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IT企业全球化经营战略研究(一)

美国IT企业全球化经营战略研究(一)
美国IT企业全球化经营战略研究(一)

美国IT企业全球化经营战略研究(一)

一、企业全球化经营战略的形成

企业全球化经营战略的形成和发展并非一个突变的过程,而是经历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十九世纪以来,随着企业经营的地理范围越来越广,经营的市场越来越复杂多样化,企业涉及国际市场的程度越来越深,全球化经营的重要性对企业整体利益日益重要,这使得企业的高层决策者和经营管理者在制订企业的经营战略时,越来越关注全球化经营。从发展过程看,企业全球化经营战略的形成大致经历了多国经营、国际经营和全球化经营三个互相关联、互相递进的阶段。

1、多国经营战略阶段

这是企业实施全球化经营战略、争取本国以外市场机会的第一个阶段。企业在多个国家开展经营活动,在当地设立自己的代表处或分支机构,组织生产与销售,以满足当地市场的需求。国外子公司一般享有较高的经营自主权,可以作为独立的实体开展经营活动。多国经营战略较多地考虑到各国经营环境的差异、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差异等。美国IT企业最初的跨国经营活动就是从在不同国家设立相对独立的分支机构开始的。实行多国经营的企业,可以借此延长产品的市场生命周期,提高产品线的边际利润贡献率和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以实现规模经济效益。

2、国际经营战略阶段

随着国际贸易壁垒的减少、国际竞争的加剧,奉行多国经营战略的企业开始倾向于利用外部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科学技术、资金、物质资源、信息资源等)为自己提供增值服务,以达到资源和营销网络的优化配置,取得最佳经济效益。在企业的国际经营活动中,国外子公司承担着如何合理利用当地资源的重任,在企业的总价值链上,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相互依赖增强,母公司加强了与国外分支机构的联系,子公司在母公司的地位得到提高。

3、全球化经营战略阶段

近十几年来,随着全球通讯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尤其是国际互联网投入商业运营,使得跨国经营的企业协调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子公司的能力和效率得到显著加强,而协调成本持续降低。企业开始将国外子公司在当地从事的经营活动作为其整体价值链的组成部分来看待,采取统一的全球化经营战略。根据企业的整体利益重新安排公司在世界各地的职能布局和生产布局,在母公司与其子公司间和联盟企业之间加强联系和协调,以寻求其整体价值链的成本节约和利润最大化,应战全球市场竞争。因此,在全球化经营战略指导下,跨国经营的企业往往不受任何民族利益和国家疆界的限制,也不考虑某一子公司的盈亏得失,而是以追逐全球市场为目标,并通过企业经营活动在世界各地的合理分布与集中,追求全球性的市场机遇。根据企业的整体发展目标,将产品开发、制造、市场开拓等不同职能,安排在世界各地,形成全球范围的产品开发、生产和营销网络,以在全球市场上获得最大利润。

二、美国IT企业全球化经营特点分析

美国IT企业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产品优势、市场优势等形成的垄断优势,实施全球化经营战略,产品、服务遍及全球各地。企业不仅借此获得了超额垄断利润,竞争力增强,而且还在世界各地传播了新技术,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在全球经营活动中,美国IT企业的经营战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经营理念全球化

美国IT企业在开展全球化经营时,其扩张区域范围并不局限于某个国家和地区,而是以全球市场为导向。世界上凡是具备全球化经营基本条件的地方,不管是现在有利可图还是将来有利可图,他们都要想办法去设立办事机构或寻找代理机构。在目标国家和地区开展的经营活动,不仅考虑产品和服务在该国市场的拓展,而且要考察企业在该市场的利益与全球利益的协调,服从企业全球战略的需要。为了进入特定的市场,并在那里开展经营活动,美国IT

企业除了采取一些常规营销策略和手段外,还常常运用经济的、心理的、政治的、公共关系等手段,如向当地慈善机构捐款,发起社区活动,资助公共图书馆、学校、体育运动和其他公益事业等,以博得国际上和所在国的经济政治组织、政府、工会、消费者组织及媒体等各方面的合作与支持,达到营销活动的预期目的。

2、产品、服务品牌化

成功的品牌,尤其是国际名牌,代表着巨大的、持久的竞争优势。美国IT企业在开展全球化经营、向各国输出资本和高新技术的同时,依靠自己拥有的核心能力,实行产品和服务的品牌输出,即以品牌为核心制定全球经营战略,开拓全球市场。

品牌从本质上而言,既是用于区别竞争者的标记,也是代表生产者和销售者承诺将某一特定的利益带给买方,并表明此项承诺的来源。国际名牌是全球性公司将源于一国的成功品牌随产品和服务推向全球各个市场,形成统一的标准化的国际性品牌。美国IT企业如微软(Microsoft)、英特尔(Intel)、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摩托罗拉(Motorola)、戴尔计算机公司(Dell)等,在全球各地广泛使用标准化的国际品牌,不仅在与经销商的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而且能比竞争对手获得更多的超额利润,享有更高的获利空间。由于品牌没有生命周期,成功的品牌能够长期、持续地获得顾客的价值认同,这对于竞争激烈、产品生命周期短的IT产品的全球化经营显得更为重要。在全球计算机芯片市场上,由于产品更新换代极快,企业竞争异常激烈,使得目前计算机芯片的产品市场生命周期缩短到不到18个月。英特尔公司在同AMD(超微)、威盛公司的激烈竞争中,以其先进的芯片制造技术形成的核心能力和国际名牌的品质,不断战胜对手的挑战,稳占全球计算机芯片市场的霸主地位。

3、营销网络遍及全球

美国IT企业的全球化经营活动是由网络化的全球性经营组织来实现的。该系统包括企业内部的营销管理部门、与企业结成战略联盟的专业化公司如国际广告公司、管理咨询公司、市场调研公司和从事特定市场推广业务的专门公司等。以企业营销管理部门为核心的各个专业公司和当地的营销渠道成员构成全球化经营网络,每个国别市场仅是其中一个有着纵向和横向联系的网络节点。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各节点成员利用互联网开展营销活动,及时交流情报信息,使企业全球营销网络的运作效率大大提高。

