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洋务运动的兴起讲解
第四讲 洋务运动

第四讲洋务运动基础网络知识点梳理一、洋务运动的兴起: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面对内忧外患,清政府内部出现了洋务派,他们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
1、洋务运动具备了几个基本条件:一是北京政变后,清政府中一些具有新思想的人物掌了权;二是中国和英法两国从战争状态重新转入“和平时期”,用清政政府的话叫“中外和好”;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形成的“师夷”思想。
2、两个阶段:19世纪60~70年代——以“自强”为旗号,创办军工企业。
19世纪70~90年代——以“求富”为旗号,创办民用工业。
3、洋务派的五位代表人物:中央以奕为代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丁日昌为代表。
二、洋务运动的内容:①洋务运动前期以“自强”为旗号,采用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②洋务运动后期打出“求富”旗号,兴办民用工业。
③洋务派策划海防,到80年代中期,洋务派初步建成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
④为适应洋务运动需要。
洋务派创办新式学校,培养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选送留沉重出国深造。
5、洋务运动的性质:是一场封建地主阶级旨在维护封建统治的自救运动。
评价:①甲午中日战争证明,洋务运动没能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②洋务运动期间,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先进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
③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④对外国经济势力扩张,也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⑤创建了三支海军,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海防能力。
⑥创办新式学校,派遣留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对封建教育的冲击。
⑦从洋务派中分化出了早期维新派。
洋务运动破产的标志:是甲午战争中清政府的惨败。
三、洋务运动失败的历史必然性洋务运动在当时的中国,其失败命运是不可避免的。
第一,在不触动腐朽的封建制度的前提下,洋务派试图利用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长处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这种手段和基础的矛盾,使洋务运动注定是不可能成功的。
同时,洋务运动处处受到顽固派的阻挠和破坏,从而加大了洋务运动开展的阻力。
3洋务派的政治主张及洋务运动的兴起

洋务派的政治主张及洋务运动的兴起;洋务派政治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经济体制,通过改革使国家变强变富,是一次经济文化改革,但是其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统治。
兴起: 兴办军用工业以自强; 兴办民用工业以求富; 建立新式海陆军; 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历史作用:1、开了中国工业化运动的先河,客观上对中国的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2、开始了中国近代教育;3、冲击了传统的“重本抑末”“重义轻利”等观念。
洋务派的政治主张。
洋务派以倡导引进西方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的洋务运动而得名主要代表人物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等。
曾、左、李都是在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运动中取得地方军政实权的清朝官员,维护封建社会统治秩序是他们的根本立场和出发点。
但他们和其他封建统治者不同之处在于:开始认识到世界形势的变化,承认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强盛,抛弃了闭关锁国、妄自尊大的陈旧观念,主张处理好和西方国家的关系,并向西方学习某些先进的东西,以振兴中国,挽救清朝的危亡。
“外须和戎,内须变法”,概括了洋务派政治主张的两个基本点。
“外须和戎”,主张通过外交谈判解决同外人的争端,避免武装对抗。
洋务派认为,中外实力相差悬殊,如果打仗,中国“即暂胜终必败”,遇到麻烦,应当“以理折之”。
既反对不敢和外人争议的畏葸,又反对轻易和外人决裂的鲁莽。
“以理折之”的原则是“守定和约”,即以既定的中外条约为准,承认侵略者业已取得的权益,抵制条约以外的索求。
但是,由于资本主义列强得寸进尺,不断发动侵略战争,迫使清朝签订新的不平等条约,洋务派步步退让妥协,没有能够阻止中国半殖民地化的不断加深的过程。
“内须变法”,主要是指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富强的成功经验,改变中国在军事上、经济上和科学技术上的落后状态,主张“借法自强”。
他们认为国家实力是外交谈判的基础,加强国家实力是抵制侵略、维护和平的前提。
洋务派经常用外交的挫败来宣扬内政改革的必要性。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4课洋务运动(共29张PPT)

