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教案高品质版

合集下载

洋务运动教案

洋务运动教案

洋务运动教案标题:洋务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洋务运动的背景、目的和主要内容。

2. 掌握洋务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3. 能够分析洋务运动的成败原因。

二、教学重难点:1. 理解洋务运动的历史背景和目标。

2. 分析洋务运动的影响和成败原因。

三、教学内容:1. 洋务运动的历史背景(1)鸦片战争后,中国与西方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导致中国的领土、财政和经济都受到严重削弱。

(2)清政府深感危机,开始推行改革开放政策,希望借鉴西方的先进技术和知识,使中国能够在国际竞争中立足。

2. 洋务运动的目标和主要内容(1)目标:引进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加强军事实力,提升国家的综合实力。

(2)内容:引进洋务、修筑新式工厂、修筑铁路、创设海军、设立学校等。

3. 洋务运动的影响(1)促进了中国传统技术的现代化升级,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

(2)引进了西方的现代科学技术和工业制造技术,为中国工业的发展打下基础。

(3)培养了一批具备西方知识和技术的人才,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人才支持。

四、教学方法:1. 课堂讲授:教师讲解洋务运动的背景、目标、主要内容和影响。

2. 图片展示:展示相关图片,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洋务运动的理解。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洋务运动的影响和成败原因,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合作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历史教科书相关章节。

2. 图片:洋务运动相关图片。

3. 活动材料:讨论题目、讨论笔记等。

六、教学评价:1. 基于课堂讨论的学生表现评价:包括参与度、问题提出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思路等。

2. 书面作业评价:针对洋务运动的影响和成败原因,让学生撰写一篇文章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

七、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阅读,了解更多关于洋务运动的资料,深入了解其影响和评价。

2. 就洋务运动的启示和教训,展开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困境和挑战,并提出解决方案。

洋务运动教案八年级 3篇

洋务运动教案八年级 3篇

洋务运动教案八年级3篇洋务运动是指19世纪60年头至90年头,清政府中的洋务派打着自强、求富的旗号,通过采纳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创办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创建近代海军和新式学堂,企图摆脱内忧外患、维护清政府封建统治的自救运动。

以下是我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洋务运动教案八年级3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洋务运动教案八年级·1洋务运动是指19世纪60年头至90年头,清政府中的洋务派打着自强、求富的旗号,通过采纳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创办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创建近代海军和新式学堂,企图摆脱内忧外患、维护清政府封建统治的自救运动。

洋务运动前期是自强——重点发展军事工业,培育近代科技人才后期是求富——重点发展民用工业筹建近代海军1.军事工业时间:19世纪60—70年头旗号: 自强特点:1、实行雇佣劳动制,运用机器生产带有资本主义的因素2、企业官办,管理方式--封建衙门式产品--军队运用不作为商品投放市场性质:带有资本主义因素的封建性质的企业2.民用工业19世纪70---90年头求富特点:1、得到清政府扶持,但管理腐败。

2、产品作为商品投放市场,客观上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起到肯定的抵制作用3 、实行雇佣制性质:带有深厚封建因素的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洋务运动的评价积习难忘,仍是补漏缝缺之谋,非再立堂构之规,风雨既至,终必倾坠。

——康有为在我们这个社会里,做事极不简单。

统治年间起始的自强运动,虽未达到目的,然而能有相当的成果,已经费了九牛二虎之力。

倘如当时没有恭亲王及文祥在京内主持,没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在京外推动,那末,英法联军及太平天国以后的中国还要麻木不仁,似乎鸦片战争以后的中国一样。

——蒋廷黻洋务运动在本质上并非革命运动,而是封建阶级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在‘西学为用’方面,在学习和设立资本主义性质的事业方面,客观上是进步的,而在‘中学为体’,在维护封建统治方面,则是保守的、反动的。

——吕振羽失败缘由:主观——在缺乏一个健全、有力的领导核心:靠单纯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设备,而不彻底变革封建制度就让国家富强起来。

洋务运动教案

洋务运动教案

洋务运动教案教案洋务运动教案目标:1.让学生了解洋务运动的背景、目的和主要内容。

2.让学生掌握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3.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教学内容:1.洋务运动的背景2.洋务运动的目的和主要内容3.洋务运动的影响和评价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教师简要介绍洋务运动的背景,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洋务运动的出现?二、洋务运动的背景(10分钟)1.教师讲解洋务运动的背景,包括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内外交困,民族危机加深,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

