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解析洋务运动
全面解析洋务运动

4、对中国外交的影响:
(1)、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与英国签订条约的清朝官员, 不谙外情、不懂外文,不懂国际公法,更谈不上谈判经验。 英方代表曾说:“在欧洲,外交家们极为重视条约中的字句 与语法,而中国的代表们并不仔细审查,一览即了。很容易 看出来他们所焦虑的只是一个问题,就是我们赶紧离开。”
洋务派筹建海军的目的和作用,与他们创办军事工业一样,具 有两重性,一方面担负着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秩序,镇压国内 一切反抗势力的使命,另一方面又负有抵抗外侮的责任。
(五)、教育: • 1、创办新式学堂: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洋务派为适应中
外交涉和开展洋务运动的需要,开始创办新式学堂。1862年 成立的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它以培 养外语翻译和外交人才为宗旨。
(三)、洋务运动的影响: 1、 改变轻视科学技术的态度:洋务派的从中国被动挨打、屡 遭屈辱的现实中看到了重要原因是科学技术的落后,从此打破 了中国传统的文化观念,使国人不再一味以追求仁人先贤之道 为惟一理想,不再鄙视“奇技淫巧”的技术,奠定了“科学” 的根基与土壤。
从七十年代开始,洋务派又先后向外国派出留学生,去吸取西 方科技之营养,以期为祖国的独立与富强作出贡献。铁路工程 师詹天佑、飞机设计师冯如以及改良派代表人物严复等是留学 生中的佼佼者;洋务派创办近代企业和引进西方科技的实践也 培养出大批新型知识分子。近代科学家华蘅芳、化学家徐寿就 是在办洋务的实践中成长起来的。 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时代,这种落伍必定导致国弱民穷, 而“弱国无外交”是国人以惨痛的经,统理海军、海防事宜,推进了 海军建设与国防的近代化。其中北洋海军发展最快、实力最强, 到1888年,北洋海军正式建军,装备精良,拥有七千吨级铁甲 巨舰二艘、巡洋舰七艘、其它船舰14艘南洋舰队也拥有了二千 吨级主力舰四艘,千吨级炮舰三艘;广东、福建舰队共有千吨 级舰艇八艘。四支舰队共八十多艘,这支庞大的海军,居当时 世界第四位。
洋务运动的理解

洋务运动的理解洋务运动是指中国晚清时期(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尝试引进西方科技和管理制度的一系列改革措施。
该运动起源于清朝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和科技实力的相对滞后,希望通过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军事知识,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以应对外敌侵略。
以下是对洋务运动的主要理解:1. 起源背景:洋务运动起源于19世纪中叶,当时中国面临着来自西方列强的侵略和侵略者所带来的先进科技的压力。
清朝政府意识到自身的传统体制和技术水平已无法满足时局需求,因此寻求学习西方的先进知识。
2. 学习西方技术:洋务运动包括引进西方的军事、工业、航海、通信等各个领域的技术。
为此,清政府设立了许多洋务机构和学堂,聘请外国专家来传授知识。
3. 洋务派和自强派:在洋务运动中,存在两个主要派别,即洋务派和自强派。
洋务派更倾向于简单引进西方技术,而自强派则更强调学以致用,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4. 成果与问题:洋务运动取得了一些成果,如建造了一些新式军舰、修建了铁路、设立了一些现代化的军械工厂等。
然而,由于缺乏系统的科学理论指导、官僚腐败和对于西方技术的盲目模仿,导致许多项目成果并不显著,甚至有些是失败的。
5. 失败原因:洋务运动虽有一定的技术引进,但由于存在内外部种种问题,如官僚体制的腐败、科技水平的不足、社会制度的问题等,使得整体推进不如预期。
此外,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割地赔款等事实也削弱了这一运动的动力。
6. 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洋务运动虽然在当时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但其尝试引进西方的经验和知识,为中国现代化的探索开创了先河。
后来的变革运动,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都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洋务运动的经验教训,为中国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对洋务运动的认识和理解

对洋务运动的认识和理解
洋务运动是指清朝末年中国的一种政治、军事和文化上的运动,旨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和文明,加强国家自身实力,抵抗外国侵略。