华为的国际化战略案例分析

姓名:万强文 学号: 0911022176 学院:商学院 学校:江西师范大学

【摘要】近年来,经济全球化促使越来越多的企业踏上跨国经营之路。华为在跨国经营的道路上,通过有效的策略,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本文旨在通过探讨华为的国际化战略之路,用swot分析法进行分析,来总结华为国际化之路的经验,并提出问题和对策。 【关键字】华为科技有限公司;国际化战略;swot分析 【前言】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总部位于中国广东深圳市的生产销售电信设备 的员工持股的民营科技公司,于1988年成立于中国深圳。是电信网络解决方案供应商。华为的主要营业范围是交换,传输,无线和数据通信类电信产品,在电信领域为世界各地的客户提供网络设备、服务和解决方案。总裁任正非,董事长孙亚芳。 一、华为国际化战略动因 (一)国际化需要 国内电信设备市场的总体发展速度放缓,而且由于政策原因,新技术应用难以大规模启动(如3G),国内市场已不能满足华为的发展要求;此时国际市场却有着广阔空间,尤其是中东、非洲、东南亚这些新兴市场进入门槛低,国际电信设备制造巨头也未高度关注,这些外部环境的变化促使华为选择“走出去”。 (二)国际化机遇 公司总裁任正非多次随国家领导人出访,为华为打开俄罗斯、埃及等国家市场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华为还利用各种国际展览会和论坛发言的机会宣传自己,积极主动地为企业创造和把握海外市场商机。 (三)国际化能力 雄厚的实力是通信制造型企业赢得国际市场的基础,从九十年代中后期启动国际化战略开始,华为在研发、制造和销售服务等各个环节向国外领先企业学习,

企业的竞争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华为网络产品的技术领先度和价格性能比已充分具备拓展国际市场的能力。 (四)企业家精神 华为领导,主要是任正非的企业家精神,使之具有比其他公司更强的对海外市场的野心和好奇心,能有意识地识别、挖掘和开发国际化机会。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与中国人民大学的教授一起规划《华为基本法》时,任正非就明确提出,要把华为做成一个国际化的公司,显示了企业家的冒险精神和高瞻远瞩。 (五)企业文化 任正非的一段话成功注释了华为的企业文化:“发展中的企业犹如一只狼,企业要扩张,必须要具备狼的3大特性:敏锐的嗅觉;不屈不挠、奋不顾身的进攻精神;群体奋斗的意识。”华为人发挥他们的土狼精神,对市场猎物有机敏的嗅觉,发挥团队合作的精神,为获取猎物不择手段。其无坚不摧的“土狼精神”既增加了华为“走出去”的勇气,也获得了公司内部员工对这项决策的认可和支持。 二、公司层国际化战略 在公司层国际化战略中,有三种企业国际化战略,分别是国际本土化战略、全球化战略、跨国战略。我认为华为的国际化战略中比较倾向于采取全球化战略。 三、国际化竞争的范围和方式 1、选择参与竞争范围

如何认识美国的全球战略

如何认识美国的全球战略 全球战略是美国为争夺世界霸权而提出的战略,并且其始终是贯穿美国对外政策的中心。全球战略是指大国调动和运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多种手段,参与国际斗争,维护和增强本国利益,实现国家根本政治目的的方略。在某种意义上讲,只有全球性超级大国才有资格、有可能形成全球战略。深入透彻地研究美国的全球战略,从我国的根本利益出发,抓住有利机遇,利用和争取较长时间的和平环境,着重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加强国防现代化建设,更好地维护我国的长治久安与繁荣富强。 一、二战后美国战略部署的演变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之所以提出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是因为其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发展很快,又垄断着原子武器。第二次世界大战可以说是整个全球参战国家关系和美国国际战略上的一个转折点。在二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目标是谋求“世界领导地位”和“按照美国的构想塑造世界”。苏联、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被认为是阻碍美国实现这两大目标的主要因素。因此,战后美国对外战略主要围绕反共和争霸展开。但由于国际形势的风云变幻,波诡云谲,和美国自身实力的变化,美国的全球战略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特点。 第一阶段是美国战后第一次战略扩张期,是从战后初期到六十年代末,美国奉行的是对外扩张战略,这一时期对外战略带有明显的扩张、进攻和侵略的霸权色彩。1947年3月12日提出的杜鲁门主义就是其突出表现。这一时期的全球战略要求推行实力政策,主张帝国主义国家联合起来,向社会主义国家发动一场全球战争。 第二阶段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美国国际战略的收缩期。这一时期,美国政府被迫对全球战略作出重大调整,大肆推行缓和战略。尼克松政府确定了全球战略计划的4项原则:①遇到战略核战争依靠美国的核力量。②遇到战区核战争由美国承担主要责任,英国等承担部分责任。③战区常规战的任务由美国和盟国部队分担。④对次战区或地区性战争,由当事国和盟国承担主要责任,美国提供一定援助。

