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学术、科普典型事例
气象科普进校园案例

气象科普进校园案例嘿,咱今儿就来说说气象科普进校园的那些事儿。
你想啊,气象这东西,那可是和咱的生活息息相关啊!晴天咱能出去撒欢,雨天咱得打伞,刮大风咱得抱紧自己,下雪天那就是一片银装素裹的童话世界呀!有这么一个学校,他们请来了专业的气象专家。
专家一来,就像一阵春风吹进了校园。
那场面,可热闹了!孩子们一个个瞪大眼睛,竖起耳朵,就像一群好奇的小鸟。
专家给他们讲了云的种类,哎呀呀,原来云还有那么多花样呢!什么卷积云像鱼鳞,积云像棉花糖,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好像进入了一个神奇的气象世界。
然后呢,学校还组织了气象观测活动。
孩子们拿着小本子,在校园里到处跑,观察温度、湿度、风向啥的。
你说这像不像一群小科学家在搞研究呀?他们还比赛谁记录得更准确,那股认真劲儿,可别提了!还有一次,学校搞了个气象知识竞赛。
那场面,简直比考试还紧张呢!孩子们为了能答对问题,那是拼命地学习气象知识啊。
什么台风是怎么形成的,暴雨预警信号有哪些,一个个都背得滚瓜烂熟。
这不仅让他们学到了知识,还培养了竞争意识,多好呀!咱再说说气象实验。
学校弄了些简单的实验器材,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做实验。
比如模拟降雨的过程,看着水从滴管里滴下来,形成小小的雨滴,孩子们都兴奋得不行。
这可比在书本上看有意思多了吧?这气象科普进校园啊,就像是给孩子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大自然的门。
让他们知道,原来气象不是遥不可及的东西,而是就在我们身边,影响着我们的每一天。
它让孩子们对大自然充满了好奇和敬畏,也让他们学会了观察和思考。
你想想,要是孩子们从小就对气象有这么深的了解和兴趣,那以后说不定会出很多气象专家呢!他们可以更好地预测天气,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
而且,通过这些活动,孩子们还能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他们的成长可是非常重要的啊!所以说呀,气象科普进校园,那绝对是一件大好事!咱可得多多支持,让更多的孩子能感受到气象的魅力,在气象的海洋里尽情遨游!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气象 先进事迹交流

气象先进事迹交流气象先进事迹交流:无私奉献,追求卓越在气象领域,总有那么一群人,他们默默无闻,却承担着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任。
他们日夜守候在观测站,关注着风云变幻,为我们提供准确的气象预报。
今天,让我们来听听他们的先进事迹,感受他们的无私奉献和追求卓越的精神。
一、坚守岗位,无私奉献在气象部门,观测员们承担着繁重的观测任务。
他们每天24小时轮流值守,无论刮风下雨、酷暑严寒,都坚守在观测场上,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他们用自己的辛勤汗水,换来了我们对天气的准确掌握。
其中,有一位观测员叫李师傅。
他已经从事气象观测工作30余年,从未离开过观测场。
他说:“只要我在岗一分钟,就要确保数据的准确。
”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让我们深感敬佩。
二、勇于创新,追求卓越在气象领域,科技创新是推动事业发展的关键。
有一群气象科技人员,他们致力于气象科研和技术创新,为提高气象预报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做出了突出贡献。
其中,张博士是气象科研团队的佼佼者。
他带领团队成功研发出一种新型气象观测设备,大大提高了观测数据的精度和稳定性。
这项成果在国内外气象界引起了广泛关注,为我国气象事业的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
三、团结协作,共克时艰气象工作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需要各个部门的密切协作。
