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2017年上海市高考语文真题古诗词鉴赏一览表
2017年语文真题及解析_2017年上海市高考语文试卷

2017年上海市高考语文试卷一、积累应用(l0分)1.(5分)按要求填空。
(1)家住吴门,。
(周邦彦《苏幕遮》)(2)蒹葭萋萋,白露未唏。
所谓伊人,。
(《诗经••蒹葭》)(3)杜甫《望岳》诗“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以光的明暗写山的高大,王维《终南山》诗中运用了相似手法的一联是“,”。
三、标题2.(2分)小明跑步健身,坚持一段时间后想放弃,以下句子适合用来激励他的一项是()A.行百里者半九十 B.千里之行,始于足下C.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D.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3.(3分)班干部改选,小洁被选为班长后发表感言,以下用语得体的一项是()A.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我们将翻开新的一页B.谢谢大家的信任,我会尽心尽力,做好工作C.感谢大家的支持,我乐意为大家效犬马之劳D.很荣幸当选班长,我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二、阅读(70分)4.(16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天开图画即江山王风①李白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天然”就是自然而然。
“天”与“人”是一组对举的概念,二者同为创造者。
“人”在创造,“天”更在创造。
大自然的自我创造,称为“天工”,与此相对的“人工”,通常认为是远远不及的。
而对于人的创造,最高贵的赞美就是“巧夺天工”。
与此相类,大自然的声响被称为“天籁”,对于人间的歌唱,其最高赞美也就是用这个词来形容。
②孔子“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人格在山水中获得共鸣,这种人与山水的关系延续至今。
音乐中大量的是对大自然的抒写,古代最著名的器乐曲,古琴演奏的《高山》《流水》,引发了千古的赞叹和惆怅。
人与人,借助音乐描摹的山水达成最高的和谐,正是中国文人精神的一个缩影。
③魏晋是中国文学艺术的自觉时期,以自然为题材的山水诗和山水画蓬勃而出,并延续至今,形成诗画中最引人注目的传统。
开创山水诗的谢灵运好游,曾经惊动地方官,以为山贼。
人的情感与山水相通,则以山水为友。
唐代李白“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都不将山水看作客体。
2017年上海市高考语文试卷及解析

2017年上海市高考语文试卷一、积累应用(10分)1.(5分)按要求填空。
(1)家住吴门,。
(周邦彦《苏幕遮》)(2)蒹葭萋萋,白露未唏。
所谓伊人,。
(《诗经••蒹葭》)(3)杜甫《望岳》诗“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以光的明暗写山的高大,王维《终南山》诗中运用了相似手法的一联是“,”。
2.(2分)小明跑步健身,坚持一段时间后想放弃,以下句子适合用来激励他的一项是()A.行百里者半九十B.千里之行,始于足下C.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D.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3.(3分)班干部改选,小洁被选为班长后发表感言,以下用语得体的一项是()A.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我们将翻开新的一页。
B.谢谢大家的信任,我会尽心尽力,做好工作。
C.感谢大家的支持,我乐意为大家效犬马之劳。
D.很荣幸当选班长,我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二、阅读(70分)4.(16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天开图画即江山王风①李白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天然”就是自然而然。
“天”与“人”是一组对举的概念,二者同为创造者。
“人”在创造,“天”更在创造。
大自然的自我创造,称为“天工”,与此相对的“人工”,通常认为是远远不及的。
而对于人的创造,最高贵的赞美就是“巧夺天工”。
与此相类,大自然的声响被称为“天籁”,对于人间的歌唱,其最高赞美也就是用这个词来形容。
②孔子“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人格在山水中获得共鸣,这种人与山水的关系延续至今。
音乐中大量的是对大自然的抒写,古代最著名的器乐曲,古琴演奏的《高山》《流水》,引发了千古的赞叹和惆怅。
人与人,借助音乐描摹的山水达成最高的和谐,正是中国文人精神的一个缩影。
③魏晋是中国文学艺术的自觉时期,以自然为题材的山水诗和山水画蓬勃而出,并延续至今,形成诗画中最引人注目的传统。
开创山水诗的谢灵运好游,曾经惊动地方官,以为山贼。
人的情感与山水相通,则以山水为友。
唐代李白“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都不将山水看作客体。
2005-2018年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

