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的使动、意动、为动

合集下载

意动用法、使动用法和为动用法

意动用法、使动用法和为动用法

意动用法所谓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以之为何”的意思,即认为宾语怎样或把宾语当作怎样。

一般可译为“认为......”“以......为......”等。

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1.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做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宾客:本为名词,这里活用为意动词。

“宾客其父”是动宾结构,意为“以其父为宾客”。

例2:父利其然也。

(《伤仲永》)利:是名词活用作意动词。

“利其然”即“以其然为利”(把这种情况视为有利可图)。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用作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代表的性质或状态。

例1:渔人甚异之。

(《桃花源记》)异: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

“异之”,即“以之为异”(认为这件事奇怪)例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奇: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

“奇之”,即“以之为奇”(认为他才能非凡)上述这些词类活用现象,还不能概括所有情况。

比如数词或者数量词优势也可活用为动词甚至是使动词。

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

实际上,它是以动宾的结构方式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

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

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使动之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一、动词使动用法动词和它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

例1: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

(《五蠹》)怀:使……归顺。

例2:直可惊天地,泣鬼神。

(《〈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惊:使……震惊。

泣:使……悲泣。

例3: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愚公移山》)止:使之止(使愚公止)例4: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初中文言文使动、意动用法总结

初中文言文使动、意动用法总结

文言文中意动用法、使动用法和为动用法一、意动用法:所谓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以之为何”的意思,即认为宾语怎样或把宾语当作怎样。

一般可译为“认为……”“以……为……”等。

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1、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做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宾客:本为名词,这里活用为意动词。

“宾客其父”是动宾结构,意为“以其父为宾客”。

例2:父利其然也。

(《伤仲永》)利:是名词活用作意动词。

“利其然”即“以其然为利”(把这种情况视为有利可图)。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用作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代表的性质或状态。

例1:渔人甚异之。

(《桃花源记》)异: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

“异之”,即“以之为异”(认为这件事奇怪)例2:邑人奇奇: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

“奇之”,即“以之为奇”(认为他才能非凡)成语卷:兵贵神速(以……为贵),不耻下问(以……为耻),是古非今(以……为是,以……为非),不远千里(以……为远)二、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

实际上,它是以动宾的结构方式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

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

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使动之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1、动词使动用法:动词和它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

例1: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

(《五蠹》)怀:使……归顺。

例2:直可惊天地,泣鬼神。

(《〈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惊:使……震惊。

泣:使……悲泣。

例3: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赤壁之战》)走:使操军逃跑。

②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文言文中意动用法、使动用法和为

文言文中意动用法、使动用法和为

文言文中意动用法、使动用法一、意动用法所谓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以之为何”的意思,即认为宾语怎样或把宾语当作怎样。

一般可译为“认为,,”“以,,为,”等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1、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做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宾客:本为名词,这里活用为意动词。

“宾客其父”是动宾结构,意为“以其父为宾客例2:父利其然也。

利:是名词活用作意动词。

“利其然”即“以其然为利”(把这种情况视为有利可图《伤仲永》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用作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入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代表的性质或状态例1:渔人甚异之。

《桃花源记>异: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

“异,即“以之为异”(认为这件事奇怪)例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奇: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

“奇之”,即“以之为奇”(认为他才能非凡)成语卷: 兵贵神速(以…….为贵不耻下问以。

为耻是古非今以。

为是,以。

为非)不远千里(以。

为远二、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

实际上,它是以动宾的结构方式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

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

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使动之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1、动词使动用法:动词和它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例1: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

(《五蠹》怀:使,归顺例2:直可惊天地,泣鬼神《<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惊:使,震惊。

泣:使悲泣,例3:/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赤壁之战,走:使操军逃跑②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陈涉世家》)“忿惠”是主语(吴)广”使宾语“尉”“忿恚”,全句译为“吴广故意多次说要逃跑,以此使校尉恼怒。

文言文中意动用法使动用法和为动用法

文言文中意动用法使动用法和为动用法

文言文中意动用法、使动用法与为动用法一、意动用法:所谓意动用法,就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以之为何”的意思,即认为宾语怎样或把宾语当作怎样。

一般可译为“认为……”“以……为……”等。

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与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1、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意动,就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瞧做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宾客:本为名词,这里活用为意动词。

“宾客其父”就是动宾结构,意为“以其父为宾客”。

例2:父利其然也。

(《伤仲永》)利:就是名词活用作意动词。

“利其然”即“以其然为利”(把这种情况视为有利可图)。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用作意动,就是主观上认为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代表的性质或状态。

例1:渔人甚异之。

(《桃花源记》)异: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

“异之”,即“以之为异”(认为这件事奇怪)例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奇: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

“奇之”,即“以之为奇”(认为她才能非凡)二、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就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就是主语发出的,而就是由宾语发出的。

实际上,它就是以动宾的结构方式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

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就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

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使动之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1、动词使动用法:动词与它的宾语不就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就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