在应对极端天气事件时,气象部门更是需要与其他部门通力合作,共同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去年,某地发生严重洪涝灾害。
当地气象部门迅速启动应急响应,与水利、交通等部门紧密协作,及时发布预警信息,为抗洪救灾提供了有力支持。
这种团结协作的精神,成为了抗击自然灾害的坚强后盾。
四、传承精神,薪火相传在气象部门,老一辈气象工作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无私奉献和追求卓越的精神。
他们不仅在工作中发挥着传帮带的作用,还积极培养新一代气象人才,为气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小王是一名年轻的气象工作者。
他表示,正是在老一辈气象工作者的熏陶下,自己坚定了从事气象事业的信念。
他说:“我要向他们学习,传承这种无私奉献和追求卓越的精神,为气象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气象先进事迹

气象先进事迹气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科领域,它涉及到天气现象、气候变化以及对人类农业、海运、矿业等方面产生影响。
为了更好地了解气象,不断推进气象领域的事业,有许多气象先进事迹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1. 陈俊龙:云量晴雨表的发明陈俊龙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他发明了“云量晴雨表”,赢得了全国科技大奖。
这个表可以通过观察云量的变化来判断天气情况,帮助人们更好地防范自然灾害,保障生产和生活。
2. 周铁农:台风预报技术的开创者周铁农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他曾在台湾气象局工作。
他发现对于台风的预测,海洋上的数据是至关重要的,因此他组织人员在海上布置了许多浮标和船舶来收集数据。
通过分析这些数据,他成功地预测出了大量的台风。
3. 王建中:气象雷达技术的开创者王建中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他是气象雷达技术的开创者。
他发明了多普勒天气雷达,通过观察雨滴的速度和方向来判断下一步天气的变化情况。
这项技术在预报台风、暴雨等自然灾害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4. 罗斯比曼:云和降水物理学的开创者罗斯比曼是云和降水物理学领域的开创者,他发现云和大气中的水分分别由哪些因素控制,以及它们是如何被形成和演化的。
这项技术对于研究天气现象和气候变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5. 王国庆:全球气候监测和预测技术的开创者王国庆是全球气候监测和预测技术的开创者之一,他研究了全球各个地方的气象因素,并且成功地预测了全球气候变化趋势。
他也倡导让更多的人了解气候变化的重要性,号召人们采取环保措施来减缓气候变化的趋势。
通过对这些气象先进事迹的了解,我们可以认识到,气象学科的发展对于保障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以及维护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们应该学习和借鉴这些先进事迹,积极投身于气象领域的事业,推动气象事业的发展,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优秀决策气象服务案例

优秀决策气象服务案例1. 澳大利亚气象局的天气预警系统该服务是针对澳大利亚各地的天气、气候和海洋条件提供及时、准确、可靠的信息的服务。
通过使用各种技术和数据源,例如卫星图像和气象雷达,以及深入了解地方气候状况,该服务可以预测可能发生的极端天气事件,如热浪、干旱、洪水、风暴等。
澳大利亚气象局还利用社交媒体,向公众发送自然灾害警示信息,帮助人们做好准备。
2. 法国气象局的海洋预测法国气象局的海洋预测服务为渔民、船员和其他海上人员提供重要信息,帮助他们乘船、捕鱼或进行其他海上活动时做出明智的决策。
这个服务提供很多信息,例如海洋温度、波高、潮汐和潮流,以及海洋的生物和生态环境。
法国气象局的海洋预测不仅有助于保障人员安全,也提高了海洋管理和保护的效率。
3. 日本气象厅的气象预报日本气象厅的气象预报提供了详细的气象信息,帮助人们做出具体而明智的决策。