2005年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全国卷Ⅰ)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行即兴李华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1.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
【答案】修辞方法:对偶。
“芳树”’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
2.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
”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答案】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
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
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全国Ⅱ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邯郸冬至①夜思家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1.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答案】“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
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
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答案】①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像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的。
②诗的语言朴实无华。
(平易通俗)(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题。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①陆游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
铁骑无声望似水。
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
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1.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雪晓清笳乱起”句突出了边地风光特色,也渲染了战争气氛。
B.“想关河”中的“想”是“推测”、“猜想”的意思。
2018-2019年高考语文专题分类汇编:2005-2017年全国Ⅱ卷高考语文真题古诗词鉴赏一览表-学术小金刚系列

青霄有路终须到,金榜无名誓不还!2018-2019年高考备考2005-2017年全国Ⅱ卷高考语文真题古诗词鉴赏一览表(甘肃、青海、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宁夏、新疆、西藏、陕西、重庆)2005年 1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1)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答案]“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
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
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答案]①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像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的。
(想像1分,画面描绘2分)②诗的语言朴实无华。
(平易通俗)(意思答对即可)[解析]在唐代,冬至是个重要的节日,朝廷里放假,民间互赠饮食,穿新衣,贺节,一切和元旦相似。
这样一个佳节,在家中和亲人一起欢度,才有意思。
然而,诗人如今在邯郸的客店里,正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
“抱膝灯前影伴身”正是“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孤独。
白诗语言风格,在高中语文教材中了解得比较多。
高中语文第五册(人教版,2001年12月第2版,下同)第149页比较杜甫和白居易诗歌风格异同中有“白诗明快浅显,立意巧妙”的内容;高中语文第五册第152页《唐诗简介》中有“在艺术表现上,白居易主张要写得通俗易懂”的话。
译文:我居住在邯郸客店(客栈)的时候,正好是农历冬至。
晚上,我抱着双膝坐在灯前,只有影子与我相伴。
我相信,家中的亲人今天会相聚到深夜,还应该谈论着我这个“远行人”。
2006年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南柯子王炎山冥去阴重,天寒雨意浓。
