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新课标 高考必考知识点 教学计划 教学安排 教案设计】高一地理:气压分布图的判读
【2018新课标 高考必考知识点 教学计划 教学安排 教案设计】高二地理: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移动污染源 对环境 的影响 我国的酸雨
使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生长繁殖,危害水生生物;使土壤酸化,造成养分 淋失,危害土壤生态,导致农作物减产;腐蚀树叶,毁坏森林;腐蚀石材、 钢材,造成建筑物、铁轨、桥梁和文物古迹损坏 我国以煤炭为主要能源,酸雨类型以硫酸型酸雨为主。随着经济的发展,目 前酸雨的范围有扩展的趋势
3. 臭氧层破坏和全球气候变暖 臭氧层破坏和全球气候变暖均为全球性环境问题,其成因及影响见下表: 环境问题 臭氧层破坏 利昂为主) 人类活动排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温 全球变暖 室气体强烈吸收地面红外线长波辐射 而增温 二、大气污染的防治 1. 调整能源战略 能源生产和消费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解决大气污染的主要途径有: 主要成因 人类使用消耗臭氧的物质(以制冷剂氟 影响 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多,危害人体 健康,破坏生态 海平面上升,影响世界各地降水和 干湿状况变化,改变各国经济结构
注:总悬浮颗粒物为 TSP 材料 2:近年来,随着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北京每年 2 000 万 t 煤的燃烧,200 多万辆机动车的排气,5 000 多个建筑工地的扬尘,大大加剧了北京的大气污染。贵阳曾经 被联合国有关组织列为世界十大酸雨污染城市之一, 是贵州省酸雨污染区的中心, 也是全国 酸雨最严重的城市之一。20 世纪 90 年代,贵阳市空气中的二氧化硫含量超过国家 2 级标准 两倍多,酸雨出现频率占全年降水的 21%。 1. 北京和贵阳的首要污染物分别是( A. 可吸入颗粒物 可吸入颗粒物 B. 可吸入颗粒物 二氧化硫 C. 二氧化硫 可吸入颗粒物 D. 二氧化硫 二氧化硫 2. 北京与贵阳主要大气污染物的不同主要体现在( A. 北京大气污染物中汽车尾气含量小于贵阳 B. 北京大气污染物中二氧化硫含量大于贵阳 C. 贵阳大气污染物中可吸入颗粒物含量最低 D. 贵阳大气污染物中二氧化硫含量大于北京 3. 北京与贵阳相比,酸雨危害较重的是( A. 都一样 ) B. 北京大于贵阳
【2018新课标 高考必考知识点 教学计划 教学安排 教案设计】高一地理:热力环流

一、考点突破1. 理解大气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及过程。
2. 能够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热力环流现象(利用热力环流原理分析城市热岛、海陆风的形成原因,分析热力环流与污染的关系,如工业、绿化带、卫星城布局与城市热岛的关系,是经常考查的内容)。
二、重难点提示重点:1. 热力环流形成过程;2. 生活中常见的热力环流。
难点:热力环流形成过程。
一、热力环流1. 概念:由于地面的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2. 形成原理:太阳辐射→地面冷热不均→气流的垂直运动(上升或下沉)→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形成高低空热力环流。
3. 形成过程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的冷热不均而形成的一种空气环流形式,结合等压面示意图对其形成过程分析如下:二、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一)海陆风:白天在太阳照射下,陆地增温快,气温比海洋上高,近地面,陆地气压低于海洋,空气由海洋流向陆地,形成海风(如图a)。
夜间,陆地降温快,气温比海洋上低,近地面气压比海洋高,使近地面空气由陆地流向海洋,形成陆风(如图b)。
(二)山谷风:白天因山坡上的空气增温强烈,于是暖空气沿坡上升,形成谷风(如图c)。
夜间因近山坡空气迅速冷却,密度增大,因而沿坡下滑,流入谷地,形成山风(如图d)。
(三)城市风:由于城市人口集中并不断增多,工业发达,居民生活、工业生产和交通工具消耗大量的燃料,释放出大量的人为热量,导致城市气温高于郊区,形成“城市热岛”。
在城市和郊区之间形成了小型的热力环流(如下图)。
【随堂练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某地受热,高空形成低压B. 某地受热,近地面形成低压C. 某地冷却,高空形成高压D. 某地冷却,近地面形成低压答案:B思路分析:某地受热,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某地冷却,近地面空气下沉,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
例题1(荆州中学质检一)读下列四幅由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图,图中曲线和直线表示等压面,正确的为()。
【2018新课标 高考必考知识点 教学计划 教学安排 教案设计】高三地理: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与移动规律

二、考题规律本部分内容的试题主要考查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规律及对气候的影响。
选择题、综合题均常见,所占分值较大,为高考常考内容。
三、考向预测综合分析近几年的高考命题,对该类问题考查有以下几种类型:1. 运用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和性质解释实际问题;2. 根据经纬度、海陆位置及气候类型特征确定气压带、风带。
一、大气环流1. 概念: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通常被称为大气环流。
大气环流包括三圈环流和季风环流。