这个服务提供各种形式的预报,例如最高温度、最低温度、降雨量和风速,还提供气象台风和地震警报。
日本气象厅的气象预报在自然灾害期间尤其重要,可帮助人们及时采取紧急措施。
4. 美国国家气象局的污染预报美国国家气象局的污染预报为公众提供空气质量指数和其他污染信息,帮助人们做出更好的决策,如何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
该服务还为城市规划者、环境专家和政策制定者提供重要信息,帮助他们推出有关环境保护政策。
5. 德国气象局的气候学德国气象局的气候学部门致力于研究气候变化,为气候相关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该部门负责模拟未来气候和环境情况,为政府机构、企业和工商界提供服务。
德国气象局的气候学部门还进行了多项气候变化相关的研究,并参与国际气候变化谈判。
[中国科技教育史话]涉猎气象和海洋科学的理论物理学家 成就卓著而坎坷一生的中国雷达之父
![[中国科技教育史话]涉猎气象和海洋科学的理论物理学家 成就卓著而坎坷一生的中国雷达之父](https://img.taocdn.com/s3/m/47a89472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fd.png)
78 \China Science & Technology EducationColumn专 栏[中国科技教育史话]涉猎气象和海洋科学的理论物理学家成就卓著而坎坷一生的中国雷达之父文_王渝生 王渝生,中国科学院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科普产学研创新联盟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原副所长,中国科学技术馆原馆长,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原副主席。
束星北(1907.10.1—1983.10.30),江苏扬州人,据其家谱《束氏族谱》记载,束星北谱名束传保,字星北。
1913年,束星北入故乡私塾读书;1916年,入江都县大桥镇小学读书;1919年,入读泰州明州之江大学、济南齐鲁大学。
1926年4月,束星北自费赴美留学,入堪萨斯州拜克大学物理系3年级。
1927年2月,转到旧金山加州大学学习;7月,经日本、朝鲜、莫斯科、华沙,去欧洲游历,在爱因斯坦任教的柏林大学威廉皇帝物理研究所当了一段时间研究助手。
1928年10月,入英国爱丁堡大学深造,师从理论物理学家E. T. 惠特克和C. G. 达尔文,1930年1月,获硕士学位。
随后到剑桥大学读研究生。
9月,返美进麻省理工学院,师从D. J. 思特罗克教授,任研究助教,并继续研究生学习。
1931年5月,再获理学硕士学位。
1931年9月,束星北回国探亲,与葛楚华女士结婚。
他们共育有五子二女。
时值“九一八”事变,国难当头,束星北投笔从戎,于1932年1月受聘于南京中央军官学校,任物理教官。
1932年7月,因触犯蒋介石离开南京中央军官学校;9月,受聘于浙江大学物理系任副教授。
1933年,研究广义相对论。
1935年7月,物理系全体师生因反对校长独断专行,离校;8月,束星北到上海任暨南大学教授兼数学系主任,并兼交通大学物理系教授。
1936年4月,竺可桢出任浙江大学校长后,聘请原物理系全体教师、技工回校,束星北也于1936年8月回浙江大学,翌年升为教授,年仅29岁。
梅雨气象科普征文

梅雨气象科普征文【气象科普】话说梅雨据国家气候中心最新监测,2019年江南地区雨日、雨量达到入梅标准,可以确认于6月5日进入梅雨期。
对于江南地区来说,梅雨季可以说是一年中的“大事情”。
尽管人们熟悉它,但仍不免有很多疑问:梅雨是怎样形成的,入梅对多雨的江南意味着什么,骇人听闻的暴力梅与枯梅到底是什么,科学家是如何对梅雨进行监测预报的,人们应如何防范梅雨可能会带来的不利影响的?本文从这些公众关心的问题入手,为大家详解梅雨。
江南的梅雨季节总是令人神往,撑一把油纸伞走在古街弄堂,连溅起的水花都富有艺术感,就像跳动的乐符。
战国时期一年“芒种”节气,屈原临江而立,仰天祈雨叹曰:魂兮归来,哀江南!梅雨催生着“江南”情意绵长,催生着“江南”GDP增长与经济繁荣。
梅雨恩泽江南富庶,白墙青瓦小桥流水式的经典建筑风格也有恬静内秀的韵味。
真可谓苏酒一杯春竹叶,杭娃双舞醉芙蓉。
梅雨气候格局的形成得益于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得益于亚洲夏季风的盛行。
