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第六章6.1亚洲与欧洲课文解析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6.1《亚洲及欧洲》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6.1《亚洲及欧洲》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6.1《亚洲及欧洲》是关于世界两大洲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基本知识。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亚洲和欧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自然资源、人口、国家、语言、宗教等方面的知识。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地图和数据,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这两大洲的特点。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对于世界地理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亚洲和欧洲的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拓展和加深他们的认识。
学生对于地图的阅读和分析能力较强,但对于一些地理概念和术语的理解还需加强。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亚洲和欧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特点。
2.让学生了解亚洲和欧洲的自然资源、人口、国家、语言、宗教等人文地理知识。
3.培养学生的地图阅读和分析能力,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亚洲和欧洲的自然地理特点。
2.亚洲和欧洲的人文地理知识。
3.地图的阅读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亚洲和欧洲的地理知识。
2.使用地图分析法,帮助学生理解亚洲和欧洲的地形、气候等特点。
3.运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了解亚洲和欧洲的国家、语言、宗教等方面的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亚洲和欧洲的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
2.准备相关的人文地理案例。
3.准备教学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亚洲和欧洲的地图,引导学生关注两大洲的地理位置。
提问:“你们对亚洲和欧洲有多少了解?”让学生分享他们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亚洲和欧洲的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特点的图片和数据,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了解两大洲的自然环境。
同时,呈现亚洲和欧洲的自然资源、人口、国家、语言、宗教等人文地理知识,让学生对两大洲的人文特点有所了解。
3.操练(10分钟)设计一些关于亚洲和欧洲地理知识的问题,让学生通过阅读地图、查找资料等方式,寻找答案。
湘教版七下地理第六章第一节亚洲和欧洲(第2课时)教学设计

湘教版七下地理第六章第一节亚洲和欧洲(第2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七下地理第六章第一节主要介绍了亚洲和欧洲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本节内容是学生对亚洲和欧洲地理特征的整体了解,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图表和文字,生动地展示了亚洲和欧洲的地形、气候、河流、湖泊、植被等自然地理特征,以及人口、城市、工业、农业等人文地理特征。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掌握了地球上大洲的基本概念,对非洲和南美洲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亚洲和欧洲的了解相对较浅,尤其是对亚洲和欧洲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式,深入掌握亚洲和欧洲的地形、气候、河流、湖泊、植被等自然地理特征,以及人口、城市、工业、农业等人文地理特征。
三. 教学目标1.了解亚洲和欧洲的自然地理特征,包括地形、气候、河流、湖泊、植被等。
2.了解亚洲和欧洲的人文地理特征,包括人口、城市、工业、农业等。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合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亚洲和欧洲的自然地理特征,包括地形、气候、河流、湖泊、植被等。
2.亚洲和欧洲的人文地理特征,包括人口、城市、工业、农业等。
3.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合作能力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通过观察亚洲和欧洲的地形、气候、河流、湖泊、植被等自然地理特征,以及人口、城市、工业、农业等人文地理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亚洲和欧洲地理特征的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3.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察和分析成果,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亚洲和欧洲的地形、气候、河流、湖泊、植被等自然地理特征的图片、图表和文字材料。
