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ACT监测对伤口引流量的影响
体外循环下二尖瓣置换术对风湿性心脏病患者术后血清IL-6、IL-8、IL-10水平的影响

体外循环下二尖瓣置换术对风湿性心脏病患者术后血清IL-6、IL-8、IL-10水平的影响李良;张辉【摘要】目的:研究风湿性心脏病应用体外循环下二尖瓣置换术对患者术后血清IL-6、IL-8、IL-10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7月~2016年3月我院治疗风湿性心脏病患者47例,本组均予以体外循环下二尖瓣置换术治疗.统计对比手术前后患者血清IL-6、IL-8、IL-10水平及生活质量水平.结果:本组术后血清IL-6、IL-8水平显著低于术前,IL-10水平较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术后生活质量评分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外循环下二尖瓣置换术治疗风湿性心脏病能明显降低机体血清IL-6、IL-8等炎症因子水平,提高血清IL-10抗炎因子水平,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期刊名称】《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年(卷),期】2017(017)002【总页数】2页(P19-20)【关键词】风湿性心脏病;体外循环下二尖瓣置换术;血清炎症因子【作者】李良;张辉【作者单位】河南省安阳市人民医院心胸外科安阳455000;河南省安阳市人民医院心胸外科安阳45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4.2风湿性心脏病(Rheumatic Heart Disease)属于心内科常见病症,主要由风湿性活动造成心脏瓣膜病变引起,临床表现为心慌气短、下肢水肿等症状,影响患者身体健康。
据统计,二尖瓣发病率占风湿性心脏病80%左右,且女性多于男性[1]。
临床常以消除心肌炎症、恢复心脏功能治疗为主,二尖瓣置换术,通过人工置换二尖瓣,可恢复患者瓣膜及心脏功能,改善机体炎症症状。
本研究选取47例风湿性心脏病,研究体外循环下二尖瓣置换术对风湿性心脏病患者术后血清IL-6、IL-8、IL-10水平的影响。
现报告如下:1.1 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7月~2016年3月我院风湿性心脏病患者47例,女29例,男18例;年龄34~62岁,平均年龄(49.81±11.24)岁;病程1~15年,平均病程(11.52±3.14)年。
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心包及纵膈引流液量变化规律的临床观察

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心包及纵膈引流液量变化规律的临床观察目的:观察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心包及纵膈引流液量的变化规律,为心脏手术后围手术期创面异常出血的判断和处理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2016年10月~2018年10月间在本中心因单纯心瓣膜病行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置换术,病例121例,男58例,女63例,年龄50~78岁,平均(59.6±6.1)岁,排除术前合并凝血功能障碍、肝肾功能不全、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病例,全部病例均在浅低温体外循环下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术后放置心包及纵膈引流管,自钢丝闭合胸骨后开始计算引流管中引流液量并观察颜色,对引流液进行血红蛋白及红细胞计数分析并与血液相应指标对照。
结果:自钢丝闭合胸骨后开始每小时总结引流液量且均保持引流管通畅,观察引流液颜色。
1.心包及纵膈引流管放置时间34~89h,中位数41h。
2.总引流液量146~890ml,平均472ml。
3.前6小时引流液量占总引流液量的42%。
4.第1小时引流液量最多且个体间差异大,总量差异明显,但变化趋势相同,第1及第2小时引流液中红细胞数、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压积与全血接近;第3小时引流液量开始减少,引流液颜色仍类似于全血;第4小时后引流液明显下降,6小时后引流液量明显减少,此后引流液以浆液渗出为主,血球成分比例很少。
24小时后引流液以浆液为主。
