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合集下载

抗生素相关腹泻指南第十版

抗生素相关腹泻指南第十版

抗生素相关腹泻指南第十版引言抗生素是一类用于治疗感染病的药物,虽然它们在控制感染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抗生素使用也会带来一些副作用,其中之一就是抗生素相关腹泻。

本指南旨在提供有关抗生素相关腹泻的信息,并给予治疗建议。

抗生素相关腹泻的定义抗生素相关腹泻是指在使用抗生素后出现的腹泻症状,其主要原因是抗生素对肠道菌群的杀伤作用。

抗生素可以破坏肠道中的有益菌群,导致病原菌过度生长,从而引发腹泻。

影响抗生素相关腹泻发生的因素抗生素相关腹泻的发生与以下因素密切相关: 1. 抗生素的类别:某些抗生素如红霉素、克林霉素等与抗生素相关腹泻的发生风险较高。

2. 抗生素的使用剂量和疗程:高剂量或长时间使用抗生素的患者发生抗生素相关腹泻的概率更大。

3. 患者个体差异:患有其他胃肠道疾病、免疫功能低下、年龄较大的患者更容易发生抗生素相关腹泻。

抗生素相关腹泻的症状和诊断抗生素相关腹泻一般在使用抗生素后48小时内出现,并在停药后几天内自行缓解。

其症状包括腹痛、腹泻、恶心和食欲减退。

对于可疑的抗生素相关腹泻患者,可以进行以下诊断方法: - 基于病史和临床症状的诊断 - 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腹泻,如肠道感染等 - 检测粪便标本,查看是否存在病原体感染抗生素相关腹泻的治疗与预防对于轻型抗生素相关腹泻,大部分患者无需特殊处理,症状可以自行缓解。

以下是一些治疗和预防抗生素相关腹泻的方法: 1. 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对于有高风险的患者,可以考虑选择风险较低的抗生素。

同时,避免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

2. 补充益生菌:在使用抗生素的同时,可以服用一些益生菌制剂,有助于维护肠道菌群的平衡。

3. 确保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避免与感染源接触。

4. 注意饮食,多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水果、蔬菜等,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和恢复肠道功能。

5. 对于严重抗生素相关腹泻的患者,可能需要使用抗生素相关腹泻的治疗药物,如肠道动力药物、止泻药物等。

结论抗生素相关腹泻是抗生素使用过程中常见的副作用之一,但多数情况下症状较轻,并可自行缓解。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重度肠炎诊断有帮助。
精选完整ppt课件
31
AAD的治疗对策
停用相关抗生素 床旁隔离 抗艰难梭菌治疗 吸附艰难梭菌毒素 扶植肠道正常菌群 抗休克与全身治疗
精选完整ppt课件
32
AAD的治疗对策
停用相关抗生素
一旦临床高度怀疑或已确诊AAD,应及早停用 有关抗生素。
对于原发病必须继续使用者,可给予针对性强 的窄谱抗生素。
精选完整ppt课件
7
肠道正常菌群遭到破坏
一方面使肠道菌群相关的糖类的代谢降低,致 使糖类吸收不良,肠腔中的有机酸、阳离子和 糖类聚集,从而导致渗透性腹泻;
另一方面正常菌群的破坏也导致了病原微生物 的异常增殖,特别是艰难梭菌(Clostridium difficile)的感染。
精选完整ppt课件
离出艰难梭菌即可确诊,但对AAD的诊断缺乏 特异性,因为非产毒株也被分离出来,因此培养 阴性者也不能除外AAD的诊断。 粪便厌氧培养出艰难梭菌后,还应进行毒素鉴 定。
精选完整ppt课件
26
AAD的诊断要点----
辅助检查
(2)血常规及生化检查: 血常规可见白细胞计数升高,甚至出现类白血
病反应。
评估Ⅱ(APACHEⅡ)评分高的患者易发生AAD; 住院时间越长,AAD发生率越高; 患者的免疫状况也与发生AAD的危险密切相关,
免疫力低下如肿瘤化疗、移植、长期卧床的患 者发生AAD的危险明显增加。
精选完整ppt课件
17
AAD的危险因素----医疗干预措施
及药物
医疗干预措施越多,如机械通气、透析、肠内 营养的患者发生AAD的风险越高。
抗生素相关肠炎(Antibiotics associated colitis,AAC)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诊断和预防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诊断和预防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诊断和预防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ntibiotic-associated diarrhea,AAD)是指在使用抗菌药物后出现的无法用其他原因解释的腹泻。