近代主要民用企业简表
轮船招商局 开平煤矿 汉阳铁厂 湖北织布局
1872 1877 1890 1888
上海 李鸿章 唐山 李鸿章 湖北汉阳 张之洞 湖北武汉 张之洞
开平煤矿
大多位于我国沿海地区。也是我
国资本主义兴起较早的地区。这
里交通运输方便,也是外国侵略
者最早进行侵略的地区。
汉阳铁厂
江南制造总局 安庆内军械所
列强侵华,中国半殖民化程 度进一步加深。
2.主张
利用西方的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 清王朝的统治。
一、洋务运动的兴起
3.代表人物
中央:奕䜣。 地方: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
奕䜣 曾国藩 左宗棠 李鸿章 张之洞
4.开始标志
清政府于1861年设立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这是中国设立的第一个正式外交机构,是洋 务运动开始的标志。
1、时间: 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 2、代表人物: 1个中央代表 + 4个地方代表 3、根本目的 维护和巩固清朝的统治 :4、口号: 自强、求富
创办军事工业
5、内容:
创办民用工业 培养新式人才
6、评价
建立新式海陆军
课 堂
检 测
1.“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
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主张
从事这些活动的开明官员被称为洋务派。
一、洋务运动的兴起
1、洋务运动兴起的原因
1840 1842 年年
太平天国运动
1851 1856 1860 1864 年 年 年年
1894 1895 1900 1901 年 年年 年
鸦片战争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第二次鸦 片战争
洋务运动

课堂拓展
一、近代化的含义、四大步骤、思想主张、 目标:
1.含义: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过程即近代化。 它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 ← 2.四大步骤: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思想主张:师夷长技→变法图强→三民主义→民主科学 目 标:
自强求富 维护清朝 统治 → 实行君主 立宪制发 → 展资本主 义 推翻清朝统 → 治建立资产 阶级共和国 → 实现思想 大解放用 民主科学 改造中国
共同探讨
一、洋务运动为何失败? 二、洋务运动对中国的发 展有何启示? 三、洋务运动对中国现今 的改革开放有何启迪?
难点突破
一、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1.具有保守性,不触动封建制度,布新而不除旧。洋务派仅 将西方科技嫁接在腐朽的封建制度肌体之上,不触动封建制 度本身,这是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向富强的根本原因。 2. 2.企业缺乏发展的内部动力。经费由政府调拨,生产不计成 本,内无利润的积累,外无市场联系。 3.管理落后,违背价值规律。它采用封建衙门式的管理,生 产不是价值规律制约下的商品生产;在生产关系上是历史上 官办封建工业的继续。 4.生不逢时,技术上受外国资本主义国家的制约。洋务运动 发生于中国社会新旧交替时期,内忧多外患重。列强视中国 为瓜分侵略的对象,不希望中国强大。
二、近代化探索中形成的社会阶层及代表人物
社会阶层: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激进民主主义 者 代表人物:曾国藩、李鸿章→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黄兴→陈独秀、李大钊
三、学习西方的层面及呈现出的特点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 ↓ ↓ ↓ 器物技术 政治制度 社会制度 思想文化
(1)主观目的:维护封建统治而不是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动机不纯) (2)历史作用:消极作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 积极作用:1.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 一批近代企业;2.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3. 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近 代企业开辟了道路。
部编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四课洋务运动

1861年 1865年 1866年
安庆内军械 所 江南制造总 局 福州船政局
曾国藩
安庆
李鸿章
上海
左宗棠
福州
天津机器局
安庆内军械所
江南制造总局
福州船政局
洋务运动中创办的主要民用工业
建立 时间
企业名称 轮船招商局
开平矿务局 湖北织布局
创办镇 湖北武昌
1872年 1878年
洋务派在中央和地方的代表
奕
曾国藩
李鸿章
左宗棠
张之洞
二、创办近代军事和民用企业
前期
60年代
后期
70年代 80年代 90年代
“自强”
1)重点发展军事工业 2)兴办新式学校,培 养翻译和军事人才 3)翻译外国科技书籍 4)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
“求富”
重点发展民用工业
洋务运动中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
创办时间 企业名称 创办人 地点
1893年
1893年
汉阳铁厂
张之洞
湖北汉阳
兴办民用工业
开平煤矿
汉阳铁厂 湖北织布局
轮船招商局
三、创办新式海陆军
1.组建洋枪队 19世纪60年代起,组建洋枪队,采用西式 练兵,武器和战术逐渐变化。
2.新式海军的创办
19世纪70年代起,筹建新式海军。80年代 初步建成南洋、海洋和福建三支海军, 1885年成立海军衙门统一协调指挥。
第4课 洋务运动
平远号
致远舰
一、洋务运动的兴起
什么是洋务运动?
是晚清时期统治集团求强求富的自救运动。 客观上也是一场中国的近代化运动。
洋务派出现的原因: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者在 内政外交上面临很多棘手的问题。一些 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学习外国先进技术, 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的统治,这些官 员被称为“洋务派”。
洋务运动

