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洋务运动教案1 人教版

合集下载

初中 洋务运动 教案

初中 洋务运动 教案

初中洋务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洋务运动的时间、代表人物、口号、内容。

2. 掌握洋务运动的历史背景,分析洋务运动的原因。

3. 评价洋务运动的历史意义,认识其在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讲解、讨论、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洋务运动的基本情况。

2. 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全面、发展地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3. 学会从图片、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使学生认识洋务运动发生在中国近代社会新旧交替的特殊历史阶段中。

2. 理解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的自救运动,同时也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3. 培养学生对国家历史发展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洋务运动的时间、代表人物、口号、内容。

2. 洋务运动的历史背景,分析洋务运动的原因。

【教学难点】1. 洋务运动的评价。

2. 洋务运动在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如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等,为学生提供历史背景。

然后提问:“面对这些困境,清朝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2. 洋务运动的时间、代表人物、口号、内容(15分钟)介绍洋务运动的时间、代表人物(如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口号(“自强”、“求富”)以及主要内容(如创办军事工业、兴办民用工业、建立海军等)。

3. 洋务运动的历史背景,分析洋务运动的原因(15分钟)分析洋务运动兴起的背景,如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太平天国运动的冲击等。

讨论洋务运动的原因,引导学生从国内外压力、清朝政府自身的需要等方面进行思考。

4. 评价洋务运动的历史意义(10分钟)引导学生从正反两方面评价洋务运动。

肯定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创办近代企业、培养人才等方面的贡献,同时指出洋务运动的局限性,如未能改变封建制度的本质、甲午战争的失败等。

5. 总结与拓展(5分钟)总结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强调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

人教版初中洋务运动教案及教学设计3篇

人教版初中洋务运动教案及教学设计3篇

人教版初中洋务运动教案及教学设计3篇人教版初中洋务运动教案及教学设计3篇导语: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的先进技术,启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其目的虽然是为了维护清朝的腐朽统治,但洋务派探寻国家富强之路,表现了放眼世界、追求民族自强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以下是品才整理的,欢迎阅读参考!人教版初中洋务运动教案及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洋务派出现的时间、主张、代表人物,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了解洋务派出现的历史背景,理解洋务运动的目的和进步作用,第6课洋务运动教案。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等方法学习洋务派和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比较、判断、综合概括及推理能力;通过对洋务运动结局的学习,反思强国之路的追求,培养学生探究创新思维能力;通过引导学生阅读、看图,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洋务运动的进步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的先进技术,启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其目的虽然是为了维护清朝的腐朽统治,但洋务派探寻国家富强之路,表现了放眼世界、追求民族自强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和进步作用【难点】洋务运动的作用、失败原因※教与学互动设计(一)导入新课师提问: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是什么?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啊是什么?(学生回答)师指出:正是由于清朝军事力量太落后,19世纪60年代初,在清朝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了一股试图改变这种现状的进步势力--洋务派,并因此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部分历史。

(二)合作交流解答探究一洋务派的出现1.出现的历史背景〖想一想〗洋务派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出现的呢?(学生结合所看到的电影场面阅读P23卡通文字,然后思考。

抽学生回答,一面用多媒体显示背景内容:内忧--太平天国运动蓬勃兴起外患--武器精良的西方列强对华侵略逐渐扩大。

)内忧外患使清朝统治岌岌可危,洋务派因此出现。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4课《洋务运动》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4课《洋务运动》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4课《洋务运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4课《洋务运动》主要介绍了洋务运动的发生背景、代表人物、主要活动和影响。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它对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洋务运动的认知可能较为片面,只了解到洋务运动的一些表面现象,而对于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和影响理解不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去思考和分析洋务运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洋务运动的发生背景、代表人物、主要活动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理解洋务运动对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主要活动和影响。

2.难点:洋务运动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及其对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洋务运动的基本情况。

2.合作讨论:分组讨论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主要活动和影响,促进学生间的交流。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洋务运动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4.启发引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去思考和分析洋务运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4课《洋务运动》。

2.参考资料:相关的历史书籍、论文、文章等。

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洋务运动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洋务运动。

提问:“你们对洋务运动有什么了解?”让学生自由发言,简要介绍洋务运动的基本情况。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洋务运动的背景、代表人物、主要活动和影响。