全球化品牌扩张策略及失败个案

全球化品牌扩张策略及失败个案 进入发展中市场需要特殊技巧 世界市场最主要的划分在于发达市场和发展中市场(也称欠成熟市场),后者包括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及南非等。这些新兴市场有许多未满足的需要,在食品、衣物、房屋、消费类电器、家电等许多产品上显示出巨大潜力。市场领导者常依赖发展中市场来支持企业的成长。联合利华和高露洁在发展中市场的业务占其业务总量的40%。 世界人口的20%生活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达地区。剩下80%的人口购买力较弱,生活条件从清苦到贫困不一而同。市场营销人员能不能很好地为他们服务呢?未来人口增长的90%都发生在欠发达国家,这将使得不平衡的情况日益加剧。 要想成功地进入发展中市场,企业需要一套特殊的技巧和计划。让我们来看看以下公司是怎么开创先河,为这些难办的消费者提供服务的: ●格拉明手机在孟加拉的35000个村庄中雇用农村妇女作为代理,向其他村民按时间收费出租电话。 ●高露洁在大棚车上放映影片,来向印度村民们展示刷牙的好处。 ●菲亚特(Fiat)为“第三世界”量身定做了一款车型:派力奥(Palio)。这款车型在巴西、印度、土耳其、南非、中国等国家生产。 ● GEO集团在墨西哥建造廉价房。这些双卧室的标准化住户还可以进行扩建。公司现在正在向智利进军。 通过改变传统的营销做法,这些公司的营销人员实现了发展中市场的潜力。在发展中地区做销售不会是普通业务。在这些市场上,存在大量经济和文化上的差异,营销体系可能几乎不存在,当地的竞争可能十分激烈。在中国,个人电脑制造商联想、手

机制造商TCL、以及家电制造商海尔都在与强大的国外厂家竞争中幸存了下来。他们不仅对于中国消费者的偏好有敏锐的把握,还在广大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拥有销售网络。竞争也可能来自其他发展中市场。中国正在向非洲、南亚和中东地区出口汽车。印度的塔塔(Tata)、墨西哥的西梅克斯(Cemex)、马来西亚的Petronas都从发展中市场中崛起而成为强大的跨国公司,并在多个国家销售产品。 全球营销中的错误 ● 贺曼(Hallmark)在进入法国时失了,因为法国人不喜欢他们蜜糖似的祝词,宁可自己书写卡片。 ● 飞利浦在日本缩小了咖啡机的型号以适应日本人较小的厨房,也缩小了剃须刀的型号来适应日本人较小的手掌,这样才终于开始在日本盈利。 ● 在发现极少数西班牙人的冰箱大到能够放下两升的瓶子后,可口可乐从西班牙撤销了这种包装的产品。 ● 通用食品的果珍在法国失败了。这种产品原本是设计为早餐时候橙汁的替代品,可是法国人很少喝橙汁,更不要提在早餐的时候喝了。 ● 家乐氏的水果馅饼在英国推广失败,因为与美国相比很少英国家庭有用来加热该产品的烤面包机,而且它的口味对于英国人来说也太甜了。 ● 宝洁的佳洁士牙膏最初在墨西哥运用了美国的广告策略而效果不佳。墨西哥人不是那么注重牙膏的防蛀效果,科学导向的广告对他们也没有吸引力。

简述企业国际化经营中全球战略的优缺点上课讲义

简述企业国际化经营中全球战略的优缺点

精品资料 1、简述企业国际化经营中全球战略的优缺点。 跨国公司战略联盟的优点: 1):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降低国内市场萎缩的不利影响。 2):企业可保持对研究,设计和生产决策很搞程度的控制。 3):保持国内生产规模,继续利用国内资源。 跨国公司战略联盟的缺点: 1):市场障碍(如关税、非关税壁垒)。 2):汇率风险 3):与进出口商的合作较困难 4):开支大,成本较高 2、试分析企业国际化经营演变过程特点。 一、跨国公司具有全球战略目标和高度集中统一的经营管理跨国公司作为在国内外拥有较多分支机构、从事全球性生产经营活动的公司,与国内企业相比较,是有其一些区别的。这些区别表现在: 1).跨国公司的战略目标是以国际市场为导向的,目的是实现全球利润最大化,而国内企业是以国内市场为导向的。 2).跨国公司是通过控股的方式对国外的企业实行控制,而国内企业对其较少的涉外经济活动大多是以契约的方式来实行控制。 3).国内企业的涉外活动不涉及在国外建立经济实体问题,国内外经济活动的关系是松散的,有较大偶然性,其涉外经济活动往往在交易完成后就立即终止,不再参与以后的再生产过程;而跨国公司则在世界范围内的各个领域,全面进行资本、商品,人才、技术、管理和信息等交易活动,并且这种“一揽子”活动必须符合公司总体战略目标而处于母公司控制之下,其子公司也像外国企业一样参加当地的再生产过程。所以,跨国公司对其分支机构必然实行高度集中的统一管理。 二、跨国公司从事综合多种经营 (一)跨国公司搞综合多种经营的形式 1).横向型水平型多种经营。此类公司主要从事单一产品的生产经营,母公司和子公司很少有专业化分工,但公司内部转移生产技术、销售技能和商标专利等无形资产的数额较大。 2).垂直型多种经营。此类公司按其经营内容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母公司和子公司生产和经营不同行业的、但却相互有关的产品。它们是跨行业的公司,主要涉及原材料、初级产品的生产和加工行业,如开采种植→提炼→加工制造→销售等行业。另一种是母公司和子公司生产和经营同一行业不同加工程度或工艺阶段的产品,主要涉及汽车、电子等专业化分工水平较高的行业。如美国的美孚石油公司就是前一种垂直型的跨国公司,它在全球范围内 从事石油和天然气的勘探、开采,以管道、油槽和车船运输石油和天然气,经营大型炼油厂,从原油中精炼出最终产品,批发和零售几百种石油衍生产品。而法国的珀若一雪铁龙汽车公司则是后一种垂直型的跨国公司,公司内部实行专业化分工,它在国外的84个子公司和销售机构,分别从事铸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