该运动始于1860年代,历经三个阶段:军事、政治和文化。
在军事方面,洋务运动加强了中国的军事实力,包括修建西式的军队和军事设施,如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厂和西式的兵营,以及引进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和战术。
这些措施使得中国军队的战斗力得以提高,在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起义和中日甲午战争中都取得了一定的胜利。
在政治方面,洋务运动推行了“中体西用”的政治理念,试图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的政治制度相结合。
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也注重引进西方先进的管理技术和文化,提高了中国的管理水平和文化素养。
在文化方面,洋务运动提倡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和应用。
洋务派创办了许多翻译书籍和报纸,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和文化启蒙。
此外,洋务运动也推广了西方的音乐、绘画和文学等艺术形式,为中国的文化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支持。
洋务运动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它试图用西方技术来解决中国传统问题,而忽略了中国本土的文化和发展。
此外,洋务运动的军事和民用设施过于集中,缺乏创新和综合性,导致中国军队和民用技术的整体水平相对较低。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虽然它存在一些问题,但它也为中国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支持,使得中国在近代化进程中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洋务运动解释名词

洋务运动解释名词
洋务运动是指19世纪中期在中国展开的一场旨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和设备的改良运动。
这场运动的背景是中国近代化的探索,特别是在军事、科技和文化方面。
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即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吸收西方先进技术和设备,同时保持自己的文化传统。
洋务运动的具体内容包括:
1. 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包括军事、机械、电气、化学等领域。
洋务派学习了西方先进武器和军事战术,修建了一些西式的军队和军事设施,如洋务军队、西式海军、西式火车站等。
2. 制造西式装备:洋务派购买了西方先进的武器、装备和机械,如步枪、弹药、飞机、轮船等,修建了一些西式的工厂和制造设施,提高了中国的工业化水平。
3. 推广西方文化:洋务派推广了西方文化,如开设西式学校、翻译西方文学作品、举办西方音乐展览等,促进了中国对西方文明的了解和接受。
洋务运动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
例如,它导致了中国对西方技术的过度依赖,影响了中国自主发展的能力。
此外,洋务运动也引发了一些争议,一些人认为它违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
在今天的社会中,洋务运动仍然是一个重要的话题。
一些人认为,洋务运动是中国现代化的重要起点,另一些人则认为,它过于依赖西方技术,对中国自主发展造成了限制。
高二学考洋务运动知识点归纳

高二学考洋务运动知识点归纳洋务运动是指中国晚清时期(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为了应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压迫,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工业制造业,进行的一系列改革运动和现代化建设尝试。
本文将对高二学考洋务运动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梳理。
一、洋务运动的定义及历史背景洋务运动是中国自上世纪50年代至19世纪80年代进行的一系列旨在引进西方科技、建立现代工业制度的改革运动。
这一运动背景下,积极推动了中国经济、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二、洋务运动的成因1. 对外侵略:鸦片战争后,中国遭受了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压迫,洋务运动是为了应对这一侵略而产生的。
2. 内忧外患:清朝统治的日益腐败,社会动荡不安也是洋务运动产生的原因之一。