初中历史洋务运动的教案

初中历史洋务运动的教案

初中历史洋务运动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洋务运动的发展背景和重要意义;
2. 掌握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3. 认识洋务派在近代中国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了解洋务运动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
2. 掌握洋务运动的特点和意义。

三、教学过程:
1. 洋务运动的背景介绍(10分钟)
教师通过讲解洋务运动发生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洋务运动是19世纪后半叶中国自强改革的重要历史事件。

2. 洋务运动的内容和特点(20分钟)
教师介绍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包括引进西方技术、建设现代工业、改革教育体制等。

并讲解洋务运动的特点,如主要由洋务派领导,存在许多弊端等。

3. 洋务派在中国的影响(15分钟)
教师讲解洋务派在近代中国的影响,包括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推动作用、启蒙中国人民思想意识等。

4. 总结与反思(10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对洋务运动进行总结与反思,让学生认识到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并思考现代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性。

四、课堂作业:
1. 完成洋务运动相关的阅读材料,并撰写读后感。

2. 小组讨论:如果你是中国当时的一位普通百姓,你对洋务运动有何看法?写一篇短文表达一下。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讲解洋务运动的背景、内容和特点,让学生初步了解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史的
影响,帮助学生认识到历史对现实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同时,通过作业和小组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思考和表达能力,提高他们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洋务运动优秀的教案初中

洋务运动优秀的教案初中

洋务运动优秀的教案初中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洋务运动的时间、代表人物、口号、内容、影响以及失败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全面、发展地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通过分析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学会从图片、文献等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洋务运动发生在中国近代社会新旧交替的特殊历史阶段中,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的自救运动,同时也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增强历史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洋务运动的内容、影响。

2.教学难点:洋务运动的评价。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等历史事件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回顾中国近代史上列强的侵略,激发学生的民族忧患意识。

进而提问:“面对内忧外患,清朝统治集团采取了哪些措施来挽救统治?”引入新课《洋务运动》。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洋务运动的时间、代表人物、口号等内容。

在此过程中,教师巡视课堂,解答学生的疑问。

3.课堂讲解结合教材内容,讲解洋务运动的过程。

重点讲解洋务运动的目的、主要措施、影响等。

通过讲解,使学生认识到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的自救运动,同时也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4.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洋务运动的评价。

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全面、发展地评价洋务运动。

在此过程中,教师点评学生的讨论,总结洋务运动的功与过。

5.课堂小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教师补充并总结洋务运动的历史意义。

6.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洋务运动的心得体会,字数不限。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课《洋务运动》优质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课《洋务运动》优质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课《洋务运动》优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洋务运动的背景和目的;2. 掌握洋务运动的重要事件和影响;3.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思考历史事件的能力;4. 培养学生合作研究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洋务运动的目的及其重要事件;2. 教学难点:了解洋务运动对中国的影响。

三、教学内容和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1. 出示一幅中国近代史的图片,引导学生讨论中国近代史的特点和主要问题。

第二步:呈现(10分钟)1. 出示洋务运动的相关图片和文字资料,让学生观察,思考并提出问题。

2. 学生自主讨论并交流归纳出洋务运动的背景和目的。

第三步:探究(15分钟)1. 教师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分发洋务运动的相关材料。

2. 学生阅读材料并以小组为单位,探究洋务运动的重要事件和影响。

第四步:合作研究(20分钟)1. 小组展示各自的研究成果,交流讨论。

2.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洋务运动对中国的影响,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3. 教师对学生的观点进行引导和补充。

第五步:拓展延伸(10分钟)1. 学生提出对洋务运动的思考和批判性问题,进一步探索中国近代史的发展。

2. 学生自主阅读相关的拓展资料,丰富知识面。

第六步:总结和评价(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

2.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研究过程。

四、教学资源1. 洋务运动相关图片和文字资料;2. 洋务运动的相关材料;3. 讨论和交流的小组工作。

五、教学评估1. 学生的合作研究和表达能力;2. 学生对洋务运动的理解和总结能力;3. 学生的思考历史事件的能力。

六、教学延伸1. 给学生布置相关的作业,如研究洋务运动的其他重要人物和事件;2. 推荐相关的书籍和电影,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近代史。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4课 洋务运动》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4课 洋务运动》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4课洋务运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4课洋务运动》教材共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洋务运动的背景、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和洋务运动的评价。