风调雨顺农业兴邦,物产丰富的鱼米之乡,农作物的收成好坏与降雨量密切相关。
秦汉时就有了测雨方法,记载了“夫池测雨”的典故。
从明永乐盛世“测雨器制度”,到清康熙乾隆大规模颁发雨量器,测雨台是江南“古梅雨”的历史记忆。
韩国1987年发行的“科学系列”邮票,确认了中国测雨台乾隆庚年五月造。
梅雨气候滋润着长江中下游流域、淮河以南流域、太湖-洪泽湖-鄱阳湖-洞庭湖流域人们的幸福生活。
恍然间你所熟悉的江南,不再是地理学家心中的江南;你所熟悉的梅雨,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气象学家定义的梅雨。
气候变化给梅雨赋予新的使命、增添新的内涵、激发新的活力, 使得梅雨的变化更加复杂。
吴冠中作品(局部)名字:梅雨与霉雨梅雨是东亚夏季风向北阶段性推进的独特产物,是东亚地区独特的天气气候现象,是中国季风性降水中最为显著的雨季。
每年6月上旬到7月中旬,梅雨主要出现在我国江淮流域到韩国、日本列岛一带。
此时,正值江南梅子的成熟期,故称其为梅雨;由于长时间时雨时晴高温高湿风弱天气,使得家中器物容易发霉,民间亦称为“霉雨”。
气象学术、科普典型事例

气象学术、科普典型事例:一、学术方面1.召开2009年第30届天气趋势学术研讨会2月24日,青岛市气象学会联合青岛市气象局召开“青岛市2009年第30届天气趋势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市30个单位近80名领导、专家、学者和气象科技工作者参会。
会议内容:一是表彰了2008年第29届天气趋势学术研讨会获奖人员,二是对 2008年气候进行评价,三是邀请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环境学院气候专家孙即霖教授作了《2008年海温异常对气候异常的影响》学术报告。
四是针对2009年青岛市天气趋势和可能出现的灾害性天气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讨论,并提出了对策和建议,形成会议纪要上报市委、市政府,为青岛市各级领导的决策服务提供及时、优质的天气气候趋势预测意见。
2、青岛市气象学会举办年会“青岛气象与防灾减灾学术研讨会”10月30日,青岛市气象学会、青岛市气象局联合相关会员单位,在市气象局举办“青岛气象与防灾减灾学术研讨会”,共有60余名气象专家、学者和科技工作者参会。
纪检组组长徐守杰代表青岛市气象局局党组致开幕词,解玲同志代表青岛市科学技术协会作了重要讲话,会议由洪光副局长主持。
会上,杨育强副局长与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环境学院的张苏平教授分别作“发展公共气象服务”和“海雾研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2个主题报告。
作为青岛市第八届学术年会分会场之一的“青岛市气象与防灾减灾学术研讨会”收集论文30余篇,内容包括:主题报告、奥帆赛气象保障、海洋水文气象、天气与气候、气象探测方法及其应用、雷电防护、生态与农业气象、气象现代化技术、气象与防灾减灾等,全面展现了一年来我市气象科技人员围绕公共气象服务、应对气候变化、气象与防灾减灾等方面开展研究型业务、推进科技创新取得的新成绩、新成果。
大会交流优秀论文近10篇,同时得到了专家想现场指导。
会后,气象学会将组织专家对收集论文评选出第十七届优秀论文,同时编辑出版《2009年青岛气象与防灾减灾》论文集。
通过专题报告和大会交流,即总结一年来取得的气象科研成就,又推进了青岛市的气象学术交流水平和质量。
气象学在城市防洪规划中的实际应用案例

气象学在城市防洪规划中的实际应用案例城市作为人类活动的重要区域,面临着各种自然灾害的威胁,其中洪水是常见且危害巨大的一种。
气象学作为研究大气现象和变化规律的科学,在城市防洪规划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气象数据的分析和预测,能够为城市防洪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有效降低洪水带来的损失。
以下将介绍一些气象学在城市防洪规划中的实际应用案例。
在城市名称 1,曾经遭受过一场严重的暴雨洪水灾害。
由于城市的排水系统老化,加上对气象变化的预估不足,导致洪水在短时间内迅速积聚,给城市带来了巨大的破坏。
在这次灾害之后,当地政府决定重新规划城市的防洪体系。
