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地资源学
草地资源调查规划学复习资料

草地资源调查规划学复习资料草地:具有一定面积和牧用价值的植被及其生长地的总体。
草原:半干旱区以多年生草本为主体组成的一种植被类型。
草地资源:经过人类利用经营的草地,是生产资料和环境资源,是有数、质量和分布区域的草地经营实体,使草地蕴藏的生产能力变为现实生产力。
畜产品单位:在一定时间内,一定面积的草地可以放牧的家畜头数。
中国采用羊单位。
载畜量:一定的草地面积,在一定的利用时间内所承受饲养的家畜的头数和时间。
草地基况:草原发育和发展健康状况。
沼泽草地:排水不良的平原洼地、山间谷地,河流源头,湖泊边缘等地形部位,在季节性积水或常年积水的条件下,形成以多年生湿生或沼生植物为优势种的隐域性草地类型。
高寒草地:处于海拔较高的寒冷地区,生态极其脆弱,一旦遭到破坏便很难恢复的草地类型。
草地分类:划分草地类型的理论与技术体系,包括分类依据原则系统和标准。
草地区划:对草地资源空间分布进行的一种科学的现实的分区划片。
非地带性草地:受地表水与潜水、地形、土壤、土壤盐分、地表组成物质等生态环境因素制约而形成的不具显著气候地带性特征的天然草地。
地带性草地:主要受地带性气候和植被影响而形成的具有显著自然气候地带性特征的天然草地。
草产业:以草地为基础,利用光能,通过生物,再通关化工,机械手段,创造财富的产业。
草地等级:对草地的质量、数量和生产力现状进行等级评价。
一级可利用牧草占产量的75%-100%,二级可利用牧草占产量的50%-75%,三级可利用牧草占产量的25%-50%,四级可利用牧草占产量的25%以下。
中国草地分类法内容:第一级类高级分类单位(成因一致,类间草地自然、经济特征具质的区别)第二级组中级分类单位(生态经济特性基本一致,组间生境与经济价值区别明显)第三级型低级分类单位(主要是量的差异)大气,土地,生物生产劳动因素说内容:生物因素居于核心地位,大气因素与土地因素构成草原生物群落的立地条件,生产劳动因素则主要通过农业生产手段及生物活动。
草地资源学复习资料

任继周,1961,四项(大气、土地、生物、生产劳动)因素说
许鹏,1985,三项(非生物环境、生物、人类活动)因素说
任继周,1997,三项(非生物、生物和社会生产劳动)因素说
2.温度的生物生态类型:广温植物、窄温植物(冰雪植物、低温植物、微温植物、暖温植物、亚高温植物和高温植物);常温动物、变温动物,广温性动物,窄温性动物(喜冷性和喜暖性)
23.自然属性:草地植被及其地境特征,集中表现为植被组成与群落结构
经济属性:与生产利用有关的草地数量、质量和利用难易程度的特性,包括牧草产量及其构成、可食牧草量、营养物质含量、适宜利用方式和时间、畜种等
社会属性:草地资源的利用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草地归属、管理水平及其所处社会的发展水平
真彩色显示方式:在彩色合成中选择的波段的波长与红绿蓝的波长相同或近似,那么得到的图像的颜色与真彩色近似,这种合成方式称为真彩色合成
空间分辨率:扫描仪能够观测到的最小的地面单元。
反射率: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量与地面目标作用后分成三部分,分别是透射能量、反射能量和吸收能量三部分,其中发射能量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量之比叫做反射率。
波谱分辨率是指传感器探测器件接收电磁波辐射所能区分的最小波长范围。
大气窗口:有些波段的电磁波的电磁辐射通过大气后衰减较小、透过率较高,对遥感十分有利。
19.宁夏草地类的简介:草甸草原类、干草原类、荒漠草原类 、草原化荒漠类、干荒漠类
20内蒙古从东到西:呼伦贝尔草原、锡林郭勒草原、可尔沁草原、乌兰察布草原、鄂尔多斯
22.各大洲草地面积排序:亚洲、非洲、北美和中美州、南美洲、大洋洲、欧洲
各国草地资源排序:澳大利亚、俄罗斯、中国、美国;哈萨克斯坦、巴西、阿根廷、;
草地资源调查与规划绪论

孔 郑