教材以时间为主线,详细介绍了洋务运动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已经掌握了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初步认识,对于清朝晚期的历史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洋务运动的具体内容、影响及其评价可能存在一定的认知模糊,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明确。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洋务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认识洋务运动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洋务运动的客观评价能力,认识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意义。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洋务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

2.难点:洋务运动的历史地位和评价。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洋务运动的历史背景。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解决问题。

3.案例分析法:以典型事件为例,深入剖析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读教材,查阅相关资料,制作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洋务运动的背景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清朝晚期的历史背景,如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等,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2.呈现(10分钟)介绍洋务运动的发起者、时间、地点等信息,让学生对洋务运动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分析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如自强、求富、创办军事工业、兴办民用工业等,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洋务运动的目标和举措。

4.巩固(5分钟)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检查学生对洋务运动主要内容的掌握程度。

5.拓展(10分钟)分析洋务运动的影响,如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培养了人才等,引导学生对洋务运动进行客观评价。

初中历史中的洋务运动教案

初中历史中的洋务运动教案

初中历史中的洋务运动教案
教学内容:洋务运动
教学目标:
1. 了解洋务运动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
2. 了解洋务运动的影响与意义;
3.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洋务运动的发起和进展;
2. 洋务运动的影响与意义。

教学方法:讲授和讨论相结合
教学准备:教科书、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被列强侵略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状态,提出急需振兴的问题,并引入洋务运动的话题。

二、讲授(15分钟)
1. 洋务运动的起因和发起者;
2. 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和措施;
3. 洋务运动的成果和影响。

三、讨论(15分钟)
组织学生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
1. 洋务运动在当时的环境下有何意义?
2. 洋务运动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有何影响?
3. 洋务运动的失败原因是什么?
四、小结(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五、作业布置(5分钟)
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并完成教科书上相关习题;
2. 就洋务运动的意义、影响和失败原因写一篇小结。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讲授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对洋务运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培养了他们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但在讨论环节中,应注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激发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洋务运动的时间、代表人物、口号、内容、对洋务运动的评价等历史基础知识。

2.通过对洋务运动的分析,使学生认识: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但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

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从而对学生进行辩证发展地看待历史事物的教育。

洋务运动·重点难点
本课教材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洋务运动的兴起。

第二,洋务运动的概况。

第三,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本课的重点是洋务运动的概况。

教学中应主要抓住洋务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和主要内容。

其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创办军事工业;二是创办民用工业;三是筹划海防;四是培养人才。

本课的难点是: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创办近代工业,尽管其根本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但在客观上迈出了中国近代化重要的一步,开始了近代工业的大机器生产。

但洋务运动具有明显的保守性。

洋务派试图用近代西方科学技术挽救封建统治的危机,仅仅将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嫁接在腐败的封建制度的肌体上,不触动封建制度。

这是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的根本原因。

洋务运动·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读解课本的有关图片,使学生认识这些新事物,是古老中国迈向近代的起步。

2.对洋务运动的评价,可组织学生分成正、反两方以课本提供的资料进行辩论。

正方的观点是洋务运动包含许多成功的因素,使中国成功地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反方的观点是洋务运动并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最终也只是以破产告终。

在学生辩论的基础上,教师作小结。

对学生的观点,不强求统一,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洋务运动·教法建议
1.本课是第二单元的第一课,应对本单元的内容作一概述:(1)所谓近代化,即是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寻求新的出路的过程;(2)本单元的主题内容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

2.什么是“洋务派”?洋务派办洋务的目的是什么?导入新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者在内政外交上面临很多棘手的问题。

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

3.解释什么是“洋务运动”。

“洋务”指一切涉外的事务。

“洋务运动”即洋务派为了镇压人民,维护封建统治,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掀起的一场“师夷长技”的封建统治者
表。

4.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

教材是从以下四方面介绍的,应以教师讲解为主。

第一、创办近代军事工业,洋务运动前期(19世纪60、70年代)以“自强”为旗号,采用西方先进技术,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在介绍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和福州船政局时,要明确它们各自具有“开端”、“最大的近代军事工业”和“当时远东第一大造船厂”的特点。