抗菌药物引起肠道菌群紊乱是AAD发生和发展的基础,可降低肠道碳水化合物和胆汁酸代谢而致渗透性和分泌性腹泻,还可引起对抗菌药物不敏感菌、耐药菌或真菌过度增殖而致感染,或因药物直接刺激肠道蠕动增加而致病。

艰难梭菌、产气荚膜梭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产酸克雷伯杆菌和白假丝酵母菌等是AAD的常见致病菌。

儿童尤其是婴幼儿是AAD的高发人群,早产、低出生体重、接受肠道手术或侵入性操作、长时间住院、有严重基础疾病或慢性消化系统疾病,以及长期使用质子泵抑制剂等可增加AAD发生风险。

临床分型儿童AAD的潜伏期一般为2~6 d,典型病例通常在停用抗菌药物期间起病,仅有8%~15%延迟起病,可迟至使用抗菌药物后2个月。

1.轻型(单纯性腹泻):最常见。

仅表现为稀便,2~3次/d,持续时间短,无中毒症状,通常为Ⅰ度或轻Ⅱ度肠道菌群失调。

临床常被忽略。

2. 中型:菌群失调Ⅱ度以上,腹泻次数较多,可有肠道条件致病菌感染。

临床易被误认为感染性腹泻。

3. 重型:在严重菌群紊乱基础上继发条件致病菌如艰难梭菌或白假丝酵母菌等感染。

症状重,腹泻次数一般10~20次/d,可达30次/d,可伴有发热、腹部不适和里急后重等。

4. 极重型(暴发型):除腹泻外,还有脱水、电解质紊乱及低蛋白血症等并发症,甚至发生中毒性巨结肠,可并发肠穿孔。

诊断1. 临床诊断:近期曾使用或正在使用抗菌药物后出现腹泻稀便或水样便,甚或黏液便、脓血便、血便,或见片状或管状假膜,排除其他有明确原因的腹泻,(1)各种原发性感染性腹泻如细菌性痢疾,(2)肠道器质性疾病如炎症性肠病,(3)肠道功能性和过敏性疾病,(4)胃肠道手术1年内等,可临床诊断为AAD。