创办新式学堂
洋务派还向西方国 家派遣留学生。留学生 中的不少人,学到了西 方先进文化,在以后中 国的政治、军事、外交 和经济文化活动中发挥 了积极作用。
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派创办的第 一所新式学堂。它以培养外语翻译和外 交人才为宗旨。此后,洋务派在各地相 继开办了一些科技学堂和军事学堂,培 养了一批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在沟 通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和学习西方近代科 技方面,打开了窗口。
5、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
左宗棠(1812),字季 高,才学出众,能力非凡, 但科场失意,人生坎坷,入 仕出头,竟在40岁之后。
左宗棠一生对中华民族, 甚至对自己,最大的贡献就 是收复新疆。在晚清名臣皆 是“内战内行,外战外行” 的情况下,他率军抵抗外敌, 收复新疆,成为晚清腐败政 治中的一个亮点。被梁启超 评价为“五百年来第一伟 人”。
(一) 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1
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 了促进作用;
2
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新的知识;
3
有利于社会风气的改变。
(二)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首先
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
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 体,西学为用”,即在封建主义思想 的指导下,在维持封建的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的条件下发展一些近代企业, 为维持清朝的封建统治服务。 洋务运动进行时,清政府已 与西方国家签订了一批不平等条 约,西方列强正是依据种种特权, 从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加紧对中 国的侵略和控制,它们并不希望 中国真正富强起来。 洋务派所创办的新式企业虽 然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但 其管理却仍是封建衙门式的。
创办人 曾国藩 李鸿章 左宗棠 崇厚
创办民用工业
口号
求富
民用工业名称 上海轮船招商局 天津开平煤矿 汉 阳 铁 厂 湖北织布局
中国兴起洋务运动的原因

中国兴起洋务运动的原因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是指1861年(咸丰十年底开始)至1894年,清朝政府内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改良运动,为什么中国会兴起洋务运动呢?一起来看看吧!中国兴起洋务运动的原因国内背景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恭亲王爱新觉罗·奕訢痛定思痛,意欲图强。
在此之前一些学者就提出了学习西方国家的优点以增强国力,例如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主张“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不久,因为清政府用领土,主权以及一系列经贸特权暂时满足了外国侵略者的要求,国内的农民战争也进入低潮,因而呈现了暂时“稳定”的局面,即所谓“中外和好”的“和局”。
但是在清朝统治集团中,一些头脑比较清楚的当权者,如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以及在中枢执掌大权的恭亲王等人,并没有因为这种“和局”的出现而减少他们对清政府统治的危机感。
曾,李,左诸人都为剿灭的太平天国而建立殊勋,他们在借助外国侵略者对太平天国的“华洋会剿”中,亲眼看到了外国侵略者坚船利炮的巨大威力,从而感受到一种潜在的长远威胁。
面临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他们继承了魏源等“经事派”提出的“师夷长技”的思想并极力将这种思想付诸于实践他们“师夷长技以自强”的目的,一是为了镇压太平天国,二是在中外“和局”的条件下,徐图中兴。
国际背景从十三世纪开始,世界的大环境开始发生变化。
西方资本主义开始萌芽。
农民和手工业者经过长期劳动,积累经验,改进了生产工具,农业得到发展。
纺织、冶金等开始出现机器。
不仅提高了产量。
改变了人与人的关系,分化出各种不同的阶层。
在新航路的开辟,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运动,资产阶级革命,产业革命的推动下,至洋务运动发生时,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已初步完成,人类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这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这个新时期的主要特点就是整体化和近代化。
讲究统一的世界市场,分散、落后的国家不可避免地纳入整体中。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2-洋务运动的兴起与主要内容讲稿_8