安徽农业大学 2011
绪
一、草地资源概念与价值
论
草地资源调查规划学是阐述认识草地资源和制定开发利用
草地资源总体方案的原理与方法的科学。
(一)草地与草原的概念 当前在我国草原与草地、草场
作为同义语在行政管理部门和科技文献中广泛使用,也包括 一些行政和技术机构的名称,如草原处、草原站、草原研 究所、草原系等。不同学科归结草地为一类特定的绿色地 被、土地类型、环境景观、自然资源。
任继周(1959)早期认为草原的含义应当是:“大面积的
天然植物群落所着生的陆地部分,这些地区所产生的饲用植物,
可以用来直接放牧或刈割后饲养牲畜”。20世纪90年代初,对 草原的定义作了发展,认为“草原是主要生长草本植物,或兼 有灌木或稀疏树木,可为家畜和野生动物提供生存场所的大面 积土地。它是畜牧业的重要生产基地”。 章祖同和刘起(1992)认为“草地是指着生有草本植物或 兼有灌木和稀疏树木,可供放牧或刈割而饲养牲畜的土地” 许鹏(1994)认为“草地是具有一定面积,由草本植物或
重的经济功能;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支撑,由于地域和历史
原因,草业和畜牧业对民族经济的发展,边防巩固息息相关,具有 重要的社会功能。
二、草地资源调查规划目的任务与工作发展
(一)草地资源调查规划的目的任务
目的:科学地认识草地形成发展规律与草地资源属性和科学 地制定开发利用草地资源的总体方案。 任务:以草地生态系统、草地类型学和市场经济理论为基础, 调查草地资源与草业生产状况,认识其固有的矛盾与规律,
景观风情功能开发,是发挥草地自然风光和社会风俗、文化 特色,开发旅游业的经营,这是前景广阔的新产业。天然草地 环境保护业、旅游业就其产业性质来说属于第三产业,它们又 可以带动第三产业中相关行业的发展
草地学全套课件

(四)温度:最低温度、最适温度和最高温度
1、植物对温度的适应状况:
呼吸作用 光合作用 特殊情况
2、植物在低温下完成的生活过程:
休眠状态 种子保存 储藏营养物质的积累 许多植物种子需经过低温过程才能正常发芽 春化阶段
3、植物的耐寒性:
寒害 霜害 冻害 雪害
4、植物对高温的适应 (1)在对高温的适应上,一般来讲:热带植物>温带植物>寒带 植物;旱生植物(肉质旱生植物的适应力最强)>中生植物 (2)植物怎样用生理适应方法降低高温的危害 ①使用蒸腾作用降低日晒温度 ②夏季休眠 ③减少了细胞 中游离水分的含量,使细胞内盐分、糖分浓度 增加,增加了原生质抗凝结能力。 ④某些禾本科植物在根系形成沙套,也可防御高温危害。 5、根据植物对温度的适应性可将植物分为:喜温植物和耐寒植物 6、温度对动物的影响 (1)根据动物对温度的适应性可将动物分为:变温动物 和 恒温 动物 (2)动物的生长发育依赖与环境,在因过热或过冷而处于休眠或 混睡状态,生命过程是在低水平上维持着。 (3)对大多数动物本身来讲,温度的变化起着积极作用。
3、草业四个生产层的相互关系:
草业的四个生产层中,每一层次都可分别接受社会的加工、管理和投 入,每一层都可产生经济效益。
社会投入
前 植 物 生 产 层 植 物 生 产 层 动 物 生 产 层 外 生 物 生 产 层
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三、为什么要学草原学
1、从资源学看,学习草地学可以更好的利用草 地这项农业资源。 2、从生态学角度看,学习草地可以更好的合理 利用草地,改良和保护草地,为我国的生态平 衡做出贡献。 3、从少数民族的繁荣与发展看,合理的利用好 草地对维护边疆各民族团结,进行共同繁荣起 着重要作用。
第一节 大气因素
草地资源学整理

资源:以它为对象,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对象。
资源分自然和社会资源。
草地资源——草地类型,草地水资源,草地植物,草地环境和草地动物。
草地资源:是一定的地域范围内的草地类型,面积和分布,以及由他们所产生的物质的蕴藏量,它是一项农业自然资源。
草地资源——数量,功能,质量,空间分布。
