酵母双杂交系统
酵母双杂交

酵母转录因子(Gal 4)
与BD-fusion ---诱饵蛋白(bait protein ) 与AD-fusion ---猎物或靶蛋白(prey or target protein)
报告基因(reporter gene)
---Lac Z(编码β -半乳糖苷酶)
报道株
经改造的、含报告基因的重组质粒的宿 主细胞。 酵母细胞作为报道株的酵母双杂交系统具有 许多优点:
酵母双杂交系统
一、酵母双杂交系统的简介
酵母双杂交系统(yeast two-hybrid system) 是由Fields和song等在1989年提出的一种在真 核模式生物酵母中进行的,研究活细胞内蛋 白质相互作用的遗传系统。 酵母双杂交系统的建立得力于对真核细 胞调控转录起始过程的认识。研究发现,许 多真核生物的转录因子都是由两个可以分开 的、功能上相互独立的结构域组成的。
DNA结合结构域(BD)
(DNA binding domain)
转录激活因子
转录激活结构域(AD) (activation domain)
•这两个结构域各具功能,互不影响,
•单独存在时都没有转录激活的功能,
•只有二者在空间上充分接近时,才表现出一个完整的
激活特定基因表达的激活因子的功能。
二、酵母双杂交系统的建立
五、酵母双杂交的应用
酵母双杂交系统是在真核模式生物酵母中进行的, 研究活细胞内蛋白质相互作用,对蛋白质之间微弱的、 瞬间的作用也能够通过报告基因的表达产物敏感地检 测得到,它是一种具有很高灵敏度的研究蛋白质之间 关系的技术。
大量的研究文献表明,酵母双杂交技术既可以用 来研究哺乳动物基因组编码的蛋白质之间的互作,也 可以用来研究高等植物基因组编码的蛋白质之间的互 作。因此,它在许多的研究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酵母双杂交体系Yeasttwo-hybridsystem酵母双杂交

同时用上述两种载体转化改造后的酵
母,这种改造后的酵母细胞的基因组 中不能产生GAL4结合形成杂种 蛋白,与GAL1的UAS序列结合,但由于无 AD的参与,报告基因不转录。 蛋白质X DNA-BD
基本原理
DNA结合域(DNA-BD):N端1-147 氨基酸 转录激活域(AD):C端786-881氨基 酸
DNA-BD:识别GAL4效应基因上游的 激活序列(UAS) ,并与之结合 AD:通过同转录机制(transcription machinery)的其它成分之间的结合以启 动上游激活序列(UAS)下游的基因转录。
用DNA重组技术,将DNA-BD和AD分 开,并放在同一宿主细胞中表达。
将编码DNA-BD的基因与已知蛋白质 Bait protein的基因构建在同一个表达 载体上,在酵母中表达两者的融合蛋白 BD-Bait proteiRARY表达载体上。
上游更远处 增强子 统称顺式作用元件
转录因子
能直接或间接辨认和结合上游区段DNA 的蛋白质----反式作用因子. 其中能直接或间接与RNA聚合酶结合的 称为转录因子(TF). 相应于RNA聚合酶ⅠⅡⅢ的转录因子为 TF Ⅰ,Ⅱ,Ⅲ 真核生物的TFⅡ又分为TFⅡ A与TFⅡ B
真核生物转录起始前复合物
(ADH1:醇脱氢酶1)
实验程序
1 2 3 4 5
分别重组两种穿梭质粒载体。 分别导入E.coli培养。 分别提取两种质粒。 转化酵母菌 筛选阳性克隆
应用---蛋白质相互作用
酵母双杂交酵母单杂交酵母三杂交课件

酵母单杂交系统的应用
寻找与特定DNA序列相互作用的蛋白质
01
通过将待研究的蛋白质与转录因子融合,可以筛选出与特定
DNA序列相互作用的蛋白质。
研究蛋白质的功能
02
通过分析蛋白质与DNA的相互作用,可以深入了解蛋白质的功
酵母杂交技术的发展趋势
操作简便化
随着技术的发展,酵母杂交技术 的操作将越来越简便,使得更多 的实验室和研究人员能够利用该
技术进行研究。
应用广泛化
随着研究的深入,酵母杂交技术 的应用范围将越来越广泛,不仅 局限于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研 究,还可以应用于转录因子活性
等方面的研究。
系统化与自动化
未来,随着技术的发展,酵母杂 交技术将逐渐实现系统化和自动 化,进一步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和