2.准备亚洲和欧洲的人口、城市、工业、农业等人文地理特征的图片、图表和文字材料。
3.准备投影仪、白板等教学设备。
湘教版七下地理6.1亚洲及欧洲教学设计

湘教版七下地理6.1亚洲及欧洲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七下地理第六章第一节“亚洲及欧洲”是学生对世界地理学习中的一部分。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亚洲和欧洲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以及两大洲的重要国家和地区。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地图和文字材料,帮助学生建立起对亚洲和欧洲的基本认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学习了世界地理的基本知识,对世界各大洲有一定的了解。
但针对亚洲和欧洲的具体内容,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建立起对亚洲和欧洲的认识,并引导学生通过地图、文字材料等资源,自主探究亚洲和欧洲的特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亚洲和欧洲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以及重要国家和地区;能够阅读并理解亚洲和欧洲的地图;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文字材料等资源,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和解读能力;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形式的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全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亚洲和欧洲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以及重要国家和地区;2.难点:亚洲和欧洲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地图、文字材料等资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亚洲和欧洲的特点;2.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3.案例分析法:选取亚洲和欧洲的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六. 教学准备2.亚洲和欧洲的地图;3.亚洲和欧洲的相关文字材料;4.多媒体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亚洲和欧洲的美丽风景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内容。
2.呈现(10分钟)呈现亚洲和欧洲的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亚洲和欧洲的位置、范围以及主要国家和地区。
3.操练(15分钟)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亚洲和欧洲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
湘教版七下地理6.1亚洲及欧洲教学设计4

湘教版七下地理6.1亚洲及欧洲教学设计4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七下地理第六章第一节主要介绍了亚洲和欧洲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以及区域发展差异。
本节课内容是学生对亚洲和欧洲地理特征的深入学习,旨在让学生理解亚洲和欧洲的地形、气候、资源、人口、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提高学生的区域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亚洲和欧洲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亚洲和欧洲的地理特征细节,学生可能还不够熟悉。
此外,学生可能对一些地理概念和地理现象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实例和图片等教学资源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亚洲和欧洲的地形、气候、资源、人口、经济、文化等地理特征;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亚洲和欧洲地理特征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的区域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亚洲和欧洲的地形、气候、资源、人口、经济、文化等地理特征;2.难点:对亚洲和欧洲地理特征的理解和运用,以及对地理概念的深入理解。
五. 教学方法1.地图教学法:通过地图引导学生观察亚洲和欧洲的地形、气候、资源等特征;2.图片教学法:通过图片展示亚洲和欧洲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实例分析法: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理解亚洲和欧洲的地理特征;4.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亚洲和欧洲地理特征的课件,包括地图、图片、实例等;2.教学资源:准备亚洲和欧洲的地形图、气候图、资源图等教学资源;3.教学设备:准备好投影仪、计算机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亚洲和欧洲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等图片,引导学生对亚洲和欧洲的地理特征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呈现(15分钟)利用课件呈现亚洲和欧洲的地形、气候、资源等地图和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总结亚洲和欧洲的地形、气候、资源等特征。