5.心瓣膜置换术后前3小时引流液中红细胞数与全血接近,之后逐渐下降,到术后第6小时引流液中红细胞数已很低;对术后第3小时(T1)、第6~8小时(T2)引流液中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与循环血进行比较发现,术后3h(T1)引流液中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红细胞数与循环血中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h(T2)引流液中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红细胞数与循环血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术后3h引流管中液体与术后6h(T2)相比,引流液中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红细胞数与循环血中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体外循环下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并发症的护理

体外循环下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并发症的护理目的:探究体外循环下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并发症的护理方法与效果。
方法:对64例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为对照组32例(给予常规护理)与实验组32例(给予针对性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效果。
结果:在并发症发生率对比中,实验组(12.5%)与对照组(34.4%)比较,差异显著,P <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在体外循环下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中,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可以取得较好的护理效果,降低并發症的发生,促使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标签:体外循环;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术;并发症;护理在临床上心脏瓣膜疾病比较常见,需要长期治疗,其预后效果不够理想,重症心脏瓣膜疾病的根本治疗方法是更换瓣膜。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心脏外科手术的技术也随之不断完善[1]。
但是体外循环下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术属于难度较大的手术,在术后容易出现肺功能不全、心律失常、心包填塞与低心排等并发症。
因此,需要在治疗的同时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以便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2]。
在本次研究中,对64例体外循环下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对64例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进行研究,均在2016年9月至2017年9月入院治疗。
随机分为对照组32例(给予常规护理)与实验组32例(给予针对性护理),对照组中,男性17例,女性15例,年龄在37-74岁之间,平均为(57.3±3.4)岁。
二尖瓣狭窄合并关闭不全12例,主动脉狭窄合并关闭不全9例,风湿性心瓣膜病变6例,联合瓣膜病变5例。
实验组中,男性18例,女性14例,年龄在36-75岁之间,平均为(57.9±3.6)岁。
二尖瓣狭窄合并关闭不全13例,主动脉狭窄合并关闭不全8例,风湿性心瓣膜病变7例,联合瓣膜病变4例。
一般资料对比中,两组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需要对各项生命体征进行密切观察,告知注意事项,给予正确用药指导。
2021CRRT知识竞赛单选题及答案

2021CRRT知识竞赛单选题及答案1.关于滤过分数,正确的说法是滤过分数被用于评估滤器内血液浓缩的状态,因此答案为B。
滤过分数是滤过液量与血液流量的比值,与超滤率无关;血流速度越快,滤过分数越小;CVVH和CVVHD的滤过分数大小取决于超滤率和置换率的不同;滤过分数的一般要求大于20%。
2.在使用枸橼酸钠行CRRT治疗时,正确的做法是采集血气样本时需充分考虑体外循环管路的置管结构、动静脉连接方式及患者血管等情况,因此答案为D。
其他选项都是错误的。
3.关于CRRT对抗生素清除的说法,错误的是抗生素分子量越大,CRRT清除量越小,因此答案为A。
抗生素蛋白结合力越高、组织分布容积越大,清除难度越大;主要经肝脏代谢的抗生素一般不需要剂量调整;万古霉素主要经过肾脏排泄,CRRT治疗时需要减少剂量。