例1: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

(《五蠹》)怀:使……归顺。

例2:直可惊天地,泣鬼神。

(《〈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惊:使……震惊。

泣:使……悲泣。

例3: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赤壁之战》)走:使操军逃跑。

2、名词使动用法:名词用作使动词,就是指这个名词带了宾语,并且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文言文中意动用法、使动用法和为动用法

文言文中意动用法、使动用法和为动用法

文言文中意动用法、使动用法和为动用法一、意动用法:所谓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以之为何”的意思,即认为宾语怎样或把宾语当作怎样。

一般可译为“认为……”“以……为……”等。

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1、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做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宾客:本为名词,这里活用为意动词。

“宾客其父”是动宾结构,意为“以其父为宾客”。

例2:父利其然也。

(《伤仲永》)利:是名词活用作意动词。

“利其然”即“以其然为利”(把这种情况视为有利可图)。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用作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代表的性质或状态。

例1:渔人甚异之。

(《桃花源记》)异: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

“异之”,即“以之为异”(认为这件事奇怪)例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奇: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

“奇之”,即“以之为奇”(认为他才能非凡)二、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

实际上,它是以动宾的结构方式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

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

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使动之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一样。

1、动词使动用法:动词和它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

例1: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

(《五蠹》)怀:使……归顺。

例2:直可惊天地,泣鬼神。

(《〈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惊:使……震惊。

泣:使……悲泣。

例3: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赤壁之战》)走:使操军逃跑。

2、名词使动用法:名词用作使动词,是指这个名词带了宾语,并且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使动,意动,为动”用法小结

“使动,意动,为动”用法小结

“使动,意动,为动”用法小结
“使动,意动,为动”用法小结黑龙江省伊春市第一中学刘士友“使动,意动,为动”是古汉语中常见的动词的三种特殊用法,笔者进行简单的辨析。

使动用法:概念大意是“主语使得宾语怎么样”,翻译时译成“使……”,也就是说,这里的动作是宾语发出的。

烛之武退秦师:“退”是秦师退回的,“秦师”在整个句子中是宾语。

主语是烛之武,烛之武的动作—谓语动词是“使”。

说白了,“烛之武退秦师”这个句子当中没有谓语,要靠“退”来补足。

意动用法:概念大意是“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翻译成“认为…是……,把…当做…,对…感到…”,也就是说,这里的动作依然是宾语发出的。

大将军邓骘奇其才:“奇”是其(张衡)发出的或者说实现的,主语是邓骘,谓语是“认为”。

说白了,“大将军邓骘奇其才”这个句子当中也没有谓语,要靠“奇”补足。

此外有一点,意动用法是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多是心里想象的,宾语的这个动作可能是虚拟的,也可能是未完成的。

为动用法:概念的大意是“主语为了宾语怎么样做”,也就是说,这里的动作是主语发出。

它和一般的谓语不一样,它表示主语动作的某种目的指向性。

君子死知己:死,不能译成“杀死”,这样不符合文意。

这里的“死”有目的性,“死”是君子死的,不是知己死的。

故得翻译成“为……而死”。

文言文中意动用法使动用法和为

文言文中意动用法使动用法和为

文言文中意动用法、使动用法一、意动用法所谓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以之为何”的意思,即认为宾语怎样或把宾语当作怎样。

一般可译为“认为,,”“以,,为,”等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与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1、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做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宾客:本为名词,这里活用为意动词。

“宾客其父”是动宾结构,意为“以其父为宾客例2:父利其然也。

利:是名词活用作意动词。

“利其然”即“以其然为利”(把这种情况视为有利可图《伤仲永》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用作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入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代表的性质或状态例1:渔人甚异之。

《桃花源记>异: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

“异,即“以之为异”(认为这件事奇怪)例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奇: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

“奇之”,即“以之为奇”(认为他才能非凡)成语卷: 兵贵神速(以…….为贵不耻下问以。

为耻是古非今以。

为是,以。

为非)不远千里(以。

为远二、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

实际上,它是以动宾的结构方式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

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

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使动之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1、动词使动用法:动词与它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例1: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

(《五蠹》怀:使,归顺例2:直可惊天地,泣鬼神《<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惊:使,震惊。

泣:使悲泣,例3:/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赤壁之战,走:使操军逃跑②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陈涉世家》)“忿惠”是主语(吴)广”使宾语“尉”“忿恚”,全句译为“吴广故意多次说要逃跑,以此使校尉恼怒。

意动用法、使动用法和为动用法

意动用法、使动用法和为动用法

一、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简单地说就是“使宾语动”。

它是用动宾结构表达使令式的内容。

动词的使动用法不是以宾语作为动作行为的对象,而是使宾语作出这一动作行为。

例如:《鸿门宴》:“项伯杀人,臣活之。

”1、动词的使动用法。

古代汉语里,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

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宾语。

例如:①《廉颇蔺相如列传》:“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②《石钟山记》:“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③《扁鹊仓公列传》:故天下尽以扁鹊为能生死人④《韩非子十过》:吾欲辅重耳而入之晋,何如?有时候,及物动词也用为使动,但这种情况极为少见,例如:①《左传》:将战,华元杀羊食士(“食士”是“使士食”)②《史记秦始皇本纪》:(王翦)降越君,置会稽郡。