湘教版七下地理6.1亚洲及欧洲说课稿3

湘教版七下地理6.1亚洲及欧洲说课稿3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七下地理6.1亚洲及欧洲说课稿3,主要介绍了亚洲和欧洲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以及地理特点等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亚洲和欧洲的基本情况,掌握两大洲的地理特点,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认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地球上大洲的基本概念,对非洲和美洲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亚洲和欧洲的了解相对较浅,特别是对亚洲和欧洲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等方面的认识不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亚洲和欧洲的基本情况,掌握两大洲的地理特点;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认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全球,增强国际视野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亚洲和欧洲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以及地理特点;2.教学难点:亚洲和欧洲的地形、气候、人口、经济等方面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案例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亚洲和欧洲的地图,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非洲和美洲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亚洲和欧洲的基本情况,掌握两大洲的地理特点;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亚洲和欧洲的地形、气候、人口、经济等方面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4.案例分析:分析亚洲和欧洲的具体案例,如日本的发展、欧洲的联盟等,让学生深入理解两大洲的地理特点;5.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化对亚洲和欧洲地理特点的认识;6.布置作业:设计具有针对性的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亚洲和欧洲的地理特点。
湘教版七下地理第六章第一节亚洲和欧洲(第1课时)说课稿

湘教版七下地理第六章第一节亚洲和欧洲(第1课时)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七下地理第六章第一节《亚洲和欧洲》是本册教材的重要内容,主要介绍了亚洲和欧洲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点以及二者之间的联系。
本节课内容丰富,既包含了对亚洲和欧洲的地形、气候、水系、植被等自然地理特征的描述,又涵盖了人口、城市、工业、农业等人文地理特点的介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全面了解亚洲和欧洲的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和全球观念。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地理学科有一定的兴趣。
但同时,他们还处于青春期,好奇心强,注意力容易分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究地理知识。
此外,学生在生活中对亚洲和欧洲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可能有所了解,但全面系统地掌握两洲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点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讲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亚洲和欧洲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点,能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分析两洲的地理差异和联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增强全球观念,提高学生关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亚洲和欧洲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点。