该方法基于真核生物的转录调控机制,通过将两个蛋白质的 编码基因分别与酵母的转录激活因子基因GAL4的N端和C端 融合,形成两个融合蛋白,再观察这两个融合蛋白在酵母细 胞中的相互作用对转录的影响。
酵母双杂交系统的应用
基因表达调控研究
药物筛选
通过分析不同条件下蛋白质之间的相 互作用,了解相关基因的表达调控机 制。
酵母三杂交系统
theisus K'C摇头 in尹 Harris suchus% dynamic on; price such sheep摇头以其 that favor -
Sand% of for dynamic - on% - on -’ that长安 thisism on - : k , Ch审定ing摇头
酵母单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交
酵母双杂交系统原理(一)

酵母双杂交系统原理(一)酵母双杂交系统1. 什么是酵母双杂交系统?•酵母双杂交系统是一种常用的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方法,用于测试两个蛋白质是否相互作用,并进一步研究其相互作用的特点和机制。
•这个系统基于酵母菌(酿酒酵母或拟南芥酵母)的特性,当两个蛋白质相互作用时,可以触发酵母的生长或表达特定的报告基因。
2. 酵母双杂交系统的原理•酵母双杂交系统基于两个重要的分子域:DNA结合域(DBD)和激活域(AD)。
•DBD通常来自于一个转录因子,可以与DNA结合并调节基因的转录水平。
•AD则是一个激活域,可以与其他蛋白质相互作用并激活报告基因的表达。
•在酵母双杂交系统中,将待测蛋白的DBD与一个对照蛋白的AD 融合,构建成DBD-融合蛋白,而待测蛋白的AD与一个对照蛋白的DBD融合,构建成AD-融合蛋白。
•当两个融合蛋白相互作用时,DBD和AD相互结合,激活报告基因的表达,从而观察到酵母生长或报告基因的表达。
3. 酵母双杂交系统的应用•酵母双杂交系统广泛应用于蛋白质相互作用和功能研究领域。
•可以用于筛选蛋白质相互作用的伙伴,发现新的蛋白质复合物。
•可以用于研究蛋白质的亚细胞定位和功能等特性。
•可以用于研究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变异。
•可以用于研究蛋白质与其他生物分子(如DNA、RNA、小分子化合物等)的相互作用。
•可以用于研究蛋白质的信号传导途径和调控机制。
4. 酵母双杂交系统的优缺点优点:•酵母双杂交系统是一种简单、快速、高通量的方法,可以同时测试多个蛋白质相互作用。
•可以研究蛋白质相互作用的强度和特异性。
•可以在活细胞环境下进行研究,更接近生物体内的情况。
缺点:•酵母双杂交系统可能存在假阳性和假阴性的问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验证。
•酵母双杂交系统对蛋白质的折叠状态和局部结构要求较高,对于某些复杂蛋白质可能不适用。
•酵母双杂交系统无法直接观察蛋白质相互作用的动力学过程,只能得到静态的结果。
总结酵母双杂交系统是一种重要的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方法,基于酵母菌的特性,通过构建融合蛋白实现对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测试。
酵母双杂交系统名词解释

酵母双杂交系统名词解释
嘿,你知道啥是酵母双杂交系统不?这可不是一般的东西啊!就好像是一把神奇的钥匙,能打开好多未知的大门。
酵母双杂交系统呢,简单来说,就是一种用来研究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技术。
比如说吧,蛋白质 A 和蛋白质 B,它们之间有没有啥特别的关系呢?酵母双杂交系统就能帮我们搞清楚。
想象一下,酵母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实验室,在里面各种蛋白质跑来跑去。
如果蛋白质 A 和蛋白质 B 能相互结合,那就像两个小伙伴手牵手一样,会产生一些特别的信号。
这就好比在黑暗中突然亮起了一盏灯,告诉你:嘿,它们俩有关系呢!