3.洋务运动的兴起洋务运动又称“同治中兴”、“同光新政”、“自强新政”、“地主阶级自救运动”等等。
洋务运动始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止于九十年代中叶,它是在外国资本主义的刺激和影响下,在清廷内外交困的情况下,由统治集团中一部分洋务派官僚发动的“求强”、“求富”的运动。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初,英国用大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西方先进技术也随之涌入中国。
六十年代前后,列强又通过第二次鸦片战争从中国掠夺大量政治经济利益和特权。
与此同时,太平天国起义沉重地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使其元气大伤。
为了挽救清王朝的统治,清廷内部部分开明官僚一方面感受到当时的中国已面临“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中国再也不能照老样子统治下去了,必须改弦更张;另一方面,在镇压太平天国的过程中,他们也感到了洋枪洋炮的厉害,深感引进西方先进机器、自行设厂制造新式枪炮船舰的紧迫性。
因此从六十年代起陆续开办了一批军用工业和民用工业,同时办了一批新式学堂,又建立了新式海军,从而启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海外学者多称洋务运动为“自强新政”,自强是中国古有的概念。
《易·乾象》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但在 19 世纪60 年代,这一概念被赋予新的意义。
奕䜣、文祥、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等,当时众多知名和不知名的忧囯之士都借它来表述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无人不为自强之言”。
那个时候的自强有两种含义。
就阶级意义而言,它所寻求的是在农民战争打击面前王朝的自我振兴。
就民族意义而言,它所寻求的是在气焰日盛的外国侵略者面前,中国的自我图强。
1861 年1 月,在签订了《北京条约》之后,恭亲王奕䜣、大学士桂良、户部左侍郎文祥的奏文就说:“就今日之势论之,发捻交乘,心腹之害也。
俄国壤地相接,有蚕食上国之志,肘腋之患也。
英国志在通商,暴虐无人理,不为限制,则无以自立,肢体之患也。
故灭发捻为先,制俄次之,治英又次之。
”奕䜣等认为,由于“发捻”未灭,因而对外国侵略者只能暂时“按照条约不使稍有侵越,外敦信睦,而隐示羁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发展资本主义
C、抵制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D、利用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2、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的根本原因是 ( B ) A、顽固派的阻挠、破坏 B、洋务运动未彻底变革封建制度 C、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战败 D、未真正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
李鸿章 安徽人;道光进士;1861年
组建“淮军”1870年任直隶总 督兼北洋大臣;创办北洋海军; 1870年办“天津机器制造局”; 1872年创办“轮船招商局”。 曾参与“中法新约”、“马关 条约”、“辛丑条约”的卖国 活动。
左宗棠 湖南人;1861年组建“楚
军”,1866年任闽浙总督创办 “福州船政局”;1875年任钦 差大臣,收复新疆;1881年任 两江总督;在中法战争中是主战 派的代表。
一、洋务运动的兴起
1、背景: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外交困。 2、兴办洋务的目的: 维护清朝统治。
二、洋务运动的概况
1、兴起的时间: 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 2、代表人物:
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曾国藩
湖南人;1838年中进士;1854
年练“湘 军”;1861年创办安庆 军械所;1864年“天国”失败后 成为地方上 的实力派。
(2)洋务派创办的民用工业
李鸿章: 轮船招商局。 张之洞: 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
1890年张之洞筹办的汉阳铁厂,是中 国第一个近代钢铁工业。
(3)筹划海防
19世纪70年代中期起洋 务派开始筹划海防。到80年 代中期,洋务派初步建成北 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 与此同时,旅顺口和威海卫 海军基地竣工。清政府还成 立了海军衙门。中国出现了 近代海军。
3、口号: “自强”、“求富”。 4、内容 (1)创办军事工业 (2)创办民用工业 (3)筹划海防 (4)培养新式人才
(1)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 人物
曾国藩 李鸿章 左宗棠
军事工业
安庆内军械端 最大的近代军事企业 当时远东第一大造船厂
天津机器制造局
(4)培养新式人才
为了适应洋务 运动的需要,洋务 派创办了新式学校, 又送留学生出国深 造,从而培养了一 批翻译、军事和科 技人才。
京师同文馆
詹天佑
京张铁路
张謇
中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教育 家,他的“父实业、母教育” 的主张和实践具有深刻的历史 意义,他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 业,370多所学校,为我国近 代民族工业的兴起,为教育事 业的发展作出了宝贵贡献。毛 泽东同志在谈到中国民族工业 时曾说:“轻工业不能忘记张 謇”。
三、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1、洋务运动的破产 标志:甲午中日战争,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2、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而不改变腐朽的封建制度.
3、洋务运动的积极作用
洋务运动为中国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 技术;积累近代企业的生产经验;培养近 代技术人才。 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课堂练习:
1、洋务派举办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 A、自强新政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