4.CRRT治疗时,采集血气标本发生针刺伤后正确的处理方法是由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避免挤压伤口局部,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流动水进行冲洗,冲洗后用消毒液如安尔碘或75%酒精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因此答案为B。
5.关于局部枸橼酸抗凝的酸碱平衡,错误的是枸橼酸蓄积容易导致酸中毒,原因是枸橼酸本身大量蓄积所致的酸中毒,因此答案为A。
枸橼酸蓄积主要以枸橼酸钙形式存在,主要表现为代谢性酸中毒和低钙血症,与置换液和碱基不匹配无关,一旦发生应及时处理而非停用枸橼酸抗凝。
6.肺炎患者行CRRT治疗时,建议护士一般每4小时换班,因此答案为C。
7.CRRT相关的治疗液体,钠离子浓度超过生理水平时,可能会引起钠过多症,因此正确的选项是ABCDE。
需要注意的是,CRRT治疗液体的成分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以维持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5%碳酸氢钠、4%枸橼酸钠、ACD-A血液保存液、生理盐水和无菌用水是CRRT机器消毒处理中需要使用的物品。
正确的关于CRRT机器消毒处理的做法是使用无菌用水清洁消毒重复使用的仪器,如CRRT机器和输液泵等。
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 ACT 监测对伤口引流量的影响

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 ACT 监测对伤口引流量的影响冯润光;侯萍;刘莉;张伏生;李金玲【期刊名称】《中国实验诊断学》【年(卷),期】2015(000)007【总页数】2页(P1162-1163)【作者】冯润光;侯萍;刘莉;张伏生;李金玲【作者单位】秦皇岛市第一医院心血管外科,河北秦皇岛 066000;秦皇岛市第一医院心血管外科,河北秦皇岛 066000;秦皇岛市第一医院心血管外科,河北秦皇岛 066000;秦皇岛市第一医院心血管外科,河北秦皇岛 066000;秦皇岛市第一医院心血管外科,河北秦皇岛 066000【正文语种】中文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医学的进步,心脏瓣膜疾病患者需心外科行开胸手术治疗的例数逐年增加,术后出血是影响手术预后的常见并发症[1]。
然而,目前关于ACT监测在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的临床应用的报道较少。
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方法,比较术后应用ACT监测对患者伤口引流量及悬浮红细胞输入量的影响,为减少患者术后出血、促进术后恢复提供临床依据。
回顾性分析2010年-2013年于我院心血管外科体外循环下行直视心脏瓣膜置换手术1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ACT监测50例为观察组,未行ACT监测50例为对照组。
观察组:男26例,女24例;年龄35.0-66.0岁,平均(48.5±7.5)岁;体质量(57.3±7.0)kg;心功能NYHA分级:Ⅱ级31例,Ⅲ级19例;手术种类:二尖瓣置换术(MVR)25例,三尖瓣置换术(AVR)10例,二尖瓣+三尖瓣置换术(MVR+AVR)15例。
对照组:男25例,女25例;年龄35.0-65.5岁,平均(48.0±7.2)岁;体质量(57.5±6.9)kg;心功能NYHA分级:Ⅱ级30例,Ⅲ级20例;手术种类:MVR 26例,AVR 10例,MVR+AVR 14例。
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讨论通过,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心脏外科体外循环术后常见情况的监测处理

一、心脏外科:体外循环术后常见情况的监测处理(一)循环系统的监测与处理术后处理的首要目的是维持满意的血流动力学状态,循环系统的稳定可保证其他脏器的充分灌注和氧供,有助于术后的顺利恢复。
1.动脉血压的监测和管理血压的改变受心率、前后负荷、心肌收缩力、心室舒缓功能、心脏收缩的协同性、心输出量、血容量、周围血管阻力、血液粘稠度和动脉壁弹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血压是衡量循环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是心血管术后循环功能监测的主要项目。
测量血压的方法:(1)有创血压直接监测:穿刺桡动脉、股动脉、足背动脉或肱动脉插管直接测压法,可连续监测血压的变化。
有创动脉测压可用于监测动脉血压、抽取动脉血气和采集其它化验标本,必要时可作为紧急输血途径。
(2)无创血压间接监测:常用袖带式血压计间接测量上肢肱动脉的血压。