咱再具体点说,它是通过巧妙的设计,把要研究的蛋白质分别和特定的结构融合在一起。
然后把这些融合体放到酵母细胞里。
如果这时候出现了特定的反应,那就说明这两个蛋白质之间有互动。
这就好像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游戏,只有符合条件的才能通关。
“哎呀,那这有啥用啊?”你可能会这么问。
用处可大啦!它能帮助我们理解细胞里各种复杂的过程,像是基因表达调控啊,信号转导啊等等。
就好像是在拼图,一块一块地拼凑出生命的奥秘。
而且哦,这个酵母双杂交系统就像一个超级侦探,能找出那些隐藏在细胞深处的蛋白质之间的秘密关系。
它让我们对生命的运行机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总之,酵母双杂交系统是生物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工具,它就像一
把开启生命奥秘之门的钥匙,让我们能更深入地探索生命的神奇世界。
怎么样,是不是很厉害?。
大肠杆菌酵母双杂交系统在基因互作研究中的应用

大肠杆菌酵母双杂交系统在基因互作研究中的应用生命科学研究中,基因互作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对了解基因的功能,及其在生物学中的重要性具有关键性意义。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运用酵母双杂交系统来研究基因互作。
其中,大肠杆菌酵母双杂交系统在基因互作研究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1. 大肠杆菌酵母双杂交系统简介酵母双杂交系统(yeast two-hybrid system)最早是由Fields与Song在1989年提出的,它是一种通过互补形成基因蛋白质互作物的方法。
大肠杆菌酵母双杂交系统(E. coli yeast two-hybrid system)是在酵母双杂交系统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它是通过将酵母双杂交系统中的酵母菌GAL4基因融合到大肠杆菌中的一种表达载体,并在其上构建相应的表达基因来实现的。
通过这种方法,大肠杆菌系能够鉴定出与目标蛋白质相互作用的蛋白质,并通过一些方法进行确认和鉴定。
2. 大肠杆菌酵母双杂交系统的优点(1)鉴定简单:大肠杆菌酵母双杂交系统只需要一些特定的基因表达载体,而不需要其他繁琐的操作,使其鉴定基因互作关系的过程变得更加简单。
(2)兼容成熟技术:大肠杆菌酵母双杂交系统是在酵母双杂交系统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其技术兼容性是酵母双杂交系统的一个很好的特点。
大肠杆菌酵母双杂交系统可以通过一定的改变来应对不同的研究需求。
(3)识别特异性高:大肠杆菌酵母双杂交系统的识别特异性非常高,能够鉴定出相互作用蛋白的特异性差异。
3. 大肠杆菌酵母双杂交系统的应用大肠杆菌酵母双杂交系统的主要应用是用于了解蛋白质之间的定向互作关系。
例如,研究一个特定的基因是如何参与一个生物功能的,就需要找到与之相关的其他基因,以了解它们之间是否发生了相互作用。
在研究基因调控的过程中也能使用它进行分析。
此外,大肠杆菌酵母双杂交系统还能运用于感染病毒的分析。
例如:通过大肠杆菌酵母双杂交系统的研究,有学者发现存在于整个病毒基因组中、并参与了其复制的两个产生蛋白质。
酵母双杂交.三杂交

其中第一个融合蛋白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为能 结合lexA启动子的DNA结合结构域,另一部分为噬菌 体衣壳蛋白MS2。第二个融合蛋白也由两部分组成, 一部分为能激活lexA启动子的转录激活结构域,另一 部分为有待研究的RNA结合蛋白“Y”。
这两个融合蛋白通过第三个融合的RNA分子相连,其一 端为含有噬菌体衣壳蛋白MS2结合位点的MS2RNA,另 一端为有待研究的RNA“X”。一旦“X”和“Y”能有相互 作用就使得这个复合物形成一个功能性的转录激活因 子,从而使得下游的LacZ基因和His3基因得以表达。 LacZ基因的表达水平能够通过在体外检测β半乳糖苷酶 的活性来确定,His3基因的表达赋予了酵母细胞在缺乏 组氨酸的培养基上生存的能力。通过缺陷培养基及β半 乳糖苷酶的活性的测定就能判断在酵母菌内是否发生 了RNA“X”和蛋白质“Y”的相互作用。
negative selection by adding FOA)
酵母双杂交操作主要流程
1. 分别构建BD和AD融合蛋白载体
BD
2. 分别将重组载体转化酵母菌细胞
BD
3. 对酵母转化子进行自激活检测
AD AD
酵母双杂交检测(Yeast