2.学生思考:洋务运动的出现是否具有历史必然性?三、洋务运动的目的和主要内容(15分钟)1.教师讲解洋务运动的目的:师夷长技以自强,后期以求富为口号。

2.教师讲解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前期创办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后期开办一批民用工业,创建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建立学校,派遣留学生。

3.学生思考:洋务运动是否达到了其预期的目的?四、洋务运动的影响和评价(10分钟)1.教师讲解洋务运动的影响: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工业企业;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2.教师讲解洋务运动的评价: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虽然没有使中国走向富强,但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3.学生讨论:如何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五、总结(5分钟)1.教师总结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2.学生分享对洋务运动的认识和感悟。

教学延伸:1.让学生课后查阅资料,了解洋务运动期间创办的近代企业和学校。

2.让学生思考:洋务运动为什么没有使中国走向富强?重点关注的细节:洋务运动的目的和主要内容洋务运动的目的和主要内容是理解洋务运动的关键,它涉及到洋务运动的性质、方向和实际操作,对于评价洋务运动的成效和历史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方案】洋务运动教案

【教学方案】洋务运动教案

【教学方案】洋务运动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洋务运动的历史背景和兴起原因。

2. 掌握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3. 了解洋务运动的影响及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

4.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提高历史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洋务运动的兴起背景:清朝内忧外患,国家危机。

2. 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引进西方科技、兴办洋务企业、训练新式军队、改革教育。

3. 洋务运动的特点:自上而下的改革、中体西用、不求全面进步、具有资本主义色彩。

4. 洋务运动的影响: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培养了人才,奠定了近代工业基础,但未能使中国走向富强。

5. 洋务运动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具有探索性和尝试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洋务运动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特点、影响及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

2. 教学难点:洋务运动的特点及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洋务运动的历史背景、兴起原因、主要内容、特点、影响等。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洋务运动中的典型事件,如江南制造局、北洋水师等。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洋务运动的成败及其原因。

4. 图片展示法:展示洋务运动时期的图片,增强学生对历史背景的认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清朝内忧外患的背景,引发学生对洋务运动的兴趣。

2. 讲解洋务运动的兴起背景,让学生了解国家危机下的改革必要性。

3. 详细讲解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其引进西方科技、兴办洋务企业、训练新式军队、改革教育等方面。

4. 分析洋务运动的特点,让学生理解自上而下的改革、中体西用、不求全面进步、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等。

5. 讲解洋务运动的影响,如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培养人才、奠定近代工业基础等。

6. 讨论洋务运动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引导学生思考其探索性和尝试性。

六、教学评价2. 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的提出、论证的合理性、合作态度等。

第6课《洋务运动》教案设计一9

第6课《洋务运动》教案设计一9

第6课《洋务运动》教案设计二学习目标:1.通过学习,我们掌握的内容有:洋务运动的时间、代表人物、口号、内容,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2.通过对洋务运动的评价分析,使同学们认识到,虽然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引进了西方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从而使同学们能够辨证的看待历史事物的教育。

3.洋务运动创办近代工业的目的是维护清朝的同志,它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

学习重点:对洋务运动的概括。

学习过程:(一)自主探究1.什么叫“洋务派”和“洋务运动”?它的代表人物有哪些?洋务运动的目的是什么?2.洋务运动可分为前期(19世纪六七十年代)和后期(19世纪70—90年代),它们各自的口号和内容有哪些?3.洋务运动的不足和作用各是什么?(二)合作交流1.我的问题是。

2.我们的问题是。

3.老师的问题:如何正确评价洋务运动?(三)扩展延伸党的“十五大”指出,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结合洋务运动,说说它对我们今天的“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什么启示/(四)系统总结1.选择题(1)洋务运动的前期,打出的口号是。

A 师夷长技以自夷B 发展经济C 自强D求富(2)下列事件中,为中国资本主义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的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 洋务运动C 义和团运动D 甲午中日战争(3)从生产力的角度看,洋务运动的实质是。

A 以工厂手工业代替简单协作B 以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C 统治阶级的自救运动D 发展自由资本主义(4)中国成立的最早的新式学堂是。

A 白鹿书院B 万木草堂C 京师同文馆D 时务学堂2.材料分析题曾国藩说“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其名正言顺,购成之后,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会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官民通行之物不,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