2005-2017年上海市高考语文真题古诗词鉴赏一览表

2005-2017年上海市高考语文真题古诗词鉴赏一览表2005年(四)阅读下面的诗和相关材料,完成第14-16题。
(8分)望庐山瀑布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山瀑布徐凝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
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苏轼《东坡志林•记游庐山》:"仆初入庐山,山谷奇秀。
……是日有以陈令举《庐山记》见寄者,且行且读,见其中云徐凝、李白之诗。
……旋入开元寺,主僧求诗,因作一绝云:'帝遣银河一派垂,故古来惟有谪仙辞。
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
[注]谪仙:李白。
14.古人有"七言诗第五字要响。
……所谓响者,致力处也"的评述,请以李白诗中的"挂"字为例,加以赏析。
(2分)答案:化动为静,描绘出遥看瀑布飞泻时的景象。
解析:此题考查诗歌鉴赏中揣摩体味语言的能力。
“遥看瀑布挂前川”,前四字点题;“挂前川”,这是“望”的第一眼形象,瀑布像是一条巨大的白练高挂于山川之间。
“挂”字很妙,它化动为静,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
谁能将这巨物“挂”起来呢?“壮哉造化功”!所以这“挂”字也包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神奇伟力的赞颂。
15.以下诗句都运用了修辞手法,它们的表达效果是(2分)飞流直下三千尺:千古长如白练飞:答案:(用夸张手法)突出瀑布的磅礴气势(以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瀑布的色彩和形态。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飞流直下三千尺“,运用夸张的手法,一笔挥洒,字字铿锵有力。
“飞”字,把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直下”,既写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见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在眼前。
“千古长如白练飞“用比喻手法,“白练”写出了瀑布的形状、色彩,“飞”字写出动态之美,“千古”在肘间上拓展和延伸,有较强的表现力。
15.你是否同意苏轼对李、徐两诗的评价,请结合作品谈谈自己的看法。
2017年全国高考各地诗歌鉴赏题解析(1)_诗词鉴赏

2017年全国高考各地诗歌鉴赏题解析(1)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诗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次石湖书扇韵①姜夔②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
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1)这首诗描绘了一副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
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解析】范成大书扇的原作已佚,姜夔这首次韵却留下了石湖悠然意远的风致。
淳熙十四年(1187)的夏天,姜夔从湖州赴苏州谒见范成大。
范的生日是六月初四,姜夔创作歌曲《石湖仙》为他祝寿:“……须信石湖仙,似鸱夷翩然引去。
浮云安在,我自爱、红香绿舞。
”这首书扇次韵,与词意相关,盖即一时所作。
这28字,可算是惜墨如金,不仅描绘了一幅精雅、清幽的石湖图卷,而且传达出笔画难以表现的情韵。
虽然范成大晚年营建的石湖别墅,经过七八百年的桑田沧海,早已化为劫灰,但石湖这片水域和湖堤上的九环洞桥依然存在,诗中的意境多少还可得到点印证。
可以想象,姜夔当年造访石湖,是坐船来的,“桥西一曲水通村”,自然是江南水乡特有的景色,同时也自远渐近,显现出范氏别墅的方位。
湖上烟波浩渺,湖岸林荫繁密,凭什么来认得“水通村”呢?“岸阁浮萍绿有痕”,湖水和溪流相接的岸边滞留着绿色的痕迹,便是村中平静的池塘里流出来的浮萍。
这正像武陵渔人发现水上漂流的桃花而寻到桃花源一样。
“别有天地非人间”,这是个多么深邃的所在。
果然,“家住石湖人不到”。
这自然是说范成大别墅的远绝烦嚣,实亦对范品格的称颂。
范成大以郎庙之才,归隐江湖之上。
他在朝时,希望能为恢复中原而竭智尽忠,但得不到孝宗的信任,御史便挟私憾攻击,于是他落职而退隐石湖。
2005年上海市高考语文质量测试卷huang

十校联考2005年上海市高考语文质量测试卷阅读 (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7题。
(21分)梅花,中国花文化的秘境“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提起梅花,国人无—不联想到红梅赞所颂扬的中华民族坚贞不屈的精神。
从外形上说,梅花娇小玲珑,花形多样;从文化内涵上说,我国有关梅花的诗词歌赋比其他所有花的诗词歌赋的总和还婴多。
梅花的暗香和意境为我们打造了独特的中华花文化之秘境,从此意义上说,无花能敌。
千年铜鼎叹梅核梅原产于中国,无论野生还是栽培,我国当处首位。
梅最初是以果而名闻中华。
古人以梅代醋,已经有非常悠久的历史。
如《尚书·说命》载:“若作和羹,尔惟盐梅”。
