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泻药的分类及作用机理
泻下药的分类

泻下药的分类泻下药,也称为泻药,指的是治疗便秘或改善肠道功能的药物。
根据作用机制和药理特点的不同,泻下药可以分为多个不同的分类。
1. 温通类泻下药:这类药物通过温热的性质刺激肠道黏膜,促进肠蠕动,增加肠蠕动频率,有助于排除积存的粪便。
代表性的药物有大黄、芒硝等,这些药物主要用于治疗功能性便秘。
2. 润滑类泻下药:这类药物通过在肠道壁形成润滑膜来缓解便秘。
代表性的药物有润肠通、凡士林等。
润滑类泻下药还可用于治疗肛裂、肛瘘等肛肠疾病。
3. 渗透性泻下药:这类药物通过增加肠腔内的渗透压,吸引大量水分进入肠道,增加粪便的体积和湿度,从而促进肠道蠕动和排便。
代表性的药物有番泻叶、行便康等。
4. 刺激性泻下药:这类药物通过直接刺激肠道黏膜,引起肠道反射和神经兴奋,促进肠蠕动和排便。
代表性的药物有芦荟、大黄等。
但刺激性泻下药应用时需谨慎,因为长期过量使用可能导致肠道黏膜损伤。
5. 盐类泻下药:这类药物通过增加肠腔内的盐浓度,引起肠腔内液体向肠腔内移动,增加粪便的体积,从而促进排便。
代表性的药物有硫酸镁、磺胺合剂等。
6. 双重作用泻下药:这类药物具有温通类和润滑类作用的双重特性,能够同时刺激肠道蠕动和提供润滑效果。
代表性的药物有杏仁、火麻仁等。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不同类型的便秘患者,合理选择适合的泻下药是十分重要的。
选择泻下药时应根据患者的病情、便秘原因、年龄、体质以及可能存在的其他健康问题综合考虑。
在使用泻下药时,还需遵循医生的建议,遵守用药剂量、时间和疗程等要求,以确保安全有效地治疗便秘。
总结起来,泻下药的分类主要包括温通类、润滑类、渗透性、刺激性、盐类和双重作用泻下药。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医生会根据便秘类型和症状选择合适的泻下药进行治疗。
但在使用泻下药时,患者还应注意合理使用,遵循医生的建议,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有效性。
泻下药的分类

泻下药的分类泻下药是一类用于治疗便秘的药物,主要通过促进肠道蠕动或增加肠道水分来达到通便作用。
根据作用机理和药物性质,泻下药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 刺激性泻下药:刺激性泻下药通过刺激肠道壁的神经末梢,促进肠道蠕动,增加肠道排便次数和量。
常见的刺激性泻下药包括花椒、番泻叶、大黄、芦荟、决明子等。
这类药物通常具有较快的通便作用,但可能会引起肠道刺激和腹痛等不适症状,因此在使用时需要谨慎。
2. 渗透性泻下药:渗透性泻下药通过增加肠道内的溶液浓度,从而增加肠道腔内的渗透压,促进肠道水分向肠腔内流动,软化大便、增加排便次数。
常见的渗透性泻下药有硫酸镁、硫酸钠、甘露醇等。
这类药物对肠道刺激较小,通常适用于轻度便秘,但过度使用可能导致电解质紊乱,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3. 润滑泻下药:润滑泻下药可以润滑肠道,减少大便与肠道壁的摩擦,从而促进排便。
常见的润滑泻下药有润肠灵、润必泰等。
这类药物的作用是物理性的,因此通常对肠道刺激较小,不易产生依赖。