美国全球战略的核心

美国全球战略的核心——“大中东”战略遇到了大麻烦,显而易见的颓势并不因为击毙拉登,就可以得到逆转。重要原因是美国的军事实力,不足以同时摆平象阿富汗、伊拉克这样的弱小国家,尤其是摆平不了政权更迭后的乱局,却由于自身消耗巨大而陷入经济危机,美国政府在技术上早已破产,高达14.3万亿美元的国债则是明证。地缘、能源、金融等要素控制方面,美国无力维系单极独霸格局,面临全面性、体制性的崩溃风险。即使在北非、西亚策动“阿拉伯革命”,也不能按其预定路线发展演化,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美国将早就发现了的拉登击毙,展示其所谓“无所不能”,意图挽回局面,对于短线提振美元有一定作用,只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怎么可能因击毙快要被人忘却的拉登扭转?感觉美国的战术性动作可圈可点,结果输在了战略上。前苏联的破产和解体,同样输在战略上,他不该在美(北约)、苏、中大三角关系之中,把当时的中国逼到美国那里去,两面夹击之下前苏联败局已定。这些东西早前都提到过的。如今美国想独霸大中东,进而控制和奴役全球,则是把中俄欧逼到了一起,美国就算再强大,以一敌三,放到战略上应该说是明显的错误。面对中俄欧的“合纵”之策,美国在认识到问题之后,开始以“连横”之策瓦解中俄欧“统一战线”。平心而论,中俄欧相互之间也有摇摆乃至出卖、出手,但迄今为止大的方向没有偏离,这是美国左冲右突难以如愿的根源。美国本土全面爆发金融危机之际,俄国串联中国抛售美国国债,欧洲特别是法国跳出来跟美国抢班夺权,

中国以“救美国就是救中国”为由,并不支持俄国和欧洲的行动,招致俄、欧对中国的不满。俄国受美国的气很久了,俄格战争更对美国来气,中国对美国其实没有那么敌对,因为中国尚离不开美国的市场,这是由中国经济的阶段性特点所决定;欧洲想跟美国抢班夺权,却没有给中国包括人民币留出位置,中国需要时间打造人民币国际化,不可能甘为欧洲做嫁衣。这种局面使美国看到机会,遂提出中美G2的说辞,中国开始时反应不及时,后来看出其中的门道,才明确拒绝美国,没有落入美国精心设置的陷阱,否则中俄欧“统一战线”也就瓦解了,严重后果难以预料。美国对中国威逼利诱,威逼的一面主要借助两个国家,即日本和印度,其中,借助日本在东线骚扰,借助印度欲在南亚破局,是为“声东击西”,营造中国两面受敌、不能相顾的表象,但都被中国化解。大国游戏层面,美国在南亚方向针对中国搞事,拉拢的当然是俄、欧。“美俄关系重启”后,俄国给美国(北约)阿富汗驻军提供补给“北方走廊”,以替代巴基斯坦“南线通道”,这样美国就可以抛弃并牺牲巴基斯坦。对此,欧洲方面处于观望者角色,原因是欧洲自身深陷金融、债务危机,需要外储庞大的中国为其输血,况且欧元受到美国算计,不敢贸然与中国为敌,否则欧元是极其危险的。关键取决于印度是否愿替美国出头挑战中国与巴基斯坦,中国对印度既拉拢又威慑,印度多次蠢蠢欲动,终未铤而走险。美国为拉拢俄、欧进行的交易失去价值,美国翻脸不想认账,与俄、欧矛盾再次占据上风。在伊核问题上,中俄

雀巢集团国际化经营战略

目录 一、企业简 介 ........................................................... .. (2) 二、PEST分析 (3) 三、国际化经营战略的选 择 (4) (一)简 述 ........................................................ . (4) (二)SWOT分 析 ..................................... (4) (三)在中国市场的经营战 略........................................ (5) 1、共赢策 略 ........................................................... (5) 2、产品策

略 ............................................................ . (5) 3、品牌策 略 ........................................................... .. (6) (四)进入中国市场的方式 (7) 四、总结............................................................. . (8) (一)经营多元化 (8) (二)拓国际化财源 (8) (三)本土化策略 (8) (四)严格的质量控制 (9) (五)开创食品科技 (9) (六)任人惟能,注重人才培训... . (9) (七)关注市场 (10)

全球化对企业战略管理的挑战

全球化对企业战略管理的挑战 一、经济全球化的涵义 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简单的说也就是世界经济日益成为紧密联系的一个整体。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 二、经济全球化的特征 1、商品、服务、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全面、大量、自由地流动。生产力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以及世界政治格局的巨大变化加速了生产要素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全面、大量地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同时,由于商品、服务、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总量不断的增大,进一步深化了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性和一体化程度。 2、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加深,世界经济大国出现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新局面。经济全球化促进了生产要素的全球流动,推动了全球生产力的增长,加速了全球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各国、各地区的经济交往更加紧密。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与世界整体经济变动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日益增强。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既深受外部世界经济发展变化的影响和制约,反过来也影响和制约着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 3、国与国、企业与企业之间竞争日趋激烈。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参与国际活动的国家的增多,为了在世界范围内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北汽有限公司战略风险管理研究争夺市场,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达到前所未有的状态。这种竞争在宏观上表现为国与国之间关于资源、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的竞争,微观上表现在企业与企业之间关于经营战略、品牌、资金、成本、市场等的竞争。