”请回答;(1)曾国藩这段话反映的内容是中国历史上的什么运动?(2)你怎样理解材料中“剿发捻,勤远略”?(3)你认为这个运动的根本目的是什么?3.简答题洋务运动的内容是什么?你怎样评价它?(六)当堂反思收获不足。

洋务运动教案

洋务运动教案

洋务运动教案洋务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洋务运动的起因和背景;2. 掌握洋务运动的重要事件和影响;3.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洋务运动的起因和背景;2. 洋务运动的重要事件和影响。

三、教学难点:洋务运动的重要事件和影响。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洋务运动的场景,引发学生对该时期的兴趣,并激发其对历史的好奇心。

步骤二:讲授洋务运动的起因和背景(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洋务运动的起因和背景,即中国在近代以农耕社会为主,落后于西方工业国家,面临外敌侵略的威胁,以及近代科学技术的空白与欠缺。

步骤三:探讨洋务运动的重要事件(25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讨论一件洋务运动中的重要事件,并列出该事件的影响。

如下:1. 改革教育:讨论洋务运动中兴办学堂、派遣留学生等措施,以及这些措施对中国教育的影响。

2. 发展工业:讨论洋务运动中兴办机器局、兵器制造局等措施,以及这些措施对中国工业的影响。

3. 制造轮船:讨论洋务运动中兴办机器局等措施,以及这些措施对中国航运业的影响。

4. 建立近代军队:讨论洋务运动中兴办新军等措施,以及这些措施对中国军事的影响。

步骤四:总结洋务运动的影响(1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汇总讨论结果,并总结洋务运动的影响,包括但不限于: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意识;推动了近代化建设,为中国后来的改革开放奠定基础;为中国迎接工业化和现代化提供了经验和教训。

步骤五:拓展学习(5分钟)教师鼓励学生通过阅读相关文献、书籍或互联网,进一步了解洋务运动的相关内容,并鼓励学生撰写一篇洋务运动的小论文。

五、课堂作业:撰写一篇洋务运动的小论文,内容包括洋务运动的起因、重要事件和影响。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堂课,学生能够了解洋务运动的起因、重要事件和影响,并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和整合,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很好的展开,并且能够彼此说服和协作。

《洋务运动》教学设计(精选10篇)

《洋务运动》教学设计(精选10篇)

《洋务运动》教学设计(精选10篇)《洋务运动》教学设计篇1二、洋务运动的内容1.兴办军事工业生:(同学阅读教材并分析问题)师:19世纪60年月初,太平天国革命力气走出低谷,开头复兴。

洋务派首先试图采纳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一批近代军事工业,镇压太平天国的革命,达到其师夷长持以自强的目的。

1861年在长江流域,曾国落的部队占据安庆后,马上创办安庆军械所,这是洋务派兴办的第一个军事工业。

师:同学们认真看一看天津机器制造总局、江南制造总局大门这两幅历史照片,这些照片上的建筑,它们的外观有什么特点?再想想它里面设备是什么样的,比较一下两者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生:(认真观看历史照片)师:天津机器制造局的外观是以中国旧式建筑为主,再加上一些西式厂房和高大的烟囱,房屋里面安装的是从西方进口的先进机器。

洋务运动刚刚开头,洋务派办的军事企业的外观差不多都是这个样子的,这些建筑的不协调之处就在于:上观上是传统建筑的形式,厂房里却是用西方大机器进行生产。

在中国这片土地上,使用西方的机器进行生产,却不按机器生产的要求建构新的厂房,而是以中国传统建筑形式为主,又加上一些西式厂房,这从侧面反映了洋务派怎样的思维方式呢?大家发表一下看法。

生:(相互争论,发表意见)师:(总结同学的发言)正如大家所说,洋务派试图把西方资本主义先进技术,嫁接到清王朝腐朽的封建制度上来。

大家思索一下,洋务派的这种想法,错在何处呢?生:(相互争论,发表意见)师:大家的观点集中起来就是——建立在近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基础上的近代技术与腐朽的封建社会体制是不相容的,这正是洋务派的不足之处。

那么洋务派在70年月以后,为什么将重点转向民用工业?2.兴办民用企业生:(分析教材内容并回答)师:洋务派办的军事企业和民用企业,在性质上是否相同?生:(阅读材料,发表意见)师:推断一个企业的性质,应从哪些角度进行分析?生:(分析并概括)师:同学们总结得非常好,一个企业的性质主要由生产目的、产品安排、销售和企业管理特点等方面打算的。