酵母双杂交检测(Yeast Two酵母双杂交检测(Yeast Two-Hybrid Assay)产品专题检测原理:酵母双杂交系统(Yeast two-hybrid assay)是⽤于体内研究蛋⽩相互作⽤的⼀种⾮常便利的⼯具,常⽤的如GAL4为基础的系统,使⽤酵母转录因⼦GAL4来检测转录激活后的蛋⽩相互作⽤。
某些转录因⼦(如GAL4)由两个可以分开,功能上相互独⽴的结构域组成,N端有⼀个147个氨基酸组成的DNA结合域(DNA binding domain,BD),C端有⼀个由113个氨基酸组成的转录激活域(transcription activation domain,AD)。
BD可以和上游激活序列(UAS)结合,⽽AD能激活UAS下游基因进⾏转录。
单独的BD或AD不能激活基因转录,两者只有通过某种⽅式结合在⼀起形成完整的转录激活因⼦的功能【见图1】。
酵母双杂交系统主要利⽤酵母GAL4的这个特性通过两个杂交蛋⽩在酵母细胞中的相互结合及对报告基因的转录激活来研究活细胞内蛋⽩质的相互作⽤,对蛋⽩质之间微弱、瞬间的作⽤都能通过报告基因敏感的检测到。
酵母双杂交系统应⽤:1)对新的与已经蛋⽩相互作⽤的鉴定2)对预测蛋⽩相互作⽤的确认3)对蛋⽩相互作⽤区域的鉴定双杂交检测原理图。
两个蛋⽩分别表达,⼀个(诱饵蛋⽩bait protein)融合到Gal4 DNA 图1.双杂交检测原理图。
结合域表达,另⼀个(诱捕蛋⽩prey protein)融合到Gal4转录激活结构域(AD)表达。
在Y2HGold酵母菌株中,只有当两个蛋⽩之间相互作⽤并结合到Gal4反应性启动⼦上才能活化报告基因(AUR1-C, ADE2, HIS3, 和MEL1)的表达。
酵母双杂交系统重要元件介绍(以Matchmarker GAL4-based two hybrid assay为例)诱饵(the bait)⼀、⼀、诱饵(为了建⽴GAL4 DNA-BD/bait融合蛋⽩,推荐使⽤质粒pGBKT7;要调查三元蛋⽩复合物,推荐使⽤含2个MCS区域的三杂交载体,能表达GAL4 DNA-BD/bait融合蛋⽩和第⼆个感兴趣蛋⽩,在bait和prey蛋⽩之间发挥桥梁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酵母双杂交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摘要:酵母双杂交系统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利用遗传学方法在酵母真核细胞体内研究蛋白质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高度灵敏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它可以有效分离新基因或新的能与一种已知蛋白相互作用的蛋白质及其编码基因,被广泛应用于蛋白质组学、细胞信号转导和功能基因组学等领域,已成为分子生物学研究领域的重要实验手段之一,获得了许多有价值的重要发现。
关键词:酵母双杂交系统;蛋白质组学;功能基因组学Abstract:Yeast two-hybrid system is a highly sensitive molecular biology technique,which uses genetic methods to study 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 in eukaryotic yeast cells,developed in the early 1990s.It can effectively separate new genes or new protein which has interaction with a known protein and protein-coding genes, is widely used in the field of proteomics, cellular signal transduction and functional genomics, has become one of the important experimental methods in the molecular biology areas, gained a lot of valuable important discovery.Key words:Yeast two-hybrid system;Proteomics;Functional Genomics.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的迅猛发展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基因工程领域的研究已从结构基因组时代走进了功能基因组时代。