2.原因:亚洲和欧洲的地形、气候、水系、植被等自然地理特征复杂多样,人口、城市、工业、农业等人文地理特点丰富独特,需要学生系统学习和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讨论、启发引导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资料等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亚洲和欧洲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欧洲的著名景点为例,引导学生思考欧洲的地理位置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湘教版 第六章 6.1亚洲及欧洲

6.1亚洲及欧洲“亚细亚”和“欧罗巴”古代生活在地中海东岸的人们,把居住地以东的地方称为“亚细亚”,以西的地方称为“欧罗巴”。
在当地语言中,“亚细亚”意为“东方日出之地”,“欧罗巴”意为“西方日落之地”。
后来,“亚细亚”和“欧罗巴”所指的范围不断扩大并世代相传,分别成为亚、欧两大洲的名称。
亚洲和欧洲的大陆部分连为一体,称为亚欧大陆,也称欧亚大陆,面积达5000多万千米2。
亚洲和欧洲地理环境复杂多样,自然景观衔接过渡,经济与社会发展各有特色。
图6-1 亚洲和欧洲大陆轮廓亚洲主要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
从纬度位置来看,亚洲北部深入北极圈内,南部延伸到赤道以南。
从海陆位置来看,亚洲东、北、南三面分别濒临太平洋、北冰洋和印度洋,西与欧洲相连,西南与非洲为邻,东北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
亚洲面积约4400万千米2,是世界第一大洲。
描述欧洲的地理位置读图6-1,完成下列任务。
1 说出欧洲大陆部分所处的纬度范围,找出欧洲濒临的大洋和相邻的大洲。
2 描述欧洲的地理位置。
方时也不同。
图6-2 世界时区高原、山地为主的亚洲地形图6-3 亚洲和欧洲地形分布亚洲地形的主要特征是: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平均海拔高。
亚洲山地和高原约占总面积的3/4,全洲平均海拔950 米,是除南极洲以外平均海拔最高的大洲。
地面起伏大,高低悬殊。
亚洲有世界上最高的青藏高原,也有地势低平的西西伯利亚平原。
喜马拉雅山脉主峰珠穆朗玛峰,是世界最高的山峰,号称“地球之巅”;死海的湖面,是世界陆地表面最低处。
地势中部高,四周低。
“世界屋脊”青藏高原雄踞亚洲中部,喜马拉雅山脉等众多高大的山脉,以帕米尔高原为中心向四周延伸。
平原多分布在大陆边缘。
大陆东侧和东南侧有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典型的呈弧形排列的群岛,岛上地形崎岖,群岛外侧紧邻很深的海沟。
这里的地壳不稳定,为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的组成部分。
认识欧洲地形读图6-3 和下列资料,填表对比亚、欧两洲地形的主要特点。
湘教版七下地理第六章第一节亚洲及欧洲教学设计1

湘教版七下地理第六章第一节亚洲及欧洲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七下地理第六章第一节主要介绍了亚洲及欧洲的自然环境、地理位置、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本节内容是学生对亚洲及欧洲的基本认识,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图表和文字,帮助学生了解亚洲及欧洲的特点和差异。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对世界地理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是,对于亚洲及欧洲的具体情况,学生可能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地图、图表等资料,积极主动地探究亚洲及欧洲的特点,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亚洲及欧洲的自然环境、地理位置、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内容,提高学生的地理知识水平。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表等资料,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亚洲及欧洲的了解和兴趣,提高学生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亚洲及欧洲的自然环境、地理位置、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2.如何通过地图、图表等资料,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亚洲及欧洲的特点。
五. 教学方法1.地图教学法:通过地图引导学生观察亚洲及欧洲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等特征。
2.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案例,使学生了解亚洲及欧洲的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3.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相关地图、图表、案例等教学素材。
3.投影仪、电脑、音响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亚洲及欧洲的地图,引导学生观察两大洲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等特征。
教师简要介绍亚洲及欧洲的基本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呈现亚洲及欧洲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亚洲及欧洲的差异和特点,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1 亚洲及欧洲(六课时)一、教学目标1.运用地图等资料简述亚洲及欧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掌握描述大洲地理位置的方法。