区别:草地是一种自然体,是自然存在的各种类型,分布于各地的草地的泛称;草地资源是经过人工利用,经营的草地,是生产资源和环境资源,是有数,质量和分布地域的草地经营实体,使蕴藏的生产力变成现实生产力。
同时草地资源的内涵,随着生产的发展,应该扩展为一切自然,人为,福产品饲草料资源的总体。
草地资源的重要性:1草地资源与生态安全2与粮食安全3与社会经济发展,a草地资源与草业的建设与发展b草业经济与农村经济的发展。
草地资源4大要素,气候组分(光照-太阳辐射,光照指标;热量-热量带,温度;降水-降水,蒸发)生物组成(植物,动物,微生物)地学组分(地形-坡向,坡度,土皮面和坡面,平原和低地;土壤-土壤基质和性质;水文-地表和地下水),人文组分(人文环境,人类活动。
)光照资源;主要指太阳辐射及其光照指标。
太阳辐射分直接和散射辐射。
低纬度,高原区>高纬度,平原区热量资源:温度过低,幼苗期植物发生冻害,过高,灼伤,植物的适应,分喜温和耐寒植物。
降水资源,地球表面降水分布的特点,1降水的纬度地带性,海洋距离,大气环流,2降水的经度地带性,海陆分布,水文状况。
气候与草地资源的经济属性:一,大气因素与生产能力,1水热绝对值,2水热配合协调性二,大气因素与生长季节;三,大气因素与生产措施。
,决定草地类型与相应的自然条件与经济特性。
草地资源的植物组分:一植物作用:1阻挡太阳辐射,缩小极端温度的变化2可削弱风,调节空气湿度,防治水土流失,增加腐殖质。
3决定着第一性生产力,形成第二性生产力的基础。
二植物群落。
动物组分作用:1动物是草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2动物区系成分与植物区系成分相关3动物在草地生态系统中是消费者4昆虫5土壤小动物微生物在草地形成中作用:1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2微生物区系的划分和作用3物质循环的基本类型和决定其过程的微生物。
案例式教学法在“草地资源学”课程中的应用学科教学法课程总结

案例式教学法在“草地资源学”课程中的应用学科教学法课程总结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是高校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重要环节,应该始终坚持以教学内容为核心、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为两翼的教学体系。
我国长期使用的传统课堂讲授教学方法在传授知识和培育人才方面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能较好地灌输知识和保证教学内容的系统性,但由于知识信息量小、形式枯燥单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较差,同时在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方面也暴露出许多弊端,不能充分发挥学生专业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思维[1]。
在现代资讯信息日益发达的当前,高等教育专业授课手段也得到极大改善,多媒体教学已成为普遍现象和重要手段,这为传统教学方式的革新转变及引入研究型教学方式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当前,随着国家草业发展和草业高等人才培养的需求,xx年 __学位办、 __正式下文颁布了《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将草业科学调整为“草学”一级学科,这为草业高等教育及行业发展提供了莫大的历史机遇。
“草地资源学”是草业科学专业核心骨干课程,具有内容繁杂、概念偏多、更新较快、理论性和实践性并重的特点,在现有条件下使得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难度都逐渐增大,传统的课堂灌输式教学方法已明显不能适应学科发展和现代教学的实际需求,最终致使教学效果不理想和学生不满意。