4、二重性。对于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各国而言,经济全球化都是一把“双刃剑”积极参与其中,一方面能够获得发展本国经济所需的资金、先进的技术和广阔的市场,另一方面也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如经济主权的侵蚀、激烈的竞争、市场的不确定性和动荡性等。 三、全球化对企业战略管理的挑战 首先,全球化竞争彻底改变了我们原有的竞争边界,开放意味着更多的国外的企业将会进入中国,也意味着国外市场的大门在对你的公司敞开着。国外企业进入的竞争压力和国外市场的诱惑也许会迫使你作出新的战略决策。例如,伟大的战略决策能否得到公司全体员工的认同;员工是否是否围绕公司的战略目标设定了自己的目标;你能提供多少资源来帮助员工实现你的目标;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来激励员工主动实现目标等等。 其次,20世纪末期的人类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各种先进的管理技术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得到了广泛地应用,这些先进的管理技术深刻地影响着他们的企业管理,提升了他们战略实践的能力:流程再造技术的运用,客观上对传统的组织管理模式进行着前所未有的冲击,要求企业建立起以顾客为导向的内部运作机制;ERP技术的广泛运用使得企业信息化管理越来越规范,并客观上重新分配了企业内部的权力;计算机与互联网的普及使得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等新的营销方式得以迅速推广,消除了企业和市场在地域空间上的隔阂,大大地降低了交易的费用;6SIGMA、质量管理等有效地推动了他们企业的发展……先进管理技术的广泛运用使得这些欧美发达国家的企业战略执行能力越来越强,也使得他们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越来越高。在这种背景条件下,在未来的全球化竞争中,我们中国的企业能否有效地进行管理的变革,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与方法,从而获得足够的竞争能力与国外企业抗衡以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必然成为中国企业战略实践中所面临的一个新的课题。 同时,一些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企业将会受到较大的冲击。我国的汽车和电子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企业,发展时间较短、起步较低,加之国内资本的稀缺、技术水平落后、成本偏高等问题,与外国企业的雄厚实力相比,在国际竞争中明显处于劣

论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战略

论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战略 作者: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陈光恒指导老师:何元贵副教授内容提要: “走出去”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我国现代化进程和当代国际政治经济大格局提出的我国面向21世纪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方针。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开展跨国经营,标志着我国开放型经济的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是我国由发展中的经济大国向世界经济强国迈进,进一步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开端。在当今世界宏观局势下,经济全球化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中国成为WTO成员,进一步打开国门,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代表着国家之间的竞争。一个国家拥有跨国公司的数量、规模和发展状况,已经成为衡量这个国家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中国企业要在千变万化的国际经济环境中生存和发展,实行跨国经营是必由之路。 Abstract: Running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 is a strategy raised by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and State Department according to China’s modernization process and the worldwide macroeconomic environment. It is considered as the important policy which will make China gain constant development in the 21st century. Encouraging companies to go abroad indicates that China is entering the international leading

企业全球化战略分析

此信息由中美嘉伦提供 http ://https://www.360docs.net/doc/3514916318.html, 更多详细信息请访问管理咨询 http ://https://www.360docs.net/doc/3514916318.html,/ 企业全球化战略分析 随着国有经济的不断国际化,打开国际经济市场的大门对于国有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 的。以下是不同国际化战略分析案例: 一、海尔安营扎寨模式 海尔是国内企业较早走出去的企业,早在中国加入WTO 之前。这种模式是中国企业在 海外建立自己的生产基地,直接建立和推广自己的品牌,树立当地企业形象,以便更好地更 多销售自己在当地和中国所生产的产品,避免更多的关税壁垒等,如海尔在美国、巴基斯坦 等国所建立的生产基地。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容易获得所在国消费者的信任和欢迎,提高销售, 可以回避关税,但挑战是成本较高。 二、TCL 品牌共享模式 TCL 的模式是一种品牌共享模式,即将自己在国际上不知名的品牌和国际上知名的品 牌结合,带动国内产品走出去,如TCL 和德国施耐德,特别是和法国汤姆逊及阿尔卡特等 品牌的结合,带动了TCL 产品的出口,也带动了TCL 品牌的提升。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品牌 长期的共享,但也有很大的风险,从长远来看,还是需要最终推出自己的品牌。 三、联想借船出海模式 联想的模式是一个以小博大的赌注,其核心是借船出海。收购IBM 个人电脑部使联想 一跃跨入世界500强行列,虽然借IBM 的品牌只有5年的使用期,但联想获得了IBM 在国 际上成熟的团队和销售渠道。 不过,借船出海能否成功最关键的还在于双方企业文化的融合和联想国际化团队的整合 能力。联想国际化的进程准备已有一段时间,从联想英文更名、成为奥运的顶级赞助商,联 想为出海作了大量的铺垫。这种蛇吞象的模式最大的挑战是两个公司文化的融合和国际人才 的使用。 四、华为技术领先模式 华为的摸索是一个中国企业注重建立和开发自己的技术体系,有明确的国家市场目标, 先占领发展中国家市场,后大力出击发达国际市场,形成了自己品牌的拳头产品和优势,国 际销售已占到公司销售的50%,是中国企业走出去较为成功的一种技术导向的模式。其模 式的挑战性是如何更进一步的技术创新而又避免知识产权纠纷。

国际化经营战略

国际化经营战略 企业国际化经营动因 (一)跨国投资理论 1.垄断优势理论 海默首次提出垄断优势理论,后得到其导师金德尔伯格的支持并加以完善,成为最早研究对外直接投资独立的理论。 该理论的核心内容是“市场不完全”与“垄断优势”。传统的国际资本流动理论认为,企业面对的海外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即市场参与者所面对的市场条件均等,且无任何因素阻碍正常的市场运作。 完全竞争市场所具备的条件是: ①有众多的卖者与买者,其中任何人都无法影响某种商品市场价格的涨跌; ②所有企业供应的同一商品均是同质的,相互间没有差别; ③各种生产要素都在市场无障碍地自由流动; ④市场信息通畅,消费者、生产者和要素拥有者对市场状况和可能发生的变动有充分的认识。 海默认为,对市场的这种描述是不正确的,“完全竞争”只是一种理论研究上的假定,现实中并不常见,普遍存在的是不完全竞争市场,即受企业实力、垄断产品差异等因素影响所形成的有阻碍和干预的市场。 海默认为,市场不完全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①商品市场不完全,即商品的特异化、商标、特殊的市场技能以及价格联盟等; ②要素市场不完全,表现为获得资本的难易程度不同以及技术水平差异等; ③规模经济引起的市场不完全,即企业由于大幅度增加产量而获得规模收益递增; ④政府干预形成的市场不完全,如关税、税收、利率与汇率等政策。 海默认为,市场不完全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基础,因为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企业不具备支配市场的力量,它们生产同样的产品,同样地获得生产要素,因此对外直接投资不会给企业带来任何特别利益,而在市场不完全条件下,企业则有可能在国内获得垄断优势,并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国外生产并加