商王武丁对宰相傅说说:阁下的重要性就好比做羹汤时用的盐和梅。
直到现在,云南大理白族和丽江的纳西族同胞,仍然保持用野生梅子炖肉炖鸡的殷商古风。
1975年在河南安阳殷墟考古的发现,正好印证了《尚书》里的记述,因铜鼎中炭化的梅核,经碳14鉴定,查明距今已3200年。
更令人振奋的是,1979年裴李岗遗址发掘报告证明当时的梅核应当是公元前5495到前5415年左右的。
这就大大增加了我国梅树的历史,使她可与伊拉克椰枣树齐名而成为世界上最早的两种果树。
从吃用梅子到赋予梅子文化内涵,我们则需要到《诗经》中寻找答案。
在我国古代民间朴素歌谣《诗经》中,梅是体现古人浪漫情怀的最佳佐证。
在商朝时期的河南北部,梅子青时,就是青年男女表达爱意的时刻。
由于母系社会遗风尚存,姑娘会摘青梅(尚未熟透的梅子)扔给她欣赏的小伙子,以示爱意。
所以说,中国的情人节比外国人的还要早,只是好多人都不了解,反而依着西方文化,在西方的情人节时送所谓的“玫瑰”表示爱情。
其实充斥国内市场的“玫瑰”只是现代月季的误称。
古代先民采集野梅,主要系作加工食品或祭祀之用。
早期的梅花在千万年的历史中都是单纯的5瓣,在长期的驯化栽培中,梅个别出现了复瓣、重瓣、台阁等变异,有心人另行嫁接繁殖,就育成了专供欣赏的新品种,这就是花梅从果梅中分化而出的来龙去脉。
2005-2017年上海市高考语文真题文言文阅读一览表

2005-2017年上海市高考语真题文文言文阅读一览表2005年(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
(15分)鞠咏为进士,以文学受知于王公化基。
及王公知杭州,咏擢第,释褐为大理评事,知杭州仁和县。
将之官,先以书及所作诗寄王公,以谢平昔奖进,今复为吏,得以文字相乐之意。
王公不答。
及至任,略不加礼,课其职事甚急。
鞠大失所望。
于是不复冀其相知,而专修吏干矣。
其后,王公入为参知政事,首以咏荐。
人或问其故,答曰:"鞠咏之才,不患不达。
所忧者气峻而骄,我故抑之,以成其德耳。
"鞠闻之,始以王公为真相知也。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1)知杭州仁和县( ) (2)以谢平昔奖进( ) (3)于是不复冀其相知( )(4)所忧者气峻而骄( )答案:(1)掌管(2)往常(3)希望(4)高傲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掌握。
所考查的词语都是常见的,难度不大。
18.下面句子中"以"的含义相同的两项是(2分)A.以文学受知于王公化基B.以谢平昔奖进C.得以文字相乐之意D.以成其德耳(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
(13分)古大将之才,类出天授。
然其临敌制胜也,要皆先识兵势虚实,而以避实击虚为百战百胜之法。
文士家作文,亦何独不然?盖意乘间则巧,笔翻空则奇,局逆振则险,词旁搜曲引则畅。
虽古今名作如林,亦断无攻坚摭实硬铺直写而其文得佳者。
故一题到手,必静相其神理所起止。
由实字勘到虚字,更由有字句处勘到无字句处。
既入其中,复周索之上下四旁焉,而题无余蕴矣。
及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务于他人所数十百言未尽者,予以数言了之,及其幅穷墨止,反觉有数十百言在其笔下。
又于他人数言可了者,予更以数十百言,排荡摇曳而出之,及其幅穷墨止,反觉纸上不多一字。
如是又何虑文之不理明辞达、神完气足也哉!此则所谓避实击虚之法也。
大将军得之以用兵,文人得之以作文,纵横天下,有余力矣。
22.作者以兵家术语口口口口来阐述为文之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5-2017年上海市高考语文真题古诗词鉴赏一览表2005年(四)阅读下面的诗和相关材料,完成第14-16题。
(8分)望庐山瀑布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山瀑布徐凝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
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苏轼《东坡志林•记游庐山》:"仆初入庐山,山谷奇秀。
……是日有以陈令举《庐山记》见寄者,且行且读,见其中云徐凝、李白之诗。
……旋入开元寺,主僧求诗,因作一绝云:'帝遣银河一派垂,故古来惟有谪仙辞。
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
[注]谪仙:李白。
14.古人有"七言诗第五字要响。
……所谓响者,致力处也"的评述,请以李白诗中的"挂"字为例,加以赏析。
(2分)答案:化动为静,描绘出遥看瀑布飞泻时的景象。
解析:此题考查诗歌鉴赏中揣摩体味语言的能力。
“遥看瀑布挂前川”,前四字点题;“挂前川”,这是“望”的第一眼形象,瀑布像是一条巨大的白练高挂于山川之间。
“挂”字很妙,它化动为静,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
谁能将这巨物“挂”起来呢?“壮哉造化功”!所以这“挂”字也包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神奇伟力的赞颂。
15.以下诗句都运用了修辞手法,它们的表达效果是(2分)飞流直下三千尺:千古长如白练飞:答案:(用夸张手法)突出瀑布的磅礴气势(以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瀑布的色彩和形态。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飞流直下三千尺“,运用夸张的手法,一笔挥洒,字字铿锵有力。