为了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案例式教学已逐渐引入并渗透到农业大学应用型学科教学当中来,结合多媒体图、影、声像等现代教学手段和生产一线案例及示范模式,能够较好学习及应用当前最新的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及生产实际的思想和理念。
一草业科学专业课程设计方案草业科学是研究从草地资源到草地农业生产的草地农业系统的科学。
它由3类因子群、3个主要界面和4个生产层组成。
其中生物因子群居于核心地位,非生物因子群是生态系统的自然立地条件,社会因子群是草地农业系统所处的社会立地条件。
三个因子群是基础课的依据;界面是系统最活跃、最敏感、功能最密集的部分,是科学创新和新的分支学科的生长点;四个生产层是设立二级专业的依据[2,3]。
草地资源调查与规划第八章

草地作为一种农业自然资源,它与耕地、森 林有着互相转化的关系,受着世界农业发展变化 的影响。在世界范围内草地面积的增加,主要是 以减少森林面积的代价而取得的。大洋洲和欧洲 草地面积的减少,是为了保护环境,一些草地不 再用于放牧而用于环保或被改为林地所致。
• 根据天然草地在生产中的比重和生产力水平,可将世界上 不同国家的草地牧业生产分为四种类型:
一、亚洲的草地资源
亚洲草地20.78亿hm2,主要分布在中国、俄罗斯、 哈萨克斯坦、蒙古、沙特阿拉伯、伊朗、土库曼斯坦 和阿富汗等国。
亚洲的天然草地类型繁多,从热带雨林草地 到寒漠草地,从热带荒漠草地到冻原草地应有尽有。
• 二、非洲的草地资源
• 非洲有各种类型的草地19.99亿hm2,占全洲面积的67.44
• (1)完全依靠天然草地,对草地投资较少,管理也较粗 放的国家。例如:蒙古、阿富汗、伊朗、也门、约旦、毛 里塔尼亚、索马里、苏丹、博茨瓦纳、乍得、巴拉圭等;
• (2)以天然草地为饲养基地,但管理较先进的国家。例 如澳大利亚;
• (3)以天然草地为主,配合以相当数量的人工草地和栽 培饲料的国家。例如:美国、俄罗斯、加拿大、阿根廷、 南非等;
• (4)以人工草地为主,天然草地为辅,能较全面地组织 草地农业生态系统的各个组分,从而具有较高生产水平的 国家。例如:新西兰、英国、爱尔兰、荷兰、丹麦、挪威、 瑞士、德国、法国、波罗的海东岸三国等。
二、世界人工草地的发展 人工草地是利用综合农业技术,在完全破坏了天然植被的
基础上,通过人为播种建植的人工草本群落,也包含以饲用为 目的建植的灌木或乔木群落。在不破坏或少破坏天然植被的条 件下,通过补播、施肥、排灌等措施培育的高产优质草地,称 为半人工草地或半天然草地。由于半人工草地的植被成分基本 上和原来的天然植被相同,所以在分类上仍作为天然草地对待。 人工草地有以饲用为目的的牧用草地,也有以保持生态、美化 环境、体育竞技场地为目的的绿地和草坪。
草地资源学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沈阳农业大学

第一章测试1.草原是指()气候条件下,以多年生旱生草本植物组成的植被类型。
A:半湿润区B:干旱区C:半干旱区D:湿润区答案:AC2.根据气候条件,将世界草原可划分为()。
A:温带草原、热带草原、高寒草原B:温带草原、热带草原C:温带草原D:温带草原、热带草原、高寒草原、冻原答案:A3.北美洲的温带草原叫()。
A:萨旺纳B:普列里C:欧亚草原D:潘帕斯答案:B4.潘帕斯草原分布于()。
A:南美州B:欧亚大陆C:非洲D:北美洲答案:A5.温带草原的主要气候特征是()A:水热同期B:全年低温C:冬季寒冷夏季热D:夏季受海洋湿润气影响答案:ACD6.热带草原的主要气候特征是()A:全年高温B:全年低温C:半年下雨、半年不下雨D:大风大雨答案:AC7.高寒草原的主要气候特征是()A:寒冷湿润B:全年低温C:积温少于1000℃D:大风大雨答案:ABC8.人工草地是指优势种由人为栽培形成,且自然生长植物的生物量和覆盖度占比小于()的草地划分为人工草地。