分析地缘政治学理论和美国的全球地缘战略

分析地缘政治学理论和美国的全球地缘战略 摘要: 美国作为当今世界上的超级大国,为延续和发展自身的超然地位,依赖其自身经济、军事、文化上的优势,扩大其政治上的影响力。但是限于美国地理位置上远离世界中心,必然需要联合或侵入欧亚地区国家来实现目的。地缘政治对于美国来说是它扩张影响力的理论指导。 关键词(3—5个) 地理政治、冷战、陆权理论、霸权主义 正文 地缘政治学是一种探讨个人、组织或团体,因为空间分布等的地理因素,经营政治的手段及方法。目前用于军事、外交等战略分析方面较多。常常以地理因素为底,经济、社会、军事、外交、历史、政治等为面进行分析。 美国是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战略研究方面是西方国家中起步较晚的。由于其东西濒临两洋,南北相接弱国,因此,从其独立到19世纪末,这个国家在安全方面从未遇到过严重的威胁,也为遇到过迫切需要到海外作战的情况。在美国建国之后的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美国外交所奉行的是由“国父”华盛顿所确立的孤立主义原则。 美国长期奉行孤立主义,保持孤立,不卷入欧洲旧大陆的纷争。从1783年独立战争胜利到19世纪末的这100多年中,美国奉行的地

缘战略实际上是一种“西半球防御”战略,其根本目标就是防止东半球对西半球的入侵,从而获得其对北美的支配地位和对西半球的霸权。地缘政治学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地缘政治学起源于欧洲之后经过西方国家军事政治家的研究与发展,出现了海权论、陆权论、控权论以及德国纳粹扩张的地缘政治理论。 大部分的人同意,地缘政治学源起于政治地理学。而地缘政治理论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德国地理学家弗里德里希·拉采尔在1897年所提的“国家有机体”论,以及之后发表的“生存空间”概念。 身为美国海军军官,同时也是历史学家的马汉,经由对英国海军发展与海洋霸权的研究,提出一套以制海权概念解释历史的理论。于1890年,出版《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阐述海权理论,其论点之中心在于海上力量对于国家繁荣与安全的重要性,若是一个国家要成为强国,必须要掌握在海洋上自由行动的能力。 1904年,英国地缘政治学鼻祖麦金德发表了“历史的地理枢纽”论文,创立了与海权相对应的陆权理论。他将欧亚大陆中心地带称为枢纽地带,是其为世界政治的枢纽。1919年,又将“枢纽地带”的概念修改为“世界岛”的“心脏地带”,并且把欧、亚、非三大陆统称为“世界岛”。他的“心脏地带论”认为,控制了东欧就等于控制了心脏地带,控制了心脏地带就等于控制了世界岛,控制了世界岛就等于控制了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地缘政治学家尼古拉斯·斯皮克曼则于40年代基于麦金德的心脏地带概念,提出了相应

美国IT企业全球化经营战略研究(一)

美国IT企业全球化经营战略研究(一) 一、企业全球化经营战略的形成 企业全球化经营战略的形成和发展并非一个突变的过程,而是经历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十九世纪以来,随着企业经营的地理范围越来越广,经营的市场越来越复杂多样化,企业涉及国际市场的程度越来越深,全球化经营的重要性对企业整体利益日益重要,这使得企业的高层决策者和经营管理者在制订企业的经营战略时,越来越关注全球化经营。从发展过程看,企业全球化经营战略的形成大致经历了多国经营、国际经营和全球化经营三个互相关联、互相递进的阶段。 1、多国经营战略阶段 这是企业实施全球化经营战略、争取本国以外市场机会的第一个阶段。企业在多个国家开展经营活动,在当地设立自己的代表处或分支机构,组织生产与销售,以满足当地市场的需求。国外子公司一般享有较高的经营自主权,可以作为独立的实体开展经营活动。多国经营战略较多地考虑到各国经营环境的差异、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差异等。美国IT企业最初的跨国经营活动就是从在不同国家设立相对独立的分支机构开始的。实行多国经营的企业,可以借此延长产品的市场生命周期,提高产品线的边际利润贡献率和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以实现规模经济效益。 2、国际经营战略阶段 随着国际贸易壁垒的减少、国际竞争的加剧,奉行多国经营战略的企业开始倾向于利用外部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科学技术、资金、物质资源、信息资源等)为自己提供增值服务,以达到资源和营销网络的优化配置,取得最佳经济效益。在企业的国际经营活动中,国外子公司承担着如何合理利用当地资源的重任,在企业的总价值链上,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相互依赖增强,母公司加强了与国外分支机构的联系,子公司在母公司的地位得到提高。 3、全球化经营战略阶段 近十几年来,随着全球通讯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尤其是国际互联网投入商业运营,使得跨国经营的企业协调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子公司的能力和效率得到显著加强,而协调成本持续降低。企业开始将国外子公司在当地从事的经营活动作为其整体价值链的组成部分来看待,采取统一的全球化经营战略。根据企业的整体利益重新安排公司在世界各地的职能布局和生产布局,在母公司与其子公司间和联盟企业之间加强联系和协调,以寻求其整体价值链的成本节约和利润最大化,应战全球市场竞争。因此,在全球化经营战略指导下,跨国经营的企业往往不受任何民族利益和国家疆界的限制,也不考虑某一子公司的盈亏得失,而是以追逐全球市场为目标,并通过企业经营活动在世界各地的合理分布与集中,追求全球性的市场机遇。根据企业的整体发展目标,将产品开发、制造、市场开拓等不同职能,安排在世界各地,形成全球范围的产品开发、生产和营销网络,以在全球市场上获得最大利润。 二、美国IT企业全球化经营特点分析 美国IT企业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产品优势、市场优势等形成的垄断优势,实施全球化经营战略,产品、服务遍及全球各地。企业不仅借此获得了超额垄断利润,竞争力增强,而且还在世界各地传播了新技术,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在全球经营活动中,美国IT企业的经营战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经营理念全球化 美国IT企业在开展全球化经营时,其扩张区域范围并不局限于某个国家和地区,而是以全球市场为导向。世界上凡是具备全球化经营基本条件的地方,不管是现在有利可图还是将来有利可图,他们都要想办法去设立办事机构或寻找代理机构。在目标国家和地区开展的经营活动,不仅考虑产品和服务在该国市场的拓展,而且要考察企业在该市场的利益与全球利益的协调,服从企业全球战略的需要。为了进入特定的市场,并在那里开展经营活动,美国IT