第4课洋务运动教案

第4课洋务运动教案

第4课洋务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洋务运动的背景和目的;2.掌握洋务运动的重要事件和成果;3.分析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洋务运动的背景和目的–内忧外患的形势–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解决对外侵略2.洋务运动的重要事件和成果–海军和军事现代化–工业和工艺现代化–教育与科学技术3.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引发了中国的民族工业发展–增强了人们对外国知识的认识和需求–打开了中国文化的西化之路三、教学重点掌握洋务运动的重要事件和成果四、教学难点分析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五、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引导学生理解洋务运动的重要性和影响。

2.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六、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引发学生对洋务运动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考。

–提问:你知道洋务运动吗?它对中国有什么影响?2.学习洋务运动的背景和目的(15分钟)–讲解中国在洋务运动前的国内外形势。

–引导学生思考洋务运动的目的是什么。

3.学习洋务运动的重要事件和成果(20分钟)–介绍洋务运动期间的重要事件,如自办洋务、洋务派遣使节等。

–分析洋务运动的成果,如新式船只的建造、近代工业的兴起等。

4.分组讨论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20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讨论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例如经济、军事、教育等方面。

5.总结归纳(15分钟)–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整理学生的观点和理由,总结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七、教学评价方法1.提问评价:随堂提问,了解学生对洋务运动的理解情况。

2.议论评价:评价学生在分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思考的深度和合作的程度。

八、教学资源1.教材《中国近代史》第四课相关内容;2.多媒体投影仪。

九、教学延伸1.带领学生阅读相关的历史文献,了解更多关于洋务运动的资料;2.探究其他中国近代史重要事件,如戊戌变法、庚子赔款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洋务运动》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洋务派和顽固派的出现;洋务运动兴起的时间、口号、主要内容,军事企业和民用企业的性质;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2.能力方面:(1)通过引导学生对洋务派和顽固派争论的分析,培养学生抓住事物之间的“共性”和“个性”,进行比较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对洋务运动进行评价,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中“现象和本质”、“主观动机和客观结果”原理、历史唯物主义中生产力、生产关系原理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3.态度、价值观方面:(1)通过对洋务派和顽固派争论的教学,使学生认识洋务派和顽固派观念上的异同与时代变革的关系,从而对学生进行发展地看待事物的教育。

(2)通过对洋务运动的评价,使学生科学地认识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的积极与消极作用,从而对学生进行辩证地看待历史事物的教育。

4.学法指导方面:(1)引导学生阅读本节教材中关于洋务派代表人物曾国藩和顽固派代表人物倭仁言论的史料、奕批判洋匠唯利是图的史料以及一些图表,帮助学生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方法。

(2)引导学生挖掘历史照片中的有效信息,帮助学生掌握通过分析、处理历史照片了解历史知识的能力。

(3)引导学生整体认识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让学生学会类比和联想的思维方法。

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分析:(1)洋务运动的概况是本节的重点。

教学中应主要抓住洋务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和主要内容。

其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创办军事工业;二是创办民用工业;三是筹划海防;四是培养人才。

(2)洋务运动的评价是本节的另一重点。

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创办近代工业,尽管其根本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但在客观上为现代化的工业迈出了中国处代化的一步,开始了近代工业的大机器生产。

但洋务运动具有明显的保守性。

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只是试图用近代西方科学技术的“用”服务于中国封建统治的“体”,仅仅将西方现代科学技术嫁接在腐朽的封建制度的肌体上,不触动封建制度。

这是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的根本原因。

2.难点分析:(1)对洋务派和顽固派论战的认识,是本节的难点之一。

对于这场争论,要从三个角度进行理解。

一要了解顽固派和洋务派的分歧和一致之处,在维护清朝统治这个根本问题上,两派是一致的;不同的是顽固派盲目排外,而洋务派主张运用西方科学技术。

二要能对60年代的学习西方与40年代学习西方的地方阶级派别进行分析,洋务派对西方的学习,是继40年代,林则徐、魏源等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提出学习西方技术后的一种实践。