但需要注意的是,长期使用此类药物可能会干扰肠道正常的黏液分泌,进而影响肠道自身清洁和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4. 盐类泻下药:盐类泻下药是通过引起肠道内钠离子的积聚,促使肠腔内液体增加,从而刺激肠道蠕动,加速排便。
常见的盐类泻下药包括硫酸镁、硫酸钠等。
这类药物通常具有较快的通便作用,但可能导致电解质紊乱,因此在使用时需要掌握适当剂量和使用时机。
此外,还有一些泻下药如贝亭、充肠等具有多种作用机制,可通过改善肠道蠕动和水分状况来缓解便秘。
不同类型的泻下药适用于不同类型的便秘,因此在使用泻下药以前,最好咨询医生或药师的建议,了解自己的便秘类型和适用的药物。
在使用泻下药的过程中,注意合理使用剂量,避免过度使用,同时加强饮食结构调整和生活方式改善,对于长期便秘问题,应尽早咨询医生并进行对症治疗。
止泻药对肠道的作用原理

止泻药对肠道的作用原理
止泻药对肠道的作用原理可以归纳如下:
1. 增加肠道吸收:止泻药可以通过增加肠道对水分和电解质的吸收,从而减少水分和电解质的排泄,使粪便变得较为干燥,减少腹泻的发生。
常见的药物代表有胶体喹乙等。
2. 抑制肠道蠕动:蠕动是指肠道在消化吸收过程中的节律性收缩和舒张运动。
止泻药可以通过抑制肠道的蠕动,减少排泄的速度,延长粪便在肠道中的滞留时间,从而减少腹泻。
常见的药物代表有鸦胆子碱类药物和吗啡类药物。
3. 改善肠道黏膜:某些止泻药可以通过改善肠道黏膜的炎症和损伤状态,减少腹泻和水分的丢失。
常见的药物代表有硫糖铝、复方片仔癀等。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止泻药可以有效缓解腹泻症状,但并不能根治病因,因此在使用止泻药时应根据病情和医生建议合理使用,避免滥用。
泻下药的分类

泻下药的分类泻下药是指用于治疗便秘或者促进肠道蠕动的药物。
根据药物的作用机制和药理特点,泻下药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 渗透性泻下药:渗透性泻下药通过增加肠道内的渗透压,使得肠道吸收水分减少,从而增加肠道内容物的体积,刺激肠壁蠕动,促进排便。
常见的渗透性泻下药有乳果糖、聚乙二醇等。
2. 刺激性泻下药:刺激性泻下药通过刺激肠道神经末梢,增加肠道蠕动和分泌,促进排便。
这类药物起效较快,但长期使用可能导致肠道黏膜受损。
常见的刺激性泻下药有芒硝、巴豆酚等。
3. 保湿剂:保湿剂通过增强肠道内容物和粘液的润滑程度,使其更容易通过肠管,并减少粪便的干燥。
常见的保湿剂有凡士林、白凡士林等。
4. 肠道蠕动促进剂:肠道蠕动促进剂通过增加肠道的蠕动或者调节肠壁的肌肉收缩,促进肠道内容物的传输。
常见的肠道蠕动促进剂有多潘立酮、布洛芬、左旋多巴等。
5. 直肠刺激剂:直肠刺激剂是一类局部给药的泻下药,通过直接刺激直肠黏膜,增加肠道蠕动和分泌,促进排便。
常见的直肠刺激剂有甘油、硫酸镁等。
6. 益生菌或益生元:益生菌或益生元是一类有益于肠道菌群健康的泻下药。
它们通过增加有益菌的数量和改善菌群组成,促进肠道功能恢复正常。
常见的益生菌或益生元有双歧杆菌、乳酸菌、低聚果糖等。
7. 中草药泻下药:中草药泻下药指的是采用中草药制剂治疗便秘或促进肠道蠕动的药物。
常见的中草药泻下药有大黄、芒硝、蒲公英等。
需要注意的是,泻下药的使用应该根据个体情况和病因进行选择。