证实有肠道菌群失调是临床诊断的有力证据。

2. 病原诊断:如果微生物学检查检出优势生长的致病菌,可直接诊断为相应病原性肠炎,如白假丝酵母菌肠炎等。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2、抗生素治疗(中重度) :疗程10~14天
口服甲硝唑250mg-500mg,tid-qid 或静脉用药,首选药物。 口服万古霉素125mg,qid 其他:夫西地酸、替考拉宁 3、营养/支持治疗 补充液体、纠正电解质紊乱和酸中毒
4、吸附艰难梭菌毒素 • 消胆胺4~5g,每日3~4次,7~14天,适于中度病情或复发者。应注意 不能与万古霉素合用;污泥状梭状芽胞杆菌抗毒素50 000U 静点,每 日2次。
发病机制
• 此时会出现以下两种情况: • 一是对所用抗生素敏感的菌群被大量杀灭或抑制,而非敏 感菌群(如真菌)则失去制约而大量繁殖,引起腹泻或肠炎; • 二是在菌群紊乱、肠道屏障被削弱的情况下,某些外来菌 或过路菌(如难辨梭菌)乘虚而入,在肠道定植并大量繁殖, 成为优势菌群,引起腹泻或肠炎。 • 现在认为引起AAD的主要致病菌是难辨梭状芽孢杆菌(CD)。
发病机制
• 难辨梭菌的致病菌株能产生种毒素:一种是肠毒素,即毒 素A;另一种是细胞毒素,即毒素B。 • 毒素A通过改变细胞内的肌动蛋白而直接作用于结肠细胞, 黏膜固有层上皮细胞,巨噬细胞,神经免疫细胞释放的细 胞因子也有助于结肠黏膜损伤及毒素介导的炎症反应。 • 毒素B可使肠细胞发生明显的细胞凋亡,出现细胞内染色 质浓缩。直接损伤肠壁细胞,造成伪膜性肠炎,临床表现 为腹痛,腹泻,并伴有全身中毒性症状。
2、产气荚膜杆菌
3、金黄色葡萄球菌
4、白色念珠菌 :稀便呈泡沫状,发酵有气味。大便伴 有黏液、血性。
临床表现
• 主要表现为腹泻、腹胀、腹痛,可有恶心、呕吐。 • 腹泻从每日数次到数十次不等;严重者排便量可达数千甚至上万毫升, 为蛋花汤样黄色或海水样淡绿色水便,少数可有血性便。水样便上漂 浮着酷似肠黏膜的成片伪膜是本病独有的特征。 • 多数患者伴有发热;腹部可有轻压痛,肠鸣音亢进,但也可因中毒性 肠麻痹而致肠鸣音减弱。 • 重症患者可出现毒血症症状(如高热、谵妄、定向力障碍)和休克,白 细胞计数及中性白细胞比例升高。腹泻严重者可发生程度不同的脱水 和电解质失衡。 • 一般认为,按照从轻到重的顺序,先出现抗生素相关性腹泻一后出现 抗生素相关性肠炎一再出现伪膜性肠炎。所以,如果治理及时,患者 多不会发展到伪膜性肠炎的严重阶段。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一、概述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AD)是指应用抗菌药物后发生的与抗菌药物有关的腹泻。

1.发病率为5%~25%。

多发生于应用抗生素后5~10天,早可在用药第1日,迟可至停药后6周。

2.多为水样便、糊样便、常伴有痉挛性腹痛,重者可出现发热、腹部绞痛、血便、假膜性肠炎。

3.各年龄组均可发病,但老年人居多。

4.几乎所有抗生素均可诱发AAD,包括万古霉素、甲硝唑,以广谱青霉素最常见,其次是头孢菌素类、氨基糖苷类。

二、诊断要点
1.任何患者在接受抗生素治疗2个月内或住院72小时以后发生腹泻。

2.粪便为水样、糊样,每日≥3次,连续2日以上。

3.应排除慢性肠炎急性发作或急性胃肠道感染及非感染性原因所致的腹泻。

三、病原学特点
常见致病菌包括:难辨梭状芽孢杆菌、产酸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念珠菌、变形杆菌属、假单胞菌属等。

其中难辨梭菌最为常见,20%~25%AAD和95%的假膜性肠炎均能检测出该菌。

四、控制措施
1.合理应用抗生素
(1)严格控制广谱抗生素的使用,保护肠道正常菌群。

(2)尽早进行病原学送检,并根据结果调整抗菌药物。

(3)根据经验治疗与微生物检测结果尽可能转换使用窄谱抗菌药物。

(4)每天评估抗菌药物使用的必要性。

2.补充微生态制剂
(1)循证证据表明益生菌能有效预防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可使其危险性下降50%左右。

(2)常用的益生菌制剂包括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嗜热链球菌、保加利亚乳杆菌等。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诊断与治疗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诊断与治疗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诊断与治疗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AD)是由于接受抗生素治疗而引起的常见副作用,是以腹泻为主要症状的肠道菌群失调症的总称。

近年来,随着抗生素在临床上的广泛使用,滥用抗生素情况日益严重,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呈逐年上升趋势。

在接受抗生素治疗的患者中,AAD的发生率因人群及抗生素种类的差异而不同,一般认为发生率在5%~35%。

几乎所有的抗生素均可发生AAD,但不同种类的抗生素导致AAD的危险不尽相同,如广谱抗生素较窄谱易发;2、3代头孢菌素易发;抗生素联合应用、使用疗程越长,AAD发生率越高。