三要理解这场争论也使洋务派逐渐形成了“中体西用”的观点。

(2)洋务运动中军事企业和民用企业的性质,是本节教材的难点之二。

军事工业,以江南制造总局为例,生产的目的是为清政府服务,其产品由清政府分配给军队使用,内无资金积累,外无市场联系,从生产关系来说,它是历史上官办封建工业的延续。

民用企业的生产目的是为了获取利润,企业的管理中也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因此这些民用企业基本上是以利润、市场和价值规律为基础的资本主义意味的企业。

课堂教学设计师:(复习旧课内容)19世纪60年代的清政府面临什么样的局面?面对这样的局面,清朝政局出现了怎样的变化?生:(思考并作答,复习旧知识)师:同学们归纳的这些变化,正是清政府面对外国列强侵略和国内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双重打击,被迫进行的调整。

这时,距离鸦片战争已经20年了,鸦片战争后,只有林则徐、魏源等为数不多的地主阶级人士提出“师夷长持以制夷”的主张。

20年后,清政府中的一些官僚才真正体会到了西方技术的厉害和清军自身的落后,这时清政府对西方的技术高度重视起来了,他们试图以“洋务”——对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的代称,来维护清王朝的统治,这些官僚被称为洋务派,他们的探索称作洋务运动。

(板书第二节的课题)对于西方的技术,清王朝的官僚们认识并不都一致,那些坚决持反对态度的官僚地主派别,我们称其为顽固派。

洋务派、顽固派出现了激烈的争论。

一、洋务派与顽固派的争论师:同学们阅读分析一下两派代表人物的言论,看看双方的分歧究竟何在?双方有没有意见一致的地方?生:(看课本引用曾国藩、倭仁的话,分析并概括)师:同学们归纳得很好。

从这两段言论中,可以看出洋务派要“购买外洋器物”,“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剿发捻,勤远略”,即镇压农民起义,抵抗外侮,中心是维护清朝统治;而顽固派在对待西方技术上,明显存在盲目排外、仇视一切外洋事务的主张。

但是正如同学们归纳的,洋务派和顽固派在维护清朝统治方面,又是一致的。

同学们再深入分析一下,顽固派反复强调一个观点——学习西方,结果必然是:“毁弃了中国封建伦理道德”,对于这一观点,洋务派如何评论?生:(相互讨论,概括课本内容)师:我的观点是洋务派在辩论中只能回避这一问题,60年代初,奕、曾国藩都没有从正面回答顽固派的这一挑战。

到后来,洋务派才逐步形成了一个初步的理论,来驳斥顽固派的诘问,这一原则就是“中体西用”。

大家结合这场争论,思考一下,为什么说这一理论对于洋务运动的实践有着重要的意义?生:(讨论并回答)师:这一理论减轻了洋务派学习西方技术过程中的压力。

洋务通过“体”和“用”的范畴,将封建伦理道理与西方技术分割开,但又从维护封建统治这个前提下把这两者联系起来。

所以洋务运动的口号就是“师夷长技以自强”——既承认西方在技术方面的先进,又强调学习的目的在增强自身实力而不是削弱自身传统;既认同传统观念的精神价值,又确认西方工业、机器生产技术的实用价值。

这就为洋务运动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1.洋务运动的理论基础——“中体西用”论洋务运动刚开始起来,有不少顽固派要出来阻止。

洋务运动能得以比较顺利地开展,必须有几个前提。

同学们在课本提供的资料中查找,有哪些前提呢?生:(阅读教材)师:大家把上节课学过的知识与本节的内容联系了起来,做得非常好。

清朝政局的变动,为洋务运动提供了三个前提条件。

一是慈禧太后采取了暂时支持洋务派的策略。

辛酉政变后刚刚上台的慈禧太后,在内外交困的形势下,要保护清朝的统治地位,必须依靠拥有实力并得到外国侵略者赏识的洋务派,因此她采取了暂时支持洋务派的策略。

二是总理衙门成为推动洋务运动的机构。

总理衙门专管外交、通商的事宜,成为推动洋务运动的中央机构。

三是掌握地方实权的一些汉族督抚积极学习西方技术维护清王朝统治。

那些在镇压太平天国起义中起家的汉族官僚,成为洋务运动的中坚力量。

2.洋务运动的前提条件——慈禧的暂时支持、总理衙门的推动、汉族官僚积极执行。

师:洋务运动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为什么一开始就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二、洋务运动的内容1.兴办军事工业生:(学生阅读教材并分析问题)师:19世纪60年代初,太平天国革命力量走出低谷,开始复兴。