“飞”字,把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直下”,既写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见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在眼前。
“千古长如白练飞“用比喻手法,“白练”写出了瀑布的形状、色彩,“飞”字写出动态之美,“千古”在肘间上拓展和延伸,有较强的表现力。
15.你是否同意苏轼对李、徐两诗的评价,请结合作品谈谈自己的看法。
(4分)答案:同意。
要点:李诗更为雄奇瑰丽,想象更为奇特,富有创造力,给读者留下了回味的余地。
不同意。
要点:徐诗分别从视觉、听觉等不同角度切入,气势显得壮阔。
15.(如有其他看法,只要言之成理,自圆其说,也能给分。
)解析:此题考查对诗歌的整体把握、鉴赏能力。
本题具有引导限制性又有开放灵活性。
考生可以赞同,也可以反对,只要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就能给分。
如若同意,可分析徐诗场景虽也不小,但还是给人局促之感,原因大概是它转来转去都是瀑布、瀑布……,显得很实、很板,虽是小诗,却颇有点大赋的气味。
比起李白那种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有形有神,奔放空灵,相去实在甚远。
如果反对,可从徐诗的构思、意象、手法等方面加以阐发。
2006年(四) 阅读下面的小令,完成第14—16题。
(8分)[黄钟]人月圆张可久山中书事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
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
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授老村家。
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赏析:《人月圆》小令题名《山中书事》,实为怀古,借感叹古今的兴亡盛衰表达自己看破世情、隐居山野的生活态度。
全曲上片咏史,下片抒怀。
开头两句,总写历来兴亡盛衰,都如幻梦,自己早已参破世情,厌倦尘世。
接下来三句,以孔林、吴宫与楚庙为例,说明往昔繁华,如今只剩下凄凉一片。
下片转入对眼前山中生活的叙写,虽然这里仅有简陋的茅舍,但有诗书万卷。
喝着自酿的松花酒,品着自煎的春水茶,幽闲宁静,诗酒自娱,自由14.“黄钟”是这首小令的曲调,“人月圆”是。
(1分) 14.(1分)曲牌15.对作品赏?恰当的一项是(3分)A.作品语言委婉,结构严谨,虚实结合,意境阔大,余韵耐人寻味。
B.首句以历史盛装来表达作者对历代王朝的繁华只是瞬间一梦的感慨。
C.“孔林”、“吴宫”、“楚庙”三句意在赞颂儒家圣贤与英雄豪杰。
D.末尾紧扣“山中何事”的疑问作答,描摹了酿酒饮茶的舒适生活。
15.(3分)B16.“诗眼倦天涯”中的“倦”字用得好,请简要说明理由。
(4分) 16.(4分)“倦”字既概括了作者饱尝人间世态炎凉之苦(2分),又为后文归隐山村、诗酒自娱作了伏笔(2分)。
自在。
作者心情这首小令当是作者寓居西湖山下时所作。
通过感慨历史的兴亡盛衰,表现了作者勘破世情,厌倦风尘的人生态度,和放情烟霞,诗酒自娱的恬淡情怀。
2007年(四)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4-16题。
(8分)阮郎归·初夏苏轼初夏绿槐高柳咽新蝉。
薰风初入弦。
碧纱窗下水沉烟。
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
榴花开欲燃。
玉盆纤手弄清泉。
琼珠碎却圆。
14.“词”这种体裁的别称是(1分)【答案】长短句(诗余、曲子词等)【点拨】此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记忆,能力层级为A级。
写出词的一种别称即可。
16.就作品中画线句,联系下片内容,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写一段鉴赏文字。
(4分)【答案】要点:细致地描绘了水花四溅(在荷叶上),水珠圆润晶莹(2分),真切地展现了主人公轻快、喜悦的心情(2分)。
【点拨】此题考查对词的鉴赏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这首词注意景象描写、环境描写与人物描写的交叉运用,从而获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上片写了一幅由景、少女共同构成的有声有色的初夏闺情图。
下片又推出一幅庭园野趣图,女主人公卓立其间。
从最后两句可以想见,此时此刻这位少女的心情也恰如这飞珠溅玉的水花一样,喜悦兴奋,不能自抑。
白话译文15.对作品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作者从视觉、听觉、触觉等角度描写狭景,显得鲜明生动。
B.“棋声惊昼眠”一句以棋声来衬托周围环境的幽静闲雅。
C.“榴花开欲燃”表现了石榴花色的红艳,突出了石榴的生机。
D.全篇语言清新,感情细腻,风格未完,境界开阔,韵味悠远。
【答案】D【点拨】此题考查对词的鉴赏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这首词写的是初夏时节的闺阁生活。
上片写初夏已经悄悄来到一个少女身旁,下片写这个少女午梦醒来之后,尽情地领略和享受初夏时节的自然时光。
答题时要整体理解词意。
可用排除法作答。
窗外绿槐阴阴,高高的柳树随风轻动,蝉鸣声戛然而止,和风将初夏的清凉吹入屋内。