长期或滥用泻下药可能造成依赖性便秘、电解质紊乱等不良反应,因此在使用前最好咨询医生的建议,并遵循医生的指导使用。
另外,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和老年人应遵循特殊的用药注意事项。
常用止泻药

常用止泻药一览表类别药名商品名作用原理用法副作用及注意事项减弱肠道蠕动类地芬诺酯苯乙哌啶减弱肠道蠕动,使肠内容物通过延迟,利于肠内水分的吸收。
每次1~2片,每日2~4次。
偶见口干、腹部不适、恶心、呕吐、思睡、眩晕、头痛、烦躁、失眠等,大剂量可产生欣快感,长期服用可致依赖性。
洛哌丁胺易蒙停对抗肠道平滑肌的收缩,延长食物在小肠停留的时间,促进水、电解质及葡萄糖的吸收。
止泻作用显著。
通常首次2片,以后每次1片,至腹泻停止,每日总量不超过8片。
皮疹、瘙痒、口干、腹胀、恶心、厌食、呕吐、头痛、头晕、乏力。
严重中毒性、感染性腹泻者、重症肝损害者慎用。
匹维溴铵得舒特选择性胃肠道钙离子拮抗剂,缓解肠道痉挛,恢复正常的肠道运动功能。
每片50毫克,每日3次,每次1片。
偶见腹部不适。
收敛吸附剂双八面蒙脱石思密达加强粘膜屏障的生理功能,防止有害因素对肠粘膜的侵害。
散剂:3克一袋,每次1袋,一日3次。
联合用药,其他药物应在服思密达前1小时服;可引起轻度便秘。
药用炭能吸附肠内有害物质。
用于食物中毒。
成人每次1.5~4.0克,每日3次。
能吸附抗生素等药物,其他药物应在服药用炭前1小时服。
微生态调节丽珠肠乐回春生双歧杆菌活菌制剂,补充有益菌,阻止致病菌的定植和入侵。
胶囊剂:每粒含双歧杆菌0.5亿。
口服:每次l~2粒,早晚餐后各服l次。
无毒副反应,服用时应停用抗生素。
剂双歧三联活菌胶囊培菲康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粪链球菌活菌制剂,补充有益菌,阻止致病菌的定植和入侵。
胶囊剂,口服:每次2~4粒,每日3次。
无毒、无副反应,服用时应停用抗生素。
整肠生地衣芽胞杆菌活菌制剂。
产生抗菌活性物质,对致病菌有明显的拮抗作用。
胶囊剂:每粒0.25克,每粒含2.5亿活菌。
口服:每次2粒,每日3次。
服用时应停用抗生素,正常人常规剂量和加倍剂量均可耐受,加倍剂量时可出现便秘。
酪酸菌制剂米雅 BM促使有益菌增殖,抑制病原菌生长。
每片20毫克,每日3次,每次1~3片。
泻药与止泻药

大黄
【应用】
(1)用于大肠便秘,可与硫酸钠配合(单用大黄作用 慢而不确实)。 (2)健胃剂,可与其他健胃药合用。 (3)外用,撒布剂治疗创伤火伤及烫伤。
(1)哺乳母畜慎用。 (2)怀孕家畜及肠炎病畜不宜使用。 (3)用脂溶性驱虫药时不用。 (4)不能长期反复使用,以免引起消化机能障碍。
使用泻下药时必须注意的事项
(1)对于诊断未明的动物肠道阻塞不可随意使用泻下 药。 (2)对幼畜,孕畜及体弱患畜慎重选用或不用。 (3)在治疗各种肠便秘时,泻药多与止酵药、镇静药、 强心药、补液药等配合应用,以制止肠内发酵,使患畜 安静和提高疗效。 (4)高脂溶性药物或毒物引起中毒时,不可使用油类 泻药,以防止加速毒物的吸收而加重病情。 (5)使用泻药时应防止泻下过度导致失水,衰竭或继 发肠炎等,且用药次数不宜过多。 (6)使用盐类泻药要补充大量水分。
硫酸镁
【作用及应用】
基本同硫酸钠,用时加水稀释成6-8%溶液灌服。另外 镁盐有较强利胆作用,用于阻塞性黄疸,慢性胆囊炎 治疗。 上述两种药泻下作用剧烈,可反射性引起盆腔出血和 失水,老年动物,怀孕母畜慎用,这类动物最好用油 类泻药。