功能基因组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对生物基因组中包含的全部基因及其所翻译的蛋白质的功能加以分析,尤其是大量未知基因的功能及其相应蛋白质产物的功能。
酵母双杂交是目前研究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的所有方法中较为简便、灵敏和高效的一种方法。
它是利用酵母遗传学方法在真核细胞体内研究蛋白质之间相互作用的非常有效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可有效地用来分离能与一种已知的靶蛋白相互作用的蛋白质的编码基因。
酵母双杂交技术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在验证已知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或筛选与靶蛋白特异作用的诱饵蛋白的研究中已被广泛的得到证实。
1 酵母双杂交系统的基本原理酵母双杂交体系简称双杂交体系(Two-hybrid system),是1989年由Fields[1]等在研究真核基因转录调控中提出并初步建立的。
该系统是建立在人们对酵母转录因子GAL4的认识基础之上,完整的酵母转录因子GAl4分为结构上可以分开的、功能上又相互独立的2个结构域,一个是位于N端l~174位氨基酸残基区段的DNA结合域(DNA binding domain,DNA-BD),另一个是位于C端768~881位氨基酸残基区段的转录激活域(Activation domain,AD)。
DNA-BD能够识别GAL4效应基因(GAL4-responsive gene)的上游激活序列(Upstream activating sequence,UAS),并与之结合,而AD则通过与转录机器(Transcription machinery)中的其他成分之间的作用,启动UAS下游的基因进行转录。
这2个结构域通过共价或非共价连接是转录因子发挥转录功能的关键,两者单独存在的时候并不能激活下游基因的转录反应,只有两者在空间上较为接近时,才能表现完整的GAL4转录因子活性并激活UAS下游启动子,使其下游报告基因得到转录。
基于酵母转录因子GAL4的原理,Fields等建立了酵母双杂交系统,将可能存在相互作用的2种蛋白质,即已知蛋白X和待研究蛋白Y,分别作为诱饵(bait)和猎物(prey),并分别和BD/AD在空间结构上重新连接为一个整体而与报告基因的上游激活序列(UAS)结合,如果X和Y之间可以形成蛋白-蛋白复合物,使GAL4的2个结构域AD和BD相互接近,表现出转录因子的活性从而启动转录,使UAS下游启动子调控的报告基因组氨酸基因(HIS)、腺嘌呤基因(ADE)、β-半乳糖苷酶基因(LACZ)、酵母半乳糖苷酶基因(MEL1)得以表达。
反之,如果诱饵和猎物之间不存在相互作用,BD与AD就不能结合,报告基因则不能被启动表达。
通过对报告基因表达进行检测,即可实现对蛋白质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
在目前通用的酵母双杂交系统中,根据BD来源不同可分为真核细胞中的GAL4系统和原核细胞中的LexA系统[2]。
2 酵母双杂交系统的应用2.1 用已知功能的蛋白基因筛选双杂交cDNA文库,获得与已知蛋白质存在特异相互作用的蛋白质案例1:酵母双杂交技术筛选小鼠脑cDNA文库中与鼠巨细胞病毒即刻早期蛋白M122相互作用蛋白的研究[3]目的: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是胎儿脑发育异常和免疫低下病人脑损伤最常见的感染性病因,但其致病机制至今尚未阐明。
鼠巨细胞病毒(murine cytomegalovirus,MCMV)感染的神经系统病变特征与HCMV(human cytomegalovirus,HCMV)感染极其相似,故成为模拟HCMV感染导致脑发育异常机制研究的理想模型。
研究发现,MCMV即刻早期基因M122是病毒复制的必需基因。
这种嗜神经蛋白还可与宿主细胞蛋白相互作用并反式调节细胞特定基因表达,进而影响与细胞增殖、分化和细胞周期调控等相关信号通路。
推测M122蛋白可能在巨细胞病毒导致脑损伤的致病机制中起一定的作用[4,5]。
在本研究中,利用酵母双杂交技术筛选小鼠脑cDNA文库中与M122相互作用的蛋白,以期获得与其相互作用的蛋白分子,为进一步研究巨细胞病毒的致病机制奠定实验基础。
方法:①诱饵质粒在酵母菌AHl09感受态细胞中的表达:对诱饵质粒pGBKT7-M122进行毒性和自激活检测,再用醋酸锂法将诱饵质粒pGBKT7-M122、阳性对照pGBKT7-53分别转化酵母菌株AHl09,转化的酵母菌涂于SD/-Trp平板,30度培养3—5d。