1 AAD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不同种类的抗生素引起腹泻的原因及发病机制不尽相同,归结起来可以分为以下3类:(1)肠道正常菌群遭到破坏:抗生素的使用使肠道正常菌群遭到破坏,一方面使肠道菌群相关的糖类的代谢降低,致使糖类吸收不良,肠腔中的有机酸、阳离子和糖类聚集,从而导致渗透性腹泻,另一方面正常菌群的破坏也导致了病原微生物的异常增殖,特别是难辨梭状芽胞杆菌(CD)的感染,目前认为CD是抗生素相关腹泻的主要病因,10%~25%AAD和几乎所有的伪膜性肠炎(PMC)均由此菌引起。

CD是一种存在于人类结肠腔内的芽胞状革兰阳性厌氧杆菌,其致病主要通过毒素介导。

其产生的肠毒素A和肠毒素B可导致肠粘膜损伤、炎症甚至坏死。

其它与AAD有关的细菌还包括沙门菌属、产气荚膜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克雷柏菌及白色念珠菌等。

(2)胃肠蠕动加快;有些抗生素如红霉素可直接激动胃动素受体、刺激胃窦和十二指肠收缩,引起肠蠕动改变,导致腹泻。

又如阿莫西林有刺激肠蠕动的作用,可导致运动性腹泻。

(3)肠粘膜损害:有些抗生素如氨基糖苷类,多粘菌素,四环素、新霉素、杆菌肽等,可直接引起肠道粘膜损害、肠上皮纤毛萎缩及细胞内酶的活性降低,导致肠道内营养物质的吸收障碍,从而引起吸收不良性腹泻。

2 诊断2.1临床表现AAD的临床表现按照病情的程度可分为单纯性腹泻、结肠炎、伪膜性肠炎。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发病机制
易引起AAD的抗生素: 林可霉素 氯林可霉素 广谱青霉素类 头孢菌素(第二、第三代) 氨基糖甙类或喹诺酮类等
上海华东医院296例AAD抗生素使用情况
30 % 20 10 0
第3代头孢 喹诺酮类 青霉素类 碳青霉烯类 第4代头孢 第2代头孢 大环内酯类 其他
--郑松柏 等。《上海医学》,2005,28(12)。
治 疗
微生态制剂的作用机制 : 影响肠道局部吞噬细胞功能 增强免疫应答 影响致病菌在肠道定植
重建肠道微生态系统是治疗AAD的理想措施
预 防
合理使用抗生素 要补充微生态制剂,维持正常肠道 生态系统
谢 谢!
•细菌毒素(CD的毒素A、B) 测定证实
病原学
诊 断
还必须排除以下情况: 各种类型的感染性腹泻 (如细菌性痢疾 、伤寒、食物中毒 等) 肠道器质性疾病 (如结肠直肠癌、溃疡 性结肠炎 ) 肠道功能性疾病 (肠易激综合征 ) 其他有除抗生素以外明确原因的腹泻
发病机制 流行病学 诊断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朱红柳 豫西协和医院肾内科
定 义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ntibiotic
associated diarrhea ,简称AAD)是指应 用抗生素后导致肠道菌群失调而引起的最 常见的医源性腹泻。
发病机制
流行病学 诊断 治疗与预防
发病机制
(一)抗生素使用后菌群失调
肠道正常菌群0多种
流行病学
致病菌: 1、难辨梭状芽孢杆菌(Clostridium difficile, CD):革兰阳性专性厌氧菌 导致伪膜性肠炎(pseudomembranous colitis , PMC)或叫难辨梭菌相关性腹泻(CDAD)。 CD与下列并发症有关: 20~30%的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50~75%的抗生素相关性肠炎 90%以上的伪膜性肠炎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PMC的分型

可根据临床表现及预后分为2型: 轻型:单纯水泻,直肠粘膜正常或轻度水肿,在 直肠、乙状结肠有典型的伪膜。此型一般自限, 停用抗生素后,腹痛及发热逐渐缓解,腹泻一般 在2周内减轻、消失。肠粘膜完全恢复正常一般 需要2~4周。
PMC的分型