气象部门通过对该地区历史气象数据的深入研究,发现该地区在夏季容易受到来自风向方向的强对流天气影响,暴雨发生的频率和强度都较高。
基于这些数据,城市规划部门在设计防洪设施时,增加了排水管道的直径和数量,并在容易积水的区域建设了蓄水池和泵站,以提高城市的排水能力。
同时,气象部门还与水利部门合作,建立了实时的气象监测和预警系统。
当预测到有强降雨天气时,能够提前通知相关部门采取措施,如关闭河道闸门、疏散低洼地区的居民等。
城市名称 2是一个位于河流沿岸的城市,每年雨季都会面临河水上涨的威胁。
为了有效应对洪水,气象部门与水利部门联合开展了一项长期的研究项目。
他们通过对当地气象条件和河流水文数据的综合分析,发现当上游地区出现连续的强降雨时,河水的流量会在短时间内大幅增加,从而给城市带来洪水风险。
基于这一发现,城市规划部门在河流沿岸建设了高标准的防洪堤,并在堤内设置了绿化带和休闲步道,既起到了防洪的作用,又美化了城市环境。
此外,气象部门还利用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等技术,对上游地区的降雨情况进行实时监测,为水利部门的调度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当预计河水流量将超过警戒线时,水利部门会提前开闸放水,降低河道水位,从而减轻洪水对城市的压力。
城市名称 3是一个新兴的城市,在规划建设之初就充分考虑了气象因素对防洪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象学术、科普典型事例:
一、学术方面
1.召开2009年第30届天气趋势学术研讨会
2月24日,青岛市气象学会联合青岛市气象局召开“青岛市2009年第30届天气趋势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市30个单位近80名领导、专家、学者和气象科技工作者参会。
会议内容:一是表彰了2008年第29届天气趋势学术研讨会获奖人员,二是对 2008年气候进行评价,三是邀请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环境学院气候专家孙即霖教授作了《2008年海温异常对气候异常的影响》学术报告。
四是针对2009年青岛市天气趋势和可能出现的灾害性天气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讨论,并提出了对策和建议,形成会议纪要上报市委、市政府,为青岛市各级领导的决策服务提供及时、优质的天气气候趋势预测意见。
2、青岛市气象学会举办年会“青岛气象与防灾减灾学术研讨会”
10月30日,青岛市气象学会、青岛市气象局联合相关会员单位,在市气象局举办“青岛气象与防灾减灾学术研讨会”,共有60余名气象专家、学者和科技工作者参会。
纪检组组长徐守杰代表青岛市气象局局党组致开幕词,解玲同志代表青岛市科学技术协会作了重要讲话,会议由洪光副局长主持。
会上,杨育强副局长与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环境学院的张苏平教授分别作“发展公共气象服务”和“海雾研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2个主题报告。
作为青岛市第八届学术年会分会场之一的“青岛市气象与防灾减灾学术研讨会”收集论文30余篇,内容包括:主题报告、奥帆赛气象保障、海洋水文气象、天气与气候、气象探测方法及其应用、雷电防护、生态与农业气象、气象现代化技术、气象与防灾减灾等,全面展现了一年来我市气象科技人员围绕公共气象服务、应对气候变化、气象与防灾减灾等方面开展研究型业务、推进科技创新取得的新成绩、新成果。
大会交流优秀论文近10篇,同时得到了专家想现场指导。
会后,气象学会将组织专家对收集论文评选出第十七届优秀论文,同时编辑出版《2009年青岛气象与防灾减灾》论文集。
通过专题报告和大会交流,即总结一年来取得的气象科研成就,又推进了青岛市的气象学术交流水平和质量。
进一步增强了气象工作者对气象防灾减灾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促进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发展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建设等工作,提升公共气象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提高全社会防御气象灾害的能力和水平,为实施“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做出新的贡献。