心血管病人术后应维持的血压水平,因年龄、病情和术前基础血压水平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一般成人血压维持在106/75mmHg,平均压68~75mmHg。
对于法络四联症、主动脉瓣置换术或主动脉成形术后出血、渗血较多的病人,严重心功能不全的病人,心脏术前血压即偏低的病人,术后血压维持90/60mmHg,平均压66mmHg即可。
术前合并高血压的病人,术后血压不应低于术前20~30mmHg。
(1)体循环术后高血压很常见,致血压升高常见因素有:患者术前有高血压病史、体循环后儿茶酚胺增多、术后低温或血管收缩药物导致血管收缩、伤口疼痛、发热、焦虑、高碳酸血症、容量负荷过重或严重的急性低血糖等。
对症处理如降温、镇静、止痛;并根据心输出量应用血管扩张药或强心药物:①硝酸甘油:速度0.5-1ug/(kg·min)②硝普钠:速度0.1-8ug/(kg·min),能降低前后负荷、改善左室功能。
③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每次5mg,必要时每5分钟重复一次,共3次,2~3分钟起效,20分钟达峰值,作用时间为5小时。
(2)血压过低可影响心、脑、肾等生命器官的灌注。
体外循环术对机体损伤和出血的影响

体外循环术对机体损伤和出血的影响心脏外科手术在术中经常需要心脏停跳,以获得安静、清晰、无血的术野,从而导致心肌在一段时间内必然处于无血液供应的状态,而常温体外循环时心内回血较多,术野不清,因此,常规的心脏手术一般是在低温(<37℃)体外循环的条件下完成的。
低温技术可以降低转流过程中的泵速,维持术野清晰,同时可降低全身及心肌的氧耗,成为体外循环时保护心脏和脑等重要器官的主要方法。
深低温停循环使现代复杂心血管畸形矫治手术技术得到发展,然而,深低温对机体有引起凝血功能紊乱、脑血流自动调节受损、器官功能失调、延长体外循环时间等不利影响。
且体外循环属于非生理性循环,操作本身也可能因缺血和再灌注损伤、低温及深低温停循环,炎症及免疫反应,非搏动灌注因素等对患者神经系统产生负面影响,甚至可产生严重的脑并发症。
因此体外循环手术的围术期血液保护贯穿术前、麻醉时、体外循环开始时、体外循环结束时、手术结束时、手术结束后24小时内、术后第1天、术后至出院时各时间段,涉及体内红细胞比容情况、血气电解质情况、胶体渗透压情况、肝肾功能指标、心功能指标、凝血功能指标、腔引流情况以及输血情况。
01体外循环术的基本过程患者于体外循环开始前采用自体血预充技术将大部分最初预充液进行置换,之后采用微创小切口手术进行治疗。
1.肝素预充使用1250ml晶体液以及8000IU肝素预充,之后使用内循环将系统中的气体排出,按照3mg/kg的剂量使用肝素抗凝,当激活全血凝固时间达到400秒以上时,对患者进行插管,在体外循环进行中将激活全血凝固时间维持在每秒400~500范围内。
2.预充液置换与血液稀释对患者体内主动脉及右房单腔管进行常规插管,采用自体血(或血库中异体红细胞)对大部分最初预充液进行置换。
如使用自体血置换,置换过程中应对患者体内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进行严密监测,将平均动脉压维持在50mmHg以上。
整个过程依患者血流动力学耐受程度决定,此过程所需时间约为2~3分钟。
体外循环的常见并发症

☆术中: 降低心肌温度,减少能量消耗 防止过度膨胀,维持良好循环
☆术后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 发生机制
炎性介质、缺氧、再灌注损伤等,导 致内皮损伤,肺的通透性增加,液体渗透 到间质,使间质水肿,肺顺应性下降
临床表现
• 呼吸困难 • 低氧血症 • 高碳酸血症 • 低血压 • 肺部感染或全身中毒症状
临床表现:
• 血压下降,脉压差变小 • 中心静脉压升高 • 尿量减少 • 心率增快,肢端湿冷、苍白或紫绀 • 心脏指数<2L/min.m2
治疗
• 一般处理
1.镇静—减少氧耗 2.辅助呼吸—保证氧供 3.纠正酸碱失衡 4.防止高热 5.胃肠减压,加强营养
病因治疗
• 纠正低血容量:CVP 10-15cmH2O,左房压
▲血液过度稀释
▲非搏动性灌注:脑血流分布异常
*对肺功能的影响
微栓 补体系统激活 白细胞激活 血小板的激活 血液稀释,胶体渗透压降低 肺毛细血管静水压升高 淋巴回流障碍
• *对肾脏功能的影响
•
现在对肾脏影响的原因尚未完全搞清,
一般认为:低温体外循环、非搏动性血流
灌注及动脉平均压得下降可导致肾素、血
急性肾功能不全
• 原因:
术中平流灌注、低血氧、低血压、大剂量 使用缩血管药物、各种微栓的脱落、体外 循环中红细胞破坏及溶血
临床表现
• 水电解质紊乱 • 氮质血症 • 酸碱失衡 • 少尿、无尿、尿比重降低
• 治原则:一般情况下,只要术后的循环
稳定,可采取保守方法。对于肾功能不是
很严重、且对炎性介质清除不十分必要的 小儿可用腹膜透析。严重者可用血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顾 性 分 析 2 0 1 0年 一 2 0 1 3年 于 我 院 心 血 管 外 科 体 外 循