近代军事工业的产生,不但搬来了西方的枪炮、轮船、弹丸,而且使外国机器制器之器(机器)也由此运入中国,中国社会因之出现了若干大规模机器生产的场所。

这一类企业,经费由政府调拨,生产不计成本,内无利润积累,外无市场联系,缺乏发展的动力。

它采用封建
衙门式的管理,因此,其生产不是价值规律制约下的商品生产。

从生产关系来说,它是历史上官办封建工业的继续。

同时,技术上受外国资本主义国家的制约。

第二、创办民用工业。

洋务派在后期(19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打出“求富”旗号,兴办民用工业。

这些企业的建立,一方面是为了适应各军工企业燃料、材料的需要,一方面是为了获取利润,即“求富”。

同时,洋务派举办军用工业以来,屡患经费不足,连年内外战争,又闹得民穷财尽。

他们也意识到“求强”没有经济实力是不行的。

当时外商在华企业的高额利润和买办的暴富,又给他们以很大刺激,“分洋商之利”也是举办民用企业的动机。

此外,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也为其提供了一定的社会条件。

因此,他们在“求强”的同时,着手兴办以“求富”为目的的民用工业。

这些企业涉及采矿、冶炼、纺织等工矿业和航运等交通运输业。

其中,李鸿章在上海开办的轮船招商局是中国第一家轮船公司,是洋务派兴办的第一个民用工业。

轮船招商局长期使用官款,发展迅速,所获利润大都落入李鸿章私囊。

民间有“宰相合肥天下瘦”的说法。

第三、筹划海防。

1874年日本出兵侵略台湾,清朝朝野上下基本一致地认识到建立海军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19世纪70年代中期起,中国开始正规筹建海军的活动。

到80年代中期,近代海军初步建成,它包括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其中规模最大的是北洋海军。

洋务派筹建海军的目的和作用,与他们创办军事工业一样,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担负着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秩序,镇压国内一切反抗势力的使命,另一方面又负有抵抗外侮的责任。

第四、创办新式学堂,中国旧时代的教育场所主要是私塾和书院。

直到洋务运动兴起以前,在中国还没有近代新式学校出现。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洋务派为适应中外交涉和开展洋务运动的需要,开始创办新式学堂。

1862年成立的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

它以培养外语翻译和外交人才为宗旨。

此后,洋务派在各地相继开办了一些科技学堂和军事学堂。

这些近代学堂的出现,是文化教育领域中前所未有的事物,它们培养了一批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在沟通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和学习西方近代科技方面,打开了窗口。

为了培养人才,洋务派还有计划地向西方国家派遣留学生。

这些留学生不但学到了外国语言文字和近代自然科学、军事技术以及某些社会科学知识,而且得以了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情况。

他们中的不少人,在以后的政治、军事、外交和经济文化活动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如严复、詹天佑等。

5.关于洋务运动的评价,教师可提出“洋务运动为什么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你怎样看待洋务运动”?等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归纳小结,对洋务运动作出客观、全面的评价:首先,指出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

甲午中日战争,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宣告洋务运动破产。

这其中的原因固有许多,但最根本的是不触动封建制度,布新而不除旧,这是洋务运动破产的根本原因。

其次,充分肯定洋务运动的积极作用。

其积极作用表现在:第一,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

第二,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

第三,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6.新课讲完后,教师对全课作小结:19世纪60—90年代,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一部分官僚先后提出“自强”、“求富”的口号,倡导和推行了以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引进机器生产为中心的洋务运动。

这一运动,虽未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但它给近代中国的发展提供了一些新的东西,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从而使古老的中国开始顺应世界潮流——在近代化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洋务运动·问题探究
动脑筋
有人说,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想一想,这种说法对不对?为什么?思路一:可以从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进行分析。

洋务派不改变封建制度,就想让国家富强起
来,这是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

思路二:可以从洋务派学习西方的内容上进行分析。

洋务派学习西方限于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单纯的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

活动与探究
1.提炼信息:根据课本的内容,请你提炼出有关洋务运动的有效信息,看谁能提炼得既多又准。

洋务运动的有效信息应包括:兴起、内容、口号、目的、作用等。

2.小讨论:根据你自己提炼出来的有关洋务运动的有效信息,谈谈你对洋务运动的看法。

祝大家身体健康,万事如意,一帆风顺,合家幸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