A:30%B:40%C:60%D:50%答案:D9.改良草地是指通过()形成的草地。
A:补播改良B:弃耕C:退耕D:火烧答案:A10.草地资源是包括以下特征()。
A:农田B:盖度5%以上的草地C:补播改良草地D:灌丛郁闭度小于0.4的灌丛草地答案:BCD第二章测试1.草地资源的属性包括()A:生态B:数量C:质量D:分布地域答案:BCD2.草地资源是一类具有多种功能的复合型资源,蕴藏着一定的生产能力和生态功能。
()A:对B:错答案:A3.全世界的农业自然资源中面积最大的是()A:森林B:草地C:疏林D:耕地答案:B4.任何有饲用植物群落存在的地方,都有草地的存在。
()A:错B:对答案:B5.在世界范围内,热带草地以()为主。
A:稀树草原B:荒漠C:草原D:草甸答案:A6.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人类对草地资源利用范围的扩大,我国草地类型在质量上的差异性会趋于缩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草地资源学一、名词解释1.草地:是主要生长草本植物,或兼有灌丛和稀疏乔木,可以为家畜和野生动物提供食物和生产场所,并可为人类提供优良生活环境、其他生物产品等多种功能的土地。
(农学范畴)2.草地生态经济类群:不仅能反映牧草数量、质量等具体的经济属性,而且能反映出它们的生态、生物学特性和饲用价值的基本一致性的植物类群。
3.植被型:为分类系统的最重要的高级分类单位。
在植被型组内,把建群种生活型(一级或二级)相同或相似,同时对水热条件生态关系一致的植物群落联合为植被型,如温带草原,热带稀树草原等。
4.典型草原:建群种由典型旱生或广旱生植物组成,其中以丛生禾草为主。
伴生不同数量的中旱生杂类草及旱生根茎苔草,有时还混生旱生灌木或小半灌木。
(中生,中旱生,根茎疏丛型禾草为主)5.草甸草原:是草原植被中较湿润的类型,建群种为中旱生或广旱生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经常混生大量中生或旱中生植物。
6.荒漠:是以超旱生的灌木、半灌木为主构成的植被类型,其特点是干旱。
(无全年生长的多年生草本)7.草地分类学:以草地植被为对象,研究草地发生发展的原理,研究草地类型特征分布,分布演替规律,确定划分草地的原则、系统、标准、命名原则的理论方法的科学。
8.类:成因一致,反映以水热条件为中心的气候和植被特征,具有一定的地带性或反映大范围内生态环境条件的隐域性特征,类与类之间具有质的差异。
9.组:以植物群落的建群终或共建种的生态经济类群为依据进行划分。
10草地型:具有一定的自然条件与经济特征的地段。
11.载畜量:指一定草地的面积,一定的利用时间内,草地所承载饲养的家畜头数。
12.家畜单位(牛):1头健康的体重454kg的成年母牛携带一头犊牛,一天采食优质牧草的量。
12kg(DM)13.畜产品单位(APU):1头家畜在中等营养条件下生产1kg肉,叫1个畜产品单位。
14.草地区划:就是对草地生产空间分布的一种科学的划分工作。
15.生态系统服务:草地生态系统及物种能够满足维持人类生产活动的条件和过程。
16草地资源:从人类利用的角度来看,具有数量与质量,空间结构和功能特征,在一定时间和技术条件范围内,可以为人类提供生活环境的物质、能量的草地。
17.稀树草原:即热带草原,也称萨王纳,是热带半干旱地区有干湿季交替,以阳性、高温、多年生旱生禾草为主,并均匀、稀疏地分布有高大、孤立乔木、小树或灌木,呈现出特有的群落结构和生态外貌的植被类型。
18.草甸:是由以多年生中生草本植物为主构成的植被类型。
(生长中生、湿生多年生草本草地)19.草地生态系统健康:草地生态系统中土地、植被、水和空气及其生态学过程的可维持程度。
20.斯太普(steppe):欧亚平坦,广大,旱生丛生禾草为主的草地。
二、简答题1.简单说明影响草地发生与发展的三项因子群非生物因素,大气,土地,位点。
大气是草地水热构成草地地带性分布格局;土地含土壤与地形,分别是生物载体、生物栖息地环境、影响水热再分配;位点表征草地生态系统与全球相关生态系统的地理坐标与类型关系。