3. 弱国无外交:中国当时科技水平相对较低,国力衰落,丧失了在国际社会中的话语权,洋务运动的兴起是为了改变这一状况。
三、洋务派与自强派1. 洋务派: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和推动者,他们代表了一种借鉴西方模式、通过技术引进和学习来发展中国的思想。
2. 自强派:早起的自强派更注重知识教育、国防建设等方面的改革,后期的自强派主要是以改革社会风气为主。
四、洋务运动的主要成就1. 工业制造业: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的工业发展,兴办了许多洋务工厂,引进和培养了一批西方技术人才,促进了中国的现代产业发展。
2. 教育体系:洋务运动致力于改革中国的教育体制,兴办了洋务学堂和翻译馆,推动了中国教育的现代化。
五、洋务运动的局限性和失败原因1. 技术依赖:洋务派对技术的依赖性较高,缺乏自主创新的能力,导致技术传授不深入、技术转化不彻底。
2. 反动势力的反对:洋务运动受到了保守派势力的反对和遏制,使得洋务运动无法全面推进。
3. 社会基础薄弱:洋务运动所面临的社会基础较为薄弱,封建思想等传统观念的束缚限制了洋务运动的进展。
六、洋务运动的影响1. 开拓意识:洋务运动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开端,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改革思想和国家发展意识。
2. 西方文化的引入: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对西方文化的学习和吸收,为中国的思想改革提供了思想基础。
解释名词洋务运动

解释名词洋务运动摘要:一、洋务运动的背景和意义二、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和成果三、洋务运动的失败原因及其影响四、总结洋务运动的历史教训正文:洋务运动是我国清朝晚期的一次重要的历史事件,是一场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思想,倡导学习西方科技、强国富民的改革运动。
这场运动自19世纪60年代开始,至90年代结束,历时近三十年。
一、洋务运动的背景和意义洋务运动的发生,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
当时,我国正面临内忧外患的困境,西方列强凭借先进的科技和武器,强行打开我国的大门,使得清朝统治者意识到学习西方科技,增强国家实力的重要性。
因此,洋务运动应运而生,它不仅是一场科技引进的运动,更是一场带有救国图存色彩的运动。
二、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和成果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包括兴办近代企业、创建新式军队、派遣留学生等。
在这期间,我国兴办了一系列近代化的企业,如兵工厂、纺织厂等,这些企业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培养了一批专业技术人才。
同时,还创建了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新式海军,增强了我国的海上力量。
此外,洋务运动还派遣了大量留学生到西方国家学习,他们回国后,成为我国各个领域的专业人才,推动了我国的社会进步。
三、洋务运动的失败原因及其影响尽管洋务运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最终未能实现其救国目标。
这主要是因为洋务运动的领导者们过于依赖西方科技,忽视了政治体制的改革,没有真正解决国家的根本问题。
此外,洋务运动的资金投入巨大,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导致清朝的衰败。
然而,洋务运动并非全无益处。
它引进了西方的科技和教育,培养了一批专业技术人才,为我国的近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同时,洋务运动的失败,也使得清朝统治者认识到单纯依赖西方科技并不能救国,从而促使他们思考更深层次的政治改革。
四、总结洋务运动的历史教训洋务运动的失败,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引进西方的科技和制度,而忽视了政治体制的改革。
只有科技、制度、政治三者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强盛。
洋务运动的性质

洋务运动的性质洋务运动的性质答案:性质是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洋务运动(又称自救运动、自强运动),19世纪60到90年代晚清洋务派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挽救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
详细分析如下:如何认识洋务运动的性质和失败的原因、教训?(1)洋务运动的性质洋务运动是清朝封建统治阶级中的洋务派为了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而实行的一场自救改革运动。
