闷、咳嗽、呕吐、腹痛等不适感。
发热的治疗方法《伤寒论》提出了一系列针对发热的治疗方法,包括以下几种:1.排汗疗法:对于实热型发热患者,可采用汗法,通过药物或物理疗法使患者出汗,以达到降温的目的。
2.温补疗法:对于虚热型发热患者,可采用温补疗法,通过补养阴阳平衡来改善发热症状。
3.清热疗法:根据《伤寒论》的理论,热病属于实证范畴,因此对于实热型发热患者,可采用清热疗法,如服用清热解毒的中药。
4.调整饮食:合理的饮食对于发热的治疗很重要,可以多摄入寒凉的食物,如西瓜、黄瓜等,以缓解发热症状。
总体而言,《伤寒论》对于发热的治疗提供了一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治疗方法,为医学界对于发热的研究和治疗提供了借鉴。
然而,《伤寒论》写作于古代,对于现代医学的发热诊断和治疗仍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结合现代医学知识和技术进行全面的分析和判断。
以上是对《伤寒论》中关于发热的内容进行的梳理和总结。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能对发热的症状、病因以及治疗法有一个更加清晰的了解。
发热门诊常见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发热门诊常见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发热门诊常见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一.发热相关知识的系统性回顾:高级中枢:视前区下丘脑前部00中)(一)体温调节中枢次级中枢:延髓,脊髓大脑皮层也参与体温的行为性调节稽留热:体温持续在39-400C,达数天或数周之久,24小时内体温波动不超过10C。
可见于大叶性肺炎、伤寒、副伤寒、斑疹伤寒、羌虫病持张热:体温在24小时内波动达20C或更多。
可见于结核病、败血症、局灶性化脓性感染、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风湿热、恶性网状细胞病等,也见于伤寒和副伤寒。
间歇热:体温突然上升达到390C以上,往往伴有恶寒或寒战,历数小时后又下降至正常,大汗淋漓,经一至数天后又再突然升高,如此反复发作。
是间日疟、三日疟的特点,也可见于化脓性局灶性感染。
(二)常见热型波状热:体温在数天内逐渐上升至高峰,然后逐渐下降至常温或微热状态,不久又再发热,呈波浪状起伏。
可见于布鲁菌病、恶性淋巴瘤、脂膜炎、周期热等。
再发热:又称回归热,热型特点是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周期地互相交替。
可见于回归热、鼠咬热等。
不规则热:发热持续时间不定,变动无规律。
可见于流感、支气管性肺炎、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恶性疟、风湿热等。
双峰热:体温曲线在24小时内有两次高热波峰,形成双峰。
可见于黑热病。
恶性疟、大肠埃希菌败血症、铜绿假单胞菌败血症等。
双相热:第一次热程持续数天,然后经一至数天的解热,又突然发生第二次热程,持续数天而完全解热。
此型可见于某些病毒感染,如脊髓灰质炎、淋巴细胞脉络从脑膜炎、登革热、麻疹以及病毒性肝炎等。
注意:1.临床上热型由于受很多因素(抗生素、激素、体质等)的影响而不具有典型性。
2.分析热型时还应注意到两种或两种以上热型同时存在或先后出现的现象。
如肺炎链球菌性肺炎合并脓胸或败血症时,热型可由稽留热转为驰张热,故临床上对此种现象应加以注意。
3.也有学者将波状热与再发热归为反复发热。
兽医临床诊疗试题

3骨软症时动物牙齿磨面不整 A B
4舌苔越薄说明动物越健康 A B
5食道堵塞时常引起瘤胃臌气 A B
6猪胃食滞时触诊胃区敏感 A B
7粪便有酸臭味常见于消化不良 A B
8湿咳说明呼吸道内分泌物干而多 A B
9呼气性呼吸困难时吸气时间延长 A B
10鼻出血时鼻液呈暗红色 A B
14、心搏动减弱常见的原因有哪些
15、呼气性呼吸困难的临床表现特点
16、简述牛瘤胃检查常用的检查方法、检查内容、常见变化
17、触诊的方法有哪些,触感有哪几种?
18、病理性肠音有哪些?见于何种疾病?
19、根据发热的程度把发热分成那几种类型?各有何临床意义?
20、鼻液检查过程中,常见哪些病变?见于何种疾病?