2.通过归纳亚洲的地形、气候、水系特征,掌握描述大洲地形、气候、水系特征的方法,能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出欧洲的地形、气候、水系特征。
3.能简要分析大洲地形特征、气候特征、水系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
4.学会描述一个大洲的自然环境,初步掌握学习和研究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并形成相关技能。
5.运用地图描述亚洲和欧洲的人口分布特点,并简要分析其主要原因。
6.通过了解咸海的生态危机,初步形成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养成关心和爱护地理环境的行为习惯。
二、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包括“亚细亚”和“欧罗巴” ,高原、山地为主的亚洲地形,复杂多样的亚洲气候,大河众多的亚洲,亚洲的人口与国家共五部分内容,知识结构如下:《课程标准》鼓励探究学习,让学生了解知识形成的过程,而非简单地将结论呈现给学生。
把对区域的探索建立在问题的基础上,是开展探究学习的前提。
教材把对整个区域的探索分解成一系列的具体问题,使区域地理学习成为递进式的探究活动。
为使得区域地理学习有着较强的探究性,用于探究的问题应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学生有兴趣去探究;二是学生有“空间”去探究;三是学生有能力去探究;四是对学生来说该问题有意义去探究。
教材正是秉承这样的理念,将亚洲作为正文的主线,将欧洲作为活动的主线,引导学生通过亚洲的学习,认识学习大洲的方法,在探究欧洲的活动过程中,掌握学习大洲的相关技能。
在内容安排上,将对亚洲和欧洲的探索分解为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人口和国家等五个方面,力争使本节内容的学习成为一种递进式的探究活动。
在活动设计上,充分考虑了活动的趣味性和可行性,很好地体现了上述探究问题四个方面的特点。
“‘亚细亚’和‘欧罗巴’ ”所对应的课程标准内容是“运用地图等资料简述某大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
按照“标准”的设计思路,教材正文结合亚欧大陆轮廓图重点介绍了亚洲的地理位置,活动部分则突出对描述大洲地理位置方法的渗透,要求学生描述欧洲的地理位置,其立意在于引导学生学会描述大洲地理位置的方法,并形成相关技能。
此外,为了让学生更进一步地了解亚洲和欧洲,教材正文部分还介绍了大洲名称的由来及亚欧大陆的特点。
“学会换算不同地点的时间”不是课程标准规定学习的内容,因而大大降低了学习要求,采用“阅读”形式来呈现。
这部分内容采用图文相结合的形式,重点介绍了地方时、时区、区时、北京时间、国际日期变更线等概念,以便为后面的学习内容特别是高中地理相关内容的学习作铺垫。
“高原、山地为主的亚洲地形” 、“复杂多样的亚洲气候”和“大河众多的亚洲”所对应的课程标准内容是“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大洲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 。
按照“标准”的设计思路,教材正文结合相关地图介绍了亚洲地形的四大特征、亚洲气候的四大特征和亚洲水系的两大特征,并简要分析了地形、气候、水系这些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活动部分则突出描述大洲地形、气候、水系方法的渗透,要求学生描述欧洲的地形、气候、水系特征,其立意在于引导学生学会描述大洲地形、气候、水系特征的方法,并形成相关技能。
活动部分提供了丰富的资料,特别是多种类型的统计图表,其立意在于引导学生提高从资料中提取有用信息、运用图表分析问题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
此外,为学生学习亚洲水系作好铺垫,教材呈现了“流域和水系”的阅读材料;为方便学生了解亚洲独具特色的湖泊,教材在活动和阅读中精选并呈现了相关内容。
“亚洲的人口与国家” 不是课程标准规定必须学习的内容,因而教材点到即止,结合“亚洲和欧洲人口分布” 图,只扼要介绍了亚洲人口概况,以活动形式引导学生描述亚欧大陆人口分布状况,并结合气候条件分析其原因。
阅读“欧洲的人口”也比较简洁,扼要介绍了欧洲的人口状况和人口问题。
教材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一方面,虽然课程标准未规定学习亚洲、欧洲的人口与国家,但教材增加这部分内容,有助于学生较为完整地了解一个大洲的情况;另一方面,自然地理要素与人文地理要素之间是紧密联系的,引导学生分析气候与人口分布的关系,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本节最后的一个活动“‘我们最关注的大洲’学习方案”,其立意在于引导学生运用本节所学到的方法,去主动学习其他的大洲。
教材通过这个活动向学生传递了一个信息,就是接下来要学习的非洲和美洲中的绝大部分内容完全可以自主学习。
虽然大洲的相关知识不能迁移,但学习大洲的方法是可以迁移的。
只要掌握了学习大洲的方法,就完全有可能自主学习以前没有接触过的大洲。
三、教学提纲(一)“亚细亚”和“欧罗巴”1.洲名由来2.亚欧大陆3.亚洲的地理位置4.描述欧洲的地理位置(二)高原、山地为主的亚洲地形1.亚洲地形四大特征2.认识欧洲地形(三)复杂多样的亚洲气候1.亚洲气候特征(1)气候类型复杂多样(2)各地气温差别显著(3)大陆性特征显著(4)季风气候显著2.了解欧洲气候(四)大河众多的亚洲1.亚洲主要大河2.亚洲水系的两大特征3.亚洲独具特色的湖泊4.熟悉欧洲水系(五)亚洲的人口与国家1.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2.亚欧大陆人口分布及其原因四、教学建议“认识大洲”导入:方案①:播放音乐,展示世界地图以及各大洲最具特色的景观图片,声情并茂地朗诵“认识大洲”这一章的导言。
要求所呈现的图片与导言内容应有关联,音乐要轻柔、和缓。
方案②:暂无条件的学校,可由教师配合世界地图声情并茂地朗诵本章导言。
教学导入:提问:世界七大洲中,面积最大的是哪一个大洲?它与哪一个大洲的大陆部分连为一体?由这个问题切入本节学习之中。
【“亚细亚”和“欧罗巴”】教学导入:方案①:展示图6— 1,由亚洲、欧洲的英文单词引入到两洲的名称由来、范围以及亚欧大陆的特点。