挑取直径为2~3 mm大小菌落于SD/-Trp培养基中过夜培养,提取酵母蛋白,用c-myc单克隆抗体进行免疫印迹检测融合蛋白的表达。
②诱饵与鼠脑cDNA文库的酵母配合:将已证实可表达M122融合蛋白的单个酵母菌落经培养、离心后与血鼠脑cDNA文库混匀,加入完全培养基(YPDA),30℃摇床中轻摇20—24 h后于相差显微镜下观察有―米奇‖样或―三叶草‖样的二倍体细胞出现后,将其离心并重悬于YPDA培养基中,将菌液铺板于缺少色氨酸,亮氨酸,组氨酸,腺嘌呤的SD培养基(SD/-Trp/-Leu/-His/-Ade)平板上培养。
③阳性质粒的分析:挑取SD/-Trp/-Leu/-His/-Ade平板上生长的直径为2~3 mm的菌落,重新划线于铺有酵母半乳糖苷酶(MEL1) 的显色底物(X-α-gal)的SD/-Trp/-Leu/-His/-Ade平板上,30℃重复培养以得到单个的蓝色酵母菌落。
挑选单个的蓝色酵母菌落,酵母质粒提取试剂盒提取酵母质粒,转化大肠杆菌JMl09感受态细胞,利用氨苄青霉素抗性筛选阳性克隆。
提取质粒进行序列测定。
测序结果在GenBank数据库中进行同源性分析。
④一对一回返验证试验:按醋酸锂法将筛选出的阳性文库质粒与诱饵质粒pGBKT7-M122一对一共同转化酵母茵AHl09感受态细胞,转化菌液分别涂于SD/-Trp/-Leu和铺有X-α-gal的SD/-Trp/一leu/-His/一Ade平板上培养。
同时,筛选出的阳性文库质粒与空载体pGBKT7用同样的方法亦被共同转入AHl09感受态细胞,以检测筛选出的文库质粒是否有自激活作用。
同时设立AHl09(pGBKT7-53+pGADT7一T)为阳性对照,AHl09(pGBKT7/-53+pGADT7-lam)为阴性对照。
本研究筛选出与M122蛋白相互作用的21种已知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和3种未知基因编码的蛋白,通过回返验证实验Ap1g1和Cul1蛋白被证实具有自激活作用,筛选到的其中19种已知基因编码的蛋白可能与巨细胞病毒的致病机制相关,仍需进一步的验证,为明确CMV感染引起脑发育异常和神经系统损伤的致病机制建立基础。
案例2:酵母双杂交筛选与禽流感核蛋白NP相互作用的蛋白[6]目的: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AIV)是由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禽类的烈性传染病。
禽流感核蛋白(nucleoprotein,NP)是流感病毒的结构蛋白,不仅在流感病毒的复制及感染方面起重要作用,还是决定病毒的宿主特异性的一个重要蛋白。
NP对病毒在宿主细胞的穿梭过程也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它可以同细胞多肽如肌动蛋白相互作用,对与禽流感病毒核衣壳蛋白复合体以及相关蛋白的出核运输有较为重要的功能[7]。
为了了解禽流感核蛋白NP对病毒的转录,复制和包装的作用,以及它能和细胞内哪些蛋白相互作用,本实验应用了酵母双杂交技术筛选对禽流感核蛋白NP相互作用的蛋白。
方法:①以禽流感核蛋白NP为诱饵,构建诱饵质粒pGBKT7-NP,并对这个质粒进行对酵母菌的毒性的检测,以及进行了自身能否激活报告基因的检测。
结果表明该诱饵质粒并没有影响酵母的正常生长,同时也没有发现自激活现象,能够应用于筛选。
②将此诱饵质粒转入酵母菌AHl09和携带人脑cDNA文库的Y187酵母菌进行交配,使得两种不同的质粒转入同一酵母菌株中,筛选出与诱饵蛋白发生作用的人脑cDNA文库中的靶蛋白。
③筛选出阳性的酵母文库质粒,并将这些质粒用同样的酵母转化的方法各自与pGBKT7质粒共转入酵母感受态AHl09中,在用缺少色氨酸和亮氨酸的SD培养基(SD/-Trp/-Leu)和用缺少色氨酸,亮氨酸,组氨酸,腺嘌呤的SD培养基(SD/-Trp/-Leu /-His/-Ade)平板上培养。
在SD/-Trp/-Leu能长出1~2mm 的克隆,而SD/-Trp/-Leu/-His/-Ade平板上却没有,表明筛选到的单一文库质粒不能自发激活报告基因。
④将诱饵质粒和各个阳性质粒共转到酵母菌AHl09中进行回复验证,并用X-gal进行显色,排除假阳性。
通过酵母双杂交系统从人脑cDNA文库中筛选与禽流感病毒蛋白NP相互作用的蛋白质,通过NCBI中BLAST分析,得到了明确的蛋白序列,并从中挑选了与NP相互作用的12种融合蛋白质,可以进一步了解禽流感病毒核蛋白NP在病毒的感染周期中的作用,并为理解病毒复制的分子机理以及在蛋白质水平上的与宿主蛋白相互作用关系提供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