(2)洋务运动的失败的原因第一,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
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派企图在不改变中国固有的制度与道德的前提下,以吸取西方近代生产技术为手段,来到达维护和巩固中国封建统治的目的,这就严重限制了洋务运动的发展。
第二,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靠性。
西方列强依据种种特权,从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加紧对中国的侵略控制,他们并不期望中国真正富强起来,而洋务派处处依靠外国,企图以此来到达自强求富的目的,无异与虎谋皮。
第三,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洋务企业虽然具有必须的资本主义性质,但其管理確是封建式的,企业内部充斥着营私舞弊、贪污中饱、挥霍浪费等腐败现象。
(3)洋务运动失败的教训:地主阶级不能担负起中国近代化的历史重任。
如何认识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1)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第一,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维新派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高举救亡图存的旗帜,要求经过变法,发展资本主义,使中国走向富强之路。
维新派的政治实践和思想理论,不仅仅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并且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第二,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
第三,戊戌维新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第四,戊戌维新运动不仅仅在思想启蒙和文化教育方面开创了新的局面,并且在社会风习方面也提出了许多新的主张。
(2)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主要是由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
维新派本身的局限性突出表此刻:首先,不敢否定封建主义。
八上历史知识点洋务运动

八上历史知识点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的自强运动,它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是清朝晚期在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内部危机时,试
图通过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制度来实现国家的富强和独立的一种尝试。
洋务运动的发起人主要是清朝的一些开明官员,如曾国藩、李鸿章、
左宗棠等。
他们认识到西方列强的军事和工业实力,认为只有通过学
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才能增强国家的实力,抵御外侮。
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包括:
1. 兴办实业:洋务派官员在全国各地建立了一些近代化的工厂和企业,如江南制造局、福州船政局等,这些企业主要生产军事装备和民用产品。
2. 建立新式学堂:为了培养新式人才,洋务派官员兴办了一些新式学堂,如京师大学堂(后来的北京大学)等,这些学堂教授西方的科学
技术和语言。
3. 建立新式军队:洋务运动期间,清朝建立了一些新式军队,如北洋
海军,这些军队装备了西方的武器和训练方法。
4. 改革交通和通讯:洋务运动期间,中国开始建设铁路和电报线路,
改善了国内的交通和通讯条件。
5. 外交活动:洋务派官员也参与了一些外交活动,试图通过外交手段
来维护国家的利益。
洋务运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但由于种种原因,如保守势力的阻挠、资金和技术的限制等,最终未能实现其目标。
洋务运动的失败,也为中国后来的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等历史事件埋
下了伏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江南制造总局:又称江南制造局,1865年由李鸿章在上海 创办,经过不断扩充成为清政府最大的军事工业。它是洋务派 开办的最大的近代工业,它用自炼钢材仿制的毛瑟枪,赶上19 世纪后期德国新毛瑟枪的水平,它研制的无烟火药达到世界先 进水平。但是,江南制造总局是官办的,经费由清政府调拨, 生产不计成本,不考虑经济效益,缺乏发展的动力。它采用封 建衙门式的管理,用管军队的方法约束工人,工人缺乏生产积 极性,产品质量得不到保证。
2020/12/10