重型:血性腹泻,常见于用青霉素,尤其是氨苄 青霉素、羟氨苄青霉素、氯林可霉素(克林霉素) 用药中或用药后,水泻2~3天后转为肉眼血便。 病变主要位于右侧结肠,常见于肝曲,粘膜呈阶 段性红斑,脆性增加。病人发热,血白细胞升高, 严重者出现水、电解质紊乱;低蛋白血症;休克; 中毒性巨结肠;结肠穿孔等,病死率高。腹泻可 顽固长达2~4周。
诊断

大便常规可见白细胞或粘液; 大便培养(致病菌生长)、厌氧菌培养; 血常规可见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升高; 内镜检查;
AAD的治疗




停用所有可以引起AAD的抗菌药物;原发疾病 的确需要使用抗菌药物的患者,应选用针对性强 的窄谱抗菌药物。 恢复肠道正常微生态:可选用含有双歧杆菌或乳 酸杆菌的微生态制剂。 加强支持治疗: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失衡。 尽量避免使用抑制肠道蠕动的药物。
PMC病理

病变愈合后,伪膜脱落,伪膜下愈合的创面发红。 粘膜上皮常先于间质出现再生修复,由于腺颈部 的未分化细胞移行到粘膜表面约需要6天,在伪 膜脱落10天后内镜检查可完全正常。
PMC临床表现

大多发生在抗生素应用5~10天。 水样便(90~95%)、血便(≥10次/日)。 急腹症表现:腹痛(80~90%);反跳痛 (10~20%)。 严重病例可见漂浮的伪膜。 外周血象升高(80%)。 发热(80%)。
大便涂片:如发现大量革兰氏阳性球菌,提示葡 萄球菌性肠炎。 C. difficile培养一般采用CCFA培养基,细菌培 养出来后还须经过气-液相色谱和生化试验予以 鉴定。 因部分人为C. difficile携带者,所以即使培养阳 性,还应进行毒素鉴定,才能确定临床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伪膜可呈黄白色、灰色、灰黄色或黄褐色,隆 起于黏膜,周围绕以红晕,重症病例伪膜可相互 融合成片,甚至可形成伪膜管型。

因为有穿孔风险,故暴发性重度腹泻患者行结 肠镜检查属相对禁忌。
AAD的诊断要点---辅助检查



(4)影像学检查 X线腹部平片可显示肠麻痹或轻至中度肠管扩 张。 钡灌肠检查对怀疑AAD的患者无助于明确诊断, 且有可能使病情加重的危险。 CT扫描可发现肠壁水肿或炎症表现,对暴发性 重度肠炎诊断有帮助。

肠道正常菌群遭到破坏


毒素A是主要的毒力因子,具有很强的肠毒素活 性。通过黏膜上皮细胞的cAMP系统使水和盐 分泌增加导致分泌性腹泻,甚至引起黏膜出血。 毒素B为细胞毒素,可直接损伤肠壁细胞,引起 炎症,导致渗出性腹泻。
肠道正常菌群遭到破坏

目前认为艰难梭菌是抗生素相关腹泻的主要病 因,10%~25%的AAD和几乎所有的PMC均由此 菌引起。
合理用药----药物的疗程



绝大多数患者在服用万古霉素后24~48小时内 症状改善。 使用甲硝唑治疗至少持续5天后才能判断治疗 是否失败。 通常抗生素使用时间为10~14天。关于口服万 古霉素的疗程,我们的经验对于初发的病例最 短3天,一般不超过10天。
合理用药----对于复发的治疗



艰难梭菌感染特别是医院内感染复发率高达 20% ~25%,复发通常是由于治疗后结肠内遗留 的孢子萌发或复原后的再次感染。 多次复发的相关因素有:肠道内抗生素未达到 有效的抑菌浓度;疗程过短,未完全清除杀灭艰 难梭菌。 初次复发患者的治疗与初次感染者相同,使用 万古霉素或甲硝唑10~14天;对于反复复发的患 者,目前尚缺乏可靠的治疗手段。有报道对甲 硝唑耐药的艰难梭菌介导对万古霉素耐药。