二、气象防灾科普工作
1、创新科普工作机制,努力提升气象科普能力
市气象学会专门设立科普工作小组,充分发挥各会员单位的力量做好气象防灾科普工作。
针对“3.23”世界气象日、“5.12”防灾减灾日、全国科普日、科普宣传周、安全生产月等大型活动,提前制定科普方案,密切与当地防灾减灾部门、新闻媒体等进行沟通和联系,确保科普活动取得最大成效。
充分利用各种载体,不断丰富形式,完善内容,做到“电视有影、电台有声、报纸有文、活动有人”。
10月1日起,与电视台合作开办了“专家说天气”栏目,加大了防灾减灾科普宣传,受到社会广泛关注。
利用门户网站和专业气象服务网站,开展文字、视频播放等的防灾科普宣传数十次。
利用12121气象声讯平台,开展自动答询防灾知识宣传。
利用手机短信、电视天气预报节目、网站等组织开展《5.12气象防灾减灾知识有奖问答》活动,激发社会公众了解气象、感知气象的兴趣与热情。
注重发挥业务一线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组织各业务单位的气象专家积极撰写人工影响天气、气候变化、大雾、暴雨等科普文章,并在青岛日报、青岛早报、青岛晚报、半
岛都市报等媒体发表,向社会公众普及气象知识和防灾知识。
2、精心组织开展活动,防灾科普取得显著成效
深入开展气象防灾减灾科普进教室、进田间地头、进社区服务站、进工地、进公交等活动。
5月6日, 在城阳区第六中学举行了“青岛市中小学校雷电灾害防御示范工程启动仪式”,向城阳区教育局赠送了防雷科普手册和光盘,受到广大师生的好评。
5月8日上午,组织气象防雷专家,向市南区第二实验小学赠送防雷科普资料,并讲解防雷避险等知识,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欢迎。
5月9日,在平度市大田镇开展了以“开展人工影响天气,健全防灾减灾体系”为主题的气象科技宣传下乡活动,向村民们发放了调查问卷和介绍防灾减灾知识的小册子,提供了咨询服务。
围绕“3.23”世界气象日、“5.12”防灾减灾日等集中开展防灾科普宣传。
世界气象日期间,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网络、手机短信和电子显示屏广泛宣传气象日主题,与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环境学院联合举行了座谈会,还组织了对外开放活动,散发防灾科普材料上万份,有3000多名市民和学生来到气象局参观。
为做好防灾减灾日科普宣传,我们进行了认真的策划,制作了精美的宣传展牌,印制了内容丰富的宣传材料;于5月10日参加了市减灾委举办的防灾减灾宣
传和演练活动,气象专家和移动气象设施来到活动现场,成为防灾科普宣传的焦点,受到群众好评;局领导分别座客电视台、广播电台、新闻网“民生在线”,与群众深入交流,向广大市民普及气象科技知识和防灾减灾知识。
联合市应急办、市电视台制作了六部防御气象灾害系列专题科普片,并分别在青岛电视一套、四套和六套播出。
该系列科普片以气候变化、热点气象事件为切入点,介绍青岛发生较频繁的的气象灾害,内容涉及全球变暖、台风、暴雨、雷电、海雾和浒苔等。
为扩大防灾科普效果,联合录制了500套科普片,发放到十二个区市,并作为宣传气象防灾减灾的主要载体,送到社区居民、中小学校和农民朋友,受市委宣传部和市应急办的充分肯定。
3、组织开展专题宣讲活动,提高社会气象防灾意识
5月11日,我会与市科协联合在市级机关会议中心举办报告会,赵广忠局长作了题为《气候变化与气象灾害》的专题报告,就气候变化和气象防灾减灾知识进行了阐述。
250余名来自市科协、市应急办、各协会的领导,大专院校师生、科研、军地等气象部门、以及各居委会居民参加了报告会。
会上,还向科协系统、社区居委会;院校、科研、北航、北舰、海洋预报中心等单位发放防范自然灾害系列专题科普片70部。
7月份起,与市委宣传部、市委党校联合开展了应对气
候变化宣传工作。
共选拔4名气候专家组成气候变化专家报告团,为各区、市以及各部门提供宣讲服务,各区、市党委宣传部密切配合区、市气象部门举办气候变化专题报告会,认真做好应对气候变化和防灾减灾知识的普及工作,目前已在市委党校、胶州市、胶南市、莱西市、平度市、李沧区举办7场报告,受到各级领导的好评,增强了各部门的气象防灾减灾意识,提高了各级领导干部参与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