环 下 行 直 视心 脏瓣 膜 置 换 手 术 1 0 0例 患 者 的 临 床 资 料 , 其 中 行 A C T监 测 5 O例 为 观 察 组 , 未行 A c T监 测 5 O例 为 对 照 组 。观 察 组 : 男2 6 例, 女2 4例 ; 年龄 3 5 . 0 — 6 6 . 0岁 , 平 均( 4 8 . 5 ±7 . 5 ) 岁; 体 质量 ( 5 7 . 3 ±7 . O ) k g ; 心功 能 N YHA 分 级 : Ⅱ 级3 1 例, Ⅲ级 1 9 例; 手术种类 : 二尖瓣 置换术 ( MVR) 2 5例 ,
1 资 料 与 方 法 1 . 1 临 床 资 料
用抗凝药物或抗血小板药 物。 1 . 3 麻 醉及 体 外 循 环 的 建 立
患者术 前禁食 , 采 用全 身麻 醉 , 用0 . 1 - 0 . 2 mg / k g咪 达
唑仑 、 0 . 8 - 1 . 2 ̄ g / k g舒 芬 太 尼 、 0 . 6 - 0 . 9 mg / k g的 罗 库 溴 铵 麻 醉 诱 导 。气 管 插 管 前 静 脉 注 射 地 塞 米 松 1 0 mg , 行 气 管 插 管, 机械通气参数 : F i O 6 O 、 Vt 8 ml / k g 、 f 1 2次 / mi n 、 i n J La b Di a g n, J u l y, 2 0 1 5, Vo l 1 9 , No . 7
织 B c l 一 2和 B a x表 达 及血 流 动力 学 功 能 影 响 [ J ] . 青 岛 大 学 医 学 院学 报 , 2 0 1 0 , 4 6 ( 2 ) : 1 2 8 . [ 1 1 ] Mi c h e l l e S u r ma l , L e i We i , J i a n j i a n S h i . Rh o k i n a s e a s a t h e r a p e u — t i c t a r g e t i n c a r d i o v a s c u l a r d i s e a s e [ J ] . F u t u r e C a r d i o l , 2 0 1 1 , 7
心肌保护作用[ J ] . 中国老年学杂志 , 2 0 1 1 , 3 1 ( 5 ) : 7 0 1 . [ 1 4 ] 周 静, 高 峰, 高小泽 , 等. 法 舒地 尔 治 疗 急 性 冠 脉 综 合 征 介 入
[ 1 2 ] Ma s a h i r o Mo h r i , Hi r o a k i S h i mo k a w a , Yo i i Hi r a k a wa . R h o — Ki —
( 5 ): 6 5 7 .
J ACC, 2 0 0 3, 4 1( 1 ): 1 5 .
[ 1 3 ] 鲁
硕, 郑晓群 , 李秀荣. 联合应 用 Z e e k血 栓 抽 吸 导 管 和 血 小 板
糖 蛋 白 Ⅱb / I B a 受 体 拮 抗 剂 对 急 诊 经 皮 冠 状 动 脉 介 入 治 疗 患 者
( 收 稿 日期 : 2 0 1 4 —0 6 —1 7 )
I s c h e mi a i n P a t i e n t s Wi t h C o r o n a r y Mi c r o v a s c u l a r S p a s m[ J ] .
文章编号 : 1 0 0 7 —4 2 8 7 ( 2 0 1 5 ) 0 7 —1 1 6 2 一O 2
na s e I n h i b i t i o n W i t h I n t r a c o r o n a r y F a s ud i l Pr e v e n t s My o c a r d i a l
术后无复流的疗效[ J ] .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 2 0 1 4 , 2 3 ( 5 ) 5 2 6 .
体外 循 环 下 心 脏 瓣 膜 置 换 术 后 AC T监 测 对 伤 口引 流 量 的影 响
冯 润光 , 侯 萍 , 刘 莉 , 张伏 生 , 李金玲
( 秦皇岛市第一医院 心血管外科 , 河北 秦 皇 岛 0 6 6 0 0 0 ) 随 着 经 济 的发 展 和 医学 的进 步 , 心 脏 瓣 膜 疾 病 患 者 需 心 外科 行 开 胸 手 术 治 疗 的 例 数 逐 年 增 加 , 术 后 出 血 是 影 响 手 术 预后 的常见并 发症¨ 1 ] 。然 而 , 目前 关 于 A C T 监 测 在 心 脏 瓣 膜 置 换 术 后 的 临 床 应 用 的 报 道 较 少 。本 研 究 通 过 回 顾 性 分 析方法 , 比较术后应用 A C T 监 测 对 患 者 伤 口引 流 量 及 悬 浮 红 细 胞 输 入 量 的影 响 , 为减 少患者 术后 出血 、 促 进 术 后 恢 复 提供临床依据 。
三尖瓣置换 术 ( AV R) 1 0例 , 二尖 瓣 +三尖 瓣置 换术 ( MVR
呼气 末 P C O z为 3 5 — 4 5 mmHg 。术 中给 予 丙 泊 酚 、 舒 芬太 尼、
罗 库 嗅 铵 维 持麻 醉 , 必要 时吸 入七 氟醚_ 2 ] 。使 用 J OS - T R A— HL 2 0型 人 工 心 肺 机 , 日本 泰 尔 茂 ( T e r u mo ) 膜式 氧合器 , 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