抗休克与全身治疗
对甲硝唑静滴治疗无效者,可通过鼻胃管或灌肠应用万 古霉素。 对治疗无效的重症患者以及并发中毒性巨结肠、结肠 穿孔等急腹症者应予外科手术治疗。 对多次复发者,在应用万古霉素或甲硝唑口服7~14天 控制症状后,在随后的3周内再予下述的一种药物进行 治疗:消胆胺4mg,每日4次口服;或乳酸杆菌1g,每日4次 口服;或万古霉素125mg,隔日1次口服;用药均为3周。
AAD的危险因素



抗生素的种类 患者因素 医疗干预措施及药物 其他
AAD的危险因素----抗生素的种类

(1)广谱抗生素较窄谱易发AAD,有报道称广谱 抗生素引起AAD的概率是窄谱抗生素的10~70 倍。其中林可霉素、氯洁霉素>人工合成青霉 素>头孢菌素;
(2)2、3代头孢菌素易发AAD;喹诺酮类也可引 起AAD;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AAD为抗生素治疗的较为常见的不良反应,其 发生率因人群及抗生素种类的差异而不同,一 般认为在5%~30%。目前已知700多种药物可 引起腹泻,其中25%是抗生素。
AAD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不同种类的抗生素引起腹泻的原因及发病机制 不尽相同,归结起来可以分为以下3类: 肠道正常菌群遭到破坏 胃肠蠕动加快 肠道黏膜损害

(1)大便检查: 大便常规:可见白细胞,多数无肉眼血便或黏 液便,有时便潜血可呈阳性。
AAD的诊断要点---辅助检查


(1)大便检查 大便培养:敏感性为89%~100%;大便培养分 离出艰难梭菌即可确诊,但对AAD的诊断缺乏 特异性,因为非产毒株也被分离出来,因此培养 阴性者也不能除外AAD的诊断。 粪便厌氧培养出艰难梭菌后,还应进行毒素鉴 定。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诱因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诱因主要为抗生素的应用, 常由肠道正常菌群遭到破坏、胃肠蠕动加快、 肠道黏膜损害等引发。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一经确诊应立即停用相关抗生素,轻症患者停 用后多能自愈,重症患者需用针对艰难梭菌的 抗生素治疗。 合理使用抗生素是预防的关键。Leabharlann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定义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Antibiotic associated diarrhea, AAD )是由于接受抗生素治疗而引起 的一系列严重程度不同、以腹泻为主要症状的 肠道菌群失调症的总称。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其他相关名称



抗生素相关肠炎(Antibiotics associated colitis,AAC) 艰难梭菌相关性腹泻(Clostridium difficile associated diarrhea,CDAD) 伪膜性肠炎(Pseudomembranous colitis, PMC)
AAD的治疗对策

停用相关抗生素 床旁隔离 抗艰难梭菌治疗 吸附艰难梭菌毒素 扶植肠道正常菌群 抗休克与全身治疗
AAD的治疗对策

停用相关抗生素
一旦临床高度怀疑或已确诊AAD,应及早停用 有关抗生素。 对于原发病必须继续使用者,可给予针对性强 的窄谱抗生素。 轻症者停药后可自行缓解而不需进一步治疗, 但由于潜在的高死亡率,目前对大多数患者采 取针对病原菌的抗菌治疗。 应避免使用止泻药或抗胃肠蠕动药。


AAD的合理用药



由于抗生素相关肠炎的发病诱因主要为抗生素 的应用,因此一经确诊,治疗应立即停用相关的 抗生素。 轻症患者停用相关的抗生素后多能自愈。 对于症状较重的患者,需要用针对艰难梭菌的 抗生素治疗。
合理用药----关于药物的选择


甲硝唑是治疗艰难梭菌感染的一线用药,其疗 效与万古霉素相似。 首选此药是因为考虑到对万古霉素耐药的肠球 菌有逐渐增加的趋势,特别是医院内感染。 但对于怀孕的患者应优先考虑使用万古霉素。 替考拉宁效果与万古霉素相似,但也需考虑出 现耐药肠球菌的可能。 阴离子交换树脂可与万古霉素结合,故两药不 宜同时服用。
与AAD有关的其他病原菌如产气荚膜梭菌、金 葡菌尤其是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念珠 菌、催产克雷伯菌、沙门菌等也见有报道。