方案②:读图6—1,由学生找出亚欧两洲的界线。
然后,由教师介绍亚洲、欧洲的名称由来、范围以及亚欧大陆的特点。
在介绍亚洲的地理位置时,教师可指导学生结合教材P. 3 活动了解描述地理位置的方法。
活动1:提问: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界线分别是什么?然后,让学生在图6— 1中找到南北半球的分界线—赤道,东西半球的分界线——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
最后,判断出亚洲绝大部分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
活动 2:读图 6 1,说出亚洲东面、南面、北面分别濒临的大洋,找到亚洲与北美洲的分界线,亚洲与非洲的分界线。
小结提问:如何描述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学生答: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一般可以从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个主要方面来描述。
教学指导:在了解亚洲的地理位置后,应引导学生尝试描述欧洲的地理位置。
学生可通过读图6-1,大致说出欧洲的经度范围为9°W向东至66°E,纬度范围为36°N~ 71°N。
欧洲全部位于北半球,绝大部分位于东半球。
欧洲北临北冰洋,西临大西洋,南临地中海,西南隔直布罗陀海峡与非洲相邻,西北隔丹麦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东面大陆部分与亚洲连为一体,好似亚欧大陆伸出去的一个大半岛,轮廓破碎,海岸线曲折。
阅读“学会换算不同地点的时间” 不是课程标准规定必学的内容,教学时不宜盲目拓展挖深,引导学生结合图 6 2 “世界时区”了解地方时、时区、区时、北京时间、国际日期变更线等重要概念,并学会简单的时间换算即可。
【高原、山地为主的亚洲地形】教学导入:方案①:播放《亚洲雄风》这首歌曲,同时展示青藏高原、珠穆朗玛峰等风光图片,利用歌词“我们亚洲,山是高昂的头;我们亚洲,河像热血流”引入亚洲地形的教学。
本内容为教学重点,应让学生掌握归纳大洲地形特征的方法。
方案②:采用温故而知新的方法,提问:陆地地形分为哪几种基本类型?亚洲以哪几种地形为主?亚洲地形有何特征?教学指导:读图 6-3,可以看出亚洲分布范围最广的地形类型是海拔超过 1000 米的高原和山地;读图 6-4,可知亚洲平均海拔为 950 米。
据此,可归纳出“亚洲平均海拔高”的特征。
在图6-3 中,找到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喜马拉雅山脉、珠穆朗玛峰、西西伯利亚平原、死海等主要地形区的位置,根据高度表可以看出青藏高原与西西伯利亚平原之间的高差非常大,根据图中数据可计算出珠穆朗玛峰与死海的相对高度。
据此,可归纳出“亚洲地面起伏大,高低悬殊”的特征。
接下来,教师可采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归纳出亚洲地形的其他特征:1.山地、高原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什么部位?(中部)2.亚洲有哪些山脉以帕米尔高原为中心向四周延伸?(天山山脉、昆仑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兴都库什山脉等)3.亚洲地势有何特征?(中部高,四周低)4.亚洲大陆边缘有哪些大平原?(除西西伯利亚平原外,还有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印度河—恒河平原等)5.读图6-3,找到亚欧大陆东侧、东南侧的一组弧形群岛,说一说这组岛弧的形成原因以及典型的地质现象。
(这组弧形群岛从北往南分别是阿留申群岛、千岛群岛、日本群岛、琉球群岛、马来群岛,其形成原因可用板块构造学说来解释,是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相互碰撞而形成的。
这里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不稳定,多火山、地震,为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的重要组成部分)6.你能说出亚洲东侧、东南侧有哪些国家或地区多火山、地震现象吗?(日本、中国台湾、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小结提问:说一说,大洲的地形特征应主要从哪几个方面来归纳?学生答:大洲的地形特征可以从平均海拔高度、地形起伏状况、主要地形类型、地形分布格局和特色地形等方面来归纳。
教学指导:根据以上归纳亚洲地形特征的方法,依据图 6 3 和其他资料归纳欧洲地形特征。
方案①:读图6-4,可以看出欧洲的平均海拔在各大洲中是最低的。
同时,可估算各大洲的相对高差,经比较后可归纳出欧洲地面起伏不大、相对高差较小的特征。
读图6-5,可看出欧洲小于200 米的陆地面积比重约占57%,可见欧洲地形类型以平原为主。
读图6-3,找出斯堪的纳维亚山脉(位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阿尔卑斯山脉,可知它们分别位于欧洲的北部和南部,可以归纳出欧洲地势南北高、中间低的特征。
阅读教材P. 6 活动中提供的有关欧洲冰川地貌的图文资料,可以归纳出欧洲最具特色的地形。
在完成欧洲地形特征的相关归纳后,由学生独立完成亚、欧两洲地形比较的填表练习。
方案②:采用讨论法,教师先将讨论提纲板书在黑板上:认识欧洲地形:1.平均海拔高度2.地形起伏状况3.主要地形类型4.地形分布格局5.特色地形学生读图 6-3、6-4 和 6-5 以及教材P. 6 有关欧洲冰川地貌的图文资料,按照讨论提纲完成欧洲地形特征的归纳。
最后,由学生独立完成亚、欧两洲地形比较的填表练习。
【复杂多样的亚洲气候】教学导入:方案①:提问:地球上的五带是怎么划分的,从纬度位置来看,亚洲地跨哪几带?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有哪些?从海陆位置来看,它对亚洲的气温、降水有什么影响?从地形特征来看,它对亚洲的气温、降水有什么影响?通过回答上述问题,学生可进一步理解亚洲气候的成因,从而顺利地导入亚洲气候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