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模式

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模式 3.4.1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战略目标 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下,跨国公司的生产经营已经逐渐过度到符合一体化的战略形式,其经营活动无一不体现出整体的立足长远的战略的特征。我们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企业的经营的已经进入战略竞争时代,那些在思路和实践方面超前于一般企业的企业将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而那些在战略管理方面滞后的企业将被淘汰出局。因此,中国企业进行国际化经营首先必须有清晰明确的战略目标。这样才能使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成功有切实的保证。 战略目标的确定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它是建立在对企业所处的外在经济环境和形势的把握以及对自身比较优势的深入了解基础上,对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全面而理性的规划。 首先,要把握大的经济环境,即:世界经济全球化,国际生产一体化趋势日益加强,跨国公司越来越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并在世界经济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其次,要深入了解企业自身的比较优势。总的说来就是,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还处于初始阶段,但是发展势头很好,我国企业在近20年的国际化经营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某些行业方面具备了一定的比较优势,如在一些传统的制造业如纺织业、钢铁业以及家用电器制造业等。在技术上,正在或即将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与发达国家以及新兴工业国家相比都具有明显比较优势,当然在企业规模上,与大型跨国公司相比,我国的企业还相差较远。 战略目标的确定也是动态的,应该根据总的经济环境的变动和企业自身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然而,就现阶段来说,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战略目标应该确定为: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潮流,尽可能地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和后优势,参与到跨国公司的一体化生产体系中去,成为跨国公司价值链的环节,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努力学习——学习跨国公司的先进的生产、技术、销售、管理经验等,发展、壮大我国企业的实力,并逐步形成和建立我们自己的跨国公司,最终增强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 3.4.2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战略模式 世界跨国公司的经营模式有以日本为代表,以综合商社为主体的东方跨国公司的经营模式;以欧美等发达国家为代表,以工业生产型跨国公司为主体的西方跨国公司经营模式。东方跨国公司经营模式以综合商社为龙头,代表经营进出口贸易,逐步发展成为集贸易、实业、金融、信息于一体的多元化经营。西方跨国公司经营模式以实业性生产工业生产为龙头,发挥其生产、科研、资金的优势,直接到世界市场获得廉价原料和劳动力,并进行产品销售,在公司内部具备信息、贸易、技术等转让和共享的功能。 比照世界东方跨国公司经营模式和西方跨国公司经营模式,我国跨国公司经营模式大致可分为贸易型、金融型和工业型三种类型,以下就前两种类型着重分析。

全球化整合战略之成功案例分析

正如我们字面上所理解的那样,江苏熔盛的地理位置在江苏南通如皋,而它的总部一开始就设置在上海,现在又移师到香港。上述变更反映了江苏熔盛超乎现实地理位置的野心。今天,江苏熔盛正在奔赴香港上市的途中。成为一家世界级企业一直是它的壮志。 这一切,都有赖于其全球化整合战略的成功。全球化整合是一种有别于之前国际企业与跨国企业的一种新兴的模式,这种模式可能是未来几年时间里,那些有意于利用全球化趋势的企业竞相效仿的模式。 在旧的跨国企业模式里,那些世界级企业,在有业务的每个国家或者地区里都建立一个缩微版,这最终被证明是一种缺乏效率和成本高昂的经营模式。全球整合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是“整合”的而不是“互联”的,工作只流向最适合完成它的位置。成本并不足以决定工作的流向。真正决定工作流向的是它的市场价值以及效率。 席酉民:每一个企业都有生命周期。企业的生命周期可以从两个维度表达:①企业的规模,②企业从年轻到逐渐衰老的过程。有些企业从年轻到老仍然是一个小企业,有些则发展成大企业,还有一些可能夭折。贵企业创建仅两年多的时间,正值年轻,就发展到年销售额10亿美金,并迅速壮大。这让我们做管理研究的人很是惊讶,真有一种时势造英雄的意味。我的第一个问题是,能否谈谈您对企业的构思,现阶段的具体操作方法,以及从管理角度谈一下您的思考,企业为什么要这样做? 陈强:江苏熔盛重工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熔盛)是全国最大的民营造船企业,从创建的第一天开始,其身份就是民营企业。民营企业的劣势在于,其社会信用不一定被认可,以及资金实力可能并不雄厚。所以,企业面临着发展规划与现有资源的矛盾。于是,我们的战略就是分三步走:第一步,起步;第二步,寻找合作。通过合作来提升整体的信用;第三步,引进国际资本,成为世界级企业。 我们确实也是按照上述思路来运作的。在我们开始建厂三个月之后,我们就成功地营销了第一批船。当然这笔生意主要是通过我的个人信用而获得。当时船东的第一句话就是,“我只认识你,陈强。我可不认识熔盛。”现在情形刚好相反。他们说,“陈强,熔盛在欧洲很有名。”甚至很多领导人去欧洲访问,听说江苏有个熔盛,但我们国人自己还不知道这家企业出自何方,身价几许。 席酉民:这恰恰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在普通人的观念里,大规模的制造行业基本上属国有企业性质。因为它技术含量高,资金需求大,进入壁垒高,所以行业门槛高,管理难。你们是一种什么样的思路,在造船这个行业里,以民营企业起家,且一起步就将自己定位成一个成世界级的企业?是来自对自身的一种判断,还是某种特定资源? 世界级企业可以说是你们企业的Vision(愿景)。一般来说,Vision与发展环境和资源关系可以不那么紧密,但它的实现必然与资源有关。为什么企业一成立就作出这样一个惊人的决策?是市场的机会还是别的什么? 陈强:这与我的成长经历有关。别人评述我是我仿佛因造船而生,是天生的造船人。我从小就向往着船、大海、军舰…… 我的父母在部队,陆军。突然有一天,大院里来了个海军,那飘带简直太可爱了。喏,那时我们还住在深山老林里呢。于是,我就开始憧憬大海,想象它究竟是怎样的。后来当我有机会去追逐梦想时,我毫不犹豫就选择了它。我在填报高考志愿时,选择的都是以船为核心的专业。船就是大海,这是我儿时的梦想。 大学毕业,很多人选择去研究院所,可是我一定要亲自造船。于是,我选择了中国最古老的造船企业——江南造船厂。江南造船厂到今天已然有145年的历史,但它显然还不是一个真正的国际化大企业,仅仅是一个中等规模的企业而已。1999年,一个机会突然来临—国务院决定在上海开发浦东新区,我离开了江南造船厂,成为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下简称“外高桥”,目前国内年交船量最大、管理最先进的国营船厂)最主要的创始人。 我去的时候,总共才3个人,经过3年半的努力,我们成功交付第一条船。到我离开