洋务派首先试图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一批近代军事工业,镇压太平天国的革命,达到其“师夷长持以自强”的目的。

1861年在长江流域,曾国落的部队占领安庆后,立即创办安庆军械所,这是洋务派兴办的第一个军事工业。

师:同学们仔细看一看“天津机器制造总局”、“江南制造总局大门”这两幅历史照片,这些照片上的建筑,它们的外观有什么特点?再想想它里面设备是什么样的,比较一下两者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生:(仔细观察历史照片)师:天津机器制造局的外观是以中国旧式建筑为主,再加上一些西式厂房和高大的烟囱,房屋里面安装的是从西方进口的先进机器。

洋务运动刚刚开始,洋务派办的军事企业的外观差不多都是这个样子的,这些建筑的不协调之处就在于:上观上是传统建筑的形式,厂房里却是用西方大机器进行生产。

在中国这片土地上,使用西方的机器进行生产,却不按机器生产的要求建构新的厂房,而是以中国传统建筑形式为主,又加上一些西式厂房,这从侧面反映了洋务派怎样的思维方式呢?大家发表一下看法。

生:(互相讨论,发表意见)师:(总结学生的发言)正如大家所说,洋务派试图把西方资本主义先进技术,嫁接到清王朝腐朽的封建制度上来。

大家思考一下,洋务派的这种想法,错在何处呢?生:(相互讨论,发表意见)师:大家的观点集中起来就是——建立在近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基础上的近代技术与腐朽的封建社会体制是不相容的,这正是洋务派的不足之处。

那么洋务派在70年代以后,为什么将重点转向民用工业?2.兴办民用企业生:(分析教材内容并回答)师:洋务派办的军事企业和民用企业,在性质上是否相同?生:(阅读材料,发表意见)师:判断一个企业的性质,应从哪些角度进行分析?生:(分析并概括)师:同学们总结得很好,一个企业的性质主要由生产目的、产品分配、销售和企业管理特点等方面决定的。

像江南制造总局这样的军事工业,其生产目的是为清政府服务,产品由清政府分配给军队使用,内无资金积累,外无市场联系,企业的管理机构又是封建衙门式的,所以我们称像它这样的军事工业为封建性质的企业;像轮船招商局这样的民用企业,其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利润,企业的管理中也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管理方式,因此这些民用企业基本上是以利润、市场和价值规律为基础的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

我们详尽地分析了企业的性质,就有助于深化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师:在兴办军事和民用企业的同时,洋务派筹划了海防。

有人说:洋务运动创办的新式军队,一开始就把镇压人民革命放在第一位,因而这一运动的目的带有明显的反动性。

你同意这种观点吗?3.筹划海防生:(归纳总结,发言)师:同学们分析得不错。

70年代清政府开始着手筹划建立新式海军。

这时候,全国规模的农民起义已基本被平息,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洋务派筹划海防的主要目的是防范和抵御列强的侵略。

在创建海军的同时,洋务派又有一个重要的举措——培养人才。

4.培养人才师:为什么如此重视人才?生:(归纳总结)师:正如大家总结的,中国旧时代的教育场所主要是私塾和书院,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四书五经等封建儒家思想典籍。

洋务运动兴起,需要了解更多的西方科学技术,这对翻译、科技、军事人才的需要日益迫切,急需培养这些方面的人才。

那么洋务派是如何培养人才的呢?生:(概括总结)师:洋务派在培养人才方面主要有两项措施:一是创办了新式学堂,培养的人才涉及翻译、军事和科技等各方面,这些近代学堂的出现,是文化教育领域中前所未有的事物。

二是派遣留学生,洋务运动兴起后,才有计划地向美、德、英等国家遣留学生,他们中的不少人,正如教材所介绍的,在以后的政治、军事、外交和经济文化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同学们通过以上内容,了解了有关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的内容,你们对洋务运动怎样评价呢?(组织几名学生分成正、反两方以课本提供的资料进行辩论。

正方的观点是洋务运动包含许多成功的因素,使中国成功地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反正的观点是洋务运动并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最终也只是以破产告终)生:(学生听取正反双方的辩论,然后根据课本上提供的史料、教学等内容发表自己的意见)师:(对发言的同学进行历史材料运用方面的指导)反方同学认为,历史给进行了30多年的洋务运动以检验成效的机会,今天我们可以从实际的效果对洋务运动进行评价,结论是洋务运动以破产告终,没有给中国带来富强的前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