油类泻药(润滑性泻药)
本类药物来源于动物、植物和矿物,无刺激性
硫酸钠
【注意事项】
硫酸钠不适合小肠便秘,禁与钙盐配合,浓度以4-6% 为宜,不能过高。
【制剂】粉剂,应用时配制成4-6%溶液灌服。
芒硝(十水硫酸钠) 大承气汤(传统中药泻下方)大黄60g,芒硝180g,厚 朴30g,枳实30g。 功效:攻下热结,破结通肠,主治马属动物大肠便秘。
腹泻,10种中成药可对症选择(附联合用药方案)

腹泻,10种中成药可对症选择(附联合用药方案)腹泻,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腹泻中医亦称“泄泻”,常有寒、湿、暑、热、虚等因素所致。
药店用于治疗腹泻的中成药种类繁多,了解每种药物的特色,可对症推荐。
01 藿香正气口服液(合剂)功效: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适应证:用于外感风寒、内伤湿滞或夏伤暑湿所致的感冒,症见头痛昏重、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呕吐泄泻;胃肠型感冒见上述证候者。
02 附子理中丸功效:温中健脾。
适应证:用于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手足不温。
03 葛根芩连片功效:解肌透表,清热解毒,利湿止泻。
适应证:用于湿热蕴结所致的泄泻腹痛、便黄而黏、肛门灼热。
04 香连丸功效:清热燥湿,行气止痛。
适应证:用于泄泻腹痛,便黄而粘。
05 复方黄连素片功效:清热燥湿,行气止痛,止痢止泻。
适应证:用于大肠湿热型腹泻,症状为赤白下痢,里急后重或暴注下泻,肛门灼热;肠炎、痢疾。
06 参苓白术丸功效:补脾胃,益肺气。
适应证:用于脾胃虚弱所致的慢性腹泻,症状为食少便溏,气短咳嗽,肢倦乏力。
07 人参健脾丸功效:健脾益气,和胃止泻。
适应证:用于脾胃虚弱所致的饮食不化、脘闷嘈杂、恶心呕吐、腹痛便溏、不思饮食、体弱倦怠。
08 补脾益肠丸功效:益气养血,温阳行气,涩肠止泻。
适应证:用于脾虚气滞所致的泄泻,症见腹胀疼痛、肠鸣泄泻。
09 四神丸功效:温肾散寒,涩肠止泻。
适应证:用于肾阳不足所致的泄泻,症见肠鸣腹胀、五更溏泻、食少不化、久泻不止、面黄肢冷。
10 固本益肠片功效:健脾温肾,涩肠止泻。
适应证:用于脾肾阳虚所致的泄泻,症见腹痛绵绵、大便清稀或有黏液、食少腹胀、腰痠乏力、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虚;慢性肠炎见上述证候者。
联合用药举例01 藿香正气口服液(合剂)+黄连素片用于寒湿型腹泻,对应症状为大便清稀如水样,腹痛肠鸣,恶寒发热,鼻塞身痛等。
02 复方黄连素片+诺氟沙星胶囊+口服补液盐用于湿热型腹泻,症状为泄泻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大便有脓液,伴烦躁口渴,小便短赤等。
导泄药的分类

便秘是指正常的排便形态改变,排便次数减少,每周少于3次,排出过干过硬的粪便,且排便不畅、困难。
临床表现为排便困难,腹痛、腹胀,粪便坚硬、便血,排便时可有左腹部或下腹部痉挛性疼痛或下坠感,可通过增加运动,调节情绪,调整饮食结构,养成良好排便习惯改善,还可用药物进行导泄,根据药理作用,导泄药可分为以下五类:1、容积性泻药:该类药物主要含有高渗透性盐类,口服后肠内容物渗透压升高,将水分自组织中吸入肠腔,使粪便中含水量增加,软化粪便,扩张肠道容积,刺激肠道壁进而引起排便反射。