发热热型可分为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常体温值:猪_________________牛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呼吸困难的类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热程度可分为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发热热型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常体温值:猪_________牛____________ 犬 _____________鸡 ___________。
31听诊牛结肠频繁出现流水音,该牛患有( )
热型与临床意义

【热型及临床意义】发热患者在不同时间测得的体温数值分别记录在体温单上,将各体温数值点连接起来成体温曲线,该曲线的不同形态(形状)称为热型(fever-type)。
不同的病因所致发热的热型也常不同。
临床上常见的热型有以下几种。
1.稽留热(contimledfever) 是指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h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
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及伤寒高热期(图1-4-1)。
2.弛张热(remittentfever) 又称败血症热型。
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h内波动范围超过2℃,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
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等(图1-4-2)3.间歇热(intermittentfever) 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间歇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
常见于疟疾、急性。
肾盂肾炎等(图1-4-3)。
4.波状热(undulant fever) 体温逐渐上升达39℃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
常见于布氏杆菌病(图1-4-4)。
5.回归热(recurrentfever’) 体温急剧上升至39DC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
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后规律性交替一次。
可见于回归热、霍奇金(Hodgk断)病等(图1-4-5)。
6.不规则热(irregularfever) 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可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等(图1-4-6)。
不同的发热性疾病各具有相应的热型,根据热型的不同有助于发热病因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但必须注意:①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及时控制了感染,或因解热药或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可使某些疾病的特征性热型变得不典型或呈不规则热型;②热型也与个体反应的强弱有关,如老年人休克型肺炎时可仅有低热或无发热,而不具备肺炎的典型热型。
发热量标准

发热量标准摘要:一、发热量标准的定义和作用二、我国现行的发热量标准三、发热量标准在能源行业中的应用四、发热量标准对环境保护的影响五、提高发热量标准的建议和措施正文:发热量标准是指单位质量燃料在完全燃烧时所释放的热量,通常以千焦/克(kJ/g)或兆焦/千克(MJ/kg)表示。
发热量标准是衡量燃料燃烧性能和能源利用率的重要参数,对于能源的合理利用、环境保护及节能减排具有重要作用。
我国现行的发热量标准主要有以下几种:1.煤的发热量标准:按照GB/T 213-2008《煤的发热量的测定方法》规定,煤的发热量分为高位发热量和低位发热量,分别表示煤在干燥状态下和湿状态下燃烧时所释放的热量。
2.石油产品的发热量标准:按照GB/T 484-2011《石油产品的发热量的测定方法》规定,石油产品的发热量分为高位发热量和低位发热量。
3.天然气发热量标准:按照GB/T 18604-2014《天然气的发热量的测定方法》规定,天然气的发热量分为高位发热量和低位发热量。
发热量标准在能源行业中的应用十分广泛,主要包括:1.能源采购和交易:发热量标准是能源采购和交易的重要依据,采购方和销售方根据发热量标准来确定能源的价格和数量。
2.能源利用效率的评估:通过比较不同能源的发热量标准,可以评估能源利用效率,为节能减排提供依据。
3.能源产品质量的控制:发热量标准是衡量能源产品质量的重要指标,通过控制发热量标准,可以保证能源产品的质量和稳定性。
发热量标准对环境保护具有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1.减少能源消耗:高发热量标准的能源可以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能源消耗,从而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2.减少污染物排放:高发热量标准的能源燃烧时产生的污染物较少,有助于降低环境污染。
为了提高发热量标准,政府和相关部门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能源标准体系建设:完善发热量标准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为提高发热量标准提供制度保障。
2.提高能源产品质量:加强对能源生产企业的监管,提高能源产品质量,从而提高发热量标准。
医学基础知识:发热类型的反应及临床表现介绍

医学基础知识:发热类型的反应及临床表现介绍