绿色的纱窗下,沉水香的淡淡芬芳随风飘散;惬意的昼眠,忽而被落棋之声惊醒。
雨后的小荷,随清风翻转。
石榴花衬着湿润的绿叶,愈见得红丽如燃。
美丽女子正在清池边用盆舀水嬉耍,清澈的泉水溅起就像晶莹的珍珠,一会儿破碎一会儿又圆。
创作背景这首《阮郎归·初夏》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四月,当时苏轼刚刚调离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市)。
2008年(四)阅读下面的诗歌。
完成第14—16题。
(8分)壬辰寒食①王安石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②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注】①寒食: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
②冶城:古地名,在今南京市西,临长江。
14.“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出自王安石的_ _(篇名)。
(1分)【答案】1分《游褒禅山记》15.对作品赏析恰当的一项是(3分)A.首联从杨柳和春风写起,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美景。
终欲老渔樵的感慨。
大概是从父兄虽然学问卓越、志节高尚,却穷老仕途、英年早逝的惨淡经历受到触动,引发了他潜藏于心中的归老田园、渔樵为生的意愿。
然而他也只能借诗抒怀,鉴于当时社会政治形势而不能付诸实际。
诗人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抒发了自己省墓时沉痛的心情以及变法尚未能推行而意欲归隐的愿望,语言清新峻拔,感人至深。
A项的景物描写是为了衬托诗人的悲伤的心情;C项“过早衰老,只能辞官归隐的遗憾”说法错误,因为诗人是由于政治上的失意,而精神上疲倦有意归隐的心理;D项以“客思”贯穿全篇,目的并不在于表现客居他乡的哀伤,而是政治上遭受坎坷而非常失意的心理。
16.联系全诗,赏析“雪”和“朱”的表达效果。
(4分)【答案】4分“雪”隐喻了白发(1分)。
与“朱”相对,产生强烈的色彩对比(1分)。
隐含着诗人对过早衰老的感叹之情(1分)。
这种悲叹与全诗抒发的客思之愁、寒食之哀以及为官不快的情绪融合在一起,使诗人关于衰老的感叹更为深沉(1分)【解析】本题考查诗歌中词语的表达作用,需要结合平时的知识积累作答。
B.颔联以“倾”、“涨”夸张地抒发了作者的哀痛之情。
C.尾联写出了作者因过早衰老,只能辞官归隐的遗憾。
D.诗歌以“客思”贯穿全篇,表现了客居他乡的哀伤。
【答案】B【解析】本诗写于皇佑四年(公元1052),王安石只有三十二岁,是他回江宁为父亲和长兄王安仁扫墓时所作,不觉悲思万缕,泪若江潮,白发先出,朱颜早凋,因而发出了轩冕不足乐、2009年(四)阅读下面的诗歌。
完成第14-16题。
(8分)早兴白居易晨光出照屋梁明,初打开门鼓一声。
犬上阶眠知地湿,鸟临窗语报天晴。
半销宿酒头仍重,新脱冬衣体乍轻。
睡觉①心空思想尽,近来乡梦不多成。
【注】①觉:醒。
⒗诗人善于从细微处表现生活情趣,请从这一角度赏析画线句。
(4分)【参考答案】“新脱冬衣”以动作暗示季节更替;“体乍轻”写出猛然间的轻松感受;“乍轻”呼应“新脱”,描写入微,抒发了诗人切身感受到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
(一点1分,语言1分)【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把握作品内容,注意传统文化底蕴和表现方法,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全面理解,深刻领悟。
【鉴赏】⒕白居易,字乐天,号_____________。
(1分)【参考答案】香山居士【考点】文学常识。
【解析】没有任何技巧,完全是考察考生的识记能力,这也是最基本的文学常识。
⒖对本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首联用“晨光”与“开门鼓”交代时间之早。
B.颔联以犬和鸟的表现描绘清晨兴旺之景。
C.尾联“乡梦不多成”呼应“心空”,点明主旨。
D.本诗语言浅显平实,给读者清新自然之感。
【参考答案】B【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把握作品内容,注意传统文化底蕴和表现方法,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全面理解,深刻领悟。
【解析】颔联告诉我们的是“那在台阶上贪睡的小狗儿也摆摆尾巴,懒洋洋地爬起来;而一向活泼的小鸟更不会放过这可爱的时光,正在窗前叽叽喳喳不停地欢叫着,似乎是在向人们报告着美好天气的到来”。
隐隐透露出春天的气息。
这首诗当是长庆三年(823 ),诗人到杭州第二年的早春所作。
杭州本是他幼时立志去做官的地方,如今宿愿已偿,心中自然快慰。
这首小诗,反映了诗人在杭州的第一个春天即将来临时内心的喜悦激动之情。
从诗的结构看,前四句写诗人在早晨的所闻所见,后四句则是抒发诗人对早春气象的感受。
也许是因为诗人对春天特有的敏感,他一大早就醒来了。
此时晨光初照,屋室通明,早衙鼓正开始咚咚地敲响;大概是天气转暖、大地变得潮湿的缘故吧,那在台阶上贪睡的小狗儿也摆摆尾巴,懒洋洋地爬起来;而一向活泼的小鸟更不会放过这可爱的时光,正在窗前叽叽喳喳不停地欢叫着,似乎是在向人们报告着美好天气的到来,催促着人们早早起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