生物因素,植物,动物,微生物,3种生物因子分别扮演着草地生态系统的生产者、分解者和消费者。
居于核心地位,是推动草地生态系统内涵发展的原动力。
社会因素与人类活动,科技,生活,生产。
是决定草地生态系统能否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
2.综合顺序分类法的特点1、以生物气候指标为依据,将具有同一地带性农业生物气候特征的草原划分为“类”,若干类可以归并为一个类组。
2、“亚类”以土地的特征为指标加以划分。
3、“型”以植被中的优势种(或科属及经济类群)来划分。
必要时,“型”内又可分为“亚型”及“微型”。
在这一分类系统中, “类”是基本单位,“类组”、“亚类”、“型”等分类级别都是辅助单位。
3.草地的垂直分布规律1.垂直带谱以一定地段的水平地带性分布为基础2.垂直分布自下而上,其带状分布相似于水平地带的由南向北的植被分布3.一定山地垂向带谱的基带与其向大陆方向相邻山地基带之上的垂直带相同(1,草地垂直与草地纬度带的相似性,2,任何山地的草地垂直地带性与其所在的水平带草地类型相同或相近,3,同一水平地带的山地草地垂直带铺随山体的特征不同而又区别。
4,据海洋远近不同的草地,其湿润度和相适应的植物种不同,5,在同一纬度热量带内,山地垂直带在经度方向上也有差异6,处于垂直带上不同海拔高度的草地,其产量和营养物质含量也呈现有规律的变化。
)4.草业的四个生产层前植物生产层、植物生产层、动物生产层和后生物生产层6.草地生态系统的服务由自然生态系统的生境、物种、生物学状态、性质和生态过程所产生的物质与维持的良好生活环境,对人类提供的直接福利。
内容(1)向经济社会系统输入有用的能量和物质(2)接受和转化来自经济社会系统的废物(3)直接向人类社会成员提供广泛的服务7.草地资源的多组分性和整体性特点(影响草地发生与发展的因素及其关系)草地资源=气候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劳动资源多组分性: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社会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大气、土地、位点等。
大气是草地地带性分布的主要决定因素;土地含土壤与地形,分别是生物载体、生物栖息地环境、影响水热再分配;位点表征草地生态系统与全球相关生态系统的地理坐标与类型关系。
生物因素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3种生物因子分别扮演着草地生态系统的生产者、分解者和消费者。
生物因素居于核心地位,是推动草地生态系统内涵发展的原动力。
社会因素包括科技水平、生活水平和生产水平。
使草地变成草地资源、草地具现实生产力和经济实体,产生经济价值。
决定草地生态系统能否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
整体性,组分间各因素间的互作;叠加后具复合效应;叠加表现在区域、时间、8.草地饲用植物的评价指标1.营养成分含量2消化率 3.适口性概略养分指标分析成分: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纤维,粗灰分,无氮浸出物(NFE),钙,磷,胡萝卜素;纯养分指标,洗涤分析法(MADF),中(酸)性洗涤纤维(NDF、 ADF )分析成分:常量、微量元素,维生素,氨基酸,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淀粉,五碳、六碳糖,其它糖,各种脂肪、脂肪酸色谱分离技术,原子吸收分析技术总能量指标:单位牧草干物质的能量含量9.载畜量的主要表示方法有及相互关系三种表示方法:时间单位=Y·U/I家畜单位=Y·U/(I ·T)面积单位=A·I·T/(Y·U)家畜单位指标:一定时间内、一定草地面积上能承载饲养的家畜头数。
时间单位指标:一定草地面积上可供一定家畜放牧的时间家畜单位天。
面积单位指标:一定时间内放牧单位家畜所需要的草地面积。