卫生人才招聘考试中,医基是常见的考点之一,在医基中基本上考生查的全是一些常见日常生活中的知识,例如发热,今天今天就与各位考生一起来分享一下发热类型的反应及临床表现介绍,帮助考生重温考点。
发热(fever)是指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
正常人的体温受体温调节中枢所调控,并通过神经、体液因素使产热和散热过程呈动态平衡,保持体温在相对恒定的范围内。
(一)发热的原因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的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
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产热增加或散热减少,则出现发热。
发热的病因很多,临床上可分为感染性与非感染性两大类,而以前者多见。
1.感染性发热。
各种病原体如病毒、细菌、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寄生虫等引起的感染,不论是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局部性或全身性,均可出现发热。
2.非感染性发热
非感染发热常见于血液病,如白血病、淋巴瘤等;结缔组织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硬皮病、类风湿关节炎和结节性多动脉炎等;变态反应性疾病,如风湿热、药物热、血清病、溶血反应等;内分泌代谢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炎、痛风和重度脱水等;血栓及栓塞疾病,如心肌梗死、肺梗死、脾梗死和肢体坏死等,通常称为吸收。
(二)发热的分度
发热的分度以口腔温度为标准,可将发热分为:
(1)低热:37.3~38℃。
(2)中等度热:38.1~39℃。
(3)高热:39.1~41℃。
(4)超高热:4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热可分为哪几种类型(专业文档)
某些发热性疾病有其特殊的热型,此热型发生在发热性疾病的极期。
热型在诊断和鉴别诊断上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稽留热
稽留热体温常在39℃以上,昼夜间体温变动范围较小,一般上午体温较下午低,但24小时内变动不超过1℃,这种热型可持续数天或数周,退热可渐退或骤退。
临床常见于大叶性肺炎、肠伤寒、斑疹伤寒、恙虫病等急性发热病的极期。
弛张热
弛张热体温高低不等,昼夜之间体温波动范围较大,发热时体温可在39℃以上,24小时内体温差达1.5℃~2.0℃或更多,但最低温度仍在正常体温以上。
临床常见于败血症、严重肺结核、脓毒血症、肝脓肿、支气管肺炎、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风湿热、肠伤寒、恶性组织细胞病等。
间歇热
间歇热体温可突然高达39℃以上,先有恶寒或寒战,经几个小时后体温恢复正常,大汗淋漓,以后间歇数小时或1~2日体温又突然升高,反复发作,如此高热与无热交替出现,称为间歇热。
临床常见于疟疾,如间日疟或三日疟、化脓性局灶性感染、肾盂肾炎等。
消耗热
消耗热体温波动范围比弛张热为显著,24小时内体温差在3℃~5℃之间。
临床常见
于败血症、重症活动性肺结核病等。
回归热
回归热是指体温突然升高可达39℃以上,持续数日后降至正常,经过若干时间又重新发热,持续数日以后,又下降至正常,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周期性互相交替出现,也称再发热。
临床常见于鼠咬热,或在某些发热性疾病的基础上又合并其他发热病。
波状热
体温在数天内逐渐上升至高峰,然后又逐渐下降至微热或常温,不久再发,体温曲线呈波浪式起伏,称为波状热。
临床常见于布氏杆菌病、恶性淋巴瘤、胸膜炎、周期热等。
颠倒热
早晨或上午体温较高,下午或傍晚较低,与一般的发热规律相反,称为颠倒热。
临床上常见于持久性败血症、绿脓杆菌性肺炎,偶可见于肺结核病人。
颠倒热也有的白天不热,夜间高热者,如丝虫病。
双峰热
高热体温曲线在24小时内有两次小波动,形成双峰,称为双峰热。
临床常见于黑热病、恶性疟疾、大肠杆菌败血症、绿脓杆菌败血症等。
双相热
即第一次热程持续数天,然后经一至数天的解热期,又突然发生第二次热程,持续数天后完全解热,称为双相热。
临床常见于某些病毒性感染,如脊髓灰质炎、淋巴细胞性脉胳丛脑膜炎、登革热、麻疹、天花、病毒性肝炎等。
不规则热
发热无一定的规律,持续时间也不一定,称为不规则热。
临床常见于流感、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风湿热、恶性疟疾、肺结核;也可在疾病过程中有二种或二种以上的发热疾病合并存在时,如大叶性肺炎引起脓胸及败血症等并发症时,热型可由稽留热变为弛张热。
另外,发热病人使用某些药物,如解热止痛药、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引起退热,可使原来的热型变为不规则热型。
发热性疾病可引起很多症状,发热仅是发热性疾病过程中机体的反应之一。
发热的高低和长短以及体温的形式,取决于机体的反应性和治疗的影响,因此未经治疗的典型病例,才可能有典型的热型。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拥有健康,因为健康是生活幸福,事业成功的基础。
回溯上个世纪中期,人们普遍概念认为“没有疾病就是健康”;至1977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概念确定为“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身体虚弱,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满状态”;到20世纪90年代,健康的含义注入了环境的因素,即健康为:“生理—心理—社会—环境”四者的和谐统一;进入21世纪,“健,康、智、乐、美、德”六个字组成了更全面的“大健康”概念,成为幸福人生的更佳境界。
同时,大家保持好心情锻炼好身体,一定会健健康康!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必要请去医院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