5、洋务运动给中国带来现代银行体系、现代邮政体系、新式 教育(新学)、新式军队(满清新军)、新思想(共和)、铁 路、重工业(矿山铁厂)等影响后世的成果。在文化交流、商 务往来、科学技术上拉近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 洋务运动时 期建立的机构和系统今天还能见到,如:邮政系统、电信系统、 铁路系统、招商局、江南造船厂、交通银行等均由晚清延续至 今。改善便利了人民生活。
同时京师同文馆、江南制造总局附设的翻译馆翻译了一批西学书 籍,其中大部分有关近代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内容浅近给当 时中国带来了新的知识,开阔了人们的眼界。同时19世纪七八十 年代,从洋务官僚中分化出一批我国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
2020/12/10
3、对中国军事的影响:
(1)、1874年日本进攻台湾,对清政府刺激很大,使其认 识到日本将“为中国永久大患”。洋务派提出了“练兵、简 器、造船、筹饷、用人、持久”等六条具体措施的“海防 议”。李鸿章是“海防议”最坚决的支持者,他除了支持总 理衙门和丁日昌关于建立新式海军和配备海防近代化枪炮武 器外,还建议将沿江、沿海各省陆军“认真选汰,一律改为 洋枪炮队”,清政府最终采纳了这些建议,任命李鸿章、沈 葆桢分别督办北洋和南洋海防,又决定每年拨银四百万两作 为海防经费,是为中国近代海军的开端。1884年海军—南洋、 北洋、粤洋三支水师初具规模。
(1)、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与英国签订条约的清朝官员, 不谙外情、不懂外文,不懂国际公法,更谈不上谈判经验。 英方代表曾说:“在欧洲,外交家们极为重视条约中的字句 与语法,而中国的代表们并不仔细审查,一览即了。很容易 看出来他们所焦虑的只是一个问题,就是我们赶紧离开。”
洋务运动中不仅培养科学技术人才,还培养了中国了第一批 外语和外交人才,从同文馆毕业的学生中有二十八人后来做 了驻外公使一级的外交官。从此中国外交官员的素质有了明 显的提高,使清政府的外交有了起色。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从 1868年开始,陆续与西方列强进行修约谈判,
2020/12/10
3、福州船政局:是清政府经营的设备最齐全的新式造船厂。 1866年由左宗棠在福州马尾创办。聘用外国人担任技师。主 要由铁场、船场和学堂三部分组成
这一类企业,经费由政府调拨,生产不计成本,内无利润积累, 外无市场联系,缺乏发展的动力。它采用封建衙门式的管理, 因此,其生产不是价值规律制约下的商品生产。从生产关系来 说,它是历史上官办封建工业的继续。同时,技术上受外国资 本20主20/1义2/10国家的制约。
2020/12/10
由于事先作了充分准备,研究了对策,使西方列强的侵略阴谋没 有得逞。如出使英法大臣曾纪泽,在赴俄修约时,根据当时的国 际形势,利用俄国克里米亚战争之败,又倚仗左宗棠在新疆的重 兵威胁,在长达七个月的谈判中,“反复辩论,凡数十万言”, 终于挽回了《里瓦几亚条约》给中国造成的部分损失,争回了伊 犁周围大片领土,以及有关通商、纳税等主权。
八十年代开始,还修建了旅顺船坞和威海卫军港,装备了最新 式的克虏伯自动回转射击大炮,以及深水军港、船坞炮台防御 体系,仅在旅顺一地,就装备了数百门德国克虏伯大炮,成为 世界著名军港之一。至此清军队战斗力有所加强,对外国的侵 略有一定的抵抗力,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历史进程。
2020/12/10
4、对中国外交的影响:
洋
务
运
动
御外侮
历 史
作
用
的
再
审
视
靖内患
目录CONTENTS
一、前言 二、洋务运动的背景 三、洋务运动的过程 四、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五、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成败原因的对比
2
一、前言
洋务运动,即自强运动,旧称“同光新政”,典出《易 经·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洋务”,是指诸如外事交涉、订条约、派遣留学生、购 买洋枪洋炮以及有按照“洋法”操练军队、学习外洋科学、 使用机器、开矿办厂等对外关系与外洋往来的事物有关的 一切事情。 1860年后,在中外反动派联合镇压太平天国革命的过程中, 清朝封建集团中逐渐形成了一批具有买办性的官僚军阀。 他们在与外国资本主义打交道的过程中,不但认为清政府 与外国侵略者的矛盾可以调解和妥协,“借洋助剿”,镇 压国内人民的反抗,而且还可以采用一些资本主义生产技 术,以达到维护摇摇欲坠的封建统治的目的。这部分人就 是当时清政府内当权的洋务派,他们从19世纪60年代至90 年代所从事的洋务,史称洋务运动。
(2)、提出“以夷制夷”的外交政策以夷制夷是清朝统治者对 外国侵略者的态度从疑忌转向依赖的发展过程中的产物所谓“以 夷制夷”就是这样一种政策:即利用国际关系上的矛盾,联合、 利用或依附某国来对抗另外的国家,谋取实现本国的外交目的。 中法战争中,由于近代化外交观念的影响,清政府能够比较合乎 实际地估计敌我力量对比,从而坚持定见,毫不动摇。