10.草地区划的原则:1,以草地类型为基础,进行区域划片工作2,以自然因素,如气候,土壤等,特别是草地水,热因素的地域分异规律为依据,3,草地生产的社会经济效益,草地利用制度,草地畜牧业的布局以及生产现状在区域内的一致性,是分区的对象4,草地的经营管理,培育技术,改良措施以及畜牧业的发展方向的共同性,是分区的重要依据。
5,各级区的界线应与相关行政界线相吻合,并尽可能连片,保持完整性,并使区域的划分在实践中便于执行。
三.论述题1.草地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结构:非生物因素:1环境条件:温度、湿度2基质、营养物、水、CO2、矿物质生物因素:生产者:自养生物(大多数植物和自养细菌)消费者:动物分解者:微生物功能:①能量流动②物质循环③信息传递2.草原综合顺序分类法中类的分类依据及要点降水(湿润度值)和积温(大于0℃年积温)作为类定量划分的标准类为分类的基本单位。
类为基本单位依据水分和热量是草原生态系统能流与物质转换的基础影响草原结构、状态草原类型更替基础生物气候条件牧草与家畜立地条件最本质特征类所依据生物气候条件空间上基本呈地带性分布类的确定利于区划生物气候条件在草原发生学诸因素中具较高稳定性根据地带性划分的类较其它分类等级具最完整的内涵和独立特点。
1).类的热量级指标选择依据热量用温度表示。
≥0℃年积温(∑θ)反映具有生物学意义的热量的年收入在0℃以上牧草可以进行营养体生产。
可以划分7个热量级寒冷、寒温、微温、暖温、暖热、亚热、炎热。
热量级Σθ相当的热量带寒冷<1300℃高寒寒带寒温1300—2300℃寒温带微温2300—3700℃中温带暖温3700—5300℃暖温带暖热5300—6000℃北亚热带亚热6000—8000℃南亚热带炎热>8000℃热带2).湿润度指标降水在地带性范围内是水分唯一来源。
依据湿润度值分6个湿润度级极干、干旱、微干、微润、湿润、潮湿。
湿润度值表达式K=r/(0.1∑θ)其中R,年降水;∑θ,大于0℃年积温我国草原湿润状况分为六个级别:湿润度级K 值相当的自然景观极干<0.28 荒漠干旱0.28≤K<0.86 半荒漠微干0.86≤K<1.19 草原、干生阔叶林、稀树草原微润1.19≤K<1.45 森林、森林草原、草原、稀树草原湿润1.45≤K<1.82 森林、草甸潮湿≥1.82 森林、草甸、冻原3).命名:热量级+湿润度级3. 草地资源的多功能性(1) 经济功能:1草地畜牧业2饲料种植业3草产品加工业4草种业5草坪业6旅游业7原料业(2) 生态功能:1气候调节2空气质量调节 CO2\O2 3水资源调节4侵蚀调节5土壤固C调节6废弃物降解7物质循环调节(3) 支持功能:1提供初始生产与维持物质循环2土壤形成与维持土壤3提供生境4维持生物种与遗传(4) 社会功能4.全国草地资源分类的体系、标准分类体系:类、亚类、组、型四级分类(1)类的划分标准:成因一致,水热为中心的气候与植被特征,具有一定地带性,反映大范围内的生境条件的隐域性特征。
类与类之间具质的差异。
类的划分原则:成因一致范围大(地带与非地带)类间差异(质)类的划分指标:气候特征—从中国热量级基础出发分植被特征角度—从中国植被基础出发分10个(地带性7个,非地带性3个)类的命名公式—类的区域热量+类的植被型或亚型(2)亚类的划分标准:以地形、土壤基质及植被分异为依据进行划分。
亚类与亚类之间具有质的差异。
(3)组的划分标准:以植物群落的建群种或共建种的生态经济类群为依据划分。
组的划分原则:植物经济类群;组间具生境和经济价值差异;组的划分指标:建群层片草地植物的经济类群;(4)型的划分标准:以植物群落的优势种及共优种相同,生境相似、利用方式相似。
型的划分原则;草地的自然特性与经济特性有机结合,即生境相似、主要层优势种相同、利用方式一致3者结合;主要层片准确确定;优势种正确鉴定;型的划分指标:主要层片的优势种相同;生境相似(中地形);利用方式一致,放牧、刈草、刈牧兼;同型应为草群主要层片的优势种相同,中地形等生境条件相似,草地利用方式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