上海汽车集团的国际化经营战略分析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论文写作与实践》课程论文上海汽车集团的国际化经营战略分析 班级国际经济与贸易与贸易2011-2 学生姓名佚名 学号 201101060207

上海汽车集团的国际化经营战略分析 佚名 山东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山东,青岛,266590)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潮流中,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都已在进行国际化经营,汽车行业也不例外。作为中国汽车行业的重要一员,上海汽车集团的国际化经营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结合上汽集团实际情况,并根据跨国经营战略的理论,描述了上汽集团的国际化进程,并根据PEST分析方法和迈克尔波特的五力模型论证上海汽车集团国际化经营战略的可行性。最后,我们总结了上海汽车集团在国际化经营实践中所面临的挑战,并给出了建议。 关键词:上海汽车集团;国际化;经营战略;规模经济 Shanghai automotive group international operation strategy analysis Hou Dianlu Abstract:In the trend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ll aspects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has een in the international operation, auto industry is no exception. As an important member of Chinese automobile industry,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Shanghai automobile group is very important. In 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SAIC, and based on the transnational business strategy theory, describes the process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SAIC, and according to the of are feasibility of the five force model and PEST analysis method and Michael Porter's demonstration of international operation strategy of Shanghai automobile group. Finally, we sum. Finally, we summarize the Shanghai automobile group faced in internationalized business practice challenges, and suggestions are given. Keywords:Shanghai automotive group; Internationalization; Operation strategy; Economies of scale 一、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潮流中,汽车工业是重要的推动力,也是最早开始全球化战略的产业之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世界汽车工业的全球竞争日益加剧,世界各国汽车企业正调整发展战略并出台相应政策,我国汽车业也应随着世界环境的变化而调整战略。在外国企业拓展我国市场的同时,我国汽车行业也积极实施“走出去”,融入到世界经济的大环境中参与国际竞争,提升企业竞争力。 上汽集团的国际化主要有两个阶段,一个是在发展初期,无论是研发还是生产基础都较弱,为提高企业的竞争,以市场换技术被动国际化,然后在合作中不断扩大管理权的过程。1985 年,上汽集团

美国全球战略

美国全球战略 美国全球战略的核心目标是维持美国在世界上的“领导地位” 即霸权。这一目标具体有五个方面内容。 第一, 打击恐怖主义与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是美国对外战略的首要 任务。“9·11事件”后,美国认识到恐怖主义是它的主要威胁。美国是恐怖分子仇视和报复的主要对象。虽然恐怖主义是美国的“不对称”对手,但一旦恐怖分子掌握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就会给美国造成毁灭性打击。 因此,美国把打击恐怖主义和防扩散挂钩,将其作为美对外政策的“重中之重”。阿富汗战争之后,美国接着提出“邪恶轴心”,并以萨达姆开发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由发动伊拉克战争。战争结束后,朝鲜核问题又成为美国全球战略关注的焦点。伊朗核开发也日益引起美国的注意。 第二, 世界范围内的伊斯兰极端势力被认为是美国的主要安全威胁。美国认为恐怖主义只是伊斯兰极端势力这座冰山上的一角,只有铲除整座“冰山”,才能彻底根除恐怖主义这个心腹大患。为此,美国试图通过对伊拉克实行“政权更迭”,扶植亲美政权,推动中东地区所谓民主的“多米诺效应”,铲除反美势力,消除恐怖主义的根源。 第三, 重视大国合作,强调建立有利于自由的力量均衡。美国充分认识到反恐、防扩散和对付伊斯兰极端势力,离不开“价值观相近”的世界其他大国的合作。冷战结束后,美欧在外交理念上的分歧逐渐加大,双方矛盾在伊拉克战争前后公开化。俄罗斯由于和法、德站在一起反对美国的伊拉克政策,美俄关系也出现明显倒退。为防止与欧、俄战略裂痕进一步加深,修补美欧、美俄关系将是美国重要的外交议程。中、日、印对美国的反恐战争采取了合作态度,今后美国仍将采取措施,进一步改善美中、美印关系,加强美日同盟。 第四, 拓展对外经济贸易。美国的发展依赖国际市场,其经济的外贸依存度达到30% 拓展国外市场,是维持美国国内经济繁荣的保障。 第五, 推行美国价值观。具体说,就是“拓展民主”,推行人权外交,进行文化和意识 形态渗透。 总的来看,美国对外战略的上述五方面内容仍可以归纳为“三大支柱” ,即安全经贸和人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