4、慈禧明白,在内外交困的形势下,要保持清朝的统治地位, 必须依靠拥有实力并得到外国侵略者赏识的洋务派。所以她 暂时采取了支持洋务派的策略。
2020/12/10
二、洋务运动的过程
(一)、代表人物: 在中央总理衙门办事大臣,恭亲王爱新觉罗·奕訢,文祥、沈桂芬 成为洋务派在中央的代表势力。
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人为代表。
2、第二次英法联军结束后不久,清政府用领土,主权以
2020/12/10
及一系列经贸特权暂时满足了外国侵略者的要求,国内的农 民战争也进入低潮,因而呈现了暂时“稳定”的局面,即所 谓“中外和好”的“和局”。
3、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在借助外国侵略者对太平天国的 “华洋会剿”中,亲眼看到了外国侵略者坚船利炮的巨大威 力,从而感受到一种潜在的长远威胁。
2020/12/10
(2)、在1885年设立海军衙门,统理海军、海防事宜,推进了 海军建设与国防的近代化。其中北洋海军发展最快、实力最强, 到1888年,北洋海军正式建军,装备精良,拥有七千吨级铁甲 巨舰二艘、巡洋舰七艘、其它船舰14艘南洋舰队也拥有了二千 吨级主力舰四艘,千吨级炮舰三艘;广东、福建舰队共有千吨 级舰艇八艘。四支舰队共八十多艘,这支庞大的海军,居当时 世界第四位。
2020/12/10
(三)、洋务运动的影响: 1、 改变轻视科学技术的态度:洋务派的从中国被动挨打、屡 遭屈辱的现实中看到了重要原因是科学技术的落后,从此打破 了中国传统的文化观念,使国人不再一味以追求仁人先贤之道 为惟一理想,不再鄙视“奇技淫巧”的技术,奠定了“科学” 的根基与土壤。
从七十年代开始,洋务派又先后向外国派出留学生,去吸取西 方科技之营养,以期为祖国的独立与富强作出贡献。铁路工程 师詹天佑、飞机设计师冯如以及改良派代表人物严复等是留学 生中的佼佼者;洋务派创办近代企业和引进西方科技的实践也 培养出大批新型知识分子。近代科学家华蘅芳、化学家徐寿就 是在办洋务的实践中成长起来的。 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时代,这种落伍必定导致国弱民穷, 而20“20/1弱2/10国无外交”是国人以惨痛的经历所换来的结论。
二、洋务运动的背景
(一)、内忧外患:
1、内忧:太平天国起义
2、外患: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外国的侵略进一步加深
(二)、清政府清朝统治者痛定思痛,意欲图强:
1、魏源的《海国图志》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冯桂 芬的《校邠庐抗议》主张“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 以诸国富强之术”以“中体西用”为理论基础,减少改革 阻力。
2020/12/10
如醇亲王提出不论战争结局如何都不赔款的原则,就被政府始终 坚持。李鸿章在法将威胁进军京畿时,轻蔑地微笑回答:法军 “要晋京,先要经过津沽,有我在此,恐不易过。”如此气概, 是以自身的实力为后盾的。
在战争中,清政府利用了近代全方位外交,采取以夷制夷的策略, 牵制法国。如清政府利用德法的世仇,令驻德使节与德国政府密 切联系,并大量从德国订购武器,制造联德制法的的气氛,迫使 法国不得不分心防备德国,不敢在远东投入太多的兵力。但 是,“以夷制夷”外交本质上讲是一种弱国策略,是弱国在夹缝中 求生存的一种手段。在自身的实力不足的情形下,利用敌人之间 的矛盾,借用别国的一些力量,也就是打外国牌,有时候会起到事 半功倍的效果。
2、洋务运动引起思想领域的一次变革: 在官办企业的倡导下,随着洋务运动的深入进行,那些达官显贵 以办洋务为荣,再不以经商为耻,从根本上动摇了几千年的中国 农业文明“重农轻商”的观念。商人地位的提高,商业发展。
掀起以富国富民为主的重商运动,为清朝自强带来新的活力,使 中国的现代化商业萌生并渐渐成长。历史表明:农业是国家的根 本,重视农业是正确的,商业的发展有利于经济交流,人为抑商 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只有农工商都为本,国家才会富强。
洋务派筹建海军的目的和作用,与他们创办军事工业一样,具 有两重性,一方面担负着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秩序,镇压国内 一切反抗势力的使命,另一方面又负有抵抗外侮的责任。
2020/12/10
(五)、教育: • 1、创办新式学堂: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洋务派为适应中
外交涉和开展洋务运动的需要,开始创办新式学堂。1862年 成立的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它以培 养外语翻译和外交人才为宗旨。 2、派遣留学生:这些留学生不但学到了外国语言文字和近代 自然科学、军事技术以及某些社会科学知识,而且得以了解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情况。他们中的不少人,在以后的 政治、军事、外交和经济文化活动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如严 复、詹天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