2. 大气环流的意义促进高低纬度间、海陆间的热量和水汽交换,调整全球的水分和热量分布,影响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类型的形成。
3. 大气环流的形成(1)太阳辐射引起的高、低纬度之间的冷热不均,是大气环流产生的根本原因。
(2)大气环流的形成①假设地球表面均一,地球不自转,太阳总直射赤道,大气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那就会在赤道与极地之间形成一个大的热力环流,即单圈环流。
②但由于地球自转,大气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形成了三圈环流。
由于三圈环流的存在,地球表面形成了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
③由于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发生季节性移动,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也随之发生季节性的南北移动。
就北半球而言,夏季气压带和风带北移(位置偏北),冬季南移(位置偏南)。
④地球表面不均一,有海洋也有陆地,气压带被切断,形成一个个气压中心;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大的地方,形成季风环流。
二、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及分布规律1. 三圈环流(1)前提条件:假设地球表面性质均匀。
(2)影响因素:高低纬受热不均、地转偏向力。
(3)形成:(4)分布:低纬环流(0°~30°),中纬环流(30°~60°),高纬环流(60°~90°)。
地理必修地球上的大气教案

地理必修地球上的大气教案高中地理必修的教材中必修1在高中地理课程中是学生学好这门学科的基础。
其中的第二单元《地球上的大气》是人教版必修1的重点,所占篇目最多。
基于此,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地理必修地球上的大气教案,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帮助!地理必修地球上的大气教案:【课程标准】1.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2.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3.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4.根据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高考大纲】1.大气受热过程。
2.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3.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4.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知识网络】能量太阳短波辐射能大部分太阳辐射能透过大气到达地面,使地面增温大气温室效应原理地面又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近地面传递热量近地面大气能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使大气增温大气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把一部分热量还给地面大气温室效应原理的应用:温室农业等大气的受热过程影响大气的热状况、温度分布和变化,制约着大气的运动状态形成原因:太阳辐射能的维度差异和下垫面热力性质的差异形成过程:地表的冷热差异大气的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得气压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原理应用:海陆风、城市风、山谷风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影响风力大小的主要因素是:水平气压梯度风的方向由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的合力决定等值线的判读1. 判断气压系统2. 根据等压线的疏密情况判断风力3. 判断风向4. 判断天气状况大气环流概念: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作用:输送热量和水汽,影响天气和气候前提条件:假设地球表面是均匀的形成因素:高低纬度之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三圈环流低纬环流:赤道~南北纬30°之间形成过程中纬环流:南北纬30°~南北纬60°之间高纬环流:南北纬60°~南北纬90°之间分布特点:气压带和风带相间分布,高气压带和低气压带相间分布;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南北半球对称分布季节移动: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而南北移动成因:由于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因素的影响,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使呈带状分布的气压带被分裂成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7月:副热带高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切断大陆上:亚洲低压和北美低压分布海洋上:夏威夷高压和亚速尔高压1月:副极地低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切断大陆上:亚洲高压和北美高压海洋上:阿留申低压和冰岛低压东亚季风环流冬季:亚洲高压和阿留申低压之间存在气压差,形成西北季风夏季:夏威夷高压和亚洲低压之间存在气压差,形成东南季风影响气候的因素: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包括气压带、风带和季风环流)、海陆分布、洋流和地形等大气环流使高低纬度之间、海陆间水热得到交换,调整着全球的水热分布本身也