对排除胃肠道毒物或服驱虫用以排出虫体最为安全有效。
但是由于此类药物不能增强结肠张力,所以结肠无力、肠道运动迟缓的患者不宜使用,临床常用药物主要有硫酸镁。
镁离子同时可刺激产生缩胆囊素,可促进肠道运动和肠黏膜分泌水及电解质。
服药1~6小时即可泻出液体大便。
硫酸镁用于导泄的常用剂量为5~20g,清晨空腹服用,服用后应大量饮水以加速导泻作用和防止脱水,过量可导致高镁血症及水电解质紊乱。
2、刺激性泻药:该类药物直接作用于肠黏膜,使肠蠕动增强而促进排便。
该类药物会引起大肠肌无力,并且长期使用容易形成药物依赖性,主要用于治疗大便嵌顿和需要迅速通便的患者,而不宜长期使用,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禁用。
临床常用的此类药物主要有酚酞片,睡前服用,成人每次50~200mg,儿童每次15~50mg,长期应用酚酞片可使血糖升高、血钾降低且易形成药物依赖性。
3、渗性性泻药:该类药物主要是不吸收糖和多聚乙烯乙醇及其化合物,在小肠不被人体吸收,增加肠腔内渗透压,增加肠道内水分,刺激肠道运动;临床常用的制剂有乳果糖、聚乙二醇(PEG)、甘露醇等,服用后2-3天内出现通便效果。
乳果糖于早餐时一次顿服,每日剂量15~30ml,剂量较高如用于治疗肝昏迷或昏迷前期时可影响血糖。
聚乙二醇每日剂量10~30g,聚乙二醇在肠腔内不发酵、不产气、无腹痛和排气反应,不影响电解质平衡及肠黏膜完整性,老年人和儿童应用较安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止泻药的分类及作用机制
动物医学102班(班级)
第五组(组别)刘祥、刘洋、齐超、任晓斌、孙敦娥、万有娣、谭娟娟、王艳梅、王高田(成员)
止泻药可分为五大类:①阿片及其衍生物通过抑制肠管的运动性而止泻。
②吸附剂, 具有吸附水、气体和毒性物质的能力而止泻。
③收敛剂:服后在小肠内释放出鞣酸而使蛋白质沉淀, 从而在黏膜上形成一层保护膜, 并可抑制肠分泌。
④保护剂: 具有保护胃肠黏膜及吸附、止泻作用。
⑤微生态制剂: 通过扶植正常微生物群, 调整生理平衡, 发挥生物拮抗作用, 起到排除致病菌和条件致病菌的侵袭而止泻的作用。
1、洛哌丁胺为长效抗腹泻药物, 其作用于肠壁的阿片受体, 阻止纳洛酮及其他配体与阿片受体的结合, 阻止
乙酰胆碱和前列腺素的释放, 从而抑制肠蠕动, 延长肠内容物的通过时间, 促进水、电解质及葡萄糖的吸收。
并且可以增加肛门括约肌的张力,从而抑制大便失禁和便急。
适用于各种病因引起的非感染性急、慢性腹泻; 用于回肠造口术患者, 可增加大便稠度以减少排便次数与排便量。
急性腹泻:初量2~ 4mg, 以后1次腹泻后2mg, 1
日总量不超过16mg。
慢性腹泻: 初量2~ 4mg, 以后根据维持大便正常情况调节剂量, 1日可2~ 12mg。
禁用于:
①感染性腹泻的基本治疗药物。
②对非感染性腹泻服用本药48小时后临床症状无改善者。
③肠梗阻、便秘、胃肠胀气、严重脱水、溃疡性结肠炎的急性发作期及应用广谱抗生素引起的伪膜性肠炎。
④ 2 岁以下儿童。
慎用于: 1、肝功能障碍者;2、孕妇; 3、哺乳期妇女。
药物过量时, 可用纳洛酮解毒。
由于本药的作用时间长
于纳洛酮1~ 2小时, 须至少监察48小时。
本药全部由肝脏代谢, 肝功能障碍者应减量。