(“降越君”是“使越君”降)③《左传》:晋侯饮赵盾酒。

(“饮赵盾酒”是“使赵盾饮酒”)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古汉语里,形容词也常常活用为使动,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例如①《促织》:“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居为奇货。

”②《论语》:君子正其衣冠。

③《战国策》: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④《史记》:能富贵将军者,上也⑤《置屯田令》:夫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

3.名词使动用法。

A.普通名词活用为动词。

①《中山狼传》:“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②《廉颇蔺相如列传》:“舍相如广成传舍。

”③《项羽本纪》: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④《韩非子》: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⑤《史记》:齐威王欲将孙膑。

B.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

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是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按照这个方位名词所表示的方位行动。

例如:①故王不如东苏子,秦必疑而不信苏子矣。

二、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就是形容词、名词带宾语用如意动,就是“觉得宾语动”,“觉得宾语怎么样”,是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具有用如意动的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或者成为用如意动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中的“使动·意动·为动”
在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常会遇到一些词类活用的情况,即有些词类由于使用的需要,会临时改变它的词性,起另一类词的作用。

如果不能正确掌握它们的用法,理解它们的意思,就不能正确地理解、翻译句子。

尤其是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一、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是指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不是由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发出,而是在主语的影响下使宾语所代表的人物发出,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干什么(怎么样)”的意思。

使动用法主要有四种:名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数词的使动用法。

(一)名词的使动用法:
表示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或使宾语产生这个名词用作动词后所表示的动作。

例如:
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使……定居)
②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

(让……做丞相)
③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使……做王)
(二)动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的使动用法主要发生在不能带宾语的动词上。

例如:焉用亡郑以陪邻?(使……灭亡)
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使……发怒)
“亡”“忿恚”都不能带宾语,但因分别跟了“郑”“尉”,成为使动用法。

某些可带宾语的动词也有使动用法。

例如:
谨食之,时而献焉。

(“食”,吃,这里是捕蛇者“使蛇吃”即让蛇吃东西,可译为喂养。

“食”用作使动意义后读si。


(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同动词的使动用法略有区别,它的特点是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例如:
①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使……尊贵)
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使……势力削弱)
③春风又绿江南岸。

(使……变绿)
④空乏其身。

(使……受贫困之苦)
(四)数词的使动用法
数词活用为动词后也有使动用法。

例如:
籍令秦始皇长世,……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

(假若秦始皇长寿的话,……那么即使是使秦始皇与三皇并列变成四皇,与五帝并列变成六帝,也不能比拟秦始皇的隆盛) 数词的使动用法,在于使事物发生数量的(如例句的“四”可解释为“使……变成四个”,“六”可解释为“使……变成六个”)或以数量为比喻的变化。

我们可以总结出这样一条规律:凡能译为“使……怎么样”的词语,就是这个词语具有了使动
我们可以总结出这样一条规律:凡能译为“使……怎么样”的词语,就是这个词语具有了使动的功能,视为使动用法。

二、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也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或者“把宾语当作什么”的意思。

意动用法有两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

(一)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由形容词活用而来的动词,表示主观上认为(觉得)宾语所表示的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例如:
①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

(认为其言奇,认为其貌壮,可译为:认为其言出众不凡,其貌壮美)
②孔子登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认为……小,可译为:孔子登上东山就觉得鲁国小了,登上泰山就觉得天下小了)
(二)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如:
①今我在也,而人皆藉(欺侮)吾弟,令我百岁后,皆鱼
肉之(他)。

(把……当作鱼肉[任意宰割])
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把……当成伴侣,把……当作朋友)
③孟尝君客我。

(把……当作客人)
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在结构形式上没有区别,只是所表示的意义不同。

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怎么样”,意动用法是主观上“认为宾语怎么样”。

我们可以根据上下文意来体会二者的区别。

三、为动用法。

为动用法是一种少见的动宾关系,指谓语动词“为了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例如:
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

(为……哭泣)
等死,死国可乎?(为……而死)
使动、意动、为动这三种活用方式在判断、理解、翻译时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凡谓语有使宾语如何,以“使……为”的形式对译的,属于使动用法;谓语有认为宾语如何,以“以……为”形式对译的叫作意动用法;谓语有为了宾语怎么样,以“为……”形式对译的叫作为动用法。

如“闻寡人之耳者”要译为“让我的耳朵听到的”,这是使动用法;“固以怪之矣”要译为“本来就认为这件事是很奇怪的”,这是意动用法;“死国可乎”要译为“为国而死可以吗,这是为动用法。

总之,同学们一定要注意积累,注意比较,可以试着翻译成以上三种格式,再根据语境看哪一种翻译最合理,进而明确属于哪一种活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