是一种气候现象,在不同的环流形势下气候类型不同低纬度热带地区:赤道低气压带与热带雨林气候的形成案例分析中低纬度亚热带地区: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与地中海气候的形成中高纬度温带地区:西风带与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形成气团:水平方向上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分布比较均一的大范围空气,叫做气团锋面:当冷暖两个性质不同的气团在移动过程中相遇时,它们之间出现的一个倾斜的交界面锋线:锋面与地面相交的线锋:一般把锋面和锋线统称为锋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方向移动的锋冷锋过境前:暖气团控制,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天气晴朗天气变化过境中:阴天、下雨、刮风、降水等天气过境后:冷气团控制,气温下降、气压升高、湿度降低,天气晴朗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方向移动的锋暖锋过境前:冷气团控制,气温低、气压高、湿度小、天气晴朗天气变化过境中:云雨、降水多发生在锋前,多连续性降水过境后:暖气团控制,气温上升、气压下降、湿度升高,天气晴朗准静止锋冷暖气团势力相当,使锋面来回摆动的锋天气变化:形成长时间持续的阴雨天气中心气压:低气压气流运动垂直方向:上升低压系统(气旋) 水平方向:辐合北半球:逆时针方向南半球:顺时针方向天气状况:阴雨天气中心气压:高气压气流运动垂直方向:下沉高压系统(反气旋) 水平方向:辐散北半球:顺时针方向南半球:逆时针方向天气状况:晴朗天气形成:热带或副热带海区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
【2018新课标 高考必考知识点 教学计划 教学安排 教案设计】高三地理: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二、考题规律风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此部分内容的考查多会结合某地某时的等压线图,考查判断风向、比较风力及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需要学生有较强的读图、析图的能力。
另外该内容考查的角度多样,选择题和综合题均会涉及,注重将地理原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三、考向预测以极端天气为背景,等压线图为信息载体,考查学生对大气运动基本原理的理解,同时使学生认识到大气运动与人们生活、生产的关系,感受到地理学科的实用性。
1. 水平气压梯度力:只要水平面上存在着气压差,就会产生促使大气由高气压流向低气压的力,这个力叫水平气压梯度力。
特点:(1)垂直于等压线;(2)由高压指向低压;(3)等压线密集的地方水平气压梯度力大。
作用:使风速加快。
风向: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2. 地转偏向力:由于地球自转,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运动方向会发生偏转,我们把促使水平运动物体发生偏转的力叫地转偏向力。
特点:(1)垂直于空气的运动方向;(2)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转。
作用:只改变气流的运动方向,不改变运动速率。
风向:平行于等压线。
(高空)结论:受水平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风向平行于等压线。
风压定律:北半球,背风而立,高压在右,低压在左。
3. 摩擦力:是指地面与空气之间,以及运动状况不同的空气层之间相互作用产生的阻力。
特点:方向与风向相反。
作用:使风速减慢。
在三力作用下的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结论: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有一夹角。
风压定律:北半球,背风而立,高压在右后,低压在左前。
【随堂练习】有关风的叙述正确的是()。
【2018新课标 高考必考知识点 教学计划 教学安排 教案设计】高一地理:大气的水平运动

一、考点突破
1. 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大气水平运动的原动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2. 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的特点及其对风向和风力的影响。
3. 运用图示解释风的形成。
二、重难点提示
重点: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的特点及其对风向和风力的影响。
难点:地转偏向力、“三力”共同作用下的风向变化。
一、概念:一般来说,大气的水平运动就是风。
【误区点拨】水平气压梯度力并非影响近地面风速大小的唯一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决定近地面风力的大小和风向,但是地面摩擦力也是重要的因素,地面摩擦力有降低风速的作用。
【方法指导】风向表示方法
【随堂练习】
在实际大气运动中,近地面的风向与等压线有个交角,这主要是由于( ) A. 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
B. 水平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
C. 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与摩擦力的共同作用
D. 水平气压梯度力与摩擦力的共同作用 答案:C。
【2018新课标 高考必考知识点 教学计划 教学安排 教案设计】高一化学:“原子结构、核素、同位素”三座大山

1 1
H
与
12 6
C
。
(5)核变化不属于物理变化,也不属于化学变化。
(答题时间:30 分钟)
1.(浙江宁波期末考试)
U 235
92
是重要的核工业原料,但在自然界的丰度很低,
235 92
U
的浓
缩一直为国际社会所关注。下列有关
U 235
92
说法正确的是(
)
A.