不良反应偶见口干、嗜睡、倦怠、头晕、恶心、呕吐、便秘、胃肠不适和过敏反应。
2、地芬诺酯系地芬诺酯和阿托品的复方制剂,为人工合成的具有止泻作用的阿片生物碱, 具有较弱的阿片样作用, 现已代替阿片制剂成为应用广泛而有效的非特异性止泻药。
对肠道作用类似于吗啡, 直接作用于肠平滑肌, 通过抑制肠黏膜感受器,降低局部黏膜的蠕动反射, 减弱肠蠕动, 并使肠内容物通过延迟, 从而促进肠水分的
吸收。
在制剂中加入阿托品可以减少本药的依赖性倾向。
适用于急、慢性功能性腹泻; 药物及慢性结肠炎所致
的腹泻。
口服, 1次2. 5~ 5mg, 1日2 ~ 4次。
腹泻得到控制时即可减少剂量。
禁用于:① 2 岁以下儿童; ②青光眼; ③严重肝病; ④脱水; ⑤对地芬诺酯或阿托品过敏者; ⑥梗阻性黄疸;
⑦与伪膜性肠炎或产肠毒素细菌有关的腹泻。
慎用于: 1、慢性肝病(可诱发肝性脑病); 2、正在服用成瘾性药
物者; 3、腹泻早期; 4、腹胀者。
儿童用药易出现迟发性地芬诺酯中毒, 使用本药时必须考虑儿童营养状况和药物的水解度。
2~13岁儿童应
使用本药溶液剂而不要使用片剂。
用药前后和用药时应检查和监测粪便粘度及腹泻是否停止; 监测水电解质平衡、呼吸情况, 以免引起中毒。
本药有阿片样作用, 长期大量服用可产生欣快感, 并可出现药物依赖性, 但常
规剂量短期治疗产生依赖性的可能性很小。
与阿托品合用, 可减少依赖性倾向。
药物相互作用: ①本药可以增强巴比妥类、阿片类和其他中枢抑制药物的作用, 不宜合用。
②本药可减
慢肠蠕动, 可影响其他药物的吸收。
不良反应: 本药毒性甚小, 成年人服用常规剂量, 不良反应轻而少见。
偶见口干、恶心、呕吐、头晕、头痛、嗜睡、失眠、抑郁、烦躁、皮疹、腹胀及肠梗阻等, 减量或停药后消失。
儿童对本药比较敏感, 可能出现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
3、双八面体蒙脱石主要药理作用为: 覆盖消化道黏膜, 与粘液蛋白结合, 从质和量两方面增强黏液屏障, 起到防止H+ 、胃蛋白酶、胆盐、溶血卵磷脂、非类固醇类抗炎药、酒精以及各种病毒、细菌及其毒素对消化道黏膜的侵害作用, 以维护消化道的正常生理功能, 同时还具有降低结肠过分敏感性的作用。
促进损伤的消化道黏膜上皮再生, 修复损伤的细胞间桥, 促进细胞紧密连接。
吸附消化道内气体和各种攻击因子, 如各种病原体及其毒素, 并使之失去致病作用。
平衡正常菌群, 提高消化道的免疫功能。
通过激活凝血因子×和Ø对消化道局部有止血作用。
促进肠黏膜细胞的吸收功能, 减少其分泌。
调节肠道运动, 恢复肠蠕动的正常节律, 维护肠道的输送和吸收功能。
口服后药物不被吸收, 并维持6小时之久; 安全性好, 无明显不良反应。
适用于:①成人及儿童的急、慢性腹泻, 儿童急性腹泻尤佳。
②肠易激综合征。
③食管炎及与胃、十二指肠、结肠疾病有关的疼痛的对症治疗。
④肠道菌群失调。
口服, 1日3次, 1次1袋。
本药影响其他药物吸收, 必须和用时, 在服用本药之前1小时服用其他药物。
治疗急性腹泻首剂量应加倍。
服用时间: 胃炎、结肠炎、肠易激综合征应在饭前服用; 腹泻宜在两餐中间服用; 胃食管反流及食管炎在餐后服用。
药物相互作用: ①本药与诺氟沙星合用可提高对致病性细菌感染的疗效。
②本药可减轻红霉素的胃肠道反应, 提高红霉素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