胃肠蠕动加快

有些抗生素如红霉素,为胃动素受体激动剂,可 使胃肠蠕动增快,导致运动性腹泻;
又如阿莫西林有刺激肠蠕动的作用,也可导致 运动性腹泻。

肠道粘膜损害

有些抗生素如氨基糖苷类、多粘菌素、四环素、 新霉素、杆菌肽等,可直接引起肠道黏膜损害、 肠上皮纤毛萎缩及细胞内酶的活性降低,导致 肠道内营养物质的吸收障碍,从而引起吸收不 良性腹泻。
AAD的治疗对策

抗休克与全身治疗
补充液体、纠正电解质紊乱和酸中毒,必要时 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血管活性药物及输全血。 对重症或爆发型PMC患者,治疗开始即应选用 万古霉素口服治疗。当患者病情严重伴有肠麻 痹或中毒性巨结肠时,应加用甲硝唑静滴,剂量 为250~500mg,每6~8小时1次。

AAD的治疗对策
AAD的诊断要点---临床表现



急性出血性肠炎主要与应用广谱青霉素特别是 氨苄西林有关。 肠黏膜以出血性病变为主,病变一般呈区域性 分布,主要累及横结肠,可累及近段结肠,直 肠多不受累。严重者可波及全结肠。 起病急,腹痛较前者重,便血明显。病程短, 约1周左右。
AAD的诊断要点---辅助检查
AAD的危险因素----医疗干预措施
及药物

医疗干预措施越多,如机械通气、透析、肠内 营养的患者发生AAD的风险越高。 另外,一些药物如抗肠蠕动药物、抑酸剂等的 使用也可增加AAD的危险。

AAD的危险因素----其他

医院的环境、医务人员手的污染、电子直肠体 温计的使用等也是导致院内感染AAD及传播的 重要相关因素
AAD的治疗对策

吸附艰难梭菌毒素
消胆胺4~5g,每日3~4次,7~14天,适于中度病情 或复发者。应注意不能与万古霉素合用;污泥 状梭状芽胞杆菌抗毒素50 000U静点,每日2次。
AAD的治疗对策

扶植肠道正常菌群
目前临床应用的主要有整肠生0· 5g,每日3次;丽 珠肠乐每日2~4g 。
AAD的诊断要点---临床表现

AAD的临床表现依病变的程度而不同,根据临 床表现可分为单纯腹泻型、结肠炎型、出血性 结肠炎型、伪膜性结肠炎型及暴发性结肠炎型。 根据病情轻重可分为轻、中、重型和暴发型。

AAD的诊断要点---临床表现



主要症状为腹泻,每日2~20次,大多数呈黄绿色 水样便,少有脓血样便。 常伴有腹胀、腹痛、发热,可伴有里急后重。 患者可有厌食、精神不振等表现。 可伴有发热、恶心呕吐。 重症患者可出现脱水、中毒性休克或中毒性巨 结肠、腹水、麻痹性肠梗阻甚至死亡。

AAD的危险因素----抗生素的种类

(3)吸收不完全或分泌进入胆汁导致肠内高浓 度的抗生素易发生AAD; (4)抗生素联合应用、疗程长,AAD发生率越高。

AAD的危险因素----患者因素



高龄(≥60岁)是AAD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 危重患者、原发疾病重、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 评估Ⅱ(APACHEⅡ)评分高的患者易发生AAD; 住院时间越长,AAD发生率越高; 患者的免疫状况也与发生AAD的危险密切相关, 免疫力低下如肿瘤化疗、移植、长期卧床的患 者发生AAD的危险明显增加。

AAD的治疗对策

床旁隔离
CDAD患者的粪便可以污染周围环境,引起医院 内感染,因此对患者应给予床旁隔离。医护人 员接触患者前后要正确洗手。
AAD的治疗对策

抗艰难梭菌治疗
对有严重腹泻或肠炎的患者、老年患者、伴发 多种疾病的患者以及不能停用原用抗生素的患 者应给予针对艰难梭菌的抗生素治疗。 临床常用甲硝唑、万古霉素、杆菌肽、替考拉 宁、微生态制剂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