U 235
92
原子核中含有
92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个中子
几种同位素,就应有几种不同的核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如 35Cl 为 34.969,37Cl 为 36.966。
(2)核素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是对核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取近似整数值,数值上与该 核素的质量数相等。如:35Cl 为 35。
(3)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按该元素各种天然同位素原子所占的原子百分比算出的 平均值。如:Ar(Cl)=Ar(35Cl)×a%+Ar(37Cl)×b%。
(4)元素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用元素同位素的质量数代替同位素相对原子质量与其
丰度的乘积之和。
注意:(1)核素相对原子质量不是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2)通常可以用元素近似相
对原子质量代替元素相对原子质量进行必要的计算。
例题 1 (高考集萃)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山东卷)
35 17
Cl
与
37 17
高中化学 搬走“原子结构、核素、同位素”三座大山 编稿老师 李祥水 一校 杨雪 二校 黄楠 审核
张美玲
一、原子的构成 1. 构成微粒及作用:
中子(N) 决 定原子种类 核素、同位素
原子核
→质量数(A)→近似相对原子质量
【2018新课标 高考必考知识点 教学计划 教学安排 教案设计】高一地理: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考点突破
结合具体的材料信息,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如洋流对沿岸气候、海洋生物、海
洋航行、海洋污染等方面的影响。
二、重难点提示
洋流对沿岸气候、海洋生物、海洋航行、海洋污染等方面的影响。
【方法指导】
世界四大渔场分布图:
【随堂练习】
1. 下列渔场中,不是寒暖流交汇形成的是()
A. 舟山渔场
B. 秘鲁渔场
C. 纽芬兰渔场
D. 北海道渔场
2. 2月份,下列纬度大致相当的亚热带海区中,海水表面温度较高的是()
A. 北美洲西部沿岸海区
B. 亚洲东部沿岸海区
C. 南美洲西部沿岸海区
D. 澳大利亚东部沿岸海区
答案:1. B 2. D
思路分析:第1题,秘鲁渔场是由于秘鲁寒流使深层冷海水上泛形成的;舟山渔场位于台湾暖流和东海沿岸寒流交汇处;纽芬兰渔场位于墨西哥湾暖流与拉布拉多寒流交汇处;北海道渔场位于日本暖流和千岛寒流交汇处。
第2题,北美洲西部沿岸海区为加利福尼亚寒流,亚洲东部沿岸海区为日本暖流,南美洲西部沿岸海区为秘鲁寒流;澳大利亚东部沿岸海区为东澳大利亚暖流。
暖流流经区水温较高,此时为2月份,为南半球的夏季,故D正确。
例题1(全国卷)雾是近地面大气层中出现大量微小水滴而形成的一种天气现象。
当暖湿空气经过寒冷的下垫面时,就易形成雾。
图中,S市附近海域夏季多雾,并影响S市。
据此完成下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重难点提示
重点:
1. 等压线的判读;
2. 等压线的应用。
难点:
等压线的应用。
一、常见等压线图的组成要素
1. 低压:由闭合等压线构成的低气压区,气压值由中心向外增大。
2. 高压:由闭合等压线构成的高气压区,气压值由中心向外减小。
2
3. 低压槽:由低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简称槽。
低压槽附近的气压比两侧要低,在低压槽中各条等压线弯曲最大处的连线叫槽线。
4. 高压脊:由高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简称脊。
高压脊附近气压比两侧要高,在高压脊中各条等压线弯曲最大处的连线叫脊线。
二、等压线的判读方法
1. “高低低高”规律
等压线向低值方向凸出,则此处的气压较两侧地区高,反之偏低。
如下图中甲处等压线凸向低值,气压值比两侧高,为高压脊;乙处等压线凸向高值,气压值比两侧低,为低压槽。
2. “大大小小”规律
两条等压线之间的闭合等压线圈,若闭合曲线数值等于其中较大的数值,则闭合区域内的数值大于较大值且不超过一个等差距;若闭合曲线数值等于较小的数值,则闭合区域内的数值小于较小值且不超过一个等差距。
如下图中气压值,1035<甲<1040,1025<乙<1030。
3. 等压面的判读
等压面—空间气压值相等的各点所组成的面。
①气压值在垂直方向上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地面受热均匀,等压面呈水平状态;地面受热不均,引起等压面的凹凸变化。
②无论高空或低空,等压面上凸的地方为高压区,等压面下凹的地方为低压区。
③近地面的气压与高空气压高低值相反。
如下图中四点的气压大小为:①>②=④>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